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8篇)

  • 上传日期:2023-01-08 19:25:54 |
  • ZTFB |
  • 9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多年来已经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共识,这个统一的格局一直在延续着。这个格局是:错题打“x”,对题打“v”,落款是x月x日,再加一个等级评价,错题要求更正,若再错再打“x”,再更正,直至做对为止。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是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这样的数学作业批改规则,也从未因此引发过任何争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习以为常。基于此,我想打破这个格局,对数学作业的批改作一些探讨。

二、研究意义

我认为数学作业批改方法研究有以下功能:

1、适合小学生作业批改的方法,可提高学生的作业正确率。

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觉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4、减轻数学教师的繁重无效劳动,提高数学作业批改的质量和效率。

5、帮助中、差生学好数学,克服大面积“两极分化”现象。

三、文献综述

程明美在《怎样批改作业才更有效》(《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1l期)中对作业批改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认为作业要及时批改;做好记录;及时讲评;加强个别辅导;给学生充分的改正时间;加大第二次作业批改检查的力度;增加面批的时间和次数;树立学生效仿的榜样;给一些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中“加大第二次作业批改检查的力度”、“增加面批的时间和次数”在其他文章中较少提到。 教师批改作业,任务量比较大,如果有一部分改为当堂处理,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另外,学生互批、互改作业,也是普遍采用的形式,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听课率,增强学生的评价能力。 孙琪斌、杨丽在《作业批改的多元评价模式初探》(《教育科学》20xx年第8期)中提出四个“引入”作为作业批改的评价标准,值得借鉴:引入“解题速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引入“正确程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入“创新程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作能力;引入“规范程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

四、研究步骤及措施

1、调查阶段(20xx年6月至8月)在全乡小学数学教师、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方法的看法。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以自己班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创设自己的数学作业批改模式。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9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归纳实验研究情况,总结经验。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式进行。

1、    调查法。采用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    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录像、案例、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

3、    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

六、成果预测及结题报告结构

1、通过课题研究,使每个学生通过作业的订正过程,能够取长补短,明确目标,了解更多的思想、信息,开阔视野,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尤其对差生有机会学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不再“望号兴叹”!

2、通过课题的研究,真正体现“订正为了更好地学习”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摘要:数学学科知识点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们需要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基础进行教学创新。画图法是一种能够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和形象图形的教学方法,也便于他们快速解答问题,因此获得了师生的高度青睐。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概述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针对四年级小学生合理地将画图法引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其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十分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数学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文字的抽象性或者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吓退”,导致解题效率没办法达到理想水平。画图法是一种将数和形结合在一起的高效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认识到该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后尝试将之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同时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进入四年级以后,数学知识点的难度升级,对于学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教师们也因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希望学生们能够高效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画图法是一种形象又直观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题目,还有利于学生快速分析题目条件和解决问题,因此获得了教师们的青睐。当数学教师应用画图法展开教学活动时,学生们在快速抽象出图象中表示的信息以外,还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将其中的数量关系阐述出来,以此快速完成解题。

鉴于画图法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将在下面以四年级学生为例阐述如何教画图法应用到课堂中,以此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激趣法教学,强化学生画图意识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不断增强的关键,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高,收获也更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想着去解答问题,但是他们的画图意识较为薄弱。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激趣法展开教学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画图意识,促使他们愿意主动地将数学问题通过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促使其解题效率快速提升。例如,数学教师可以上课时将两个人分别建议将长和宽分别为5和3厘米的长方形各自增加两厘米后讨论面积大小的情境创设出来,促使学生对正确答案解答的冲动和热情不断提升。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们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原来的长方形,鼓励两名学生上台来分别画出边长增加后的长方形。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迅速完成了做图。当新图呈现出来后,教师鼓励学生先用眼睛观察图形,学生看到图十分惊讶,有人表示为什么同样是增加两厘米增加的面积却不同呢,并对画图法产生了兴趣。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将一个相似的长方形面积问题减少的问题展示出来,鼓励学生解答。此时,学生们下意识的就想先画图再判断和解决问题,画图意识不断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升高。

