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九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18:45:47 |
  • ZTFB |
  • 12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

适合人群:母亲、女友和自己

举例礼物:mini cooper、长茎玫瑰、土豆削皮器

之所以将小宝马、植物玫瑰和一块土豆削皮器这三样浑身不搭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只为说明:礼物不分贵贱,适合方是真理。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之理已经由天赋予我,我的内在已经完全具备了万事万物之理。在天地存于心间的自然条件下,如果还能反躬自省,诚实无欺,自己当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在圆月之夜的送礼哲学的范畴内,不妨将这个“我”替换成“他”――将要接受你礼物的“他”。他有什么,缺什么,才好决定送什么。这其实也是所有送礼哲学的第一要素。送礼之前,多多考虑接受礼物之人的立场所需。送礼之高下,就在贴心诚心与否。

面对一位年近六十、方向感全无、戴老花镜的妈妈,一块土豆削皮器显然比前两样礼物来得实际温馨从而备感窝心,中秋之夜家宴上的那道酸辣土豆丝就全靠它了。在money够多的情况下,请把天蓝色小宝马赠送给那些整天穿纯白t、匡威鞋然后狂爱谢耳朵的文艺女青年吧――月亮在天上圆着,小马驹在地上跑着,保准一获芳心外加好感品位度激增。势必注意的是,那些个爱着豹纹内衣、足蹬九寸高跟鞋、卸妆足足需要一小时的御姐型美女是万万不适合小宝马的――进口敞篷式小宝马只是刚巧凑合,最好还是送玛莎拉蒂。对御姐姐们来说,坐在小宝马里赏月还是太幼齿、太狗血,而她们早已全部熟透了。

啊,还有那支长茎玫瑰送给谁呢?“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说得太多,却当然是真理。这年头,玫瑰早已不单代表爱情――能够代表爱情的东西太多了。三天之内就凋零的玫瑰,茎上有刺的玫瑰,完全忠实记录了时间的分秒流失以及生活中不期然会遇到的小悲伤。不妨就将它送给自己吧,如果月圆之夜还是孤身一人。爱自己多一点永远不会错。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进入大学已经有半年了,可我还记得,十月金秋的时候,抱着对大学的憧憬,踏上了离开故土的一步!还记得,曾经对大学的期盼,曾经为了考上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当来到东大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便不再是从前那般,充满了希冀!我曾为自己成为一个吴院学子而自豪,也曾许下豪言壮志,曾经,那麽多的学生社团引起了每一位大一新生青春的激情;也是曾经,军训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成长,什麽是承受,什么是独生子女从来未曾体味到的一切一切!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终究是迷茫了,总以为大一是碌碌无为,大一是无聊浪费,时光在指间悄然而逝,却不知珍惜!困惑地度过了半年,经过了一个寒假的仔细思考,我渐渐寻获了大学生活的方向。一个人贵在知道自己应该去干什么,"明其志,方能知所赴!"学校提供的平台是许多专家的共同认可的,适合大部分同学的需要,然我们自己应该更清楚自己的实际需要,在学的课程上有所侧重,有所安排,另外选学一些对自己有价值、有益处的课程......这将更具个性化更能挖掘你的潜力。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更应该是精彩的,若要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我们就必须明了读大学的目的:

1、获取知识。求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欲望,上大学更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

2、提高素质与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全面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的要求不仅仅是呆板的书本知识,而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接受大学教育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综合素质,但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学业有成,自然为将来的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埋下伏笔。

此外,我们还得合理利用时间,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学校教师培养而获得,也可通过自我锻炼获得。大学生要有一种探究精神,在学习上不能遇到问题就放弃,要把克服困难的过程看作一种快乐,要知道任何困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即便遇到问题一定要反复学习,多推敲、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会合理安排自己时间,妥善处理同学关系,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切忌冲动行事、感情用事。

3、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面前,要认真思考、分析,找准其切入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自己,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大学观念时,也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说:“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并且知道工作意识着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步入这个环境的大学生,理当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即独立自主,自己

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也不能依赖于“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有人管”为“自己管”.“自己管”,体现在各个方面:身体保健、生活自理、社会来往……这是最起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业的研习。关于这一点,我国一位在科技界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说得很好,在大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学好,但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修其它课程,广泛吸纳知识。而且这种吸纳是审视性的、思考性的,因而获益匪浅。

尽管我们身处大一,但是四年并不长远,不得不及早为四年以后做打算.我们应该更高利用好大学四年这个人生中及其重要的四年,也是人生的黄金四年。让自己充实的过完大学四年,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的发挥自己做好准备。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时光荏苒,高考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此刻却实实在在地到了告别大学校园的时刻了。

