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教育文案范文(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2:48:42 |
  • ZTFB |
  • 8页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地进行决策和判断。完美的总结要能够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和要点。下面是一份总结的模板,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总结工作。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温岭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寄养或托养的方式,将子女留在温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受到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从教育公平、人口流动、心理健康等视角赋予了研究意义,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关爱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但纵观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特质为研究内容,极少把焦点聚集于留守儿童个体,尤其是对于建立留守儿童个体心理健康档案这一块,研究几近空白。

本研究尝试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策略。

梳理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40余篇文献,总结发现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或亲自关系不良等。卢利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失、价值扭曲等。李宝峰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71名被试中,28.8%的人有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2.2%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日后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发育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表现得越突出。综合各类调查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就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的亲情依赖不能得到满足,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对立,留守儿童性格上变得内向、悲观、孤僻。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一个敏感的过度阶段,处于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同时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管教和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在留守女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孙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代沟,隔代抚养仅局限于生活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失去了健全的关爱。隔代抚养容易导致溺爱,生活上的过度娇宠容易使孩子养成上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父母因为觉得平时远离子女,存在用金钱替代关爱的观念,使得部分儿童行为大胆放肆。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性,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少年会因为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独立性迅速发展,在祖辈或教师管教的过程中常常与要求背道而驰。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行为自由度高,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学校、教师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对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和分析,并以报告形式加以保存。(心理健康论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能为相关个人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身心发展的过程。收集资料建档,能让留守儿童通过个人档案里的描述,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有利于他们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和优劣势,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教育的目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心理档案同时能帮留守儿童了解周边同伴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维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各阶段间的过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动态监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并认识学生的发展变化,便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客观上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常又远离子女,无法全面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全面动态完整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前规避教育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如何把留守“问题儿童”调教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想解决留守“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通力协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锤炼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让决策部门全面科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切实的关爱行动方案提供可靠信息。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就读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档案应该是主渠道。近年来,温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教师队伍中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的一千余名,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近三十人,且多数学校已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一)条分缕析,明确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首先应该掌握心理档案的收编范围,为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一份完整、系统的心理档案应该包括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两部分,团体资料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反映了同一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性特征,是建立在个人资料基础上的。个人资料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个人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等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成长情况(身体发育状况、个人病史、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等)、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学习情况(学校、年级、班级、成绩等)等方面情况;二是心理测量结果,可以采取数据表或者剖面图的形式呈现个体在各类心理测验中的结果,按照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行为(动作发展水平、动作协调能力、行为状态等)、情感(道德感、价值感等)三大块内容;三是各类评价或建议,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记录、教育建议以及心理咨询记录等。

(二)层层分工,抓好心理档案建设的具体落实。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建设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三)信息追踪,促进心理档案建设的充实完善。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份全面、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心理状况,对材料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并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不要因学生的升学而造成心理档案断档,可以运用网络化优势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做好心理档案电子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阶段学校的重复劳动,使高一阶段学校教师能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和成果,为留守儿童自我审视创设条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缓解留守“问题儿童”心理问题是新时期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这种尝试能否取得实效,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立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

[3]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05)。

[4]王素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建设研究[j].工作研究,,(10)。

[5]谢小红赵剑波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途径探析[j]黑龙江档案(04)。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二

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时期,而此时父母的亲情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陪伴和教育引导,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造成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揭示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情绪问题。

(二)行为问题。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3]这些不良性格都将是他们未来成长的障碍。

(四)学习问题。

(一)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缺失。

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是儿童最初、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儿童获取其他外部支持的基础,在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资源,也是他们深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构建自我的来源。然而留守儿童却因为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关注与支持而丧失或部分丧失了这一重要支持来源。”[5]使孩子在心理上缺乏最温馨的亲情依恋,缺乏最安全畅通的情感与思想交流沟通,也缺乏行为与性格塑造的榜样与监督。因此,缺失家庭支持和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监护人管理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隔代监护主要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监护人往往年龄老化、身体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水平不高、代沟巨大,对孩子一是无力教育管理,二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最大的问题是放纵、溺爱。单亲监护指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在家里独自承担家务农活及养育子女。单亲监护总体上优于隔代监护,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齐全的问题。由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没有父亲在身边,在成长中就缺乏理性、规则、勇气、刚强等男性阳刚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由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则缺乏温情、细腻、隐忍、委婉等女性阴柔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而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佳的性格特质是双性性格特质,既有男性阳刚的一面,又有女性阴柔的一面。所以,单亲监护主要的问题是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的弱点。另外,单亲监护者往往一个人在家承担起全部家务与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忙碌劳累,容易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亲朋监护往往使孩子到一个自己相对陌生的环境,不但基本缺失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而且难于适应,更别说融入新环境、新家庭,让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些亲朋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区别对待,有歧视、不公平公正,甚至虐待等态度和行为,这显然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年来随着留守儿童问题被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学校教育无法弥补家庭支持与亲情缺失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而且农村学校,特别是基点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还是师资队伍数量、水平与事业心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缺少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没有起到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主导作用。

