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 对人文地理学的认识及感想(八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14:24:04 |
  • ZTFB |
  • 12页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一、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绘画训练

这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本学期一开始,红黄蓝画社每周五利用一下午时间在综合楼开展活动。

制定训练内容,每周组织红黄蓝画社的学生在美术室按照训练内容训练,对学生进行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训练。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兴趣,有部分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技法已初步接触过,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绘画水平和制作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尤其重要,参加过红黄蓝画社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二年级、三年级尤为突出。

三、采取各种方式表优促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提了高学生们的训练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并投入到红黄蓝画社中来,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书画作品展示,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绘画比赛,让学生同其他绘画爱好者切磋技艺、进行锻炼。表现突出的同学我们给予表扬和奖励,达到表优促劣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与日俱增。由于学生们的刻苦训练,知识技能有了进一步地提高。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许多学生的作品多次在校内展出。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次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这学期的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另外,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年的科幻画比赛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赢得了广大师生校友的好评。而更大的就是“美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美术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当然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知识面不宽,学生的临场发挥不好等。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争取更大的成绩。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论文摘要]在当今这样一个与时俱进、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前途。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呼吁社会共同参与。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教育实效

在当今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前途。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的方法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呼吁社会共同参与。

一、转变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实践

教育理念往往是教育者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育者“相信”的而未必是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知道”的甚至“懂得”的东西未必是“相信”的、“坚持”的东西,所以转变教育理念绝非易事。有些人把教育理念理解为教育理论、教育知识,以为只要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就能转变其教育理念,这种想法过于简单。目前的大学生素质现状要求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创新富于时代特色的、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一)从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转向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在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影响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虽有一技之长,但综合素质不高,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往往显得比较缺乏。从目前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量,因为素质是底蕴、是内涵,只有高素质,才能转化为高成就。因此,高等教育者应该积极更新观念,从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课程安排上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二)从终结型教育理念转向终身型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知识不断更新、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过去那种“学习一阵子够用一辈子”的思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终身型教育治学理念是古代圣贤提出的“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等劝学良言在当今社会的再现。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乐于学习,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

(三)从封闭的教学理念转向开放的教学理念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封闭为特征,它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造成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也得不到承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到极大限制。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们从封闭的教学理念转向开放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个人修养、业务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虽然障碍重重,但教师素质是突破口,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高校教师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提高素质的对象。他们自身的素质如何、能否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1.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去塑造大学生,去引导他们自我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所抱的目的,规定了主体对客体信息有选择的接受,主体的目的性愈明确,对信息接受的质量也就愈高。教师只有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才可能按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去认真思考和探索教育改革,把素质教育融汇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就要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尽快从“传道型”转为“引导型”、从“授业型”转为“参与型”、从“解惑型”转为“启发型”。

2.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广泛化,对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应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总结经验,扩大交流,在对比与渗透中培养大学生的诸多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

3.要具备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意识。陶行知说过:“惟有好学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好学不厌的学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一定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意识来自于对自我价值最大程度地增加和实现的强烈愿望,来自于热爱教育对象的职业情感。高校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知识,增强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多方收集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把书本知识与科研最新成果紧密结合起来。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1.重视对教师有效引进与优化教育,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努力延聘一流教师,千方百计延揽大批名师。这种唯才是举的作风,必定能招揽一批优秀的教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应重新强调高水平教师为高校本科生上课的精神和要求,努力推进高水平教师走上讲台,明确规定教授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每学年至少完成本科课程一定课时量的主讲任务或者一定学分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不断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励竞争在组织内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公平、公正的竞争对教师将会产生巨大的激励和鞭策,高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重要岗位设置、加薪、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于获奖的优秀教师以及本科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给予优先考虑,要定期评选一批在教学工作第一线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并进行大力的宣传与奖励。

3.实行大学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导师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每位导师指导数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等负有全部责任。新生入学后,可根据学生班的人数,为各班配备1~2名任课老师做导师,可以要求每名导师每月与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这样学生与教师沟通联系的渠道就会增多,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参加科研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指点人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促进教师修德敬业

1.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素养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部分老师不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言行举止出现失范的现象,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职工之家”或工会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教师的思想修养重新凝聚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上来。

2.对在修德敬业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典型教师和典型事迹要予以大力表彰。给予优秀教师较高规格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真正激起其他老师“比差距、赶上来”的决心和动力。通过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学典型、做典型”活动,促进整个教师队伍修德敬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3.定期组织教师中短期轮训。培训中间可以穿插一些讨论、看录像、参观革命圣地等活动,以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但要避免出现为了搞活动而组织培训或为参加活动前来学习的错误思想倾向,活动仅是培训的一个教学环节,培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修德敬业的意识。

4.对教师中出现失范的现象以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包庇纵容,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出现过错的教师要根据情节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但处理前要找该教师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其所犯错误的性质以及处理方案,并让其本人对处理意见以及今后该如何做进行表态;对其他教师要以此事为例,查明问题的根源,提出警示。

