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汇总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13:42:15 |
  • ZTFB |
  • 12页

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独特的,它反映了个体的思考和感悟。如何将个人的心得体会与他人分享并受益?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常见问题和解答,供大家参考。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在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时领略到了许多哲学思想的精髓,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比、“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矛盾论”以及“辩证观”的应用等方面,向读者阐述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段: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比。

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是物质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自然是心灵创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然与社会哲学思想,其基本理论是关于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学习自然辩证法,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从全局、全面角度来思考问题,认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段:质量互变的特点。

“质量互变”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表明事物存在质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发生在一定条件下的。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到物质、能量等多个方面。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往往会通过控制某一变量来观察另一变量的变化情况。这个过程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精髓,也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三段:否定之否定反映了辩证哲学的实质。

我们常常会遭遇繁荣与萎缩,或者是进步与退步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对原有意识的否定,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与行动方式。但是事物发展规律并不会就此停留,而是会根据相关因素继续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否定又将被否定,形成新的意识和行动。这也是自然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反映了辩证哲学的实质。

第四段:矛盾论运用于生活中。

矛盾既是物质的特性,也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个人成长、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矛盾问题。通过矛盾对立的不断反复运动,我们才能够不断解决问题,并不断向前发展。我深刻理解到,矛盾不是障碍,而是推动发展的力量。

第五段:辩证观的应用。

辩证观的应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学习自然辩证法中,我认识到辩证观是对任何社会现象应有的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辩证思维方法,认清问题本质,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我的思维理念也因此得到了改变,学会了以双手、两眼、两耳去体察世界,运用个人经验去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不仅让我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让我逐步体会到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复杂电动关系,并懂得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质量变化、矛盾问题及否定之否定问题。这样,我相信会让自己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二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恩格斯这句名言的感召力促使我怀着崇敬的心境翻开由人民出版社于19xx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找到其中《自然辩证法》部分简单明快的扉页开始阅读。在该页的左下方有这样两行小字:“弗·恩格斯基本上写于18xx—18xx年,18xx—18xx年作了个别补充。”“第一次全文发表于19xx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当思想不由自主停留在这不起眼的两行小字之间时,我仿佛看到18xx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晚年独自一人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忙碌身影。透过这两行小字,我所体悟到的更是恩格斯晚年既进行科学研究又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可贵精神。

以《自然辩证法》为中介,我与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先贤相会在思想的海洋中。通读这本充满光辉思想的哲学著作,我深感强记不如善悟。在恩格斯上述名言的启迪之下,我最大的关切点集中于对书中有关辩证理论思维方法的捕捉与反思之上。经过通读与重点阅读,我较深刻地领悟到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广大学人经过探求哲学知识提升理论思维本事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这样正面论述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所以,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那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那里仅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忙。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本事。这种本事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此刻还没有别的手段。”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之要在于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与习得。展开而论,一方面,恩格斯在书中曾精辟论述道:“辩证法对今日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仅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供给类比,并从而供给说明方法。”“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一样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供给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就我个人的理解,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法是以时间维度讨论问题的,从而是整体的而非割裂的。所以,我认为掌握这种内生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游刃有余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种工作意义重大。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以至于有人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一切假的东西都将在时间面前败落、丢丑。回头总结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造神运动”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缺乏理论思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急于发财,急于出名,急于改变自我的命运,急于提高自我的地位,急于强健自我的身体,急于治疗自我的疾病……可是,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辩传统,缺乏对人间正道的审慎认识,缺乏对人的社会职责的理性思考。蔑视理论,讲求实惠。构成了一种浮浅虚华的风气,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异常是世界观构成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不知人们从何时起早就习惯于谈“哲学”而“色变”。对此,恩格斯在书中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一段散论发人深思:“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仅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并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仅是片断的东西,并且还属于各种不一样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

读完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禁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大学生》杂志上无意间读到的一篇美文《哲学的尴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曾这样写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本义为‘爱’(phileo)‘智慧’(sophia)。显然,希腊人所说的‘智慧’与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智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梦想境界,知识则通常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为对象。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有用性’,而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却蕴涵着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超越性。”而在当下中国,就连象征“知识”的“学识”考量也早已悄然异化为对“学时”的考量,似乎从幼稚园到博士后,熬足了“学时”就万事大吉,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中国学人的智慧水准,更没有多少人在意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思维方法与本事。

以上是我通读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之后,在其众多闪光的思想中,筛选出的最能够触发我进一步思考的关切点。此外,有必要异常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突出“辩证思维方法”概念而弱化“自然辩证法”概念,是因为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甚至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立之说。而我本人对恩格斯的态度有保留地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问题,高扬马克思而贬低恩格斯,我坚决不一样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讲得多些,这正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十分谦虚,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所以而否认恩格斯的贡献。”

