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过年随笔范文(精选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5:40:55 |
  • ZTFB |
  • 8页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形式,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和收获。

过年随笔篇一

除夕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联,贴“福”字:我撕胶带,妈妈拿剪刀剪胶带,爸爸站在凳子上贴对联和“福”字,一家人畸形秀,哦,还有我的弟弟在一旁捣乱,气氛是多么的温馨啊。

除了好玩的,还有好看的。

下午,我便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去超市买衣服、裤子、鞋子和零食了。一回家我就穿上了新衣服,嗯,真不错。

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一起吃饺子,大家一边吃着美味的饺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气氛非常融洽,真是阖家欢乐呀!

吃完晚饭后,我们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年联欢晚会。随着夜色的降临,外面的鞭炮声也断断续续地响了起来,这响声向人们传递着幸福,传递着快乐......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向窗外看去,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朵朵绽开,它们相互交错、流光溢彩,天空仿佛都被染上了颜色,此刻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此刻,所有的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过年随笔篇二

我长在市井中,算不上地地道道的“城里人”。我出生在郑州的西边,这里曾是纺织工业繁荣时期人人引以为傲的地方。往昔有满目皆翠的树,是名副其实的“绿城”。一到夏天,就有绵绵无绝期的蝉声;冬至未至,就已然大雪封门。

这里被称为“西郊”,被划分到“中原区”的范围。听祖辈讲我的“老家”是一个叫做“赵村”的地方。然而,“赵村不姓赵,十里八乡都姓刘”,如今被圈进了“高新区”。祖屋已经不在,拔地而起的是千篇一律的楼房。那座村子有一道被荒废的铁轨,爷爷说他当年曾在那儿从日本鬼子的魔爪中幸免于难。

后来,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爷爷从乡下来城里当学徒,同行的还有他的同胞兄弟。他们一起逃到城里,一把跪倒在他的“老泰山”脚下。爷爷勤学苦干,娶了长他一岁、订了“娃娃亲”并和他磕磕绊绊相守一生的女子,就是我的奶奶。

自此,奶奶迁就了爷爷一生,爷爷照顾了奶奶一辈子!

我特别怀念他们最初退休在家的那些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进行式。在我真正的“老家”,遥远的“赵村”只能算作我的祖籍。“祖籍”有黄澄澄的玉米、有淘气的伙伴、有香喷喷的手工面条,而“老家”却有着升起的炊烟、有着不灭的'炉火、有着让人牵肠挂肚的味觉。

奶奶做的菜精细,含在口中、咀嚼片刻,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爷爷熬过了饥荒的年代,总担心我们这些晚辈不够吃,反倒张罗了一大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当河虾肚子里的那道“黑色”忘记剃掉,我们都不敢吭声,爷爷还在隐隐地自责,我暗自思忖:“爷爷真的老了!”

去年除夕,爷爷还能为我们烹制一大桌菜肴。当春天过去,夏天伊始,他住进了医院。一次次挣扎着和时间赛跑,我也在争分夺秒为抓住回忆去记录。

能留下来的记忆,都是美不胜收的!

当爷爷躺在病榻上,数着时针和秒针回顾他走南闯北、平凡却壮烈的一生,我来不及陪伴左右,唯有期盼他当下少受些疾病的苦扰。

我已然能够平静地接受任何可以预知或者渴望奇迹的发生,而人与人的相逢、相伴和告别,一个循环往复、无法颠倒的命题,或者你可以理智地称它为“自然规律”。

只是,我们再不会吃到爷爷亲手烹制的那一大桌饭菜。他再也不会尝一口香甜的麻糖,提醒着这个依然清醒的小年。

他怎么会不记得:“过了小年就是年啊?!”

过年随笔篇三

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过年要干嘛吗?当然是要吃团圆饭、购年货、大扫除啦!

