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优秀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22:09:56    小编:ZTFB
最新语文有点评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2:09:56 |
  • ZTFB |
  • 7页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的回顾,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评估。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经验。每一篇总结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珍藏起来吧;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叫《作文教学探究》。

经由校长的推介,我开始关注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虽然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看了一半就已经足够让我有想改变作文教学方式的冲动了。

管建刚老师,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曾出版《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线教师》以及“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先后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州等地,上课、讲座近百次。

他喜欢说的话是“做一个有主见的教师。”所以,他敢于打破旧的作文教学程式,提出九大革命性主张。而他的九大主张中有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创造性地写作文,享受作文。我个人感觉这句话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但它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教条,根本实现不了,而管建刚却做到了,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创造性地写作文,享受作文。作为语文老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写作文无非关涉三种人:一种是教作文的人,即老师;一种是写作文的人,即学生;一种是作文里的人。这三种人,“写作文的那个人”是关键,是核心人物,“教作文的那个人”是为了“写作文的那个人”服务的,即使“作文里的那些人”也往往是“写作文的那个人”。学生既然是作文教学中的核心人物,那么作文教学就应当是他们自己的事。反之,不以“写作文的那个人”为主体、为核心展开的教学不应视为好的作文教学,甚至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其次,我们得清楚,写作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如果学生不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老师的作业,他们就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乐和荣耀。

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写作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负责人、领衔导师,美国亚当·史密斯大学文史学院兼职教授的马正平教授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4个因素上。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则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讲座我想,通过这次对作文教学的探究,我收获了六大重要理念。

理念。

一、写作的第一能力是写作兴趣。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绝大多数的一线老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总喜欢在“写什么”和“怎么写”里做文章,而把“写作动机”看成可有可无的“附件”。其实,“写作动机”、“写什么”和“怎么写”,三者应该并列起来,并且,“写作动机”应该放在“并列”中的首席。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写什么”,更不会主动地思考“怎么写”。没有解决内在动力、内在兴趣的作文教学,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停止,便与作文“拜拜”。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其实,学生对“写”本身是有兴趣的。人学会了某个技能,大都有用的欲望,比如刚学会骑自行车,巴不得每天都能骑着出去逛几圈。我记得孙泽宇同学刚读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字也还没学会多少,一天晚上到我的宿舍去,看到桌上一本画格子的日记本,他就在那边写起日记来了。我女儿庄子妍现在会写的字没几个,可是每回画画,常喜欢用上一些文字,会写的便写上,不会写的会请我写给她看。不可否认,学生一开始并不排斥写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写的兴趣消失的呢?管建刚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学生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是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说话。学生说的,必须是老师认同的话,成人认同的话,试卷认同的话。老师不认同,试卷不认同,你说得再起劲,也白搭。当说话成为一种迎合,一种曲意附和,那就累了。人生最大的“累”,是心累。有人说,陪领导吃饭是一项工作,很累的工作。另一人不解,有那么多不花钱的好酒好菜,有什么累的?那人说你一边陪领导吃饭,一边得无话找话,你明明没什么话说,偏偏要找话,偏偏不能让饭桌冷场。说了话,得看领导的反应,及时调整,顺领导的口味,博领导的欢喜。这饭,确实比工作累。很多学生的写作状态,跟陪领导吃饭,无话找话的境况差不多。他得看作文要求,他得看老师的喜好,他得考虑这要求,那要求,哪顾得上说自己内心里沸腾的话。这时,学生的真话、学生的童言无忌必然会隐藏起来,进而痛苦地、搜肠刮肚地寻找迎合老师的“假话”“套话”“空话”。我就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老喜欢在结尾这么写“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或者写“从中,我知道了。。”。一次,管建刚老师受邀做一作文比赛的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管老师看到的是一堆千篇1律、空洞无力、充斥着“豪言壮语”的作文。再摘录几段学生作文给大家看看:(幻灯展示):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片段1:天哪!才五点多,谁这么没公德心啊!边想边从窗户往下看,是一位清洁工阿姨正在扫地,只见她手拿扫帚,把树叶、垃圾扫成一堆,又用两把扫帚把垃圾夹住,然后扔进垃圾车里。看着看着,我的脸红子,羞愧不已。清洁工阿姨在为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美容,我怎么可以不尊敬她们呢?我顾不上寒冷了,拿着扫帚顶着大风来到了马路上。看着遍地的树叶和垃圾,我呆住了,一个人得到什么时候才能扫完呀。我也干了起来。清洁工阿姨看见我也来扫,激动地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可真有爱心哪。”

片段2:记得有一次,在我们村那儿,出现一桩夫妻吵架事件。当时,夫妻两吵得特别僵,在这种场合大家都束手无策。爷爷说:“„„”顷刻间,全场掌声雷动,村民们向爷爷表示由衷的敬意。

“虚构”滑入“虚假”的深渊,绝不止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已经成为大问题。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省的统计资料表明,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学生在作文中说,父母亡故,“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百分之二十哪!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突出。一个外教给中国学生布置作文题《母亲》。外教惊呼“不可思议”,中国学生作文里的母亲,怎么都一个样!

