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 军事理论心得体会题目(6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02:18:54 |
  • ZTFB |
  • 9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一

为提高孩子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爱国之心和关爱他人之心,使学生真切地经受四关考验:首闯生活关(培养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苦战训练关(训练中战高温斗酷暑,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喜过情感关(通过夏令营活动,增强爱心和团队精神),甩掉“陋习”关(拖拉、散漫、自我为中心等)。

二、活动内容

1、军旅生活:起床、洗漱、早操、整理内务、就餐、操课、课外活动、就寝,严格依照军队的一日生活制度执行,并进行内务评比,培养他们讲究卫生、做事有序的好习惯。

2、军事训练:通过队列动作训练使营员养成良好的行、坐、立姿势,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学军体拳,达到强身健体,防敌自卫,提高身体反应能力;紧急集合提高学生反应速度。

3、国防教育:让营员了解军队历史,并走进技术区参观武器装备,使他们感受军威国威,增长军事知识。

4、参观游览月亮湾,举办“工兵撬地雷”活动,激发爱国情感。

5、文体娱乐:开展学唱军歌活动、学习种菜和联谊活动,形成集体观念。

三、活动时间

xx年某月某日-某日

四、活动地点

某某地点

五、营员要求

1、在夏令营出发前请检查所带物品是否齐全,严禁携带火柴、打火机、各种利器等危险物品及生、冷、不洁食品,军事夏令营禁止食用零食。

2、营员入营后将进行封闭式管理,按规定统一着装,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严格训练,不怕苦,不怕累。

3、请营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充沛的体力参加活动,如遇身体有任何不适,及时通知辅导老师或队医。

4、要尊敬教官和教师,团结同学,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关心和帮助。

5、营员要保护环境,爱护部队公物及各种设施。

最新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二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国防;国际形势;军事技术

前言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

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军事技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最新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三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将“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把“四史”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传统。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干部会议上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学习历史相结合的问题。他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只注重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而忽视在学习中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的现象,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还特别提出要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强调:“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也强调在思想理论教育中必须要联系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个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  [4]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非常重视学习历史,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 [5]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始终注意把历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早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有意识地在党主办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讲习所中,通过开设历史类课程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有“中国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世界各国革命史”等课程,分别由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讲授。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开设有“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职工运动史”等课程,由共产党人林育南等讲授。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办了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后,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在学校开展历史、特别是革命史教育。从瑞金时期到延安时期,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中原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有“联共(布)党史”、“中国革命史”、“世界革命史”、“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等承担政治理论教育任务的历史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史、革命史等历史类课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和《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由原“社会发展史”发展而来)、“新民主主义论”(由原“中国革命运动史”发展而来)、“政治经济学”列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 [7]这是新中国出台的第一个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历史教育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核心课程的“新民主主义论”重点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门数及课时数,在原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规定的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联共(布)党史”。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唯一一门在全国所有高校包括不同学制的专科学校都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 [8]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自1953年秋季起将各高校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一律改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9月,高等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规定:一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二年级开设“中国革命史”;三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四年级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至此,形成了较成熟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但1957年后,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个课程体系一度被叫停,而改在高校各年级学生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61年4月,中央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制定的《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规定高校开设的共同政治理论课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另一类是“形势和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开设四门,分别为“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面向普通高校理、工、农、医各专业及艺术、体育院校学生开设两门,分别为“中共党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在这个课程方案中,“中共党史”取代了“中国革命史”,仍然是核心课程。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思政课的科目和内容,规定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形势与任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和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来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学习历史相结合的传统。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志在总结教学经验时即谈道:“多年来我们讲授苏共党史、中共党史的经验证明,结合革命斗争历史学习马列主义的方法不是抽象静止地而是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列主义的良好方法。” [9]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高校思政课设置有一个调整和变化的过程。恢复高考后,教育部办公厅于1978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在各高校恢复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程,同时,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另增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方案中,历史类课程占据了半壁江山。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的精神,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调整为“中国革命史”(取代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取代原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文科开设)四门。此后,又陆续增设“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等课程,形成了思政课的“85方案”。“85方案”中开设的“中国革命史”拓展了“中共党史”的教学内容,强化了历史教育的功能。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普通高校本科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五门,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在“98方案”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历史类课程。虽然按照文件的要求,“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邓小平理论概论”“主要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因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讲授,但其教学重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一方案显然弱化了历史教育的内容。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变,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际上是恢复了“98方案”取消的“中国革命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使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历史教育的内容得到恢复和拓展。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课程体系虽然一再调整,课程名称也不断变化,但历史类课程在其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历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统,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传统。