(二)联系新旧知,提升学生画图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学习新知前需要旧知识的辅助才可以完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新旧知识的方式展开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在分析知识点和问题的过程中想到画图,通过画图的方法将解题思路简单化,进而提升其画图技能。例如,学生在遇到“集邮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解答“比...多”和“比...少”问题时的数学方法,以此唤起其旧知。随后,教师将问题难度升级,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如果两人集邮的总数为72枚,甲比乙多12枚,那么甲乙两人分别会有多少枚”的问题。很多学生结合刚才的多少问题中应用的画图法,也想要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因此快速画出线段图,并重点将多出来的12枚标记出来,同时也通过观察线段图梳理清楚了两人集邮数量的关系,并快速解决了问题。在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画图技能、分析能力以及解题能力都快速升高了。

(三)实践化教学,增强学生画图技能

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高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实践化教学的方法教给学生画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促使他们逐步学会应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同时增强其画图技能。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容时,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将三角形的角、边和顶点等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促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并学会了判断三角形。随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如果知道两角和一边或者只知道一个角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做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的问题。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们立即动手展开做图,不仅巩固了角和边的知识点,还学会了动脑思考和判断问题,为后面教师拓展更多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在动手实践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通过画图的方法快速解答了问题,画图技能和解题能力都随之升高,为实现高效学习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数形结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数和形式数学学科研究的两大内容,数形结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题效率和能力快速提升,因此成为了数学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法展开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能够通过数形间的转变快速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解题效率。例如,学生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先在黑板上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图形,鼓励学生上台来将这些图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并将数字记录下来。当学生数出三角形的数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各自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因此很容易与三角形联系到一起,并且通过数三角形的方法展开计算。当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鼓励他们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并应用规律快速计算出七、八、九等多边形的内角和。数形结合的课堂中,学生们喜欢动手画图和动脑思考,解题效率也会进一步提升。

(五)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画图解题能力

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时期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并成为了数学教师的最爱。画图不仅可以将数学问题中隐秘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还可以增强学生解题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例如,学生在遇到关于“购物”时,没办法快速想到“在已知一套衣服价格为100元,上衣比裤子贵18元的情况下,如何知道两件衣服各自的价格”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鼓励他们应用一段线段表示裤子、一段线段表示上衣,然后通过标记贵的“18元”后分析“100元”这个总量,进而快速梳理出数量关系后解答出题目。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促使学生身心放松,数学教师可以借此教会学生通过画图解题,以此提升他们的解题效率,为其后续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奠定基础。

一言以蔽之,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认识到画图法对于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有效性后,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合理地将此方法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在学会做图的同时还可以从中快速抽象出数量关系,进而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1]吴珊.巧借"画图"为哪般,点亮"思维"促提升——浅谈"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南北桥,2018(16):111-111.

[2]端美红.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j].数学大世界,2019,000(006):p.38-38.

[3]江钱,童莉.以画为媒,绽放数学别样精彩——浅谈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1):0098-0098.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20xx年5月

xkt2013597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杜三妮

岚皋中学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化,在近几届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

(1) 一些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定义等,不能准确表述,甚至连平时学生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

(2) 一些学生虽然对于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3) 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完成的习题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业和考试中仍然经常出错。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却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渐沦为“差生”。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会笼统的认为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弱,这是目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数学阅读能力的障碍造就了一批数学学习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所以确定开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4、概况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归纳、类比和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做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知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学生有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语言应用水平和数学阅读能力。

1.学习研究国内外文献,学习与数学阅读相关的文章,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数学阅读能力的标准、衡量方法;

2.学习研究文献,搞清楚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3.针对所带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况,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成因,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4.结合学习文献心得体会,结合自己所带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抓住自己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一系列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案;

5.在所带学生中进行初步尝试,落实自己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反馈,进行分析调整,改进完善自己设想;

6.改进后的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反馈调整,积累数据资料,形成成熟方案;