最终,借用《哲学的尴尬》一文的结语来概括我阅读《自然辩证法》后的真切感悟:“当我们认识到,哲学并不远离生活,它就是对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惊异和动用反思精神试图寻找答案的努力,就会发现,哲学之尴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批判精神的尴尬,是反思精神的尴尬,是自由的尴尬。”期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段话中体悟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智达高远的终极关切。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三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b130909。

姓名:郭雪磊。

学号:b13090928。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读了自然辩证法,了解到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人们工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

自然辩证法、意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研究、工作学习、实际。

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看人或事物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所以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目前我是一在校大学生,当务之急应把其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当中,也希望能凭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科学研究,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作为一名大学生,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尤为重要和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活动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学生。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大型活动工作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今天,自然科学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基本粒子的研究、天体物理方面的重要发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出现,都说明现代自然科学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而随着自然现象的内部联系的被逐步揭示,现代自然科学更显示出新的特点,那就是: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各种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宏观、微观不同层次之间的互相联结,这就需要运用更高程度的理论思维—唯物辩证法去进行。总之,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只有被科学技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存在价值。对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行助于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有助于增进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增强自身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加深对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理解,并密切结合自身的科学技术工作实际,更自觉地贯彻、执行这些方针、政策。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吴国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3)《自然辩证法原理》栾玉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中国自然辩证法史》自然辩证法研究龚育之1991年1-4期。

(5)《自然辩证法新编》杨博文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四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现年85岁的屠呦呦教授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故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也正是这样一位“三无”的科学家实现了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零的突破,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视为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五年前屠呦呦便已经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而五年间,屠呦呦仍然只保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的身份,没有院士头衔。不禁让大家思考,中国的院士评定制度怎么了?有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其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归根到底,我认为是诺贝尔奖评定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而强调从集体研究中界定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这一主要矛盾,中国的学术界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又或者说,大家都不愿“屈居人后”,由于这一原因错失诺贝尔奖已经不是首次了,参与实验的人员和集体彼此间是对立与统一的,统一于同一个实验项目的进行,又对立于成为获奖成员的需求。这一矛盾导致我国的科研成果总是归属不清,同时中国科学界又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鲁白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中实现了关键的一步,是因为她提出的乙醚提取法才让人们找到了有效单体。“虽然有很多人参与,但是这个最关键的一步是她做的,而诺贝尔奖也是看谁做了最关键的一步。”这与我国学术界评奖观点是有所出入的,对传统学术界评定指标进行冲击与否定,随后认识到问题的中国学术界对此进行调整完善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实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前进,即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四、结论。

屠呦呦的成功,是我国科研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世界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认可,从这点来说,这无疑值得我们全体国人欢欣鼓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对待屠呦呦事件所带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时,我们必须秉承辨证思维方法,绝不能偏激的对此过分解读,同时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摒弃网上人与亦云的说辞。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屠呦呦的三无头衔,是因为历史问题及其他众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概以中国科研体制弊病概括;第二:此次屠呦呦的诺奖,对中医学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挖掘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第三:诺奖固然值得庆祝,但我们必须打破唯诺奖是从的论调,有必要给诺奖降降温,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第四:屠呦呦荣获诺奖,的确是实至名归,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人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五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恩格斯这句名言的感召力促使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由人民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找到其中《自然辩证法》部分简单明快的扉页开始阅读。在该页的左下方有这样两行小字:“弗·恩格斯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第一次全文发表于1925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当思想不由自主停留在这不起眼的两行小字之间时,我仿佛看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晚年独自一人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忙碌身影。透过这两行小字,我所体悟到的更是恩格斯晚年既进行科学研究又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可贵精神。

以《自然辩证法》为中介,我与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先贤相会在思想的海洋中。通读这本充满光辉思想的哲学著作,我深感强记不如善悟。在恩格斯上述名言的启迪之下,我最大的关切点集中于对书中有关辩证理论思维方法的捕捉与反思之上。通过通读与重点阅读,我较深刻地领悟到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广大学人通过探求哲学知识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这样正面论述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之要在于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与习得。展开而论,一方面,恩格斯在书中曾精辟论述道:“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就我个人的理解,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法是以时间维度讨论问题的,从而是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因此,我认为掌握这种内生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游刃有余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种工作意义重大。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以至于有人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一切假的东西都将在时间面前败落、丢丑。回头总结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造神运动”?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缺乏理论思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急于发财,急于出名,急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急于提高自己的地位,急于强健自己的身体,急于治疗自己的疾病……但是,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辩传统,缺乏对人间正道的审慎认识,缺乏对人的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蔑视理论,讲求实惠。形成了一种浮浅虚华的风气,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世界观形成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不知人们从何时起早就习惯于谈“哲学”而“色变”。对此,恩格斯在书中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一段散论发人深思:“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是片断的东西,而且还属于各种不同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

