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定律心得体会报告 蘑菇定律的实际例子(五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15:28:35 |
  • ZTFB |
  • 7页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蘑菇定律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一段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的挂图后,

师:请你们找找图上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物体?

生:图上的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物体。

师:那么它们各是多少呢?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是兔子,中间的是蘑菇。

师:在看看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树桩和篱笆。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物体是树桩,中间的物体是篱笆。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

生:树桩有13根,篱笆有12个。

师:再找找,还有什么间隔排列的物体。

------

师:看一下,两端排列的物体和中间排列的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找一找,图上有那些物体是有规律排列的?

生:图上的树桩和篱笆是有规律排列的物体。

师:它们是怎么排的?

生:它们是一个树桩,一个篱笆,再一个树桩,一个篱笆有顺序的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看看还有吗?

生1:兔子和蘑菇也是有规律的,它们是一只兔子,一个蘑菇。

生2:夹子和手帕是有规律排列的,它们是夹子,手帕,夹子,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那么,在这些物体中,两端的分别是什么事物,中间的又是什么事物呢?

生1:树桩和篱笆中,两端的事物是树桩,中间的事物是篱笆。

生2:------

师:那么,就请你们分别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生1:树桩13根,篱笆12块。

生2:兔子8只,蘑菇7个。

生3:夹子10个,手帕9块。

师: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两端事物和中间事物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1。

反思:

比较前后两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我有这样的感觉:

前面一位教师在处理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教学过程时,过于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一问一答的色彩浓了一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后一位教师,在处理上就完全符合课改的理念,在课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且内容也没有分散,比较的集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蘑菇定律心得体会报告二

con1();

冯安妮

一天,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去草地上看自己的蘑菇。

小白兔走着走着,看见了绿绿的草地是盛开着漂亮的花朵。它想:我给妈妈摘束花,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于是它把小花一朵一朵地摘下来。

突然,天空变暗了,天上响起了轰隆隆的声音,把小白兔吓了一跳。啊!开始下雨了。小白兔想:谁能借我一把伞?小白兔看见了自己种的蘑菇,它就把大蘑菇摘了下来。小白兔打着蘑菇要回家,走到半路,就看见了小松鼠。小白兔说:“小松鼠,你怎么湿成这样呢?”小松鼠说:“我没有带伞。我得赶紧回家呀!”小白兔说:“你快到我的雨伞里面来吧!”小松鼠钻到了小白兔的雨伞里。

小松鼠和小白兔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郭思辰

夏天,小兔在地里采蘑菇。

走着走着,它看见了雪白的云,漂浮在天空中,火红火红的太阳照耀在自己身上,绿油油的草地上长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好像在嬉戏吵闹,群山环绕着,就像高楼一样。看完以后,它不知不觉地摘了一大束花。突然间,天空一下子就变得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它想:“哪里有一把伞,借给我用一下吧?”说完,它看见了一个能把自己遮住的蘑菇,于是过去把蘑菇摘了下来,打在头上就往家跑。跑着跑着,他又看见了小松鼠在冒着雨走路,于是小兔对小松鼠说:“小松鼠,你快过来,再不过来你就感冒了。”说完小松鼠就过去了。

他们一起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宋浩权

春天到了,小兔在山上采蘑菇。

走着走着,它看见了火红火红的太阳正露出灿烂的微笑,雪白雪白的云在天空飘浮着。小兔开始采蘑菇了。突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小兔跑着跑着,看见了一个大蘑菇。小兔拿起大蘑菇撑在自己头上,准备回家的时候,草丛里忽然跑出来一只松鼠,小兔大声喊,“小松鼠,快过来和我一起躲雨,要不然你会变成落汤鸡的。”小松鼠说:“好的,谢谢你。”小松鼠就走进了小兔的蘑菇伞下躲雨。

雨停之后,他们两个都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对于蘑菇定律心得体会报告三

con1();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小兔去山上采蘑菇。

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山坡上采蘑菇,它边采蘑菇边哼着歌:“我是一只勤快的小白兔,喜欢早早出来找食物。”他哼着哼着,兴高采烈地采了一个又一个蘑菇。

过了一会儿,天空中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小白兔便开始东张西望,忽然,他灵机一动,伸出双手往一个大蘑菇上一放,用力一拔,只见蘑菇被举了起来!哈哈,原来它把蘑菇当做了小雨伞了呀!

