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精选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2:01:22 |
  • ZTFB |
  • 10页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业领域,报告都是一种常见的沟通工具。在报告结束时,要提供具体的建议或行动计划,使报告更有实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给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示报告的内容。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一

(一)重大项目建设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二)我市发展的瓶颈是缺乏大项目支撑。

(三)主攻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我市现实条件,依靠资源做大做强企业的可能性有限,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招引和培育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本地实际的大项目,可以对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引发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产生裂变式的扩容。新中源集团落户高安,对该市建筑陶瓷产业的迅速壮大,产生了颠覆性的战略效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对调整发展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却带来了机遇。我市要在困境中牢牢把握机遇,千方百计“招大扶强”,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中抢占制高点。中心城区钽铌、医药、服务业、建材、机电、油茶六大产业要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翻一番、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力争将钽铌产业发展成“中国钽铌产品生产基地”、“亚洲锂都”;医药产业发展成“全省一流、全国具有影响的医药产业园”;服务业发展成“赣西服务业高地”;建材产业发展成“江西建材之乡”;机电产业发展成“全国机械工业城”;油茶产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油茶产业基地”。

思考之二:我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项目立项程序和管理工作不尽规范。

由于区位、历史等原因,我市项目的来源不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个别项目没有进行深入论证,或不按立项批复要求,在建设要素尚不齐全时就盲目“上马”,开工后遇到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短缺的问题,推进速度较慢,甚至形成“半截子工程”。还有一些项目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认识不足,不符合项目审批要求,给项目的争取造成了一定困难。就项目工作而言,不少同志有抓项目的热情,但缺少抓项目的手段和办法。

(二)企业做大做强受资金制约突出。

一是缺乏国家财政投资计划导向的超前判断能力。对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国家投资计划导向信息的嗅觉不灵敏,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及建设程序不熟悉。二是缺乏对金融机构投资意向与企业贷款需求之间的供需对接能力。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条件苛刻,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少,银行贷款难问题突出。,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9亿元。三是融资渠道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逐渐增多。我市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贷款,部分企业不愿意走合资合作道路,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手段用得不多。

(三)项目人力资源比较匮乏。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二

1、领导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重点项目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先后开展了“重点项目攻坚战”、重点项目“35858”工程、“项目年”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推进项目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办法。一是每年年初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动员大会,确定当年重点项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总结表彰上年优秀的重点项目;二是市领导直接分包项目。成立“项目年”活动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政委、指挥长,直接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全面助推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强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多次召开重点项目协调调度会、专题会和市领导现场办公会,对于重大项目,抽调专人负责,限期解决,最大限度减少影响阻碍项目建设的因素。通过分层、分批调度和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先后解决了许多项目在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供水、供电、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大量问题,确保了项目稳步推进。

2、完善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力度。

通过不断改进、探索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健全管理机制,实施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突进措施,我市的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明显加快。例如探索建立了“项目业主代理制”,就是从各级职能部门抽调人员,专门负责帮助项目单位办理有关前期手续,大大缩短了项目前期跑办的时间;再如“项目例会制”,就是定期以重点项目为主题,召开由市领导参加的调度会,协调解决问题;还有“项目公示制”就是将市领导分包项目的进展情况公示于众,接受群众监督,以及考核奖惩和不定期的观摩活动等等。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健全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机制,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项目进展。

3、优化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制定出台了《__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建期间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关于在全市开展“行政提速、服务提质”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二是严格执行省有关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实行“直通车”制度,对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业主单位可及时向重点办报告,由市重点办协调解决,必要时可请市有关领导出面协调解决。三是主动出击,扩大招商引资。围绕我市的钢铁、建材、煤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陶瓷、旅游、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积极向外推介,在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实施密集招商的同时,积极开辟山东、内蒙、北京、天津等新的招商合作区域,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板块招商转变;由单纯政府招商向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招商转变;由大规模集体招商向小团体、专业化招商转变;由单纯走出去招商向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招商转变。同时把我市各类园区建成“低建设成本、低运营成本、高效率服务”平台,吸引外部资金向我市流入。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三