读完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禁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大学生》杂志上无意间读到的一篇美文《哲学的尴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曾这样写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本义为‘爱’(phileo)‘智慧’(sophia)。显然,希腊人所说的‘智慧’与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不同的。智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知识则通常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为对象。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有用性’,而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却蕴涵着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超越性。”而在当下中国,就连象征“知识”的“学识”考量也早已悄然异化为对“学时”的考量,似乎从幼稚园到博士后,熬足了“学时”就万事大吉,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中国学人的智慧水准,更没有多少人在意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思维方法与能力。

以上是我通读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之后,在其众多闪光的思想中,筛选出的最能够触发我进一步思考的关切点。此外,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突出“辩证思维方法”概念而弱化“自然辩证法”概念,是因为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甚至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立之说。而我本人对恩格斯的态度有保留地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问题,高扬马克思而贬低恩格斯,我坚决不同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讲得多些,这正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非常谦虚,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恩格斯的贡献。”

最后,借用《哲学的尴尬》一文的结语来概括我阅读《自然辩证法》后的真切感悟:“当我们认识到,哲学并不远离生活,它就是对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惊异和动用反思精神试图寻找答案的努力,就会发现,哲学之尴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批判精神的尴尬,是反思精神的尴尬,是自由的尴尬。”希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段话中体悟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智达高远的终极关切。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六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在我读研究生期间,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课程,深刻领悟辩证法的本质及其与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加深了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并着重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本质是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辩证法与形式逻辑不同,强调同事物的属性有机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外界条件相互影响。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是实践的辩证法。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辩证法可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科学研究中,自然辩证法在探究事物本质与及其内部联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对某一制度或现状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增强我们的验证能力,探讨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并对现实进行批判性分析。自然辩证法也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规律,并能够利用规律,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自然辩证法还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事物问题或思想信仰危机时能更好的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修正。

第五段:总结。

总之,学习自然辩证法使我认识到事物内在关系的本质,明白了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发展,而主要表现为非线性的发展。当我们面临新的实践问题的时,我们可以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找出事物间的异同以及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领域,自然辩证法都是十分重要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与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促使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客观和科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七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恩格斯这句名言的感召力促使我怀着崇敬的心境翻开由人民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找到其中《自然辩证法》部分简单明快的扉页开始阅读。在该页的左下方有这样两行小字:“弗·恩格斯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第一次全文发表于1925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当思想不由自主停留在这不起眼的两行小字之间时,我仿佛看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晚年独自一人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忙碌身影。透过这两行小字,我所体悟到的更是恩格斯晚年既进行科学研究又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可贵精神。

以《自然辩证法》为中介,我与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先贤相会在思想的海洋中。通读这本充满光辉思想的哲学著作,我深感强记不如善悟。在恩格斯上述名言的启迪之下,我最大的关切点集中于对书中有关辩证理论思维方法的捕捉与反思之上。经过通读与重点阅读,我较深刻地领悟到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广大学人经过探求哲学知识提升理论思维本事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这样正面论述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所以,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那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那里仅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忙。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本事。这种本事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此刻还没有别的手段。”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之要在于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与习得。展开而论,一方面,恩格斯在书中曾精辟论述道:“辩证法对今日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仅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供给类比,并从而供给说明方法。”“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一样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供给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就我个人的理解,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法是以时间维度讨论问题的,从而是整体的而非割裂的。所以,我认为掌握这种内生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游刃有余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种工作意义重大。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以至于有人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一切假的东西都将在时间面前败落、丢丑。回头总结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造神运动”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缺乏理论思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急于发财,急于出名,急于改变自我的命运,急于提高自我的地位,急于强健自我的身体,急于治疗自我的疾病……可是,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辩传统,缺乏对人间正道的审慎认识,缺乏对人的社会职责的理性思考。蔑视理论,讲求实惠。构成了一种浮浅虚华的风气,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异常是世界观构成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不知人们从何时起早就习惯于谈“哲学”而“色变”。对此,恩格斯在书中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一段散论发人深思:“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仅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并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仅是片断的东西,并且还属于各种不一样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

读完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禁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大学生》杂志上无意间读到的一篇美文《哲学的尴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曾这样写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本义为‘爱’(phileo)‘智慧’(sophia)。显然,希腊人所说的‘智慧’与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智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梦想境界,知识则通常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为对象。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有用性’,而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却蕴涵着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超越性。”而在当下中国,就连象征“知识”的“学识”考量也早已悄然异化为对“学时”的考量,似乎从幼稚园到博士后,熬足了“学时”就万事大吉,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中国学人的智慧水准,更没有多少人在意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思维方法与本事。

以上是我通读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之后,在其众多闪光的思想中,筛选出的最能够触发我进一步思考的关切点。此外,有必要异常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突出“辩证思维方法”概念而弱化“自然辩证法”概念,是因为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甚至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立之说。而我本人对恩格斯的态度有保留地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问题,高扬马克思而贬低恩格斯,我坚决不一样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讲得多些,这正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十分谦虚,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所以而否认恩格斯的贡献。”