崭新的一天到了,我早早地起了床,穿上衣服,洗完了脸,刷完了牙,吃了丰富的早餐。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要干很多特别的事,我为了过大年列了一个计划表:上午第一购年货;第二大扫除;第三再吃团圆饭。我让妈妈看了看我的计划表,妈妈说:“咱们应该先大扫除,再购年货,因为家里干净了,才有地方放年货呀!”我觉得妈妈说的有道理。

我和妈妈开始大扫除了,我来擦玻璃、整理大屋、扫地拖地。妈妈来摆书架、整理小屋、客厅、地下室、玩具屋、厨房等。我们各自干着自己的活,我和妈妈十分仔细。过了几个小时,我们终于打扫完了,已经到中午了,我们吃完香喷喷的午饭,睡了会午觉,就去购年货了。

到了义乌小商品城,我兴奋地奔向大门口。进了大门,有好多红红火火的.年货,妈妈买了一个特别大的中国结,说:“这个中国结挂到家里,可以为家里带来吉祥如意。”我也想买个小中国结,送结属马的姨妈,因为今年是她的本命年。我走了好久才看见一个卖小中国结的店,我购完了年货,妈妈也购完了年货,妈妈带着我去姨妈家给姨妈送礼物,然后一起去吃团圆饭。

这个年我过得比谁都好,都快乐!

过年随笔篇四

再过一个多月又要过年了,想起过年我思绪万千:记得年少时那年春节前夕,鹅毛般的大雪在空中飘舞,把整个大地换成了素装,松树吱吱作响,有的被雪压弯,有的被冰折断,竹子东倒西歪的垂下了头,恹恹的没有一点生气。水塘里结了厚厚的冰,人可以在其上面行走。公路上偶尔有一辆带着铁链的小四轮在慢行。

年关了,办年货的人较多,我母亲顶着严寒,拄着竹棍,提着一个蓝子到花园食品站去称肉,由于路很滑加之称肉要排队,我母亲从清早出门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回家时手都冻僵了,加之饿了一天,脸色变得惨白。

那时我家有七囗人,但只有我父亲一个劳动力,因此经常欠账,欠账的人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即使过年称一斤肉都得用毛巾盖着,免得别人看到说我家有钱称肉呷没钱还账。

尽管雪很大,冰很厚,但屋前的一口井仍然热气冲冲,我挑了一罐子的水,把从雪地里拔出来的萝卜洗干净,准备着过年,把刚买的几张年画贴在木壁上,自己写一幅对联贴在家门口,以渲染春节的气氛。

到了除夕晚上,我们五姊妺都坐在火桶里面烤火,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白炭,是我父亲在野外烧的毛炭,虽然火力不旺但足可以避寒。

大约到了晚上十二点,年关萝卜熟了,我们每人吃了一碗觉得好香好甜,心里美滋滋的,以此告别了旧岁。

鸡刚叫两遍,我父亲就喊我们起床吃团圆饭,喜庆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天气冻我们真不想起床,加之睡眠不足无精打采的,因是过年一家人必须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不得已我只能睁着惺忪的眼睛起了床。

吃饭时我们讲话都得有避讳,有些话语不能直接了当,比如说不想吃饭只能说吃饱了,桌子上的菜即使不丰盛,也要说样样有,年年有鱼(余)。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一顿饱饭、才能打上个牙祭、才能更换一件新衣。也只有过年时才能无拘无束的贪玩,享受年少时的乐趣,诸如:滚雪球、打雪仗等。

自从有了家,住进了县城,过年的味道也没有少时那么浓,不知是东西多了还是吃腻了总是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感觉。

每年都是如此,正月初一我带着子女给父亲去拜年,父亲也总是佝偻着身子站在门囗企盼着。

也许是苍天无情,我母亲与我父亲五年前就阴阳两隔,电视是我父亲的唯一“伴侣”,岁月不饶人,霜风染白了他的头发,时光在他的额头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连串的鞭炮声把我父亲从堂屋震了出来,他面带微笑把早已准备好的装满幸福和美好前景的红包向我们一一发出,我们收到了快乐和喜悦。

