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优秀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4:56:52 |
  • ZTFB |
  • 14页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思考,不偏离主题。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基础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尚未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社会群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来自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9.3%,30.2%的学生偶尔“进入宗教活动场所”,21.3%的学生“阅读宗教书籍”,12.8%的学生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流”,且相比上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北京大学武汉籍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事件,即是一个注脚。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据武汉地区的调查显示,35.5%的大学生称受到“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3.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8.8%的学生偶然收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通过宗教书刊、宗教电台、宗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宗教文化影响和渗透,在高校人群中积极发展信徒,其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快。许多大学生受宗教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神秘性的吸引,或出入教堂寺观、过宗教节日,或研究、追奉宗教人士、参与宗教团体,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显而易见,西方、本土宗教思想、文化,渐行渐近,确确实实已经走进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考察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三)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与被动继承、非自觉的信仰心态。

通过访问调查和直接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信徒之所以信教,信某种教,是出于父母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和要求。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幼小的他们便开始接触、了解某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信教的大学生中,回族青年几乎无一例外信仰伊斯兰教,而以藏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均以信仰佛教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庭影响的特征。

一种信仰的确立,不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从这类受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来看,由于从小先入为主,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年幼无识,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而非出于个体信仰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觉选择。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血缘情感、民族感情的影响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家族性、民族性特点。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教徒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教徒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教徒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教徒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但另一方面,宗教借助神灵、绝对精神,迷惑人们超脱出世,将肉体和灵魂交付神灵控制,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有些大学生宗教徒,性格内向孤僻,不积极主动融入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沟通互动甚少,以为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惜以身体受损为代价来维护其所谓个人宗教信仰,还自以为高尚。个别学生以为有宗教信仰就是有个性,就是卓尔不群,藐视周围非教徒同学,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多次“去寺庙祈求保佑”,以为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还对好心相劝的同学大加嘲讽。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行为举止怪异,完全陷入了精神迷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适应性障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中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稀少,普通地方院校中几乎没有。因此,在校大学生无法从校园的主渠道获得关于宗教的认识,只有从网络、图书、宗教宣传品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得到支离破碎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关于宗教文化的多种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作概括的介绍与评析,多角度地讲解准确的宗教知识,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讲清宗教的本质,使学生懂得宗教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虚幻的反映,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对宗教科学而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奉。大学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可能在宗教渗透之时不惊、不怪、不乱,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增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心理困扰无处疏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要切实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常规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多样化、辅导立体化、干预系统化。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个人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更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体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去寻求庇护和安慰。

(五)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及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宗教活动。同时,在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使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自觉地为此做些工作。

与此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邪教乘虚而入,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活动。切实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7]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8]曾国俊,胡慧,范培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9(05)。

[9]许丽平,等。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09)。

[10]熊英。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科协论坛,2010(0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当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这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更应当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有为的品质。担当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精神,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要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要切实为时代新人解答“为谁担当”“为何担当”以及“如何担当”的成长困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教育都要“整合”参与进来,因为历史是一种合力,最重要的是看结果,是要拿事实来说话。

什么是担当?“担”的本意是用肩挑,有担负、承担之意,亦指一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当”则具有负责、主持、掌管之意。也就是说,“担当”就是一个人要承担负责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敢于担重任,有魄力。担当精神,就是能够承担并负起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担当精神内涵丰富,它以道德、责任、情感、知和践行为核心,是知行统一的价值体系。担当精神,包括三个层面:担当的意识,担当的能力,担当的勇气。这三个层面也是践行担当精神的需要。

担当是一种态度,这是践行担当精神的前提。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面就包含深刻的担当意识和超越凡俗的品味。因为混世者平庸,立世者超凡,主事者卓越。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当有一定的抱负和志向。黑格尔老师有句名言:“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大学生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积蓄力量,锻造本领,立志做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即做一个有益于家族、有益于学校、有益于单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往小了说要做一个有为的青年,往中了说要做一名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往大了说要做一个世界通用的中国人或合格的地球村村民即“世界公民”。这需要大学生当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襟;这需要大学生当养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豁达坚毅;这需要大学生当拥有“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搏击姿态。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命运。大学生不断拓宽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中无疑包含担当有为理念的支撑,大学生“驿动的心”当中暗含未来命运的基调与格局的安排。

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迈情怀;这种精神是消融消极颓废状态的良方;这种精神是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摆脱思想僵化的锁钥。这个精神里面就包括着担当的品味与意识。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不能自强自立;一个家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家业衰败,一代不如一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使命般的激情,不思进取,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借用当下时尚的话语来说,没有一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一定的担当有为的准备,一个人哪有饱满昂扬的进取和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李大钊先生主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共和国的秀才,不仅要有满腹锦绣的才华,同时要具备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道义”使命。在笔者看来,新世纪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即具备一定文学性的语言、历史性的结论、哲学性的头脑和对时代把握的敏感性和敏锐性。

