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5:32:59 |
  • ZTFB |
  • 12页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梳理并思考自己在某方面的优点和不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要善于归纳和概括,将复杂的思想整理成简洁明了的语言。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课堂结构既包括宏观的结构即一堂课的总体教学构想,教学流程,又包括微观的结构即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怎么进行,如何衔接,时间大体如何分配等等,要完成宏微观结构的设计程序,就需要教师从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上下足功夫。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想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一步一步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偏离了原来设计好的轨道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思路往既定的方向引,说白了,就是老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的理念。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高屋建瓴之势去把握课堂教学的微观结构,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一)定位: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

“皈依行动”、做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脚踏实地,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以“改”促进“新名校”、“新名师”的破茧化蝶;用“新课堂”为当代学校注入“新血液”;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尊严、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感动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三)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1、模式简述: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在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2、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

形象地说: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级版,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农耕时代的镰刀。

3、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尊重模式便是尊重“三效”,既效益、效果、效能。

4、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校级建模,一校一模,即该校的“三七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最初,该校的课改是从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开始,各教研组群策群力,形成了复习课模式的雏形——复习目标及重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演练反馈等几大步骤。

“三”,是指三种教学思想——目标教学、分组教学、学生探究与合作。该课改定位于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新知识的探究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的更新,更要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及情感的体验。

“七”,即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七个环节:展示目标,分配任务;组内分工,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相互答疑;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本组补充,纠正提高;异组交流,质疑拓展。

最终,在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的引领下,该校把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完善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相互答疑;组内交流,帮教提升;展示点评,点拨启发;达标测试,课堂小结;练习反馈,拓展提高。

学科建模与个人建模并举,做到减负担增实效。

学科建模,凸显学科特点,融体智慧。学科建模,一科多模。所谓“一科多模”,是指各门学科根据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依据学科的特点,形成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学科建模与个人特长和项目管理相结合,即教研组根据每个老师擅长的领域不同,由教研组长做好协调,采取本人申请的方式,成为“立标人”。各个学科组在学校“三七”自主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形成更为具体的学科教学模式。

个人建模,彰显个性特色,成就师生梦想。个人建模,一模多法。所谓“一模多法”是指,在学校基本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如同样是导入新课,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的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有的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在整个建模活动过程中,该校秉承“学一家,融百家,成一家”的指导思想。先学习别人,再融汇别人,最会自成流派。对三级建模的检验是通过课堂、通过学生来验收的,惟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是否真的做到了减负担增实效。

“三级建模”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校最终确立。

该校的三级建模构建,营造出了“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出现了像吕广枝老师的“体验课堂”,陈新红老师的“本真课堂”,徐艳老师的“情景课堂”,赵国岭老师的“激、探、用、悟”数学课堂等特色课堂。这些特色课堂能激情激趣、回归本真,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风格。

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该校最终在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的引领下,在“三七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下,使每个老师形成了既有共同的教学理念引领、又符合个人实际的,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三级建模”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首先,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自从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的课程设置齐全了,原先设置的课时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虽然学科的课时量减少了,但教学任务没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上看,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改革的空间,必将会集中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进而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质量。感悟课堂教学改革,也越发地使我们清醒而又清晰地认识到,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会、会学、乐学,使学生健康积极发展,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功感”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着力点。它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必将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产生质的变化,在高效课堂的改革与实践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实践靠理念来指导,理念靠实践来促进。在实践与探索中,参与教师必将真正树立起与素质教育精神相一致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三,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效课堂的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将改变着他们每天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源。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师将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将更加注重帮助与引导;在对待自我成长上,教师将更加注重自我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将更加注重合作。在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高效课堂将由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将由过去的“专制”走向民主。课堂上,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堂的,而是成为课堂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成为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中更加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这一长远规划奠基,是高效课堂建设与探索的终极目标。

第四,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个体,就必须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素质教育要义。把握新课程理念,提升理论水平,就必须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听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就必须勇于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实践于课堂教学,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这些活动都是学校必须要开展的。以上涉及到这些相关活动及内容,恰恰都是高效课堂探索与研究中的主要内容。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角色,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主题教研、集体备课、异课同构、反思交流等方式参与校本教研,通过实践与探索,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五,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质量高层次的标准,是学校办学效益的最高体现,是每一位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考查。因此,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在研究课堂中的学生,研究课堂中的知识,研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课堂中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高效课堂的建设与探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第六,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新课程改革中往往存在着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高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探讨必然使我们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从而加速我们前进的进程。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良好的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教师不能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盲目自尊,不容许学生有丝毫挑战,并且把自己立在知识灌输者的人设框架里面。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师生间的疏远,甚至对立,从而影响到老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抛出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只有建立好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使课堂不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起使课堂变活。