虽然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但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四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全面融入了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各门课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全国高校执行的是“05方案”,按该方案的规定,普通高校(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2019年秋季起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承担有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和历史教育的任务。比如,“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唯物史观的教育,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其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章包括“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实际上是一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其教学内容虽然不以历史教育为主,但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离开了这些历史背景,“概论”课的教学是难以开展的。“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看起来和“四史”教育似乎关联不大,但其实不然,不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就讲不好理想信念问题;不联系党史、新中国史,就讲不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联系改革开放史,就讲不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纲要”课则是一门专门的历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其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其教学内容实际上涵盖了“四史”,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虽然主要讲授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但也需要联系“四史”的背景才能讲得更深、更透、更生动。

毋庸置疑,“四史”是贯穿于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四史”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但也需要指出,由于目前实施的“05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并不是根据“四史”教育的要求来设计的,没有明确规划各门课程应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内容,因而,一些教学单位对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也不到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对“四史”教育的内容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虽然都有“四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从各门课程自身教学目的和要求出发来考虑的,相关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各取所需、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有机衔接与配合,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了解“四史”知识,有时各门课程之间甚至会出现冲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尽快出台指导性的意见,明确各门课程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任务,推动高校思政课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相互衔接的“四史”教育教学体系。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非常薄弱。实际上,自“85方案”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改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后,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就没有系统讲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而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原理”、“概论”、“纲要”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原理”课虽然有安排“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的教学内容,但过于简略,一些教学单位也没有将这一内容作为课程的教学重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的薄弱是高校“四史”教育的明显短板。应当明确由“原理”课主要承担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考虑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选修课程。三是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较为笼统、抽象,历史研究成果的支撑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论”重于“史”。改革开放史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概论”课、特别是即将在高校全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重要知识背景,但从目前的“纲要”课教材和具体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重大历史结论来呈现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没有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得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具体、生动的体现。应当把深化“纲要”课教学内容改革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充实改革开放史的内容,及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难以胜任承担“四史”教学的任务,这是一个在各高校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应当把学习“四史”、提高专业能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并应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充实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项常态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都有一个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党的创新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动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中心任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0]

“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关键是“进学生头脑”。所谓“进学生头脑”,不是说熟读理论的条文或把某些结论和词句背得滚瓜烂熟就达到目的了,而是要真正领会理论的实质,把握理论的精髓。《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要求在读原著、学原文的同时,要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1]要学深悟透,掌握理论的精髓,就必须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来学习。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谈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他认为,只有“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才能算是“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 [12]所以,毛泽东历来主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一要联系中国的历史,二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也是强调既要联系历史,也要联系实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全面总结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一创新理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100年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近代以来180年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特别是十月革命以来1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仅需要联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还必须紧密联系“四史”来学习,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四史”,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要求“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13]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政课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切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

最新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四

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哨响,为期__天的大一新生军训落下了帷幕。当教官们在主席台前集体向我们敬军礼时,我们有一种突然间的伤感与莫名的冲动。因为离别就在眼前,眼里装满的是割舍不下的情谊。

训练场上整齐的队伍,矫健的步伐依然是那么熟悉。嘹亮的口号与歌声依旧回荡在耳畔。休息时的各种活动,快乐中不失威严,活泼中不忘纪律。集体的融洽让我们懂得了分享快乐。苦过,痛过,哭过,笑过,军训恰恰把我们孩童的稚气掩埋,我们的眼神从此不再稚嫩,取而代之的是成熟和敏锐的光芒。

