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2:06:58 |
  • ZTFB |
  • 10页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反思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追求进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背景,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总结范文展示了作者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健康、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分析与探索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外因素,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引导,从而提出应对我国房地产增速过快,为房价合理波动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影响因素;房地产;经济波动;应对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现状。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房地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要掌握房地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引导其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房价飞速上涨,这在住房者和投资者心里引起了恐慌,从政府角度要对房地产进行有效干预,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快速增长的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引领、拉动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房地产开发直接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房地产开发间接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房地产开发吸引消费,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强大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6%,这一产业的与很多行业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是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国很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运行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称之为产业关联。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其它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各行各业。例如,有效带动建筑、冶金、建材、装饰、装修等众多产品和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各种因素。

(一)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

1.金融体系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房地产的开发与金融资本的注入和支持关系密切,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贷款,给以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密集型的产业,其自身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充足的资金能保障房地层行业的顺利施工,有效开发。

2.土地资源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由开发商拿到土里的使用权、处理权,土地作为商品,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交换价值。在这一环节中,交易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和房屋使用权。我们在分析房地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时,其土地所有权的因素是衡量房地产价值的重要指标。

3.市场环境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在分析现阶段市场供需的现状可以推知,房地产的需求变化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旺盛,其需求量大,价格就会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市场供需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经济的波动。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部因素。

1.房地产市场自身供需存在矛盾。

房地产市场供需存在矛盾,这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自身的需求与供给会发生变化,我国房地产行业共给受到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劳动力现状、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供给的总量是猛于总体需求的,因此,两者之间只会呈现短暂的平衡,我们需要调整其供需关系以实现供求之间的平衡,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2.房地产价格自身会引起波动。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因,房地产购买和投资方自身存在盲目性与投机性,这就造成房地产行业的无规律上涨,甚至出现价格疯狂上涨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开发商将房地产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土地、占有市场,使房地产呈现出表面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畸形的状态中存在泡沫和隐患,这为房地产的经济的衰退造成隐患。

四、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措施。

(一)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整体控制力度。

我国要正确对待房地产经济波动的现状,从国家层面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合理调控。这不是一味的强硬控制,而是在正常和合理的范围内注重调控。房地产市场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的波动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以提升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和效益。可以说,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以内,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我国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力度。

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过大的现状,不仅要从政府层面加以调控,还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国国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房地产经济的状况。其次,要制定与房地产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措施,即时房地产行业出现短暂的下滑,抑制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对其纠偏,以保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分析与思考引起房地产波动的因素,探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只有掌握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规律,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合理运用,才能为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慧.我国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商业时代,(32).

[2]许玉凤,李胜君.解析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3]段勇.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9).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普通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长辈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1]它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这样描述中国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2]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最早来源于古人对鬼神的信仰。原始社会的古人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语言是福祸的根源,以避讳的方式趋利避害,避免说出一部分名字和事物,正好迎合了古人恐惧迷信的心理。因此避讳最早是通过避名来体现畏惧、尊敬的态度。这一认知也直接促进了“字”的出现。古代男子二十岁便举行冠礼,以“字”为称呼,为了表示尊敬,名则不再被同辈人使用。

周代把尊者、亲者、贤者作为避讳的对象。这种避讳制度是宗法关系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左传·桓公六年》就出现了“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的说法。[3]对于避讳的规则,也有详细的记载:“礼,不讳兼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4]这就将避讳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后,开始实行较为严格的避讳制度。陈垣在《史讳举例》总结了秦汉的避讳制度:“大约上书言事,不得触犯庙讳,当为通例。至若临文不讳,礼有明训。汉时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绳之。”[5]可见当时避免谈及称皇帝父祖的名讳已经成为惯例,而写作时可以不避讳。