根据市xxx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以来,我们社会事业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两次共有二十一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市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还学习了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8月17日,市xxx会又组织全体委员视察了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01年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2、规划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面向全市的宏观指导性规划,需要各类具体规划的配套与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要注意与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相对接,妥善处理沿江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规划、园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市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目标,使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四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对安康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跟进西部强省步伐的关健和突破口。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市gdp达到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全市生产总值(gdp)达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分别低于国家、省上个、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丝绸水平,

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xx、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五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对安康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跟进西部强省步伐的关健和突破口。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xx”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xx年全市gdp达到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xx年,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分别低于国家、省上个、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xx”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xx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丝绸水平。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xx、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

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园区集中,促进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一是高起点规划。切实抓好省上已批的10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编制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二是高标准建设。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工业园区的水、电、路、通迅、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通盘考虑工业园区环境评估和安全评估,打造低成本经营的洼地,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入园。三是高水平管理。组建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选派精干的工作人员,为园内企业提供全天侯、无障碍的优质服务,使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要在突显特色上下功夫。目前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上,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全国新一轮的工业园区建设上,彰显特色成为各类园区建设的焦点。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博弈已不再是优惠政策的比拼,而是园区特色的选择。所以各县园区一定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以特色占优取胜。五是要建设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体系。加强市县区联动,加强县域间合作,在招商引资上既要竞争,更要互补。只要项目能够在安康境内落户,都要做到地域不分南北,园区不分东西,同心协力,促进项目落地。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市十个县域工业园区都成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县域工业和产业的发展。

(五)切实做好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一是做好监测。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形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做好预警预测。二是抓好服务。继续强化煤电油运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化解阻碍生产经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障企业健康运行。三是及时引导。对全市规模工业实行动态监管,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运行走势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布预测信息,增强经济运行调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加大扶持。千方百计做好中省技改项目、新增产能、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扶持资金的争取工作,以技改扩能和新增项目,确保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五是搭建银企平台。签订我局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合作框架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及时向金融部门推介好项目、好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扰。六是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和优化配置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源,支持发展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重大项目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陆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项目,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xx要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夯实经济稳增长基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汲取“十三五”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教训,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不断为全市经济发展凝聚强大能量。

近年来,我市加速推进区位、交通、生态、资源等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xxx个,总投资xxxx亿元,完成投资xxxx亿元。其中,纳入省级“十三五”项目xx个,总投资xxxx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计划xxxx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xxxx亿元,“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xxxx亿元,占计划任务的xx.x%。

xxxx年至xxxx年分别完成投资xxx亿元、xxx亿元、xxx亿元、xxx亿元、xxx亿元。从xxxx年起,我市投资规模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投资信心不足,意愿下降;生态环保政策日趋严格,要素制约愈加突出;受清理政府债务影响,政府投资项目面临较大瓶颈,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三保”,市县财政收入投入重大项目配套资金规模有限。

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区xx路改造提升,xx街东延、xx大桥路通灯亮,南门停车场和xx路、xx路农贸市场建成投用,xx高速建成通车、xx、xx隧道建成运营、万达广场、xx中心、高新公园、老体育场改造等一。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基础设施迅速晋升到了新层次,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竞争力。但在新型产业和循环经济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20xx年至2020年建成工业循环经济项目仅xx个,且集中在循环经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有较大差距。

从20xx年至2020年市级重大项目投资资金来源统计看,我市重点项目投资资金来源政府投资比例在xx%左右。政府投资多集中在各类项目的基础设施方面。和经济发达、投资活跃其他省份的地市相比,政府投资比例较高,吸引社会投资少。

20xx年以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循环经济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现代农业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民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xxx亿元。在培育上市企业方面,xx药业公司为我市本土第一家上市企业,xx家企业在xx股权交易中心成长版挂牌,x家企业进入省级拟上市企业资源库;xx高铁今年开工建设、xx高铁有望年内开工;xx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进入冲刺阶段;牛背梁、xx山、xx山晋升xa级景区提档升级稳步进行;xx高速中段(xx至xx段)建成通车;气化xx、中心城市供热项目部分建成。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在提升经济发展、区位优势、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gdp总量上看,我市仍处于全省靠后位次。从陕南三市横向比较来看,我市2020年年底gdp规模和增速均处于末位。

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点领域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有力支撑了追赶超越,但在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商、要素支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困难。