三、强化责任意识,呼吁社会共同参与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学生家长也应转变观念,配合高校育人工作;高校要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配合高校育人工作

1.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根据社会上的典型事例,呼吁家长和社会,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家庭教育、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一样对塑造大学生诸素质、诸能力的同等重要,它们为高校能培养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铺平道路。

2.利用大学新生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机会,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或在新生报到手册中公开“致大学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学生家长宣讲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家长提一些具体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协调好学校与家长共同育人的职责,使双方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在日常的管理中,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的机制,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经常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客观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多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其生活和学业上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这样就会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被关心和被重视,从而提高其成长的速度和质量。

(二)高校要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高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以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主体,以课外社会实践为补充,强化专业课教学实习。通过发挥学科竞赛作用、支持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等多种途径,带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搭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平台。融入国家或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产业技术合作,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调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形成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3.把服务和贡献社会当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责任。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向社会输送适应社会需求的栋梁之才;通过科学研究,为企业界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对企业界的知识转移。

(三)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1.建立一支优秀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宣传队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作用,凡是与素质教育有关的重大活动,邀请社会重要媒体前来进行采访,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把大学生素质教育推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这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2.学校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建立自己的素质教育网站。在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在大学生中征集网站名字。学校除了在内容上要严格把关外,整个网站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管理与设计,尽量把富有政治性、教育性的内容融于可读性、新颖性、娱乐性和富有时代性之中。可以设立论坛版块,通过点击量加强和改进网站的内容与形式,真正把大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由校外吸引到校内、由素质教育领域外吸引到素质教育领域内。

3.利用大众传媒,宣传高校的办学特色、成就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力,提高学校声誉。高校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科研成就、学术交流、名师风采、优秀毕业生等。也可以组织召开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参观学校的特色实验室、大学生的科研成果展和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自身实力。真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在学校的建设和教育中我们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教育,并将环境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倡导环境教育,多渠道挖掘教育资源,始终把环境建设、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纳入同步发展的轨道,并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创造性地做了一系列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环境教育管理

我校自开展绿色学校创建以来,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赵秀娟为组长、副校长高春鹏、赵旺、王瑞玲为副组长,组员由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及年级组长组成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并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列入学校、少先队、教导处、总务处、各教研组、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学习讨论,研究创建工作。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强化职责。由少先队负责组织开展环保教育的各项活动,学校总务处全面负责校园绿化和日常的维护,教导处负责环保教育在教学及教科研工作中的有机渗透,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指导。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领导小组积极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学校规划,共同制定校园环境和发展的各项措施,使环境教育与学校各部门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二、加强环境教育,规范管理中渗透绿色理念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发挥德育活动的整体功能,与科技活动相结合,拓展环境教育途径,引导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1、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以建设促环保

(1)打造精品校园,融铸绿色和谐理念

20xx年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校园园林化建设,对学校建筑布局以及校园绿化、美化方面进行了精心的部署和细致的规划。在扩大绿化建设面积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环境保护的相关标语在楼道、梯间随处可见,于无声处规范学生言行,净化学生心灵。

(2)重视养成教育,净化学校环境

我校把环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习惯。在学校走廊、厕所、水槽等用水区域张贴了节水标语,并坚持对学生进行节水教育;培训了班级节电小标兵,时时注重对班级、校园用电情况的监督,总务处不定期对班级、办公室用电情况进行检查,使我校用水用电情况良好。注意垃圾的处理、回收,垃圾分类存放,使校园内没有残留垃圾。各班包干卫生区划分明确,职责落实,打扫及时,使学校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厕所无异味,无残留粪便。

在文明礼仪活动期间,学校少先队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少扔一片纸屑,净化一次心灵的倡议书;开展弯弯腰,净校园活动,加强了学生的保洁意识;发动学生积极开展了废电池回收活动……

2、内外双修,家校联合、辐射社会

我校在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中,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性课程学习,养成教育,美化校园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环境教育渗透。我们将相关学科渗透、第二课堂活动双管齐下,构建学校环境教育网络,优化教育环境。

(1)发挥学科教学主阵地作用,创建绿色课堂

我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各科课堂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文化知识水平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内容正确,结合贴切,学生积极性高,教育成果显著。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漫画大赛中,我校同学的环保题材漫画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老师所执教的深刻挖掘了环境保护对人的影响,深受专家的好评,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发动小队队员,利用废品搞小发明、小制作,培养队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张丽娜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变变变-玩具小车驱动能源改造获得唐山市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我们还在每班成立环保小队,分类收集垃圾,把卖废品所得的钱捐赠给身边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培养队员的爱心,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我们还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绿色学校专栏,宣传绿色环保的有关知识,及时反映学校创建工作的最新情况,接受师生的有关建议。

(2)走出校门,家校联动,服务社区

20xx年以来,学校利用地球日、水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积极组织环保宣传员开展广泛的环境宣传活动,定期到社区宣传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专门制作环保宣传版报。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积极参加社区环境保护活动,经常参加清扫社区一条街活动,参加社会环保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生态承载力与崇明岛生态建设》