充分备课。

孔子曾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奏,教师备课前一定要嚼碎教材上的知识点,厘清前后知识点的关系。在备课时设计精彩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不单单考虑到死板的书面语言,而是要和实际相关联,使课程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备课时除了将知识点讲生动、讲透,更要注意习题的准备。要将习题讲“活”,注意立足知识基础,推陈出新,新颖题目同样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在课堂的45分钟里,一方面要求教师把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楚,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又要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时间,要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合理分配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前留给学生自主预习教材的时间,因为大多数学生不会在课外预习,所以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设计,最好是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教材,一边预习一边思考一边解决问题。课堂上由问题引到知识点,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自己急于求成从而使学生不能理解。

合理分配小组。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习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学生,而是小组。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可以根据男女生比例分配适中、学生的性格搭配与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的合理等原则安排座位,很多学校都在使用优学堂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数据统计,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分析。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5月19日---3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优质课展示活动。通过学习使我不仅领略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材处理方法,学习了教师的探究性教学,还感受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活动目标、

人们在行动前,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选择正确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安排好行程。同样在选择教学方式前,教师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当在课程总目标的引领下,吃透教材,借助教学参考书,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确立准确而有科学的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做到方向正确,路径正确,操作方式正确。

2、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体力弱、自制能力差,在进行现场调查和参观访问时,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在进行资料调查,不能在分析、概括方面给他们提过高的要求。选取活动时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感悟和共鸣。教师要根据相关目标,找准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在玩中会得到身心的愉悦,在玩中,他们会在某一方面去探究,去学习、去创造,并品尝苦与乐。即使经历酸甜苦辣,他们都会觉得是成功、是享受、是欣慰。

3、儿童参与活动的选择。

提倡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者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当然儿童自己或参与选择的他们熟悉的、喜欢的活动,更能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力。更有利于用儿童眼中的世界进行感悟、发现、探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儿童参与的选择活动形式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的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助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为他们提供若干方案,让学生从中选择。

4、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教学创造能力的平台,教师要切记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凭借与手段,教材提供的资源只是“诱发”师生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切实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依据实际,扩大教材的功能,广泛开发和利用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聆听了十三位教师关于新课改的示范课,也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如朱金梅老师在讲授《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给学生组,分别为南京大屠杀中人数伤亡、战争的背景等等的交流小组。最后以动情的汇报展示出来。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本次讲课中,四位教师都体现了这一新课改精神,成为本次讲课的最大亮点,当然也让我受益非浅。

体现四个互动:

a、师生信息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勾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b、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互动。也就是有选择的来使用教材。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进行研讨,不能完全撇开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开发教材外的、来自家长、学生、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只有开发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c、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互动。低年级重在养成教育,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能离开反复的实践,要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通过实践强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d、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要发挥每个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成就感;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学习中发挥群体的智慧。对于低年级学生,到底能在多大范围进行合作,怎样有效地合作,需要老师们很好研究。

本次学习,收获颇多,对自己的课堂授课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次听课的很多闪光点,将成为我课堂授课的主旋律。总之,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创新,加强学习,掌握新的要求与技能,大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再探索出一套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讲道德有品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组工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骨干支撑,讲道德有品行毫无疑问是组工干部的必备素质。

正心。毛泽东曾评价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白求恩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组工干部,但这“五个一”却是评判一名党员是否合格,一名组工干部是否合格的标杆。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标准,其核心就是“正心”。组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心不正,看人自然会偏,选人自人会错。虽然组织工作有着严密的、严厉的制度,但制度终归是由人来执行的。组工干部心正,执行制度自然就严格,对事对人自然就严谨,自然就会形成好的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否则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影响组工干部的形象。

正行。古罗马有个哲学家说:“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道德是品行的思想基础,品行是道德的直接体现。组工干部长期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表率和代名词。但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组工干部身在其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诱惑的考验,金钱、美女、权力,都会对组工干部产生巨大的诱惑。但组工干部在强大的诱惑面前,必须把讲道德有品行作为一把利器,时刻牢记在心,成为一切行为的指南。