最终,借用《哲学的尴尬》一文的结语来概括我阅读《自然辩证法》后的真切感悟:“当我们认识到,哲学并不远离生活,它就是对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惊异和动用反思精神试图寻找答案的努力,就会发现,哲学之尴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批判精神的尴尬,是反思精神的尴尬,是自由的尴尬。”期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段话中体悟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智达高远的终极关切。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八

阅读了《自然辩证法》序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资料: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经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能够看出自然辩证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给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忙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当以自我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并开阔这一专业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对这一专业又更广更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本事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供给的。

也就是说,除了专业课的学期,我觉得能够为我们供给科学方法训练、提高本事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能够汲取的营养。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首先回顾了几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批判了以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然后阐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九

其实,笔者真正的在对哲学有概念上正确的认知,已经是很晚的时候了。而且相信我身边的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哲学就和宗教一般“虚无缥缈”和“不知所云”,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在初次意识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时候,我决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做进一步了解,因此我找到了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攥写的《自然辩证法》,打开这本书后,我阅读了其中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整本《自然辩证法》的导言。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涵盖众多学科,其内容涉及领域浩繁广阔。同时,也令我从新认识了这位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的德国大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总体而言,《自然辩证法》是想要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毕竟,这本书中的内容是建立在百年间无数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索,研究和实验过后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之上的。正如恩格斯在书中写到,“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这在“导言”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博学的恩格斯给读者展示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巨大发现,涉及了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一些宗教文化领域;星云假说,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也有被称之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在这样繁杂的学科发现成果里,恩格斯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建立了一套自然哲学理论体系。通过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对立与统一,一般与特殊,联系与发展等关系,指导科学工作者们更多地横向思考问题,将自然哲学当作从“自然科学”通向“大自然”之间的灯塔航标。

从星云假说到能量守恒,再到生物进化论,恩格斯看到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有力佐证。文中反复提到的太阳系和所谓的“宇宙岛”——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恒星系,其产生与消亡的始终,也让恩格斯更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永恒的运动。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了解人类与猿的区别,即直立行走、有准确音节的语言、手的特定分化和工具使用与制造等等,阐明了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即道出了生产的终极意义;并且指出了只有人类能够利用自己的大脑与双手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记。这一切其实都揭露了一个问题,事物的普遍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是在不断的往精细化的方向进发,但是其相互间的固有联系是永远也抹杀不了的。这一辩证的思维正是指导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法宝。正如恩格斯在“导言”中说到的,“用思想的彻底性去补救有缺陷的知识”。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得益于人类所制造的工具在不断地革新改进,而结果就是,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一个个惊人的发现与理论成果正不断地检验着自然辩证法,证明着后者的科学性。也许我们现今的普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都远超两个世纪前的科学家们,但是因为我们所欠缺的是拥有站在哲学高度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所以科学发现的灵光总与我们失之交臂。而一些诸如诺贝尔奖得主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往往也是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拥有着卓越的思辨能力,以及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来审视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可以把握永恒运动的真谛所在。

人类社会因分工得以进步繁荣,自然科学也因不断分支细化的深入研究而高速发展,然而当一切走向瓶颈的时候,我们应当在此时停下埋头摸索的脚步,直起腰杆,抬起头展望一下整个大自然,领略感悟她的伟大与非凡,跳出自己熟悉的小领域,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也许就会闪现出柳暗花明的感悟。这就是自然哲学的价值所在,就是哲学的魅力!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十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和事物内在矛盾的科学。学习自然辩证法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下面从五个方面简述我的体会心得。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自然界的发展和演化是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一切变化都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而它们又是不断发展着的。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这个规律,并研究了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阶段之间的转化和事物的终极发展方向,这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然界。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提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的观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的来源是外部物质的反映。然而,在物质外界的目的性和规律性面前,人作为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物质的影响,而是能够对物质进行主观上的改变和利用。

三、工具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局限性。

自然辩证法也揭示了工具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局限性。工具论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思维转化为工具的产物,机械决定论则认为客观物质是受自己内部性质所决定的。然而,自然界的发展远不仅是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上进行的,还在于人遵循思想规律,利用创造性思维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从而为人类社会行之有效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普遍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严重到威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底线,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夹杂着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因素。这正是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正是自然辩证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五、量变与质变,社会发展之逻辑。

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而这一规律也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人类的生产力在量变和质变的基础上得以规模扩大,新的社会制度随之而来,自然辩证法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及理论支持。

总之,自然辩证法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认识自然界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路线,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自然辩证法,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将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它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一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性,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就是说,系统具有相关性的特点;(3)系统的多元性与相关性,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具有整体的结构、整体的形态和整体的边界,并以整体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的特性或功能。

根据以上的理解,可以给出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从系统的定义可知,要完整的规定或描述系统,必须包括如下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边界。系统的思维要求我们在考察自然物质系统时,不仅要分析系统的组成,而且要分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边界,系统所处的环境,并且从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中,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联中把握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规律。

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处不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这里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体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揭示出,不仅整体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系统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现实的自然界中,系统是普遍的,非系统是相对的,非普遍的,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做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都可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这是系统科学的基本信念。

