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 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7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18:39:30 |
  • ZTFB |
  • 8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农业也展现出新阶段、新常态下发展特点。表现为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比例进一步下降;农业发展呈现降速趋势,呈现“两板(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的天花板和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效应”;农业发展由“十二五”时期追求“量”的扩张转向“十三五”时期既要求有一定的“量”又要求有较高水平的“质”,这种“质”的要求体现在农产品内在质量和安全质量的高度统一、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协调;农业发展约束因素增多,尤其是耕地资源刚性减少造成不能通过增加种养总规模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业进步更加依赖科技支撑,科技将成为农业腾飞的翅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会大大改善等。

可见,“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是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这些巨大变化和挑战,我们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做好“三农”新文章,为实现“三全”目标打好基础。

和肥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五大功能分区总体规划要求,做到上下相通、左右相融。根据合肥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我县“主城融合、中间突破、两翼保护、西北控制”发展空间布局,未来5年,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点面结合的结构调整计划,依托肥西县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沿湖环山生态型、近城都市服务型、远郊农产品保障型的农业板块,推行一产、二产、三产高度融合发展,走一条高效、环保、安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因此,要继续坚持“加快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发展路径,抓好美好乡村和新市镇建设这个牛鼻子,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等统领下,抓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建设要求,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留住乡愁,尤其是要注重美好乡村产业规划,避免以往只抓村庄建设忽视产业发展的现象。产业发展要突出优势,推行具有“一村一品”特点的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着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

受城镇化的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更加凸显。要实现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未来五年,必须在扎实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基础上,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土地流转,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采取外引内培方式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立志农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以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稳定繁荣。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十三五”时期,学校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大胆创新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以绿色质量建设为主线,以生本课堂为抓手,为努力创建“生本教育”为核心特色的实验小学,特制定“十三五”(2016年——2020年)学校发展规划。

远安县实验小学位于鸣凤镇沮阳路36号,始建于1906年,学校占地面积16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724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416名,教职工在编在岗62人,交流在校1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5人,其他全部为专科学历。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人(语文2人,数学1人,英语1人),县级骨干教师14人。学校建有功能室10间,有7间配备了多媒体,其中微机室2间、音乐教室2间,仪器室1间,实验室2间,图书室1间,美术室和书法教室各1间,30间教室实现了“班班通”(2间教室更换为一体机,其余28间教室为电子白板)。

师生状况:根据目前教师年龄结构,今后五年,将自然减员(退休)7人(2016年减1人,2017年减3人,2019年减1人,2020年减2人),今后五年,每年需要各补员2人。学生规模控制在1350人以内,班级30个,平均班额45人。

一、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二、总体目标。我校在未来的五年内,要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生本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出学校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用绿色发展理念评价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三、校园文化主题。两自:“自信、自主”。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快乐、幸福。每个人是学校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教师高度自律,遵循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践行生本理念,让每位教师、学生有自信,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谋划、来管理,营造温馨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幸福工作。

四、发展思路。突出一个主题——绿色质量。确立“四种意识”——(1)生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2)师本意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3)校本意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社团建设、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抓手。(4)社会意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

一、常规模块。

1.学校管理工作方面。学校各项工作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精神为指导,内聚合力,外塑形象,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党风廉政制度,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注重在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打造特色名校风范。在未来五年,学校的日常管理制度要以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在落实上下功夫。严格考核评价制度,严肃考勤制度,规范请假、销假制度,建立稳定教学秩序和规范教学评价活动,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

2.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师生自信、自主,建设“第二个温馨的家”,实现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幸福、快乐。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教师高度自律,营造温馨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幸福工作。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加强普及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规范化工作,力争在德育示范校的基础上,用五年的时间,争创市级德育示范校和市级文明单位。

