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 来到高职院校的感想和感受(6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12:32:16 |
  • ZTFB |
  • 7页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一、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光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素质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

1、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虽然也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只顾业务,不问政治。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工作,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 踏踏实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走上三尺讲台,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的理想追求。为此,我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代表着一个群体,始终要注意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我认真学习了很多模范教师和先进个人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谱写了一页页“爱的教育”的新篇章,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满天下”。在教学中,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充分信任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然,爱学生不是一味的迁就、放纵学生。在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并加以启发。对违纪的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办事。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3、立足本职,教书育人。我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师德责任感的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生集体中的威信。教育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解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最新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但现在个别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而且敬业精神的缺失又严重制约我县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就以学校年度考核情况看,各校的教育质量这一块差距很大,形势不容乐观。从xx年学年质量考核和小学抽测抽考情况看,高中段最高分是22.65分,最低的只有3.23分;初中段最高分是21.7分,最低分9.26分;小学最高分是19.9分,最低分是9.1分。其中个别学校低分率超过50%,达53.85%,这是极不应该的。从这些数据上看差距是明显的,有些校长可能会说学校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距。我想,虽然各校在办学水平、基础设施、师资、生源等客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师德师风比业务水平更重要。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培养敬业精神为重点,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齐头并进,着重解决好四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激励广大教师潜心钻研、精心教学,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用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熏陶和影响广大学生。目前,我们学生的感情处于饥渴状态,比如上百度贴吧进行人身攻击等,逃学、厌学、顶撞老师现象固然原因很多,但也可以说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匮乏之一。作为校长要引导教师潜心研究“爱”的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宽容、沟通。同时要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师德激励、考核、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评优、资格认定、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对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一般、师德不高的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对品行不端、影响恶劣的要严肃处理。

其次,要完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按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实行高职低聘的动态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要不断完善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职务晋升、岗位确定、评优树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干事创业、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得到荣誉和待遇,逐步拉开贡献突出岗位、在岗与不在岗人员的收入差距。让工作平庸、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有危机感。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要严格执行坐班制。要认真落实教职工“坐班制”,让教师能沉下心来,做到学生在,教师在。尤其是45岁以上的教师,不能因为他们自己资格老、职称高就可以不用坐班,当然,校长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带动、影响教师。

第四,要落实好末位交流制。我们既然试行了教职工考核末位交流制,各校就应该把他用好,不要一方面有了制度而舍不得或不敢用,另一方面又要说,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是不适合这个岗位的,后勤队伍是多么臃肿的,等等。但真正做起来,有些校长又碍于情面不敢下手,像学科超编、后勤超编,都分流不了,这样,你这个学校就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当然,一下子大换血是不可能的,但一年消化一个、两个总是现实的,像玉城中学就末位交流了4名教师(其中1名离岗退养),打破了城区学校只进不出、不流动的局面,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所以,校长一定要落实好末位交流制度。

三、着眼关键,切实提高校长队伍的自身素质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长也在追求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相应又提出了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校长专业发展应该显得更为重要。在教育不断现代化的今天,研究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探讨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无疑十分重要。

我认为校长专业发展应该体现在一个信仰,两个意识,三个能力。

一个信仰是指对教育的信仰。校长是学校管理者,更是一位办学者。校长对教育必须有虔诚的信仰,甚至要有为之付出毕生的信念。就像画家一生以画为生,作家毕生以写作为生一样。有了对教育的信仰,我们自然就会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就会有不把学校办好就寝食难安的感受。我们现在只是制定三年规划或者五年规划,却很少有校长去想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学校要成什么样子,并且去设计一幅远景蓝图。客观原因是工作的变动或者哪一天组织上的另有任用,可能使我们没有想过终身去从事教育工作。但主观上也是由于缺少对教育的信仰,有的校长甚至根本不想在校长岗位上呆那么长时间。校长应该做个职业教育家,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所以,树立对教育的信仰是不容易的,但却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内心有对教育的信仰,思想上还应该确立两个意识。

一个是科研意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科研强校、兴校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校长要勤于实践。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有所作为。校长在实践中,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真抓实干,结合本校实际,找出问题所在,研究对策方法,制定措施策略。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研究课堂教学,及时了解反馈课改的信息,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以此做为指导学校教改科研、作出决策的最重要依据。其次,还应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诊断”,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施教情况,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加强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课题,以课题带动课改,推动课改有效实施。

最新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高职教育教学中近年来忽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倾向。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应用文写作课程定位,找准教学改革突破口,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中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 应用文写作 教学改革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强调技能训练的高职教育中受到冷落