“呜呜……呜……”听,好像有谁在哭呢!哦!原来是小松鼠呀。“你怎么了?”小兔上前好奇地问。“我……我粗心大意忘了带伞,请问你能带我一程吗?”小松鼠彬彬有礼地回答。“好呀!”小兔爽快地答应了。“谢谢你,我真幸运,能有你这么好的朋友。”小松鼠感谢道。

紧接着,小兔和小松鼠撑着蘑菇小伞,蹦蹦跳跳往回家的方向走去,别提有多开心了。一把小小的蘑菇伞可是承载着厚厚的友谊呢!

对于蘑菇定律心得体会报告四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具有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兔妈妈胸饰一个、小兔胸饰人手一个;

2、红、蓝、黄、绿四种颜色的卡纸蘑菇若干;与之对应的四色呼啦圈;3、布置一块地,撒满蘑菇;磁带音乐《小兔跳》;小玲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导入游戏情境。老师饰兔妈妈,小朋友饰小兔。

兔妈妈说:“今天天气真好呀,小兔们跟妈妈去地里采蘑菇吧!”

(放音乐)小兔们蹦跳到妈妈身边。

(二)小兔练本领。

1、妈妈布置任务:小兔们采蘑菇前跟妈妈一起来练习以前学的本领吧!

听妈妈说,小兔做动作:我的小兔跳三下,我的小兔拍四次手,我的小兔走五步,我的小兔转两圈等。

2、练本领提要求:第一次妈妈说慢一些,小兔可以数出声来;第二次妈妈说快一些,能干的小兔不数出声来。

3、小结:表扬小兔有本领。

(三)小兔采蘑菇。

1、听铃声采蘑菇并将蘑菇按颜色分类。

(1)妈妈交代游戏内容:地里的蘑菇真多呀,采蘑菇之前仔细听妈妈的话。

提出要求:请小兔听妈妈敲小铃的次数去采蘑菇,采到蘑菇后,看清蘑菇是什么颜色的,就放到相同颜色的呼啦圈中。

(2)小兔采蘑菇。妈妈敲小铃,让小兔听铃声采蘑菇并学习检查。检查顺序:先请妈妈检查;接着和伙伴相互检查;最后请小兔自己检查。

2、听铃声采蘑菇,蘑菇上的点数必须与铃声一致。

妈妈:蘑菇长得真快,看这个蘑菇和你们刚采的有什么不同?(蘑菇上有点点)。这次请小兔听妈妈的铃声去采一个蘑菇,蘑菇上的点点必须与妈妈的铃声一样。采到后可自己检查或和伙伴相互检查,对了按颜色放到对应颜色的呼啦圈中。

3、看胸饰采蘑菇,蘑菇的颜色、点数必须与胸饰的颜色、点数一致。

妈妈: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的小兔,这回可以采一个蘑菇送给自己,采到的蘑菇的颜色、点数必须与自己带的小兔的颜色、点数一致。给妈妈或自己检查。

4、小结。夸小兔真能干,注意鼓励能力弱的宝宝。

(四)结束。师:今天小兔们真能干!快到中午了,肚子饿了吧!请兔宝宝把采来的蘑菇都交给兔妈妈,让妈妈来做顿丰盛的午餐吧!

对于蘑菇定律心得体会报告五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儿歌内容表现高兴、吃惊、害怕的情绪,大胆进行朗诵表演。

2、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教学的重难点是能根据儿歌内容表现高兴、吃惊、害怕的情绪,大胆进行朗诵表演。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小树、狼、草帽、蘑菇、草地),兔妈妈头饰、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我以孩子熟悉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吸引孩子的目光,了解到小兔的生活习性:喜欢吃蘑菇。

二、游戏体验。

我以兔妈妈的形象带领孩子们在情景中采蘑菇。

教室的场地布置让我们这群兔子身临其境,借机引导孩子感受儿歌中的不同情绪,分段学习儿歌,第一段红色字体代表高兴,表扬表演到位的小朋友,重点表演“怎么高兴”,第二段蓝色字体代表吃惊、害怕,同样鼓励小朋友向演得好的同伴学习怎么表现“吃惊、害怕”。

三、朗诵表演。

老师范读儿歌,同时表演出不同的情绪。

孩子跟读,表现出情绪。

小组读,比比谁的情绪最夸张。

四、延伸活动。

把儿歌表演给最喜欢的人看。

教学反思

《小兔采蘑菇》是中班语言领域的一首儿歌,儿歌充满童趣,内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语言琅琅上口,符合幼儿朗诵、背诵。另外儿歌中的主角形象兔子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小动物。活动贴近幼儿生活,选择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比较高。在本次活动中我按儿歌中所描绘的情景,在教室作了简单布置, 这种“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整个活动我们都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寓教育于游戏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可是,我在活动环节的过渡上始终觉得不如意,过程过于松散,时间安排也不太紧凑。所以以后在活动环节的衔接上我要作更巧妙的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