摘要: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崇明岛生态建设

1崇明岛生态建设背景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此外,崇明岛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影响较小的地区,素以“水清、土洁、气净”而著称[18]。但是,由于崇明岛远离上海市中心,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严重受阻,所受辐射影响较小,导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缺乏竞争力[41],被称为上海的“西部”,已严重制约了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全面腾飞。

因此,崇明的发展早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2年,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做好崇明开发准备”,并随后编制了《崇明岛域总体规划纲要》。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上海市提出把崇明岛建设成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的规划给予了肯定,希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规划好、建设好崇明岛。同年,国务院对崇明越江通道可行性给予批复。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崇明岛域自南向北的地带性规律,结合岛域东西两端的特色空间要求和道路布局特征,整个岛域总体布局将形成五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以生态示范,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体的门户景观区;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办公总部,休闲居住为主体的中央森林区;崇北分区,以主题乐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乐园旅游区;崇南分区,全岛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田园式中心城区;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体的东方日内瓦式景湖度假区。到2020年,崇明将基本建设成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品牌,以闻名的游乐度假为主导,以发达的清洁生产为支撑,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健全、城乡融合的上海世界级城市的生态岛区和最优美的“海上花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示范岛区。科技兴岛,从2004年7月起,上海市科委组织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上百名专家,先后几十次上岛,实地调查,倾听建议。十易其稿,一份《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实施方案(2005-2007)》日臻完善。目前,上海市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已初具规模,市科委布局的包括“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的一批科研项目正陆续展开,新成立的六大实验室已经启动,生态崇明蓄势待发。

2崇明岛生态经济现状及生态建设中的科学问题

崇明岛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均有别于上海其它地区:

(1)从自然条件上,作为一个成陆历史很短的河口岛屿,崇明植被群落构成单一,稳定性差,服务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低[26][29][32][37]。崇明岛岛屿面积变化显著,岸线不稳定。自公元7世纪露出水面以来,崇明岛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面积不断扩大,仅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面积就扩大了一倍,由建国初的600km2扩大为现在的1200km2。崇明东滩是历史上淤涨最快的岸段,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每年向海推进200~300m。但是,近十余年来,由于长江入海泥沙急剧下降,崇明东滩淤涨减缓[4][28][31]。二是不断移动,长期以来崇明岛呈“南坍北涨”之势,岛屿中心向北移动。演变不定的崇明岛不仅关系到岛屿的空间扩展,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诸多生态风险。

(2)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首先,崇明生态岛的建设面临着淡水资源匮乏的严峻问题。虽然崇明岛三面临江,一面濒海,境内河网密布,雨水充沛,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崇明岛水资源量和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崇明地表水总量虽然丰富,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33.60×108m3,但其中约90%为理论上可利用长江引潮水量,本地径流量仅占10%左右[33]。随着长江沿岸耗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口咸潮入侵对崇明岛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每年用于防潮、排渍等的水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崇明淡水资源的季节性短缺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产业经营比较粗放,生产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崇明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次,由于近年来长江流域高度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的快速扩展,造成崇明沿岸水质不断下降,其中三氮、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含量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三类海水标准,油类含量相当于二类海水,海底的某些重金属元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而岛内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有机污染和石油污染的范围扩大等加重了河网水系的污染,近40%的河道水质不能达到功能要求。崇明每年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4292.62×104m3,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体,是造成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已成为困扰崇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42]。最后,船行波淘刷、引排水带进的泥沙、水土流失等,造成河道淤浅严重,加之道路和城镇建设等导致的河道填堵等,使崇明岛河网水系不断衰减,水资源的调蓄和利用能力受到严重制约[27]。

(3)崇明岛是长江河口海陆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特有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是盐水入侵。整个岛屿东侧和北侧每潮均受海水入侵之虞,西侧和南侧上段还要遭受北支盐水倒灌之害。特别在枯水季节,严重的盐水入侵可能会使崇明岛被咸水围困,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危害。如1978年正逢长江流域流量大幅减少,沿江各地大量抽水,致使长江口南、北港盐水上溯强度大增,同时北支盐水连续大量倒灌入南支,致使整个崇明岛被盐水包围,众多工厂被迫停产,居民饮水发生困难,崇明县2万亩水稻因此错过种植季节。此次盐水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而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三峡水库及河口深水航道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盐水入侵将进一步加剧。其次是风暴潮。崇明岛毗邻大海,地势低洼,由强热带风暴或台风造成的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风暴潮席卷之处,海水淹没房屋等建筑设施,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的海水倒灌造成农田盐碱化,沿岸淡水资源受到污染,自然资源退化。风暴潮还增大沿岸泥沙的运移,加剧了对海岸的侵蚀。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具影响力的台风平均6~7次,特大风暴潮平均约18年出现1次。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海平面上升抬高了风暴潮的基面,势必会加剧风暴潮的破坏强度。