7.对比与分析:进行与同层次学生与受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测量对比,进行分析,检验方案的效果;进行测试前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与分析。

8.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工作,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

1、立项书复印件。

2、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并打印成册。

3、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报告。

4、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访谈实录。

5、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文本及电子文档)

6、研究论文汇编

7、教育叙事,随笔等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campbell, linda)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xx)。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终生写作

一、定义:理解言语-语言智力

二、核查表:言语-语言智力的特征

三、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通过倾听来学习

六、说

七、读

八、写

九、提高言语-语言智力的技术

十、小结

十一、应用言语-语言智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钟爱数学

一、定义:理解逻辑-数理智力

二、核查表:逻辑-数理智力的特征

三、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教授逻辑

六、演绎逻辑

七、归纳逻辑

八、促进思维和学习

九、数学思维过程

十、数学运算

十一、跨课程的应用题

十二、排序

十三、各学科领域中的数学问题

十四、提高逻辑-数理智力的技术

十五、小结

十六、应用逻辑-数理智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动中学:动觉智力

波拉之舞

一、定义:理解动觉能力

二、核查表:动觉智力的特征

三、动觉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肢体学习的物质环境

五、戏剧

六、创造性运动

七、舞蹈

八、操作物

九、教室游戏

十、体育

十一、课间活动

十二、实地旅行

十三、提高动觉智力的技术

十四、小结

十五、应用动觉智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莎拉的故事

一、定义:理解视觉-空间智力

二、核查表:视觉-空间智力的特征

三、视觉-空间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他设视觉文化的学习环境

五、图形表现方式

第五章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策略,简单概括,策略即谋划与举措。策略具有谋略、效能及灵活等特性;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教育创新需要教育策略的支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的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为直接目的。多元智能的智能观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智能观部分包括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多元智能观的特点。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实际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自在性与挑战性相平衡;多样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激活动机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情景性评价(或称真实性评价);“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应当处理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关系;还应正确认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主要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有多视角、多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才能培养视角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才具有发展性。为深刻理解而教。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

重复使人动机低落。学生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与活动时,我们才能期望学生有自发的动机。

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异常性、无效性、耗散性与生动性的经验。这些因素形成了生活本身的疑问性,也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

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情境性评价,是指具有相当评价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结果应用情景类似的模拟测验情境,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

多元智能评价的功能,评价功能的变革:淡化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强化反馈性、激励性、诊断性与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功能。

形成学校评价文化(评价目标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手段多元;表达形式多元。)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应在 “关键能力”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特定能力、知识和技能。

关键能力是指在知识领域中根据成功者“终极状态”总结出来的获得成功的那些主要能力。

科学活动的关键能力,观察技能,区分相似和不同,假设和检验,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笔者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感受很深! 从中也了解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一些精髓。多元智力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它不仅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考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纵观本书,让笔者对这几种智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笔者对多元智力这本书的好奇心。观看至今,也由此联系到实际工作,让笔者对以前认为的智力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重新建构了“智力观”。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人似乎只在某一种或两种智力领域表现杰出。那么我想,个体如果要想成功地生活和学习,都必须要依靠一种或多种智力。然而,多数人在某一种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创造性,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具有创造性。例如,爱因斯坦虽然具有数学和科学天赋,但他在语言、动觉和人际关系方面却未能展示出同样的天赋。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从而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们应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为指导思想,共同分享孩子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一些令人激动的、独特的突破。

其次,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了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我们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变得更为主动些、自觉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办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我们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三,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纲要》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评价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纲要》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促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一元转向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将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加油站”。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正如书中《智力饶舌歌》中有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学习,就永远不会是傻瓜!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这句话作为教学格言,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允许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表现。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的基本观点“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们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除了白痴学者这样的特殊人群外,智能一般不会孤立地起作用”,“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

“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 “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

