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防溺水事件心得体会及感悟 防溺水四防心得体会(5篇)

  • 上传日期:2023-01-13 16:44:32 |
  • ZTFB |
  • 8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四川省防溺水事件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现在站在各位面前的这个帅小伙(美丽大方的姑娘)便是大家今后几天旅程中的导游,那就是我,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姓*,*师傅将会和我一起,谒诚的为大家服务,希望能与大家合作的愉快。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家尽可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能回去后认真总结,争取将来做的更好。最后,祝愿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几天旅途中能玩的愉快,游的尽兴。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耍得安逸,玩的巴拾。

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大部份或全部人都是第一次来成都吧,那么你是否对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对即将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充满好奇呢?那么,首先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后几天的行程以及成都市的概况吧(行程略)。记得刚才欢迎大家时我提到一个词——蓉城。为什么我不是欢迎大家来成都,而是说蓉城呢,因为蓉城是成都市的一个别名。那么,这个别名是怎么得来的呢?先不要急,让我们从四川省的概况一步步来了解吧。

四川省面积近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居全国第5位。其中耕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居全国第4位。四川不仅是祖国西南的大粮仓,还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四大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五大畜牧区之一。农副产品中,蚕茧,柑桔,油菜和中药材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四川人口832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藏、彝、羌、苗、回、壮、白、满、土家、纳西、布依等14个少数民族。

四川地处内陆腹地,地势险要,西边是青藏高原,北边有秦岭和大巴山,南面是云贵高原,惟有长江水将西边的巫山冲开一道缺口。四川由东部的盆地和西面的高原山区组成,成都处于盆地中心,盆地面积约17万平方面军公里,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组成部份,其最高峰贡嘎山达7556米,是我国第二高峰,世界第八高峰。

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日照少。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夏季一般为35度,七八月最高时可达39度。夏季雨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四川盆地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年日照数1000——1400小时,平均每天只有3小时左右。

四川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使之自古便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美誉。

综上所述,四川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据史书《华阳国志》记载,“天府”一词最早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专门管理国家的珍宝、宝藏,由于天府一词有了上述一层含义,后人便借来比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域。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这段话中,诸葛亮分析指出,四川虽然地势险要,但盆地内部却全是肥沃的土地,是一块好地方,假如刘备能占领此地,便能促成帝业,

在这之后,“天府”一词便成了历代文人学者笔下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进而誉称四川为“天府之国”。

另外四川还被称为“蜀”,关于蜀的来历,史料中记载:蜀就是蚕,因为传说中蜀国最早称王的人叫蚕从,再联系到四川养蚕业发展最早,所以,现在也称四川为“蜀”。那么“四川”这个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呢?在宋朝时,宋真宗对行政区作调整,将川陕路一分为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通的中心。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岷江中游,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辖8区12市县。

至今为止,在史料中有所记载的成都,已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史书记载,最早在成都建城的是春秋战国前期的开明王朝,当时的开明氏九世将国都由樊乡(双流)迁到还只是一片荒地的成都,并借用西周建都的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到岐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定名为成都。

公元320xx年,秦国丞相张仪率大军消灭了开明氏的蜀国。秦惠王改蜀国为郡,命张若为蜀郡守,并在此建城.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张若、张仪所筑的秦城,周围十二里,高七丈,城下修有仓库,城墙上筑有哨所、箭楼,城内建有街坊和府衙。秦城分太城和少城两部分,太城在东,少城在西。秦城又有龟城的别称,最早源于扬雄的《蜀本记》,本中记载:“秦相张公子所筑成都,屡有颓坏,有龟行于此,巫师言依龟行迹筑之,而城果就”。然而,宋代时赵汴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张若所筑城墙亦顺江之势,因成都地势偏东北,所以所修建筑都为顺势而建。从今天的成都也可以看出,大部分街道还是偏向东北方的。