项目准备不充分,相关部门和县区谋划的部分项目停留在影子项目、线索项目上,前期工作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项目简介上,缺乏科学论证。项目谋划不实在,部分县区单位迫于任务压力,出现了盲目上项目、仓促上项目现象,立足xx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产业、要素成本优劣,谋划的项目总数少,结合市场需求的大项目和富民强市的产业项目更少。项目包装投入不多,项目前期费用筹措渠道单一,纳入财政预算的额度较少。部门和县区在重大项目前期设计、工可研和策划包装上,仅仅靠财政上支持远远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强。项目策划人才缺乏,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项目策划包装人才队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不深入,“引智”工作作用发挥不够。

培育主导产业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目前我市通过重大项目培育带动主导产业方面,力度还需加强。从培育大健康主导产业方面看,我市虽已形成盘龙、香菊、必康、天士力、康城等传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但是距离形成“四位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还有距离。对优势绿色农产品和商药的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精深加工领域的项目投入明显不足。从培育大文旅方面看,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和提升了一批旅游景区和服务设施,但是旅游服务能力还有待完善,缺乏滞留性旅游产品。从培育新材料产业方面看,我市矿产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产品集中在原材料、初级产品上,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链、高价值链延伸不足,缺乏大项目、龙头企业带动。项目投资规模回落。近两年我市投资规模回落,新审批、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振,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需求不振。我市锌锭、五氧化二钒、太阳能电池等部分主要工业品价格下滑,企业原材料、资金等成本上升,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政策要素趋紧,由于我市七县区均处xx腹地,是秦岭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愈加严格,项目建设受用地、规划、环保、能耗等因素的制约更加突出。融资难度加大,由于国家大力清理政府债务,政府投资项目融资面临较大瓶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资大幅减少。银行贷款门槛普遍较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园区作为承载重大项目的关键区域,其支撑带动作用处于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带。近年来我市高新区、县域工业集中区等园区的建设发展对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也存在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承载能力不强,比如xx高新区目前土地储备不足,仅剩300多亩土地可供利用,且园区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各县区工业集中区规划同质化问题凸显,给园区主导产业、产业链项目预留发展空间有限。承载创新能力不强,园区的孵化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基础设施、政策完善滞后,园区由小到大培育重大项目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从本地孵化出重大项目。园区承载模式不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对高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必不可少,但是一味引进而忽视本地创新环境和本地产业集群形成,不利于园区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要素健全产业链。

全力保护秦岭生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是前提和底线,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开发理念。要科学统筹,要在尽快修订出台《xx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完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等规划“多规合一”,突出生态优市战略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产业准入清单制度,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科学统筹谋划重大项目。把握政策机遇,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重大项目,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通道。

重大项目谋划能力直接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要明确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的重点领域,紧扣生态优市、实业强市、文旅活市、城镇兴市四大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集中力量建设和提升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重大的骨干项目。拓宽重大项目储备渠道,加快“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产业转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包装一批以大健康、大旅游、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项目,不断拓宽项目储备渠道。要着眼未来布局新基建项目,尽快精心策划一批以5g、汽车充电桩、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要抢抓机遇争取中省支持,不断提升项目策划水平,保持一定数量以上的高质量储备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中省规划,实施一批、上报一批、谋划一批,不断完善项目储备机制。

创新投资方式,从创新投资方式上着手,采取特许经营、股权合作、财政补助、设立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提升社会资本在现代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等领域重大项目的参与度,缓解资金制约问题。抢抓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券规模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循环经济等各类发展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构架符合xx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第二产业支撑向第三产业和新型工业双向支撑的经济结构转型。

发挥“头雁效应”,健全招商安商举措,进一步强化投资服务,采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团队负责、工作专班落实的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见实效,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促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健全联合招商机制,市直部门与县区联合招商,营造开放创新、协调联动的招商引资浓厚氛围。瞄准高质量项目,突出招商安商重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注重放宽视野招商,面向全国全球吸引优质企业、优选高质量项目,也注重目光向内安商,盯紧区域内培育成长的优质企业,鼓励拓展新领域、布局新项目。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对接合作,积极吸引其在我市建设研发和产业成果转化机构,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我市落地实施。实行“一企一策”,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给予项目多方面支持,加大对重点招商项目的财政、金融、人才引进、土地保障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支持,对我市急需引进的高端高新项目、新设大集团总部和地区总部、外资研发机构、境外世界500强投资的重大项目等,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坚持“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的思路,跟进“两群”、融入“两带”、承接“两圈”,不断扩大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地xx。抢抓全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崛起等重大历史机遇,精准承接我市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推动我市与两大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互融互促,寻求错位发展,加快融合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迅速谋划高铁经济布局,主动接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辐射带动,调整优化外贸机构,实施一批以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外贸平台建设、综合保税仓为核心的重大项目。主动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把握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升级窗口期,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结合我市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推进一批区域互联共建项目,探索“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优化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效流动,以大项目带动,将xx打造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节点城市。

