最新会计科技文献论文范文(汇总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5:43:57 |
  • ZTFB |
  • 14页

在各种汇报与评估中,总结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注意事项、确定重点和抓住要点。这是一些别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一

科技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系统地整理研究成果,展示新的发现和提出新的观点,为学术界不断推动科学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参考文献的引用是科技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加强论据的可信度,还能向读者展示作者对前人工作的尊重和承认。在撰写科技论文的过程中,我有幸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基石。撰写科技论文本质上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扩展,在没有可靠的参考文献支撑的情况下,整个写作过程会变得缺乏可信度和科学性。通过引用文献,我们能够验证自己的观点,并将其与前人工作进行对比,从而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立足于学术界的重要依托。

其次,参考文献的引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在撰写论文时,我们要对所有获取的信息来源进行标注,并在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部分列举出这些来源的详细信息,如作者、题目、出版年份等。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对文献进行查证,还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相关研究的背景和细节。合理地引用文献不仅能够保护知识产权,更能在学术界建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

第三,参考文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撰写科技论文时,我们需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筛选,并选择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有价值的参考文献进行引用。这要求我们有良好的文献查找和筛选能力,能够识别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利用。只有引用了相关的、有份量的文献,我们的研究结果才会更为可靠和有说服力。

第四,对参考文献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在查找文献时只是关注其中的某一个观点或结论,并没有深入地研究整篇文章。然而,只有对文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创新点。因此,在使用文献时,我们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其内容,以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最后,参考文献的引用应注意准确性和格式规范。论文的写作规范非常重要,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如作者拼写是否正确、出版年份是否一致等。同时,要按照所采用的引用格式对参考文献进行规范的排版和标注,以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精准地引用文献不仅能体现作者的认真负责,更能让读者更加舒适地阅读论文。

总结起来,参考文献的引用不仅仅是科技论文写作的一部分,更是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认可。通过合理、针对性地引用文献,我们不仅能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还能获得更多的研究灵感和思路。因此,在撰写科技论文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参考文献,发掘其中蕴含的宝贵信息和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二

[5]王群勇,stata使用指南与应用案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凌江红。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05.

[8]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13.

[11]葛家澍。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工业出版社,1999.

[12]李玉敏。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三

[摘要]我国现有会计准则失效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缺乏统一的概念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变化趋势相比较,也存在很多挑战。想要建立一个与国际相融合的财务准则体系,任重道远。

今年,财政部会计司确定的会计管理工作重点是深化会计改革,强化会计监督,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等。一方面,要对以前发布的16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改革和梳理,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力争发布2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形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的准则体系将由40余项会计准则构成,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要在年内做好这些工作难度较大。

首先,原有会计准则的梳理难度比较大。

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看,制定者很少考虑企业行为对会计准则的可能影响,从而导致会计准则部分失效。原有会计准则的失效原因很多,例如,根据我国法律法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亏损后,公司制企业按照5%-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专门用于企业职工福利设施支出如职工宿舍、食堂等公益性固定资产的购建。从企业行为选择所造成的结果看,现行公益金的会计处理至少有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不能反映职工享受福利的大小,二是企业行为选择的不同使不同性质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层面。从公益金的性质及会计处理技术来看,一是现行准则与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不相符。按我国法律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所有权属于所有者,但是受益者却是全体职工,所有权与受益权不一致。二是不能反映公益金使用的结果。从购置前与处置后的静态比较看,公益金数额相等,即此类资产的使用过程并没有体现出公益金的耗费过程,也不能准确反映会计收益,公益性固定资产的使用不是为了生产经营目的,其折旧和处理损失没有形成相应的收入,不符合配比原则,不应作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收支进行确认。同时,是否购建公益性固定资产的选择权在于企业,不同选择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截然不同。