看来,当前作文教学有一点必须要思考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写真话?靠谱的一“招”是:让学生写老师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须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词和语气。难点是,老师要有勇气和胸怀,老师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你想让学生不觉得作文累,不觉得作文可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说真心话。说真话比说假话轻松;写真话的作文,比写假话的作文轻松。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让学生一天到晚琢磨你喜欢听什么,这不叫作文,这叫作孽。真话写作是“正”情感,假话写作是“负”情感。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你想,一个人正儿八经地拿起笔来说的话,等于一个作业,打个等级,最后本子写完了,扔进纸箱里,卖给收废品的,谁会喜欢?只有当学生明白,拿起笔来说话的别样性,他的写作才会发生“质”的飞跃。糟糕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被当作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一个又一个的练习,为的是交一个作业的差,为的是试卷上的一个阿拉伯数字。管老师反对将学生的作文称为“习作”。他说,那怎么是“练习之作”呢?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愿说的话,藏在心里的话,说那些不宜用嘴巴来说的话,特意用笔来说的话,居然被当作“练习”,居然被挑几个错别字、干巴巴地来几句批语、一个数字了事。将心比心,当你满怀真情地说了心里话,听的人却打瞌睡,你还有说的兴趣吗?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发出声音,发出真诚的、自我的声音,得到重视,得到真诚的回应了吗?没有,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学生还会怀着喜悦的心来写作、来表达吗?读到这里,我严肃地进行了反思,自己好像就是这样一位扼杀学生写作兴趣的老师。但让我困惑的是,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这么打个等级,改几个错别字,写几句评语,那怎样让学生的文章得到回应呢?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读,有的老师把好的文章张贴在墙上,有的老师办“班级作文博客”。管老师的法子是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拥有固定的显性的读者和潜在的隐性的读者,这些读者会以口头交流或文字交流的方式,回应作者。管老师办“作文周报”到今年已九个年头,他用“班级作文周报”取代常规的作文教学,学生不再写传统意义上的“大作文”“小作文”,而是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管老师的法,最初来自于自己在报上发表文章的经历和感受,他意识到,作文的内在动力源自于表达与交流的热望。源着这样的想法,他一步步解决了作文兴趣、作文意志、作文能力、作文评价等问题,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作文操作系统。他如何看待学生的作文呢?他说,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生命中最鲜活的一个,最亮丽的一个。而看过他们班学生文章的老师都说管老师班上学生写的作文就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他们说,很鲜活,各有各的样,不像传统里的作文。

个人写作的成功经验促发了他对作文教学的反思:是否可以通过发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他想依靠“发表”的力量,让学生愿意写、有话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太难了,却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编辑的班级报纸上发表。他开始酝酿创办一份班级手抄报。谁的作文写得好,就刊在班级手抄报上。手抄报容量有限,费时费力,也难及时和学生见面,因此无法维持学生的长期兴趣。不久,他调到了镇中心小学,那里有微机房,有印刷一体机。他打算出版印刷铅字的班级作文报。2000年初,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和大家见面了。拿到报纸后,教室里一片欢腾,同学们兴奋不已。第二期“班级作文周报”之后,管老师生病了。两个星期出院后,学生给他带来了意外的礼物:三期“班级作文周报”。在他住院期间,学生竟然自己选稿、自己排版、自己印刷出版了三期“班级作文周报”!这令他惊诧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将作文周报办下去的决心。

办报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两三个月之后,学生的劲头明显下降了。为了维持学生写作兴趣,他动了一番心思。他给每个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一张“刊用纪念卡”,卡收集到三张就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有三张,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有三张,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专栏”,评“班级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想出了“积分活动”、“等级评奖”、“稿费活动”,等等。每学期,他都会有新的招数。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研读一下管老师“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规程。

我收获的第二个理念是,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金矿,每个人的金矿的位置,各不相同。军旅作家的写作金矿一般是军旅题材,教师作家的写作金矿一般是教育生活,市政府秘书的写作金矿一般是政府内幕。每个孩子的“写作金矿”都是不一样的。男孩和女孩的“写作金矿”是不一样的,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的“写作金矿”是不一样的,文静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的“写作金矿”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写作金矿,往往在他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爱自由作文远胜于命题作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命题作文,无法切中每个学生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语文老师的一大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他的独特的“写作金矿”,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写作上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十年前,管老师教过一个农村学生,他的作文很糟糕,不只是错别字连篇,六年级了,只能写一两百字的作文。一次,他写去湖里“偷鱼”,他家住湖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们“靠湖吃湖”。湖,都承包给渔民了,你去“捕”,那叫“偷”。错别字依然多,却写了四百来字。老师很欣喜,同他聊天,发现他的“写作金矿”在“捉鱼”、“养狗”、“打鸟”,干无聊的“坏”事上。老师鼓励他发掘出自己的“生活金矿”,每次都能写四五百字,他很兴奋,对写作有了信心。毕业前夕,“班级作文周报”刊出“最后的纪念”,每人留言。他留言:“我很高兴,我遇到了一位伟大的作文老师。”管老师说:“我不过帮他发现了属于他的‘写作金矿’。你非要他去写‘一个敬佩的人’、‘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他跑到自己的生活库里一看,翻了个底朝天,没有,只能咬着铅笔头,痛苦地强迫自己去‘马路上扶瞎子’、‘商场里拾钱包’。你让他怎么活?”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金矿”,继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写作金矿”,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是“写作”上的大富翁,那是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继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后的最要紧的事。