(四)社会支持不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都加入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采取了不少关爱、帮扶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雷沃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春雷计划、春苗营养计划等,重庆市涪陵团区委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青商会争取政府购买资金,通过聘用在读心理学研究生志愿者逐一走访摸排后确定受助者,再聘用本地具有心理咨询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志愿者对受助者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通过节日家访慰问、电话访谈、互动作业等方式与受助者建立帮扶关系,为受助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健康评估报告并总结项目成效。[6]但目前许多团体的关爱帮扶措施往往是任务性、一时性、小范围的活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全面性,更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与支持。(五)政府治理不够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改革和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立,为解决偏远地区儿童上学和流动儿童救护不力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总的来说,政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还不够,城乡差异依然较大。首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率,特别是隐性辍学率仍然偏高,高中入学率偏低的现象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其次,政府对学校周边的监管力度不到位,黑心商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网吧、歌厅、游戏厅、垃圾食品等仍然像毒瘤一样在学校周边蔓延。再次,政府也为解决在父母身边的流动儿童入学难正在努力。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依然存在,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改革的不完善,“对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仍然存在不公平待遇。”[7]不少地方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在父母身边的适龄流动儿童为了上学不得不无奈地选择办学条件十分差的“打工子女学校”或回到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一)满足亲情关爱。

父母的'亲情关爱是孩子的精神乐园。外出打工父母为了家庭经济、为了孩子无奈选择了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但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成长,即使找到了钱也得不偿失、后悔莫及。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显著低于一方在外的,隔代监护的显著低于亲朋监护的儿童。[8]因此,外出打工人员若有可能最好把子女带在身边,或留一人在家,有亲朋可以委托监护的最好不要选择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父母再苦再累再忙也不要忘了加强与孩子沟通联系,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里通过电话、qq、视频、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全面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烦恼与快乐、担心与期盼;最好是增加回家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次数。还应该加强与孩子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努力使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履行监护责任。

监护人既然接受了孩子家长的委托,就应该担负起监护的责任,了解自己监护的不足,改进监护方式方法,尽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长。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辈,首先要有教育管理好孩子的信心,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现代儿童心理和教育的沟通方式,要防止溺爱、放纵孩子,要多与孩子父母、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商量请教孩子的教育管理;单亲监护要尽量减少一些家务和农活,多给孩子的教育管理留一些时间和精力,要了解并尽力改进或弥补自己监护的不足,努力使孩子个性健康成长;亲朋监护者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努力使孩子融入到自己家里,不要让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更不能对孩子有偏见、不公、虐待等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态度或行为。

(三)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关心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导他们应对各种具体困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健康阳光地成长。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跟踪留守儿童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沟通联系、引导、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社会各界教育自愿热心人士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家校联系中指导、培养、协调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如培训指导监护人如何监护好留守儿童;建立并利用好“校讯通”,不要局限于布置作业,要通过校讯通及时与孩子的父母、监护人沟通交流,反应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指导协调好家庭教育;设置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时与父母沟通等等。

(四)增强社会教育。

提倡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各方力量协助,更加系统、全面、长期地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协调统一组织发动全社会各种爱心组织、团体、志愿者的行动。首先,要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完善关爱体系、建立长效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如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戚电话、代理家长等。要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健身场所、文化长廊、图书室等,加强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管理,减少不良文化入侵。其次,要联动大型慈善活动机构,计划与当地爱心人士、志愿者、高校团学组织协调统一帮扶留守儿童,尽力做到对所有留守儿童全覆盖,对每个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帮扶、长期帮扶,直至义务教育结束或父母返乡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五)加强政府治理。

首先,要从制度管理、经费投入、教师配备与管理上保障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重视。要给打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机会,要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要保障农村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生活教师的编制。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清扫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场所,严格管理社区等其他地方的这些场所,使青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检查督导,强化落实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法律责任,杜绝适龄儿童辍学与隐形辍学等现象的发生。要尽力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一方面要打破“二元户籍制”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打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真正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补贴,发展地方各类产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置业,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4]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6]涪陵网.团区委总结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项目[eb/ol].。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三