因是正月,父亲灶里面的柴火很旺,时不时地溅出个火花,象星星般向我扑来,仿佛是福星钻进了我的口袋,旺盛的柴火暗示着我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旺。我坐在灶门前烧火,孩子们坐在火桶里面烤火,一排排的腊肉腊鱼在灶的上空悬挂着,黑糊糊的,血粑豆腐装在竹炕筛里黑不溜秋的看不清楚,锅里面的菜香气扑鼻,桌子上一道菜上了又是一道,摆得满桌都是,桌子中央搞了个羊肉火锅,牛肉是做成大片的,鱼是清蒸的,椭圆形的血粑切成了片,一个个鸡腿夹到小孩的碗里又被折回,家中的米酒香香的甜甜的十分爽口,夹杂着春的气息令人陶醉。户外的鞭炮声响个不停,远的、近的、接二连三的,有的一连串火星似天上的星星四处飞溅,震耳欲聋;有的直冲云霄五彩缤纷。车子的防盜器被炮竹声震得叫个不停,灯光一闪一闪的。

路上走路拜年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车向着各自的方向欢笑地在狂奔。

过年随笔篇五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华夏大地上已经传承了四千多年,它象征着我们生活的安定团结家庭和睦,日子的欣欣向荣。在每年春节来临之时每个人都会对新的一年怀有新的憧憬和期待。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于过年的感受是欣喜若狂,因为所有的奢望在新年到来的时候都能实现,至少会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相等的满足;当我们与时代齐头并进步入成年后,我们建立了家庭,责任和义务无形中形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不再为了一件新衣服或一块糖果而欣喜,而是为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舒适的居所、一种幸福的生活而奋斗。春节成了一种载体,让我们在休息的闲暇之余感受生活,与家人团圆与朋友谈天说地与孩子嬉戏打闹,默默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在新一年能够实现。春节让我们对于“幸福”有更好的诠释,幸福的事儿很多,春节团圆中更让我们用心的感受到幸福真实存在。不再为了生活而忙碌而是陪伴家人围成一桌吃着团圆饭喝着团圆酒聊着团圆天憧憬着未来,这就是春节让我们感受到的快乐!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的沮丧学会感知已经拥有的幸福。人情世故,在春节的时候一一兑现,大家带着笑脸带着约定相聚在一起,在短短时间内对人情伦理进行了一次修补,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洗礼,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感受自己的幸福,期盼美好的未来。

过年随笔篇六

亲人捂暖的院子;大年结束。

他们又在村口,精神褴褛地哭一场。

奔向喧嚣的不同城市。

——题记。

家在农村。打小就在农村长大。所以,尽管这些年来一直漂泊在外,我也没有享受过一个漂泊的年,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骄傲,我以为。关于年的记忆,最初是一个大大的月亮,如同一个香喷喷的饼,让童年忍受过饥饿的我迫不及待地向往;再后来,饼慢慢地吃完,我也不太饿,于是对年的渴望也就日愈减少,甚至于到了淡忘的地步。但是,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轻轻地一句象征性的问话:“你回家过年么?”我就马上会想起来,而且会很亢奋地回答:“必须的!”

数数日子,20xx年已经是过了隙的白驹,20xx正风姿绰约地在不远处,陡然想起:该过年了。是的,该过年了,也该回家了,我的家乡的兄弟姐妹们应该也在准备回家,或者已经在回家的路上。理所当然,过年是得花钱的,不管是身上穿的,还是嘴里吃的,都得是新的,寓意就是弃旧迎新。而且,每个人都很乐意花钱,就算花光一年的积蓄也心甘,比如在我的童年,父母花光一年的积蓄是很正常的。为的仅仅是过年。