正性。性,是本质,也是源头。组工干部的性,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党性,一个是人性。组工干部,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党员,自觉尊崇党章、遵守党章,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尽到党员责任,以党章的要求为最高行为准绳,切实兑现入党誓言。人性,是组工干部的底线要求。做官先做人,做事也是先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组工干部要敢于承诺践诺,“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失信于人,不出尔反尔,不阳俸阴违,正派做人,公道做事。

正业。组工干部从事的是党的事业,对讲道德有品行就会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忠诚担当,就是组工干部讲道德有品行的具体要求。组工干部在实践中,要把担当作为首要职责,认真落实兴党之责,不断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对党组织分派的工作无论多么困难,多么险重,敢于迎难而上,勇闯新路,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不推诿扯皮,以夙夜在公的精神和殚精歇虑的豪情,一丝不苟,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担当,是道德也是品行,正确的担当离不开永远的忠诚。正业,就是担当和忠诚的复合体,组工干部必须用实际行动表达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凡事都能从党和国家利益出发,都能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做到于公对得起党、于人对得起良心。

党的干部其自身的素质、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就要有把组织事业、把公道正派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时刻牢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行为准则,时刻注重自身品德、品行、品格,做一名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党员干部。

一、讲党性,要内修品德升华自我。

做“官”先做人。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干部,必然是一个明辨是非、严于律己、情趣健康的干部。由于身处的位置和具有的影响等因素,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一个地方和部门的风气具有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如果忽视了做人,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一名党的干部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注意防微杜渐,拒绝灯红酒绿,坚持择善而交,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作风,以高尚追求树立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二、讲党性,要外修品行树立党员干部形象。

古人云:“德乃才之帅”。德才兼备是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品行和能力相比,品行更为关键。品行如同人的影子,干部自己往往看不到,可周围群众却看得一清二楚,它不仅关系着干部的个人形象,而且关系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重品行,就是要从公道正派、艰苦奋斗、家庭和睦等这些点点滴滴规范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完善自我品行。

三、讲党性,要重修品格忠于党的事业。

古人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党的干部身上一定要修炼具备甘为人梯的品格魅力。要淡泊名利,坚持事业第一,工作第一,不怕吃亏,不怕吃苦;要发扬甘为“人梯”、乐为“基石”、善为“伯乐”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他人进步而高兴,为奉献自己而快乐;要甘当无名英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得失,不争名、不揽功、不图利,时时刻刻服务党的事业和工作大局。

今年以来,党中央在号召全体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中,倡导所有党员要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四讲四有”是一名合格党员的核心要素,是新时代党员党性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党员,对照自己的日常工作,我认识到,我们每个党员首先要自觉做到讲政治,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上要有进一步的提高和认识,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体会:

一是在组织上讲政治。在组织内部,讲政治是对党员第一位的要求,政治上的明白是最大的明白,政治上的成熟是最好的成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政治上做一个明白人,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组织保持一致,坚持做到令行禁止,行令畅通,决不歪曲和变通。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同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进行斗争,做党的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方针路线的坚决执行者,政策原则的坚定维护者,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在工作上讲政治。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程序、按规矩办事,该沟通沟通,该请示请示,该汇报汇报,不能随心所欲,乱了章法,要时刻保持工作上的主动性,努力做到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积极帮助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三是在生活上讲政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克敌制胜的法宝。生活中,不讲排场,不摆阔气,注意生活小节,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要与自己的身份相适应。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生活小节面前严格自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握住小节,守住底线。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每个人的形象都代表了党员的整体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更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坚持“三严三实”,“。

两学一做。

”,进一步转变作风,遵守邳州市及陈楼镇的各项。

规章制度。

努力做一名“四讲四有”的好党员为陈楼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道德、有品行,是做人之本,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情操,重视家风建设,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切实做生活上的正派人。

何谓品行?“品”即品德,“行”即行为,品行就是人的道德情操,是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理念、思想、认识和品质等,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百行以德为首。”品行既折射着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风,也反映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同志说,“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行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基。

党员干部的道德好、品行端,则作风正,就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始终做到清正廉洁。