西汉时,成都织绵业相当发达,成为官府税收中的重要来源,为了便于管理,汉王朝特在此设立官员专门管理织绵,所以成都又被称之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五代后期,蜀国皇帝孟昶(chang)偏爱芙蓉,命百姓在城内遍植芙蓉,每年九月芙蓉花开之际,孟昶便率文武百官登城观赏,有一年在赏花时曾感叹地说:“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因此,成都又留下了“芙蓉城”的美名,简称“蓉城”。至今,芙蓉花仍是成都市花,市树为植物三在活化石之一的银杏树。

除以上所说的龟城、锦城、蓉城外,成都历史上还被称为“车官城、羊马城和罗城”,这些别名都与成都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所联系。而成都街道的命名也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街道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在这条街上哪种行业居多。比如:打金街、锣锅巷、金丝街、棉花街、署袜街、染房街、浆洗街、烟袋巷、石灰街、盐市口、牛市口、羊市街、草市街、骡马市等等。像这样的街产数不胜数。

成都,自古民风淳朴,一年四季时节不断,民间的传统节日很多,如元宵节的灯会,二月的青羊宫花会,三月的龙泉桃花会,四月的彭洲牡丹会,八月的新都桂花会和十月的菊展等等。这些盛会,物资交流,名小吃展销和民间戏曲演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古老蜀文化的魅力。

成都,自古便商业繁华,二十一世纪到来后的今天,成都更是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成都,必将更加美丽,更加繁华。

2022四川省防溺水事件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四川牟尼沟!

牟尼沟风景区位于松潘县西南牟尼乡镜内占地面积160平方公理,最低海拨 2800米,最高海拨4070米,年平均气温约4度。景区内山、林、洞、海等相应成辉,林木遍野,大小海子可与九寨彩池比美,钙化池瀑布可与黄龙“瑶池”争辉。此处沟内还有溶洞群供您探奇,有珍珠温泉让您沐浴,对考古有兴趣者,还有古化石让您追忆牟尼沟现有两大景观:扎嘎瀑布,二道海进入牟尼沟的扎嘎瀑布可用骑马或汽车的方式,约需时间1小时(汽车),但去牟尼沟的二道海就只能骑马了,来回需2-3天时间牟尼沟扎嘎瀑布的门票是30元但目前只能去前一个景点,后一个景点,路途艰辛,只能以马代步,如果有较长假期,去体验一下,其景色不逊九寨沟哟。因为其民族风情更浓,集九寨沟和黄龙之美于一身,却比九寨沟更为清静,尤其其冬季不会结冰,即使大雪纷纷,仍然可以进入,当然需要当地向导

扎嘎瀑布:

扎嘎瀑布景区沟长5公里,入口处到营区有一条平坦的山道,山路左侧为坡,右侧为深沟,到处长着参天古树。策马前行大约半小时后,经过一条山道,就到了谷底的瀑布景区游览起始点。从谷底到瀑布绝顶总长约2300米,瀑布从绝顶倾泄而下,形成了多处飞流斜坡的右侧修建有一条曲折栈道,便于游客观景。扎嘎瀑布是一座多层的叠瀑,叠叠多变瀑布高104米,宽35米,为中国最高的钙化瀑布。湖水从巨大的钙化梯坎上以每秒23米的速度跌落,气势磅薄,涛声十里从谷底沿栈道往上走,第一个景点是红柳湖这里为水面开阔的浅水湖,水中长满成片的红柳经卧龙滩、蛤蟆宫、绿柳滩,到距离标示为1450米之处,可见一片风格独特的小瀑布群--林中叠瀑,沿栈道继续上行,途经九流池、玉液瀑,就到了札嘎瀑布的底部溅玉台溅玉台是一座圆形的平石台,当瀑布从高山绝顶往下倾泻,跌落在此平台,浪花溅,如同白玉。经过一段陡峻的栈道,可以到瀑布中段的观景台参观。从这里往下俯视就是飞珠溅玉的“溅玉台”离开观景台,栈道开始变陡经过一段狂瀑,就到达札嘎瀑布的源头

二道海

二道海在牟尼沟的末端,和扎嗄瀑布仅一山之隔。二道海的名称由来已久, 据说来自在于小海子、大海子这两个主要湖泊。松潘县志》中也有记载:“二海,松潘城西,马鞍山后,二海相连如人目