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处身立世,当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世间茫茫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在今天市场经济泛滥、拜金主义盛行、“两面人”风光、“精致利己主义者”滋生的语境下,仍焕发着真理性的光芒,圣贤古训的价值意蕴并不因两千多年时光的流失而“黯然销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大学生属于青年中的知识分子,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而且要不忘传统士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时代的学人不仅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作为文化人还需有意识培养“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从而夯实文化自信的定力。

青年表征着时代的精神。革命导师马克思认为,青年的精神就是所处时代的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这就将青年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把青年的进步和发展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列宁也很赞同马克思关于青年的观点,他认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由此可见,在他们眼中,青年身上所要担当的责任和承担的任务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青年一代身上所负有的活力和精力是其他阶段的人身上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必须把青年一代放在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位置,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要高度重视青年的作用,推动青年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人是现实的存在物。马克思在谈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通俗地讲就是:人不是为了吃大米而活着。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青年当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有自信必须紧跟时代。习近平指出:“担当就是责任。”责任是担当的内核,担当是责任的外化。没有责任担当便无从谈起,没有担当责任便不能落到实处。习近平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担当精神指的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富有责任心的精神基因,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进取的精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理想信念对青年不可或缺。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够做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中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可见民族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未来都对青年寄予了重托和厚望,具备着担当精神的时代青年是最有活力的一代。

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在时代中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以自己在时代中得到力量来反馈给时代,青年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竭尽全力,青年的未来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也需要以祖国作为依托,在祖国提供的优质平台和优良的条件中不断突破自我和发展自我。因此,青年必须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努力完成国家和人民所赋予青年的那份使命。习近平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因此他鼓励和强调:“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责任与担当是青年的必修课。习近平曾告诫广大青年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需要担当精神来指引。担当精神,能使人直面矛盾和困难,不推诿、不逃避,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履行自己的义务。青年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急于求成,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稳步推进自己欲要实现的理想性目标。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广大青年要自觉奉献青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习近平对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担当精神能促使大学生紧跟国家的新战略安排,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任,自觉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踏实勤干,在追求理想、开拓未来、服务社会的进程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大学生应当成为担当型的干部。担当是与有为紧密相连,在传统文化对国人的教育中向来倡导,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于是才有了安徽巢湖无为县的地名,才有了华为这样世界驰名的民族品牌公司。大学生是党的干部的后备大军,我们要大力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我们要重点培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好干部;我们要突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干部提出了“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要求:即“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既要勤勉的学习,充实技能,又要在实践中斗争和锻炼自己,不怕困难和坎坷,不惧矛盾和危机,在关键时刻挺在前面,做中坚分子,发挥正能量,因为人生正道是沧桑。没有担当有为的品质,就难以闯出一条道路来。因为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

作者: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雪,深圳博物馆中级馆员。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259sz.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

丹桂飘香,金秋送爽,龙岩一中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和文化节,为了迎接“双节”的到来,作为龙岩一中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做到奋发图强。同时,我们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九月十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题的讲话。其中,他强调了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古今中外,涌现过许许多多以“全能”闻名的人。旷世全才达芬奇,是一位绝无仅有的人文主义画师,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生物学家;“时代巨人”爱因斯坦,是提出相对论的科学泰斗,也是热爱小提琴的犹太少年;民国才女林徽因,是沉醉四月天的多情诗人,也是投身于横梁卯榫的建筑大师。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人格充实绚烂,他们用自己的“全面”带给了世界不一样的精彩。

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高分低能”和“教育工厂”等贬义词却频繁出现。随着它波及的范围逐年扩大,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个人前途会受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令人担忧。为了减少这种“君子不器”的现象,新高考改革正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体现之一。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鼓励了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所长,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这也刚好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倡导,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斗转星移,岁月流金。2018年,我们学校迎来了她的第115个秋天。百余年沐风栉雨,喜迎桃李满天下;数十载筚路蓝缕,竟得春晖遍四方。学校创办至今,培养了三万多名优秀学子。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中共福建省委首任书记陈明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卢衍豪、郭柏灵、林鹏等“两院”院士,胡道杨、游卫东等新时期烈士英模,北京奥运冠军张湘祥,央视节目主持人谢颖颖等体艺新星,都在这里接受良好教育后,挥洒出人生的辉煌。他们是不同领域的带头人,也是全面发展、不懈追求的一中学子的优秀代表。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大约200字)。