漢承秦制,所不同的是汉朝有一定的字来代替需避讳的字。汉朝为避高祖刘邦的名讳,将“协和万国”改为“协和万邦”。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称“茂才”。不仅如此,汉朝的避讳范围扩大到皇后。吕后本名吕雉,“雉”本是一种野鸡,为避皇后名讳,改用“野鸡”代称。改字法在汉朝避讳制度中很普遍。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避讳制度发展迟滞。虽然根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礼不讳嫌名”,根据古礼臣子避君父名讳时,不讳声音相近的字。但是这一时期不仅避讳同字也避讳讳嫌名。《吴志》:“魏晋时期,赤乌五年,立子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6]这可以看作是避嫌名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第观念盛行,避讳制度逐渐严密。两晋时期,人们特别重视家讳。《世说新语》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桓温的儿子桓玄设宴待客,有位宾客觉得就凉了,就命令侍者“温酒”,谁知桓玄听到自己父亲的名讳立刻痛苦不已,一时间席上颇为尴尬。为了避免言谈之中触犯他人的家讳,这一时期很对人专注于谱字研究。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都以善于避家讳为荣,南朝的刘宋太保王弘一天见近千名宾客都能避免谈及宾客家讳,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到了唐朝,避讳之风盛行,虽然唐太宗曾下令如果世及民两字不连续使用,并不算避讳,但是文人墨客习惯于用其他的字代替。到了高宗时期,“世”和“民”两个字都需避讳。为了避高宗名讳,凡是需要用“治”的.地方都用“理”和“化”代替,甚至同音的“稚”也改用“幼”代称。《唐律疏议》中还对犯讳行为做出了明确的惩罚规定。上书奏事犯庙讳的轻者要被杖责,重者还要面临服刑三年的惩治。严酷的避讳制度甚至影响着人才的选拔。唐朝制度规定,如果进士的家讳触犯了主考官的名讳,只能放弃考试。唐朝的著名诗人李贺就因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为其辩解,最终没能参加进士考试。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避讳制度,除了采用代字法,还采用了缺省笔画的方法避讳,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经典文献的内容。

宋代是避讳制度最严苛的时代。仅宋高宗赵构的名讳就有五十多个,文人写作更是战战兢兢,唯恐忘记避讳而招来杀身之祸。除此之外,宋代还将轩辕黄帝、孔子、老子的名讳都当作是“圣人讳”,宋徽宗更是连自己的属相都要全国避讳。严苛的避讳制度下,人们对避讳制度难免讳莫如深。《宋史》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个名叫徐积的人,为了避父亲的名讳“石”字,竟然终生不用石头做的器具,就连过石桥也要人把他背过去。这可以说是严格避讳制度下的荒诞之举。

作为另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清朝起初的避讳制度非常宽松。到了康熙时期,作为思想文化的统治制度,明清的避讳制度开始逐渐严苛。雍正乾隆时期,避讳制度达到了顶峰,很多文字狱都是以诗文中对庙讳和御名的不避讳作为处罚的依据。乾隆时期的《字贯》一案,因避讳不当获罪的人不计其数。

总之,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使用方式,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禁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臻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语用文化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江蓝生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4。

[2]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9。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9。

[6]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3。

[7]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222。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管理始终都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来不断加强对自身建筑工程的管理。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受诸多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处于一种无力状态,不仅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反映了一个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对企业经营建设的整体体现。它的发展与不断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施工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将建筑工程管理放在应有的高度,并将其视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外,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

根据对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建筑管理人员在主观意识里对先进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的排斥,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观因素。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坚持传统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有很多。他们在主观意识上认为,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可以满足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来改进或更新现有管理方法与理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主观上的不支持,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度迟缓,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2]。

2、客观因素。

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这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建筑监管部门具有帮助施工企业加强管理的权力和义务,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使得建筑监管部门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落实;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和监理单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三、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1、加强考核及施工进度管理。

考核机制与施工进度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加强考核与施工进度管理,既可以减少材料囤积占用资金现象,又可以有效降低物料损耗和能源损耗,从而大大节约工程成本。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各个施工环节项目实际完成量、资金支出等情况进行更好的、及时的了解与掌握。

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聘用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施工各个环节都有人员监督,并对每一施工环节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做到施工进度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需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管理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可行的考核机制,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将个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等作为考核标准,以此来督促与激励施工人员认真工作,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3]。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施工队伍,无疑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加强。施工企业应贯彻人以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知识进行不断更新与丰富,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全体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意识,树立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将工程施工各项管理工作全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定进行施工,从而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有关标准规定。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还要求管理者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工程的顺利开展[4]。

