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心得体会(实用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5 23:10:15 |
  • ZTFB |
  • 13页

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写心得体会时,要避免主观性过强,要注重客观分析,引用权威资料和参考文献。推荐大家阅读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拓宽思路和提升写作水平。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一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共同战争疫情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佳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特别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到五坚持五建的内涵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路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深刻理解、理解、把握和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方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和领导者。接下来,我将从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

第一,在政治方面,明确了这一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其作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期国内外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现代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设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超越了西方崇尚强大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化到内心深处,将责任、双赢合作、相互尊重、宽容等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二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章《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导向”,分别是“开放导向”“发展导向”“包容导向”“创新导向”和“规则导向”,“五个导向”是我国以实践范本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有效经济治理思路,渗透着世界经济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风雨同担的力量和合作共赢的精神。

全球治理体系显然是当今时代的大课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里的“大”,“大”在变革难度,“大”在风险挑战,也“大”在发展机遇,也正因为这样的兼容性,全球经济治理思路的形成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亚太经合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发展视角共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中“同舟共济”,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以立己达人的开阔胸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既为自身发展固根本、谋长远,也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五个导向”的提出紧抓时代发展大势,为世界经济找准了发展方位。面对共同的前行目标,要始终奋楫在“同一条船”上,聚划桨之力、合弄潮之势、蓄破浪之能,冲破“一排浪”就有一层“新突破”,战胜“一场风雨”就有一层“新境界”,在携手同心中推动世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以“五个导向”架好“团结线”,凝聚团结奋斗的丰沛力量,涵养携手发展的胸怀智慧。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风云变幻,要想飞渡乱云、潮打不翻,就要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以奋楫驾船的齐力同心与砥砺奋进,在同心同力同向中共同解决经济发展难题。从发展大局来看,“团结线”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线”,是迈步高速增长的凝聚力,是迎向壮阔辉煌的推动力。要有“千子环抱,并能同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共担历史使命中激发责任感,在共享时代荣光中加深手足情,相互尊重、相互依靠,聚合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凝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精神力量,形成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世界各国共绘全球合作“同心圆”,画出的“发展轨迹”顺应的是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通向的是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以“五个导向”行稳“幸福路”,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定强基惠民的决心毅力。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至上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全球各国的执政理念与历史担当。在强基惠民的建设中,要有站在屋脊的“大视角”,也要有立足平地的“全视角”,既要着眼经济建设,也要着力生态保护,既要有宏伟蓝图的伟大构想,也要有精描深绘的细腻工笔。经济发展是摆在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人民至上”则是永恒主题,是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为人民谋福祉的方向不能变,决心和毅力也不能丢。要以对人民的深情大爱标注行进方向,昂首鼓足精气神,在奋发图强中踏浪乘风远航;俯身捧出为民心,在埋头苦干中收获累累硕果,让为民谋幸福的初心成为冲破浪潮的“飞舟”。

以“五个导向”拉大“开放门”,融入历史机遇的开放浪潮,激发昂首阔步的豪迈气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放开手脚谋发展,把“开放之门”越拉越大,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从高铁动车的全线运行到各地立体交通网的形成,从文化优势的充分彰显到边境贸易的往来互通,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重大项目的施工建设……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千波浪和历史机遇的万顷潮。自“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出七年来,中国敞开的胸怀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发展和创新,也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亮色与动力,注入信心与活力。开放带来奔腾而至的精彩,发展领航百舸争流的未来。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继续昂首阔步于开放发展浪潮中,一路乘风破浪、奔涌向前,积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获得更为广阔的机遇空间。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四

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上最为智慧的物种,拥有着与众不同的命运。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人类命运的追寻从未停止过。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和遭遇,但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幸运还是不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接受并积极改变命运。通过努力和奋斗,我们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首先,要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在人类的一生中,我们无法完全掌控未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然而,命运往往是无法预测和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这些不确定性,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积极面对并适应。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平衡和安稳,接受自己所处的处境,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其次,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去追求,我们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不论是贫穷的出身、残疾的身体、还是种种不幸遭遇,这些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坚信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发展,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我价值,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三,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或是消极逃避,而是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会给予我们力量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迎接我们的人生。我们要相信,无论我们所处的境遇有多么困难,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第四,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人类是社会群居的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与沟通。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与他人相处。与他人合作可以互相倾诉、互相激励,共同破解困境,实现更好的目标。同时,合作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从而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要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人类生活在这个美丽的蓝星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好运和幸福。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些幸福,而过于沉迷于追求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有珍惜和感恩,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类命运的奥秘是无法完全被预测和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创造自己的幸福。通过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相信自己的力量,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与他人合作,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改变命运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我们就能够追逐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20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七

在当前互联互通的时代,全球化使人类社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趋势下,人类将共同生活和共同发展,需要抱团取暖,一起攀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峰。因此,构建人类共同命运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前提和动力,它需要我们发扬人类的爱和互助精神,共同走向未来。