其次,建立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准则体系,任重道远。

近几年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很多与我们原有认识有很大差异的会计理念,我国会计准则急于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恐怕会在我国会计实务界引起轩然大波。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于,它在工作方式、研究问题的思路以及准则制定的程序方面等,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它在制定准则时坚持的基本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会计报表的重心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由于复式簿记规则和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之间,如果侧重于其中一张报表,就会牺牲另一张报表的质量。比如,如果过于强调利润表中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资产或者负债定义的项目被列报为资产负债表项目,从而影响到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信息的质量。第二,收入确认从盈利过程法转向资产负债法。前不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启动了一个“收入确认”的准则项目,准备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收入”定义和确认标准进行修改并已经达成初步决议。该决议确定的收入确认标准将收入确认集中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化上,即如果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该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会导致净资产的增加,则应当确认收入,不管所谓的盈利过程是否已经完成。换句话说,新的收入确认标准将摒弃盈利过程法而按照资产负债法确认收入,这是收入确认方面的一项重大变革。第三,业绩报告从收益表转向全面收益表。收入确认标准的变化和会计报表体系的重心由收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一方面要求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求对现行收益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现行收益表主要是按照“收入—费用法”设计的,它强调相关成本与所确认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成为收益表的副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了许多递延借项或者递延贷项的项目。但是,随着理事会确立资产负债表在会计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对现行收入确认标准的修改,对以“收入—费用法”作为概念基础的收益表的列报方式进行改革已经无法避免。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要想在我国建立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准则体系,必须为会计计量重建概念基础并为之提供应用指南。“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它正与加拿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进行研究)。理事会准备从重建会计计量的概念基础(理论基础)和提供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两个方面入手解决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出现的有关会计计量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明确了决策有用性是会计计量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使用某一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无法真实、公允、充分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如某些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那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可能引入其他计量基础,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首先应当以概念框架中的标准来加以衡量,具体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资产和负债的概念的表述、加强资本维护、考虑成本—效益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仍会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的首选计量基础,除此之外,还可能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使用价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应用指南,着重明确公允价值究竟应当是进货价值还是脱手价值、应当是实体特定价值还是市场价值,在市场活跃时应当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在市场不活跃时应当采用哪些计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等。可以预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供了这些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那么公允价值的计量将易于操作,所提供的公允价值信息也将更加可靠、相关、可比。

继6月初发布修订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后,财政部6月底制定了有关外币折算、分部报告和财务报表列报等方面的3项会计准则草案,7月印发有关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方面的财务会计准则意见稿,8月份财政部又发布了有关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职工薪酬、企业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税等方面的6项会计准则意见稿,会计司还在起草有关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可以说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国原有的准则都是根据美国的准则体系建立的,而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存在很多分歧,要想在我国建立起比较规范理想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的准则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葛家澍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4)。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四

我国《准则――无形资产》的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表露、进步会计信息的质量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8月发布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7号逐一无形资产》(apbno.17),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发布了几项公告和解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信息表露进行了规范。接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综合考虑各国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实践的基础上,也于1998年12月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no.38)对相关的作出了规定。笔者拟就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的三个重要方面与国际和美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希看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指出,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进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资、律师资等用度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及开发用度,应于发生时确以为当期用度。现将其与国际和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应部分作以下对比分析: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对研究及开发这两个术语未给予内涵及外延上的界定;而iasno.38第7段将研究定义为“指为获取新的和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将开发定义为“是在开始贸易性生产和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于某项计划和设计,以生产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变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和服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及开发用度会计处理》也对研究及开发的内涵及外延给出了类似的界定。而我国既没有给出研究与开发的概念,也没有对研究及开发活动的范围进行界定,这必将造成企业在研究及开发用度确认上的不确定性及随意性、也降低了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对于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确认,我国会计准则中以是否依法申请取得为标准。这体现出准则制定者重证据以及出于稳健和简化核算的考虑。但同时该标准大大限制了企业确认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范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iasno.38第42段指出“研究(或对项目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其第45段指出“只有当企业可证实以下各项时,开发(或内部项目的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1)完成该无形资产,使其能使用和销售,在技术上可行;

(2)有能力使用和销售该无形资产;

(4)假如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实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

会计准则则将具备上文所述的三个条件的用度予以资本化,而将研究及开发用度均列进当期用度。国际和美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我国以是否依法申请取得这一简单、一刀切的标准似乎更为公道科学一些。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第15段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及摊销作出了规定。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我国的规定与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在最长摊销年限上有差异。iasno.38摊销部分指出“有一个答应推翻的假定,即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自其可利用之日起不超过20年”,“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可能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一个长于20年的特定期间”。美国apbno.17也规定“假如不能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期,则应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摊销。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无形资产的最长摊销年限才能长于20年;而我国规定为“假如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我国的规定正体现了该准则始终遵循的稳健原则,而且也顺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快速更替,大量无形资产寿命迅速缩短的趋势。这将有效制约企业试图通过进步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来虚增利润的行为,从而堵住了一条很多公司借以进行利润操纵的渠道,规范了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本钱;应自企业的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均匀摊销”;即我国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直线摊销法。该规定与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稍有不同。美国apbno.17规定假如企业能证实其他摊销法更为合适,可不用直线法;iasno.38相应部分有如下规定:“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折旧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式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对某项资产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的运用于不同期间,除非从该资产获取的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发生变化。”可见美国及国际准则中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在考虑了稳健及简便核算的条件下,企业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我国的规定要灵活务实一些。