3、建立与完善施工标准。

建议与完善施工标准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施工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包括对各项施工标准的验收、技术交底、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资料等的管理与规定。它要求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进度做好有关资料记录工作;在完工后整理所有资料并进行验收。在完善施工标准的实行下,为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还需制定与推行有效的监理制度,以对施工各环节、施工人员、施工进度等进行有效的监理,确保工程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5]。

通过上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相信读者可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并会意识到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有效性,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强对施工进度、施工人员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监管体系、规范的施工标准、有效的考核机制等,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美伶。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17:180—181。

[2]王魏。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20:234—235。

[3]朱继东,吴瑞勤。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华建设,2014,10:84—85。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其渊源及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坐具形式的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内涵之间相互交融,是一个累积并演变的过程,因此椅子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椅”早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用的椅子,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

1.夏商周椅子的风格。

古代人们最早的坐是“席地而坐”。这个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其坐姿也不似现在那样轻松。所谓“坐”即“跪”也,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之上,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形式上也表示出最大的敬意。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了席子。“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席子实物。”受原始社会技术水平的限制,房屋都比较简陋、低矮,室内空间狭小、昏暗。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气候,人们将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之类铺在地上,最古老的坐席由此而产生。

椅子的最初形态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在此阶段,坐具与卧具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西周是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周朝礼制中,司几筵主管五种席垫的名称和品质,辨别用途以及陈设的位置,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在使用中常以席的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别。席子成为日常生活表现礼节规制的象征,一般生活起居、接待宾从都要在室内布席,“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而尝之”等礼制由此而来。渐渐地,坐具身上所承载的自然功能褪去,更多所赋予的属于文化内涵的东西呈现出来,并成为影响器物的因素。

2.春秋战国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坐具的风格发生重大改变,兼顾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春秋战国时期的坐具主要以席为主,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坐具——床,而且床的功能逐渐走向多样化,不仅用于睡眠,聚餐会友、办公议事等都在床上进行。并且这一时期商代就已出现的髹漆技术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绚丽无比的色彩加上浪漫神奇的图案,使坐具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感。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开始摆脱神秘主义色彩,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个时期的坐具风格一改神秘和沉重,体现一定的理性以及审美情趣,出现了精雕细琢、奢侈豪华的气象,其装饰特点也有了重大改变,集绘画、雕刻于一身,在题材上一般采用自然景观、植物图案和想象吉兽为表现主题,体现出崇尚自然之美和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早期椅子的产生。

1.秦汉时期。

秦汉是椅子风格的奠基时期,冷冰冰的、笨重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青铜器具不再像以前那么受人们欢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方便使用的木质家具,床榻是当时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主要供人坐、卧、寝,逐步形成了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形式。到了汉代,床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宴饮、待客、游戏、读书和睡眠,乃至朝会、办公都在床上进行。

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开始传入中原地区,中国最早的高足坐具胡床由此而来。胡床对中国古代高型家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乃至“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除帝王以外,将令、官吏、学者甚至村妇,各种身份的人都在使用胡床。胡床的引入与椅子的形成之间关系密切,前者只要加个椅背和扶手,形制稍微改动一下,就变成一把椅子了。

2.魏晋时期。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呈现多元性的特点,人们的坐姿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出现了扶手椅等新式坐具。由于高坐具坐着更加舒适,垂腿而坐成为了主要坐姿。人们对舒展的坐卧姿势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高坐具的发展。高坐具的出现和流行,对传统席地而坐的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总体上这一时期还是以低矮床榻等家具占主导地位,变化在于床榻的高度有所增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坐具主要有筵、席、床、榻、胡床,风格隽秀清雅,淡泊自然,受佛教文化和文人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在融入佛家元素的基础上极富山水之气,一改汉代的正气之风。

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家具的发展,使得隋唐时期处于我国家具的一个大变革时期。

“椅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济续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记载:“绳床十,内四椅子。”由此可知,唐代已有了“椅子”这一称谓。“贞观之治”后,椅子显现出浑厚、丰满、宽大、稳重的特点,体重和气势都比较博大,注重构图的均齐对称,造型雍容大度,色彩富丽洒脱。而且,垂脚式或者高脚靠背椅都伴随佛教流行起来,加之来自波斯的影响,使得这种靠背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尚未取代坐榻的正统地位。唐代坐具风格受此影响也不乏雍容华贵,同时也不失清新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1.宋代:人文、工艺、科学。