“老人的毡帽,孩子的鞭炮。”在过年的时候,谚语这样说。诚然,毡帽这种事,跟我没有一星点关系,和我有关系的只有鞭炮,而且必须是鞭炮,其实,这也不能怪谁,只能怪我是个小爷。对于小爷这个词,我是经过深思后才用的。因为小时候我身上总是跨着自制的弓,手里提着形似刀剑的木片——我会动手做这些,主要得益于我老爸是木匠的缘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钱是很值钱的,值钱的原因是农民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任何的渠道,尽管已经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那时候给农民的好处就是,有了温饱,偶尔吃肉),而物价是和开放接轨的,比如一封一百头的鞭炮要一块五,两百头的要三块。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有两封一百头的鞭炮。

通常,在大年夜前一天,我们那里都是有街的(我们都习惯叫集市为街,方言发音叫gai,注:一声),在那一天,街上的东西比平常要贵上三成左右,因为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同时那一天,我们村基本每家都要上街。到太阳下山,赶集的人三五结伴,拉着家常,兴高采烈而又风尘仆仆地陆续回来,背篓里满是在集市上拥挤的收获。当然,这一天,父母是不会带上我的,理由是太挤,怕把我弄丢了。尽管如此之拥挤,却没有发生过丢失钱的事件。许多年之后的年夜,我问父亲:“为什么越是价钱高的时候,越要去买?为什么不早点买?”父亲抽着烟,从嘴唇里飘出一个伤感的字眼:“穷!”母亲在旁笑眯眯地解释:“早点买了还不够你们这些娃娃偷偷吃完了,还过什么年?”我就撇撇嘴,说:“其实你们还不是想吃。”说出这句话时我就后悔了,因为在过年的时候,作为孩子的我,吃的并不比父母少。但是母亲却毫不在乎,淡淡地说:“过年,总要有个新鲜。”我的心就甜蜜地疼了起来,仿佛被蘸了蜂蜜的针尖刺了。在父母眼里,年的意味和孩子一样重要。为了这两个意义一样的生命承载,他们甘愿花最多的钱买最少的东西。然后母亲就催父亲,说是该敬天地先人了。父亲就起身端上猪头和茶酒等贡品,交代我:可以放炮仗了。当时的我不太明白敬天地先人的意义,直到很多年之后的今天,我才算是明白。母亲看着我拿起上万头的鞭炮,无限感伤地说:“你小时候,一年只有一封,一百头的。可怜。一天放一个。过年还被你爸爸分一半放了。”是的,过年必须放鞭炮,因为传说中有个妖怪叫“年”,放鞭炮就是要把它吓走,保一家人四季平安。

我看着手里的鞭炮,想起父亲揍我的场景。我偷父亲的木工斧子削刀剑,垫在石板上,等父亲发现的时候,斧子已经是伤痕累累。他没有揍我。我偷父亲的香烟抽,直到晕得人事不省。他没有揍我。而我接过他递给我一封一百头鞭炮时,我哭着说:“我还要!”他揍了我。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到现在,经历了生活风雨后,我终于明白了。作为一个七尺男儿,当子女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的时候,他的心是痛苦的,这种痛苦,甚至,超过了爱。鞭炮放完,母亲表情夸张地说:“好响!”父亲却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好玩吗?”我一愣,心里也在问自己:好玩吗?在我孩童时,放鞭炮是很好玩的事,好玩到没有了引线的炮仗我都要用锤把它砸响的地步,而现在我却失去了那样的兴致。或许是我长大了吧,丢失了童真。母亲打圆场说:“以前没有当然好玩了。”也许,人往往是这样,对于没有的东西才会拼了命的想要,等到得到了,也就失去了那份乐趣。还记得那时父亲又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像箴言一样:有了就不要了。有了就不要了,早已不是对孩子的调侃,而是人生的态度,像土地一样的热忱:钱,有了,就不要再要了;利,有了,就不要再要了;名,有了,就不要再要了……凡事,适可而止,留一分余地给自己,也给别人。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过年的时候为什么要敬天地先人。也没有人告诉我,当然我也问过父亲。他的回答很简单:老辈人传下来的,保一年平安。我想,应该不是那么简单,或许。因为现在,我居然害怕过年。就在20xx年的9月20日,我的爷爷,在卧榻几个月之后,带着对儿孙的牵挂,永久地闭上了眼睛。我没有在他身边。没有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接到母亲报丧电话是在中午,我在上班,在深圳。我握着电话,不言不语大概三分钟之久,母亲急促的声音传来:“你怎么了?你怎么了?你到底怎么了?”我深吸一口气,说:“我知道了。”当初接到爷爷病危的电话,我也是在深圳,我回家了。老人见到我,精神好了许多,也起了床,吃了饭,还喝了点酒,只是身子极度虚弱,搀扶着他走几步就急促地喘息,颤微微的。在我离开那天,我给他洗了脚,他的脚粗糙,还沾着泥土的气息,有些浮肿,趾骨坚硬。我固执地认为,这样的老人,无论如何是不会离开的,然而想不到却是我们爷孙的最后一次见面。“孰料生死离愁苦,岂知转身即阴阳”,在9月20号,我这样更新自己的qq说说,有朋友回复我,用的是《angel》这首歌的歌词。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也必须是这样的。不然在送老人入土的时候,相送的人们也不会笑着,而且还唱了歌,这些歌,大多是忠孝仁义的段子,很古典的,比如,歌词里有“话说常山赵子龙,长坂坡前救太子,百万军中显英雄……”我想,我的相亲们是很热忱的,他们用歌声和笑语的方式来送操劳了一生的老人最后一程。

