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14:17:32 |
  • ZTFB |
  • 8页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以展示个性和独特性。心得体会范文中的经验和感悟或许能够启发您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心得。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一

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有晚,有先有后,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2、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琐碎小事也会变得富有诗意,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艺术。

3、加强学习,树立先进理念。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已经成为衡量教师师德的最低标准。当代师德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超的教书育人之能,还必须具有高雅的情趣、健康的身心,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懂反思、讲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等,努力使对教师师德的外在要求,变为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4、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为规范。

可以通过建立师德调查问卷及通报制度,在评优表模、晋职晋级等方面坚持“师德一票否决”。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师德意识,使他们学有内容、赶有目标、行有规范,促使师德建设走向自觉、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学习新课改的思想精髓,认真学习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并灵活运用知识到实际问题,为教育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二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的人。特别是小学生,平时在家都是父母监护,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更不可在课堂上发牢骚,抱怨学校或贬损其他老师。否则,不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知识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教师的责任绝不是仅仅是讲几节课。

师德也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教育,要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这次参加一个多月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认为:要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德为师,爱岗敬业,依法治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要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师德的制度建设和教师的师德、业务考核管理;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引导教师向xx市xx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学习,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践履笃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关爱学生、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向五位全国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远贫困山区,安贫乐教,艰苦创业,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爱生如子,为照顾、帮助贫困学生,节衣缩食,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象他们那样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象他们那样严慈相济,甘为人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学习,我对开展的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重要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因此,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或突出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极有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地方教师多次调资而我们八年如一日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勤奋工作,扎实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我校教育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说我校教师队伍是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注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队伍,是一支敬业和乐于奉献的队伍,但与先进教师比较,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照教师法等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从下面四个方面加强学习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三

列宁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光荏苒,我从事这份“最光辉的职业”已有三年,一路走来,有迷茫,也有成效;有付出,也有收获;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的逐渐成熟,经历了一个教育新手到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成长过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县里利用组织师德学习,细细学来,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一盏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因此,教师道德情操尤为重要。

第二,爱岗敬业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第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批评学生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我们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用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第五,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工作闲暇之余,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才艺,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坚决抵制社会的不良之风,合理安排好时间,多参加体验锻炼,强健体魄,丰富课余生活。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师德师风学习,就是要使全体教师真正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教育法令法规、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和规范行为品德;通过学习模范事迹,掀起学英模促工作的新局面,树立信心,努力工作,共同呵护这一片教育的净土!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要求是自觉升华服务意识,提高尊重他人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解、关心、信任、爱护、尊重他人,自觉使自己成为一名纪律严、作风实、业务精、业绩佳的教师。因此,我认为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做到细心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用心培养将来的栋梁之材,以回报家长对孩子、对教师、对教育的期望,尊重家长们最迫切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这也是基层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义。

显而易见,这位老师此举表明他没有对学生的起码尊重,就更说不上是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她这一举动已经是在扼杀一颗探究知识的热情之心,扼杀一株有可能是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幼苗。她再好的基本功,再精心的课堂准备已无多大意义了,因为她犯了一个为师者的根本性错误。

作为一线基层的普通教师,与学生方方面面的接触最多也最紧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对学生存在着影响,为师者就应该随时清醒地知道学生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安全、情感、被爱、被尊重、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教育如果能顺应或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师良好的期待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信任的眼神,这些看似细微、点滴的一举一动,都会鼓舞和激励他们很久,对此,我深有体会。当我对孩子回报一个亲切的微笑时,我常常发现孩子的脸上挂满了自信、希望、振奋,洋溢着幸福,这表情又时常让我幸福着。相反,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否定,一个不经意的"意外",都有可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虽然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已不算少,但我们的教师仅仅知道或做到这些要求还不够,不能仅从大的方面去要求、规范自己,甚至唱些高调,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还应更多地从点滴细微处入手,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细心呵护幼小的心灵,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用心培养他们,学会赏识他们,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参天大树。