理念。

三、

“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语文期刊上有这么两则作文案例:

1、老师让学生给金鱼称重量,用什么称?怎么称?再写作文。

2、老师发小橘子,初看小橘子,细看小橘子,想象小橘子,写小橘子。作家尚爱兰说过:“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学生的身边明明到处是可“写”的东西,却被老师“娇惯”成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解决学生作文上的“温饱”,老师最不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做“饭”。即使真的没有“饭”,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找“饭”吃,而不是老师去找“饭”来给学生吃。毫不夸张地说,“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生成”的写作内容,是一种变相的“施舍”。“写什么”,本质上依然是老师给的,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好比乞丐的饭,不是自己挣钱买的,靠别人施舍的;别人不施舍,他照旧没饭吃,过的还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理念。

四、作文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

五、“留心观察”,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

很长时间里,人们信奉“写作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认为只要学会观察,有了观察方法,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写作内容。如果说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你如何解释,那个又盲又聋的叫海伦·凯勒的人,居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写作内容的获得真的靠你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得来的吗?对作家来说,他闭上眼睛,也会有无穷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灵感。灵感靠什么?靠内在的心灵的发现。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后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的浪花。参观博物馆,走同样的路线,听同一个讲解员讲解,看到的差不多,听到的差不多,完全不同或说有很大不同的是什么?是心灵的反应,有的兴奋,有的无聊,有的无所谓,有的觉得浪费时间,有的觉得蛮有意思„„写作最要紧的,要写出“不同”。一样的东西写来干嘛呢?你看到、听到的东西,可能和别人一样,内在的反应肯定不一样,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和喜好各有不同。写作,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那些东西,引发你内在的情感的冲突,心灵的起伏。写作文要“留心观察”,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不“留心”,不净你的“心”“留”在你所观察的对象上,你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装模作样地看,任你老师起劲地渗透相关知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照样干巴巴的,一点味道也没有。写作,要的是“留心”生活,将你的“心”“留”在上面。比如你让学生观察水仙花,第一重要的,不是观察,第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落在花上了,学生真喜欢水仙花,真想把那份情感倾吐出来。一个鼻子没有嗅觉的人,只要他真“心”喜欢,他的水仙的文字,一定充满了温暖;一个盲人,只要他真“心”喜欢,他的水仙的文字,一定充满了柔情。教学要从外在的“观察”的泥潭里拔出来,着眼于、着力于内在的“心灵的发现”。

理念。

六、“讲评”重于“指导”

管建刚老师说“作前指导”应该像肿瘤一样将它割掉。在他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老师想帮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结果呢,帮的往往是“倒忙”。你想,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不一样,每一个学生说话的语气与方式不一样,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不一样,每个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与方法不一样,偏偏,老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文,都是一个样。罪魁祸首,就是老师那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指导”。语文老师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评委。你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份量的;你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学生写作上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老师的“指导”一次又一次地“好心办坏事”。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书里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么多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女教师,都是家庭主妇,都是孩子他妈。你期望她们都像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那样,具有非常的“帮助”的技巧和艺术,那不现实。即便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作文上,又有多少人敢说,我有正确的帮助的技巧和艺术呢?套用林语堂的说法,学生作文前,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丢了“作前指导”,重视“作后讲评”吧,因为它“绿色无公害”,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以小孩学说话为例,你见过哪个年轻的爸爸妈妈,先教小孩子“主语谓语宾语”的?有的话,准是书呆子。孩子听得多了,咿咿呀呀得多了,自然会说。孩子会说了,再提醒,哪个字要发准一点,哪句话不该这么讲,要这么讲。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都是先实践、后评点。没有学之前“指导”来“指导”去的。“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是基于孩子实际情况的切实有用的“指导”。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结构就该这么处理,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实在实在在在的“指导”。由学生的作文现状,引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从书中,我还发现了两个很实用的讲评作文的招儿,和大家分享:

1、有一位老师,每次在学生写好作文之后,他便每天挑一两篇,念上一两句精彩的话,请学生猜谁写的,直到下一次作文。学生由此牵挂起作文。写作的牵挂,让人留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的想法看法。