第二段:互利共赢。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互利共赢是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球村。人类在存在中的一切活动都与地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进步有着欠身全球进步的关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全球问题,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只有在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扶持、互惠共赢,人类共同命运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第三段:和谐共处。

和谐共处是人类在构建共同命运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谐共处指的是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处理问题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权益和尊严,尊重国家的自主权和政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方面,相互借鉴、相互鼓励和支持,能够创造出合作共赢的局面,也会带来全球范围内的和平稳定。

第四段:普惠共享。

普惠共享是构建人类共同命运的又一重要原则,其实现的过程是在促进平等和正义、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之间扭动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坚持包容性、公正、透明的原则,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social增长,遏制贫困、饥饿等现象。同时,各国也应该在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包括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因为全球性危机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差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

第五段:结论。

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体是人类共同的未来和出路。蕴含在其中的互利共赢、和谐共处、普惠共享,为我们的共同命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人类应该以此为指引,全力开展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华丽地开启共同的前程。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构建人类共同命运”是当前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科技进步快速推进的今天,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法独善其身。面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我们需要建立起合作、共赢、互信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互利共赢是必须遵循的原则(200字)。

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不可能只有少数富裕国家或者特定群体获益,而是应当追求各国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合作中,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应当以合作为前提,以互利共赢为目标进行合作。只有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惠互利,才能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段:心系全球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200字)。

一个可持续、平等、和谐的世界需要日益增长的积极心态,而不是狭隘保守和单纯国家意识形态。每个国家都应当致力于保护全球环境和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际合作中,要强化环保、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各国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段:推动全球治理,建设共同命运体(200字)。

全世界的重要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都展示出了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我们需要构建均衡、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全球性治理的真正意义。各国要按照国际法、行使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参与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推动国际制度改革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升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段:收获感悟,展望未来(200字)。

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和新兴科技,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交流空前密切。当前的人类社会,在人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渠道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巨大的革新。我们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最终,我们将实现人类共同命运,使全球变得更加和平、繁荣和美好。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都将彼此受益,共同探讨人类前途。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xx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一

构建人类共同命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议题之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在彼此息息相关。然而,要实现人类共同命运并不容易。本文将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结合一些公认的观点和措施,探讨如何有效地构建人类共同命运。

第二段:人类社会的关键词。

首先,来探讨一下人类社会的关键词。人类社会是由概念、价值和行为共同组成的。其中概念包括各个学科的理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标准等;价值包括自由、平等、博爱、尊重等;行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只有三者相互支撑,人类社会才能有比较稳定的发展。这也是构建人类共同命运的关键之一。

第三段:珍视多元文化。

建立人类共同命运还需要珍视多元文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点。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和需要完善的一面。珍视多元文化不仅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还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能源。

第四段: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随着全球化、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应对全球挑战也成为构建人类共同命运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合作,共同确定应对措施,比如制定环保政策、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促进能源多元化等等。此外,社会各界的参与也十分重要。比如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治理活动、开展教育宣传等,更好地推进人类共同命运的实现。

第五段: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实现人类共同命运的必要条件是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每个个体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只有每个人都愿意、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人类社会更加稳定、更加繁荣。共同的责任体现在每个人日常的行为中。比如环境保护、节约用水、安全驾驶等,都是推进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步骤。所以,每个人都要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人类共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

人类共同命运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它需要我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关键词,珍视多元文化,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肩负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既然我们自己也是这个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自己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去推动人类共同命运的实现。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

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

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时刻面临着种种人类命运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的命运对每个个体有何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我曾思考了许多。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人类的命运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话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塑造这个命运的责任。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我对人类命运的体会。

首先,人类的命运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生活。我们每个人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其实都在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比如,如果我们选择忍受不公平和不义,那么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就会加剧;相反,如果我们敢于说出不公,努力争取平等,那么社会中的正义就会得到传播和发展。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对命运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类的命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网络中,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其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杜鲁门·霍华德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家庭、朋友圈甚至陌生人的影响。帮助他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推动社会进步也就推动了个人发展。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时,我们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关注他人,共同追求更好的命运。

第三,人类的命运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到自身的努力的影响。很多时候,不可抗力的因素会给我们的命运带来阻碍。天灾人祸、经济不景气等都可能打乱原本的生活轨迹。然而,命运并非完全由外界决定,我们自己的努力同样重要。尽管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客观的基本条件,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去超越限制,创造更多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如尼采所言:“存在的意义在于超越自身。”命运并不是我们束缚自己的借口,而是我们超越自身的契机。

第四,人类的命运并不完全是命中注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权,而这个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命运走向。相信命运可以被改变的背后是我们对自身潜力的信任。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困境时,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可以战胜困难。命运有时会给我们一个险峻的山道,但只要我们勇于迎接挑战,不畏艰辛,我们就有可能超越命运,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最后,人类的命运也是团结与合作的结果。当我们面临共同的命运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个体行动,而是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团结合作。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够共同应对挑战,找到共同解决的办法。正如圣雄甘地说过:“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只有当我们携手合作,形成合力时,我们才能够共同推动人类命运的发展,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人类命运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议题,每个人都应该透过个人的经历和思考,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通过个人努力、相互关联、自身努力、选择意愿和合作团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人类的命运做出积极的贡献。用心体会人类命运的种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为共同的未来奋斗。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亟须系统地阐释其哲学意义。