怀特海说,生活是实在。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被发展的。

杨福家说,不是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好老师,而是基本讲清楚问题,又能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才是好老师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这些智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其中音乐智能的天赋显现最早在孩提时表现卓越的音乐天赋,这种智能可能不必依赖人的生活经验。多元智能理论又给教师一个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因此,教师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而优雅。一个晨昏接着一个晨昏,我们埋首穿梭于这都市丛林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今天漫长的假期正在进行中让精神的启明星重新闪耀光芒,让匆匆的脚步稍稍放慢,让我们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思索,用更加坚定的信念面对明天。

(1)加德纳的评价观

在加德纳看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力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没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评价,其理论价值无法体现。因此,加德纳十分重视评价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所盛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过分注重考试及其成绩,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他将评价看作是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并认为评价应该针对被评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作出判断。加德纳的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正规考试往往是为了给被评价者分等排队,对被评价者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加德纳认为,有用的评价应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向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个是能为个体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亦即能力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

二是评价的效度。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评价和教学就会融为一体,评价就能更好地预测并促进个体今后的发展。

三是评价的手段。关于如何评价,即评价的手段方法,加德纳认为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来评价教学,因为他们都严重地偏向语言和逻辑智能。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即不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比如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争吵来评价他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

(2)坎贝尔的评价观

坎贝尔在多元智力实验学校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与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下分别介绍他的评价观以及他所倡导的评价方法。

①坎贝尔关于评价观

第一,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坎贝尔看来,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全面地评价学生。传统评价使用的百分制和等级制都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基于这种观点,美国一些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做了多维度评价的尝试。比如在美国,有一所实验学校开发了一份关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表,这份评价表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解释,对课本问题的解释,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作业的表现,测验的表现等。用这样的评价表实施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被评价者的各种能力表现。

第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坎贝尔认为,评价不应该只是结果的呈现,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成长状况。所以他们提倡让学生回顾学习档案、日志或几个代表作,主动地进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思性问题,家长和同伴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性问题。

第三,评价应该反映教学的信息。在坎贝尔看来,评价应该有重点,因为教学应该有重点。而教学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评价中的重点,因为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既不应该发生在教学中,也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之中。我们应该在评价的重点之中看到教学的重点。因此,他们提出教学内容不是越多就越好,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量“少而精”。

第四,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同样重要。传统评价中,正式评价往往备受关注,而非正式评价常常被忽视。坎贝尔认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都有价值,而且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它往往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非正式地评价学生,也可以举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来评价学生。

第五,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他认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有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而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他提倡学生主动地利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非正式师生讨论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进行自我评价。

②坎贝尔倡导的评价方法

在多元智力评价观念的指导下,坎贝尔在实验学校的大量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多维度智能展示法、游戏评价法和多元智能报告单。现分述如下:

* 多维度智能展示法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强项的学习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并得以评价。以历史课为例,其评价的设计举例如下:语言智能:运用讲故事来解释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事件并写成报告。数理逻辑智能: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空间智能: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从建筑物、服饰等来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身体运动智能:用戏剧再现历史事件,设计游戏来了解历史事件。音乐智能:把现代歌剧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创造歌曲或节奏。人际交往智能:分组讨论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进行团体研究。自我认识智能: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自己如果是某个历史人物将会怎么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过程成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有效地影响其长远发展。

* 游戏评价法

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展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的发展状况。下面的汽车游戏是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组织数字信息的能力的。首先用硬纸板搭起一辆汽车,用一些牌子表示汽车站,然后让一个学生充当驾驶员,以监督整个活动,被评价的学生则充当售票员,可以给他一些筹码以计算数字。当这个游戏开始时,另外一些学生就扮演成乘客上、下车。开始时,上、下车的人数可以是几个,甚至是一两个,然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在这过程中要求被评价的学生能够计算出每站上了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另外,有时还要求学生计算出车上的男乘客和女乘客各是多少。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用筹码来计算,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则必须用心算。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并主要用于相对简单的、过程性的评价。