2、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写好一句话,写精彩一句话,每个学生努力一下,都做得到。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欣赏,才是一线老师带班教学最要关注的事。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小作者听到同学朗读着他的句子和名字,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念。其他同学念着小作者的名字,多少也期盼着下次能念到他的名字;每一个“期盼”,都在学生心里播下了一个“我要写出精彩”的种子。

以上是我作文教学探究方面一些小小的收获,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质疑能力。

——一道语文阅读试题引发的思考。

福州屏东中学:刘红艳。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不敢大胆质疑,对书本、权威的盲崇拜的现象,本文先分析思维定势给创新精神造成的巨大阻碍,再阐述质疑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维定势。

质疑能力。

他控质疑。

自控质疑。

问题意识。

虽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迷信权威、迷信经验、迷信书本。认为凡是伟人、名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凡是书上的书本上的知识全是真理,是金科玉律。不想也不敢质疑。这种思维定势在我们头脑中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了。但长此以往,盲目迷信权威、名人、书本,只会窒息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在权威理论的光环中模糊自己的主张而停滞不前。那么何谓思维定势呢?是指人们在长期思维实践中,由于受民族文化、科学技术和实验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特定的思维路径和思维框架,固化为一种惯常的定型化思维风格和思维模式。它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某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后,这种思维定势就会“不假思索”地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行为,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顽固性。当然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要想打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就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提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的是做学问先要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问”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的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入手,则将以肯定结束。正如陶行之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为只有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基本规律。所以,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未来的世界充满着竞争、机遇、挑战,任何一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必须要有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高中语文教学在阅读中的一项要求就是: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而经过高考的选拔后,师生们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成功的保障。因此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来说,打破固定思维,培养质疑能力,已不能仅仅限于口头宣传,应该落实到教学实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质疑。

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这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先从教师做起。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能够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这四个要素紧紧地整合起来,突破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自己也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人云亦云或书云亦云,不能照本宣科,要摒弃标准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先“活”于学生。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探索教学法”,即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景之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设计成问题;或者根据考试形式就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设计成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方面设计问题。并让学生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提问、回答,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对问题提的多的小组可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的兴趣。

而且教师平时也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同时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创设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质疑。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时学生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疑问,但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就选择了沉默;教师包办太多,产生“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

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在学生中划分好、中、差;对那些不常提问的学生,要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也要象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进去,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即使对荒诞的提问和错误的应答也不能训斥和指责,要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一问多答。对答案中的错误或不全的,要鼓励学生敢于指正或补充,真正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活跃的问题意识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满足于弄懂几个问题,也不再对教师和教材所说“照单全收”,而是会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产生许多新的困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教授学生质疑技巧,使学生会质疑。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通常学生不喜欢提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课题寻找疑点;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疑点;从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对课文的插图、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对文章的句式、写作方法、背景等方面去提出疑问;还可以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对课题质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题目中“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短语?(2):题目中的“:”能否改成“,“?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题的意思,接着教师就要求学生带着“庄子告诉我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做?”这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内容把课题补充完整,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旨。而学习《荷塘月色》时,则可以抓住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不宁静?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海伦·凯勒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三天之间的内容有何联系?假如教师平时都能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自然潜移默化,从而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并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四、实现“他控质疑”向“自控质疑”转移,使学生善质疑。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前面介绍的种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一种注意策略,这种教师在自己备课中设计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他控质疑”。在学生质疑能力比较弱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构成学生质疑的外部条件。而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加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他控质疑”向“自控质疑”转变。所谓“自控质疑”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己或互相问答,自我控制地通过设疑、质疑、解疑,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逐步从他控学习过度到自控学习,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矫正、自我评价、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培养个性品质、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如邵瑞珍教授在《学与做的心理学》所说的:“设计问题,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从而转他控为自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最终将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生存。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毋庸置疑,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另外教师也应不断为自身充电,强化身教魅力。身教重于言传,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有使命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二

是你,是你,就是你!语文!你为我打开了那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你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感谢你,语文!

——题记。

当那双笨笨的手,怯懦地抚上语文书的封面时,大脑却变得异常地清晰。

那一天起,我任你携我在字里行间遨游。

你对我说:唐睢以他的勇谋力阻秦王;曹刿以他的才略智取齐师;晏子以他的善辩反诘楚君。他们无一不是广闻博识,为自己,更为国家立下奇功。所以,你要我好好念书,莫做那:山中竹笋,腹中空。

你对我说:这世上有千万种书,要善于取舍,有些书要飞快地阅读,有些书要精品细读,把握住自己很关键。

所以,你要我懂得念书,念出:最真的我最具个性的我。你对我说:成于斯,败于斯;懂得念书,更要懂得生活。世界是美好的。生活中的亲情更细腻;生活中的师生情更香纯;生活中的友情更真实。