是的,过年,亲人都要在一起。所以我家乡的兄弟姐妹们才会在外奔波了一年之后,不约而同地回来。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农村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像所有人一样,爱着自己的家,像土地一样真诚,像土地一样质朴。尽管现在不会像以前一样在大年前一天去街上挤着买年货,也不会为了一封鞭炮而烦恼,更不会为了吃的而发愁。但是我们似乎都没有以前快乐,到底丢失了的是什么,像个谜一样,得好好参详。只是,唯一肯定的就是,我和我家乡的兄弟姐妹们一年在家乡的时间不足一个月,而在以前,我们在外的事件不足一个月。我们都是一样的,尽管我上了尽二十年的学,而我的大多数兄弟姐们没有。我们真的是一样的。每年,从色彩缤纷的城市风尘仆仆地回来,在村口哭一场,然后回家过年,过完年之后,又在村口哭一场,又奔向色彩缤纷的城市。

过年随笔篇七

年关将至,文人们都在忙着写过大年的祝贺文章,巧手媳妇们在准备年货,孩子们在寒假里乐翻天,老人们在期盼儿女团圆。

我想一定会有人和我一样,把这个年看得如平常的日子。我不想过年,不想看见那万家灯火。灯再多却少了等我回家的那一盏。纵使千呼万唤,依然没有岁月可回头,没有时间可聚首。三十晚上点一柱淡香,敬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祷告天国的亲人们安好。或许天国的爸妈会来,在我不知道的虚无空间和我遥遥对望共度此时光,或许天国也会放假,他们会看着我进入梦乡。走了几十年回家过年的路,忽然变成了虚无,从脚踏实地的回家,到灵魂的回家。年,年年都会在那里不来不去,是一个个赤子,把年过成了年。

我想一定会有人和我一样,把这个年过得如平常的日子。多一些淡然,少一些热闹。在久别重逢时,多一份问候,在觥筹交错间,在新年的祝贺里,多些素食,少些杀戮。放下所有的羁绊,去感受春天的脚步,去野外沐浴阳光的温暖,去聆听风的细语,去感受天地的广阔,沉醉在时光里。千古风流人物早已被大江东去浪淘尽,我们只是一个过客,在时光的红尘里游走。