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五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人类社会已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疫情没有国界,面对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这个时刻,人类更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团结之姿汇聚成“河流”,涌起“信心之涛”,泛起“互助之浪”,奉献“爱心之潮”,携手合作、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从而以坚定的脚步迈向战胜疫情的最终胜利。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坚定之河”,涌起全球“信心之涛”。坚定无匹江河志,奔腾不息向海流。无论做什么事,信心都是成事的关键。当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万人感染病毒,病例增速不断加快。面对严峻的战疫形势,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升级防控措施,疫情的“阴霾”让全球阴云密布。在这个关键时刻,坚定信心尤为重要。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14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内疫情形势正在发生积极向好变化,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全球书写了一份优异答卷。在这个关键时刻,秉持人类命运体理念的中国,无疑为抗疫全球阻击战注入强大信心,关键时刻的中国担当,必将凝聚起战胜疫情、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关键时刻的中国力量,正与世界人民共同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团结之河”,泛起各国“互助之浪”。“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引发强烈共鸣。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发布数版诊疗和防控方案,译成多语种与各国分享;派出医疗团队赴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协助开展疫情防控;通过视频连线,中方专家与各国同行交流一线诊疗经验„„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坚定支持全球抗疫斗争,与各国合力打赢抗击疫情全球阻击战。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为人类社会共迎挑战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在中国引领下,世界各国团结互助的“浪潮”正在逐渐形成。

向有困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世界积极分享中国经验。迄今,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9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向世卫组织提供了2000万美元捐款,支持其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中国的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也向疫情严重国家施以援手。此次对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病毒已经发起进攻,我们必须加入人类抗击病毒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大合唱中。”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威胁,我们必须团结如一人。”在抗击疫情中,无数的人们,选择紧紧站在一起,结成抗击疫情的命运共同体。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引领下,这股抗击疫情的“爱心之潮”正在温暖全世界。

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不断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自发同中国站在一起,在世界战“疫”行动上加强合作,团结携手,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汇聚成的“大河”,正气势磅礴奔向胜利的方向!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风起云涌、发展变化不断,尤其是自-年以后,随着南北极出现极端气温升高,澳大利亚持续山火,再到之后的新冠疫情爆发,越来越多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比之前任何时刻都联系地更加紧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理论不动摇,坚定自身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七

人类命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事物,无法完全预测和掌握。我们常常面临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人的决策以及个人的意愿。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决心来争取自己的命运,但命运仍然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能够接受和适应命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训。

第二段:人类命运的塑造和支配。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积极地塑造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对于我们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外界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并珍惜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同时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第三段:人类命运的挫折和困境。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这些挫折和困境可能是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也可能是自身能力或选择的局限。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沮丧和放弃。相反,我们应该从困境中寻找机会和正视挑战。困境正是锻炼我们意志和能力的机会,通过努力和坚持,我们可以战胜困境,并逐渐接近我们的目标。

第四段:人类命运的恩赐和机遇。

与挫折和困境相对应的是命运的恩赐和机遇。有时候,命运会给予我们一些突如其来的好运和机遇。这些机遇可能是一个有利的环境,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命运的眷顾,而是要主动地抓住机会和利用恩赐。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同时也要为自己的命运付出努力和汗水。

作为人类,我们不仅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整个人类命运的一部分。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并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贡献力量。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只有在实现自身命运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整个人类的命运做出贡献。

总结:人类命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事物,既有不确定性和无常性,也有塑造和支配、挫折和困境、恩赐和机遇、担当和责任。唯有认识和接受这些命运的特点,并与之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并在命运的塑造中不断成长和前进。

人类命运心得体会篇十八

“自由事业终未竟,风雨飘摇两百年。”“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全球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前途命运共同繁荣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和力量。

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提升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对巩固各国的生产经济文化发展成果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全球化把全世界范围内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已经不再局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上,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础,尊重差异,以谋求人与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一切生产趋一体化全球化,谁拒绝了它,谁将会被它淘汰。

树立多元、公平和合理的全球观念,建立一个统一的类型学和共同的法规,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愿景蓝图。要逐渐对世界的内在结构进行细致而具体的研究,从旧单一的生产方式交替到新多元的生产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两制”新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只有正确把握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与时代同行,推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全球治理方案”,才能早日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大同世界”理想。

树立互鉴、共治和可持续的全球观念,继承和发展“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是各国投入人类文明与进步事业的呼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世界各国也将会给中国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前途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如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推动国家间的联动发展和全球经济更加平衡。

当代同进步、共发展。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厚植人类情怀和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大我的“无我”状态之中,用新思想新思维提升新作为新担当,让国家政权更加牢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