二道海景区为一狭长山沟,长达5公里,有栈道相连。从营区沿栈道上行, 沿途可观赏到小海子、大海子、天鹅湖、翡翠湖、犀牛湖等。个个宛如珍珠、宝石。有的藏匿于密林之中;有的袒露在蓝天之下湖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镜,翠林倒映水中,一派清新年湛蓝的景色。夏秋季节,满湖开满洁白的水牵花,花海难分,极具特色海与海之间由栈道连接,错综复杂座凉亭为群海添上几分野趣

自二道海上行至景区的最深处,有一棵古松,松下是一座温泉,名叫珍珠湖,又名煮珠湖,相传是九天仙女在这里煮珠炼泉所营造出的祛病沐浴池这里水温较高,即便是大雪冰封的严冬时节,水温也在25度左右。池边硫磺气味浓烈,常有人在此沐浴,据说能医治皮肤百病

舞马上要开演了,请大家快去观看,祝愿大家玩得开心,游得愉快!

2022四川省防溺水事件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文殊院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中心,占地90余亩,四川著名佛寺,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铁塔)初建于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康熙年间,慈笃禅是由在废墟中结茅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改名为文殊院[1]。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20xx年(1920xx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 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东西两厢是钟鼓相对,斋堂与客堂对称排列。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堂的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美,是研究我国古建筑雕饰艺术难得的实物样本。藏经楼收藏有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名胜古迹,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可是因为我太小已经没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妈妈又一次带我去了,因为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妈妈才带我去。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门,当庙暮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不禁诧异了,因为比我想象的还要壮观。庙门前有块方匾,上面写着三个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见它古朴端庄,历史悠久,是我们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进文殊院更是惊呆了,只见雄伟的大殿前香火缭绕,钟声阵阵,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里念佛诵经,绿树成荫的参天大树遮掩者殿堂,游人、居士、和尚若隐若现,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特别是寺里面的一幅幅对联,一段段经文,虽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思,但我却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对联,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故事。

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萨虽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念佛诵经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却从佛义上来明确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热心助人,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2022四川省防溺水事件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

昨天晚上在宾馆休息得好吗?现在是上午七点,用过早餐,整理好我们的行李后请上车。我们的旅游车已经驶出市区,现正行驶在通向目的地泸沽湖的路上。我们途经了盐源县,刚才给大家讲了公母山的故事,还有附近木里藏族自治县在二十年代洛克宗教朝圣路线和抗战时期驼峰飞虎队故事。

好啦,现在是北京时间十二点,经过了5个小时的车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泸沽湖景区了,今天游览行程将会有:先安排用午餐,在下午一点我们出发,先参观喇嘛寺,随后再去游览万亩草海和栈桥,情人桥和乘坐猪槽船游湖,晚上安排住进摩梭民居,为团队提供当地风味餐及品尝摩梭美食,与左所镇湖畔村村民举行篝火歌舞晚会。

现在呢,距我们即将抵达的四川泸沽湖左所镇湖畔村还有十分钟的车程,我将利用这段时间为大家介绍一下泸沽湖的概况。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洲西南部与云南省宁蒗县的交界处,距成都830公里,距西昌258公里,是省级的著名风景区。并素有“东方女儿国”的美称。泸沽湖,当地人称“谢纳咪”,意为大海、母湖,从高处鸟瞰,如一只展翅的飞燕。另外它也是四川的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湖水面积50.8平方公里,另有万亩草海,水面海拨2688米,被誉为“高原明珠”。