3.校园安全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把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狠抓落实,加强管理,为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安定环境。强化学校门卫的值班制度,完善保安人员的考核制度。落实生命安全教育进课堂,经常性开展防交通事故、防拥挤踩踏事故、防溺水防中毒、防火灾等安全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4.信息化管理方面。学校将在本规划时间内,实现从部门到个人的计划、总结及各种必报资料数字化上传,逐步构建由内到外的校园网站。德育工作档案、学校日常管理档案、学生学籍管理等也要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建立2a档案室,收集整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5.评价制度建设方面。未来五年,学校的中心工作将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生本课堂和绿色质量建设上来,因此,学校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如奖励办法、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教师评价条例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充实,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制,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考核制度,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家长学校建设方面。加强家校互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并充实班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长学校要争取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召开两次以上的家长学校会议,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广大家长,进一步建立我校良好的口碑,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效应,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7、办学条件改善方面。2016年主要改造教学楼卫生间4间,190平方米;2017年规划新建教室8间 ,将学生全部集中到主教学楼,南面教室全部改为功能用房;2018年改造阶梯教室,更换桌椅;2019年校舍整体维修。每年增加图书1000册,5年投资15万元。

二、课程模块。

1.课程建设方面。开齐开足三级课程,考查学科逐步实行专人任教,功能室授课。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每门学科有自己的特色领域;大力开发利用校本资源,进一步拓展校本课程领域,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人人是社员,个个有特长。运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宁可用坏,绝不放坏,并把资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其发挥应有作用,全天开放功能室,尝试交由学生管理的模式。

2.课堂教学方面。继续探索“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教学法,融入“前置性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质疑、激励评价超越”几大元素,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提倡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师生之间融洽交流,课堂教学做到六个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教学效果实现四个到位,即参与程度到位、个性化学习到位、知识掌握到位、能力培养到位。扎实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班活动,课堂精讲多练,课外作业转型,阅读为必修,努力探索新课标下“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教学途径,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校各级骨干教师要真正教学教研带头作用,带头研究生本课堂,带头践行生本课堂,成为生本教育的领头雁。

3.教学研究方面。以生本课堂教学为重点,各年级齐头并进,建立学校、各处室和教师个人三级教研体制,深入开展教科研。注重教研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学校逐步加大教研经费的投入,在学校已完成的实验课题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实验工作。鼓励教师成立校本课题攻关组,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能力。逐步完善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化的教育科研体系和管理方法,促使教师队伍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化。

4.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学校将每个学期教师各级公开课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大型公开课的课堂实录,都要保存到硬盘或刻录成光盘保存。建立我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教师教学讲座的演示文稿、教师在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要及时合订成册或发布在校园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

5.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方面。提倡教师多写论文、教学反思之类的教学心得。学校将不定期对教师的经验总结汇编成册结集出版,鼓励教师参加县级、地市级以上优秀论文评选,争取实现我校教师论文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刊登的突破。

三、教师模块。

1.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岗位设置要求,继续培养、充实和完善领导班子队伍,建立决策系统(校委会)、操作系统(课程开发部、学生成长部)、监督系统(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反馈措施(校务公开栏、意见箱、公告栏、校园网)三大系统及措施,逐步取消现有的一些办公分支机构,合并并形成协调统一、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打造一支思想上进、工作务实、善于管理、勇于创新、清正廉洁的管理队伍。

2.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加强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考核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建立相应机制培养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师徒结对子等形式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青年教师,每学年每人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至少有一节课被大家听、评。鼓励教师树立开放的学习意识,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建立教师阅读奖励制度,通过论坛分享教师读书成果。

3.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强化教师的政治学习,通过专题报告会、专家引领、共同学习和反思等方式,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引导教师向模范人物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工程。

4.继续教育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与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五年里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达到10人次,县级学科带头人达到20人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班主任工作全员培训活动。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要求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使教师在不断育人同时更新自我。

四、学生模块。

1.品行养成。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用活动、用细节、用学习、用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起始年级、起始学科行为养成重点,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加强班级自治,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班级、学校的主人。