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做精国家级开发区、做强县域工业集中区、做特区域特色园区,提升质量,扩大容量,增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更好地发挥xx国家高新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作用。根据xx高新区及各园区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各有侧重、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xx高新区各园区协调发展,打造若干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各园区独具特色、专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新布局。创新产业空间开发建设和管理政策,健全高新区及各园区产业项目遴选、土地出让、产业发展监管,探索园区企业有序“腾笼换鸟”工作措施、土地使用权退出等管理机制,加强土地在使用期限内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挤出水分,扩充容量。设立具有xx特色的高新区、园区考核评价指标,引导督促xx高新区各园区转型升级,高效完成xx高新区创新发展任务。加快完善各园区水、电、气、仓储物流、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聚集。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七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对安康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跟进西部强省步伐的关健和突破口。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xx”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xx年全市gdp达到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xx年,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分别低于国家、省上个、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xx”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xx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八

根据市xxx会年度工作安排,9月上旬,市人大民侨外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淄川区、沂源县、高新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对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天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齐山旅游开发项目、中国·淄博航天科技太空港项目、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听取了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9月26日,市xxx会第一副主任王顶岐又带领调研组,到桓台县对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旅游局和桓台县政府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召开了县旅游局、文化局、旅游景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并实地察看了王渔洋纪念馆、马踏湖景区两个重点旅游项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引导,立足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筑以旅游重点项目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市、区县把旅游业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和支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淄博市旅游业重点项目研讨会,并设立了旅游大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了旅游重点项目的进展。目前,马踏湖湿地公园工程、王渔洋纪念馆、天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齐山旅游开发项目、中国·淄博航天科技太空港项目等旅游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马踏湖景区湿地修复工程,完成了湖区开挖及预备河改道工程,北部山区堆砌及绿化工程正在全面展开。中国·淄博航天科技太空港项目总投资60亿元,已完成万平方米绿化种植、2000平方米园区道路、800米雨污水管线铺设等工程。天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7亿元,已完成投资亿元,修建环湖公路26公里,道路、场地平整及围堰等基础性工程已展开,完成了“天街”单体及亮化配套工程;齐山风景区计划总亿元,已投资亿元,完成了一期基础工程设施建设。这些旅游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展,为全面推动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向高层次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下一步改进。

一是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速度还需进一步加快。今年全市确定的旅游重点项目,有些已经完成总体规划及项目建设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市政府重点策划的齐古城、梦幻聊斋项目,在规划选址、策划创意、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快进度。

二是缺乏旅游龙头品牌。打造旅游龙头品牌,是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市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项目、知名品牌和精品工程,大产业格局和品牌的拉动力不够,现有的旅游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大。

三是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我市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大部分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有的景区还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缺乏协调配合,无法实施统筹规划、一体开发、统一推介,形不成拳头产品,制约和影响了景区整体优势的发挥,成为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是审批程序繁琐。旅游项目涉及产业多,需审批事项多,程序复杂,影响了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的进展。

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增强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构筑以旅游重点项目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进程,对尚未开工的重点项目要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大项目的指导、服务、协调,确保尽快开工;对已经开始建设的项目要跟踪服务,保障建设进度和质量,切实把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引擎,抓紧抓好,善做善成。

统一规划,科学定位,全力打造以齐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品牌。按照《淄博市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对我市独有的齐文化进行科学研究、论证和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高标准、高水平地打造一批以齐文化为龙头的精品项目,带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在已经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根据全市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各区县也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旅游发展资金保障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知名企业财团投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不断提高重点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要统筹安排,加强指标调控,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市及各区县旅游发展用地,对重点旅游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建设规模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有效形式,加快建立适应我市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度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发展。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旅游项目涉及产业多,审批事项多、程序复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审批程序,为重点旅游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加快环评、节能、规划等建设手续的办理实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九