在泸沽湖畔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人,严格来讲,摩梭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因而,人们便习惯地称他们为摩梭人,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来看待。民间传说摩梭人原来是有文字的,记载在猪革制成的“书”上,由2个达巴掌握。他们在西方取经途中被困在荒郊,饥寒交迫之际,把记载着文字的猪革吃到肚子里去了。今经人发掘只找到32个图画文字。所以摩梭人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和家谱。对其族源,至今尚无定论。从此,摩梭人世世代代就住在这群山阻隔的泸沽湖畔,以农耕和渔猎为主要的生存手段。他们以母系社会的婚姻家庭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简朴安宁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摩梭人的社会结构是以母系氏族大家庭为单位,存在着以母亲为核心的传统观念,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的母系氏族部落,是母系氏族制度的活化石。在母系家庭中,是男不取女不嫁的,如果生有子女的话,孩子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算。在他们独特的母系家庭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就是:抚养儿女是母亲极其姊妹兄弟的责任,如果有人不守“古规”便会被认为是没有“良心”,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是很严厉的惩罚。在他们的家庭当中,无论是男女,都将自己的生母,生母的姐妹,生母兄弟的女阿注,一概都视为“母亲”,然后再以年龄区别大小,年长于生母的称为“阿咪直”,年幼于生母的称为“阿咪吉”,将生母的兄弟,生母极其姊妹的男阿注,皆视为“舅舅”,统称“阿乌”。

好啦,我们用过了午餐,刚饱了口福,现在又开始饱眼福了。在我们前面看到的就是喇嘛寺,我们将停车安排半小时的时间让各位游客参观。由于我们这个喇嘛寺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所以请大家不要用手去随便触碰。那么,下车之前请大家把窗户关好,贵重的物品要随身携带,并且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参观完后我们就在停车的旁边集合,然后前去下一个游览景点---情人桥。

各位游客,现在在你们面前可以看到的一坐木制的桥,横跨草海的两岸,这个桥有个十分浪漫的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就是前面我提到过的情人桥了。据说呢,在这个桥修建之前草海两岸的年轻男女要走婚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相隔有草海,草海里面的草常常会把来往的船给给缠上,所以坐船到对岸是相当不方便的,为了让两岸的男女不再受相思之苦,便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情人桥了。

说到情人桥,就不能不提到我们泸沽湖所特哟的婚姻习俗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我们摩梭男女之间的“阿夏走婚制”。阿夏走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也就是婚后仍各自居住母亲家,晚上男方去女方家过夜,早上便回到自己母亲家,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由于这种婚姻是以男方的“走”来实现的,所以俗称“走婚”,但这绝不是儿戏式的婚姻,首先要以双方的感情为基础,走婚前,男方还要托媒人带礼品去女方家说亲,征得女方家老祖母的同意,方可走婚。这种婚姻与现代都市婚姻不同,它不受金钱及各种社会关系的限制,只要相爱就可以结合,这是一种让年轻人自由放飞情感的婚姻。双方所生的子女属于女方,采用母亲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担抚养的责任。而且一个男子或一个女子的“阿注”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男女双方的“阿注”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和我们有点相同的是:男女之间在选择上也要避开家庭中母系血缘的关系。

在结交阿注的过程中,女方的意愿会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呢都是以女方的爱憎为取舍的。“阿注”婚的建立是很自由的,那么要解除这种关系也比较的方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双方如果觉得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任何一方要结束这种关系也很简单,一般情况是:假若男女不愿维持“阿注”的关系,只要给女方说一句“我以后不来了”就行了。或者长期不走访女方,婚约自动解除。如果是女方不愿意,就可当面告诉男方“你不要来了”,或者在男方走访时,面带难色或拒绝进入花房男方自讨没趣,就该理智的退出。

大家或许会觉得,在世界众多民族中,不乏有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但时志今日均无“走婚”这一特殊的风俗。而阿注走婚为什么仍存在于泸沽湖摩梭人中间?为什么外界的影响对母系社会的作用如此软弱?为什么摩梭人大多愿意选择走婚而不愿意其他形式的婚姻?对这许许多多的疑问,我只能告诉你们,这至今是一道未解之迷。说不定你们当中的某位游客在这次游览泸沽湖之后就能够找到答案。

常言道:“精彩有无限,好戏在后头”。那么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摩梭人的家。谢谢!