作为一位学生,我参与了学校的民族舞蹈活动,并有幸能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总结我在民族舞蹈中的心得体会。民族舞蹈作为传承文化的途径,承载了各个民族的独特特色与精髓,通过舞蹈,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还增强了身心的健康。此外,通过参与舞蹈,我们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段:民族舞蹈的文化魅力(大约250字)。

民族舞蹈承载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传统,无论是中国的古老舞蹈还是其他国家的民族舞蹈,都能够让人深刻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中国传统舞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所具有的动人力量。每一次扭腰摆臀、舞姿优美的瞬间,都仿佛把我带入了古老的时代,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的底蕴。而参与其他国家的民族舞蹈,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通之处。这些文化魅力充实了我的内心世界,使我更加自信和自豪。

第三段:舞蹈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大约250字)。

除了文化魅力,民族舞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舞蹈是一种具有氧耗特点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我们的身体素质。通过舞蹈,我们能够提高我们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同时,跳舞还能够调节我们的心态,释放压力,舞蹈的节奏感和音乐的旋律给予我们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在我参与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变得更加开朗和积极。

第四段: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大约250字)。

民族舞蹈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舞蹈中,我们需要与队友们协调一致地完成各种动作和编排,需要建立默契和信任。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学会了相互配合和包容。通过团队合作,我们不仅提高了舞蹈的质量,也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大约250字)。

通过参与民族舞蹈,我不仅在体验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还提高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未来,我希望能够将这些能力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民族舞蹈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共同传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结:本文通过引言和背景介绍、民族舞蹈的文化魅力、舞蹈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总结和展望五个段落,对学生在参与民族舞蹈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其中,强调了民族舞蹈的文化魅力和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也强调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的培养。通过本文,读者能够明确了解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对文化自信和个人成长有所启发。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民族复兴进程,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复兴梦的伟大意义和责任重大。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实现民族复兴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贡献。

第二段:了解历史责任(200字)。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历史责任。历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依据,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中国民族的辉煌过去和痛苦经历,深入理解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追求。只有明白了历史责任,才能更好地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会和践行民族复兴梦。

第三段:努力学习与提升自我(300字)。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梦,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大学生还应注重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和自我修炼,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300字)。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更加贴近社会,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为人民服务。其中包括支教、志愿者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意,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努力。

第五段:共同努力,实现梦想(200字)。

实现民族复兴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希望之星,更应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充满梦想和希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与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总结: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体会,我认为,实现民族复兴梦需要每位大学生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了解历史责任,努力学习与提升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全社会一起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以无畏的勇气和鲜明的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责任,我们才能融入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民族团结是非常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非常深刻的学术课题。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民族团结。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我们班进行了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通过系统学习使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时刻注意反分裂分子在意形态方面的渗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今天的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已被举世公认。我们正告那些妄图制造谣言、搞分裂破坏活动、进行各种恐怖活动的人: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进步是当代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闹独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积极为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民族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推动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培养先进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以及自身的责任。本文将分别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国家战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我曾参加过一次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通过研读《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受益匪浅。如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告诫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关注国家的战略发展,了解国家的需求和诉求。国家的复兴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比如,我所在学校设有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学习国防知识,了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自己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应该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大学生应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技术。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我所在的学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参与的一项科研项目中,我和团队成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套智能识字系统,用于儿童早期教育。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得到了学校和专家的认可,也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推动民族复兴走上更高层次。

第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在我校附近有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学,我和志愿者们每个周末都会去给孩子们上课、开展文体活动。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肩负起推动教育公平的责任,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大学生应该增强国家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的荣誉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有幸参加过亚洲大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与来自各国的优秀学生同场竞技。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荣誉感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推崇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的荣誉感自豪,并积极努力为国家争光。

总的来说,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推动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关注国家战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只要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来自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9.3%,30.2%的学生偶尔“进入宗教活动场所”,21.3%的学生“阅读宗教书籍”,12.8%的学生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流”,且相比上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北京大学武汉籍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事件,即是一个注脚。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据武汉地区的调查显示,35.5%的大学生称受到“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3.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8.8%的学生偶然收到。***、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通过宗教书刊、宗教电台、宗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宗教文化影响和渗透,在高校人群中积极发展信徒,其中,***的发展势头最快。许多大学生受宗教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神秘性的吸引,或出入教堂寺观、过宗教节日,或研究、追奉宗教人士、参与宗教团体,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显而易见,西方、本土宗教思想、文化,渐行渐近,确确实实已经走进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考察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三)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与被动继承、非自觉的信仰心态。