军训中虽苦亦甜,虽累亦美。绿色的军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嘹亮的口号化作一道唯美的歌;整齐的步伐升成为一股惊天动地的力量。铁的纪律造就自我,更造就了钢铁般的军队。在最后一天的会操中,当我们踏着正步走过主席台接受首长的检阅时,心中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军训的日子总让人想起汗水和苦痛,但汗水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收获和快乐,挺拔的英姿,婀娜的身影,矫健的步伐,无不向人们诉说那段艰辛的历程。痛苦中,我们磨练了白杨般的坚毅,不再摆高材生的架子,不再只顾考虑自己。军训告诉了我什么叫团结,什么是纪律。

时间过得很快,但一定有许多事情永远都不会被抹掉。以往的度日如年如今竟是弹指一瞬间;曾经每天的劳累竟变成现在最充实的回忆;以前的那个厌恶的教官如今竟是朋友般的亲切;曾经的__天里的点点滴滴都定格为生命中的永恒。原来在苦累与欢乐并存的__天里,无形之中我们已与教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教官的威严与活泼,教官的笑脸与背影永远不会像花朵一样昙花一现,我相信花未眠。

军训虽然只有短暂的__天,但是我们在看,学,练中受到了教育,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意志力。提高了军事素质,强化了国防观念。

军训结束了,但军训中的收获却不会随之烟消云散。这是我们用汗水,泪水和欢笑谱写的乐意,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闪光点,更是我们永远值得回味和追忆的日子。教官虽然走了,但是他把军人和气质悄悄地刻进了我们的骨髓,融入了我们的灵魂。它已在我们心中默默地埋下了一粒种子,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

大学四年的生活,我会用军训精神来度过,用梦想创造可能,用理想浇灌希望;用知识报效祖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最新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五

我校20xx级新生军训经过15天紧张有序的教学与训练,圆满结束。通过阅兵式、分列式以及各表演项目,看到同学们高昂的精神风貌、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军人姿态、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以及活泼欢快的民族舞,体现了军训的丰富内容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充分展示了学生军训的良好效果。今年我校军训工作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承训部队官兵、受训大学生参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9月13日到9月27日组织实施了20xx级民、汉本科生约5000人的军事训练,完成了军事理论、大学生入学教育﹑地震消防知识讲座和演习等军训课目,完成了阅兵式、分列式、军体拳、擒敌拳、民族舞等汇报表演项目的训练,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回顾15天的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主要有:

一、 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我校党委、行政根据新疆军区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xx年大学生军训工作的有关通知要求,专门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学生军训工作,并下发20xx年我校学生军训工作安排通知,明确军训时间、内容和训练方法,调整军训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确立军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办公室负责军训有关的一切准备工作和军训期间的日常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宣传报道、考核验收等工作。

军训工作开始前,军训领导小组召开各职能部门会议,按照学校的通知要求,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准备工作完成的时限,为大学生军训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军训领导小组就有关军训工作及时向军区大学生军训办请示和报告,得到军区的支持和帮助,及时与承训部队协调,提早解决承训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训练过程中,高发水副校长以及承训部队领导﹑军训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到训练场,指导检查军训工作,看望和鼓励军训的教官和学生,现场解决军训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力的推动了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坚持“两严”方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集中军训期间组建大学生军训团,以营、连、排建制编成,在军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行各级目标管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按纲施训,提高了训练质量。

今年我校军训工作时间短、参训学生人数多,达5000余人,训练内容多,除正常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课以外,还安排了大学生入学教育、地震消防知识讲座、地震消防和保证安全通道畅通救援演习等内容。负责承训的96250部队100名教官,在营长岳自海少校带领下,在总结以往学生军事训练经验的基础上,贯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方针,把训练与育人结合起来,既传授军事知识与技能,又注重用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培养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训练中,承训部队的官兵把理论讲解与动作示范相结合,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训练中,即达到训练目的又活跃训练气氛。担任营、连、排长的教官,处处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同学们。可以说通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同学们完成了从普通大学生到预备役军人的转变,现在基本上像一名军人了。

三、 密切配合、保障有力

面对我校大学生军训工作时间短任务重的重担,在校党委、校行政和军训领导小组坚强领导下,无论是承训部队、还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都能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形成上下一条心,整体一股劲,全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从而保证了学生军事训练的顺利进行。体育部、学生处宿管中心、后勤管理处的会堂中心、饮服中心、商业中心等单位为大学生军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学院辅导员经常深入训练场地,了解学生的军训情况,积极协助、配合教官解决学生的思想生活等有关问题。军训期间还组织军训学生观看了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及部委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新疆杂技团”精彩表演,丰富了军训生活。