所以,你要我更善于去念生活这部大书。坚信,张开我的双眼,去寻找存于世界各个角落的美好。你对我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去敬畏,坚韧的草,柔媚的花,灿烂的微笑,自信的容颜。所以,你要我敬畏生活,敬畏生命。明了:书的一切,都是生活的点滴。

你,慢慢地给了我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去生活;慢慢地让我长大,变得聪明。

感谢语文,感谢你给的一切!谢谢!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三

1.你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女孩,对待同学总是谦虚友好,对待学习总是毫不怠慢,对待困难总是坦然应对……你能严格遵守班级纪律,热爱集体。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认真。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不快,说明基础还不牢固,如果你能讲究方法,多学多问,那就更好了。希望你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奋起直追,赶上或超过别的同学,老师将感到无比高兴。

2.你思想较单纯,有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因为上课走神,影响了你自己的学习,多可惜呀。你也有上进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你多次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你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你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足,有些重理轻文,这一切阻碍了你学习成绩的提高。愿你拿出勇气,战胜自我,多练多思多问,相信在新的一年,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3.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自尊心也很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女孩。你有一颗纯真的心,你的笑容如春风洋溢,能与同学友爱相处。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认真。不过有时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只能付之眼泪。你要知道,在通往知识顶峰的道路上,在人生旅途中,长满了荆棘,望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你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4.你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是在课上老师却能发现你专注的神情,感受到你对知识的渴望。你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是一个很乖巧的学生,其他方面表现很好,就是学习进步不快,其实你平时一向很认真,很努力,为什么反而事倍功半呢?我看其中的原因,并非你欠缺信心和聪慧,而是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学习方法还不科学,特别是理科。希望你认真掌握好基础知识,多练多问,战胜困难,继续努力,老师关注着你的进步。

5.讲义气是你的优点,但你有时处理问题自以为是,一意孤行,课外有不文明的举止。你有宽阔的胸怀,却少了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你是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你的自我控制能力仍有待提高,纪律意识仍有待加强。你也有上进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一次次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你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争取更上新台阶。

6.你的平凡朴实聪明大方,你的神情已深深印在老师的记忆中。你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你喜欢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你点点滴滴的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学习成绩还够突出,时间观念不够强,如果你能杜绝迟到,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以你这样聪明的头脑,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美梦成真的。

7.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老师对你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能做到遵守校规校纪,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方面尚需努力)。生活中的你热情乐于助人任劳任怨,能够及时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如果能在学习上刻苦认真一点,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8.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有时会听到你爽朗的笑声,有时亦会看到你深沉的表情。生活中的你总是那么开心,能够与朋友和睦相处;工作上,能够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每一项任务,班级的文艺活动因为有了你老师可以省不少心,在你的带领下我们班的文艺活动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工作你做得无可挑剔,但作为一名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在这一点上你做得很不够,虽然时常也会看到你勤奋学习的身影,但总是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另外要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9.对于你,我是有时喜欢,有时生气。当你礼貌的问老师好,认真听讲,积极的回答问题,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时,老师喜欢你;当你上课低头,不认真听讲,自习课偷懒时,老师又很生气。但不管怎样,作为老师,期待着你的每一点进步。

10.你是一名聪明文静而勤奋好学的孩子。学习上能刻苦钻研,课堂上常能听到你那清脆悦耳的回答声;你工作积极,乐意当老师的小助手;成绩总是保持优良;平时你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与同学友爱相处。老师希望你平时胆子再大一些,勇敢地展示自己。

11.你总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瞧,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好成绩与你交上了朋友,老师好想翘起大拇指夸奖一番。希望你以后大胆一点,多多展示自己的风采。

12.你喜欢简单,但思想比较复杂;心地善良,却不忍心去消灭困难。有主见,思维也很活跃,你并非不是学习的好料,关键是你还不太明白“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道理。静下心来吧,腾飞的日子也许将指日可待。

13.你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但勤奋好学,诚实可爱。你有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踏实,成绩优秀。你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建设出力,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你的作文构思新颖,文笔流畅,老师很欣赏你的《新学期有感》。作业整洁,字迹漂亮。你应该开朗一些,活泼一些,十多岁的少年对生活本应充满热情;你应该主动一些,在学习上多问多练多探索。你定成为更优秀的学生。

14.你是一个思维很活跃的男孩,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强,临近考试,你的学习态度比开学初有了很大的进步,字也写得认真多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希望你以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四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经验与勇气》这则关于钻石切割的材料,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富于时代气息,社会意义丰富,思想倾向鲜明,难易程度适中,学生有话可说,是一则可圈可点的好作文题。

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寓意,尤其是老雕刻家最后的话。立意角度有二:老雕刻家的话和钻石。从老雕刻家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成功来自勇气”、“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做事需心无旁骛,无所畏惧”等切入;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则可以从“瑕疵不足畏,改变成就美”、“要勇于改变自我”、“与过去决裂,勇于做新的自己”等角度切入。当然,从第一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也最容易写作。