目前,鹤壁市共有2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3个,国家重点镇3个,分别为浚县城关镇、淇县朝歌镇、高村镇,省重点镇3个,分别为浚县善堂镇、淇县高村镇、淇滨区庞村镇,建制镇率为52%,市域城镇密度个/千平方公里,建制镇率为52%。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建制镇数量由九十年代初的1个发展到13个,镇区面积(不含县城)达到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由万人增加到13万人,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小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了第二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省重点镇庞村镇的总体规划由广东中山大学编制,并通过了省、市、县三级技术评审,高村、善堂、钜桥、王庄、庙口等镇规划基本完成。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各镇都初步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成立了管理队伍,积极依法管理,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章建筑,促进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我们采取了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如浚县善堂、钜桥、淇县的高村、淇滨区的庞村等,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得力,这几个镇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善堂镇以建设花生、红枣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了全镇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被省建设厅评为“中州名镇”,列为xxx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全国重点镇。钜桥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逐步建设成为新市区的卫星城镇。高村镇以发展畜牧业为龙头,带动了其它行业的迅速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配套,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但是,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抓的不够得力;二是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带动的作用。三是规划建设管理相对薄弱,已批准规划的执行情况较差,存在不按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的现象;三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水平低、方式落后,建筑式样单调,小城镇沿道路呈带状发展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较弱;四是基层管理机构薄弱,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五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较弱等等。以上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制约了我市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定科学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我市范围不大,总人口不多,25个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发展程度各有特点,所以对小城镇建设不能等同要求,同步发展,否则,势必会造成投入不足,人口分散,互相制约,都难以形成规模的局面。从全市来看,新区要发展,山城、鹤山及两县城等要发展,如何准确把握小城镇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调研组认为,发展小城镇应从全市城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突出发展重点,立足产业特色,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聚集效应,保持小城镇均衡布局,稳步发展。具体目标是,到,全市11个乡有7个撤乡建镇,乡减少为4个,小城镇容纳人口达到18万人,达到全市城镇人口的20%,将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45%以上。小城镇财政和人均收入有较大的提高,重点镇建设各项指标高于一般镇水平,力争经过左右的努力,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体目标是:淇县的庙口乡,山城区的石林乡,淇县的西岗乡撤乡建镇,并要和浚县的屯子镇、卫贤镇,淇滨区的大河涧镇升为重点建制镇。淇滨区的大赉店镇、庞村镇,淇县的高村镇,浚县的钜桥镇紧临淇滨新区,要借助区位优势形成各自特色,待条件成熟后,撤镇建立办事处。山城区的鹿楼乡、鹤山区的鹤壁集乡待条件成熟后改为办事处。淇县的北阳镇要依托云梦山风景区,形成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商贸型城镇;浚县的屯子镇具有悠久的石刻工艺,要借助于这一优势发展为综合性城镇;淇滨区大河涧乡要依托盘石头水库和金属镁发展成我市西部集旅游和工矿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浚县的善堂镇、新镇镇要利用辐射范围广、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发展建设成小城市。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调整行政区划,逐步解决乡镇规模过小问题。,浚县的城关镇、淇县的朝歌镇改为办事处。

(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激活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活力,特色建镇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各乡镇,特别是重点镇应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及时把规划项目化,把城镇规划落实到项目之中,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城镇规划。要通过重大项目、集群项目形成支柱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壮大城镇规模。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把乡、镇、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聚集效应。小城镇要合理确定适应本地发展的工业类型和项目,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要搞活市场流通,加快小城镇各类市场的建设。按照商品资源状况、商品流通规律和小城镇的特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通过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十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3.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初具规模。

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

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

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十一

根据市人大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以来,我们社会事业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两次共有二十一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市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还学习了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8月17日,市人大会又组织全体委员视察了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xx年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2、规划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面向全市的宏观指导性规划,需要各类具体规划的配套与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要注意与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相对接,妥善处理沿江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规划、园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市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目标,使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规划建设的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要根据我。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十二

