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通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17:06:53 |
  • ZTFB |
  • 14页

朋友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结识的与我们产生深厚情感的人。写总结时可以参考相关范文和经典案例,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一

从前人的综述性研究看,一是数量极少,仅《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和《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研究综述》进行了文献综述;二是内容浅显,都仅停留在对前人研究的简单概括上,缺乏对造纸工艺各环节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造纸原料研究现状。

(1)植物学特征描述远多于根的成分分析。几乎所有研究都提到瑞香狼毒的外部特征,包括种属、花叶形态、植株特点,开花期和生长环境。涉及根的纤维组成或化学成分的描述仅有“根部含纤维18.5%”[1]438和“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2]42。(2)原料与造纸质量间关系的研究少且说法不一。一是根的最佳采挖时间。观点从6月到9月,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从表象上看,最佳采挖时间因地理环境而异,非讨论重点,但深层次依据是何时根的毒性最强。有关这一层面的研究普遍认为其毒性在开花期最强,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开花期后。二是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以《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为例,文章在介绍德格县造纸原料时说“狼毒草的根须越粗壮,造出纸质量越好。”[3]157在介绍尼木县造纸原料时说“对于造纸而言,狼毒草的根粗和根细都是一样的。”[3]159本人认为,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不应受外部因素影响。可见,目前有关造纸原料的研究仅停留在外观描述上,深入的科学探索很少,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如只说其毒性给纸张带来的优良特性却未深究其“纸寿千年”的化学机理。关乎造纸质量的关键因素也不明确。

2.造纸流程研究现状。

由于两大藏区的造纸流程分别以德格印经院和雪拉村最具代表性,这里分别对两处造纸流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比较中发现两者的差异。

(1)德格印经院的造纸流程研究现状。准备阶段大致分为挖根、清洗、砸根、分层、刨丝、蒸煮,捶打和捣浆;制作阶段包括浇纸,晾晒和揭纸。第一,准备阶段中挖根、清洗、分层、刨丝,捣浆和制作阶段研究较统一。比如,准备阶段的刨丝是用小刀将根沿纤维方向撕成细丝状。捣浆是将纸料放入木桶用木棒捣匀。整个制作阶段是将纸帘放入盛满水的水池中,用勺子舀适量纸浆倒入纸帘,用手搅拌和轻拍使纸浆悬浮均匀,将纸帘从水中平抬起后拿到阳光下用木棍支起,一面干透再晒另一面,晒干后揭下纸张。第二,砸根程度不一、后续工作是否再清洗。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砸根要使根的表皮和木芯都砸裂,也有人认为“呈现稠粘状”[4]。本人认为,在没有蒸煮的前提下,仅凭击打实现黏稠状困难较大。对于砸根后是否需要再清洗,仅李晓岑持肯定态度。应该说砸根时不可避免会混入杂质和杂碎的皮渣,再次清洗能保证根的干净,确保最终的造纸质量。但再次清洗是否会使根的毒性下降?若清洗仅为除杂,随后的煮料环节完全可实现再清洗。此外,李晓岑还指出清洗后要将纸料放在阳光下晒约2个小时。本人认为,这样做的前提是采挖的根太多,难以一天全部加工成纸张。晒根可减少水分,防止腐烂,增加根的保存时间。第三,蒸煮各项指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空白点较多,后续工作是否漂洗。工业碱的用量上,几乎都是“适量”,让人难以把握;工业碱的作用和可替代的试剂未说明;蒸煮的火候未说明;煮料时间上,一般认为在1个小时左右,也有说3个小时,这应由火候决定;煮好的'标准上,仅一人提到“纸料呈黄色的浆状”[3]158;对于煮料时是否要搅拌和煮好后是否要漂洗以除去残留的工业碱,大部分研究未提及。第四,捶打后续工作是否再蒸煮。网上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二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后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这批战国楚简于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这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如彭华先生在《郭店楚简研究述评》中所作的评价它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填补了学术空白;它提供了重新审视儒道关系的新材料。”》]其中,《穷达以时》属于其中的儒家著作之一,此篇因其对天人关系的独特论述而备受人们的瞩目,目前学界对《穷达以时》的深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天人观、德福观及其他几个方面。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一、文宇释读方面研究概况