教育行业曾流传过一句话: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大事?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细微处做起,相信我们离高尚的师德、高尚的人格就已经不远了。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教师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让我们以热情的期盼唤起学生高昂的自信,以高尚的师爱呵护幼小的心灵,真诚关爱、真心理解、真正爱护、真情给予,以理想的教育诠释教育的理想,以成功的教育成全教育的成功。让稚嫩的幼苗在我们的细心呵护与精心栽培下,茁壮成长。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五

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教师是否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三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正如某学校校训所言: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爱护别人的孩子是神。倘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是神,那么,我敢肯定师生关系始终是一片片晴朗的天空。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这是因为: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种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不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时由于学生偏见或教师有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但是教师只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对窗外扑朔迷离的现代风景,难免会为干教师这一行不能潇洒走一回而感到困惑。的确,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他一辈子无法辉煌,许许多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直到退休的身居斗室,两袖清风。难怪有些教师不安份于教学,想下海、跳槽过去,本人也曾有过一段不安心从教的心理过程。初涉教坛时,我心中充满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满怀激情,但不久这份激情便被清贫而逐渐淡化,不安心从教的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不久前的一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师德范畴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

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不成熟的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扶危定倾。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愿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半亩方田里勤耕力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为师之责塑造学生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六

观《师德启示录》后,受益匪浅。从金秋林教授、池伯鼎校长等老师取得教育成功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他们做好了尊人、爱人,所以受人尊敬,受人爱戴。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观师德启示录。

欢迎大家参考。

近日观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示录》,这部电视片构建了师德的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画卷,在这个画卷中,包括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外国思想家、教育家的学说,他们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出的理论贡献,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而胡安梅、包全杰、王思明等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这部教学片中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

在教学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教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实践师德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例如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师,放弃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大钱、出名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他为了父亲留下的“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的遗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几代人面朝土背朝天的贫穷面貌,用自己的热情和道德责任感,和学生一起勤工助学,不但改变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王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将来他们会学会老师不会的知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尽心竭力,表现出了师德的熠熠光辉。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亲的遗愿,义无返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中,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但是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课,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

当全国各地的达三万多元的捐款寄来后,胡安梅没有只想到自己脱贫,而是毅然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乡教育站,设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奖励那些扎根山村教育的老师们。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王思明、胡安梅,像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小学校长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我认为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道德实践,应该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准绳,时刻铭记着。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善于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学生智力并不差,他们爱劳动,乐于助人,会办事,会玩耍,动手能力强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束缚。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称一个学生为“差生”,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否定性评价,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

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本人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文中也强调,教师对学生应该具有“师爱”。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过:“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实,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子”。从另一方面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气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向负面效应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

学校领导利用非典放假期间组织我们全体老师观看《师德启示录》,就好像春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夏天里甜美、凉爽的冰糕沁润着我们干渴的喉咙;秋天里的硕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了我们的热情。

回想过去,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束手问题的时候,由于急躁加上责任感总会无意中做出变相体罚学生的事,说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来。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不可以原谅的,而且还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更得不到学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这一点我体会很深。记得在上学期期末学生家长评价老师一栏中,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填写全体老师不满意,有一位学生填写主科(语文、数学、外语、自然)不满意。其中有一张可能是某个学生搞的恶作剧,没有认真地对待学校进行的这一活动。而另一张一定是我们在工作中无意伤害了某个学生,并且他始终没有想通,于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报复老师,他这样做是一种对自己、对老师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同时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确实,我没有在班级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总认为自己尽心尽力了,做得很不错;另一方面还说明我们工作中仍存在没有解决彻底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深刻反思。

今天我看完《师德启示录》后,受益匪浅。从金秋林教授、池伯鼎校长等老师取得教育成功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他们做好了尊人、爱人,所以受人尊敬,受人爱戴。

我们只要静下来稍微想一想,就可以发现上面这样一条规律。我们每位活在世上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发自心底的需要,需要别人的尊重;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别人的关怀;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别人的信任;偶犯错误时,需要别人原谅。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例外。