努力回忆四年生活,记不清点滴,大体的感觉却还是美好的。

我很感激,缘分让我和我的的三个可爱的室友生活在一起,说笑、畅谈、分享、抱怨,互相扶持,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却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有的只是体谅与宽容。想起那些照顾和被照顾,一起挑灯夜战背考,熄灯后没完没了的夜谈,拿腔怪调的唱歌,尴尬到毫无保留地分享秘密……即使到我老得再也记不清我们说过的话,唱过的歌,为何流的泪,偶尔生的怨气,想到他们,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我也会笑的,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化成我的笑一直伴我到老。

我很怀疑四年所学,在我工作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说来惭愧,我从来不是个用功勤勉的学生,凭着英语的底子不错,偶尔拿些三等奖学金。我从来没能把老师认真教学的内容记住个七、八分,但是我非常感激我能碰到这些出色的老师,不管这门课我考得多差,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因为我几乎可以从每位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书本之外的东西,我从选修课上得到了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热爱,从新闻课上看到了人格的光辉和做人的原则,从英语课上学到很多常识甚至哲学……哪怕我把这四年所有的文字和教条全部遗忘,我会记得我曾幸运的碰到这些可以为人师表的老师,并因他们而受到的积极的影响,在这个师德越来越多得遭受质疑的时代。

我同样感谢,四年来,我可以和一群可爱的同学一起成长,虽然我谈不上是个热爱集体的人,也从来缺少那鼓子持久的热情,我却是实在地喜欢着大家的,很遗憾,我显然从来没有深入地了解你们每一个人,只是想让大家知道,那些短短的交谈、说笑,视线偶遇时的鬼脸,对我请求帮助时的回应,你们的presentation,上课时的发言,文章的交流阅读……从这所有的点滴,我是可以感受到你们的,而这又足以让我对你们产生好感,或许我并未给过你们慷慨的赞扬,那么至少现在,我可以让你们知道,你们在我心里是鲜活、可爱的,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可以快乐地生活,即使哪天你我彼此相忘,大家也要快乐地生活……

我似乎说了室友,老师和同学,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已经足以构成我的大学生涯,我确实也做了自我批评,是的,我做了自我批评,而且我时不时地就会做自我批评,却总是缺少改变的动力,或者确切地说,持久的改变的动力,或者更确切地说,说服自己需要改变的持久的理由……

恩还少几十个字,我想起,我一直做着家教,想起,当过志愿者,想起,参加过社团,学过吉他,想起,参加过体育竞赛,演讲比赛,甚至尝试过歌唱比赛,哈哈……奇怪自己并不喜欢参加任何比赛,那么恐怕,我确实并不在意“参加”和“不参加”那回事。

小结完毕,最后一句话,我这么写着的时候,是严肃的,全然的严肃!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大学的生活不比在家,在大学什么都要靠自己,这也是在锻炼我的生存能力,我会把自己的生活作的井井有条,作的简单而充实,培养自己的生活习惯,锻炼自己的生活意志,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学校园是个大课堂,里面有来自各各省市的同学老师和各种性格的人,来到这我会尽可能的改去自己的缺点,用最短的时间与同学和老师们相处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要在寂寞之时耐得住寂寞,激情之时把握住分寸。

大学,是我在进入社会前的最重要的一站,更好的适应这里也是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前提,在这里不仅我要努力学习专业课同时也好学好文化课,例如英语,掌握英语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它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和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大交流范围,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能力,虽然我英语差,但在大学期间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力争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突破语言难关。这是我大一最主要的任务。

我给自己定下的大学四年学习计划。

大一: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努力把基础打捞,特别是英语的学习,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开始背单词,为大二进行英语四级乃至英语六级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一要尽快转变从前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要开始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和自学的能力。另外,常去图书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可读一些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等给予所学专业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学的修养。

要记住:大学四年,要好好的利用图书馆,只要有时间就多去图书馆转转,总会有所收获的。有时间的话就查阅更多关于我们这个专业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做好充分的准备。参加学校的社团,学生会,在社团,学生会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办事组织能力。总之,利用学校里一切有可能的资源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

大二:在稳抓基础的同时,又要做好学习专业课的准备。这一年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要端正态度,努力把专业科学精通(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要了解所学专业要必修的课和选修的课,初步了解一下必修的专业课内容,对于选修课,最好选一些与实践相关的课,这样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课余时间可以安排一些时间,来学习办公软件的使用,同时要增强对电脑的操作技能。

大三:在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时大学四、六级等一些必考的证书最好在大三下学期前就全过。这是要主动出击,可先学一下大四的课程,为大四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从这一年就要了解和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这其中包括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创业等。

大四:作为大学最后一年,也要好好的学习,这时就要按大三确定下的计划进行。若考研,就下苦功夫,全力以赴的去考。若准备就业,就要从各个方面搜集就业方面的信息,并做好去培训的计划。但要记住写好毕业论文,为大学做一个完美的结束。

2022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九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