文字释读作为研究出土文献的基础方面,是准确把握出土文献内容和主旨的前提。这方面,学界巳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巳出版的书籍有:李零先生所著的《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它对郭店楚简中文字依字体、形制排序,除了分章分组的释文,并附校读记;刘钊先生著有《郭店楚简校释》[3]有对《穷达以时》篇全篇的校释;廖名春先生所著的《出土简帛丛考》第九章考释了郭店楚简包括《穷达以时》等五篇在内的从“荣”之字,“认为它们或当读为‘世或当读为‘御原因就在于他’本从止得省,而在某楚方言里。‘御,也与‘止’音近,解决了郭店楚简这五篇的诸多难题。”[4];此外,还有张守中先生等撰集的《郭店楚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5月);刘祖信、涂宗流所著《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北京:文物出版社,2月)都是这方面的翘楚。

关于《穷达以时》文字释读论文方面研究成果有赵平安先生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的文章《〈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一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演变》,文章探讨了《穷达以时》第9号简,认为“‘滔賄’当理解为‘醚醵,。‘初酿醢,后名扬,非其德加。’讲述的是王子比干的故事。文章还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时期相关关文献,梳理出比干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衍变;李松儒、张红的文章《郭店简〈穷达以时〉与传世文献关系简论》除了对《穷达以时》作者、时代、体裁、性质的研究,还“将简文与可兹对照的传世文献相比较,从而深人地了解一些历史史实。”[6],文中考证了百里奚身世,吕望的事迹,并略说了古人事迹相混淆的现象;《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对读札记三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这篇文章通过将郭店简穷达以时》的内容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对读,发现简中的衍、错,通过分析这些差异,了解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此外,相关的文章有王志平先生的文章郭店简〈穷达以时〉校译》(《简牍学研究》4月),以及硕士论文郭店简〈穷达以时〉集释》、硕士论文《郭店竹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集释一兼论竹简的历史背景和古书经传情况》。在文字释读方面,总体而言,学界研究成果颇丰,非常全面。

二、天人观方面研究概况

天人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思想史研究一直有重要意义。郭店楚简中,《穷达以时》篇因对天人关系独特论述视角而备受人们关注,很多学者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通过分析《穷达以时篇来论述先秦儒家对天人观的解读。关于穷达以时》天人观,国内这方面的书籍著作不是很多,而且大多与先秦儒家尤其孟学派联系较多。主要有朱心怡先生所作的《天之道与人之道:郭店楚简儒道思想研究:k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5月),该书通过将郭店楚简与传世儒家典籍和道家典籍比对,来修正对先秦儒、道思想的发展与认识;再如谢耀亭先生所著的《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8月该书以郭店楚简、上博简为切人点,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及传世儒家文献,对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体系进行综合研究,书中第三节详细介绍了郭店简《穷达以时》与思孟学派的天人关系论。通过郭店简《穷达以时》思想论析来观思孟学派的天人关系论。

研究《穷达以时》天人观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梁涛先生的'《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文章首先探讨了《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思想指出“竹简正是通过天人的区分,才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无上价值和尊严。”m而后文章论述了{穷达以时》篇与孟子“性命之分”的关系。文章认为“在先秦儒学史上,与竹简天人之分思想更为密切的是孟子而不是荀子”m,并通过比对《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尽心下》这两篇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文章还反面分析了《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华夏文化》03期)主要阐述的是由《穷达以时》而联想到孔子思想中蕴含着的“天人之分”的思想;《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一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这篇文章指出《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论的哲学思想既有同也有不同,并具体分析了各自思想内涵;《〈穷达以时〉中的天人之辩》指出“它与孟子和荀子的天人之辨有一致之处,但其意义更多的是对于孔子天命思想的阐明。”【8]从命运天定到修正命运一从〈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看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一种解读》(《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荀子对时运的看法,探讨了《穷达以时》对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另一种解读。《“穷达以时”—命运之天的现代追问》(《时代文学期)、《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新探(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则没有过多提及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而是从抽象的哲学高度探讨《穷达以时》中蕴含的天人关系。这方面的文章主要围绕《穷达以时》篇到底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还是荀子的思想渊源更为密切来进行研究。

