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 古诗词教学感悟(9篇)

  • 上传日期:2023-01-12 05:16:56 |
  • ZTFB |
  • 13页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7、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8、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0、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1、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2、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3、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4、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15、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6、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17、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1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9、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20、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晏几道《鹧鸪天·七夕》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內。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风雨》赏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译文

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枯败的黄叶仍旧被风雨摧残,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于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窮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因此自然引出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无意中触犯了朋党间的戒律,诗人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被加上“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一类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便是必然的了。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从“青楼自管弦”到“旧好隔良缘”,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深一层描写,也是对人生感受的深一层抒发。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知交的领域,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和首联的“宝剑篇”一样,这里的“新丰酒”也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性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夜雪》赏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梦中醒来,惊讶地发现被子冷冰冰,

抬眼望去,却见窗户被映得亮堂堂。

这才知道,在夜间下了好大一场雪,

不时听见,院中竹子被压折的声响。

带你读

雪,如同冬天的精灵,当它悄悄来临的时候,总会带给人惊喜。古往今来,吟诵雪的名篇佳句很多很多,但以《夜雪》为题的诗作却不多见。

夜色沉沉,四周寂静。已经入梦的人们,怎能知道雪花正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哈哈!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目不见雪,却能写出雪的大。半夜被冻醒,正在疑惑,望见窗户上明晃晃的一片。哪儿来的光?哦,是层层积雪强烈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光亮。侧耳听听,“咔嚓咔嚓”,什么声响?哦,是院中的竹子,竟然一根根地折断了。雪一定是很厚很厚,才能把那么柔韧的竹子给压折了呀!好了,读到这儿,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天地间,一片一片一片……数不尽的雪花快活地飘飞着,轻盈地舞动着,静悄悄地落到山岗,落到树林,落到人家的屋顶……一层又一层。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它们已经让世界改变了模样。好大的雪!好美的雪!虽然不能奔出屋去跟它们热烈拥抱,却已经在遐想中心驰神往。

诗人多么了不起!只不过廖廖二十字,就能引发这么多的想象,就能带来这么多的感受。读读背背,把这二十字印在腦子里吧,等你再打一些,等你碰到那么一个时刻,你就会懂得它们全部的妙处。真的!

《塞下曲》赏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带你读

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写的是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北方的冬夜,寒气逼人,四下里没有一点声响。月亮被云遮住了,天地间一片漆黑。你以为人们都进入梦乡了吗?不!打了败仗的敌人,趁着这个大好机会,悄悄地逃跑了。可是怎么逃得掉呢?我们的军队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敌情立即上报给将军,他当机立断,要率领一队轻骑兵去追击。不一会儿,人马点齐,整装待发。就在这个时候,雪花漫天而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刹那间落了将士们一头、一身。弯弯的角弓落满了雪,它正绷着劲儿要上战场;长长的钢刀落满了雪,它正闪着寒光准备杀敌。一声令下,英勇的将士们策马飞奔,马蹄下绽开朵朵百花……

这首诗写得很妙,妙就妙在读完最后一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象接下来的战斗:刀光剑影,杀声震天,那是怎样一个激烈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有没有追上敌人,他只描绘了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战前的紧张气氛、跃跃欲试的情绪全都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读过了“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的小诗,再来读这样一首诗,你是不是觉得很不一样?不怕艰苦,不畏牺牲,诗歌里的军人充满了男儿气概,敬佩他们吗?快来诵读吧!