2.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内容,组建学生社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和生命安全教育进课堂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防范意识,全面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通过开展全校性体育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多方位的展示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校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品味,提升学校教师的凝聚力、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吸引人,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启迪人,以优越的办学条件打动人,创建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实验小学。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各类风险挑战增多,旧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安徽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切实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新轨道。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贡献率由2002-2008年10%以上降为2011-2013年的-2%到-4%,投资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25.5%降至2014年的15.3%。安徽外贸增速从“十一五”时期的20%以上滑落至2014年的8.2%,投资由37.5%降至16.5%。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和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内需增长空间广阔。从安徽看,“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需求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内外需协调、投资消费联动的新局面。选择好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带一路”经济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传统产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产能扩张空间收窄。我国钢材人均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已接近西欧和日本的产量增长拐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新世纪前10年的20%以上降至2014年的1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7%;房地产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投资仅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7%。总体来看,随着传统产业接近增长拐点,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

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既对产业平面扩张形成了挑战,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十三五”时期,安徽应适应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随着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人均淡水、煤炭、铁矿石资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铜、铁矿石等传统优势资源日渐枯竭,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一半。我省人口抚养比在2011年降至42.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2013年达到44.4%,用工成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缩小。

同时,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环境成本将大幅上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绿色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按照减量、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按照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总体战略,但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落差。安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2/3,城镇化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201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伴随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加大。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本、质量提升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

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十三五”以来,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以及局制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治水方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防汛抗旱保障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河长制持续深化、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政水资源监管、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宣传、脱贫攻坚、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等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

水利局党组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市县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示,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扎实开展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活动主题,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二是认真开展专项督查重在保证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在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政令畅通,促进作风建设,提升部门合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深化组团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强对各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生产检查。重点抓项目建设的组织部署、责任落实、工作进展等情况,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的意识,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努力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任务。

“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1)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工作。通过三年时间共安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4个,投入资金1.1亿元,覆盖受益农村居民22.04万人,其中贫困户9811户、贫困人口36564人。共解决饮水需求贫困户1640户、贫困人口606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止目前,按照国家出台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需求问题已全部解决。

(2)加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责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通知》(石精扶字[2019]10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的通知》(石水利字[2019]19号)文件,已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了摸排调查,共计123处,已全部落实运行管理主体及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管理责任人。

(3)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各有关部门责任及管理机构职责。水利局要切实履行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经费,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发挥效益。

(4)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全市第一,在全市多次阶段督查排位第一,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验收。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评中,我县水利工作全市三类县第二名,取得了历史上最好成绩。

“十三五”期间,河长制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转变。

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平,乡镇跨界及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018年在全省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中获得第一名,水利局获得省人民政府“2016—2018年度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获得河长制工作流域综合治理奖补资金100万。

一是各项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河长办规格得到提升,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河长办主任,建立健全“河长+警长”机制,采用“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聘请保洁员120名,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20名,打造“智慧河长”建立集pc端、手机移动app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三位一体的河湖信息化系统,实现河库“一张图”管理,护水措施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持续稳定。二是推进各级河长积极履职,实现从“有名”到“有实、有效”转变,坚持常态化巡河督导,累计巡河5113次,巡查并解决问题155次。三是“清四乱”“清河行动”持续深化,专项行动成效显著。2019年“清河行动”涉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24个,全部整治到位。四是深入推进渔业资源、小水电、农业面源污染等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河湖划界工作,完成2019年河湖划界实施方案编制,确定了河湖划界技术支撑单位。五是强势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13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中小河流治理、水环境治理及民生水利工程,着力打造水利风景区、珠坑秀美乡村示范点、大畲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显山露水、治水理山的特色生态旅游景点,助力河长制升级版打造,实现了水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双赢。

“十三五”期间,完成河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期)和河南端及下游5乡镇防洪工程(县城城南及古樟河段防洪工程)

河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期)和河南端及下游5乡镇防洪工程(县城城南及古樟河段防洪工程)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其中水利部分1.05亿元,景观绿化部分约5800万元,征地拆迁约4700万元。该工程水利部分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加高加固,护坡固脚,河道清淤疏浚,河心洲改造,增设壅水堰,支流口改造,污水口处理。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收尾阶段。