高职教育强调技能训练和应用技术的掌握,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某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正象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有渐渐被忽视的倾向,这一点应当引起职业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二)教材内容陈旧

一些应用文写作教材多年使用一个固定套式,按文种排列,内容是概念——结构——方法——注意事项——例文,十分枯燥。入选的例文不足。例文的内容缺乏时代气息。

(三)教学方法简单呆板

应用文写作规范化和程式化比较突出,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束缚,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讲授,把原本应该多训练、多实践的课程讲得十分僵化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试方式单一

按着传统的教材,势必很难摆脱传统的教法,即使有一点点教法方面的改进也只停留在表面,那么考核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方式方法也往往拘泥于传统的考试形式上。

(五)学生厌学

学生厌学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懒于思考和动笔,客观原因主要是强调专业动手能力训练的同时忽视理论教学和学习的导向,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包括某些学校对应用文写作不重视,教材教法也是造成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原因。

(六)人才奇缺

用人单位反馈,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动手容易动笔难”,甚至写不出合格的应用文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一)解决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问题

在高职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把握应是定位的要点,教材使用、学时安排、采用教法、选取例文、实践训练等环节都应围绕这一要点进行。

(二)改变高职教学中近年来忽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倾向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更是社会或企业从业人员的竞争需求。一个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事务语言的使用技巧、架构一篇应用文的基本技能需要足够的教育积累和经验积累,一篇成功的社会市场调查或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长期人文学科教育和市场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同时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有效提高。

(三)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中的具体问题

1.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应用文写作理论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杂、旧。

(1)“杂”,即教学内容有的随意拼凑;有的面面俱到,刻意求全,内容庞杂。

(2)“旧”,即一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师授课脱离实际;二是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相对陈旧,课型单一,几乎是清一色的讲授课,远离多媒体技术或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充分;三是考试方式及题型相对陈旧,多年来习惯于闭卷、笔试、作文。

2.找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教学内容界定

即教学内容深度、广度与角度的限定。一是优化选用或者编写的教材质量,杜绝选用教材的随意性;二是依据教育对象的需求,确定教学深度与具体教学目标。 (2)进行课程整合

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把与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和必要的内容进行重组,选择具有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形成适合不同专业使用的内部教材和教参。

(3)增加实践教学

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某些相似之处,都要突出其“应用”性利用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将专业课程的某些教学手段移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来。依据培养和造就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根本需求,决定了必须把实践教学纳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出进行实际写作训练的教学实践。其目的是切实加强从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基本功训练,增强人才的职业适应性。

(4)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文写作教学与许多专业课程一样离不开“操作”与“实践”,在充分采用我国职业教育常用的某些教学方法即讲授法、模拟法、案例法、模块法、岗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和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深入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多变,学生才能学习兴趣盎然。

(5)改革考核方式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充分利用,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仍然因循守旧,有些教师表面在进行着教学改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却调动不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连学习愿望也淡漠了。考试方式的灵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优化应用文写作的教师队伍

即优化教师本身理论教学水平与写作应用文的能力,改变凡是语文教师就能讲授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观念,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素养。

1.组织性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将涉及诸多方面和层面,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和调整一些具体问题,仅靠任课教师或者基础部和教研室很难实现改革目标,因此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改革方案是完成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

2.系统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和问题不是单一的教师问题或者教法问题,我们所看到的是各种问题的表现形式,仅仅解决教材问题、教师问题或者教法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改革也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否系统地、全面地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改革的关键。

3.具体性

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应避免浮在面上或者流于形式,其改革的实质和根本应突出一个“用”字,教师队伍建设应突出一个“专”字,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突出一个“变”字,知识讲授应突出一个“精”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要突出一个“辅”字,考试考核应突出一个“活”字。

4.实效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试考核成绩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是检验教学改革实效性的依据,建立学生结业考试考核档案,加强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考核,以系部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职场状况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最新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五大核心能力之一,应用文写作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一门拓展素质课,旨在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一定的应用写作基础知识,提高常用应用文写作能力,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它既是一门研究应用写作规律与方法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工具性特征。应用文写作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以满足学生生活、工作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教学出发点,以前瞻者的目光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素质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掌握与未来生活、职业息息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使学生具备解决生活、职业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全方位培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设计的思路是选取与学生生活、职业等紧密联系的应用文文种,根据其内在联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生活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分为应用文基础知识、事务文书写作、行政公文写作、宣传文书写作、会议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法律文书写作、职业文书写作八大模块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上,一般先以“情境导入”或“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某一文体的认识和思考,再以“知识介绍”让学生掌握这种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要领,然后以“相关链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以“问题诊断”和“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兼顾、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理论知识是对写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写作实践;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应用文范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和基础,通过范文的阅读可以直接有所借鉴,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必须与范例的分析紧密结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具有时代感、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优秀例文进行讲授;悉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通过集中当堂训练指导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当高职学生通过整门课程的学习后,能够依据规范、借鉴例文练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常用应用文,理解各种常用应用文的适用情境、基本特点和写作规范,为今后继续学习相关专业应用文和走向社会的写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教育。

