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 图形化编程实例(九篇)

  • 上传日期:2023-01-09 16:15:10 |
  • ZTFB |
  • 12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充分的经历与欣赏中感悟旋转;同时针对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比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以渗透刚体变换的思想。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能力目标:运用观察、操作、归纳、联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感悟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并运用旋转设计图案。

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接触了两种图形变换方式:对称、平移。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

图片、小黑板、方格纸 、 自制风车

(一)游戏激趣,感受图形的旋转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初步感受旋转。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即风车,美丽的图形等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出了单一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更激增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怎样旋转才能得到这么漂亮的图案?真正关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的探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把图形在表格中的旋转这一难点融入探究风车是怎样制作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这个活动中研究出的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即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在教学中我遵循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动手做一做

此环节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当55页1题完成后,我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动手在方格纸上,摆一个漂亮的图案。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巩固新知,建立空间观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启发引导,拓展思维

拓展延伸,学生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以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进一步突出本课的难点,发展学生的想像、创造能力本。

(五)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

(一)、创境、探究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二)、观察、操作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

(一)、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

(二)、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反思明理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你们看—— 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在学生认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画的。)

(2)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操作。

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找一找。

(2)汇报交流

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面&r

dquo;的主要特点是平。并及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认识图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2)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

(3)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出示课件)谁能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 , , , , 吗?请你们离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

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静与动的结合中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整理建构做好铺垫。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一)复习数的意义

1、师: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各种数的意义,再根据不同的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最佳表示方式并板书。

自然数

整数

负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的)

分数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大于1或等于1)

有限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各概念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自主建构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通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整理能力。

2、分析比较,深化知识。

(1)出示标有0的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三个自然数、三个负数、三个小数和三个分数。

师:观察这条数轴,你有什么发现?(数轴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以0为界,0左边是负数,0右边是正数。)

(2)讨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分    数 百 分 数

意义 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 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分数后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 百分数后面不写计量单位。

写法 分数的一般写法 专门写法

分数一般要求化简 不必化简

分子不是小数 分子可以是小数

(3)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

a÷b= (b≠0)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 比的前项 比号 比的后项 比值

(二)复习数位顺序表和读写数

1.先同位互相说一说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完成数位顺序表。

2.观察完成的数位顺序表,你能知道什么?

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

数位 … 小

点 …

数级 …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

计数

单位 … …

3.复习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

整数怎样读写?小数怎样读写?分数怎样读写?

结合数位顺序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完成数位表,使学生更加明确各数之间的联系,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相邻两数位之间的关系等;通过在数轴上表示各种数,数形结合,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便于学生建立数集合的概念。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 出示教材86页第3题。学生自主练习,优生展示,板书黑板上。

2.请你完成以下数的读写(出示课本86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思考:根据读写数的过程,说一说数的读写各应注意哪些问题吗?(从高位往下读;写作:应注意---;读作:应注意---)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3.填一填

(1)0.045里面有45个(   );8个(   )是0.08。

(2)6/13的分数单位是(   ),它里面有(   )个这样的单位。

(3)一个数由3个6和3个0组成,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读两个0的数是(     )。

(4)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大(   )。

4.找规律写数。

2345,3452,4523,(    )

1,2,4,(   ),16,(   ),64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了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鼓励,总结深化

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自己的主动探索整理出了有个性的知识网络,获得了许多知识,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疑惑吗?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体现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课后反思:

1.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鼓励,使学生能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合作回顾知识点,合作讨论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经历 “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3.加强回顾知识、整理方法的指导。

4.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分类,再根据不同数之间的联系分析、比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    黄兴)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我班共21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

3、数学思考方面:

(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科书p32-p33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在操作中感知两种不同的梯形

3、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幼儿观察力,比较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梯形图片每人一份,课件,作业纸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图形宝宝 来做客,我们看看会是谁呢?

二、集体活动

1、观察梯形

(1)它叫什么名字?(梯形)

(2)你是怎么知道梯形的?

(3)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4)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吗?(不一样)

(5)上、下两条边一样长的吗?(上面短,下面长)

(6)我们发现了吗?这两条边都是怎样的?(平平的)

(7)这两边是它的腰,那它的腰像什么呢?(滑滑梯)

(8)原来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两边腰是相等的叫做等腰梯形。

2、出示直角梯形,幼儿观察两个不同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1)这两个梯形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

(2)出示等腰梯形:它有几条边几个角?有两条边是斜斜的(当滑滑梯)

(3)出示直角梯形: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只有一条边是斜斜的(当滑滑梯)

(4)梯形宝宝可调皮了,还会翻跟斗呢!看......

(5)现在它有什么变化了吗?(上面长、下面短)它的腰还是斜斜的。

(6)一条边是直的,一条边是斜斜的,叫做直角梯形。

三、集体游戏

我们来玩变变变的游戏,教师如出示直角梯形,幼儿就快速说出名字,依次类推。

四、集体操作

1、教师给每人发放一份梯形教具,共同和小朋友拼图,看看你能拼出什么?

2、教师把幼儿拼出来的图形用数码相机拍下来,用电视放出来,请幼儿说说你拼出的是什么?

3、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作业纸,圈出哪个是梯形

五、梯形联系实际生活

1、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想梯形?

2、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梯形?(幼儿举手回答)

3、老师也找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像梯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各个回答,找出图案出哪些部位是等腰或者直角梯形)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1、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富含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性质,并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本课认识图形是以上学期已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为基础进行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进一步学习。教材和实际生活给了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直观感受因此本课就是以学生对立体图行的认识为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想、猜、摸、印、画等方法,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整个课程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2、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引入到认识都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逐步操作中,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以及益智游戏,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特点,并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图形的认识,如寻找交通标识等,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的掌握,最后通过拓展联系,巩固知识,为下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后续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知识目标:

a、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b、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的创新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德育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懂得合理的表述与认真的倾听,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 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例1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 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例2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识别

例3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 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例4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2.平面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反思

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2课时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描绘出诗人面对庐山看到的两幅不同的画面,你能用简洁的图形把它们形象的勾勒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类型一】 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1 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解析:从上面看依然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

【类型二】 画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 如图所示,由五个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分别画出从它的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解析: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1,1,2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两列,分别有2,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2,1,1个小正方形.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在画三种视图时,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要长对正,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高平齐,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宽相等.

对于图形编程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1.注重教学旋转的特征。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把直角三角尺按照顺时针旋转90°的位置变化,使学生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也就是o点不变;三角形的每条边都绕点o按照顺时针旋转了90°;旋转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每个顶点到o点的距离不变。在上面特征的归纳总结后,要突出以下特点:对应线段相互垂直,即oa垂直于oa′, ob垂直于ob′,为下面教学画法做好铺垫。

2.精心提炼旋转图形的画法,使其简明扼要。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共同总结出图形做旋转90°运动的画法:一是确定关键线段(与旋转点相连的线段就是关键线段);二是确定旋转方向,并作出标记;三是画出关键线段的垂直线段,描出对应点,并使其长度不变,即oa =oa′, ob=ob′;四是连接对应点。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画出关键线段的垂直线段画法出现错误,角度不是90°的问题;旋转方向没有把握好,不知道把三角尺怎样放是按照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画出的对应线段出现长度不相等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重视对画法的讲解,让学生确确实实的掌握住旋转图形的画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