* 多元智能报告单

多元智力报告单评价法是坎贝尔倡导的又一种多元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练、明晰且便于操作。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一般情景上讲,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有两种情景,有人是先看阅读材料在答题,而有人这则是先看题目,再回到看阅读理解材料,这两种方法都是能够找到答案的途径,可是就弘乐教育小编对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了解,一般来说,小编觉得先看阅读材料比较好,因为仔细的研读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理解全文资料,这是做阅读理解题至关重要的一步。研读阅读原文,整体感知原文,这是因为所有的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都是隐藏在原文中的。这是做阅读题的总原则。如果做阅读题时有这种意识,那么就不用担心找不到答案了。反之,如果你先看题目,在阅读材料,阅读时你就会先入为主,只能够看到某几棵树而看不到整片森林,不能再全局上把握全文,尤其是在做一些要求你正确理解和确定全文意思的题目的时候,就会让你变得消极,无法找到正确答案。

所以小编说阅读是第一步,这一步是不能够忽视的,更加不能省掉。读懂了全文,做题时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会出现答偏、答漏、答反、答错的一些现象。阅读完材料后,要能明确主题以及作者的爱憎情感;对文中的语句仅有在整体感知、领会文章立意、把握文章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

在试卷中经常会出现对文中某一个关键词寻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题目,这种题我们一般都是从字面意思以及上下文相结合,来准确的解答。

当遇到对关键句子分析的题目时,我们能够从两方面进行入手,第一是结构方面,第二是资料表达方式方面。从结构方面,首先要明确句子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其所表达的作用也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一般关键句出此刻文章开头的时候头,常常都是总领全文、引领下文的作用。而处在文章中间,一般则是则是强调突出,呼应上文、承上启下等一些作用,处在文章结尾,往往就是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一些作用。从资料的表达方式方面,句子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能够从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结合全文解答,比如说采用比喻、拟人的句子的时候一般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而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则是为了强调,排比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气势

当阅读题中出现写自身感受的时候,我们是应当根据自我的阅读文章的感受,再结合原文的题目或者关键句子来写自我的真实情感。

粗心和漏题是小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因为阅读理解的题目都是将所有的题目排列在一齐,很容易被小学生们忽略某个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们“咬文嚼字”了,在我们申请题目后,应当按照题目的顺序进行答题,这样就能够保证不会漏题了,并且题目都是由易到难,保证我们的做题效率,所以,做题时应当按照题目的先后顺序去做。可是在遇到无法解答的题目时,不要停下来过分浪费时间去思考,应当将其略过去看下一题,等奖所有的题目完成后再去思考未完成的题目。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告诉大家从具体细节入手,那么下面的方法就从整体上去把握,完形填空题在高考题中综合性较强,查出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对英语的驾驭能力。希望本方法对你有帮助。

首先要以很快的速度浏览全文,掌握文章的主旨,不要急于看选项。解答完形填空必须从全文角度出发,然后才是分散到单个句子,完形填空比较忌讳直接上手就做,没有通览全文,大致明白文章描述什么。当然,个别基础过硬的学生除外。

浏览全文时要重点了解文中所叙述关键点(解题关键:题目暗示点):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即who,when,where,what。完形填空命题的原则一般是第一句话不挖空,目的是使读者进入语境,因此一定要认真阅读这句话。

一般来说,很多文章会按照"总—分—总"的思路来写。首先提出主题,接着对主题进行分析、叙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因此,一般根据文章的首句及尾句就能抓住文章的主题。但是,主题句不总是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文中,有时在文尾,因此,考生在做题时一方面要快速通读全文,另一方面应注意连接词,如but,however,yet,though,therefore,otherwise等,它们的前面一句或后面一句就有可能是主题句。

一般来说高考的英语完形填空时不会挖空的,所以建议学生在解题时可以跳读这两句,若首句交代了when, where, who, what,那么就是记叙文;若首句是提出或解释说明某事物,一般来说是说明文;若首句提出一个论点,那么就是议论文。

首句往往是开宗明义,是文章的主题。细读首句可启示全文。而尾句又往往是对文章主题的总结。

1)利用语法分析解题

英语完形填空虽然是以语境填空为主,但是也有一部分的题目是考察语法项目的,对于这类题,考生可以利用平时所学的词汇知识,分析单词的使用范围,并利用句子的结构、句式的特点等知识来排除干扰选项。