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的秘诀呢?应该说,是有秘诀的,这个秘诀就是,首先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首先向对方、向他人输出尊重、关心的信息。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不再在班级当着学生面批评某一个学生。当发现某个学生有问题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其心平气和的谈心,了解经过,分析原因,然后指出这样做于己于别人都没好处,还不如原谅别人和大家开开心心的友好相处的利弊。这样做比当着全班学生批评效果要好,而且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尊人者,人尊之;爱人者,人爱之。不能单是。

口号。

要千方百计从自己的行动做起感化学生仅有一两次行动远远不够要尽可能在学生生活的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环境中身体力行。

展望未来,我并不奢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名的好老师,但我至少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最合格的老师,不论是知识,还是做人。让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行动吧!

再一次观看《师德启示录》,感触颇深,好老师有许多,成为好老师的途径也很多,但归根结底,好老师是爱出来的,怎样爱?我觉得宽容就是最大的爱。所以,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教师的“宽容”这个话题。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得意门生,也有经过雕琢成器的玉,但烦恼最多的莫过于学生的过错,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不普遍的错误,老师们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血,但是,如果学会宽容,一切错误将会变得可爱。

宽容,是母亲温暖的怀抱,是父亲坚实的臂膀,是奶奶呢喃的呵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尚且如此,何况是正在学习做人的小学生呢?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严加批评,要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循循善诱,给他们宽容。只有老师宽容了学生,学生才能容得下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接受他的教诲。“厉害”的老师哪个学生都怕,但“怕”不是法宝,不能成为学习的动力,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给学生宽容,就是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使他们有时间反醒,能够认识错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正。怎样宽容,可以做到以下“三步曲”:第一步,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这里又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是明知故犯,还是由误而生,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妄加批评,更不可廉价表扬,或大发脾气;二是指学生的行为本身是否有是非观念,或表扬或批评都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才能防止一犯再犯。第二步,要帮助学生分析过错的危害以及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教师在了解事情始末后,多向学生讲述几个“假如怎么样,那会怎么样”之类的情况,使学生从心底里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会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因认识不足而犯错。第三步,要教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教会他们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七

近日观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示录》,这部电视片构建了师德的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画卷,在这个画卷中,包括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外国思想家、教育家的学说,他们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出的理论贡献,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而胡安梅、包全杰、王思明等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这部教学片中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

在教学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教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实践师德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例如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师,放弃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大钱、出名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他为了父亲留下的“无论如何不能误了孩子”的遗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几代人面朝土背朝天的贫穷面貌,用自己的热情和道德责任感,和学生一起勤工助学,不但改变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王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方法,将来他们会学会老师不会的知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尽心竭力,表现出了师德的熠熠光辉。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老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亲的遗愿,义无返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中,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但是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课,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

当全国各地的达三万多元的捐款寄来后,胡安梅没有只想到自己脱贫,而是毅然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乡教育站,设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奖励那些扎根山村教育的老师们。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王思明、胡安梅,像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小学校长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我认为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道德实践,应该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准绳,时刻铭记着。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善于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学生智力并不差,他们爱劳动,乐于助人,会办事,会玩耍,动手能力强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束缚。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称一个学生为“差生”,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否定性评价,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

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本人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文中也强调,教师对学生应该具有“师爱”。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过:“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实,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子”。从另一方面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气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向负面效应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八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本人为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百折不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他精辟的师德理论,是新世纪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他在强调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中肯地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位在师之自重”。这“自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他指出“我们深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本学期师德修养的学习,使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一、我们必须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拒绝高度,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今天,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不仅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家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首位要求。

二、我们应关爱自己的所有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满天下”是他奉行的格言,他以博大的爱倾注在学生的教育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做到既遵重、信任、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遇学生态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底。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心中考虑的只是“爱生”,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遵严放在第一位。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提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

三、我们需诚待家长和同事。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应懂得家长如果能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术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此外,还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