通过访问调查和直接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信徒之所以信教,信某种教,是出于父母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和要求。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幼小的他们便开始接触、了解某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信教的大学生中,回族青年几乎无一例外信仰伊斯兰教,而以藏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均以信仰佛教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庭影响的特征。

一种信仰的确立,不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从这类受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来看,由于从小先入为主,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年幼无识,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而非出于个体信仰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觉选择。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血缘情感、民族感情的影响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家族性、民族性特点。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教徒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教徒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教徒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教徒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但另一方面,宗教借助神灵、绝对精神,迷惑人们超脱出世,将肉体和灵魂交付神灵控制,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有些大学生宗教徒,性格内向孤僻,不积极主动融入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沟通互动甚少,以为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惜以身体受损为代价来维护其所谓个人宗教信仰,还自以为高尚。个别学生以为有宗教信仰就是有个性,就是卓尔不群,藐视周围非教徒同学,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多次“去寺庙祈求保佑”,以为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还对好心相劝的同学大加嘲讽。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行为举止怪异,完全陷入了精神迷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适应性障碍。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中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稀少,普通地方院校中几乎没有。因此,在校大学生无法从校园的主渠道获得关于宗教的认识,只有从网络、图书、宗教宣传品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得到支离破碎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关于宗教文化的多种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作概括的介绍与评析,多角度地讲解准确的宗教知识,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讲清宗教的本质,使学生懂得宗教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虚幻的反映,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对宗教科学而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奉。大学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可能在宗教渗透之时不惊、不怪、不乱,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增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心理困扰无处疏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要切实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常规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多样化、辅导立体化、干预系统化。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个人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更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体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去寻求庇护和安慰。

(五)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及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宗教活动。同时,在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使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自觉地为此做些工作。

与此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邪教乘虚而入,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活动。切实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7]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8]曾国俊,胡慧,范培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9(05)。

[9]许丽平,等。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09)。

[10]熊英。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科协论坛,2010(09)。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中国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而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将民族复兴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了大学生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到了一些心得。

在大学生活中,提高自身素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既然要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我们首先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和理论,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强烈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还提高了我在学科上的造诣。此外,我还注重发展自己的才艺和综合素质,通过参加社团和志愿者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自己正在朝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迈进,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大学生民族复兴的另一个核心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更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需求,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民族大事。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主动参加了社区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复兴奋斗的决心。我相信,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锻炼出来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为民族复兴所用。

大学生民族复兴还需要我们担当起时代责任,努力成就自己,成为国家可用之才。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有眼光,有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我相信我们大学生有能力为国家的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最后,大学生民族复兴还需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我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美丽的历史。我们应该自豪地宣扬和传承这些文化,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我自己也积极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魅力。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相信我们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大学生民族复兴的道路不仅需要我们在学习上下功夫,更需要我们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担当起时代责任。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发展自己的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才能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努力奋斗,为国家的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如今,我们正身处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为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肩负着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对于民族复兴的热情高涨,纷纷投身到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以我为例,我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与学习,我从中体会到了无比的自豪与责任,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增强文化自信。

要实现民族复兴,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我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树立起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类乐器、书画、诗词等传统文化俱乐部的活动,不仅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意志和耐力。通过这些活动,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度了解和理解不断加深,从而更加自信地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段:强化责任担当。

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大学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还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帮助更多的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社会环境。这些经历使我感受到身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了我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只有通过每个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推动民族复兴的进程。

第四段:加强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兼具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我们的才能和智慧。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我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在专业学习上不断努力。我还参加了很多学术研讨会和竞赛,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通过这种不断学习和锻炼的过程,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我相信,只有具备了综合素质,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崇高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段:追逐梦想,共圆中国梦。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梦想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为梦想而努力奋斗。通过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明确的目标,我相信,只要每个大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精诚团结,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

总结:在大学生民族复兴梦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明确自己的梦想。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追逐梦想,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共圆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使自己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工作越来越被重视,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起民族工作这一方面。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参与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得到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启示。今天,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提供参考。

民族工作是指在我国各民族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民族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幸福和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民族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贡献。

第三段:民族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大学生参与民族工作,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时需要有足够的包容心和尊重。其次,我们需要有耐心和热情,去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我们也应该秉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取到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第四段:如何积极参与到民族工作中。

积极参与到民族工作中,并不是单纯的加入到某个团体或者组织,更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出发,去发挥和创造价值。比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可以利用我们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向外宣传和推广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参加到各种志愿者活动中,展现出我们的爱心和关怀,帮助到民族地区的有需要的人们。