“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道德建设,贵在养成,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每个党员都要上好道德修养这一人生必修课,注重道德实践,行善积德。修德是一项基本功。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把道德要求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个人兴趣、爱好、欲望等一言一行,严格纳入时代的道德范畴之中,真正树立高尚的品格,切实做到严以修德、以德立身,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干事,多一些襟怀坦荡、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点浩然正气、少一点私心杂念,守住人格尊严、守住做人的底线。

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核心是其所具有的为他人、为集体、为群众的献身精神,更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最具感染力的人格形象。“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要追求高尚情操,注重情操修养,远离低级趣味,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要清正廉洁,恪守老实做人、清白为官的道德底线,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要敢于担当,做到“夙夜在公、心无旁骛”,关键时刻拉得出来、顶得上去,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要勤政务实,坚持真干实干苦干,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追求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情趣。要为民服务,始终保持一颗公仆心,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是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要重视家风建设,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做到自身清、家人清、身边清,用“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高风亮节来对待“齐家”与“治国”,切实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以家庭清廉维护一生清誉,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xx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摘要:从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力求民主,营造宽松学习氛围;情境设置,引导形成独特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品德学习。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独特体验。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在独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风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课程,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前提下,积极地进行深度创造,然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这就是体验性思想品德学习。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决定最终的结果怎样,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我们应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带领学生进行体验,把握教学方向,引领学生正确发展的'作用。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是一起探索、研究、体验、发现的伙伴。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他们是等待成长进步的、具有独特思想与感受的个体,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知识的工具,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因材施教,最重要是发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负责启发、引导学生顺利学习。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流互动的体验过程,双方在此过程中均能获得长足进步。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平等的交往》一课时,我没有一味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学生平等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力求民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思想品德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生在这种课堂气氛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教学才能获取好的效果。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需考虑到属于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思维,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观点看起来还不够成熟,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品德课不要求统一答案,教会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同一事物。教师应时刻注意创造良好的、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创新的种子得以萌发。比如,我在组织教学时都是与学生商量“咱们这样做,行吗?”“你们看这样进行,好吗?”“同学们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我也总是尽量采用鼓励、引导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你的思想非常深刻!”“这种分析很准确!”“你再想一想,有更好的表达方法吗?”话语简单,但是在学生看来,他们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尊重,学习的热情就会持续高涨,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并能提出疑问的情况下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得以激发。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身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三、情境设置,引导形成独特体验。

要想学生获得体验,真实的情境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湘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中《步入青春地带》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事先让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的照片,上课时我在歌曲《童年》的音乐声里,用投影向学生展示了他们带来的照片,让班内学生猜一猜图片上到底是谁,之后出示该同学现在的照片,让学生看出与童年相比,大家在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及时简单地展示初中生生理发育过程。完成这一环节以后,我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烦恼,在这种轻松、民主的氛围里,学生谈论的又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因此他们纷纷大吐苦水:有的学生说自己脸上长了很多痘痘;有的学生说自己的个子比别人矮一大截,有的学生说自己总是吃不饱,被别人笑话是个“肥仔”……教师及时进行引导,这些都是青春期常见的现象。接下来师生一起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诸如此类的青春期烦恼呢?和学生一起结合自身的烦恼找出相应的应对办法。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得,完成课后的思考题“我将这样来把握自己的青春”,教师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文章,短文《青春》。在这堂课上,我没有对学生进行简单而又空洞的青春、理想、人生观等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总结自己的观点,课堂效果很好。

总之,学生无论是发展智力、还是养成品德、完善人格,体验式学习都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在体验中生发情感,在体验中获得进步。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品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正直、诚实、尊重、宽容等,这些品质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基础。品德研讨是指通过研讨品德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过程。在进行品德研讨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段:认识品德的重要性。

品德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对于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的品德可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在社会上,有良好品德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信任和尊重,同时也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通过品德的研讨,我认识到了品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性,更加珍惜自己的品德,也更加关注并向往有良好品德的人。

第三段:反思自己的品德修养。

在品德研讨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待人处世上缺乏耐心和宽容,还有时会有撒谎、推卸责任的行为。经过反思和研讨,我开始积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培养自己的正直、宽容和责任感。并发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具有良好品德是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有效关键。