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还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侵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种行为。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与同事和睦相处,相互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师德高尚的教师能组成一个紧密的教师团体,才能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多研。我们还应勤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奉献全部精力来精通自己所授的专业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教学技术并且做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广者,做教师教学的行家里手。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教师去实施,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高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完成此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只有把教师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新世纪的教师要以“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为光辉榜样,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作力量。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九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近阶段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本人深刻地体会到,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师爱公众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总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十

学校领导利用非典放假期间组织我们全体老师观看《师德启示录》,就好像春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夏天里甜美、凉爽的冰糕沁润着我们干渴的喉咙;秋天里的硕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了我们的热情。

回想过去,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束手问题的时候,由于急躁加上责任感总会无意中做出变相体罚学生的事,说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来。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不可以原谅的,而且还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更得不到学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这一点我体会很深。记得在上学期期末学生家长评价老师一栏中,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填写全体老师不满意,有一位学生填写主科(语文、数学、外语、自然)不满意。其中有一张可能是某个学生搞的恶作剧,没有认真地对待学校进行的这一活动。而另一张一定是我们在工作中无意伤害了某个学生,并且他始终没有想通,于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报复老师,他这样做是一种对自己、对老师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同时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确实,我没有在班级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总认为自己尽心尽力了,做得很不错;另一方面还说明我们工作中仍存在没有解决彻底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深刻反思。

今天我看完《师德启示录》后,受益匪浅。从金秋林教授、池伯鼎校长等老师取得教育成功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他们做好了尊人、爱人,所以受人尊敬,受人爱戴。

我们只要静下来稍微想一想,就可以发现上面这样一条规律。我们每位活在世上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发自心底的需要,需要别人的尊重;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别人的关怀;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别人的信任;偶犯错误时,需要别人原谅。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例外。

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的秘诀呢?应该说,是有秘诀的,这个秘诀就是,首先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首先向对方、向他人输出尊重、关心的信息。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不再在班级当着学生面批评某一个学生。当发现某个学生有问题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其心平气和的谈心,了解经过,分析原因,然后指出这样做于己于别人都没好处,还不如原谅别人和大家开开心心的友好相处的利弊。这样做比当着全班学生批评效果要好,而且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

尊人者,人尊之;爱人者,人爱之。不能单是口号,要千方百计从自己的行动做起,感化学生,仅有一两次行动远远不够,要尽可能在学生生活的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环境中身体力行。

展望未来,我并不奢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名的好老师,但我至少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最合格的老师,不论是知识,还是做人。让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行动吧!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十一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质,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启示录第七章《教师的成长与修养》中,针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修养进行了系列解读和论述,给予了教师们许多宝贵的启示与借鉴。读完这一章节,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教师职业追求、思想境界、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职业追求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章以“要有不懈的追求”为题,首先强调了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在自我超越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在教育工作中,师德是教师的生命力,也是爱的契机。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才能将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用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思想境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本章的“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一节,深入探讨了教师的思想与性格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教师既要以德性为先导,自觉塑造自己合格的道德品质,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只有心胸开阔,包容他人的差异和特点,才能在教育中真正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通过读这一章节,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更加宽广的胸襟是必不可少的。

业务能力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师德启示录第七章中的“要有追求艺术形象的业务能力”一节,深入剖析了教师对学科教材的熟悉程度和课堂教学的掌握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制定和实施能力,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对教学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并时刻保持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子。

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师德启示录第七章中的“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一节,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具备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正廉洁、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等一系列的道德品质。道德价值的具体回报是幸福,而无私奉献则是价值和幸福的源泉。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教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准则。师德启示录第七章中的“要有坚守的职业道德”一节,强调了教师应该恪守职业操守,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应该遵守规章制度,廉洁奋斗;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尽心尽力;教师应该坚持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只有不断加强职业修养,教师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崭露头角。

总之,师德启示录第七章给予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将努力以教师职业追求、思想境界、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为指南,注重自身的成长与修养。我将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进取精神,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我所热爱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十二

