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主要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23:13:51 |
  • ZTFB |
  • 13页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所谓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核心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在这些言行和思想中,凝聚了孔子的智慧和哲学思考,也展示了他对于人生、道德、治理等诸多问题的见解。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入了解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我的心得体会,进行论述。

首先,论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生、修身、孝道、仁爱、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孔子强调了人生的自律和自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先从自身做起,去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孔子还提倡了孝道,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父母,不要经常离开他们,要有规划和方向地进行各种活动。此外,孔子还提倡了仁爱,他认为要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利益中。

其次,通过学习论语,我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论语中的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孔子提倡的自律和自强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反省和完善自己,追求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孔子强调的孝道和仁爱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他们可以激励我们把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态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此外,论语中的政治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比如孔子提出的“政治在道德,德施于身,政施于家,家施于国,国施于天下”的理念,告诉我们政治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道德先行,才能治理好家庭、国家和整个社会。

再次,通过学习论语,我对于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提倡慎独和独善其身。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外在的庄严和内心的温和,同时也要有对于言论的严厉和批判。儒家思想还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友之事,言而有信。”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友谊的追求和珍视,它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最后,通过学习论语,我对于人生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论语中强调的人生自律和自强让我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孔子的弟子孟子在《孟子·盛满》中说:“人而无义弗可与共天地。”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有义气和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论语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个人的功利和享受,而在于我们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其中蕴含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人生的指引和启示。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和儒家学说,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我相信只有把儒家思想和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三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四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言(引出议题)。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一直以来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及道德观念,因此被后人奉为圭臬。笔者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论语》主要心得体会展开探讨。

第二段:学而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应当持续不断,并乐在其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鼓励人们不仅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还要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原则,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开拓新的领域,以提升个人修养。

第三段:学而篇(尊重教师)。

除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而篇”还向人们灌输了尊重教师的道德观念。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友不如己者,何以学?”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作为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当得到我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只有理解并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启示。

第四段:为政篇(德治的重要性)。

在《为政篇》中,孔子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到和谐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德治理解为崇尚道德伦理,讲究个人操守,遵守社会规范。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导向,我们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传递并引领正能量。

第五段:述而篇(克己奉公)。

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出“三决”之道,即不欲决、不忧决、不辱决。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不动心的态度来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此外,孔子还以自己的行为示范了奉公的态度,他曾说:“宁死不能调必死之乱”。这句话表达了孔子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去奋不顾身、不计个人得失。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在工作中,我们应当以身作则,忠诚尽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给予真心帮助。

结尾段:总结。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博大智慧和崇高情操。学习的重要性、尊重教师、德治的重要性以及克己奉公等思想,都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论语》的学习,将其中的智慧与道德理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期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善良、智慧和有担当的人。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学习论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智慧。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分享我在学习论语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尊德重义的教导。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诫我们要注重修养个人品德,而“君子不器”则教导我们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些教导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更要从内心去做到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正直、诚实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温故而知新”也告诉我们要通过回顾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教导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要善于思考和实践。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中获取智慧。同时,“言寡而思多,行难于其思也”则告诫我们要把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本质。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光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表达了对待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身边的长辈和有智慧的人;而“君子不器”则强调了要专心跟随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通过这些教导,我明白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尊重老师并真正聆听他们的教导,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例如,“君子辩不义,即诛”告诉我们应该讲求公正正义,并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批判。同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告诉我们要通过文雅、懂礼仪的言行与他人交流,以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教导教会了我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和做好每一个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礼节可以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添增和谐。

通过学习论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体会。通过论语,我学会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重视学习和实践,尊重老师,注重细节和礼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到学习论语的行列中来,从中获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九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下,我们都需要与人相处,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理解别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得到了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主要心得体会。

首先,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信任与坦诚。人际交往中,信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达成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坦诚则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以诚相待、开诚布公,不仅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也能化解因隐瞒或不坦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理解与包容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或批评。此外,在遇到不同意见或观点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包容,尊重并接受对方的差异。

第三,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表达清楚的想法,同时也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尽可能找到共同点,实现双方的共赢。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减少冲突,也能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第四,察言观色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应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需要关注对方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要。只有在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对方的情况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最后,要学会妥善处理冲突。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与冲突,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尽管在面对放大化的情绪冲突时,我们也不应该失去自我控制,以免影响问题的解决。

总之,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与人相处的过程,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我们今后交往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十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人之言行录,它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原则。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教诲,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诸多心得体会。