《望庐山瀑布》翻译及赏析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古诗江南春拼音

《江南春》是语文课文中的一首古诗,古诗中美好的意境也值得我们去感受。

《江南春》原文及拼音

qiān lǐ yīng tí lǜ yìng hóng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

shuǐ cūn shān guō jiǔ qí fēng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

nán cháo sì bǎi bā shí sì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

duō shǎo lóu tái yān yǔ zhōng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江南春》教案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甲: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乙: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乙、让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甲、让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中华少年的心田。

乙、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甲、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合: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文发扬光大,让我们:——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甲:xx中学x年级古诗词吟诵吟唱比赛活动

(合)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课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师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

2、激发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为终生学习发展奠基。

3、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审美情趣。

二、活动主题:

诵千古诗词,扬中华美德。

三、参赛对象:

九年级学生。以班为比赛单位开展个人背诵比赛以及集体背诵比赛,每班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比赛。

四、比赛要求及形式:

1、所选文章内容脱稿朗诵,限时7分钟。

2、所选内容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3、参赛形式以背诵为主,鼓励形式创新。各参赛队可在背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音乐、道具、服装等均为综合评分内容。(但要注意,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道具、配乐等自备。)

4、背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5、每班自由选择一首集体背诵,个人赛背诵内容为九年级诵读积累篇目。

五、赛事安排:

第16周活动宣传筹备,班主任宣传比赛内容并安排时间训练;

第18周星期一下午比赛;比赛地点:大会议室;

比赛规则: 1、每班选出一位同学参加背诵表演赛;

2、每班派出的个人赛参赛者(每班都由相同学号的同学参加个人赛)以及背诵内容都由评委老师抽签决定;

3、集体背诵,由评委抽签决定背诵顺序。

六、奖项设置:

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七、评分标准:

1、语言表达(35分):语言流畅,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2、朗诵内容(15分):所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3、形象风度(20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

4、节目形式(10分):形式新颖,富有艺术,耳目一新

5、参赛人数(5分):少于班级总人数90%扣3分;达90%或以上满分;100%参赛的奖1分

6、时间把握(5分):朗诵时间少于2分钟或超过7钟分扣1分以上;

7:综合印象:由评委根据参赛队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评价。(10分)

八、组织安排:

学校语文组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每年的3月份,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我们各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早已在为古诗词诵读活动做准备了。

(女)今天的诵读活动,就是展示同学们激情澎湃的风采。

(男)本次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以及鼓励奖,让我们用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担任今天的评委老师有。

(女)掌声欢迎评委老师。下面我宣布:“首届古诗词诵读比赛”现在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四(5)班许竞一等同学的《游子吟》,掌声欢迎。

(男)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花开花落,菊绽荷残,每个季节总能奏响一支动人的歌。请欣赏等同学带来的《四季的歌》。

(女)瞧,来了一群可爱的大白鹅,有请二(3)班小朋友的《咏鹅》。

(男)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女)每年春天,它总是如约而至,一抹新绿,唤醒了多少人冬眠的心。即便再多的风霜雨雪,烈火焚烧,它依然顽强地活着。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男)今春漫长的雨季,让春姑娘闪亮登场的日期一改再改。天终于放晴时,春姑娘却意外发现自己早已成为诗人笔下的最美。请欣赏三(4)班同学带来的《春》

(女)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四季诗》

(男)谁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劳碌一季的农民们喜笑颜开?橙黄桔绿,落叶似蝴蝶翩翩飞舞的景象,告诉大家,丰收的喜悦是秋天赐予的。收获的季节里,少了些花枝招展,却多了点含蓄的美。下面请欣赏三(1)班同学朗诵的《秋韵》

(女)下面请欣赏一(6)班小朋友朗诵的《动物之组诗》

(男)古今中外,多少女英雄豪杰在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总是带着一点点神秘色彩。请听等同学朗诵的《木兰诗》。

(女)下面请欣赏六(1)班同学表演的《伯牙绝弦》

(男)下面请欣赏一(4)班小朋友朗诵的《春之诗》。

(女)它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扑向你,却也不忘叮嘱清凉在树荫下默默守候你,被烈日灼热的湖水漾起层层涟漪,是它带着复杂的心情在向你倾诉。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夏之诗》。