第五段:总结。

在参与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经历和成果。从中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有用之才的决心和动力。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我们大学生一定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民族工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摘要:stem+项目活动强调为幼儿提供融入真实情景的体验,鼓励幼儿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真实而意义的问题。让笔者真实地感受到:在stem+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好一名支持者,适时回应孩子的真实问题,引导孩子利用多元资源来支持自己的项目,挖掘和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从而让孩子真正地成为stem+项目活动的小主人。

关键词:stem+项目活动;分析;思考。

在笔者班级近期开展的“地铁”项目活动中,我和幼儿从兴趣、真实问题出发,共同寻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和实践来获得项目成果。在整个项目活动的进程中,幼儿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地铁有着较多的生活经验。他们你一言我一句的讨论起来,玥玥说:“周末妈妈带我去乘坐了11号线,地铁上有可以移动的门,到站了会发出声音呢。”娜娜说:“地铁上有扶手、座位,还有小的电视可以看。”“是呀,地铁真的很大很长呢。”“那我们一起设计一辆地铁吧!”说着,两人一笔一画在纸上把想法画了下来。“我们造一辆很酷的地铁,怎么样?”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在地铁站里有很多设施,而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地铁,如果班级里能有一辆地铁就可以解决角色游戏中没有交通工具的问题了,而且还能体验一回如何造地铁的过程,是很不错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的“地铁”项目诞生了。

分析与思考: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地铁”项目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积极的运用工程五步法来解决问题,能够自信的进行交谈,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于自己的设计也很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基于主题开展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笔者将幼儿间生成的问题,在先前的分享交流中进行了梳理,提炼了一些核心问题,与幼儿一同生成了可视问题板。再通过“合作型讨论”交流,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变为共同经验,激发大家对“如何造地铁”的深入思考。

教师需化身支持者,在孩子产生真实问题时,要学会做出适时的回应,启发思考,激发起孩子探究的兴趣与潜能,推动项目的生成。那么,在之后的项目推进过程中,孩子们还需要哪些支持呢?我认为在stem+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各类资源的支持,这都是项目推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地铁”项目活动启动之后,孩子们自由分组,通过合作式讨论,制定了可视化计划。他们有了自己的预想和分工,有的负责收集信息,有的负责收集材料,孩子们乐此不疲。

我:“大家有什么来分享吗?关于地铁的信息收集的怎样了?”

玥玥:“我先来分享!我和爸爸查找资料后发现造地铁需要用到大纸箱。”

庹庹:“嗯嗯,大纸箱可以做大地铁,周末我正好去坐了地铁,看到地铁上有把手,需要用管子来做支撑,这样会更稳!”

娜娜:“妈妈带我去考察了地铁站,地铁里需要有座位的,我还带来了呢!”说完娜娜拿出自己收集来的一些纸盒。

我微笑的点点头:“娜娜连座位都想到了呀!你们也快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去生活中找一找,把需要的材料都收集过来吧!”

没几天,五花八门的材料放满了整个材料箱,有各种大小纸箱、各种管子、用剩的纸筒芯和绳子等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动手操作了。

分析与思考:

幼儿通过搜寻资料信息、实地考察、材料收集、教师协助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积累,并且其自主收集的材料也为项目提供了物质支持。不光激起了更大的探究兴趣,更收获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也为项目活动的后期做足了准备。

那么,有了各类资源的支持,做足了前期准备以后,项目实践一定会顺利吗?我发现,项目开展得顺利与否还取决于孩子自身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是stem+项目活动中所必不可缺的。

材料收集齐全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实践了起来,娜娜拿出之前的设计稿,几人有商有量,但是由于纸箱太大,固定是个问题,怎么也没办法固定好。庹庹挠着脑袋说:“我查到的资料上明说用胶带可以和纸箱固定的呀,怎么会不行?”娜娜:“我看到徐老师平时会用一把枪的工具来进行固定的。”

虽然没有很好地固定好,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制作的热情。在交流分享中,他们兴奋地介绍给了同伴。大家说道:“哇,好厉害,好大的地铁呀。”兮兮说道:“我乘的地铁都能看得到马路的,你们的窗户都没有,什么也看不见,而且也没有门,乘客怎么上地铁呀。”“對呀,我们要怎样乘坐这辆地铁呢,座位、把手都没有?”“这辆地铁的外形很有气势,但是窗户没有,而且没有门,没有座位,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吗?”我说道。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可以用刀挖去一块空的,就能当窗户了呀。”“我们可以请大人来帮忙,他们力气大”……俩人听完后若有所思的样子。

于是在经过讨论和商量后,孩子们邀请了几个妈妈放学后一起来帮忙造地铁,经过一番努力后,孩子们和妈妈们选用pvc管和麻绳来做固定把手,又用到了胶枪来连接纸箱,将纸箱的前面割了几个空的大口作为门和窗户,还制作了门的卡槽,这样就可以移动开门,随后还将小的纸盒当作座位,与纸箱内部进行了固定,最终终于把地铁造好啦!