写作素材相当丰富,俯拾皆是。不必说我们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前反腐倡廉的胆气;不必说我们捍卫主权、保卫领土的决心,毅然决然向h7n9决战的豪气,单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积极进取、大胆做事的勇气就足以令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住“勇气”这一关键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2、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例如议论文;3、打造文章亮点,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参考题目:《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狭路相逢勇者胜》、《成功源自勇气》、《一“勇”天下无难事》、《成功的秘诀》。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五

静静地等了好久好久,城市的喧嚣与繁杂似乎在此时戛然而止,不复存在了。空气再也没有紧张与混浊的感觉,有的只是清凉透心与淡雅疏朗的舒畅,因为天边正升起一轮中秋的圆月。

我独自坐在大草坪上,仰望着天空,它幽蓝幽蓝的,似一张深邃的面孔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蛐蛐在草丛中不停地鸣叫着,连续不断却又好像在不停地颤抖,好比一条波纹起伏的线条。你们也感到了秋夜的孤寂,盼望着明月快快升起吗?萤火虫拖着点点蓝光在草丛中翩翩飞舞。它们三五成群,悠然地飞过,自由但不杂乱。你们是《宝莲灯》中的那一群吗?多美的意境啊!你们钻入宝莲灯,用聚集的光照亮森林,又排成一线、一圈地浮动,是你们,是你们造就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在江河眼里,你们是星星、是光明。现在天上的星星消失了,你们就飞向高空,去点缀这无边的夜空吧!

大到国家。你是时间的化身,经过这次顶峰,你又会慢慢变缺,人们又会依依不舍地惜别,各奔东西,祈祷着下一次的月圆。

评点:

中秋赏月,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习俗,要写出新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以"中秋望月"为题,先对清幽的环境进行了一番勾勒,为月亮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在正面写月亮时,小作者巧妙地展开联想和想像这对翅膀,写古今文人、学者对月生发出的各种情感,使作品的内容变得丰富、耐读。文章语言朴实,可见小作者具有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六

本节课是一节现代文的阅读教学课,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既是数代语文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扎实的探索,称得上是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其成功之处在于:

一、注重了“双基”训练与“三维”发展的统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他们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教师能交给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就能依靠这些“过程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而“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不构建在一定量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上,也只能是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因此,实施语文新课标,教师并不需要回避“双基”训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不仅是我们评价一堂优质课的重要原则,更是我们日常教学所应该认真执行的标准。

在《春酒》的课堂教学中,张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朗读方法,注意课后注释以及老师多媒体上出示的字词,并且强调这都是一些比较容易读错的或很常用的字词,掌握了这些字词,对理解课文很有好处。现在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优质课竞赛,很少看见有人教生字词了,认为一教字词,就是老传统,就是落伍。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啊!张老师不仅做了,还注重了落实。接着,在品读语言、赏析课文的过程中,紧紧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品味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读、赏析完之后,张老师还作出了如下归纳:《春酒》之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下列写作方法:

1、精选动词,反复推敲。

2、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4、选用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的语言。

5、化抽象的思念之情为具体的事物形象。

这不仅是交给学生解读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也是传授给他们写作此类文章的一个秘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堂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形成了技能。

从《春酒》实录来看,张老师认真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并将“双基”训练与“三维”发展和谐统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了文本研习与拓展延伸的统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的理念要求语文老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本身就是“你中发现我”的过程。也是“我思”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文本这个载体,而一味地标新立异游离于文本之外,是悖离语文教学初衷的。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从粗读课文,理清大意,到品读语言,赏析课文,始终扣住文本。通过朗读技能的反复训练,不断感悟、体验作品的情感;通过研析优美的语句,不断挖掘、品味情感的内涵。同时,教者也适当地做了拓展延伸,将琦君的《春酒》与余光中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旨在突出同一主题、同一年龄层次的作者,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因而语言的表达效果迥然不同。一个活泼、欢快,一个深沉、凝重。但它们在表达方法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就使文本研习与拓展延伸融为一体了。

语文阅读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语文教学造就一批肤浅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研习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以文本为核心进行有机的拓展。