三、德福观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概况

李存山先生《〈穷达以时〉与“大德者必受命”》,文章分析了《穷达以时》与《中庸》之差异,并分析其他与孔子有关的著作,指出“儒门中还应有一种道德的现实主义思想,《穷达以时》篇可以说就是这一思想最早的集中表述。”》]指出“孔子并不认为“德”与“命”有着必然的联系,道之行与不行就像死生、富责一样不是德行、人力所能决定的德位”、“德命”或“德福??一致的思想并非孔子本人的思想。王中江《〈穷达以时〉与孔子的境遇观和道德自主论》先从情景、人物、体裁和问题比较传世文献《鲁穆公问子思》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荀子?宥坐》和孔子家语?在厄》《庄子?让王》、《吕氏春秋?慎人》和《风俗通义?穷通》的记载以及它和《穷达以时》的异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穷达以时》基于“天人之分”模式之上的“境遇观”及其所彰显的儒家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决定论。总结出“穷达以时正是要求人超越环境、条件、机遇对他的影响。”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一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指出《穷达以时》同其他相关文献一样没有再把德福、德命看成是一致的,而且它们对什么是穷达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特别是把人对美德的追求变成了自足的事务。这表明,儒家的德福观在其内部就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甚至有人将《穷达以时》中蕴含的思想运用到投资学,有人甚至写出文章《〈穷达以时〉助投资》,将《穷达以时》中“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理解为要求投资者踏实做好每一步投资工作。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国内学界关于《穷达以时》研究情况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术界对《穷达以时》研究在文字释读、天人观方面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成果卓越。然而其他方面,比如《穷达以时》与德福观以及道德自律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仍然需要更加深人地研究,《穷达以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价值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进一步推进实现。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三

南楼

作者:谢应芳朝代:元体裁:词且自为埋铭,及赋诗自挽。既而失去行囊之资用,然康强无恙。余故作生死隔年期。刘伶老似痴。动教人、负锸相随。惊得青蚨飞去了,无酒饮,却攒眉。春暖典春衣。还堪醉似泥。趁清明、雨后游嬉。杨柳池塘桃杏坞,春水漫,夕阳迟。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五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网络道德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者人数的不断扩大而逐渐产生和突显出来的一个新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在总结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道德内涵、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等问题做了简要的论述。

一、关于网络道德的内涵

确定网络道德的内涵是网络道德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10月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收录了“网络道德”这一新辞条,网络道德,又称“网络伦理”,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网络道德在计算机网络这一“虚拟的真实空间”中,起着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作用。尹翔从道德的构成要素方面着重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内涵,认为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蒋灵达以网络参与者的角度界定了网络道德的内涵,认为网络道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制约上网者在网上的作为与言论的一套准则和规范。

还有论者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实质。刘丽萍认为,网络道德就其实质而言属社会公德,网络属人类共同财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有从网上获得收益的机会和权利,从信息活动的广泛性来说,所有网民均需共同遵守规则,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黄寰则认为,“网络伦理就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二、关于网络道德的主要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产生的网络道德是推动网络文明发展的基础,但是也可能产生网络道德问题。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

其一,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泛滥。这样就使“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现象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

其二,合理的个人隐私权频繁的遭到侵犯。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为窃取他人的隐私提供了技术的平台,致使“偷窃”而不会被发现,合理的个人隐私权遭侵犯是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其三,网民的道德意识淡薄。不少网民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技艺高超的表现。

真实世界的道德规范难以规范他们的行为,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充斥使得主体价值选择趋向盲点,这些都使得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于道德、价值共识所具有的在情感、责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机制上的内在张力,容易导致不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四,人性的异化。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性格正常,生活正常。但是,如果长时间僵坐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非口头的符号交往,就会使人的性格、爱好发生变化。对网络痴迷的网民常常会产生撒谎、孤独、冲动、暴决、淫逸、空虚等心理障碍。。此外,张道理还认为,网络难以做到人人平等共享信息、容易产生人际衍生冷漠现象、个人隐私和社会安全之间存在冲突、其负面影响威胁社会道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陈万求、唐忠旺进一步认为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非法用户、网络沉迷是网络道德问题的典型形式。

三、关于网络道德教育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预防并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和上网者的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并引导上网者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以网络的全体参与者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网络道德的学术成果比较少,而己大学生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就比较多。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大学生是最经常、最密集的上网群体之一。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社会化的形成、发展和逐步定型时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影响,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容易迷入歧途而沉沦堕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困境