分析与思考:

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间的合作分工显得非常有条理且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合作计划“造怎样的地铁?”,到对于“可视化计划”图纸的材料取用,“分工式实施”组合制作地铁。最后,分享交流中,幼儿兴奋的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大家对于他们的作品有了“综合性评价”,并进行了点赞和提出意见,孩子们把工程五步法充分融入在了学习过程中。

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地铁制作出现了问题。在老师的鼓励、家长资源的帮助支持下,孩子们要注意把手的牢固度,纸箱间的连接等,孩子们从中也运用了反思和类比的科学思维,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并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小组成员们通过实际探索、操作和创新后验证了他们的想法并获得了成功。可见,在stem+项目活动教师要关注科学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要学会鼓励幼儿用科学思维自主地去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此次“地铁”项目后,笔者发现开展stem+项目活动需要教师拥有更强大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学会将幼儿推向前,给予幼儿多方面的支持与关注,以下是笔者在此次活动实践后的一些感悟和跟进措施:

(一)关注幼儿真实问题的回应。

由于stem+项目活动的产生通常来源于幼儿的真实问题,那么教师要学会关注孩子真实问题的回应,从而推动项目的生成。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他们的问题可能出现在热点中,在争议中或意外中,面对真实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顺-引-推”的回应方式。首先我们要学会“顺”,即等待与观察,先给与幼儿自行解决问题的空间;随后要“引”,把握住幼儿待解决的问题,将个别幼儿产生的问题引发为集体的问题;最后要“推”,即教师需要将幼儿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推向高潮,从而推动项目的生成。

(二)关注多元资源的利用。

鼓励幼儿在stem+项目活动的前期利用多元资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开展。由于stem+项目离不开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要让幼儿从模糊的想法变成实际的产品,则离不开多元资源的支持。除了上述案例中提到的信息资料、各种材料、家长资源等,其实还可以包含地理环境资源、社会资源等等。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对多元资源的利用,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多元资源的支持下,不断丰富和提升幼儿的经验与知识,从而为项目活动的实践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关注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stem+项目活动中需要幼儿不断的进行提问、计划、实验和反思,因此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时,可以借助“工程五步法”即涟漪式提问、合作型讨论、可视化计划、分工制实施、综合性评价,以此来引导幼儿开展项目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科学操作经验,从而挖掘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反思能力等等。

在之后的stem+项目活动中,笔者将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思考与调整,从幼儿的真实问题出发,给予其所需的资源,让其在体验中不断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stem+项目活动的小主人。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一

近年来,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认识。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工作,传递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民族团结。作为一名参与民族工作的大学生,我深知民族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也有着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意义与重要性。

民族工作的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存。通过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保障和促进各种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段:体会与感悟。

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我积极参与了各类民族工作。我曾在一些受灾民族地区参与志愿者活动,向当地群众传递关爱与帮助。我也曾参与一些宣传活动,在校内宣传和传播各类民族文化,提高大家的民族文化认知。在这些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宣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来自各族人民的温暖与感激。

同时,我也在实践中遇到各类困难。在致力于推广某些少数民族文化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传承师资力量不足、经费缺乏、社会支持度低等。但在实践中,我懂得了要有一颗饱满的热爱的心,挖掘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尝试多种宣传方法,去推广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第四段:促进民族团结。

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工作,能够较好的促进地区的和谐发展。在志愿者活动和文化推广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民族团结。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够增进各地区之间的互信,实现和谐稳定发展。

第五段:总结。

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工作,可以打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我们应当立足实际、全面入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创造性,提高民族工作实效,推动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具备更完善的社会建设计划,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二

第一段:介绍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和背景(200字)。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内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包容的过程。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民族融合至关重要。作为大学生,我们有幸能够接触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同学,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宝贵机会。通过与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互动,并了解其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我们能够增进互相的理解与认同,促进民族融合。