三、注重了共性凸现与个性张扬的统一

张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讲析,还是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步骤的实施,都充满了共性。但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上,则更多的是充满了个性。且不说课堂气氛的有张有弛,也不说师生配合的入情入境,单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语言,就充满极大的魅力。你听教学这篇课文的导言:“一曲望乡,一段思恋。思乡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因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思乡是每一个游子共同的心愿,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愁思,它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怅惘,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出生于浙江永嘉的琦君在美国回忆起她儿时品尝过的春酒,又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再看中间过渡、讲析、点拨的语言:“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充分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乡愁》。”说到这里,只见同学们一个个全神贯注,仔细聆听着《乡愁》的配乐范读。“光说不练可不行,咱们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点本领拿出来展示展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时,我们会发现清清的小河曾荡漾着儿时的梦;绿绿的山上,我们曾把梦想和风筝一起送上蓝天;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的紫薇开成一处绝美的风景;或许我们也会发现家乡的腊肉真是人间无上的美味。不如趁着现在,我们好好地把故乡来品尝,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眼来感受故乡的味道吧。”话音未落,情绪高涨的同学们早已展纸握笔,开始写作了。最后,张老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回顾这节课,我们不仅品味了甘醇的春酒,还获得了阅读的方法,知道了写作的窍门,真是受益匪浅啊!今天的课也是我一生中的珍宝,我会好好在心中珍藏它,我也希望今天的这节课能成为同学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课虽然结束了,但情却并未尽,意也犹未已,给学生留下了回忆和想象的艺术空间。

由此可见,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应该有一般教师的生动、准确、活泼的特点以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词采丰美,富于感情;或者自然流畅,幽默生动;或者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或者自然亲切、启人思维。借助个性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语言的享受。

当然,张老师的课也不是无懈可击,缺点在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真正的训练要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动口动手,人人落实教学目标。其次,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只是课堂上的训练决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课外勤做训练。我深信,张老师能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课堂教学园地绽放更美更艳的鲜花!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七

2、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3、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4、…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5、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6、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7、语言得体而富有浪漫色彩,文脉畅通,彰显出知己“书虫”的形象以及“我”与“知己”的“知”“己”之情分,灵动、俊雅。

8、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9、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0、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11、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的成功之处。

12、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13、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4、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15、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6、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17、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18、全文几句俗语的引用恰到好处,以怀旧为线索。这正体现了你的思想意识。

19、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20、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凸现了文章主题。

21、你的文章很有创意——用几何证明题的形式来完成构思。全文文学色彩很浓!

22、文能怡情。不能把写作文当成自己的一项负担,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23、作文如做人,从你的生活感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积极上进的好青年,你看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深刻,真是难能可贵。

24、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5、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26、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27、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8、,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29、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30、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31、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2、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3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4、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5、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36、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37、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38、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39、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40、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41、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42、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43、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44、读你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首先是思想感情的愉悦,当然来自你文章深邃新鲜的立意。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你用真情打动了别人,这是你作文的最大成功。

45、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46、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47、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48、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49、少年人生,总写着许多梦幻般的故事;少年心中,总装着许多神奇的向往。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像是一叶载满梦幻的小舟,盛装着作者的童真、梦幻、向往和刚刚起步成熟,向着远方进发。

50、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八

传统的字音选择题有变化,不是纯考字音的选择,考的是“追溯”的“溯”字的字音,这个字在《中考说明》200个四字成语里有个“追本溯源”只要这个见过就没问题,在秋季课程里讲解成语时都讲过。第一道选择题里还有另一个小题考的是笔画,例如:”为“字的正确笔画。正确笔画是“点”“撇”“横折”“点”。这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相信好多孩子还是写的“横折”“撇”“点”“点”。这题出得很有水平,现在的孩子对笔画特别不在意,“倒插笔”的现象随处可见。就像前几年的标点一样,“一逗到底”,所以中考增加笔画的考察也是为了提高孩子语言规范化的意识。以后参加中考的孩子一定要注意笔画了,新东方的语文老师也会马上在暑假课程里加入笔画的训练,尤其是对一些大家易错的汉字。

议论文也有大变化,出现了一道考察书写的题目,例如:“从三个题目里选最佳题目用正楷书写在田字格里”。这道题目纯属考察孩子的书写。那些书写不好的同学,如果再不重视,中考必定受影响。在新东方的语文课里,我们都有“练字环节”你们一定要重视啊!老师没有骗你们吧,以前只是在作文里有所体现,现在已经单出一道题来考查大家了。其实好多重点校平时的考试都有考查书写。如三帆中学的期末期中考试卷里都会出现考查书写题。

字形题的考查是和字谜联系在一起考的。出了四个字谜,谜底是已经给出的。问你哪一个字谜是从字形的角度出的。

此题虽然形式上有变化,但难度并不大,只要看懂字谜就没问题。以往只是给了你一堆汉字,让你选正确或错误的。或者是和字的含义结合起来考察。比较应试化。这次的变化意在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并且很有趣味性。让孩子觉得学语文不单是为了考试,语文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历年的修辞赏析题这次变成了文本赏析,先给你一句名家名篇的原句如“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出自鲁迅的《故乡》然后对此句话进行赏析,不只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文本的赏析,从结构、写法、内容等多角度赏析。难度较以前大大提升。这题意在考查孩子的文学素养和功底,巧妙地规避了好多答题套路,就像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语文是需要外功和内功兼修的,技巧是外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内功了,所以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孩子内功即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等。所以以后的语文学习不能在临时抱佛脚,一定要提早下手,转变学习语文的传统观念:从掌握答题规律较巧到能力素养的转变。

