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换岗心得体会实用 换岗工作心得体会(5篇)

  • 上传日期:2023-01-07 06:39:05 |
  • ZTFB |
  • 13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贴心换岗心得体会实用一

如何推动“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地生根见效是当前各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难题。省委书记刘奇在 我省“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按照党 中央部署要求,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努力推动主题教育实现高质量 有 特色 走前列。”我们党要从悟初心 守初心 践初心三方面发力,推动“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地生根。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革命文化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江西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鲜亮工作特色, 学习红军故事,继承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加强理论 学习,补足精神之钙。突出党性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对“初心”和“使命”的熟悉与理解,帮助党员干部查找初心,让思想政治受洗礼,明确奋斗前进方向,确保入党“初心”不 偏离我们党的“初心”。创新 学习形式,调动 学习积极性。推广案例式 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如开展“重走长征路”现场教学活动,互动交流 共同研讨,增强趣味性,提高教学实效。党员亮身份, 学习成果积分化。建立积分公示及奖惩制度,激励干部乐 学习 善 学习,营造浓厚 学习氛围,让“初心”真正内化于心。

筑牢信仰之基 把稳思想之舵, 牢记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吴昭璞用生命诠释了 “敬业心”和“担当”。在 生命的最后一线,他宁愿吃光所有 的牙膏,喝干所有 的墨水,也要把生的期望留给其他同志,正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支撑着他,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盛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把 牢记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 开辟创新的精气神,转化为埋头苦干 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坚守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 移地听党话 跟党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化责任落实,领导干部带头立标杆。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 孔繁森那样,发挥“头雁”作用先学先干,带领干部践行“乐于吃苦 勇于战斗 重于求实 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尽心尽责,做干部 学习的模范。强化为民意识,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来自人民 根植人民的立场,以先进典型 优秀干部为模范,严格要求自己,锻造宽肩膀,自觉肩负领导交付的重任,力戒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切实抓好调查钻研,把调查钻研与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一线了 解民情民意,密切干群鱼水关系。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政治氛围。干部要广泛宣传党 中央的部署要求 宣传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宣传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和经验成效,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坚持为人民幸福 民族复兴而奋斗,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工作 中,做到外化于行,提升主题教育质效。

幸福论初心和使命读书心得三篇

2019年7月1日,是党的98岁生日,也是我宣誓入党的第18年。不 忘初心,方得始终。在 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静静地坐下来,回忆我走过的一个个春夏秋冬,经历的一次次酸甜苦辣,那心情激动如初,那感恩满满如初,那信仰坚定如初。

1998年冬季,20岁的我辞去优越的工作,决然选择南上入伍当兵,在 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正是在 军营的 学习和实践 中,使我对 中国共产党有 了 更加深刻的熟悉,这不 正是我孜孜以求的方向吗?一滴水惟独 汇入海洋才干永不 干涸,一个人惟独 融入集体才干更有 力量。2001年,在 党的召唤下,我做出人生重大选择,在 党旗下庄重宣誓:志愿加入 中国共产党。

模范指引方向,目标催生动力。我深知,惟独 自我加压 扑下身子,学好业务 练硬本事,才干更好地胜任本职,才干更好地锤炼党性。2005年退呈现役的我,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坚持退役不 褪色 退伍不 褪志 离军不 离党,抱着书本和电脑潜心钻研,开起了 自己小公司,一有 机会我加班加点学,不 放过任何一个 学习进步的平台。成长是痛苦的,但蜕变却华丽如梦。13年的磨练和累积,也让我从一个初入行业的青葱it,成长为一个精通业务的 中级计算机工程师,一切都因为我有 梦更努力追梦。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 忘初心 继续前进”,既阐述了 我们党怀着怎样的初心,又阐述了 我们党将迈开怎样的脚步,对全党在 新的历史起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 前进方向,明确了 行动指南。今天,服务在 农村基层的我,为农村事业奉献就是我的初心,不 忘初心才干拼搏奋斗, 牢记使命才干方得始终。

回到初心,总有 一股激情的血液在 全身流淌,展望未末,总有 一种神圣的使命由我们担当,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付出辛勤的汗水,满怀真挚的热情,就一定能浇灌出最美丽的花朵,谱写出最动听的旋律,为党旗增辉,为国家添彩。

一身身灰蓝的衣装,一张张朴实的面庞,一句句响亮的口号,一道道坚毅的目光。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了 道路安畅。你们有 你们的初心和使命,你们有 你们的责任和担当,因为有 梦想,所以你从未停下脚步,奋战在 路上。

高速路上时代青春飞扬。又是阴雨绵绵的天气。风雨无法阻挡你巡路的脚步,早晨八点整,你们已做好上路的打算,整理好行装,整队完毕,时代青春帅气的脸庞满是严肃 认真,随着一声响亮的“出发”,你们迈开坚定的步伐,奔赴路上。

今天是 中秋节前一天,车流量增大了 不 少,你们聚精会神地凝视着高速两旁,检视着交安附属设施 路基路面 桥涵……你们目光如炬,丝毫不 敢放松。也许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 可能引发大事故,你们是护路的卫士,所以,你从不 敢懈怠。

没有 节假日,你们一直坚守在 路上。当别人享受阖家团圆的节日乐趣,你们在 岗位上守护着另一个“家”。你们也有 亲人 有 朋友,可越是节假日,越是你们最忙碌的时候,你们深知,路上需要你们,岗位上需要你们,过往司乘更需要你们。你们常说“以路为家”,你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是的,路是你们的家,为了 “大家”你们甘愿舍“小家”。这就是无私奉献 任劳任怨的你们。

你们时刻秉承“全新全新服务司乘”的宗旨,尽全力为司乘提供周到 贴心的服务,帮司机师傅更换爆胎,帮助迷路少年回家,帮助走失老人找到亲人……这一桩桩 一件件,都是你日常工作的缩影,这样的事例数不 胜数,每次遇到司乘有 艰难,你们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极尽所能的提供帮助,当艰难解决了 ,你们又继续按部就班开展工作。这就是可敬可爱 默默无闻的你们。

你们的初心在 路上,你们的梦想在 路上。路是你全部的梦想和荣光,是你全部的骄傲和期望。你们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护路保畅,专心服务司乘,为高速事业的发展贡献微博的力量。

没有 鲜花,没有 掌声,没有 靓丽的衣装,没有 响亮的口号,你们有 的,是果敢 是担当 是责任 是使命 是拼搏 是坚毅。你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 平庸的岗位创新了 不 平庸的业绩,你们无愧“高速卫士”的光荣称号,你们无愧人民群众的期望。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你们勇于迎接挑战,不 断拼搏,初心不 忘,逐梦远航。

在 中秋到来之际,向所有 奋战在 一线 坚守岗位的高速人,致以诚挚的敬意!

有关贴心换岗心得体会实用二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篇(略读)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才上完。你呢?”“一个课时。略读课文嘛,学生读读说说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将略读课文的教学等同于精讲课,后者则是将略读课文忽略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

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因生活所迫,负担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a、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b、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c、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d、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2、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

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 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贴心换岗心得体会实用三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有关贴心换岗心得体会实用四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

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有关贴心换岗心得体会实用五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