二、守正而不懈怠:《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达而不骄,下达而不怠。”这句话形容了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从容不迫地处理上下级关系,既不要因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失败而灰心丧气。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明白了无论在成功或失败之时,都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当取得一定成就时,不应骄傲自满,而是要反思并继续向前努力;当遇到挫折时,也不应气馁,而要勇敢面对和积极克服。

三、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论语》中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提醒着我们永远都要保持求知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广阔和无穷,也体会到了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的喜悦。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他人,不断传承和创新。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论语》中的另一条教诲就是说话要谨慎,行为要一致。这是孔子对于道德的高度追求和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说一套做一套的人,而《论语》中的这条教诲提醒着我们始终要保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只有通过言行一致,我们才会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并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五、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在《论语》中,孔子表达了对于师长和道德的尊重。他认为尊敬师长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知行合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应该将其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并将其变为自己的品质。

六、结语: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了许多智慧和道德教诲。其中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原则,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指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做一个有品德和素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十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论语》的主要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孔子将“仁”视为人的核心价值,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示范仁的具体行为。阅读《论语》让我明白了仁爱之道,使我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如何用爱与宽容去对待周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做到多关心身边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实践“仁”的精神。

其次,从《论语》中我还获得了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脚踏实地,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他也提出了君子治国、官员廉洁、民众有道德责任等观点。阅读《论语》使我深入思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我不仅要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还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论语》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他提倡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注重实用性和适应性。阅读《论语》让我反思了传统教育中重视成绩而忽视素质培养的问题,使我在学习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更加关注对自己和他人的培养。同时,我也坚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此外,《论语》还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他强调要心无私欲,不为名利所动,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论语》中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使我明白了追求道德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浮华的外在物质。因此,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注重思考和反思,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并将这种追求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言行真实地展示了一个人应有的品质和行为,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通过他们的榜样,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阅读《论语》是我一次难忘的修行之旅,使我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阅读《论语》是一次深入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让我对仁爱之道、修身齐家治国的道义精神、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以及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论语》的启示,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更善良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论语》的智慧和价值观将一直伴随着我,对我的人生和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十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之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总结与记录。论语内容丰富多样,主要讨论人的道德修养、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阅读论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第二段:道德修养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强调了人们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念。论语中重要的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不做对他人不愿意承受的事情。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怀和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段:社会伦理也是论语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提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关系的原则与观点,如“君子和而不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了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个体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遵守公平、正义和诚实等社会道德准则,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四段:政治治理是论语讨论的另一重要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性,要求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都应各自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此外,他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以儒家学说来治理国家。这些观点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需要各个角色之间相互合作与尊重,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第五段:个人心得体会。阅读论语,使我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意识到社会伦理对一个人的影响。只有在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此外,我还深受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启发,相信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公平、更和谐、更美好的生活。

总结:论语是一部深奥而又富有智慧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获得关于道德修养、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和思考。论语的思想深刻而真实,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借鉴和应用。只有从这些智慧中汲取力量,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论语主要心得体会篇十五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本文将以五段式的方式,论述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着重强调孝道和家庭伦理。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他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认为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的记载,如“不敬亲,如何能聚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等。这些教诲提醒着人们要敬重父母和祖先,保持家庭和睦和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其次,论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道德准则。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自己成才,也要帮助他人成才。他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劝人们要恪守诚信和诚实,正直待人。论语中提到的一句名言“言必行,行必果”,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些教诲提醒着人们要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要秉持公正、诚信的价值观。

第三,论语强调了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他鼓励人们勤学好问,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教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这些教诲提醒着人们要把握学习的机会,不断自我提升,追求卓越。

第四,论语还强调了行为的廉洁和道德的要求。孔子认为,行为应该端正,不仅要顺应人情,还要符合道德准则。他提倡实事求是和廉洁自律,反对虚伪和浮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公正和廉洁的教诲,如“君子质而已矣”、“绯闻女子无留子”等等。这些教诲提醒着人们要自律自省,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实和正义。

最后,论语强调了礼仪和尊重传统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他强调要尊重祖先的传统和价值观,并提倡和谐有礼的处世方式。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诲,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敬以信,左右而敬之”,等等。这些教诲提醒着人们要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尊重传统和文化。

总之,论语是道德和伦理的指南,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通过阐述孝道、社会伦理、学习和修养、道德标准以及传统礼仪等重要内容,论语教导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家庭、社会和自己。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智慧和启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