1.选择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教学优势,但凡事均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要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机械制图的机构运动需要动画模拟、注重逻辑推理的高等数学、文字表述居多的应用文写作等,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要了解学生对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现代技术的掌握程度等。

2.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是表现形式新颖、活泼,教学方式直观、明了,减少了中间过程,增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其不足一是淡化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电脑屏幕上的内容,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减少,不利于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减少了师生间探讨互动的快乐。二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介入,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忽略了师生的主体作用等。因此,在使用时要扬长避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先采用“粉笔+黑板”教学方式,再以多媒体进行补充和加深理解、记忆,这样既不过分依赖,也不全部回避多媒体,能灵活地、有机地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教学内容相互穿插相得益彰。三是不能很好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电脑技术,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课件的内容,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而应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度重视学生表情、语言等信息的反馈,加强课堂互动,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空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多方位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多媒体发挥出最佳教学功能。四是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产生“视觉疲劳”,由于长时间观看电脑屏幕,也许一开始几节课对学生来说会有新鲜感,但久而久之,再动感的画面、再好听的音乐,学生也会漠视,而且利用电脑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多,使得教师讲授速度加快,学生无所适从,只能不想不问地埋头记录,时间一长思维也时时出现短路或空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做好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提高效果。 "

3.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如何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关键在于使用者的认识水平。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此过程中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结合传统与现代,要恰如其分地利用好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其真正地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1.课堂教学方面。高职应用文课的教学内容更多是文字的表述,应用文写作内容具体包括应用文写作基础、行政公文概述及公文格式、公告、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从业文书(计划、总结)、述职报告、启事、会议文书(通知、开幕词、闭幕词、会议记录)、会议简报、会议纪要、就业文书(求职信、个人简历)、日常交际类文书(书信、条据、告启类)等。应用文写作课中,大量语言文字描述往往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教师可结合所授课程的需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中的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讲述、启发,自然而然地将所要传授的内容以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将在传统方法难以讲清的重、难点进行突破。

随着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时,在课时上进行了调整,基本上整门课程只有30学时左右,而文书知识的掌握对高职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意义使得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任课教师更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通过回放巩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教师备课方面。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所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需要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案例分析、情景设计、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灵活地融入课件内容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如在计算机教室上课,同时连接互联网,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包括上网下载有关电子教案、课件等)。

3.学生课后自学方面。在当今职业教育改革中,上课前的自学、下课后的可持续学习,也是一个关注的改革话题。高职学生经过高中的学习培养,大部分已具备了相当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学习过程中,网络给学生和电脑之间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人机交互、人人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反馈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界面。教师可以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课后自己通过网络自学,课后学生可以把教师的课件复制带回去,重复学习,加深理解。

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对教师如何用好、会用、用对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在融入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我们要从实际教学出发,具体分析,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手中如鱼得水,教学效果也会因此锦上添花,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将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整个教学活动和模式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最新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是一项让高职院校教师真正具有“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师德风范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根本举措。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更要常抓不懈。广大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明确师德要求,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师德形象,以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整体提高高校有人的职能。

1充分认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使其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加强师德建设始终是高职院校思想工作的重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构成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的基本内容。师德师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既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1.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推进以德治校的需要

教育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教师是以德治校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职业实践的状况,是衡量是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尺度;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带动广大学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落实以德治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还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

1.2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加速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需要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作出艰苦努力。其中也包括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要想真正培养出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所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1.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需要

大学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水平、敬业精神和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通过他们的崇高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来言传身教,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承担起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精神状态昂扬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教师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有正确的认识,热爱教育事业;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维护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要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要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等等。当前形势下,高校教师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是主流,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然而,市场经济所诱发的一些不良倾向,也导致了教师领域的一些道德失范。我们也看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不尽人意的现象。主要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放松和忽视理论学习,政治观念不强,提出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导致负面影响;(2)人本意识淡泊,对学生缺少关爱,不愿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思想政治工作乏力;(3)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得过且过;(4)学术道德修养不够,科研意识不强;(5)整体协作精神不强,把个人的利益看得过重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建设,极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新时期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还不长,我国高职院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主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修养。因此,这种特殊性对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不仅是新的而且是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我们每一个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是思想上要过硬。所有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科学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思想,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国内外大事,紧跟时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增强整体观念和了解全局,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2.2要具有敬业精神