四、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今年军训工作在校军训领导小组坚强领导下,在武装部和承训部队的精心组织下,军训工作严把安全关。从基本的队列训练、军事理论知识讲授、地震消防知识的讲座和实际操作演练的策划组织,每个训练课目的实施都井井有条,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条令、条例执行。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一方面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一方面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为了不使军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训练间隙教官组织学生教唱军旅之歌、民族团结歌曲和拉歌,进一步增进了大学生与军人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军训内容,活跃了训练气氛。各训练场地值勤、纠察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有效的维护了训练场地秩序,避免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这次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的学习,广大同学不仅学到了军事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练就了吃苦耐劳精神,强健了体魄,增强了国防观念,加强了组织纪律性,为大学生活开了一个好头,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的军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还差的很远,我们一定要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军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国防教育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根本任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的学生军训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最新军事理论知识竞答心得体会总结六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强调创新。那么我们有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个创新问题。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来说,在各种创新之中,其中理论创新是居于核心地位,理论创新的深度、广度也决定着其他各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含义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什么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对什么进行创新。那么我们大家知道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过去我们是把马克思中国化理解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又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时代特征。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德国,我们现在反对西化,反对全盘西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那是不是西化呢?所以我们在探讨中国理论创新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应该把这一点弄清楚,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西化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它需要辩证地看待,是要做具体地分析。比如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讲:“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有一般性,因为它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所以我们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啊,当然它不是西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反对全盘西化,但西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西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也有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

第二点,为什么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西化的内容?这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当时怎么传入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的,但是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也就是源自西方。但是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不是主流的思想。那么尽管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它也不是主流思想。同时,大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往中国传播是通过什么渠道?当时主要是通过俄罗斯的渠道,后来经过列宁主义这个中介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啊,我们后来是通过列宁主义。尽管从日本也传过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主要传播过来的是俄国版的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的主流市场,也不是通过正宗的西方渠道接受过来的,因此那个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般都把它同资本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当时我们讲反对全盘西化,普遍都认为这个西化是资本主义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西化的内容。所以这就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就在当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后来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大家都不愿意改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就像我们讲的党的生日,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党的生日是7月1日,实际上党的创立那一天是不是7月1日?它不是,后来考证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又定为7月1日呢?因为习惯了,所以也就这么延续了。而且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原因。

除了约定俗成还有一个原因,那么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现在是指导思想,但是在西方国家目前还不是主流思想,基本上还是过去那种状况。这是讲的是理论创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也就是把马克思中国化。刚才我们讲的原因,为什么对马克思中国化,就是理论创新?它为什么?除了它不是西方主流以外,更重要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具有革命性、具有实践性。

20xx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尽管现在的时代在变化,有的人就会怀疑吗?马克思主义按是那个时代产生的,现在我们时代发展这么快,他怎么样能够知道我们现在的时机,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就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对毛泽东思想,我们是从课本上学的,我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亲身的经验和体验了,有感性认识。所以对毛泽东思想你要给真正的弄懂,弄熟、弄透,达到真信、真学、真用。你要真正地学、真正的能够信,真正的用,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毛泽东思想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20世纪20xx年代末,我们党的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比如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大家都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就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37年,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样一些重要的著作对中国革命在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

党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概括,并把它载入党的章程,所以七大党章是这样说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也就是说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体系。

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进行了概括。那么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根据历史文件的决议,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家知道毛泽东思想主要是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当然后来它也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探索,但主要的还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由共产党领导,为什么又在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词之前先加上一个“新”,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在中国,我们的民主主义革命原来也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有了辛亥革命。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民主资产阶级一方面具有革命性,一方面具有妥协性,所以它的革命就带有不彻底性。中国民主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样,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前面加了一个“新”,这个“新”表明它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然,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大家这样就理解了,所以中国革命是两步走,所以当时有争论,二次革命论,这个是错误的。

中国革命是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我们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这两步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而不是割裂的过程,它不是割裂的,所以你把这一点搞清楚了你就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弄清楚了,你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