试卷一到手,第一大题“基础•运用”部分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看到的首先是题目的形式与往年有较大的不同,其次,我们会看到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在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另外,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贯穿全卷。

这样一张试卷拿到手,不但让教师们眼前一亮,也让孩子们很容易地进入阅读、思考、表达的情境。可以说,这是北京市这么多年来,形式最新颖、内容最生动,最具有可读性的一份试卷。

语文这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最与社会息息相通,又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中考这么严肃的大型考试中呈现这样的“美貌”,并非与中考的严肃严格严谨的人才选拔与质量检验及教育教学引导的使命相悖。这份试卷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跟实际运用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跟传统文化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基础考查与课内学习的结合,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跟其他学科的'结合……这些结合让人自然地想到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1.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主编邀请你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向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和关爱过你的人表示感谢。请你从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任选一个,表达感谢的心意。

要求:(1)将你选定的对象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2)内容要真实具体,语言要准确得体。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九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文《挑山工》课堂点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虽然以前没教过《挑山工》一课,但今天通过看武琼老师执教此课,对阅读教学如何实现新课标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体现在导课,由一个工字组词,告诉学生组词的方法,可以将工字放在前组成工人、工厂,又有将工放在后,组成矿工、民工,也可以按工种组词,如纺织工、环卫工最后很巧妙地揭示了课题,理解了课题,做挑东西上山之类工作的人叫挑山工。既提示了课题又教会了组词方法。其次体现在学法指导上,如折尺型让学生用笔画,展示比较、图文结合,找出谁画的与原文所写的一致,教会学生将课文的文字读成一幅幅的画面。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绩,读准确便于理解课文意思。再次,教为什么走折尺型线时,教者启发性的设计,使学生明白挑山工很辛苦,我们应学习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应学习他们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做法。这段学习教者还鼓励学生用欣赏的语气读文,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以提示自己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武琼老师的这节语文课,给我一种感觉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而学。她把学好语文应具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清。可见教者的语文素养极高,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借鉴。

二、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贯穿在教学中。如讲挑山工挑什么这个问题时,除了课文交待的挑石板铺路,武老师还告诉大家现在有索道了,虽不用我们游客一步步登台阶爬山,但建索道需要的材料、设备也是挑山工一担一担从山下挑上来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更突出挑山工的伟大。

三、课上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武老师的年龄大约有40多岁,但一点不显得与学生有什么代沟。教者的情感投入必定换来学生的尊重与喜欢,激发了学生兴趣。

四、注意培养学生构建网络化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只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课时没能看到,因此对本课的总体设计还是很不了解,评价也许有不周全之处,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范文有点评通用篇十

20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体现了“巩固”与“发展”的结合。

“巩固”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继续坚持文化与能力双重立意。今年文学类阅读选择了陈忠实的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后面的6道题从语言理解到评价鉴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而“白鹿原”“老腔”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去年《说起梅花》的“梅花”一样,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选文上注重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育德树人”的要求。

其二是继续体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即关注对鉴赏与分析能力的考查。去年的第23题考查了散文“谋篇与立意”,这是文学类文本的重要话题。而今年的第22、24题都涉及到对文学作品手法的考查,体现了对文本的文学特征的关注。

其三是读写结合,即将散文阅读与作文关联起来。今年作文的第一小题要求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与去年一样,将散文阅读的文本当作作文命题的资源。

“发展”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更加强调文本意识和深入阅读。如今年的第19题,和去年的第20题一样考查词语理解,但今年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更强调语境和文本意识。再比如今年的第21题,要求分析作者对老腔认识的变化过程,这就需要深入阅读文本,找到作者的“认识”,还要“由点而线”,梳理文章内在的脉络和作者的心路历程。

其二是明显体现了文本的文学类特征,强化了对鉴赏与分析的考查。从试卷的整体设置来看,命题显然强调区分不同文本的特点以及考查功能。第一大题的多文本阅读更多强调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与运用,体现的是文本的实用功能。而第四大题的散文阅读则强调了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今年至少有总分值为10分的两道题与此有关,可以说,是这些年来北京卷中鉴赏评价类试题比重最大的一次。

其三是强调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的深度关联。去年的作文题“深入灵魂的热爱”源自散文阅读文本《说起梅花》,但作文题与散文文本并没有紧密联系,可以说散文文本只是作文题的“引子”,写作时完全可以不关注《说起梅花》。而今年要求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作则强调写与读的高度结合,需要考生相对较多地关注散文文本,或者可以说,散文文本是作文的“例子”。

这三个方面的“巩固”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自然反映,是语文教学研究在高考中的自然体现。而所谓“发展”实质其实是“完善”,是对语文教育既有改革成果的强化。如何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优化文学鉴赏的品质,如何落实深入阅读以及在阅读中发展思维的要求,这是今后的语文学习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