主要表现在义务责任感缺位,出现信任危机、“网恋”陷阱、网络色情泛滥、人的异化等。。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困境之一,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行为随意放纵、网络道德人格突出。。在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素养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青年学生在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也存在一些如不讲实话、部分青年学生崇尚非法用户的有违网络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开设的“两课”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中也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网络色情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和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非法用户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陈春萍认为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等三个方面二发挥传统“慎独”精神的当代普适教育价值,加强大学生网上“慎独”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今诚信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目前还无法有效监控互联网的信息提供者绝对真实地传递正确、可靠的信息,所以网络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面对信息不可完全相信的网络,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保持真诚,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使网络生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高等学校要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要加强网上正面引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级取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把素质教育拓展到信息素养的教育中来。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坚持必要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培养,使道德教育从被动的盲目的状态转向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

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总有本质区别,不容混淆。

二是坚定网络道德意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大学生有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

三是以网络行为规则来指导网络生活行为。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网上正面引导为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四、关于网络道德建设

(一)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原则

网络道德的原则是网络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建立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是网络社会关系的人际体现。在网络道德的原则的概括上,严耕、陆俊、孙伟平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归结为:全民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等。。黄寰提出了无害原则、尊熏原则、参与原则、允许原则、创新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统一原则等网络道德原则。杨宗建提出了善意无害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尊重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规范网络道德的四个范畴,即自律慎行,平等公正、互利互惠,诚实守信、反对欺诈,关心社会、爱护他人。有论者积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并把它引入到网络道德研究领域,合理地实行了“嫁接”,提出了网络道德同样适合的道德原则,比如慎独原则,自省原则,节欲原则,以德交友原则,见得思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原则,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此外,美国成立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原则,即“计算机伦理10戒”来规范网民的行为。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己经制定和实施网络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对网络行为加以约束。

(二)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网络道德建设应立足于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摈弃那些泛道德主义的观点,实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统一,并从技术手段、法律建设上给道德网络建设以支持,把网络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建设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网络道德建设要重视网络道德主体的建设。这是因为,“加强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主体队伍,对于规范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

刘晓娟提出了把既有道德的运行机制引入网络领域;借鉴外国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国际互联网络的合作: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供网络道德建设的法律保证等四条途径。网络道德建设要与网络法制建设相结合。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具有一种麻醉功能,容易使人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为此,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的约束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网络道德建设也是一个过程,应当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适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建立有序的网络秩序,为我国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扫清秩序障碍。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单从主要的上网群体青少年来看,由于青少年时期自制力差,辨别能力不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特别是家庭成员和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六

内容提要:新世纪伊始,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灵商理论,认为心灵智力是人类的最高智力,探究人类灵魂的深度,成为激发人的潜能的核心聚变力、主宰个体成功的主要聚合力、决定个体幸福的主要缔造力。本文从灵商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首先概述了近十年有关灵商内涵的研究进展及其与智商、情商的关系,然后梳理了灵商研究的现状及其教育意义,最后提出了灵商培养的路径。提升灵商,对于个体完善自我、促进入际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灵商;终极智力;内涵;培养路径

灵商理论认为,灵商(心灵智力、灵魂智力)是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灵商是智商和情商有效运转的必要基础,是我们的最高智力;它侧重于对意义、价值、评价的追诉,即“我们用它来提出和解决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它在一个更为宽广、更为丰富,并且不断提供意义的环境里安排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对行动的某个过程或者某段生命历程进行评价:这一段比那一段更有意义。”

因此,灵商较之智商和情商更好地解释了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心灵的灵动性和创造力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变通的能力(积极的和自发的适应性);高度的自我意识;面对和利用苦难的能力;面对和战胜痛苦的能力;被想象和价值所激励的生命本质;不愿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倾向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询问“为什么”、或者“如果……将会怎么样”等问题,并寻找“根本性”答案的明显倾向;存在心理学家称之为“场地独立性”的特性——具有反对习俗的能力。