“十三五”期间,争取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河(石田段)防洪工程

河石田河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整治河道长约7.858km,主要包括四段,分别为小松镇政府段(小松中学至井头桥,长约2.56km)、耸岗村段(石田大桥至瑶上桥,长约3.323km)、汇流口段(狗沙坝至汇流口,长约1.54km)和段(松山大桥至黄坊大桥段,长约1.585km)。整治河道长9.008km。工程总投资为1736.49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1126.63万元)。目前该项目下达上级资金1300万元。

“十三五”期间争取建设七机排水库建设项目。

七机排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的小(1)型水库该工程批复投资为7987.9万元,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新建大坝工程、上坝公路工程、灌溉管道及附属设施等;其中新建大坝为砼重力坝,坝顶全长72米,最大坝高27.5米;新建上坝公路0.25km;新建灌溉管道8.447km。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920万元。目前该项目于2019年11月下达资金6390万元。

“十三五”期间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及河湖确权划界

我县水利工程标准化任务有2段堤防,分别为梅福段2.3km,西城段3km。完成2019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向县政府行文2019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经费的请示,并已批复。完成水利工程堤防标准化管理建设培训工作,并进行了建设中期现场疑问解答。明确了各段堤防责任人,进行了初步经费测算。两段堤防现场各类标识标牌制作安装已基本完成,内业资料整理有序开展中。

2019年河湖划界任务有干流93.6km,岩岭水库库区。已经完成2019年河湖划界实施方案编制;已落实工作经费,目前已挂网招标来确定技术支撑单位。现已开标结束,确定中标单位;计划安排等发布中标公示后,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11月30日前完成河湖划界成果编制;12月15日前完成成果政府公示。

1.上级下达专项资金后,县级配套资金不足补助标准偏低,缺口资金筹措难。一是工程造价上涨。受环保政策影响,砂、石、水泥等原材料紧缺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提高,导致水利工程建设造价大幅提高,导致水利建设缺口资金难以筹措。

2.生态红线及基本农田控制严,用地指标争取难。鉴于水利为线型建筑物,生态红线及基本农田划定时无法予以准确扣出,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存在占用生态红线和永久性基本农田问题,导致无法取得用地指标,影响项目实施。

3.技术人才缺乏,工程建设监管难。水利建设点多面广,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当前,我县水利基础偏低。一是水利技术等级整体偏低。目前,县城防洪工程为20年一遇,乡镇防洪工程为10年一遇基本为防止冲不防淹的建设要求,部分乡镇村庄等级为5年一遇以下其他乡镇还有尚未建设防洪工程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水利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水利工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水利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厅提出要全面推动“水利改革”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水利工程建设。

(1)山洪沟治理项目

我县列入山洪沟治理的项目有罗陂河、秋溪河、高田河、珠坑河、小姑河、大琴河、大由河、龙岗河、木兰河、白水河、姑溪河及新河河,总治理长度约67.4km,总投资约6.29亿元。目前罗陂河山洪沟治理项目2019年度全省仅有6个山洪沟治理项目,通过我局向上级积极争取项目并顺利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并于2019年11月下达投资资金899万元。项目计划于2020年9月初正式开工建设。

(2)、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我县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有河、碰里河、高田河、珠坑河、屏山河、大由河、下迳河、秋溪河及平阳河工程预计新建护岸94km,及河道清淤疏浚总投资约8.4亿元。目前高田河、珠坑河、屏山河、大由河已列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内容,秋溪河列入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专项投资申报内容。

(3)、城市饮用水应急水源工程及罗溪河引水工程建设项目

城市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小松镇罗溪村龙潭下水库和大昌坝水库,供水规模为日供水5.5万m3/d。新建小(二)型水库一座,隧洞1.5km,管道采用dn700球墨铸铁管,管道总长25km,目前该项目已由县发改委批复,项目总投资约2.25亿,目前,大昌坝水库至县城管网工程已开工建设。

(4)、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三条小河)