宋朝椅子在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影响下总体风格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在装饰上偏好朴素、雅致,重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且宋式家具是真正走入百姓家中的产品,此时的家具体现出了更人文、更工艺、更科学的文化气质。其种类已经趋于齐全,造型结构及装饰工艺也已经相当的成熟。除了沿用前代式样外,还创造出了一种圈背交椅。《搜神记》曰:“胡床,戎狄之器也。”交椅较好地结合了胡床的高度、方便折叠的特性与汉族儒家文化的正襟危坐、道家文化的优雅,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此外,还有靠背椅、带扶手的靠背椅、五足靠背、宝座、肩舆形椅。

2.明代:简约、朴素、雅致。

在明式椅子的风格的形成中,道家思想可以说功不可没,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利用美丽的木纹和原木色增添家具的美观,使得自然美与人造美完美结合,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二是坐具构造简洁,圆柔而充满曲线美。明式坐具形成了简约、朴素、雅致的重要特点,尤其在“结构装饰”上,既是装饰又是承重部件,起到了支撑重量、使家具坚固耐用的效果,对现代家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清代:精致、豪华与高贵。

受满清贵族文化的影响,清式风格的椅子呈现出富丽堂皇、雕刻纷繁复杂、坚固鼎立的特点。在选材上面,主要用名贵的木材彰显了家具庄严华美的气质。因此,清代的椅子多为上层贵族所使用。椅子不仅是人们日常的坐具,更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在民间,椅子也受到了宫廷风格的影响,变得粗犷有力,但仍保持简单素雅的特点。

从明式家具的简洁明快、着重于使用功能发展到清式家具那种注重烦琐装饰、贵重材质的清式风格,中国的家具设计走向了另外的发展方向,家具设计行业只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需要,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何,清式家具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审美冲击。

(一)椅子与民俗。

1.椅子与起居方式。

中国古代椅子的造型经历了低矮到高足的转变,人们的坐姿由原来的席地而坐即跪坐转变成了垂足而坐,由此产生了起居方式的变化。

商周以前,人们把席作为椅子,以地面起居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也就顺理成章。因此,商周时期的房屋建筑和家具设计一般都较为低矮。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席子不仅是椅子,还承担礼仪的功用。

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现代椅子较为相似的禅椅开始出现,并渐渐地出现了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是中国古代椅子由低矮型到高足型的过渡时期,与此同时,人们的起居方式也正从由跪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宋元时期,高足型椅子已初具规模,且已入寻常百姓家,呈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

2.椅子与礼仪。

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椅子的演变也影响着中国传统礼仪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里,我们将椅子的演变所反映出的礼仪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矮型阶段、过渡阶段、高足型阶段。

低矮型阶段即秦汉之前的时期,人们席地而坐,由此便产生了与跪坐相对应的礼仪,主要包括跪、拜、避席、拂席,这都属于礼仪,人们必须遵守以表尊敬。当然,当时的礼仪相对简单,无论在君与臣之间、还是晚辈与长辈之间,行礼时都是相对平等的。

椅子的过渡时期也是礼仪的过渡时期,随着以胡床为代表的高足椅子传入中国,垂足而坐的坐姿开始流行此时,椅子逐渐地代替席子成为主要的坐具,因席而产生的拂席、避席这些礼仪也渐渐被废除,但是跪拜礼仪仍存留至今,这也许是因为这些礼仪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历代皇帝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跪拜,不仅体现了君臣之礼,也体现出了等级差距。

(二)椅子与社会。

1.椅子与政治变迁。

传统中国,椅子并不只是作为一种家具存在着,在某些场合,它往往被赋予一种政治意味。在使用跪坐这种姿势的时代,行礼者与受礼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其中也包括君臣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当时的阶级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到高足坐具已相对成熟的时期,人们习惯了垂足而坐的坐姿。这不仅是人们坐姿的变化,还有心理的变化。人们习惯于坐在椅子上接受别人的跪拜,原本平等的关系也随之改变。