2022四川省防溺水事件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现在踏上了游览泸沽湖的漫漫旅途,这次旅行,大家都为了亲历一番今世难找的"女儿国"风情,一睹那深藏在山乡水国的母系社会。但是,由于旅游的时间有限,大家都不可能长住下来详细了解。而且,出于对当地摩梭人的尊重,也不能贸然去提问人家的独特习俗。尤其是我们有些人听到的是一些并不准确的情况,比如走婚是不是乱婚?男人有劳力为什么没有地位?儿女都不知道父亲是谁吗?这一类的怪问题,我相信大家到摩梭人家中作客,初次见面也不可能就这样不礼貌的提问。因此,我想利用行车途中的时间,为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到了那里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体会,获得实在的解答。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的左所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永宁交界的群山之中,是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湖泊。湖区居民主要是摩梭人。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纳西族的一支,另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蒙古族,但是摩梭人则认为自己就是摩梭族。摩梭人世世代代就住在这群山阻隔的泸沽湖畔,以农耕和渔猎为主要生存手段,以母系社会的婚姻家庭繁衍生息,和平友爱,与世无争,过着简朴安宁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旅游业发展以来,这个有"东方女儿国"之称的泸沽湖声名远播,探访、旅游的人们接踵而来,泸沽湖秀丽的原始美景,摩梭人纯朴友爱的习俗,总是令这些饱经现代文明薰陶的游客们羡慕不已。

现在,请听我介绍摩梭人的独特风俗。

母系家庭

母亲之神,是摩梭人崇拜的诸神中最崇高、最伟大的神。

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户主的家庭,而且在家庭中以母为尊,以女为贵。泸沽湖的大多数摩梭人家庭,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

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夜间,女在家中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阿肖;而男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阿肖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算,财产按母系继承。

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摩梭语称这人为"依杜达布"或简称"达布"。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而"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需经过任何选举和仪式。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成员,如果是一女单传,自不必说。如果是几个姐妹的家庭,她们的子女按我们的说法是姨表兄弟姐妹,在他们均视如一母所出,不分彼此。家庭成员十分团结和睦,视 "攒私房钱"、闹分家等为耻辱。他们共同劳动,有事共同商量,民主气氛浓厚,尊重集体意见;他们尊老爱幼,尤其对老弱残者给予特殊照顾和尊重。同时,因无嫁娶关系,家庭只有母女、兄弟姐妹关系,没有婆媳、妯娌之类的矛盾,彼此很少发生吵闹、纠纷。老年人都能得到下辈的精心照顾。

在母系家庭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即:抚养儿女是母亲及其姊妹兄弟的责任。如不守 "古规",便是没有"良心",会受到社会的批评和谴责,甚至惩罚。

家庭中不论男女,将自己的生母、生母的姐妹,生母兄弟的女阿肖,一概视为"母亲"。再以年龄区别大小,年长于生母者称"阿咪直。年幼于生母者称为"阿咪吉 ";将生母的兄弟、生母及其姊妹的男阿肖,皆视为"舅舅",统称"阿乌",也有的将后者称"阿波"即叔父的。

在生产劳动中,由于过去摩梭人有三分之一的男子当喇嘛,三分之一为土司服役和从事赶马运输,所以农业生产也以女性为主,在摩梭人中,没有排斥女性从事劳作的禁忌和谚语。当你漫步在泸沽湖畔,可见山野之中,摩梭女子在辛勤的劳作,而很少见到男子的身影。妇女当家作主的"女儿国",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

走婚

人类的婚姻家庭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艰难的选择,从群婚到血缘家庭,再从对偶婚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配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肖"婚姻形态。

"阿肖"是泸沽湖摩梭人中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互称,彼此又称"肖波"。"阿肖"婚姻的显著特点是:亲密的伴侣之间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双方仍然属于自己原有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第二天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因为是由男方的"走"而实现的婚姻,所以当地人又称这种关系为"走婚"。双方所生子女属于女方,采用母亲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担抚养的责任。一个男子或一个女子的"阿肖"数目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男女双方的"阿肖"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婚姻关系不受家长、亲族的干预、强迫,也不太注重对方的门第、身份和地位,选择上避开家庭中母系血缘的关系,着重对方的人品、才干、外貌等,在结交阿肖中,女方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爱憎来取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