三、无形资产的减值。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最大的突破在于首次提出了对无形资产提取减值预备的要求,这将促使我国进步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使其所提供的财务状况更加真实可靠。美国及国际准则也都有相应的规定。美国apbno.17规定“应定期审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假如情况表明原来预计的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已大大降低时,就应减少其账面价值”。iasno.38第97段规定“在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减值时,企业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no.36)。该项国际准则解释了企业应如何检查其资产的账面金额,如何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及何时确认或转回减值损失”。

(一)该无形资产已被其它新技术等所替换,使其为企业创造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

(二)该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

(三)其他足以表明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

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iasno.36第9段分内部及外部信息来源两种种别并列出七种迹象,即“外部信息来源:

(l)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解下跌,即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4)报告企业的净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其市场资本化金额。

内部信息来源:

(5)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期或实体损坏;

(7)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和将要比预期的差。”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远比我国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要翔实具体,其指导性及可操纵性也就更强一些。

其次,对于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无形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中的较大者,并定义销售净价为无形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往因出售该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律师资和其他相关用度后的余额;使用价值为预期从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资产减值》相同。但是我国的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相当不完善,销售价格应如何确定?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没有考虑折现这一题目,而且我国企业治理的实践中考虑折现的情况也未几见,企业应如何预期未来现金流量?采取何种折现率来进行折现?这些题目在我国目前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均无指导性意见。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国际及美国无形资产准则中的相应规定,对这些题目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说明,给企业以更切实、更具体的指导。

综上所述,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稳健及简化核算的原则。而我国加进wto在即,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和企业经营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这迫使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使其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考虑到现实,又考虑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五

[7]薛晨冉,王帆.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益质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xx,40(19):7-9.

[15]崔学贤,岳洋.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以长春长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xx,40(21):107-109.

[21]沈炎方.我国乡镇政府内部控制问题与改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xx.

[22]董浩.不同动因下杠杆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绩效[d].浙江工商大学,20xx.

[23]唐剑波.高校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xx(25):27+34.

[24]范卫东.论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j].智库时代,20xx(25):51+58.

[57]欧阳剑宇.电力工程监理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j].中国市场,20xx(17):118+127.

[64]刘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国市场,20xx(17):155+164.

[68]孟杰.会计制度改革对政府预算审计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xx(18):53+55.

文档为doc格式。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六

[24]徐国君.论人力资源价值的科学计量[j].会计之友.2015,(06):2-5.

[31]李筱薇.m电力安装工程公司施工项目[d].湖南大学.2012。

[35]毛洪涛,诸波,王甜安.组织环境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影响研究一基于中铁二局的案例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2,(01):102-113.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金融保障。依据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管控运营风险的重要内部手段。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运营管理特点在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已经取得明显改进。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属于国有控股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很多商业银行行政化管理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多尤其是上级金融主管部门有时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地方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运营管理独立性。这导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制约性问题。部门岗位职责定位不清晰、重经营轻管理、侧重事后追责忽视过程监管等因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内控管理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研究当前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2、商业银行会计内控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一直是商业银行防范运营风险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实际,会计内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门岗位人员职责定位不清晰。

会计内控制度是做好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出台制定了较为详细可行的银行业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但是,目前很多会计内控制度并未有落到实处,部分岗位人员职责定位也不清晰。以商业银行借贷业务为例,应当做好授信方财务状况的调研工作。但是,部分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把这项工作完全委托给办理借贷的工作人员,银行内部会计人员并不直接参与。这容易导致信用资质作假现象。其实,我国商业银行很多规章制度等已经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在借贷业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一些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未能贯彻落实这一制度,导致会计人员在借贷业务中职责定位不清晰。

2.2过于追求营业利润,重经营轻管理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已经转变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的全新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也称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迫使商业银行也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营业利润,以实现自我进一步发展壮大。过去几十年,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把提高银行营业利润、降低银行坏账率等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导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商业银行评价下属部门、员工的主要指标是看其是否给银行带来客观的利润。这种维利润至上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让商业银行忽视了会计内控风险管理等工作。

2.3侧重事后追责忽视会计内控过程性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会计内控领域还未能建立有效地风控管理机制。这导致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侧重于事后追责忽视会计内控过程性监督的现象比较常见。,浙江萧山某商业银行营业点发生几名银行出纳做伪账侵吞挪用客户资金的问题。事情败露后,该商业银行对参与人员进行了严厉的追责,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但是,此事件导致的客户数百万元存款损失的弥补难度非常大。其实,早在该商业银行上级主管部门在内部巡查中就发现了上述苗头,但是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更没有采取有效地过程性监管措施。