引言:自2020年开始,全球新冠疫情席卷而来,为了遏制病毒传播,学校纷纷开展网课教学。然而,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疏导问题。因此,这篇文章将分享我的网课心理疏导教育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规律生活是网课的基础。

网课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时间的管理。没有规律的作息会导致精神疲惫和身体不适。所以,建议每天定时起床、睡觉、吃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在实验室或家里构建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我们不能够忽略卫生,每天应该定时进行简单的室内清洁,有利于自我调节和身体健康。

第二段:笑对压力,克服困难。

因为网课需要我们坐在电脑前学习,拍摄课程,记录笔记,这个过程是枯燥和单调的。学生如果不能合理地调节自己,情绪会变得极为焦虑,情绪不稳定,进而影响网课的学习效果。在网课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快乐点,它是调节内心情绪,缓解压力的最好途径。比方说,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可以做到心事忘记,陶冶情操。

第三段: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段:沟通是网课成功和心理正常的关键。

在网上学习和教学,你会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工具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要充分利用在线信息渠道,这样能够及时获取新的知识和资讯。联络老师和同学的动态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是排除纷扰的关键。你可以向同学或老师发邮件、加QQ/微信等方式联系他们。

第五段:监管是网课中的重点。

在家学习可能令同学和老师感觉放松了,双方都对“自由时间”飘来的城门敞开了。但是,在家学习并不代表失去了监管。学生和老师应该互相监督,相互学习。同时,家长也是孩子的参与者,家庭教育也是有责任的。简而言之,学生和老师应该建立一个严谨的心理疏导衡量系统,总体来说,这个系统包含了课程难度分析、表现评估、团队协作等诸多重点。

结语:以我的个人经历和学习心得来看,网课并不比传统课程差。如果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并且采用灵活和高效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和适应,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四

提纲:

第二段:谈谈学生在网课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但是,随着网课的开展,一些学生在网上学习时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的力度。

在网课中,学生们可能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拖延症、焦虑、情绪失控、孤独感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随时、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教育。

网课心理疏导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学生的老师应该较为关注学生的上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瓶颈时要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尽快接纳和适应网课的模式。其次,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以便我们及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学生们需要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如松弛训练、呼吸练习、运动放松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孤独感的解决能力等。

在我所教授的学科中,我们也为学生进行过相关的网课心理疏导教育。学生们介绍了他们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注意力分散、贪玩等。我们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并教给学生了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来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可以看到,通过有效的网络心理疏导教育,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大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

总之,网课心理疏导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远程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高效地处理一些心理问题,它将导致他们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在网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期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人生。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五

升入高中以来,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增大,以前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好多已经不再适用。如何让学生培养新的学习习惯,发现新的学习动机,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基于此设计了本课题。

让学生能够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用好的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师讲授;视频观看;小组讨论。

2课时。

ppt;视频。

1、导入。

引用一位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得出结论:高中阶段为了自己而学习。

2、主题活动。

1)讲授学习的定义。

2)讲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

3)讲授高中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4)活动: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

5)实验任务。

在纸上写出你记得的单词。

要求:不按顺序,不要相互交叉。

请五个同学把他们记忆出的单词念出来,一个同学统计。

6)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7)记忆的两大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9)高中生常见的学习困惑与调适。

10)学习动机不当及其调适。

11)人一天的生物钟规律。

12)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13)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14)心理影吧。风雨哈佛路(电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六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网络课堂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课程的心理压力。如何疏导学生的网络课程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次文章将着重介绍“网课心理疏导教育”这个主题,总结我在学校网课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对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真实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经济情况、学习压力和网络环境。在与学生进行线上课堂交互时,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并且对此给予耐心地倾听和理解。

对于一些经济情况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积极为他们解决购买电子设备等问题,帮助他们加入在线学习。在面对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时,也需耐心安慰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引。

二.建立健康学习习惯。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但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学习模式。

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会通过强制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笔记、给予任务和反馈,并鼓励并帮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习惯。

三.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学校也在不断地寻找优秀的网络资源,并将其与课程结合起来,以方便学生的在线学习。

在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学习资源,如视频、音频等,并根据学生的诉求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希望更好地改进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互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连续性,及时沟通和互动越来越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的互动跨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和答疑。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自发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以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五.重视学习记录与反馈。

一个好的网络课程既需要一个优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团队,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反馈。我们要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帮助学生做到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会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相关统计和汇报。

总之,网课心理疏导教育是网络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措施,我们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更好地适应在线学习,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信心和动力。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七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日,更是我国“国家宪法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一句话,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法。而《xxx宪法》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定其他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所有xxx的公民都必须了解《宪法》的内容,遵守《宪法》的各项规定。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体现。

我们要知道:法是规范我们言行的基本准绳,它给我们指明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做,我们只有严格守法,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那么,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我的演讲结束,多谢大家!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八

1.通过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已,看到自己的.优点,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的优缺点,更能够发现他人的长处和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2.通过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正视个体的心理影响,树立勇于面对困难及解决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3.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成功。

三、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一个气球、每个学生一张知心卡、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自制小记者证、照相机。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学生:有!