三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里的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自然系统整体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首先,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在质上系统整体中的个组成部分(元素)可以分辨,在量上系统整体的某些属性的量是它组成部分的量的加和,即在自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

第二,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有赖于整体,整体也有赖于部分。由于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而且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继承性和量的加和性关系。因此,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着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体现出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系统整体的制约作用。

2.整体突现性原理。

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出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呗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他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于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或被屏蔽),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加和性原理。系统整体的突现性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所谓结构效应或结构增值,单个组成是不能产生这种效应的。

四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答: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在既定的环境下,不同的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去分析,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

系统的边界一方面将系统的质与环境的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它又是联系系统和环境的输入输出方式的桥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与程度是由边界的性质决定。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2.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组成元素的性质、种类和数量都决定着系统的性状和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系统的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这是因为: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他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系统整体的性质,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

以上分析说明,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本。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

补充题: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

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系统功能在实现和发挥的过程中对系统的结构还具有反作用,促进结构的改变。总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辨证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这也是自然物质系统的一条基本规律。

层次结构的含义:

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个有组成元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在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结构关系。

对于某一特定层次系统来说,参与构成该系统的系统称为该系统的子系统(或低层系统);由该系统构成的新系统称为该系统的母系统(或高层系统)。

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

底层系统对高层系统有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定是包含在高层系统中为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

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只有通过相干作用,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才能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高一层次的系统。

总之,层次结构可以说是通过多级相干关系逐级构成多级整体的结构,从另一角度来看,是指可以逐次分解为子系统的集合的复杂系统结构。

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

特定物质层次结构与特定能量状态相适应的规律。

特定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合能成反比的规律。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风度成反比的规律。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相互关系规律。

低层次物质系统对高层次物质系统的上向因果关系。

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下向因果关系。

第二章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自然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自然界的演化还具有混沌性、复杂性和突现性等特点。

运动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

可逆的变化是指其过程可以反转,状态可以回归、系统与环境可以修复的变化。或者说,可逆的过程是指系统的状态复原,且没有对外界产生任何影响的过程。即系统从初态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能使系统回到初态,同事消除原过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一变化称为可你变化。

可逆的变化是指其过程不能反转、状态不能回归、系统和环境不能同时复原的变化。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来都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变化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不可逆性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二是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不可逆过程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自然界物质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方向。

一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答:序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所谓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例如:晶体空间点阵的有规则排列,行星绕着恒星有规则的运动,原子电子按不同的能级分成不同的壳层。

所谓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一盘散沙、一堆垃圾、原子分子的热运动等。

有序与无序可以分成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这三类统称为结构序,与之相对应还有功能序,是指事物在发挥功能时所呈现出来的一定顺序和规则。

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者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两者之间的转化,体现为从一种序向另一种序的转变。

系统的熵越大,系统微观状态数越大,系统的微观粒子运动越无序。

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维纳说:一个系统的熵就是他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熵越大,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大;反之,熵越小,表示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越小。熵作为无序与混乱的度量的观点成为主流,成为许多理论的基础。(具体看书)。

二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么?

答: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所谓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具体看书70)。

三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答: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系统必须开放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使系统的熵减少才有可能导致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但是,开放知识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的另一基本条件与系统稳定性有关。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完全稳定的状态,由于平息各种扰动,因而不会有出现新结构的可能,只有那些可以失稳的状态,才有可能孕育新结构的胚芽。因此,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想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非线性相干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础和根本性的机制。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非线性机制既是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的力量,也是导致系统失稳、就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他内在的规定了非平衡系统失稳的临界值和微观机制。它规定了系统失稳后有哪几种有序结构可能出现并稳定存在,成为系统演化的吸引中心;规定了系统演化可能经历什么样的分支,即规定了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和路线。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涨落指的是在某时刻对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涨落在系统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这就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自组织理论关于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机制的基本思想。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的存在是远离平衡开放系统失稳和新结构产生的内部依据,而非线性机制的发挥和随机涨落的放大又必须以系统开放和远离平衡为其前提条件。

四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89)。

答:混沌现象是“确定性系统”的一种“内在的随机性”,它是有别于可能有系统外部引入的不确定的随机影响而产生的外部随机性。“确定性”是因为它有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所产生:而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

五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93)。

答:所谓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或主体)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或主体)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

突现的基本特点:

突现是生成的,不是构成的。一个系统的突现性是由系统的内部要素(主体)、环境和他的演化等多种因素所生成的。

突现是一个有个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域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

突现是一个受限的生成过程。

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起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有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组成部分不断变化,而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模式。在突现现象中,其要素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其稳定模式不变。

产生突现现象的规律将导致存在差别的稳定性。

突现具有整体性与微观性。整体突现,是指所有部分都会带有整体突现的性质。微观突现,是指整体中的部分也会在整体的作用下,不等于部分,即在整体的作用先,部分大于部分或部分小于部分。