(4)经济相对落后[41]。2003年,崇明县的gdp增加值仅70.1亿元,为全上海市19个区县最低,是闵行区的1/4,浦东新区的1/8[30]。农村人口比重大。虽然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沪崇苏快速干道建设规划的实施,横沙、长兴、崇明三岛之间以及三岛与浦东新区的联系必将大大增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投资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土地和人口的巨大压力。

总之,在资源有限,经济落后,灾害频繁,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平衡关系是崇明新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实现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目标需求与崇明现状,笔者认为急需解决以下重大科学问题: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生态内涵应该怎样落实?崇明重要资源、环境与社会承载力的潜势和未来扩展空间如何变化?它们对新型产业和未来人口的支撑能力如何?规划目标下,未来崇明适合的人口规模、能源、交通结构以及新产业结构、准入标准和布局应该是什么?如何建立承载力基础上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和保障体系等等。这些科学问题和建设需求是关系到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对崇明岛人口和经济发展与其资源和环境支撑能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生态承载力与崇明生态岛建设

生态承载力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多种生态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自然潜能[1]。与其它能力一样,它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可变的,取决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15]。因此,生态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生态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34][38]。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匾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甚至倒退。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保障。生态承载力研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共容、持续承载和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价值的选择、社会目标、价值观念、技术手段与承载力的互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一整套政策,使一个地区在人口和资源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或根据区域承载力制定相应的人口、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密切相关。

崇明生态岛建设旨在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跨越式区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崇明的资源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明显压力[24]。首先,交通条件、流通环境的改善将会大大增加岛上的人口数量。相应地,这将要求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产出更多。但是,由于崇明岛目前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均落后于上海市其他各区,从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崇明县要尽力赶上上海发展的节奏,也必须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承载压力势必增大。其次,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对岛屿淡水水质和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剧了原有的水资源矛盾和水环境问题,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型缺水等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安全利用的风险将会成为影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战略瓶颈。加快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规划战略,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性任务。第三,根据《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森林花园岛、旅游渡假岛以及生态人居岛的建设目标,未来崇明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果品以满足更多人口消费和建设需求,还肩负着如何在人口压力增大、各项工程带来的生态风险增加情况下,维持和提升完备的生态涵养和防护的功能,同时能满足人们欣赏风景、陶冶性情的旅游需求。根据《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2003~2020),至2020年崇明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届时崇明岛将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森林生态系统将成为崇明岛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崇明岛生态建设的主要部分[30]。因此,崇明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对生态岛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最后,由于特殊的区位地理条件,崇明岛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自然灾害,如盐水入侵、风暴潮等。因此,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首先借鉴国际岛屿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对岛屿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估及阈值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开发环境安全和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4建议

依据生态学原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考虑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从生态承载力研究出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崇明生态承载力研究要紧密结合区域特点

根据生态承载力的国际研究热点,结合崇明岛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应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资源要素的网络关系,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综合研究。早期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多侧重单一资源要素,如水、土地和关键矿产等,忽略了资源各要素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系统的整体效应。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的提出,迫切需要从“自然—经济—社会”更宏观的复合巨系统层面上,探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同人口、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崇明岛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区域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复合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三岛联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崇明与浦东、苏北交通联系的改善,崇明与外界的联系必将大大加强,崇明县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中国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互利机制将增强,崇明岛将有更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并会在未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机遇挑战并行,崇明生态岛良好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利外部环境还将需要大量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要注重多目标、多情景系统模拟与动态预测。

(2)强调结果的动态及可预测性。以往生态承载力研究多偏重于静态现状分析,缺乏对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未能将现状承载力同潜在承载力相结合。对于崇明岛而言,作为一个冲积岛屿,其面积和岸线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将给岛上的人口、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等社会经济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动态的环境要求其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是动态的,并且具有可预测性。

(3)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强调经济发展的跨越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享受到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青睐。优惠的政策,巨额的投资,将为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使崇明成为国际投资环境新热点,并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大发展。同时,势必带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的大演变。因此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因素,注重其时效性、滞后性和潜在性。

(4)从“3r”原则、b模式理念出发,探讨提高崇明承载力的对策。“3r”原则是指循环经济建立依赖于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内容的行为原则。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相类似的,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b模式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主要能源,广泛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布朗提出要通过市场的努力,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能源经济结构,改变过去那种以高度能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一种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遵从“3r”原则、b模式理念,积极寻求提高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与策略。