(一)起步早,推进快。我市于2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整体部署和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的整体要求,坚持“战略同定、规划同编、设施同建、环境同治、产业同兴、成果同享”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确定了首批36个推进村和“两片一线”(铎山片、岩口片、s312线)建设重点,20确定了第二批39个推进村,2015年确定了第三批31个推进村,今年又确定了第四批34个推进村,截至目前,已有140个村(居)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覆盖率达到80%,其中岩口镇、铎山镇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三)机制新、后劲强。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农民可就地城镇化。先后出台了《xx市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实施办法》、《xx市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具备一定条件的可将户口转为当地城市户口,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具备条件的村经批准可建立“农村社区”。目前,已建立10余个农村社区。二是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用地。通过建立土地流转机构,健全和规范宅基地管理机制,鼓励开展土地复垦,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有序向经营大户集中,推动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市里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办成立了土地流转站,三年来已实现土地流转万亩。三是加快城乡保障接轨步伐,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政策待遇均衡化。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资源向农民开放,加强面向农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全面推行新农保,对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按政策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年标准提高到2640元,集中供养年标准提高到4260元。四是培育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响莲实业、瑞生源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庭院经济、庄园经济,重点抓好中药材、油茶林、金银花、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铎山镇眉山村葡萄,大坪村、新枫村杨梅,渣渡镇富康油茶林,禾青镇炉竹村、中连乡金瓶村蔬菜,汇美天下花卉苗圃等农业产业基地均已形成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村级负债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负债面较广,1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70%负有债务;二是负债金额较大,少的负债10多万元,多的负债上百万元;三是债权人较杂,债权人群体中有乡村干部、村民、包工头、民工、个体老板等。

(二)建设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应由村级筹集的30%建设资金绝大多数村存在缺口,筹工筹劳情况也不理想,边远贫困村相对较好,条件较好的村很少筹工筹劳。二是乡镇办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应由乡镇办承担的20%建设资金,没有一个乡镇办完全做到,虽然有一些投入,但与文件要求的相距甚远。三是企业帮扶资金难以落实,文件上要求境内企业在资金上予以帮扶,四年来累计应帮扶资金2800万元,实际到位帮扶资金万元。

(三)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瓶颈。一是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农业产业还处于试验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种植业、养殖业布点散规模小效益低,缺少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产业。二是市场竞争能力很弱。尽管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少达到了17家,但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品牌不优,农产品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即使是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眉山、大坪等村,葡萄、杨梅等产品都达到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产品的品质也较好,但也存在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销售渠道不畅、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较弱。三是产业基础不稳。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的潜力在山地,山地开发的成本很高,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前期投入大,增加了开发成本。

(四)持续发展缺乏强劲动力。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绝大部分新农村建设村没有集体经济来源(各项财政拨付资金不计此类),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不足30个。二是缺乏造血功能。各村居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途径极为有限,农村发展缺乏活力。三是帮扶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政策没有连续性,如财政统筹奖补资金,2015年各建设村安排100万元,2015、2015、2015连续三年都只安排60万元;房屋风貌改造奖补政策规定的范围有限,影响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实施;缺少后续扶持,大部分村帮扶一年后相关政策不能继续享受。

(五)项目建设安排不尽合理。有些新农村建设村在项目安排上偏重于文化广场建设、绿化、亮化等,一些基础设施没有作为建设重点,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个别村进村主公路都没有硬化。

(六)违规占地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新农村建设村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文化广场建设、集中居住区建设时耕地保护观念淡薄,存在随意占用耕地现象。

(七)农村社会管理亟需加强。一是环境卫生整建管理不力。长效机制难落实,部分村还没有建立相关长效机制,垃圾收取、清运有偿服务阻力大;垃圾处理方式较为落后,以焚烧、掩埋或集中堆放等比较原始的方式为主,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工作经费缺口大,市乡两级投入专项经费每年在3万元左右,实际每年支出最少都要4万元,大部分在7万元左右,多的要10多万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不规范。大多数村聘任有村干部,村支两委干部加起来一般在8人左右,增加了工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有漏洞。村民理财小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乡镇办对村级财务管理实效不明显,一些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甚至被贪腐,开支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建议。