第三章人与自然。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答: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都与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1.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

生态环境恶化与全球人口剧增直接相关。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要消耗资源。人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大,因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反过来危机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有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

生态环境问题饿产生与人类行为的失当直接相关,人类行为的背后是人类观念,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他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

二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具体看书103)。

答: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答: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通知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病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皮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和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到得义务和道德责任。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活,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持续性原则包括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

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考虑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试用自然资源和考虑环境成本。

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文明精神。

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得以实现的机制。

自然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性是基础,社会持续性是目的,他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公平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点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包含这样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全球行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要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而作出的一项共同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重要哲学基础。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第四章知识的分类和科学的本质。

一如何理解科学?科学仅是自然科学么?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答:科学的理解:

1.科学的基本含义。从科学的本义出发,科学就是自然科学。就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它通常满足逻辑一致性、经验检验性、解释性、预见性和可错性五个条件。

2.科学性质的多维透视。科学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个形象都反映到科学某一个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当代科学的主要形象有:a,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b,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c,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d.一种社会建制;e,一种方法;f,一种生产力;g,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h.一种文化。

(具体看书,不详细)。

二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答:在人类文明中,科学为人们认识、理解世界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但是科学的本性是什么、经由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靠等问题,同样构成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些产生于科学内部,但科学却无法回答的问题,需要另外一门学科、科学哲学,来为我们提供思考的土壤与方式,所以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一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答:客观事实:这种作为感性认识对象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本身,称为客观事实,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外,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科学语言或文字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作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经验事实同时存在主观性和可错性。

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应的结果,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而且是真实的描述或记录。同时具有客观事实本体论和经验事实认识论的特点。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客观事实是客观的,而科学事实则是属于认识范畴,他作为观察与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其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则是主观的;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不仅与客观事实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受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在于:虽然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但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的反映的经验事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

二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么?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答:观察的客观性的含义一般来说,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

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视。

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

观察中应昼使用先进的食品设备和观测技术。

三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答: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机遇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有些人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只是一种绿纯粹的偶然,对它置之不理。确实,如果完全是偶然的话,对科学认识没有多大意义。然而,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在表面上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发现这些规律。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然就会留心意外之事。能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白领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作出重大的发现。

第六章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

1.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1)有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伙食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演绎法。

(2)问题:它是建立在一些为数不多的公理基础之上的,然后从这些公理中推出定理。这其中的每一种、每一步推理,以及运用这些公理、定理证明任何题目的推理过程都必须严格遵守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否则就会犯错误。

2、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答:基本内容: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前提是对若干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单称判断,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到的一般原理,是全称判断。

归纳法的问题:(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3、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环节。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理论,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4、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是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来源有:(1)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2)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3)在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要求而提出的问题;(4)由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5)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所提出的问题;(6)由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5、科学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6、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回溯推理又称“溯源推理”。它是由关于某个已知事实的命题退出可导致该命题成立的理由的一种或然性推理。亦即,是从已知的客观事实去探求造成该事实的原因,由果溯因。

前提条件:尝试性假说为前提条件,即是,研究的节约规定我们应当我们研究的某个阶段尝试一种特定的假说,只要事实允许我们就可以暂时认可它,没有关于它的概率,它仅仅是我们尝试性接受的一个建议。

第七章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答: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假说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假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说具有变动性。科学假说的作用:假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具有导向作用;假说与假说之间的争论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术繁荣。

在科学家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确证是对过去的判断,即表明在过去的检验中,检验蕴含与观察证据相符的,还未发现的反例,但以后的检验会怎么样,则什么也没说。证实则不仅是对过去的判断,也是对将来的保证。从某假说的一个或多个检验蕴涵为真的事实,不以逻辑得出结论:这个假说被证伪了。证伪和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要证实一个规律性的假说不容易,但要反驳一个假说只要一个反例就够了。

证伪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么?

答: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检验蕴涵与观察试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的得出假说被证伪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观察实验的结果与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假说已经被反驳了。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以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将科学术语与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术语、理论命题,另一类是观察术语、陈述命题。前一类术语与命题对应于科学理论,后一类术语与命题则对应于经验事实,其划分的原则就是在于是否通过人的感觉直接观察到。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的观点,实际上肯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是不确定的观点,肯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总是具体的历史检验。因此,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同时,必须懂得个别的局部实践不足以完全论证局部实践的作法,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在实践上必然是有害的。

6、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答:大凡广义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概念都是非科学,其中包括形而上学、宗教、神学、灵学、迷信等。它们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科学的特征。伪科学在本质上术语非科学的范畴,当且仅当它冒充科学时。它与科学有着对立的原则: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批判性。

第八章技术观的基本问题。

一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答:1.作为客体的技术。

在此角度对技术理解为:技术(确切地说是技术产品)可以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即技术产品是人依照自己的躯体以及身体功能的规律行所创造出来的,是人体的外在化。技术就是外在化、客体化的人类器官。