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恰当地表明了智商、情商和灵商的区别:电脑具有高智商,它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并且能够遵循规则不犯错误;动物往往具有高情商,它们具有其所在环境的情感感觉,并知道如何作出适当的反应;但是,电脑和动物都不会询问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些规则和这个情景,或者两者是否有可能不同或者是更好。[7具体来说,智商可以量化,与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个人的生存基础;情商难以量化,与非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是一种生活智慧;而灵商不能量化,也与非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生命意义。蒙田说过:“没有心灵去支使,知识又有何用途?”灵商是使得知识充满活力、生发力创造力的核心物质;它统合着智商和情商,是智商、情商有效发挥效应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智商和情商又是灵商发挥最大效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灵商效能的发挥提供“原材料”,制约着灵商的高度。二、灵商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意义2000年,发展心理学家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合作出版《sq:connectingwithourspiritualintelligence》,正式提出了灵商理论,【10】引起学界极大兴趣,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缺少相关研究成果的引入。《sq:connectingwithourspiritualintelligence》出版的第二年,国内学者就马上出版了译本,【ll】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灵商的范本,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两条线展开对于灵商的研究。

(一)在认识论领域继续探索灵商自身

尽管上述研究者从认识领域的不同角度继续探讨灵商的内涵,并做了一定的意义延伸,但是核心还是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对灵商所做的界定: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侧重于对意义、价值、评价的追诉。

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觉悟”就是意识、理念这个层面的内涵,就是对意义和价值的清醒体悟和把握,而这些都是灵商的主要内涵。开发灵商对于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人际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灵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获取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生理基础之外灵商得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必要条件,个体应当努力学习尽可能丰富的知识。一般来说,个体主要有三种途径攫取知识:直接学习、间接学习、社会实践。对于教育来说,灵性课程的设计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同时,还必须以灵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培育丰富的感情世界

感情是知识和能力正常运行和高效发挥的“活水”,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标志。培育丰富的感情世界,主要应该提高个体的情商,而提高情商又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课程是学校教学心脏,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蓝图,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无论对智商还是情商、灵商的培养都将是有力的促进。

(三)培育旺盛的创新能力

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教知识,其次是教方法,最高境界是教心态;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心态的依据就是灵商,而方法是达成灵商的必经途径,因为,灵商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灵商理论认为,智商和情商不会对规则询问为什么,追诉意义和价值,只能在界限之内玩“有限的游戏”;而灵商则允许人类进行创造,改变规则,变动情景,允许与界限玩“无限的游戏”。因此,旺盛创造力的培育可以有力推动灵商的培养。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七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应该怎么写?网络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能够少的一部分,看看下面的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4)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八

[摘要]谢应芳是元末明初的理学名人,著名隐士,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古人对他思想的评价多重笃志卫道的一面,偶尔提及他隐逸的方面,并不全面。在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上,古人多重思想内容,集中阐述其作品淳化风俗、关切民隐的方面,很少涉及其艺术特点,也不全面。今人对谢应芳的研究无论在思想、作品上都有欠全面和深入。

[关键词]谢应芳研究综述古人评价今人研究

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自号龟巢老人,江苏武进人,生活于元末明初。谢应芳一生好学,以读书为乐,“我生无他长,耽书竟成癖”[1](卷四)。他学识渊博,有“大雅才,胸藏经史库”[2](p190)。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战火波及大半个中国。谢应芳的家乡也发生了战乱。他被迫携家人逃往吴中,在外整整漂泊了十八年。后来江南战事平定,他才重新回到家乡。战乱归来后,他隐居家乡的芳茂山,直到去世。谢应芳在当地颇有名望,很受士人和官员的推崇。《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他“德望重于东南。”[3](p12)《明史》也记载:“(谢应芳)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达官缙绅过境者,必访于其庐。”[4](p7224)在他死后,“吊唁者几遍宇内”[2](p157)。虽然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但是谢应芳始终没有做官,只以一个教书先生的身份终了一生。谢应芳一生清贫,生活上常常陷于困境。但他从不以贫为意,泰然处之,“一室萧然,晏如也”[4](p7224),显示出超然的隐者风范。