(一)搞好专题调研,破解三大难题。一是搞好村级集体经济现状专题调研,破解集体经济薄弱难题。统筹办和经管局等相关单位要尽快组织一次专题调研,了解村级集体经济现状,摸清村级负债的底子,寻求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提出化解村级债务的建设性意见。二是搞好农业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农办、农业局等相关部门要开展一次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制定出农业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指导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要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农业产业扶持基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三是搞好环境卫生整建专题调研,破解垃圾处理落后难题。整建办要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建专题调研,总结做好环境卫生整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推广,力争实现整建力度不减污染减、整建标准不降成本降。

(二)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统筹办要把好项目建设关,严格落实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凡是自筹资金不能到位的项目坚决不批,村级债务没有化解的村坚决不予新增除安全饮水以外的建设项目;各乡镇办和各单位派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要发挥好指导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量力而行、依法依规,避免建设村出现新的负债和违法违规建设情况。

(三)持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帮扶。尽快研究出台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帮扶政策。完善房屋风貌改造奖补政策,扩大奖补范围并使之长效化。建立建设成果巩固机制,完善后续扶持政策,防止出现“阵风”式帮扶。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集镇和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村(居)民向中心集镇和集中居住区发展。加强农村安全饮水,争取下一个五年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产业基地水利、公路建设的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五)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村干部聘任行为,减少村干部职数,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强化乡镇办和审计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管,督促落实民主理财制度。

全市项目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篇十三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全面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高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奋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全面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推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围绕重点项目承接、实施和监管等环节,深入住建、国土、农业、水利、城投公司及部分乡镇和项目业主,全面了解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我县在建重大项目建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结合我县项目建设实际,形成如下专题报告。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情况。

-20我县中央投资项目共19个,截止年4月底,两个年度的中央投资项目已开工17个,已有3个项目竣工,未开工项目2个。

(二)自治区层面推进重大项目情况。

2015年我县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个,均是预备项目。一是天峨县扶贫生态移民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试点工程一期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征地3400多亩,项目已于3月27日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已着手开展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选址、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前期工作。二是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红水河龙滩翻坝系统工程一期工程。项目业主为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项目前期手续已基本完成。

(三)市级层面推进重大项目情况。

2015年我县列入市级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共8个,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3个,续建项目3个,竣工项目1个,前期工作项目1个。

一是新开工项目:分别是xxx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城东路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第六小学建设项目,一季度共完成投资322万元。其中,两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均已于1月份开工建设,目前都在进行基础部分施工;第六小学建设项目现已完成总体规划批复,预计在9月份完成前期工作,正式开工建设。

二是续建项目:分别是龙滩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城区污水管道一期工程、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续建项目,一季度共完成投资80万元。其中,龙滩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场坪开挖,正在进行主楼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城区污水管道一期工程正在进行龙滩公司转角至法院段、向阳路印刷厂段的施工,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正在进行桩基部分施工,因受群众强烈阻工已停工,目前我县正在考虑强制性保护施工。

三是竣工项目和预备项目:竣工项目为旺谷新型材料厂方解石加工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20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工,正在试行生产;预备项目为县城三桥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的编制和项目立项批复,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四)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2015年我县计划安排投资500万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共118个,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51个,总投资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亿元,一季度已经开工建设16个,占年度计划开工任务的,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续建项目13个,总投资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竣工项目23个,总投资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计划开展前期工作项目31个,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入前期工作费亿元。

(五)其它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在抓好以上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县还积极与其它项目业主协作配合做好以下几个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工作:

1.加快推进天峨县交连岭风力发电站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天峨县向阳镇西北面的交连岭一带,距离天峨县城直线距离约35km。场址中心地理坐标约为e106°51“,n25°5”。根据初步风机布置,初估装机规模约为100mw,拟安装50台单机容量kw的风电机组,预计投资亿元。项目业主为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交连岭风电场项目内部立项工作推进中,争取尽快通过内部立项后注册成立项目公司。目前场址范围内四座测风塔正常测风中,计划近期对新增立的三座测风塔进行验收,对原设立测风塔进行巡检。

2.加快推进龙滩升船机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建设500吨级升船机(兼顾1000吨级单船)1座。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项目业主为大唐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目前正在启动前期工作,计划2015年6月开工建设。

3.协调推进龙滩水电站二期工程。配合龙滩水电站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目前项目还在论证中。