2.作为知识的技术。

可以将技术解释为: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知识的分析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知识的技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第一,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第二,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第三,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

3.作为活动的技术。

在此主题下,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过程。

综上所述,关于技术的理解与界定,需要涉及技术人工物、技术知识(技术规则与理论)以及技术活动。在此基础上,采纳国内学者张华夏教授的观点,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实现目标的实践智能体系,其中,人们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及技能等构成了这一智能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理解技术的核心方面。

二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答: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的物理客体,其行为是由自然律来支配的;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他定的功能。一个技术客体的功能是以目的论的方式来被描述的。技术客体是人类设计的体现,是用来实现一定功能的,而物理客体则是功能的载体,凭借着功能物理客体才成为技术客体。功能与物理载体合起来组成了技术客体。

技术客体二重性的知识对于技术设计来说也是重要的。设计的概念,首先的意思就是对一个物体客体作出完整的描述,使得在这描述的基础上这个客体能制造出来。但是,一个设计不仅仅是被设计事物的物理性质的完整描述,而且还应该包含(至少是暗含着)了关于这一物理系统怎样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功能的理解。或者说,技术设计需要表明一个技术客体如何在物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特定的功能。从技术知识、技术设计对技术客体知识的要求来看,技术客体的二重性已经成为理解结束本性的一个不可无视的重要方面。

三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答: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二者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及社会规范上有着基本的区别。

第一,研究目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需要研究他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

第三,研究核心不同。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二关于技术的知识泽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

第四,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科学是长期的、广泛的社会协作的产物。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侵犯他人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当然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也有共同的规范,例如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竞争性的合作精神,为全人类造福的精神即科学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协调时,社会利益优先原则是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也是新时代的技术精神和技术规范。

第九章技术方法。

3、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境分析?

答:技术问题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问题的辨认开始。推动技术问题状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来自人类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满足。从目标状态到实现目标状态之间的矛盾,就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它们产生于人类实际的徐奥或潜在的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要求使用工艺、材料、能源、信息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考虑到环境的因素,技术问题除了自身的技术冲突与物理冲突以外,还需要识别系统问题、理想状态、系统环境。情境分析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who:谁有问题?识别与问题相关的在系统制造、包装、运输、安装等过程中的人。

what:问题是什么?相关资源是什么?该问题主要致力于指明问题类型以及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以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

when:问题什么时间、什么环境出现?确认是运行前还是运行中、运行之后发生、以及可用的时间资源。

why: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分析技术系统的功能,建立物质场模型。

how:问题如何发生?找出问题的发生根源。

在技术设计中,问题分析得越清晰越明确,就越能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解决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

5、常规技术设计中哪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

答:技术常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中,运行原理和常规构型这两部分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一般而言,基本的概念设计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并且能够在方案设计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从而使方案概念清晰和定性正确。基本概念作为一种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它提供整体宏观控制和细部构造措施,是方案设计的基础。

由此,可以了解到,运行原理与常规构型是为了达到某种实践目的,说明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它们可以有科学发现来触发,但并不包括在科学知识之中,它们的构成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技术知识的实体。

6、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

答:技术规则的特点有:(1)规则规定的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人类行为的指令序,技术规则是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的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2)技术规则用规范的陈述表述。

技术规则评价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要看手段能否实现所规定的目的。作为人类某类技术行为的一个共同规范,技术规则体现为“目的——手段”链,是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规范。因此,技术行为与技术规则无评价上的真假之分,只有有效用和无效用之别,有技术价值和无技术价值之别。一种行为规则是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建立的,需要用因果律来说明它的合理性。技术规则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根据一定的因果律来为技术行为规则提供合理性支持;另一方面对于手段是否达成目的,则必须进行独立的技术试验,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得到价值与效应的评价。

第十章技术的演化发展。

1.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

答: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需求刺激技术发明活动的信念不断被用来说明许多技术活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手段。对关键原材料的需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一方面,人们通过发展提高关键物质的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寻求替代性材料取代现有短缺材料。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样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如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技术发展已经被提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其它领域技术发展也提示了需求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

对于技术的发展来说,仅仅考虑需要和实用并不能说明人类所制作的物品的多样性。汽车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需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汽车的发明并不是源于马匹的严重短缺,也不是国家领袖或有权威的人物的引导,或社会与个人对汽车交通的需求所致。或者说,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的发明创造了对汽车运输的需求,而不是对新动力的需求导致了汽车的发明。这表明,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还不足以完全提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答:不对。进入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以后,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的分化发展,来自科学知识改变了技术发展的经验摸索方式,对技术创造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应用过程,避免了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够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不同活动领域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对这些领域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各不相同的。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说科学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虽然能够作为技术发明的基础,但是并不像众一般估计的那样:新技术完全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那种认为基础科学进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的观点已经不能够对今天技术发展的来源做出完全的说明,来自其他方面的推动力对技术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技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以及现代高技术发展的特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协同进货的。一方面,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科学理论导向型的技术发展为众理解科学对技术的推动提供了很好的说明。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平实验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其二,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如各自遗传疾病的治疗困难推动了基因科学的发展。正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的联系密切,里普认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以“科学与技术共舞”的模式来协同发展的。