谢应芳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名望,但是他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安闲的生活状态。他屡次得到当地官员的推荐,却始终不肯出来为官,过着隐逸的生活。谢应芳一生基本靠教书和农耕为生,处境极为贫寒,经常忍饥挨饿。比如在《谢许克敬六月惠炭》中他写到了自己年老体衰还要受严寒之苦的情景:“去年腊月人冻死,我亦牛衣眠不起。家僮赤脚令采樵,日暮归来堕双指。”[1](卷五)在严寒之中,很多人冻死了,年老体衰的自己躺在牛衣(用麻或草织的给牛保暖的护被)里勉强渡过了冬天。为了取暖,家僮不得不一大早光着脚出外采一些散木,日暮回来后手指都冻断了。虽然处境如此艰难,谢应芳依然坚持过隐逸的生活,并且表现出知足有乐的心态。比如他在诗中写道“侬亦自知足,做诗谢天公”[1](卷十七)(《负暄》),“眼前能自足,身外更何需!”[1](卷三)(《和徐仲刚归田》)粗粝的饭蔬,不仅淡而无味,有时其实是难以下咽的。谢应芳却认为其中的味道不亚于山珍海味,“蔬食犹膏粱”[1](卷四),“藜床甘且寝”[1](卷四),有无穷的乐趣在其中。对于谢应芳的隐逸行为,后人极为推崇。明人毛宪在《景贤录原序》中也称其“遯世高风,回迈流辈”[2](p175)。

古人对谢应芳的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笃志卫道、发扬理学的精神上。谢应芳一生信奉儒学,认为“九流百家莫大于儒”[1](卷六)(《芸室记》),尤其笃信程朱理学,“少颖悟,好读书,尤潜心宋儒之学。”[2](p167)谢应芳一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理学思想。他从小就严守理学所倡导的言行规范。明人段民在《龟巢先生传》中说他“自幼潜心宋儒之学,守其绳墨,斤斤不失尺寸”[1](p169)。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谢应芳一生始终以移风易俗为己任,“事事维持伦纪,言言扶植纲常”[2](p163),努力改变有违于儒道的社会风俗,坚决捍卫理学精神,捍卫儒道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静严公邀同族中谢士鳌等请建专祠呈词》中便记载了谢应芳许多笃志卫道的事迹:“(谢应芳)清议而扶持明教。学中去土神之配,吴中撤范蠡之祀,皆以明大义而振人心。常郡复道乡之墓,苏郡修元公之祠,无非劝忠孝而维名节也。”[2](p159)

对谢应芳笃志卫道的举动和发扬理学的精神,历代政府和儒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清朝政府公认他是“理学名贤”[2](p161),把他视为扶植名教的楷模。明人毛宪在《景贤录原序》中说道:“元季以来,道日晦塞,三纲沦灭,禽兽逼人,又何啻老佛而已!当时以道鸣者,偃然都高位而无所救正,而况其他乎!先生崛起其间,本诸醇笃之行,济以精博之学,遁世高风,遯世高风回迈流辈,而其见于言者皆民物则之训。所以距淫辞,息邪说,明天理而正人心者,居然可见。时虽不偶而力障狂澜,志则伟矣!”[2](p175)这样的评价在关于谢应芳的历史记载中比比皆是。

谢应芳一生著述颇丰。据《龟巢先生行迹》记载他著有:“《辨惑编》五卷、《思贤录》五卷、《怀古录》三卷、《毘陵续志》十卷、《龟巢稿》二十卷,又《汲古录》、《东里志》、《延陵小记》若干卷。”[2](p169)今天可以见到的有《龟巢稿》、《辨惑编》、《思贤录》和《怀古录》四种。其中谢应芳的存诗将近两千首。谢应芳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反映了他的思想。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谢应芳的思想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他不仅有笃志卫道、发扬理学精神的一面,也有超然隐逸的一面,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出世思想。

对于谢应芳本人的评价,古人多看重他思想上笃志卫道的一面,对他思想中隐逸的一面虽有所提及,但是很少。对谢应芳作品的评价也是如此。古人对其作品的评价多从思想内容着眼,而且基本都从他作品淳化风俗、关切民隐等方面的思想内涵进行评价,非常看重其教化作用。如《毘陵人品记》中言:“其所述皆以正人心、息邪说为主。”[5](p151)清人沈德潜评价他:“所著诗文雅正醇茂,荟萃经史之腴。凡夫崇论闳议,长歌短谣,多有裨世教。”[2](p156)等等。

对于谢应芳作品中超然隐逸的思想和入世的思想,古人基本上没有提及。古人也有对谢应芳作品的艺术表现方面进行评价的。如《明史》言其“诗文雅丽蕴藉”[4](p7225)。但是这方面的内容很少。