2.椅子与皇权。

不同的社会阶层所配置的椅子是不同的,清代的皇帝宝座即金銮殿龙椅就是如此。皇帝的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四根支撑靠手的圆柱上蟠着金光灿灿的龙,底座不是用椅腿、椅撑,而是采用一个相当庞大的“须弥座”,通体遍布黄金显得富丽堂皇又气势威严,表现出了皇帝的独一无二和高高在上,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同样也显示了皇帝富有四海的财富。

(三)椅子与精神文化。

1.椅子与精神风貌。

椅子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时期最为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们放浪形骸,寄情山水,饮酒吟诗。在此社会背景下,椅子的设计风格需要传达的是清雅隽秀、洒脱不失风骨;北宋时期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思想很严重,文人风格也就表现在了椅子上,呈现出朴实无华、雅致清新等特点;然而到了南宋,人们趋于安乐,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使国人渐渐淡忘了复国复都的豪迈雄心,这种心态使南宋时期的椅子风格偏柔和隽秀,带有一种江南风情。

中国古老的儒、道、法等哲学思想影响至今,相应地,也影响着椅子的设计风格。儒家文化背景下所设计的椅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比较规整,有着整齐方正的坐面以及垂直的靠背,另一类椅子则让人在舒适的同时仍保持后背直立,衬托了坐在上面的人的君子气质;道家文化注重“天人合一”,椅子的设计注重材料的天然性;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在造型上大多庄严典雅,而功能上,人们更加注重“坐”的位置及其权力的暗示;墨家注重椅子的实用性;宋代程朱理学则倾向于设计简洁质朴的椅子。

3.椅子与宗教信仰。

南北朝时期,佛教塑像、壁画兴盛起来并广泛流传,大大推广了佛教文化,客观上带动了椅子的流传范围。佛教东渐对于椅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椅子盛行的唐代,禅椅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在坐具中大量出现,其独特的造型更诠释了独特的内涵。禅椅摈弃了扶手位置,很多椅子被视为一种装饰;另外,禅椅的坐面要比其他椅子宽长,适应了僧人参禅时盘膝而坐的要求。

其实当佛教从印度刚刚传入中原时,佛门中人保留着印度原有的垂足而坐的坐姿。上层社会的非佛教信徒为了享乐的需要便借鉴了垂足而坐的坐姿,于是渐渐垂足而坐便流传开来。由此可见,佛教对椅子的影响是一个从绳床到禅椅的过程,并传承了垂足而坐这一坐姿。

中国传统椅子在设计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优雅的装饰,简洁的造型及实用的结构,但也存在着设计思想保守、设计观念落后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创新。

(一)打造优质的外部环境。

1.建立自由的文化环境。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塑造着椅子的风格,不同的文化状态下椅子的风格也不同。历史上椅子风格形态的转变都是在文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自由的文化环境有助于新文化的融入,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学习,取长补短。因此,我们为了获得更加丰富多元风格的椅子,就要发展多元文化,而这要以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为土壤。因此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自由的文化发展环境。

在这个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还要增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不容置疑。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回归,是设计具有长久生命力与强大竞争力的源泉。

对广大设计师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学习、提升技能的机遇。设计师在这种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发展自我。而这同时又使椅子设计更为风格多样,极大扩展了选择的范围。

2.引导建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

创造一个合理健康的审美环境,需要对已有的椅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定,总结出契合本时代特点的美学评价标准,引导消费者审美趋向理性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满足温饱的需求以后,讲究生活品位理所当然。“审美消费”作为一种高于纯物质消费的精神消费,伴随着此过程,“攀比”、“跟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气也随之产生了,而这就需要整个社会正确引导消费者审美趋向的合理化。

同时,一个合理健康的审美环境与消费环境,需要实现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审美互动。唯有设计师理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消费者认同设计师的审美理念才能引导审美环境的合理化,构建一个健康的审美环境。