河流域县城段支流有小溪河、小西河、西外河等支流,均发源于山地丘陵,横贯西城区,除上游部分区域与山地丘陵融合,其余区域均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建设区范围,末端汇入,各支流流域面积为22.39km,2其中小溪河5km,小西河4.56km,西外河3.2km。县城段各支流河道均存在部分河段洪水标准不足、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等问题,均受洪水顶托导致出口不畅,有时出现内涝;部分河段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入河道,河底淤泥沉积严重导致水质污浊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在没有降水等外来水源补给情况下,实际上已成为城区排污沟。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及其他前期工作。

(5)河流域(睦富至坝口段)综合治理工程

该项目新建堤防、安全防护栏,整治修复河道岸线,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0.6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1座,配套建设管网10km;新建温泉引水管网4.5km;新建道路3.105km、停车场2个、车位230个;新建绿化亮化工程及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前期工作。

(6)、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

我县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计划对我县河干流以及其支流高田河、石田河、木兰河、大、横江河、珠坑河、秋溪河、龙岗河、大由河、小溪河、小西河、西外河、罗溪河等,在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段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投资约4亿元,计划实施内容包括:河道整治长度92.26km(两岸),生态护岸92.26km(两岸),河道清障1k㎡,生态河堤修复92.26km(两岸),清淤疏浚46.13km,水系连通6km,新增或保护湿地面积5k㎡,补充生态水量10万m3,保护村庄35个,保护人口14.6万人,受益人口26万人,防洪除涝受益面积及改善灌溉面积3.04万亩。该项目立项后将获得水利部和财政部2亿元的项目资金,今年3月由省发改委牵头市人民政府与亚洲银行签订了亚行计划贷款用于该项目的配套设施资金。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前期现场踏勘,设计单位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7)、城乡供水一体化及农村安全饮水项目

(一)继续与省水务集团公司携手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把剩余的北部高田水厂、木兰水厂实施完成,并推进县城取水口上移岩岭水库工程建设。届时,我县11个乡镇全部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范围内,在水量、水质、水压上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水农[2019]2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制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三)完成10个乡镇备用水源项目建设,计划对大由水厂、屏山水厂、横江水厂、丰山水厂、木兰水厂、高田水厂等6个水厂覆盖的10个乡镇实施备用水源工程,项目总投资约0.8亿元。

结合我县“十三五”水利工作任务和要求的实际实际情况,我们在“十四五“期间里将按照“不忘初心、造福群众”,做好我县水利工作: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方针

以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导,立足于“生态文明、保护优先”原则。

2.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规划、河湖划界。坚持“依法依规、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标准,并应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区划定等做好衔接,突出保护要求。全力抓好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二是突出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流域统筹、系统治理,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流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解决好生态流域建设的突出问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提升河湖功能,发挥流域综合效益,实现河湖永续利用。

三是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水利发展实际,把全会的各项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3.扎实开展“五项工作”

一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管水治水思路,部署“十四五”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转变作风,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二是突出水旱灾害的预防,坚持“科学调度、科学利用”。

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重点开展山洪监测预报预警、水库调度等“防”的工作,对水雨情信息预报精准,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以修复水毁工程为重点,推动薄弱环节治理工作。

重要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做好当前和后段防旱抗旱及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保两不误、两推进。加快推进,确保明年汛前全面恢复工程防洪能力。要优化程序,迅速完成前期工作;要抢抓有利天气条件,倒排工期,加强调度,加快施工进度;要严把工程质量关,高质量完成修复任务,真正把好事办实。

四是以乡村中小河流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度。

我县的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计划对我县河干流以及其支流等重要的河段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

项目计划投资约4亿元,根据水利部及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工作,陪同省水利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进行前期调研,配合其完成我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

五是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以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为目标,着力构建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的农村供水工程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全域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质量。提高我县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促进城乡供水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

继续与省水务集团公司携手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把剩余的北部高田水厂、木兰水厂实施完成,并推进县城取水口上移岩岭水库工程建设。届时,我县11个乡镇全部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范围内,在水量、水质、水压上进一步得到保障。