教师:那么就让我们吹出自己的勇气,吹出自己的信心,预备,开始!

教师小结:刚才各个小组的同学都很积极参与,都充满了信心,获胜队是某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鼓励!同学们喜欢你手中的气球吗?想不想要?那我就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吧!

2.播放录音故事,谈体会。

我可以给大家提几个要求吗?一是大家发言的时候,不必举手,站起来说即可;二是争取每个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我把一个同学的一段内心独白播放给大家听一听。(播放录音)请同学们竖起你的小耳朵听好了,听完后我们有问题要讨论。录音内容:我是三年级的一名小学生,在最近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第一轮的选拔中,我有幸被选上了,于是我更加努力学习。可是在第二轮选拔中,我却被淘汰了,我觉得自己真没用,特别是觉得对不起数学老师,觉得没有脸见人。本来想回家让妈妈安慰我,可是她却对我讲,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大,你要好好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看,这次数学竞赛不就是个例子吗?孩子,要努力呀,不要辜负我和你爸爸对你的期望呀!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我也是已经努力了,是不是我太笨?哎呀,我可真没用!

讨论:听了这个小同学的内心独白,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帮帮她?请同学们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内心独白,能够引起同学们情感的共鸣,因为她所谈的都是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也在引导学生要学会倾听,认真听别人的话也是一门学问。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办法帮录音中的同学,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怎样来树立自信心的方法,也就是如何才能做到相信我能行,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3.分组讨论,勇于面对。

教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话,请你写一写,如果你有好的解决方法,也请你在知心卡上写一写。(播放优美乐曲。)。

孩子们写完后,有的会长舒一口气,有的会故意舒展身腰,向我露出会心的微笑。老师和同学相互帮助这一同学解决自己的困惑。

为让学生有心理上的共鸣,首先是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是让学生学会释放心理郁闷,把自己缺少自信心的事情,在知心卡上畅所欲言,并且学着树立自信心,尝试着解决的方法。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采访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听课的教师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去体验,去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学会了相信我能行的自信心培养的办法,还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热闹的课堂气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性。

在每个小组当中都有在各个方面比较优秀的同学,小组长选一个同学,评一评他的优点(全班交流)。

分组说一说班级中还有哪些同学你们认为他行(交流后让该同学谈一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及其结果)。

5.小结。

教师:同学们,(多媒体投影出示)一位拳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遭到对手的猛烈打击感到快支持不住的时候,倒下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诱惑,但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在心里叫到:再坚持一会,相信我能行。因为我知道,我的对手也快坚持不住了,而只有我不倒下,才能赢得比赛,而最后胜利往往就来自这再坚持一会,相信我能行的信念中。”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九

现在的小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社会这个大熔炉的锤炼、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电视、游戏的影响……使有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的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针对这些现状下面我浅谈我在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注重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青春期的教育本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倾诉。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近你,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老师微笑地走上讲台,用明亮有力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在注视着我,老师重视我,尤其是一些学困生,老师更应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冷落,从而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而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与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共同参与学习。

二、充分创设条件――注重同学间的自我教育。

刚开学时我们六年级班的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班级的事也不主动关心。针对这些情况,我积极创设条件,多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分析、正确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一系列心理品质。

开学一星期后,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实行“这星期我当家”的制度。每周一个值日班长,让每一个同学都尝试“当官”的荣耀和责任,值日班长采用轮流或竞争上岗的形式。首先,有竞争者自我介绍,接下来就怎样管理班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给大家呈现,一周后班会课上利用五分钟时间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再由同学表扬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勉励其他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再接再厉,更加出色。一月后评比一个最佳班长,且可以再延续当一周的班长,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都争先当上值日班长为快。同样,学习委员等其它职务(包括组长)也是如此。我还大胆放手,主题班会也由小组承办,课余时间与他们确定好主题,把握尺度,内容、形式都由他们自己定,他们主持。同样每月评出一个最佳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小奖励。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同时也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增添班级的青春活力。除此之外,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开展读书乐活动,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大胆、善于表达的综合能力。为了获得更广博的知识,我们积极主办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健康黑板报等,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动自律的习惯。让学生自己来想,做自主思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学,做自主探索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实践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管,做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创,做创造的主人。