3.营造完善的家具行业环境。

要推动当代椅子文化的发展,一个完善的家具行业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它既与世界家具行业发展态势紧密联合,又具有合理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当代世界文化趋向于多元一体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趋同,这就要求我们融入世界家具行业的大环境中,加强与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学习与借鉴,打造一个与世界同步的家具行业环境,这是我国当代椅子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注重椅子的个体创新。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设计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构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体系。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在设计椅子的时候充分考虑椅子的舒适度,并且选择天然的材料,这有利于椅子的发展,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除了文化上的传承,我们还要学会应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像传统竹藤编制工艺,它能让椅子更具有古典设计的神韵,同时简洁、实用,充满现代感;传统木雕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民间工艺文化;用木雕工艺设计的椅子饱含中国吉祥意蕴,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2.实用与美观相统一。

现在很多的椅子过度注重文化情调,忽视实用性,使得椅子成为了观赏品、收藏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装饰和功能统一起来,在保证椅子美观的同时让人感到舒适。明式椅子符合了今天非常朴素的人机工学观念,能够达到人体与椅背弯曲的高度契合;同时明式椅子的装饰采用简洁质朴的木质纹理,给人一种亲近感,在现代椅子设计中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3.合理利用新材料。

学会合理利用高科技、新材料,设计出更舒适、轻便、美观的椅子材质是家具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椅子用材讲究、质地优美,像上等的明代椅子采用稀有的黄花梨、紫檀木等作为原料。现在这类木材资源比较稀缺,不可能大量采伐来制作椅子。我们只能通过高新技术将普通材质进行改性等等方式处理;此外,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材料,使得椅子设计有新的特点和形式,如运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做椅面、椅背,使人坐上去很柔软,而且这种椅子轻便易拖动;运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作椅子,可以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椅子的内部构造;蓬松舒适的“纸座椅”,材质经过特殊处理,夏天通透凉快。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

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时期。从《尚书》中的伊尹放太甲、《周礼》“耻诸嘉石,役诸司空”之说到《诗经》对统治者过分剥削的讽刺,说明殷周时期古人已经知道:使人知耻的心理因素对于控制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降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均从各自的角度论述和实践着耻感文化。《管子・牧民》篇中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这四维即礼、义、廉、耻,管仲把耻感文化提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道家学派对于耻感文化也给予充分的注意,老子《道德经》中就讲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法家也很注意耻感文化,认为它与国家安危有莫大的关系,《商君书》、《韩非子》对此多有论述。儒家学派对耻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时将耻感文化纳入到儒家学说的体系之中,《论语》中对耻感文化的论述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的心理感受、道德修养、人们的社会行为及其评价第一文库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的政治活动、对人民的教育等各个方面,反映出耻感文化已经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孟子将羞耻直接和人的内省、正己联系起来,通过正己而达到自强,并从性善论的角度,以“四心说”揭示每个人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内省,反求诸己,都能从内心深处发掘出这种羞耻之心。荀子则在耻与不耻之间,勾勒出了不受名誉之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率道而行、端然正己的士君子形象。

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一种高度抽象,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它区别于西方建立于基督教基础上的罪感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综观这一耻感文化体系,它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注重内省、慎独,强调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其二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三是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其四是崇尚操守,砥励名节,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五是形成了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

传统耻感文化形成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广泛地融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人士的`道德践履中,成为决定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社会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不论是诸侯国的国君,还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其立身行事中反映出耻感文化的影响。管仲辅佐齐桓公,曾引起时人对他是否知耻的争论。晋楚城濮之战时,栾贞子力谏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坚定打败楚国的决心。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正是不忘“会稽之耻”,终于灭掉吴国。战国中期,秦孝公深以“诸侯卑秦”为耻,于是广招贤士,从而有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战国后期,赵武灵王以“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打动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骑射之改革。这些事例说明,耻感文化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般士人乃至平民百姓中,耻感文化也是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晏子“二桃杀三士”的事件,《礼记》所载“不食嗟来之食”之事,就是耻感文化影响人们行为的绝好例证。