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水农[2019]2号)文件精神,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制度”,进一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一是加强水利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及招录工作,可招录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我县水利专业技术干部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重视年轻技术干部的培养工作,尽量压担子锻炼。

二是强化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必须落实管护责任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

三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资争项,争取上级水利专项资金,做好重点项目的谋划工作,引进社会资本,与省水投公司加强协调沟通,力促其加大对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从整合资金中切块保障重点水利项目顺利推进。

四是由于水利建设需要占有大量的土地,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红线管控的大背景下,水利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必须与国土管理部门的规划相协调。建议国土部门能根据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情况,适当地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或者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提前为水利建设(河道周边)留有余地,并实施动态调整。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日前公布,全文220xx余字,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的美好愿景。“十三五”规划不仅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也关乎每一个国人的梦想和福祉。哪些创新创业项目会成为社会的“宠儿”?哪些行业、职业能从中获益将“大有所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又有哪些好处?一起听听大学生如何评价“十三五”规划建议。

《建议》公布后,大学生创业者朱健涛十分兴奋,他创办的“农二代”农产品电商项目在未来五年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让朱健涛兴奋的原因在于《建议》原文指出,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朱健涛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植入,国家对于互联网制度的不断改革。已经促生了一大批新型职业的农民,我们“农二代”就是这样的新型农民。这个项目的四位主创人员均是来自河南大学的在读和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并且都是农二代。

朱健涛说,目前互联网+农产品的示范不断体现,农村电商的模式开始越来越清晰。未来五年,相信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接越来越简单,可以更好地为优质农产品寻找到优质的价格,“农二代”也将搭乘“十三五”的顺风车快速发展。

《建议》中提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接受新鲜文化能力最强的就是年轻人,我们年轻人最喜欢的那些文化产品,无一例外,都有相应民族的文化特色。”武汉大学新闻专业的陈忻怡看到“十三五”规划建议后,为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支起了招。“中国媒体在创作文化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有意识地把带有我们民族‘文化标识’的东西‘包装’一下?‘韩流文化’的蔓延过程对我们就很有借鉴意义!比如韩剧里的美食、韩服、音乐等等……”

“《甄嬛传》以及最近很火的《琅琊榜》都是很好的作品,它们在传统服装的规制、道具的设计方面非常考究,丝毫不马虎。把这些含有中国古典元素的作品推广到国外,观众在被中国剧情吸引的时候,也会爱上这些文化元素。”同时,陈忻怡特意提到,国内作品在文化细节上下功夫,才能促进其它国家的人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而少些误解和偏差。

“现在新媒体自媒体太多太杂了,几乎人人可以发布消息,真实性、客观性等不能保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专业的陈思蓉作为一个准新闻人,一直对现在的媒体发展状况有着一点担忧。

“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后,陈思蓉看到有关于《建议》中提到关于媒体发展的建议,很开心,她感觉作为一个媒体人,毕业后大有可为。《建议》提到,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

“建立新型主流媒体的初期,需要主流传统媒体多在媒介融合方面发力。”对于“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武大新闻专业的陈忻怡也有自己的想法,传统媒体要设计出合适的转型发展路径,既要保持新闻采编深度上的优势,也应坚守的底线。也希望主流媒体在贴近大众方面下功夫。“人民日报和央视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现在的言论和标题都更加‘接地气’,大学生都很喜欢。” 陈忻怡如是说。

“‘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非常有意义,可以帮我们记录自己进步成长,而且可以督促自我学习。” 清华大学博士陈陆淼作为“学霸”,一下就被《建议》中这个段文字吸引了。她风趣地将 “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称为个人“学习数据库”。她说,现在的快餐文化让很多人失去了静下来思考的过程,更缺少了知识积累沉淀的过程。作为青年,我觉得我们更需要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数据库”储备,充实自己的人生路。