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敬业表现在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是“双师型”的,都有特定的专业技能,容易在校外找到兼职的工作,但是不能因此影响本职工作。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薄名利: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要敢于挑重担,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面作出表率,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要对学生负责,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让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敬业还表现在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3要言传身教,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有教师的行为规范,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要起表率作用。要注重个人修养,以“德”感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体现人文关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和修养联系起来思考,意识到老师的言行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自己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可能去影响学生。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落实的几个环节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3.1要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共识。领导要带头,妻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带头实践。在此基础上,全员参与,鼓励先进,循序渐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3.2要抓好典型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意挖掘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经验,经常开展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

3.3要抓好机制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要与管理相结合,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三是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重点在“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高校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自己,要能够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崭新形象。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最新高职院校工作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但现在个别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而且敬业精神的缺失又严重制约我县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就以学校年度考核情况看,各校的教育质量这一块差距很大,形势不容乐观。从xx年学年质量考核和小学抽测抽考情况看,高中段最高分是22.65分,最低的只有3.23分;初中段最高分是21.7分,最低分9.26分;小学最高分是19.9分,最低分是9.1分。其中个别学校低分率超过50%,达53.85%,这是极不应该的。从这些数据上看差距是明显的,有些校长可能会说学校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距。我想,虽然各校在办学水平、基础设施、师资、生源等客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师德师风比业务水平更重要。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培养敬业精神为重点,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齐头并进,着重解决好四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激励广大教师潜心钻研、精心教学,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用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熏陶和影响广大学生。目前,我们学生的感情处于饥渴状态,比如上百度贴吧进行人身攻击等,逃学、厌学、顶撞老师现象固然原因很多,但也可以说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匮乏之一。作为校长要引导教师潜心研究“爱”的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宽容、沟通。同时要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师德激励、考核、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评优、资格认定、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对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一般、师德不高的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对品行不端、影响恶劣的要严肃处理。

其次,要完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按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实行高职低聘的动态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要不断完善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职务晋升、岗位确定、评优树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干事创业、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得到荣誉和待遇,逐步拉开贡献突出岗位、在岗与不在岗人员的收入差距。让工作平庸、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有危机感。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要严格执行坐班制。要认真落实教职工“坐班制”,让教师能沉下心来,做到学生在,教师在。尤其是45岁以上的教师,不能因为他们自己资格老、职称高就可以不用坐班,当然,校长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带动、影响教师。

第四,要落实好末位交流制。我们既然试行了教职工考核末位交流制,各校就应该把他用好,不要一方面有了制度而舍不得或不敢用,另一方面又要说,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是不适合这个岗位的,后勤队伍是多么臃肿的,等等。但真正做起来,有些校长又碍于情面不敢下手,像学科超编、后勤超编,都分流不了,这样,你这个学校就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当然,一下子大换血是不可能的,但一年消化一个、两个总是现实的,像玉城中学就末位交流了4名教师(其中1名离岗退养),打破了城区学校只进不出、不流动的局面,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所以,校长一定要落实好末位交流制度。

三、着眼关键,切实提高校长队伍的自身素质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长也在追求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相应又提出了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校长专业发展应该显得更为重要。在教育不断现代化的今天,研究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探讨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无疑十分重要。

我认为校长专业发展应该体现在一个信仰,两个意识,三个能力。

一个信仰是指对教育的信仰。校长是学校管理者,更是一位办学者。校长对教育必须有虔诚的信仰,甚至要有为之付出毕生的信念。就像画家一生以画为生,作家毕生以写作为生一样。有了对教育的信仰,我们自然就会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就会有不把学校办好就寝食难安的感受。我们现在只是制定三年规划或者五年规划,却很少有校长去想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学校要成什么样子,并且去设计一幅远景蓝图。客观原因是工作的变动或者哪一天组织上的另有任用,可能使我们没有想过终身去从事教育工作。但主观上也是由于缺少对教育的信仰,有的校长甚至根本不想在校长岗位上呆那么长时间。校长应该做个职业教育家,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所以,树立对教育的信仰是不容易的,但却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内心有对教育的信仰,思想上还应该确立两个意识。

一个是科研意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科研强校、兴校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校长要勤于实践。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有所作为。校长在实践中,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真抓实干,结合本校实际,找出问题所在,研究对策方法,制定措施策略。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研究课堂教学,及时了解反馈课改的信息,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以此做为指导学校教改科研、作出决策的最重要依据。其次,还应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诊断”,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施教情况,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加强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课题,以课题带动课改,推动课改有效实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