降及秦汉以至明清,耻感文化在往哲先贤的论述中、在历史事变的发展中、在志士仁人的践履中时时体现出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在历史巨变、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耻感文化更是撑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柱。苏武牧羊、党锢事件、祖逖北伐、岳飞抗金,无不反映着耻感文化的内涵。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也全盘接受了传统耻感文化,雍正五年在考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就有关于耻感文化的内容,雍正帝对士子们的答卷很失望,于是专门发布上谕,对耻感文化进行阐释,并对大小臣工提出要求。迨至晚清、近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正是这民族的苦难,使无数的志士仁人感受到了耻辱,这是国耻,是民族之耻,为了雪耻,一代代英烈们奋起抗争,用自己的头颅和热血,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铺筑道路。五四运动前后,民众纷纷以耻感文化相砥砺,“勿忘国耻”成为高昂的时代主旋律,显示了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坚强决心。也正是在耻感文化的激励下,无数革命先烈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促进国家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维护祖国尊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个方面,耻感文化仍是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的强劲动力。(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祭祀是华夏礼典之一,是儒家礼仪的主要部分.《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对象为天神、地只、人鬼.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古代祭祀等级严格.“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天神地只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祖先和灶神.

天地人乃自然物,祭祀的内涵为敬畏自然.

祭祀从示.示是碑牌的象形抽象符号.立于陵园门外坟茔前者叫碑,碑置赑屃背,刻尊者撰写的祭文;坟茔前碑正面刻逝者名讳,背面刻逝者简介.人弃世入棺,棺前画牌位,上书逝者名讳,宗庙祠堂内按正庶分支顺序供家族逝者牌位.

“祭”字上部左月右手.月字旁由肉字变形演化而来.古祭祀,宰杀牛羊猪等畜生,叫牺牲.毛色纯正者称牺,体全者称牲.祭字中的月即肉,即牺牲.《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的就是祭品.“祭”是会意字:手捧牺牲玉帛供奉碑牌前,表达敬畏之意.

牺牲即祭祀等级产物.牛羊猪各一头称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载,邺用女孩祭河伯.西门豹看出当地巫者勾结官员,借祭祀残害百姓,设计将女巫扔进河里.

祀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左偏旁是示,意祭祀.右“巳”声旁,表音.巳是十二地支之一,排位第六,指上午九至十一时.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传统礼仪文化之一的祭祀的價值,即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祥林嫂丧夫后,鲁四老爷认为她不是全人(父母公婆夫儿女俱在世者),不让她参与祭祀.祥林嫂听从柳妈的话,花八块大洋捐了门槛,安在庙宇门口,让千人踩万人踏赎罪,想争回参与祭祀权.怎么可能呢?桑弧导演拍电影时,设计细节:祥林嫂举斧头劈门槛,表达对神的怀疑,但却没有抓住祥林嫂悲剧的肯綮.统治者用封建思想愚昧人、杀人才是根本.礼教成了封建统治者“治人”的工具.刀可切菜,也可杀人.刀本身没有对错,问题在于操刀者用刀干什么.做饭时,刀是炊具;杀人时,刀就是凶器.女巫借祭祀杀人,鲁四老爷借祭祀毒害人心灵.这并不是祭祀行为本身在杀人、害人.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摘要:文化消费观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消费习惯和消费诉求的融合,其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与物质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本文着眼于文化消费观念和服装设计艺术的关系,从各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消费观念;服装设计;大众文化;影响。

服装设计是一种由社会文化形态中升华而出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新的社会维度中,服装行业竞争之激烈,使得服装厂家和设计师们迎合大众审美情趣、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消费观念转变推动服装设计风格多元化。

服装设计风格是指服装作为商品实物所呈现给消费者的包括颜色、款式、材质在内的外在视觉特征和包括时代精神和潮流元素在内的内在文化底蕴的总和。服装设计风格多样化是文化消费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四方八面的文化相互吸纳与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文化大观。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思想的解放,消费者对服饰的.个性化需求显著增强,购买个性化的服饰成了个体提升自我认同感的手段,人们在服装消费时,更多考虑的是自我偏好,而不是社会的认同感和统一性。不同个性的消费者在不同成长背景和社会角色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穿衣风格。在此影响下,服装设计领域衍生出风格迥异的不同品牌,一些大品牌还根据市场导向的不同,分化出风格、定位各异的子品牌。例如美国的服装品牌anntaylor旗下就有loft、studiond、petites、factory等四个子品牌,有着不同的品牌定位和消费群体。在中国,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这个以“学院派”风格为主的温州服装品牌新成立了me&city这一子品牌,品牌定位较其母品牌更为高端,以有一定购买力的25岁-35岁的城市白领作为目标消费群体,侧重于都市年轻时尚风。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服装品牌或设计师若想长期实现高市场占有率、笼络不同消费群体,就必须致力于对消费市场的细分和风格的多样化。