4.协调推进河池·天峨桂黔红水河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项目按广西a类产业园区规模设计,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8—10万人,预计年gdp达150-200亿元人民币。计划将其建设成为黔桂产业合作基地、承接西南出海大通道中转加工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样板区、区域合作创新试验区、移民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园,发挥珠三角、东盟面向中国西南的水陆门户、物流枢纽,广西迎接贵州乃至大西南出海的大通道,河池对接成渝、黔中经济的桥头堡作用。目前,我县已启动项目的规划等相关前期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季度,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实现一季度项目建设“开门红”,对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劲的拉动作用,一季度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增速排在全市第3位,仅次于巴马县。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一是全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全县一、二、三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70%以上的工业产值主要依赖于龙滩水电工业。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县属工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边远山区发展滞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库区生产开发和后期扶持工作还比较繁重。四是交通发展滞后,对外无高等级公路,通达能力差。

在项目投资建设方面:一是项目建设管理仍待完善。各类项目策划的力度、深度不够,重大项目储备少,而且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项目建设缺乏激励机制,策划、报送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造成项目开工接继不上。部分部门对项目前期工作不够重视,项目报批材料不齐,影响项目审批材料及时上报;部分项目报批材料质量不高,反复完善报批材料耗时较长。三是资金缺口大,筹措难。由于我县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项目融资难度大,地方财力有限,自筹资金难,影响重大项目推进。四是项目用地指标的落实制约项目前期推进。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征用难度加大,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用地指标问题已成为制约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的首要因素。

三、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认识。重点项目建设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助推经济的载体。没有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劲拉动,全县跨越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项目建设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围绕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项目、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龙滩翻坝系统一期工程、龙滩升船机工程、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棚户区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名镇建设等领域投入力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衔接和项目对接,争取更多国家、自治区、市规划的重点项目和产业布局项目资金,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全县重点项目前要充分研判和论证,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立足我县资源和实际情况,把握我县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新形势下重点项目工作的新特点,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自治区、市相关政策,掌握现阶段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扶持重点,确定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且符合我县实际的好项目,比如,生态移民搬迁、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项目。同时,要从方向性、长远性、战略性的角度,进行充分论证,增强重点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成功率,进一步避免因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损失、时间浪费和机遇丧失。

(三)进一步解决项目建设的用地难题。一是加快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对征地入驻后,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且短时间开工无望的项目,占地面积大而建筑面积小的项目,圈而不建、建而不用的项目,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通过“腾笼换鸟”把优势项目引进来,由于不需要利用新的增量土地,引进的项目开工快、投产快,尝试运作“无地招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对低效用地的部分企业,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和复合厂房,限制建设单层厂房,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投资率。二是健全和完善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搞好土地现状调查,摸清底数,尽快拿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利用土地办法,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同时,要定期召开征地问题协调会,同项目业主、有关部门一起寻求突破口,解决用地问题。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用地。四是兼顾群众和项目单位双方利益,做好拆迁补偿工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进地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营造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四)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继续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主动与金融单位衔接、推介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实现银企双赢。另一方要面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合理、合法投资。

(五)进一步强化科学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有利平台加大招商推介力度,重点引进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碳酸钙等工业项目和小水电、风电等能源开发利用项目;通过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优势,提高招商项目包装推介水平,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严格项目预审制度,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项目落户。力争引进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六)进一步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项目需要在诸多方面协调、对接、统筹,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合力推进。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上下、内外对接协作渠道,围绕重点项目的谋划、审核、用地、环评、规划、统计监测等关键环节,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真正做到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形成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

(七)进一步理顺重点项目管理机制。要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的要求,认真抓好项目对接协调,认真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已开工的项目和续建项目顺利推进并形成更多的工程量和投资量。各项目包抓领导和单位要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多深入一线,加强协调与服务。对已开工的项目,要督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对未开工项目,要自加压力,深刻查找分析原因,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早日开工。继续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人马、一套实施方案的工作责任制,明确项目内容、时间进度、实施标准,对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建设环境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联合检查和专项督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八)进一步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全县项目前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项目开发策划、深化前期、动工建设、竣工投产的接续机制,形成每年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扎实细致全面分析项目信息,为政府决策项目建设提供切实可行计划。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增强捕捉项目信息的敏锐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抓好明年项目的政策对接、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要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工作汇报力度,毫不放松的抓好项目争取工作。政府应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掀起真抓实干、大干快干项目建设的新高潮,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