而陈陆淼希望自己的学习“数据库”记录的是韩语的学习轨迹和成绩,其次是街舞的。她认为将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学习“数据库”,可以是厨艺也可以是阅读方面的,只要是大家的爱好、才艺都可以计入学习“数据库”。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一、基本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县实际建成安置点x个,建成住房x套x.x万平方米,完成搬迁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超额完成搬迁任务。其中:x年建设安置点x个,搬迁安置x人,建成住房x套x.x万平方米;

x年建设安置点x个,搬迁安置x人,建成住房x套x.x万平方米。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x.x万元,省级统筹项目资金x.x万元,群众自筹资金x.x万元,县级自筹资金x.x万元。在使用上,实行专帐专户,严格收支两条线运行,全县无一例因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管理的违法违纪案例发生。搬迁群众入住以来,通过政策帮扶、干部帮扶等措施,已实现了x人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二、采取主要做法。(一)确保搬迁劳动充分就业。把保障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一是抓好搬迁劳动力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创建公共就业服务岗位、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各种措施,全县搬迁贫困劳动力x户x人中,已实现就业x户x人,劳动力就业率达x.x%,户均实现近x人就业。二是抓安置点产业发展。组建季节采茶队、家政服务、保洁、物业管理公司,引进唯艺服装厂、青松服饰等加工企业,充分发挥x家就业扶贫车间优势,吸纳易地扶贫搬迁人员x人,新增挂牌x家就业扶贫车间、x家就业扶贫基地,共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x人就业。三是抓政策落实。落实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租用补贴、稳定就业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相关要求,对政策范围内企业社会保险单位自缴费部分予以减免。

(二)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安置点教育事业发展。成立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保障搬迁户子女人人享受更好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新建城关一小,改扩建花山幼儿园,实现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确保搬迁户子女“来一个、接收一个、安排一个”。目前,义务教育阶段x名搬迁户子女已全部实现入学。

二是推进社区党的建设。成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党工委x个,组建党支部x个,各安置点乡镇建有服务中心x个。

三促进安置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各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建设覆盖率达x%,配备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广播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组建群众性文化队伍,配备文化工作人员,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确保了安置点活动有场地,建设有队伍,引导有载体。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综合治理体系。成立社区居委会x个,安排专职社区管理干部,推选楼长,精细“社区-安置点-楼栋长-搬迁群众”的网格化管理。安置点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建成警务室、警务点,办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落户安置地,推进安置点“天网工程”建设,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五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采取新建和就近覆盖的方式,设置x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乡村医生,负责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医疗卫生室(站)对所有安置点的全覆盖。

六是深入推进后续发展措施。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人口x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x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口x人,已办理城镇户籍x户。实现了安置区质量安全规范率达x%,基础设施配套率达x%、教育卫生服务率达x%、社区管理服务率达x%,产业培育率达x%,劳动力就业率达x.x%,基层党建覆盖率达x%。

(三)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扫尾工作。全面完成拆旧复垦工作,应实施拆旧复垦及兑现资金x户,已实施拆旧复垦及兑现资金x户,拆旧复垦及资金兑现工作全面完成,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抓好督查巡视、大走访、大排查整改。开展住房质量安全排查,完善各类项目资料。规范档案管理,确保整治有序。完成大事记、国家“十三五”评估核查验收、十四五项目编制等工作。

“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打算。一、总体思路: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

到x年底,全县x个乡镇和x个街道办事处共x个安置点实现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优质便利、群众就业持续稳定、精神文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秩序安定有序、群众自我管理显著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目标,把安置区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包容团结、安定有序、共建共享的文明小区,全面提升x名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项目资金测算。x年-x年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帮扶项目x个,概算总投资x万元,其中补齐配套短板设施项目x万元,配套后续产业和就业项目x万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x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地方和政府专项资金、各级整合渠道资金及其他资金。

三、工作措施。(一)推进安置区与城镇一体化规划建设,补齐配套设施短板。根据城镇一体化建设规划,完善各安置点学校、卫生室、智慧小区、文体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的衔接,统筹协调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安置区城镇融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