4.2研究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尽管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崇明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美国纽约长岛和崇明岛的情况是最相似的,它是毗邻大都市的岛屿经济发展典范。它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土地,大力发展度假居住、科技研发等产业,成为纽约集投资移民和智力移民的后来居上的现代化综合型生态岛。通过对纽约长岛生态岛研究,分析如何利用毗邻大都市岛屿的区位条件,发展以科技研发、度假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又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开发模式。重点应放在生态岛与毗邻大都市区互动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政策文化环境。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崇明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似乎是矛盾的,难以两全。然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发展模式给这一问题以圆满的答案,巴州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是德国最大的“农业州”。50多年前,巴州工业贫乏,经济落后,在经济发展中“掉”在了德国国家经济的最后面。但是,目前巴伐利亚州已成为德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纯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工业、科技及服务业所占比重增至99%。2003年巴州的社会生产总值达3709亿欧元,已超过欧盟25国中的19个国家。人均产值为29917欧元,也明显高于德国和欧盟的平均水平。巴州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也非常值得崇明岛借鉴。此外,位于德国南部的“黑森林”地区不仅保持了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而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镇,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借鉴国内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结合崇明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重点分析与崇明岛类似地区的区域发展轨迹,分析和总结生态岛建设不同模式及其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崇明资源节约型生态岛建设模式。总之,可以通过调研和模拟,分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时的人口结构,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经济资源消耗密度与经济总量(gdp、人均gdp)的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响应”的变迁模式和一般规律。最后,对比研究崇明岛自身历史、现状与未来(生态岛建设目标)。应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数据收集,对崇明岛自然资源特点,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气等环境因子状况、经济结构与空间形态、人口增长与分布、乡土文化与公共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与分析,建立生态资本帐目表与环境状况动态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鉴明崇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以了解现实差距、明确薄弱环节、确立开发优势,从而对崇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判定。4.3综合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侧重于模型模拟和区域承载力的综合研究[3][5][11]。在模型研究方面,有系统生态学的分室模型[25],生态足迹模型[9],logistic模型[6]等。英国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英文名)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备选方案模型,即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19]。该模型在“一切都是能量”的假设前提下,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弹性关系,从而确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发展优选方案。该模型在一些国家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35]。在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报道[7][12][13][16]。walker(1995)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区域和地方三个尺度上进行了比较研究[22];而harris等(1999)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探讨了农业产量、生态制约因素及人口等的关系,为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树立了典范[10]。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应紧跟国际前沿,直取生长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首先必须对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现状有清楚的了解。可以通过对现有自然、社会和经济背景资料进行调研,采用网格法对岛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调查、取样、分析,获得相对完整的水、气、土、动植物、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进行环境监测。对卫片、航片进行判读和解译,应用国内外成熟的商业数据管理系统和主流的商业gis工具,以及成熟的web服务技术框架,建立崇明岛生态信息系统,以便为研究人员提供简捷、高效的数据贮存、获取、量化、分类,可视化分析和制图,情景模拟以及辅助决策管理等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上海市数字城市基础平台的对接。系统主要由多源、分布式生态环境资源数据模块,生态信息管理模块,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模块组成。基于生态信息系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方法、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等对比[14][20][21][39]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

(2)评价崇明岛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

崇明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其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应当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评估模型研究,探讨特定资源或环境要素的承载力与区域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特定资源或环境对人口、产业的支撑能力和阈值。应包括以下内容:i)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应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速度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从而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承载力的双向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空间结构与土地经济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特定前提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与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上述三方面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多目标、多因素综合评估目标体系,提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咨询方案。ii)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根据崇明岛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探讨崇明岛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研究崇明岛不同功能区域各部分生态需水量。从水资源供水系统、需水系统和排放系统,筛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构建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内各系统的反馈结构及其因果关系链,定量计算崇明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资产维护目标,判断崇明岛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承载可行性。研究制定崇明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经济、政策、宣传等角度,构建崇明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机制。iii)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森林是区域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森林资源承载力应从岛屿森林资源现状质、量调查入手,根据木材、果品、防护、景观美化、道路养护等不同目的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岛屿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采用3s系统,对整个岛屿的森林承载力进行评估、模拟和预测,为崇明岛未来森林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和多目标系统模型预测

考虑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从整个岛屿的可持续利用管理出发对崇明岛生态系统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探讨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协调机制,寻求提升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等。同时,应纳入预测的科技发展、可利用的区域优势,进行情景分析,预测崇明重要资源承载力在未来(2005-2020年)的发展动态,并评估不同时段崇明资源承载力潜势与预测人口、产业发展的耦合状况,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利用途径以及提升资源承载力的有效对策。具体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量化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以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为基础的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参数化;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动态模拟及变化趋势预测;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优化配置等。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存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开放性系统,因此研究区域承载力就不能过于局限,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层的系统中综合考虑。尽管崇明岛是一个孤立的岛屿,它与周围生态系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上海市或整个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模式及水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崇明岛的水资源现状。崇明岛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特别是当沪崇苏快速干道和东海大桥建成之后,崇明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就会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因此研究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整个上海市,甚至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要素状况。