6.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

答:技术发明不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展,是完成一种新设计构想、一种技术方案或一种改进了的装置、产品、工艺或系统的模型。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包含着新的构想或新的技术设计方案。但技术创新却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只有当新构想、新装置、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系统第一次出现在商业交易中时,才是一项技术创新。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换言之,技术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技术创新涉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

第11章科学的社会运行。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

答:是指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在同一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不受地域的限制。

2、简述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内容。

答: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有四种:

(1)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表现在关于真相的断言,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准则,即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普遍主义提出了判断科学知识真理性的一个重要准则:必须通过观察获得科学事实和先前的经过检验的知识一致,而不是以个人的标准而改变。

(2)公有性。

公有性要求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成果公开,“科学发现应该交流”。由于科学成果具有社会合作性和历史积累性,因此,科学发现都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

(3)无私立性。

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正直、城市,对科学负责,对同行负责的品格。莫顿指出,科学活动中虚假的主张,欺骗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这种规范要求是不相容的。

(4)有组织的怀疑。

它提倡一种怀疑的精神,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在工作中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所有的知识,不管他的来源如何,在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都应经过思考,都可以作追问,不应该盲目推崇。

3、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位置的因素?

答:科学共同体内的分层与科学家的声望密切相关,科学家的声望并不是由他们拥有的财产来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可以拥有的一种财产替代性是——“承认”来决定的。科学家获得的承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和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

(1)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

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比较具体,只要从科学家所任职位的声望便清楚了。

(2)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

包括科学家的“可见性”,同行间对彼此工作的非正式评价和科学家所获得的科学界的荣誉奖励。所谓科学家的可见性是指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受到科学共同体关注的程度(结合实际略)。

4、运用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答:随着科学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科学奖励系统实质的认识从承认发展到交换:

(1)莫顿的“承认”理论。

莫顿的“承认理论”揭示了科学社会运作的规律,对于理解科学运行的机制很有启发。不过,莫顿理论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小科学,在大科学时代,对科学奖励系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奖励不只再是名誉性的,因此承认理论显示出了其局限性。

(2)“交换”理论。

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不仅仅是承认,而是交换,在科学外部,科学与社会的其他组织之间,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运行同样也是在一种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大科学时代,既有共同体内部的科学交换系统的以“信息——承认”模式进行的交换,也有科学家共同体外部的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资助”模式进行交换。(结合实际略)。

辨析题。

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介绍一下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所涉及到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对此次上课能够了解到的内容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张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应用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客观环境、提高科学素质、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中,我们了解并学习到了经典的自然辩证法问题,包括对于自然世界的模拟和研究、对与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物事进行综合考虑等。

第二段:自然辩证法的前提和基本原理。更详细地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并阐述了自然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前提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其基本原理包括了物质与运动、对立统一和发展的规律等。唯物主义的原则贯穿于自然辩证法之中。而辩证法则通过“双重否定”的辩证思维方法,渗透到了自然辩证法的各个方面。自然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关系密不可分,唯物主义身后靠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身后靠唯物主义。

第三段:通过实例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应用。分别介绍了自然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包括“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两方面。

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现今社会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同学们,我们可以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应用在这两个方面。对于气候变化,我们需要理解地球及其大气圈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对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第四段:总结自然辩证法上课的体会。介绍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最重要的收获,从几个方面谈谈学习到的价值以及对自己以后有何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更是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思维工具。本次自然辩证法的课程让我们受益匪浅,学习到了包括思维方法、认知模式、规律等在内的辩证法基本思想及其相关实践运用等内容。这篇文章更是在这种学习中诞生。通过学习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体系,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还能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对自然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对于之后我们生活及工作中的种种科学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段:对自己学习体系的展望。提高自己整个知识层面的思考,以及对自然辩证法体系一系列规律的进一步理解。

自然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而在学会了这些方法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巩固和熟练应用。掌握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是自己吸收知识并实现自我提升的真正途径。我们将要在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和思考角度,并致力于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自然辩证法的运用,以此保持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心得体会篇十三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己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超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具体地描绘了从原始星云到地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图景,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恩格斯以物质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说明自然界总是处于各种运动形式的生灭转化之中,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展开自己的发展历程。恩格斯最后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无限循环的重要思想并确立了它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重要地位。

读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掩卷沉思。在恩格斯的眼里,历史上所有的科学成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此感到个性佩服。这是对知识掌握到必须层次的境界,一种永远激励我们后人上进的境界。透过《自然辩证法》导言的学习,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前人博大的哲学思想,是前人为科学奋斗甚至献身的精神,当然,那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能够这样说,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透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务必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务必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而且,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潜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就应永远牢记,“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更应以前辈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历史的精神为榜样,力争开创我们事业的新天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