(二)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利用安置点现有商业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就业培训中心、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扶贫车间企业稳定发展,实施灵活有效的工作时间,优先解决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充分调动县经开区、白泥产业园区和都市第三地生态园、乌杨田园企业积极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优先安置搬迁劳动力就业。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产业扶贫基地,吸纳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

(三)制定安置区后续产业规划,建立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安置点特色产业优势,优化产业项目布局,规划实施一批食用菌、蔬菜种植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等配套产业项目,建立搬迁户稳固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以项目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有效防止搬迁群众返贫,巩固脱贫成效。

(四)加强安置点社区治理,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按照“五个体系”建设要求,逐步完善各安置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阵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优质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强化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感。强化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工作,着力发展扶贫产业和后续项目,提升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发展能力。

x年工作打算。一是扎实开展质量安全排查。严格按照“不漏一栋、不漏一户”的要求,开展“横到边,纵到底”的质量安全排查,并建立整改台账和整改措施等。继续完善安置点项目建设手续,各安置点要从项目立项、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和手续和资料进行全面自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是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千方百计盘活迁出地资源,全面兑现奖励资金,开展复垦土地确权颁证,保障移民权益:继续配强教育资源,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有学上。加强搬迁移民就业培训,加大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建设,创造公益性岗位,促进搬迁移民就业增收;

继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社区(村)居民自治机制,社区治安防控机制,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机制,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迁入地。

2022三五双学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xx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新常态下深化转型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更好地发挥其省区经济增长极地带作用,对于安徽“十三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于2010年1月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xx区要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也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xx区设立之时,恰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xx区没有丝毫松懈,认真落实示范区规划,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开发园区、基础设施等九个专项规划,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承接方式创新、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之路。三是推动行政区划及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促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形成了“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四是推进省部联动、省际联动、省内联动以及国际合作,走出了一条“产业承接—区域分工—互动发展”的合作发展之路。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长三角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促进一体化发展。六是注重绿色集约,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承接、集约发展”之路。

目前,xx区已实现了规划预期的阶段性目标,很好地发挥了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要素集聚效应显现。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28.4%和23.3%。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超导托卡马克、量子通信等高端科技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三是“一轴双核两翼”空间结构基本形成。

“双核”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凸显,“两翼”以装备制造和轻纺为主导的产业承接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轴”初步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四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示范区设立以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五是人居环境保持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效应更加彰显。六是民生福祉得到提升。xx区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产业承接中得到了实惠。

在新的背景下,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化协同”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一届政府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力求在把握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这些全新执政理念和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皖江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示范区,应当适应新常态和新要求,继续先行先试,围绕科学承接与发展,进一步探索新路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此同时,xx区自身也存在着产业承接质量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区域协作不强、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这就是说,xx区不仅自身发展已进入到由突出承接、做大数量向突出转型、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而且外部环境也赋予了xx区探索科学承接与转型发展新路径的使命,两者高度契合,有必要拓展xx区规划期限,继续支持皖江地区先行先试,切实担负起新阶段的新使命。

“十三五”时期,xx区应遵循的思路是:按照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适应经济新常态,针对示范区存在的问题,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嵌入、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开发区整合,努力探索科学承接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产业承接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孤立向集群联动转变,打造xx区升级版,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1、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促进要素配置结构转型。主要是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改革,打通转型发展的微观途径——要素配置结构转型。具体改革包括:投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等。尤其要把握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皖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高皖江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全方位立体式承接产业转移。

2、以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嵌入为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主要是按照“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科技、信息与产业融合,打通转型发展的中观途径——产业结构转型。主要举措有:进一步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链承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嵌入xx区制造业等。

3、以“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快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是根据中国版工业4.0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通转型发展的宏观途径——经济组织结构转型。主要举措除了“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外,还包括探索设立国家级新区、推进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等。

4、以政府协作为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对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形成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双轮驱动力”。具体举措包括:修编示范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协作,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

5、以软硬件建设及开发区整合为抓手,增强产业承接与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四个能力”,即产业承载力、产业选择能力、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产业配套能力,为皖江地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举措包括:加快示范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开发区整合提升,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和实施重大项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