2)利用固定搭配解题

英语完形填空中对于词汇的考察,主要体现在习惯用法和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方面。习惯用法就是英语中某种固定的结构形态,是不可以随意改动的。所以考生平时应该掌握好习惯语法。

除了解题方法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解答完形填空的注意事项:

1、在做完形填空时,我们首先需要快速浏览文章,获取其大意。在浏览文章时,我们既要重视文中诸如连词、人名、时间之类的关键词,抽取重要的信息点,也要注意不要在具体的细节上花费太多时间,看句子、抓主干、看大意、抓结构就可以了。

2、快速浏览完文章后,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大意。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读全文,把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填入空白处所在的句子中。

3、相对于前面两步,第三步往往不被考生注意。要记住,完形填空来自于一篇完整的短文,我们的任务是还原短文原貌。我们只有复读短文,才能感悟出所选答案和原文是否匹配,上下文是否自相矛盾,段落衔接是否顺畅。

对于解题策略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如果不能很有把握地直接选出某一道题的答案,可以先利用排除法将各选项代入空白处,排除明显不符题意的选项,从而缩小选择的范围。

具体来讲,可以利用如下线索:

1、判断所填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应是什么词性,从而排除干扰选项。

2、利用上下文的时态、语态和语气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干扰选项。

3、利用名词的数来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句子要求。

4、寻找与空白处构成搭配的。词语,从而排除不能与其搭配的选项。

5、将各选项代入空白处将句子译成汉语,排除明显不能使句子通顺的选项。

【例1】【原文】 so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year that 75 the disaster on the gulf coast?

【选项】 [a] ensued [b] traced [c] followed [d] occured

【解析】语义衔接题。分析句子结构可知,此处需要一个及物动词,在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中充当谓语动词。[a] ensued(接着发生)和[d] occurred(发生)均为不及物动词,故首先排除。[c] followed(跟着,接着),为及物动词,符合句意。

运用词汇间的搭配关系经常可以无需理解上下文而直接确定答案,即使确定不了答案,也往往可以排除一些明显不符合搭配关系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例2】【原文】 “most manufacturers believed that having the blind was like telling disabled people to teach other disabled people. in that 80 , the manufacturers have been the blind ones.”

【选项】 [a] occasion [b] moment [c] sense [d] event

【解析】语义衔接题。由空前的介词in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occasion(场合)和moment(时刻)一般都不与介词in连用。此处是说,制造商请盲人参与检测,就像是在告诉残疾人去教其他残疾人,从那种意义上说,制造商就是盲人。in that sense为习惯搭配,意为“从那种意义上说”。in that event意为“如果那种情况发生”,尽管搭配正确,但不符合此处语义要求。

1、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占很大部分的分数,做阅读题并非要读懂每一个字,或完全理解,只要能理解其中大至含义既可。

平时要多做阅读练习,在练习中提高阅读解题能力,阅读的材料还是以真题为主,不要在细节甚至语法上面花时间,关键是把握文章的大体结构,作者所持的态度等等。问到细节了再回原文定位。类比反义如果没有把握拿非常高的分数的话,阅读最好不要放弃。

其次要提高阅读的速度:

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靠的不是一日之功,通常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及训练。但过,加强英文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测试技巧和鄙弃一些坏习惯,都会有助于考生们阅读文章是加快速度。

2、英语完形填空应试技巧:)~~

“完形填空”题旨在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做此题必须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常识进行判断推理。解此类题主要从以下四步做起:

1、重视首句,把握开篇。完形填空一般无标题,首句一般不留空白,是完整的一句,全文信息从此开始。细读首句,可判断文章体裁,预测全文大意和主旨。

2、速读全文,掌握大意。速读全文要一气呵成,尽管有空格、生词或不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读时要注意找出关键词、中心词,划出某些代表人物和情节的词,以便于形成思路。要注意不要在未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边阅读,边做题,这样速度慢、准确率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