4.4研究提高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但这种可变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这体现出生态承载力具有人类价值的选择性。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目的地寻求生态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生态承载力在量和质上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但人类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在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规律范围内,否则会降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提高生态承载力的过程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将生态承载力低的生态系统改造为生态承载力高的生态系统,且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阻止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自然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太阳能要通过绿色植物才能被固定下来,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因此,大幅度增加崇明岛植被覆盖率将有助于其承载力的提高。由于各植被类型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不同,其承载力也不同。森林是净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类型,生态承载力也最高。因此,为提升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应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全岛森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2003年森林覆盖率达16.8%,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按照《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如何实现,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作者认为除了按规划在岛屿中部建设100km2左右的森林休闲度假区外,在岛屿西、南、北面沿江200m范围内建设防汛护岸的江防林,树种以阳性、耐湿树种为主,如湿地松(pinuselliottii)、旱快柳(salixmatsudana)、加杨(populuscanadensis)等。东面在围垦地边缘建设保地防潮的海防林,选择阳性、耐盐碱、耐生理干旱、根系发达的树种。以上两种防护林应同时考虑配置灌木树种来增强防护效果,树种选择耐阴、树型优美、花期长久的品种,如柽柳(tamarixhispida)、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赤杨(alnustinctoria)(有固氮能力)。这样,在崇明岛不断向东淤长的过程中,将在岛屿东部逐渐形成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会大幅度提升东滩的旅游承载力。在道路两侧50m范围内建设景观优美的防护林;在农田中每隔500~800m建设宽度为30m左右的农田防护林网,树种以阳性树种为主,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这些防护林不仅能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通过抗灾减灾间接地提高了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此外,优质牧草场、高产作物品种等也属于承载力较高的植被类型。

(2)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适度发展立体交通

崇明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成陆历史很短,目前还在不断向东扩展,面积以每年两万亩的速率逐年增加。但作为岛屿,它的发展空间还是受到限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各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道路建设的增长,环境压力将增大,对土地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因此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在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规划中要有超前意识,充分发展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避免“住宅”污染,保证有大面积的土地以实施生态农业、集约经营的需求。在交通建设方面,应考虑崇明的长远发展,须作到水、陆、空结合,立体发展。陆路交通要合理规划,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建设。

(3)开发利用无公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的利用方式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影响很大,很多能源工业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区域承载力下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所以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开发崇明岛具有优势地位的清洁、无公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进行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使得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生态岛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结合。

(4)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有利于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避免掠夺式开发和经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而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投入少,产出多。在崇明这个一直以农业为主,今后以保护原生态为目标的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唯一可行的对策。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在牧业方面,到目前为止,崇明岛上的牧业(山羊)还是以散养为主,不仅效率低下,对生态系统破坏也很严重。对牧场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经营。要提高生态承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以人工或半人工草场为主的经济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草场净第一性生产力。草场管理集约化经营,牲畜采用圈养,不仅可发挥崇明畜牧业的原有优势,还可大大提高其草场的生态承载力。

(5)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根据生态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用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产业集群、新产业区、点轴模式等理论,以崇明岛经济社会基础、资源和区域优势、科技进步等为前提,进行崇明资源供给需求分析,崇明岛经济物质代谢对外界依赖度分析,以及经济转型后的资源利用模式情景分析,构建崇明经济资源消耗密度评价和资源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崇明未来生态型经济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生态产业园区的组织模式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最终建立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崇明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模式。

(6)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适度人口规模和目标

虽然崇明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崇明大发展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大量集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也意味着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递增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增多。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深入研究适宜崇明生态岛持续发展的产业与人口结构,探讨崇明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互动机制[23]。同时,应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对于实现崇明大开发的目标定位和宏伟蓝图,促 进崇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采用p—s“可能—满意度”法、“环境—就业”法,“趋势—理想—目标”法等方法建立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理论模型,评估崇明岛人口发展的压力,并在多方案设计下,模拟和预测未来(2005-2020)的适度人口规模。应重点探讨人口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过程关系,人口发展和资源承载力扩展以及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发展的协同关系。

(7)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环境

法律、法规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生态意识还不太强时,它是防止生态退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惩前是为了毖后,还应充分利用崇明县前卫生态村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示范和生态宣传教育。

4.5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调控系统

与生态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另一人类关注的问题是生态安全[2][8][17][36][40][43]。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施,生态安全问题将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重要的资源生态系统、环境敏感区,如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区、重要滨岸湿地、淡水资源等。如何构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以确保生态岛建设目标的实现将是当务之急。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生态承载力,在前两项建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不同尺度调查和过程模型分析,结合区域人口、产业、交通、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动态发展状况以及承载力阈值分析,开发多层次、多尺度以及兼备评价、预测、预警和对策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淡水资源生态安全

应参考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一步对崇明岛淡水资源的状况,供需平衡,重要风险源过程、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合宏观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预测,对崇明岛淡水资源安全现状和未来20年的变化进行生态安全评估。

(2)评估重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依照《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崇明交通状况将发生巨大变化,如陈海公路和拟建中的沪崇苏高速公路等,将大大改善崇明的交通状况。作为一个生态岛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崇明岛交通干线及沿线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健康和风险状况以及环境,对污染、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等安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沪崇苏高速公路开通后崇明交通状况进行情景模拟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崇明主要交通干线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从生态和资源环境角度对崇明交通的发展规模进行监控和预警,以促进崇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评估重要滨岸湿地生态环境安全