(男)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送别诗》。

(女)江南的水流出的是灵动,江南的山,透出的是秀丽。身在江南,恍惚间已成画中人,心系江南,忆气的皆是幅福清丽婉约的风景画。请欣赏二(2)班小朋友朗诵的《江南》。

(男)下面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水调歌头》。

(女)下面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将进酒》。

(男)一花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春天,星红点绿都唱不了主角,春天有太多值得赞美的景物。请听三(2)班的《咏春》。

(女)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男)历朝历代,多少爱国志士牺牲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抗金名将岳飞将一片赤子之心献给了南宋。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是我们应该刻骨铭心的爱国情。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满江红》。

(女)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水调歌头》,请五(6)班同学做好准备。

(男)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

(女)《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三字经》

(男)请欣赏二等小朋友朗诵的《满江红》。

(女)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男)那一片红色,映得诗人恢复了青春,年轻了心灵。陶醉于蝶飞鸟语花香中的人,是春之花的忠实仰慕者。请欣赏小朋友朗诵的《江畔独步寻花》。

(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虞美人●如梦令》。

(男)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咏鹅》。

(女)请欣赏由二(7)班、一(7)班和二(5)班三班小朋友的合作诗组。

(男)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我们的祖辈建立了新中国。这位教师出身的伟人,诗词中也透着不灭的英雄气概。请欣赏六(2)班周芳芸等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

(女)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元日》。

(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欣赏四(4)班等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清明》。

(女)请欣赏等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明日歌》。

(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哪首词里的句子?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水调歌头》。

(女)请欣赏三(5)班的同学为我们朗诵《童趣》。

(男)请欣赏二(6)班张金月等小朋友朗诵的《念奴娇》。

(女)同学们,我们的诵读比赛即将接近尾声,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欣赏《满江红》,有请同学。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下面宣布本次诵读比赛获得鼓励奖的是,获得三等奖的是,获得二等奖的是,获得一等奖的是。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让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力的时期,感受古典诗文之美。

(男女合)大唐镇小“首届古诗词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24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有关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通过回顾与整理课内外古诗,使学生养成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读诗句、晓诗意、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复习,重温诗句,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1、学会整合归类所学过的古诗。

2、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大会,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板书课题:古诗词)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学过的古诗也很多了,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大家是如何背诵古诗的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看图记忆法等。

3、学习归类列表法。

(1)回顾本学期的课内外古诗有哪些?生答。(课件出示)

(2)师生配合,利用思维导图板书整理并复习背诵课外古诗

三、分组梳理课内古诗

1每组利用思维导图框架梳理一首诗,包括作者、朝代、内容、表达思想。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教师随机板书,梳理课内古诗。

四、闯关比赛

1、过渡: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册书的课内古诗,但老师知道,大家的诗词储备绝不仅仅限于课内,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次闯过游戏。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小组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举头红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落三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作白玉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吹花送远香。

(5)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暖睡鸳鸯。

第二关:金睛火眼。

细心观察,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

(1)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慢坡片片青。

(3)儿童放学回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路人借问摇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5)迟日江山立,春风花草香。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第三关:巧妙运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也会随口吟诵。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1)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2)春天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垂挂着万千根枝条,我不禁想起贺知章的诗句“_______ ___ ___。”

(3)“_______ , ___ _ _。”我们要爱惜粮食,因为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

五、总结梳理

1、组织学生对照板书总结本节课内容。师: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古诗,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

六、迁移运用,课上练笔

1、师:大家看,思维导图不但能帮助我们整理记忆、背诵更快,还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把握重点。我们要学着画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古诗词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的意境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景物、一些画面、一件事情让你想到了哪句古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在写话之前先画一画思维导图,把思路整理清楚,写话的时候就不会东拼西凑、思路混乱了。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指名展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写话练习

2、自主选择

(1)课下再搜集两首你喜欢的诗整理在采蜜集上;

(2)自由选择一首古诗做诗配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