第二段:大学生在多民族环境中的体验与收获(300字)。

大学校园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平台之一,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在一起。在这个环境下,大学生通过交流和相处,收获颇多。首先,我们通过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相识、相处,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比如,了解来自西北地区同学的传统节日,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地区独特的风俗文化;其次,互相了解彼此的民族习俗和饮食文化也带给我们新的体验和视角。再次,我们通过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完成各种团队作业和活动中,我们需要彼此倾听、互相理解,而这些也是培养自己国际视野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段:困惑与挑战:民族差异带来的冲突(300字)。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困惑和挑战。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例如,日常生活中对同一行为的理解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在团队合作中,不同地域的同学的工作风格和沟通方式也会存在冲突。这时,我们需要学会沟通和包容。通过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尊重、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可以解决这些冲突,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民族融合。

第四段:建立友谊和促进民族融合的方法(200字)。

在大学校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因此,我们要用心去交朋友,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同学间积极主动地促进一种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加强互相的交流沟通,共同参与各种文化展示活动和节日庆祝等共同体验,这些都是增进民族融合的有力方法。通过相互尊重和关心,我们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

第五段:自我反思和展望未来(200字)。

民族融合是社会的底色,是国家的未来。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民族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摒弃偏见和歧视,积极传递和平、友善、理解和包容的价值观。同时,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也要主动参与各类跨文化交流活动、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工作,加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的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只有通过每个大学生的积极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融合进程,为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总结:民族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参与到民族融合中去,通过理解、尊重和友善的交流,增进了解和团结。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进步的社会。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三

大学生是时代的希望,也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关乎民族未来的时代大潮中,大学生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代传承者,我们应该有远大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段:传承与发扬。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代代相传,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第三段:知行合一。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将我们所学转化为国家的发展力量。我们要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和积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段:自觉担当。

既然选择了投身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就要时刻保持担当精神。我们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要有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的心态。同时,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实现民族复兴梦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段:时代责任。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不仅是个人的梦想,更是时代的责任。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我们要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只有将个人的梦想与时代的责任紧密结合,我们才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作出真正的贡献。

结束语:

大学生在民族复兴梦的浩瀚星空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要学会用行动去实现,以奋斗去见证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心手相牵,共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为自己,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梦想,重塑中国的辉煌。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四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明确提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可见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成为小班老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班幼儿午睡习惯自理能力。

对小班初入园的幼儿来说,午睡时段是幼儿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时段,但午睡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儿童睡眠不足,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那怎样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呢?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环节做起,开启小班幼兒的美梦行动。

1美梦准备中。

1.1环境创设。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午睡环境。在床上张贴图示及小标志,让幼儿容易找到自己床的位置。

其次,做好睡前的准备。睡前十分钟,告诉孩子我们要准备午睡了,使孩子有心理准备,同时用轻柔的音乐来暗示幼儿,提醒每一位幼儿入厕。

最后,让幼儿舒服地午睡。发夹、皮筋等放置在一个框里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物品;汗多的幼儿垫上汗巾;穿连衣裙的幼儿换睡衣等。

1.2榜样示范。

初步感受良好午睡习惯养成。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哥哥姐姐的午睡室,也可以把幼儿睡觉时的照片拍下来制作成ppt,让幼儿欣赏。

1.3方法指导。

趣用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穿脱外套、鞋子、裤子的方法。如穿衣服:抓领子,戴帽子,小老鼠转洞洞。穿裤子:先找到小袋子或小标记,一列火车开出来,又一列火车开出来。

对于能力特别弱的孩子,老师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逐步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

1.4睡前运动。

睡前运动也就是幼儿的饭后散步环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散步是为了让紧张和放松有所交替。小班幼儿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被吸引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过强的体力运动,也没有无所事事,更有利于入睡。

2美梦进行时。

2.1引导入睡。

2.1.1听故事、音乐。

“孩子们我们的故事会又开始了,请你闭上小眼睛小嘴巴、小手放好,我们安静地听故事。”当老师一个故事讲好以后一部分幼儿已经入睡,其他幼儿发现同伴睡了也会悄悄地入睡,也可以放一些摇篮曲,音量不能太大,可以起到安神静心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入睡。

2.1.2约定悄悄话。

班中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迟迟不肯入睡或假装睡,这时教师、保育员要对他们多加关注,如“你可以睡觉了,等下小红花会和你做朋友的”,等幼儿睡着以后把小红花贴在他的床边。当他们醒来以后一定会感到惊喜,同时为下一次午睡做好铺垫,积累更多的信心。

2.1.3加强个别教育。

对于个性化的孩子,要进行跟踪观察,及时提醒和引导。有些孩子会有一些不良的午睡习惯(咬被子、拉草席),老师可以轻轻地坐到他边上,拉拉他的手,让他明白你在提醒他,这种情况用行动提醒优于语言提醒。一些要老师陪着睡觉的幼儿,慢慢抚摸他的背,轻轻和他说,你先睡等下老师过来。