我想一定会有人和我一样把灵魂安放好,静度流年。

过年随笔篇八

外面炮竹声声,快过年了。又是一年,平安就是福。

小时候,春节是手中的一块小锅白糖,是一年中唯一的一套新装,是父母精心烹制的一桌美味佳肴,是大年初一的早晨,欢呼雀跃着,只为从地上捡到的几根没有燃过的小鞭炮竹。长大后,春节是用父母给的压岁钱来实现的,和三两同学好友的一份相约:一起合影,一同逛街,看花灯和东北秧歌,,,现如今,春节只是一年一度的一种习惯,是简简单单的一份希冀,知足常乐的一份相守和为家人自己的一份企盼。为这又一年的平平安安,欣慰和满足,为依然能欢聚于已年过八旬的父母身边而知足庆幸,为下一年的健康和平安而诚挚祈愿。

新旧更替的每一年,习惯善始,善终。行一善事,结一佛缘,心到佛知。以真心真情对待身边人和事,以平常自然之心对待一年中的得与失,以温婉平和的色调和张驰有度的节奏多过人生的又一年。

随着零星的炮竹声此起彼伏的间隔逐渐缩短,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节日的特殊心情渐渐侵袭着我。这一周里,每天按计划把家里和生意上的事情一点一点开始整理直至井然有序,给自己一个满意的收尾,以便在新一年启动一份亮丽崭新的开始。

那个昨夜突然说喜欢上我的'男孩,不管是因过年而心血沸腾的冲动,还是毫无恶意的玩笑挑逗,那些喜欢关注自己文字的青年,有些偶遇于这座小城,有些终生不将谋面。不管是匆匆擦肩过客,还是现实里的永远两不相知,,在这即将掀过去的一年记忆的史册中,或许也都会留有你的痕迹,串成我又一年生命中深浅不同的回忆,直至下一年的春节,渐渐模糊,渐行渐远,,,在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节日里,我会为所有能记得的朋友诚挚的祝福。

而那个遥远的令我依旧心痛心念的人,不管我们最终是团聚,是重逢,还是依然两岸相隔难续前缘,我知道,新一年或n个新一年里,你依然会偶尔不请自来夜半入侵我的梦,或甜蜜或感伤,或怅然或期待,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活在我的梦里,栖息于我的心中,继续给我下半生绵绵无期的陪伴。只要活着,希望就不会泯灭。哪怕永远的两岸相隔,有希望就有生存的勇气,爱的期待。未来的生活里也依然偶尔会浮现无数张你不同表情的脸。该珍藏,该忘记,是缅怀,是舍弃,未来的时光最终会给彼此答案。如果太早知道了一个电影的结局,肯定没有怀着未知和猜测慢慢欣赏来的有趣。生活里,自己虽是导演,也亦如此。

人生最深刻的幸福满足与悲伤心痛不是大喜之日的声张庆贺和大悲之时捶胸顿足的哀嚎而是生活最细微之处于平平淡淡之中对得到和失去的感知感悟。感谢年少时的穷困贫寒,让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物质的奢华唯有简单纯粹的快乐,感恩青年时的经历曲折,能够行万里路,领略世界的博大,感知自己的渺小。感恩现在的此时此刻,,在又一年的岁末依然能静下心来端坐桌前真切的表达感恩,,。

习惯着喜欢着这种简单的生活,拥有自由宽松的时间,生活中的各种爱好和情趣不因年龄增加而递减,坚持守护着一份独处的宁静和整洁,偶尔有几本喜欢的书籍陪伴,偶尔擦肩而过却能温暖彼此铭记心头的朋友,点缀充盈着生活。总是想起那句话,如果生命不能延长,生活质量必须浓缩。

曾有人读我的文章说,“第一次见到这么真实的写自己的人:生活的跌宕起伏不能掩盖你那颗对生活热烈向往乃至于渐趋平和的心灵挣扎,有无奈后的清淡、有相遇相知的感恩,有融合于自然美景的跳跃,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悲伤。可谓细腻温柔婉转多情,这样的一个女子,体察入微,生活的磨练不会对她的心有任何的损伤,只有美好的点滴回忆,”在飘渺虚幻的网络,现实里几乎两不相知的朋友,能仅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份了解,网络怎会寂寞,生活又怎会孤独。