2.4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

会计内控监管人员是做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要防线。但是,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分析原因:会计内控监管人员多由商业银行内部人员兼任,并未有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即便是一些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也相对不受重视。这使得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控意识也相对不高。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工作行业准入门槛低,使得一些不具备相关监管资质的人员也进入这一领域。这也是导致会计内控监管人员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管理的建议。

3.1强化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明晰部门岗位人员职责。

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明晰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是做好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下属各营业网点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内控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会计内控制度实施的步骤、程序和工作标准等内容。同时,要明确不同部门岗位人员在会计内控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要出台制定一些针对会计内控管理方面的评价条例等。要对内控制度执行中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的追责等。

3.2强化会计内控管理理念,实现内控管理与营业利润的双赢。

我国商业银行要改变重利润轻管理的做法,要把会计内控管理工作当作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要在追求营业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从本质上看,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本身也是商业银行获取更多营业利润的内部保障。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提升,与会计内控管理工作存在正向关系。西方商业银行运行管理数据显示,会计内控管理水平没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增加0.3个商业银行盈利点。因此,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内控管理与营业利润的双赢。

3.3建立过程性内控监管体系,把终结性追责与过程性防范有机结合。

建立过程性监管体系,改变以往侧重于事后追责的滞后性做法,实现终结性追责与过程性防范的有机结合。这是做好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外在保障。因为很多商业银行运营风险隐患都可以通过过程性监管予以化解排除。如果单靠终结性追责不能真正发挥会计内控监管的效力。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深入思考如何建立有效地会计内控过程系监管体系,把各种会计内控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过程性防范监控可能会导致会计内控工作量的增加,但是却可以有效防止各种风险的发生,进而保障商业银行有序健康的运营发展。

3.4提升会计内控监管人员风险意识,增强监管能力。

要提升会计内控监管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监管能力。这是做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保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会计内控监管人员工作业务、职业能力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始终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内控监管工作的需要。同时,应当适当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监管行业的准入门槛,让一些具备更高监管素质的人员进入这一行业领域。对待一些不适合这一工作岗位的人员,应当及时为其调换其他岗位甚至脱岗。

4、结论。

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应当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工作之一。只有强化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营业利润,推动自身做强做大提供内部管理层面的保障。

[1]李海霞.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

[2]张安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中常见的内控风险、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7(11).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八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会计学理论相互借鉴融合,帮助企业合理预测人力资源投资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本文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着手,剖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九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20]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1]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2]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23]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2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2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2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2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2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十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写成文章,以供同行学者和读者参考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撰写科技论文的过程中,参考文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篇文章将通过五段式的结构来讨论关于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和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借鉴。在科研领域中,积累和理解前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而参考文献正是这个理解的桥梁。有了参考文献,读者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研究论文,深入了解问题的起源和演化。同时,参考文献也是检验科技论文可信度和学术规范性的重要依据。因此,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段:重要性。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它可以增加文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作者能够向读者证明自己的研究是以前研究的延续和突破。其次,参考文献可以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背景和相关领域的信息。通过引用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读者可以了解到同一领域其他学者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结论,从而对研究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此外,参考文献还可以帮助读者在需要的时候深入阅读原始文献,获取更详细的信息。总之,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对于增强论文的可信度、提供研究背景和更深入了解问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注意事项。

在使用参考文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可信度高的权威来源。选择那些由知名学者或权威机构发表的文献,可以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其次,要正确使用引用格式。不同学术领域有不同的引用格式要求,如APA、MLA等。要确保根据期刊或机构的要求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还要避免抄袭和剽窃。引用参考文献时,要注明出处,并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处理和解释,不可完全照搬原文,以免引起学术不端和侵权问题。

在我撰写科技论文的过程中,对参考文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首先,我明白了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在查阅文献时,我可以进一步了解前人的研究并借鉴别人的经验。有时候,查阅文献也会发现一些自己尚未思考到的问题,从而推动我的研究方向。其次,我也更加严格地审视了参考文献的可信度。在选择参考文献时,我会查看作者的资历和研究所在的机构,以确保文献可信。同时,我也更加注意了引用格式的规范。正确引用文献可以提高我的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第五段:结论。

科技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加文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还可以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领域的信息。在使用参考文献时,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可信度高的文献,并正确使用引用格式,避免抄袭和侵权。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的必要性。通过合理引用参考文献,我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以上是关于科技论文心得体会参考文献的五段式文章,从引言开始,逐步展开讨论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心得体会,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主题。

会计科技文献论文篇十一

[5]李金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6]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01):1-5。

[1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06):

[14]文硕着。世界审计史(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17]尹平。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