三、多方结合――注重学科间的心理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社会》这一学科,它集社会、历史、地理、法律常识于一身,如果单就书本知识读读背背,则显得很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因而教师就得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采取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紧紧拴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历史人物时,我采取了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从一个个故事当中你体会到什么?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精神?今后你应该怎样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在教学《黄山》、《泰山》这些地理知识时可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当看到电脑中播放的黄山、泰山的优美景色时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都被这旖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并不时地赞叹这大自然的美。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大自然如此之美可有人肆意去毁坏环境,你们说怎么办?让学生充分感知他就是环保卫士的一员,如何做好这一份工作?除了社会学科,其它功课同样可以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品》课,只要时时刻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如“遵纪守法”、“学会守信”等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机结合起来。我想只要老师处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赞美和赏识,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可造之才。

四、办好家长学校――注重家校间的密切配合。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的不良行为经常会反反复复出现。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要靠学校老师的主观努力,更要靠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几方面结合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教育,通过分析、比较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进而辩真伪、明方向。我校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为了便于及时与家长联系,我校电脑全部联网,开通了家校路路通,只要发个短信,所有的家长马上就能受到信息,这样可以把学生在校的良好表现、不良动态、所思所想、具体措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同样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反映给老师,双方相互配合,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定时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大体情况,班风纯不纯、学风浓不浓?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老师与家长一起学习一些家教文章,一起探讨教学方面的知识,及时让家长了解教学法规和最新的教学动态,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融入大自然――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发展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加上家庭成员的影响,个别学生显得过于娇嫩、自私,甚至冷漠。因而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此,我校每学期各年级都精心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来验证、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调适学生身心健康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同学的友谊,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每年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时时缅怀他们,更加勤奋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在三―六年级中开展“我是小交警”、“雏鹰假日小队”、“爱我中华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充分给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录像,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影片中主人公的言行,写好观后影评,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且学校每年都开展“体育节”、“科技节”,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我校还组织学生步入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老人献上一份爱心;同时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多此参观学校的德育基地―边防站、保税区、双山渡江纪念碑、巫山等,让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此基础上,我校还专门请有关人士到学校来进行法制教育、交通法规的宣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健全人格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它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出有益的贡献。但愿我们的老师人人都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心理疏导教育文案篇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工业化城市的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子女上学就业、住房体制改革和高铁时代的到来,社会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大批量外来务工者由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经济建设者的主力军,同时,将有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就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她)们的心理、学习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思考。

1.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甚至学习环境和学习动力、意志等受到影响,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越来越多。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88.2%的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3.社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爱教育环境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主流,随着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土地承包政策的新变化,尤其是交通现状的改变、人们就业意识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特别是党的就业政策和各地外来务工人员政策的变化,加剧了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数量的增多,也带来了社会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新问题。

二、教育对策。

1.要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是一个群体,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一个班级中这样的学生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比例的大小由实际所决定。因此,教师要做好他(她)们的学习教育,必须进行科学调查,通过发放明白纸、问卷、走访或者谈话、作业批改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将其归类引导、针对教育或者开辟心理辅导等多种渠道,强化学习、做人教育,纳入整体教育之列。

3.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学科教育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学习、品质养成、做人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教育中,要紧紧依靠学科教学,如语言、数学、体育等,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人物、事件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内在动力,看到自己成才的希望,积极融入学习集体之中,适应新时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4.要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生态教育系统。

家庭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尽管它受到家庭主要成员的影响,其环境、结构、经济来源、教育气氛有所改变,但主体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滞留在家中,其家庭和温暖仍然存在,家庭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所以作为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与家庭相邻的其它家庭成员(包括儿童学习中的其它成员),应给予爱的关怀,要通过网络、媒体、家访、书信等宣传手段,教育家庭的其它成员,要树立整体思想,要为社会服务,要维护家庭的整体生态系统性。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集关心、爱护、教育、引导、说服、行为影响于一体,抛弃个体不规范行为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的影响,积极创造条件保持家庭生态的相对平衡。教育等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家庭的管理教育,深入走访留守家庭,及时与家庭成员沟通,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和本职工作之列,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成员教育培养、培训工作。要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的家庭档案。优化社会环境的同时,要转变对留守家庭的看法,通过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相互帮助教育、团结互助教育、特困生资助教育等,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