收拾书籍的时候,冲一杯“雪山云绿”,让馥郁与清香弥漫在房间里,不慌不忙,安安静静的整理书桌上一年的心灵堆积。偶尔清啜一口香茗,听着轻轻流淌的音乐,感受节日的气氛在周围慢慢降临,喜庆冉冉攀升。在有限的空间感受无限的情感恣意蔓延。当一首久违的老歌再次响起的时候,我如同这座小城期待已久迟迟不来的片片雪花,悄悄飘然落地,,心被温暖感动最终安然释怀渐渐融化。当炮竹如流星在漆黑的夜空倏然划过瞬间华丽绽放,我似乎也如一粒花蕾,喜悦在心,轻轻开花。卡萨布兰卡这首老歌就像一个情人独霸了节日里我音乐的最爱,有人说,一个人听歌,其实自己已不是听众,如醉如痴时,歌手是自己。

春节前夕,宁静的夜晚,一个人听歌,写一段心灵的随笔。可以恣意放纵自己的心绪,可以刻意体味孤独,可以深深感受思念,也可以放轻松心情,想些诗意浪漫,温暖幸福。可以似有所等,又无所盼的端坐网络的一端。一个人,自己会更是自己,不会有人群里喧嚣浮华后的失落,而夜晚更会完整的属于自己。窗外街巷歌厅茶馆饭庄几许喧嚣浮华,不盲从,不躁动。安然于室,静静聆听生命的本真和自然。两个人在一起可能是快乐幸福,也可能是折磨痛苦,学会暂时适应一个人的生活,简单,纯粹,快乐为自己而快乐,最难得是能够体味一个人也可以是幸福,因为真正懂得了享受孤独,心智已是真正的成熟,能够完全体会独处的快乐。懂得了孤独,就懂得了爱。也更懂得如果爱,会深爱,把爱和生命珍惜。

生存需要技能,需要智慧,更需要品行;生活需要品味和情趣,更需要懂得爱与孤独,才能为自己留下更深更广的空间。

过年随笔篇九

怀揣着兴奋,迎来了今年的最后一天,辞旧迎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鞭炮声声,无不在传递着春的气息。

独自一人静坐书桌前,不知道怎么的,竟有些落寞。也许是当自己触摸到了时间的流逝后心里总有一些恐惧与不安,算了吧,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便悄然远去。过了年,我又老了一岁,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不再渴望过年。曾经花花绿绿、欢欢喜喜的概念,现在成了一种无言的惆怅,化为了淡淡的忧伤,怕老吗?说不上。这应该是很多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不言而喻的情愫。孩子渐渐长大和懂事,是种幸福和希望,老人越来越深的皱纹,越来越蹒跚的步履,是种无奈和恐惧。

家家户户张罗着年夜饭,夜幕也就在不经意间降临。

午夜十二点到了,我站在窗前等待着久违的花火。密密麻麻的烟花爆竹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像极了六月天的疾风骤雨。渐渐地,渐渐地,稀稀疏疏,由近及远,由密而疏,除夕之夜即将归于平静,祈愿这一年是平静、祥和的一年。一股浓浓的烟花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很远处的天空,偶尔有几颗“钻天猴”随着一声响亮盛开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只是在一瞬间就消失了在鳞次栉比的楼层里,化作了一股青烟。这,应该就是年夜的味道。伴随着一阵阵如惊雷般的响声,原本拥挤不堪的夜空已然繁花似锦。远的似闪电,虽不见烟花怒放,但凡能清晰的听到阵阵雷鸣,远远望去,一片片白茫茫的电光,照亮了声响的地方;近的或似个大花朵,待层层炸开后,天女撒花般将无数的花瓣雨在空中徐徐抛撒;或者又似个大圆球,嘭的一声巨响,空中散开无数条火红的射线;小孩们手持烟花筒,对着夜空燃放,烟花划过的痕迹,似火龙,翻滚腾跃,又似彗星,掠过夜空时留下长长的尾巴……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彻夜空,经久不息,除夕之夜本就应该属于这些不眠的欢乐人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