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是革命,革命就得有什么?就得有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这一点我们大家可能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经常说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对它具有方法的意义。

五是关于思想的工作和文化的工作。

六是关于党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在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把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称为党的伟大工程,它是我们社会搞改造工程是相配合。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其中党员不断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第一个板块的内容,就是6个具体方面。

第二个板块是属于对这6个方面的再概括,哲学抽象,也就是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现在我们一般不是叫活的灵魂,我们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它的精髓,现在我们一般不说活的灵魂,当时概括得叫活的灵魂,但意思是一样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执行立场、观念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不仅表现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我们大家知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我们日常行为中是不是没有指导。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讲话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干部考核,我们各方面都要说要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那么我们在现实活动当中群众路线对我们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会说,一个干部考核我们说你要有群众基础,要有民意,西方国家喜欢用“民意”这个词,我们国家比较喜欢用什么?“群众基础”这个词。怎么建立群众基础按?当然你要走群体基础。

第三个独立自主。这个我们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为什么我们中国革命要独立自主?按理说我们联合别人不是就会更强大吗?我们一般意识上说人多力量大,中国革命当时具有特殊的国情,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没有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我们说的毛泽东思想。

那么我们大家可能还会问,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的建设的理论。这个时代都过去了,毛泽东思想有没有过时?我们在大上学的时候都会问这个问题,有的老师给我们讲的比较清楚。有的老师讲的时候可能听一遍我们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实际上从我刚才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两个层次来理解,我们就是比较好理解了。

从具体内容,有的内容现在是过时了,比如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那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当然没有指导意义。当然,有的具体内容之间也有意义,比如说政策和策略。当然,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政策和策略,比如说军队建设,比如说党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层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发展,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 有一般原理性,当然对我们现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它就回答了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我们党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两个还是我们的党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我逐渐记事的时候了,就是这个过程我真的有切身的感受。小的时候就是听说但没有学习,到后来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比较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内容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由单一的理论构成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形成,1997年党的xx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的理论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20xx年经验的总结,又不仅仅是对20xx年经验的总结,因为它从唯物史观对我们党的

20xx年党的xx大以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最突出的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党的xx大的贡献。xx大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简单地把三个关系一加、一拼凑,它有着科学的依据。

一、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内容上各有侧重,也各具特色。但是,从理论立论基础看,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看,都是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从理论的实践基础看,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从理论的主题看,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的目标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理论的精髓看,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点,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各个理论和各个部分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相互连贯、相互连接、不断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所以由于这两个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是我们从字面、从字数上看,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它更加科学。

这样的概括它有什么样的优点?这样的科学有什么样的优点?有这么几点。

第一,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分别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但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概括起来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去把握和运用。

第二点,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称谓的本源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命名是以什么来命名的?是以它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那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此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它简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个规范的表述。

第三点,它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尽管我们没有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比如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发展到什么?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表达,它更能够体现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很长的理论阶段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一个个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特色事业的发展,也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第四点它体现了理论表述的简明性。我们大家都知道用理论要比较简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讲到学了要管用,你要搞得非常复杂就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掌握,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就非常简明,所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这种精神变为物质的力量。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像党的xx大报告中讲到的一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那么这个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党的xx大报告对此的回答,xx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段话就讲的非常清楚。

那么既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括既科学又有特点,那么我们想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到底有什么用?它是什么样的历史定位?

第一点就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的。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就是它的第一个定位。

第二个定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道路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我们比较好理解。

第三个定位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尽管毛泽东思想仍具有当代意义,永远都不过时,但是能够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行动纲领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完了两大理论成果,我们或许就会问,这两大成果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又要讲的第四个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那么,我们过去曾经说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什么意思?始于毛泽东、成于邓,成于邓小平。我们现在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放在毛泽东思想里面,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人们就会问,这不是不是割裂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对此我们就要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把这两大理论成果比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就像奥运赛场上我们跑赛跑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当然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递棒子,你没有递好他也会失误,如果你递好前面人没有接好他也会失误,所以它是继承与创新,他们的衔接关系。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里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渊源。

正如邓小平所讲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我觉得邓小平这句话就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