可见,古人对谢应芳作品的评价并不全面,体现了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综上所述,谢应芳的作品数量很多,而且全面反映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谢应芳一生都笃信理学,并且为了捍卫理学、发扬理学终生奋斗不息,是一个极受古人推崇的理学名人,在理学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研究理学不应忽视的一个现象。但是,今人对谢应芳的研究很少。关于今人对谢应芳的研究,笔者仅搜集到三则,其中两则出自文学史著作,一则为单篇的论文。

黄拔荆的《中国词史》提及了他的词在题材上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鄙视功名利禄,感慨身世不幸;其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他闲云野鹤似的隐者生活风貌”。作者认为第三类词“多属沿袭传统的表现手法,所用的语言、词汇、典实,基本上也是老一套,缺乏新意,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加上不少作品意境相同或相似,虽时有佳句,而名篇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清顺可读的只有数阙。”[6](p632-635)

杨镰在《元诗史》中将谢应芳列在“避难诗人”一节,写道:“……作为真正的隐士,身处江山易代,秩序颠倒之际,几十年岁月安然以对,德享高寿。谢应芳可以作为这一类人的典型”。“晚年学行益劭,达官缙绅路经本郡,必到他家相访,他家中一室萧然,仅以布衣韦带与来访者接谈……其诗被世人评为可与傅若金相伯仲。《龟巢稿》中多有关于元末战乱的纪实之作,又证史之用。谢应芳文章则多为应酬而作,缺乏特点。由于他年寿极高,交往面也很广泛,唱和酬答时间跨度较大,相比而言,这类作品一般较真诚坦率。他是元代诗人中年寿最高的一个。”[7](p563-565)

可以看到,今人对谢应芳有所关注,对他做出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评价。如“身处江山易代,秩序颠倒之际,几十年岁月安然以对,德享高寿”,“其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他闲云野鹤似的隐者生活风貌”便准确把握了谢应芳思想中的隐逸方面。“这类作品一般较真诚坦率”的评价,也符合他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论述中也都涉及到了谢应芳作品对战乱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王广超的文章《谢应芳词初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对谢应芳的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谢应芳词的特点。

结合谢应芳的全部作品,会发现今人的研究并不全面和深入。首先,这些研究多局限于谢应芳的诗与词,很少涉及文章,并不全面。谢应芳的文章数量很多,其中大量篇章不仅极富艺术性,而且鲜明地体现了谢应芳的思想,是研究谢应芳绝对不可忽视的材料。其次,对于谢应芳的思想研究和认识不够全面。谢应芳的思想很丰富,既有超然隐逸的一面,又有入世思想,尤其是具有强烈的笃志卫道思想。今人的研究对谢应芳的思想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非常简略。而且这些研究丝毫未涉及谢应芳笃志卫道的一面。所以今人的研究远远不能反映谢应芳思想的全貌。再次,对于谢应芳词思想内容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纵观谢应芳的词作,他的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比较丰富。其中有超然隐逸的思想,有知足有乐的情怀,有强烈的否定功名的意识,有功业未成的悲哀,有战乱之中的特有情怀等。今人则只注意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崇尚唐宋词的审美趣味,这些研就对谢应芳词的评价也多偏颇之处。比如前述《中国词史》所言:“多属沿袭传统的表现手法,所用的语言、词汇、典实,基本上也是老一套,缺乏新意,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加上不少作品意境相同或相似,虽时有佳句,而名篇却是寥寥无几。其中比较清顺可读的只有数阙。”便是以唐宋词的审美趣味来要求金元词而得出的结论,并未认识到金元词不同于唐宋词的独特审美价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谢应芳具有不小的研究价值。但是古人和今人对谢应芳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作品上的研究都不够,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多有偏颇之处。这些都有待于后人匡正、补充。

参考文献

[1]谢应芳,龟巢稿[a]四部丛刊三编(集部)[c]上海:上海书店,1985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范本篇九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伦理问题表现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而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网络自身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以及网络行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淡漠是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建议从技术监控、道德规范、法律制约等方面构建网络道德秩序.

作者:刘新少罗文俊作者单位:刘新少(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罗文俊(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刊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unantaxcollege年,卷(期):15(6)分类号:b829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伦理电子空间网络社会网络伦理规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