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 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总结(七篇)

  • 上传日期:2023-01-13 12:14:12 |
  • ZTFB |
  • 7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确立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学校宣传部与教学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关心和支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重视,不能轻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为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直接主抓负责,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是完善规范工作机制

学校实施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制度,定期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学校领导“听课制”,通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人员及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务处、科技处在教学成果评定、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支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配置专门工作机构

学校在原社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独立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选配了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担任负责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保障专项经费

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给予倾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征订各类社科期刊30余种,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并购置思政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相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强化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

教学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严选拔、关注成长、优先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建设专兼师资队伍

根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学校从严选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了教育部1:350的要求。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了一支由熟悉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党务理论工作者构成的15人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在职培训培养和实地考察等措施,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教研水平,改善了师资结构。2013年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7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有12人次参加各类培训,6人次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计划;每年选派4名教师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派18名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赴发达地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选派10名专职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校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和2014年度两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和“教学能手”奖,2016年度两名教师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2014年一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候选人。

(三)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为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

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贴近”目标,学校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选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教师职务评聘、表彰评优、经济待遇落实等方面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为59%,高学历教师比例为56%,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校级“模范班主任”、1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4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

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理论+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

(一)规范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校严格按照“05方案”为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248学时;开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共计2个学分,36学时。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数。使用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坚持新课培训,集体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全校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每学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点要求,采用“专题化”教学,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推行形势与政策主题班会,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选用辅导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为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兰州石化集团、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什川镇华夏奇园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邓宝珊故居、红西路军事迹展、会宁红军会师楼、哈达埔红军会议旧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的平台。

(三)全面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的模式。为此“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经典案例教学,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式教学,使学生在关怀中备受鼓舞。

学: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专题,采取“小组学习探讨、班级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要做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 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做到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内做,课外做,校内做,校外做”,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乐于做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几年通过开展以“从我做起,共建文明校园”、“诚信做人”、“mdsk读书会”、“法律援助中心”、“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践行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考试方法, 构建了由闭卷(30%)、开卷(30%)、实践(20%)和平时作业成绩(20%)四部分组成的复合式考试体系,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应试”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试,充实考试内容,扩大考核外延,分解考评指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改革成果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突出

第一,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严格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心和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两个转变”:即把教材转化成教案,把教案转化成教学过程,切实克服教学概念化、单调化、程式化、空洞化的倾向,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突出“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 以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活”,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小品表演”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考试形式突出“实”,就是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实效,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的目的。

第四,贯彻“四教”“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教人、教心、教行”,通过学习,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五,实现“五个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原著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改革成果特色鲜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

第一,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运用文艺式、操练式教学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肢体语言形式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表演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创新性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听、看、读、思、议、写”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第三,知行合一,实效性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改革成果成效显著

本研究成果经过十年的探索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一,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第二,本成果得到省内其他普通高校同行的较高赞誉

我们通过参加省内思政课课程教学研讨会、课程师资培训会等各种机会,广泛宣传、介绍我校通过实施思政课教改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特别是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受到省内普通高校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评价。

第三,本探索成果受到省教育厅和思政课建设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在2008年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督查工作中,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教育厅督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组专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制完善,安排部署到位,课程设置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有力,实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008年11月、2015年1月,甘肃电视台文化频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在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8年9月18日下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为组长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逐步形成学院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十二年来,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突出特色,使思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我们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关怀中备受鼓舞。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公共课程,涉及的学生面广,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大学生英语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有教师认为既然是语言基础课就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思想教育那是马哲、邓论、毛思等课程老师的任务,与我们无关。对这种看法,本人不敢苟同。我们经常说,做学问首先应该学会做人,做人有时比做学问更加重要。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许做了些辅导员该做的事。一日,我正为部分学生学习懒散而痛心疾首,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没必要跟他们生气,你把自己的课上好就行了,他们学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做思想工作是辅导员的事,你没必要管那么多。”诚然,有很多老师都有如此想法。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的修订原则中有这么一点,“在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等方面体现了语言基础课的要求,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连课本在编写时,都考虑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就不能兼顾呢?其实本人认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也是一门很好的人文教育课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很好地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另外,一个语言教师比一个数学教师或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更能有效地传递人文信息,因为他能运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而且其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一个语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学问再高,但若其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其终究是社会的败类,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恐怕比那些没多少学问的人还要大。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语言知识教学中,有效地将二者统一起来。其中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实际上与我们提倡的思政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少了些理想主义,多了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相当普遍。老师的教学似乎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四、六级,在毕业时,找工作能有个敲门砖。而学生的学习似乎也很明确,就是通过四、六考试,那样就万事大吉了。这样人文教育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语言课程,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人文优势,使学生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一粒扣子。所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守好大学英语课程这段渠,种好大学英语这个责任田,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版第三册第1单元section a为例,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这篇课文的题目是never, ever give up!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在这一部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s success? do you think are the secrets of success? 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成功的探讨。 

1.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如何使梦想成真的音频,就短文内容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three steps mentioned in the talk to make one"s dreams come true? 2.讨论:why do a lot of people fail to achieve success at last?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other steps to make one"s dream come true besides the three steps mentioned in the talk?