再一次观看《师德启示录》,感触颇深,好老师有许多,成为好老师的途径也很多,但归根结底,好老师是爱出来的,怎样爱?我觉得宽容就是最大的爱。所以,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教师的“宽容”这个话题。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得意门生,也有经过雕琢成器的玉,但烦恼最多的莫过于学生的过错,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不普遍的错误,老师们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血,但是,如果学会宽容,一切错误将会变得可爱。

宽容,是母亲温暖的怀抱,是父亲坚实的臂膀,是奶奶呢喃的呵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尚且如此,何况是正在学习做人的小学生呢?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严加批评,要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循循善诱,给他们宽容。只有老师宽容了学生,学生才能容得下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接受他的教诲。“厉害”的老师哪个学生都怕,但“怕”不是法宝,不能成为学习的动力,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给学生宽容,就是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使他们有时间反醒,能够认识错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正。怎样宽容,可以做到以下“三步曲”:第一步,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这里又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是明知故犯,还是由误而生,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妄加批评,更不可廉价表扬,或大发脾气;二是指学生的行为本身是否有是非观念,或表扬或批评都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才能防止一犯再犯。第二步,要帮助学生分析过错的危害以及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教师在了解事情始末后,多向学生讲述几个“假如怎么样,那会怎么样”之类的情况,使学生从心底里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会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因认识不足而犯错。第三步,要教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方法,教会他们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十三

第一段:《师德启示录》是一个关于教育教师的道德建设的重要著作。第七章的主题是“激励与约束”。这一章节主要强调了激励和约束在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刻体会到了激励与约束对教师的影响以及合理运用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性。

第二段:在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中,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出了“教师是学生的关键激励因素”的观点。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赞美与鼓励来激励他们,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激励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热情。

第三段:除了激励,约束在师德建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应当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言论,做到心中有教育的目标,言行端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教师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此外,学校和社会的约束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而社会舆论则能对违背师德的教师进行批评与监督。教师应当意识到约束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关的约束与批评。

第四段:激励与约束同等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激励往往容易被忽视,而约束往往被过分强调。这一点作者在本章节中也有所提及。作者认为,应当以激励为主导,通过激励教师,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如果感到被人尊重和肯定,就会更加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也会更加认真对待自己的师德建设。因此,在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应当注重激励的力度,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与动力。

第五段:总之,激励与约束在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度的激励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潜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恰当的约束能够规范教师的行为,强化教师的规范意识。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地激励与约束,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心得体会篇十四

师德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师德启示录》是一本旨在引导教师职业道德思想的重要著作。第七章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探讨了教师如何践行师德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研读《师德启示录》第七章,我对教师身份和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如何将师德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第二段:师德的内涵。

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包含丰富的内容。《师德启示录》第七章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我意识到师德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其中,教师的立身行业道德、专业道德和个人修养都是师德的内涵。只有时刻提醒自己,用高尚、纯洁、无私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将师德注入到教育实践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第三段:教师的身份定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定位。教师身份的庄严和神圣给予了我们无尽的责任和使命。《师德启示录》第七章强调了教师职业的高尚性,提醒我们用心对待教育事业,不仅要为学生的知识教育负责,更要为其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负责。只有教师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将其融入到行动中,才能更好地践行师德,对学生成长尽到更大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段:教育中的师德实践。

诚信是师德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只有以诚实和可靠的作风对待学生、家长和同事,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坚守正义,并勇于批评不良现象和作风。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桥梁。只有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五段:师德的规范与发展。

师德不仅需要规范,更需要持续发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水平。《师德启示录》第七章提到了自我引导和同行评议两种师德评议方式。这些方式的引入,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师德,达到不断提升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注重从学生及家长身上获取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使教育实践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

结尾:总结。

通过深入学习师德启示录第七章,我深刻理解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教育教学需要师德的倡导和践行,只有以高尚和崇高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将坚守师德作为教师的内在要求,并将其贯彻于我的日常教育实践中,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尽到最大的努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