湿地是崇明岛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应对崇明岛重要滨岸湿地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湿地在不同层次的安全阈值等进行评估。利用“p-s-r”法,从“压力(p)”,如咸潮入侵、风暴潮冲淤频率、围垦强度、沉积物污染状况、水体营养状况、动植物污染状况、滩涂养殖和捕捞等,湿地“状态(s)”,如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滩地面积、滩地淤涨速率等,,以及“响应(r)”,如湿地保护措施的加强、恢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治理经费的增加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滨岸重要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

(4)基于3s系统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3s系统是区域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运用3s技术,基于崇明生态信息系统,可以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的风险评价、管理和预警信息系统,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管理的分析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主要风险要素的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要素的制图和地球观测数据的使用和评估模型建立等。

5结语

崇明岛由于其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自然优势,成为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崇明生态岛建设应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类似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提出适合崇明生态建设目标的发展途径。通过确定崇明岛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提出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积极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发环境安全与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摘要:群众舞蹈表演要确保人、舞、乐三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够带动全场的情绪。为了增强现场的感染力, 应当做到确保音乐与舞蹈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而切实提高群众舞蹈表演的观赏价值, 带给观众完整的视觉与听觉感受。本文将具体阐述群众舞蹈表演中音乐具备的功效, 并以此为出发点做出策略分析。

关键词:音乐; 重要性; 群众舞蹈表演; 感染力;

环境能够与个人大脑产生联系, 经过音乐环境创设能够带动舞蹈表演者的情绪, 舞蹈是一门艺术, 关键在于其重点不仅仅在于专业技巧上, 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舞蹈表演者与音乐应对面交流, 较快产生情感共鸣, 确保舞蹈表演更加生动, 为舞蹈注入灵魂。

群众舞蹈首先有一个严格的界定, 就是要塑造特定的舞蹈形象, 音乐与舞蹈之间互通有无, 两者相互合作, 呈现鲜明的舞蹈形象。大多数舞蹈类型都是在音乐基础上进行编排设计的, 舞蹈动作配合贴切的音乐, 带给观众视觉的完整感, 让舞蹈不再是干巴巴的独立存在, 满足群众的审美眼光。有人将舞蹈贴切比喻成空间艺术, 音乐能够完成资料补充, 极大的拓展了这一空间的深度与广度, 具有重要意义。

2.1 群众舞蹈表演中的音乐应当拥有通感性

通感性是一种感觉特性, 其中包含视觉、听觉、触觉, 其最高境界就是经过舞蹈与音乐创设固定情节, 将观众带入到创设的情境中, 从而产生必须的记忆体, 这种印象是长久不变的, 扎根在观众内心深处, 这就意味着就算观众在表演中途闭上眼睛仍能够感受到舞蹈动作, 到达乐奏其容的效果。音乐能够最大程度的延伸舞蹈价值, 它是舞蹈表演的加分点, 出神的音乐能够增添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应当将研究目标放在如何确保群众舞蹈与音乐的渗透融合, 采用何种方式统一两者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寻求路径, 让观众能够透过音乐体会舞蹈更深层次的含义, 将作品的主题思想进一步的具体化、直观化, 做到闻声识意的效果。以上是通感性的一种分析, 通感性还具有另一层含义。那里所说的特性就是能够让舞蹈分层处理, 分成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两种方式。两者是统一与分散的关系, 借助音乐找到节奏的联系, 为了确保这两大节奏能够直击观众内心, 应当从音乐力度入手, 从而满足不一样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要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2.2 群众舞蹈表演中的音乐应当富含节奏特征

舞蹈要迎合音乐节点, 要保证舞蹈能够与各个音乐节拍完美衔接在一齐。群众舞蹈表演舞者数量较多, 本身就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于综合考量, 应当确保群众舞蹈表演中的音乐赋含节奏特征, 舞者以节奏参考标准, 变化舞蹈动作, 从而保证舞蹈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节奏是音乐的一大根本。音乐类型较为多样, 展示的风格千变万化。节奏能够说是群众了解舞蹈性质的一大基准点, 当节奏进入观众内心时其情绪发生变动, 跟着节奏不断转换, 这时观众的思想放空, 身体不由自主地根据舞蹈进行舞蹈。观众反应是评判表演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做好音乐选择能够保证在舞蹈表演高潮区观众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从而到达较好的舞台效果, 不负之前的精心排练, 让舞者汗水挥洒的更有意义。

在传统舞蹈表演中大多是音乐先响起, 起到一个奠基作用。所以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音乐设定上, 保证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经过音乐激发群众对舞蹈的观赏欲望, 提升群众的期待感, 另外要保证音乐与舞蹈主题的统一性, 确保音乐与群众舞蹈之间交相辉映, 提升整体效果。