二、文化消费观念转变推动服装流行周期缩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尚缓,服装的样式、色彩统一,人们对文化消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使得那时的服装流行周期较长。中山装作为男子标准服装流行了30年之久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满足,自然对文化消费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网络的盛行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人们对新信息、新文化的接受能力也普遍提高,服装消费作为一种与文化选择相关的最直观而显性的活动,自然成为当代年轻人彰显个性、追赶潮流时尚的载体。快节奏的生活和“文化速食”现象似乎也影响到了服装界,象征着潮流风向标的时装发布会从以前的每年两次到现在的每月一次。除此之外,昕薇、瑞丽、米娜等时装杂志也风靡年轻女性白领中间,人们对潮流元素的敏感度与日俱增,服装风格更新换代迅速,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之间也竞争激烈。因此,厂家和设计师们必须迅速捕捉市场潮流,并且独到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才能在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

三、消费者更加注重对服装内在情感因素探寻。

面对现今服装品牌的层出不穷,消费者在挑选服装时已经不仅仅把服饰商品的外在实体作为判断商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服饰内在的软性价值也成了服装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感情的服饰商品才能更加打动消费者,引起其内心的共鸣,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深层互动,也体现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层次在逐步提高。在服装设计领域,不少设计师也发觉了这一现象,开始尝试着通过在服装设计中注入文化价值来吸引消费者。例如,“天意”这一品牌的设计师梁子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以环保精神为主线,以“自然、健康”作为品牌一贯坚持的设计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巧妙地贯穿于服装设计的细节中,在材料的选取上,以对人体没有伤害的麻料、棉料、丝料为主,还别具匠心地使用了一种古代中国特有而稀少的生态环保丝织品“莨绸”作为原料,其设计出的服饰成为时装界的一股清流,广受年轻消费者喜爱。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厂商和设计师在紧跟潮流动态的同时,也应着重发掘品牌的独特性和内涵性,保留自身设计品与其他品牌的区别性,才能更好地在服装界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观念一直在不断地转变,这给我国服装行业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消费者在选择服饰时的关注点由过去的仅仅关注“暖不暖和、舒不舒服、是不是耐穿易洗”,转变为更多地追求服饰的装饰性和美观性,服装不再只是位于马斯诺管理需要层次理论最底端的“生活资料”,而是愈发成为一种彰显个性、追赶潮流、展现社会地位的符号。这给了服装设计工作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服装设计更能凸显出其艺术性。另一方面,各国、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壁垒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破碎,鳞次栉比的国外品牌被引入中国,消费群体对世界名牌的认知发生了悄然转变,相对于本土服装品牌来讲,中国消费群体似乎更乐于接受国外品牌,盲目认为国外的服饰质量更好、更能凸显社会价值。这种盲目对于国内的服装品牌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中国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师们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深析这一问题,借鉴“李宁”“波司登”等成功走出国门的本土品牌的成功模式,才能保证中国的服装设计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池秀莉.入世后服装消费心理变化及营销对策[j].福建轻纺,2002(08):7-10.

[2]余祖慧.“后配额时代”我国服装业面临的“苦涩”[j].商场现代化,(24):80.

古代祭祀文化论文范文范本篇十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唐诗: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诗词介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基本含义。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

简述。

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特点。

**62字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传61字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锦缠道66字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临江字满庭芳95字摸鱼儿116字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南乡子56字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菩萨蛮44字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鹊桥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园春114字青门引42字。

如梦45字苏幕遮62字水调歌头95字。

双双浣溪沙48字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西江月50字小重山58字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忆王孙31字谒金门45字忆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阮郎归47字一斛珠57字玉楼春56字一剪梅60字。

诉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