第四段:学习品德修养的方法。

学习品德的修养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品德的涵盖面很广,从修养的品质到日常的行为举止都与品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听取长辈和成功者的经验、参加专业课程等方法,我不断地学习并实践,努力锤炼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五段:结论。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真正的内在修养,同时也是其成长及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拥有良好的品德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个人成功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他与周围人的良好关系。人生的旅途充满诱惑和陷阱,修养高的人能够在风雨中保持平衡,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通过品德研讨,我将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及追求更高水平的行为规范。正如所说:“品德是人最重要的财富。”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更好更快发展,首先是健康发展。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其次是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优质发展。

高效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方法。

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二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学效率不高是其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如何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成为现阶段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其构建途径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构建途径。

一、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构建。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出现了严重的分离,更别说教学相长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还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未起到思品育人的功效,更别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向老师倾诉心声。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一课时,并没有一味地讲教材,而是针对当下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这一现状,进行了一次主题教学。在上课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关于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案例,用事实说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纯鸡汤式教学或灌输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之后,我将学生分为了两个阵营,分别是正方和反方,就网络游戏的利与弊来展开辩论。为了取得辩论赛的胜利,两个阵营在队长的带领下,开始了资料收集、整理之路,最后经过组内成员的pk、自荐等方式评选出本队伍的出战阵营。在最后的pk环节,两队学生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全方面地阐述,课堂变成了“辩论场”,学生“唇枪舌剑”,辩得不亦乐乎,观战的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评选出最终获胜的一方为反方即:反对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应学会说不。辩论结束之后,我对各队的表现给予了相应的点评,并对最后的观点进行了总结:面对网络游戏、金钱等不良诱惑,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学会说不。通过辩论得出的结论,学生更乐于接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在后续的学习环节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构建初中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普遍,将其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为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于父母的管教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有的学生在与父母沟通时,不仅缺乏耐心,甚至还恶语相向。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避免说教式教学,以改变这一现状。例如,我在教授八年级思品上册爱在屋檐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便使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在上课之初,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部分学生父母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学生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加班、被训……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一下子击中了学生柔软的内心,使他们了解到父母的辛苦,有些学生不禁热泪盈眶。此时,我又加入了对学生父母的采访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在听到父母的心声时,学生为自己对父母的误解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样的视频内容既依据教材而生,又超脱于教材,它由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观看完视频内容后,我就视频内容结合本节课要讲的知识提出了几个问题,将他们的注意力及时从多媒体课件中转移出来,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一个良好的开端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时,不妨以此为抓手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授八年级思品上册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我对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说一说你心目中优秀教师的标准?这个问题抛出后,为了使学生说真话,我允许他们匿名。这样的教学设计,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他们纷纷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当看到学生的纸条时,我百感交集,既有对我教学的建议,也有对我的感恩。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应广纳现代教育理念,广开教育途径,多措并举,实现教师教学的高效和学生学习的高效。在此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德道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振华.对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34).

[2]邱修才.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四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多样性的不断提升,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关注自身的品德修养。因此,我近日参加了一次以“品德研讨”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收获颇丰,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讨论品德的核心价值观。在活动中,我们探讨了品德的定义以及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我们一致认为,品德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基础和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伦理和道德的最高标准,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如同他的人格一样,是经历与磨砺后的最大体现,所以要不断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目标,让我们走向成熟与完善。

第二段,品德与社会责任。与会者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实际上是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一种表达。品德上的不断提升能够带动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人文素质的提升,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认识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我们还重点讨论了如何在社会中担当起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如何在社会中参与到诸如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之中,来从实际行动上践行社会责任。

第三段,品德与领导力。品德不同于普通的素质,它关系到了一个人在领导力方面的天赋和品质。有品德的领袖在成就个人的同时,能够为团队、社会带来正能量,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正能量和影响力。在活动中,我们重点探讨了这种领导力如何培养和实践,以及如何把品德纳入到领导力的培养之中,让我们走向高效而且正面的领导。

第四段,品德与个人发展。在品德研讨中,与会者一同了解到了品德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一个有品德的个人在工作上、生活中,都能够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和合理的选择。同时,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更容易在团队、企业、社会中的各种合作中获得成功,这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还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五段,品德与人际关系。在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品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含有高尚品德的人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也会更多关注,更有同理心、爱心和热心。这样的人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因此,品德为人际关系的升华和性格的完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这次“品德研讨”中,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品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讨论了品德对社会责任、领导力、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品德在建设各方面的社会进步、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感到,一个人拥有高尚品德,其人生与事业也必然能够走向成功和完美。我相信,这次研讨会对我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品德。

品德研讨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五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调动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3、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4、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的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