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5 07:59:57 |
  • ZTFB |
  • 10页

心得体会是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写心得体会要注重细节,做到具体而有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贴在黑板上。)。

1、你认识它吗?大声和它打声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贴于黑板。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课题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些花朵里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第一段。

过渡: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我们来到了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图,指名说。

2、填空。

绿油油的。

黄灿灿的。

3、你们刚才说的词语真精彩,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会读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

过渡: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呀去问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问蚯蚓(指导读的语气)蚯蚓说。

3、小松鼠听到是花生,它怎么样呀?引读:小松鼠,它想。

4、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当时小松鼠高兴的心情。)。

第三段。

1、自读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么?

边回答边划:每天都。

3、每天是什么意思呀!(体会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吗?(没有)。

5、可是,引读——(师把图上的花摘下来)。

第四段。

过渡: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很难过,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读,同桌读,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2、你能来当当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边读边表演。

(评讲时,突出“自言自语”,并理解。)。

第五段。

过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了呀?(生:谁也没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儿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1、你能上来找找花生果吗?(学生上台把图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来花生果真在在泥土里。(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1、小松鼠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师指题目。

2、我们告别了松鼠,我想问问小朋友,还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自由说。)。

1、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你们看森林里的花朵开得可艳啦,你想让它开得更艳吗?读出花朵中的生字,并且给它组个词,它们就会开得更漂亮。相机读、贴。

2、配乐描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握笔书写的姿势,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采用“又又()”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又()”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以此来结束“又()又()”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猴子下山是儿童游戏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环节,孩子们会排成一列,手拉手站在山顶上,然后齐声喊出“猴子下山”的口令,开始下山的动作。这个游戏既是儿童之间快乐互动的方式,也是磨练孩子们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机会。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一年级猴子下山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猴子下山游戏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团队合作和默契配合。当“猴子下山”口令传出后,大家要齐心协力地一起弯腰、像猴子般快速走下山坡。如果有一个人动作迟缓,整个队伍的速度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失败。而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分工,相互扶持,就会使整个猴子下山的过程更加顺畅和成功。

通过这次猴子下山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和同伴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可能地减少摔倒和出错的概率。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姿势,保持一个整齐划一的队伍,使我们能排除一切障碍,迅速而平稳地下山。这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不仅是在游戏中,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我们与他人紧密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第四段:猴子下山的价值意义。

猴子下山的游戏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这个游戏,我们会慢慢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和同伴之间的默契和配合,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次游戏,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一年级猴子下山的活动,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同伴们互相信任和支持。我也意识到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我们齐心协力,相互帮助,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次猴子下山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会将其中的体会与经验运用到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结:通过猴子下山的游戏,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我们相互合作、互相支持,才能完成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把这次经历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时刻保持与他人合作、互相支持的态度,以期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学习运用。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白天的太阳好大好明亮,但是夜里的月亮才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它那么圆,那么亮,还有那么多的星星陪伴着它。今天是我入学的第一天,妈妈带着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小红一起来到了学校。我们大家摩拳擦掌,向着大山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时候,我大声地喊道:“下山我们就是尖子生了。”

第二段:艰辛的攀登,面对困难保持毅力。

我们开始了艰辛的下山之旅,沿着学习的新路径,我们慢慢地攀登。起初,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适应,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学习的困难而泄气。但是,我想起了爸爸告诉我的一句话:“要想成功,必须先克服困难。”我决心要好好坚持,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

第三段:顽强的磨砺,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不断地提升。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时间,合理地安排作业和课外活动。我爱上了读书,每天晚上都会找一本好书读上一会儿。通过不断地努力,我成功地参加了学校的语文比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切的努力和收获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第四段:丰富的成长,从知识向思维的提升。

在学校的一年中,我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开始学会思考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而不再依赖于老师的教导。我学会了主动探索,勇于尝试。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我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遗憾。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第五段:珍惜收获,感悟人生的真谛。

一年的下山之旅结束了,我收获了满满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下山的一年,教给了我坚持、努力和思考的重要性,这将伴随我一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都会不断地奋斗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我明白了,只有在坚持努力的道路上,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一年级猴子下山的旅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我不再是一个幼稚的小孩子,而是一个拥有坚持和毅力的尖子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从无到有,从好到更好完成了猴年下山的目标。我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还会有更多的艰难险阻,但我相信,只要保持着猴子下山的决心和毅力,我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人生。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黑板的板书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

5、一年级教案:《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一年级猴子下山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

洪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洪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洪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还适当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和总结铺好了路。

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此外,洪老师精炼的课堂用语,适时、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