根据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进行课文延伸拓展,给学生介绍英国和美国的公立学校,让学生们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校,并与国内的学校作对比,拓宽学生的视野。 

1.课文结构分析。让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进行分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以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文中提到了一些名人winston churchill, estein, edison, abraham lincoln,课前先让学生去查一查资料,了解一下这些人的成功经历,然后让同学在课堂上分享。 

3.重点语言点的讲解。 

文章中提到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你如何理解: it"s not how many times you fall down that matter. it"s how many times you get back up that make success! 

2.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你的看法如何?    

通过主题探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学习,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计划,有恒心,有毅力,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 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 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 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 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 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 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 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 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 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确立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学校宣传部与教学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了关心和支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重视,不能轻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为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组成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直接主抓负责,充分体现了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

是完善规范工作机制

学校实施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制度,定期研究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学校领导“听课制”,通过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建设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人员及师资配备、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务处、科技处在教学成果评定、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也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支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配置专门工作机构

学校在原社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独立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选配了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担任负责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保障专项经费

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培训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给予倾斜。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征订各类社科期刊30余种,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验室,并购置思政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相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强化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

教学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严选拔、关注成长、优先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建设专兼师资队伍

根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的相关要求,学校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学校从严选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了教育部1:350的要求。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建了一支由熟悉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党务理论工作者构成的15人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

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落实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在职培训培养和实地考察等措施,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教研水平,改善了师资结构。2013年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中有7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有12人次参加各类培训,6人次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计划;每年选派4名教师参加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选派18名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赴发达地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选派10名专职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出版教材10余部、发表教研科研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校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和2014年度两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和“教学能手”奖,2016年度两名教师荣获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2014年一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候选人。

(三)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为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

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贴近”目标,学校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选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责任感和归属感

学校在教师职务评聘、表彰评优、经济待遇落实等方面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给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为59%,高学历教师比例为56%,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1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青年教师成才奖”、3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评校级“模范班主任”、1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辅导员”、4名兼职教师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

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理论+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初步形成。

(一)规范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校严格按照“05方案”为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门课程,共计16个学分,248学时;开设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共计2个学分,36学时。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数。使用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编教材,坚持新课培训,集体备课,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全校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每学期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要点要求,采用“专题化”教学,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坚持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推行形势与政策主题班会,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选用辅导教材,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为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兰州石化集团、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什川镇华夏奇园中国红色文化基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邓宝珊故居、红西路军事迹展、会宁红军会师楼、哈达埔红军会议旧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的平台。

(三)全面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坚定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的模式。为此“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经典案例教学,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咨询式教学,使学生在关怀中备受鼓舞。

学: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专题,采取“小组学习探讨、班级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要做到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 突出实践教学,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做到在“教中学、学中做、课内做,课外做,校内做,校外做”,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乐于做事,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几年通过开展以“从我做起,共建文明校园”、“诚信做人”、“mdsk读书会”、“法律援助中心”、“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使学生从践行中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考试方法, 构建了由闭卷(30%)、开卷(30%)、实践(20%)和平时作业成绩(20%)四部分组成的复合式考试体系,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应试”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试,充实考试内容,扩大考核外延,分解考评指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改革成果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突出

第一,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也是衡量课程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严格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心和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两个转变”:即把教材转化成教案,把教案转化成教学过程,切实克服教学概念化、单调化、程式化、空洞化的倾向,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突出“三个环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新”, 以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活”,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小品表演”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考试形式突出“实”,就是通过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实效,达到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的目的。

第四,贯彻“四教”“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教人、教心、教行”,通过学习,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五,实现“五个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关注、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掌握教材内容与学习原著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解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改革成果特色鲜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

第一,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运用文艺式、操练式教学方法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品表演,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肢体语言形式把深奥、抽象、枯燥的理论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表演的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自主学习,创新性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听、看、读、思、议、写”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第三,知行合一,实效性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三)改革成果成效显著

本研究成果经过十年的探索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第一,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第二,本成果得到省内其他普通高校同行的较高赞誉

我们通过参加省内思政课课程教学研讨会、课程师资培训会等各种机会,广泛宣传、介绍我校通过实施思政课教改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的特色亮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特别是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受到省内普通高校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较高评价。

第三,本探索成果受到省教育厅和思政课建设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在2008年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督查工作中,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教育厅督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组专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体制完善,安排部署到位,课程设置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有力,实践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2008年11月、2015年1月,甘肃电视台文化频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汇报展示活动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在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8年9月18日下午,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为组长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逐步形成学院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我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十二年来,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空洞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突出特色,使思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我们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关怀中备受鼓舞。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十二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魅力思政火了起来。我们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课内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虚拟实践教学拓展教育空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我们大胆创新的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了从艰难起步、艰辛探索到广泛参与、初见成效,如今这一活动形式已常态化。通过这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因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兄弟院校的观摩学习和高度好评,已成为我省高校独一无二的文理品牌。

第五,对分课堂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以“打造思政金课”为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2018年6月首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组建了由曾令琼教授领衔,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课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现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逐步推广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提高了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在兰州文理学院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公开课第5场直播。此次全国直播是由“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思政课系列直播活动,首批共有五所高校进行了公开课直播,在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第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论证实例,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对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一个方案”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中宣传部、教育部两个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是高学历教师特别是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偏少;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今后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

第二,制定科研规划,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教授,指导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2年内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获得奖项。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2022思政课程工作部署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