2.2检查睡姿。

幼儿入睡后,教师、保育园巡视检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可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提高睡眠质量。不正确的睡姿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脏、血液循环、肺部、脑部等机能的良好发育,要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侧卧姿势。在一日活动中以故事、游戏等形式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鼓励幼儿运用正确的睡姿,纠正其睡觉的不良习惯。

2.3提高警惕,关注特殊幼儿。

幼儿身体不适或生病时一般会反映在睡眠上,如有的幼儿高烧会引起惊厥,感冒咳嗽引起异物堵塞器官等。老师、保育员要善于观察发现,随时认真地巡视午睡情况,防止幼儿在被窝里玩小物件,如珠子、发夹、积木等。灵活管理午睡,对个别早醒的幼儿可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

3梦醒整理中。

3.1引导幼儿自主盥洗。

快起床时要提前关上窗户,拉开窗帘。早醒的孩子可以先起床,避免过一会儿盥洗室拥挤。为女孩子梳好头发。最后让孩子喝水吃点心。

3.2关注每个孩子。

起床后,老师逐一检查并帮助整理他们的衣服、鞋带,多数孩子很乐意与老师进行短暂的接触,幼儿会很开心,因此不能忽视这个环节。同时也能让你了解孩子是否尿床,如果尿床了,老师要悄无声息地帮他换好衣服,孩子们都不希望大家知道他的那点事。观察幼儿情绪是否有异常,了解异常情况的原因,如果身体不适及时和家长联系。

3.3家园合作。

利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午睡对孩子的重要性,教师给予家长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方法,使幼儿在家中能坚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孩子喜欢午睡,午睡是快乐的,老师管理是轻松的。这就要求老师有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也要求家长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改变和更新。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五

民族工作是大学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我深入学习了党的民族政策,并且参与了一些民族活动。这个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民族工作的伟大意义。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民族工作,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一下我对于民族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

大学生在自己的民族工作中,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我们不是领导,不是决策者,不是专业的调查员,我们的任务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好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角色,用自己的力量为民族工作做出贡献。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像是为留守儿童捐献一些物资,但这个小小的行动,也是有效推进民族工作的一种方式。

第三段。

大学生要深入学习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特别优待措施的总体安排。通过学习了解民族政策,我们才能深入理解问题的根源,并且更好地帮助减少民族之间的相互误解。学生要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比如政府官网,民间的杂志报刊,以及相关的网络新闻等。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经验。

第四段。

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通晓多种语言的优势,为民族工作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语言技能,展开更多的社会服务,比如为少数民族的学生提供一些辅导,在他们学习上被瓶颈时提供一些帮助,等等。这些小的行动,或许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一种渗透进心的的理念,通过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更加增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信心。

第五段。

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少数民族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和问题,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少数民族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比如,对于西藏藏族同胞,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西藏汉语的措施,来加强我们与藏族同胞的交流,让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入,为亲善筑温润的人际关系。

总之,大学生是一个充满责任和使命的时代队伍。在民族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坚定和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乐观和向上,用自己的力量,为少数民族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为推进民族工作,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宝库,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大学生民族复兴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六

民族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一种体验自我的方式。在我作为一个学生参与民族舞蹈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体会到了许多心得体会。通过与舞蹈的亲密接触,我感受到了身心的融合,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到了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同时也体会到了坚持和毅力的力量。民族舞蹈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首先,民族舞蹈使我体会到了身心的融合。在舞蹈的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部分需要协调配合,需要灵活的转身与舒展的动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更加柔软,更加灵动。同时,舞蹈需要情感的表达,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去。在舞蹈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在舞蹈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身体和灵魂的完美融合。

其次,民族舞蹈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民族舞蹈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只有所有人的配合默契,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舞蹈作品。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与舞伴们的互动与配合,我学会了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意识到集体荣誉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团结。

第三,民族舞蹈让我了解到了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种舞蹈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寓意。通过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我了解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例如,舞蹈《广场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舞蹈《印度舞》展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绚丽。通过学习舞蹈,我不仅能够欣赏这些美丽的舞蹈作品,更能深入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民族舞蹈让我体会到了坚持和毅力的力量。学习任何一种舞蹈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断的重复训练。在舞蹈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坚持下来,并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通过不懈的努力,我逐渐掌握了舞蹈的技巧和表达方法。这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和毅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也让我更加珍惜成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对我来说,是一次身心融合的体验,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了解多元文化的途径,也是学会坚持和毅力的机会。通过参与民族舞蹈活动,我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启示。我将继续坚持学习舞蹈,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表达,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努力奋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