3.1 借助音乐优化群众舞蹈结构

舞蹈动作编排是确保群众舞蹈表演质量的根本, 一些舞蹈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难以再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候就要转变角度看问题, 将精力放在音乐设定上。当舞蹈高潮时音乐也播放到了关键时期, 音乐旋律能够将舞者的形体动作扩大化。随着在观众内心建立必须联系, 当音乐反复时观众会根据音乐产生联觉, 能够拉近作品与观众的内心, 获得观众的认同感。声音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们经过声音诉说情感、分享心境。音乐能将无声的舞蹈表演有声化处理, 经过音乐感受舞蹈所表达的情感, 弥补观众心灵空缺。

3.2 音乐能够同群众相互映合

音乐与舞蹈之间相互联系, 是同呼吸的双向体。我国国土辽阔, 不一样的水文条件下的群众舞蹈韵味具有差异性, 这一地域差异是舞蹈的一大看点, 音乐是延展地方舞蹈特点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将舞蹈建立在节奏感上。我们经过分析能够发现西藏舞的节奏较快, 能够从节奏中感受到粗犷、豪迈的文化特点, 在内心中塑造西藏人物形象, 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群众舞蹈应当与音乐融合, 展示鲜明的风格, 促使观众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要想确保音乐与群众舞蹈的相互映合, 应当加强分析, 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优化整体布局。

3.3 群众舞蹈风格决定于音乐

舞蹈能够凝练一种气质, 若不懂舞蹈, 难以体会感受舞蹈的魅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观众往往找不到进入舞蹈世界的切入点, 音乐作为打开这一世界的大门, 能够有效帮忙观众了解舞蹈, 深入体会舞蹈, 优化认知、体验的全过程。经过音乐能够感受到舞蹈的变化, 让舞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律动美, 具有重要意义。

舞蹈与音乐是辩证统一的存在, 经过视觉与听觉冲击能够让观众产生联觉, 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下, 将思绪分散, 在观赏的同时感受到欢乐, 得到享受。为了增强整体效果, 应当把握好整体, 利用音乐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与音乐的交相辉映能够优化表演过程与结果, 应当加大设计力度, 进取寻求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的路径, 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设想变为现实, 从而增强群众舞蹈表演的美感, 设置特定的表演氛围, 让舞者尽情绽放自我, 到达较好的表演结果。

参考文献

[1]何海林, 刘玲.音乐在群众舞蹈表演中的感染力[j]音乐时空, 2014 (5) :107-107

[2]刘德欢, 肖灿.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感染力[j]音乐时空, 2016 (7) :85-85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摘要:作为礼仪之邦的传人,作文中华民族复兴的接班人,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了解礼仪基本规范,规范个人礼仪,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更易于他人接受,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在更好的适应于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 个人礼仪

正文

一、礼仪及个人礼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礼和仪的综合。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叫做礼仪。换句话说,礼仪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在其内部和在其与外界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礼仪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规范化的行为以表示人际间的相互敬重、友善和体谅。 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礼貌、礼节、礼仪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二、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风和悦人的仪态一直孜孜以求。而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更是倍加关注。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是人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人们立足、立业之源。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人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为政者需要用礼仪来规范老百姓,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三、人礼仪的养成及基本规范

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个人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等,下边我将阐述最基本的个人礼仪知识。

第一, 头发的问题。俗话说:“远看头,近看脚。”“头”等大事也是个人形象地重要因素之一。头发首先得干净,不能有异味和异物。

第二, 面容的问题。对眼眉不提倡拔掉,也不提倡修剪。但是可以适当的用眉笔画。出席正式场合不应该带墨镜、太阳镜等,更不能只带镜框不代镜片。不留较长胡须。不要化太浓的妆,一般化淡妆,不要当众化妆。

第三, 着装问题。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第四, 搭配问题。暖色调(红、橙、黄等)给人以温和,华贵的感觉,冷色调(紫、蓝、绿等)往往使人感到凉爽、恬静、安宁、友好,中和色(白、黑、灰等)给人平和、稳重,可靠的感觉,是最常见的工作服装用色。在选择服装外饰物的色彩时,应考虑到各种色调的协调与肤色,在正式场合我们的着装不宜超过三种颜色。另外装饰品的种类不宜过多,必须在三种之内。

第五, 言谈问题。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应该要言谈要礼貌、谦逊,使用文明用语。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第六, 自我介绍问题。自我介绍是我们要注意场合时间,真实诚恳,态度端正。

而作为师范生的我,教师将是我未来的职业懂得基本的教师礼仪必不可少。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身为教师应该掌握以下的礼仪知识。

1、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入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

(2)站姿: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2、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教师应注意表达要准确,音量要适当,语言要精练。

3、与学生谈话:提前通知,有所准备。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分清场合,人情人理。

参考文献

《个人礼仪》浦东新区社区学院组织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11-11-1

《礼仪金说》金正昆 陕西师范大学 20xx-9-1

中国礼仪网

百度百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