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 个人三农心得体会(七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04:50:03 |
  • ZTFB |
  • 10页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合同期限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1 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法定的或本合同所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从 年 月 日起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止,并以完成 工作任务为标志。

(二)双方同决本合同有效期内的前 个月为试用期(即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如表现优越,可提前转正。

二、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

乙方的工作岗位(职务): 主管 / 职员 工作地点:广州、佛山、惠州、中山、扬州、海南、成都、重庆、北京、天津、沈阳、西安、太原、上海、深圳、东莞、珠海、武汉、长沙、南昌、南宁、北海、越南、大连、长春、郑州、青岛、哈尔滨、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南京、苏州、无锡、杭州、温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贵阳、昆明、兰州、乌鲁木齐。 乙方的工作内容:

三、劳动报酬

(一)甲、乙双方根据本单位依法制定的工资分配制度,确定乙方的工资 元/月;乙方试用期工资为 元/月。

(二)甲方每月 日前向乙方支付货币工资。

四、社会保险

甲、乙双方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乙方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五、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一)甲方根据乙方的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其执行 标准 工时制度。

(二)甲方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工作、休息、休假和劳动保护规定,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劳动条件。

六、劳动纪律

甲、乙双方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要告知乙方。乙方到职一周内,对甲方的制度如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向甲方查询,若有异议应出具书面意见,否则视为认可,乙方要予以遵守并服从甲方的管理。甲方有权对乙方履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核和奖惩。

七、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

(一)符合法定条件或者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的相关内容或者解除本劳动合同。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合同即告终止;

1、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所约定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

2、无固定期限的,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3、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按国家有关法律执行。

八、违反本合同的责任

(一)甲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

(二)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未按规定,单方面解除本合同或者不履行本合同的;

2、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守商业秘密事项,给甲方造成损失的;

3、乙方解除本合同的,凡由甲方出资培训和招接收的人员,应按双方签订的相关协议向甲方偿付培训费和招接收费。

九、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的解决办法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应当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自争议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甲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者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本合同的条款与国家、省、市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不符的,按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十一、双方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1、 2、 甲方与乙方签订的培训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有权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乙方工作能力和表现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乙方应服从甲方工作安排。

3、 乙方提供给甲方的个人资料及证书证件必须真实,如有欺骗行为者,甲方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甲方对乙方不负任何补偿及赔偿责任。

4、 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员工手册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乙方已认真阅读并同意遵守。

5、 甲方制定的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在公司内部告示栏、内部网站上公布。乙方应遵守甲方制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6、 7、 根据规定,乙方负有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的义务。 乙方不得利用职务、工作上的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等,否则,视为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甲方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对乙方不负任何补偿及赔偿责任。乙方所得利益归甲方所有,造成甲方损失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 5 — —

本合同(含附件)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二

温州,沿海港口城市,位于中国东南部,东经119°37′-121°18′、北纬27°03′-28°36′,瓯江下游南岸,为中国浙江省辖市,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全市陆域面积117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xx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各市第一位。20xx年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温州山水甲东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湖美瀑绝的飞云湖——百丈漈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名列“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的南麂列岛,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7个省级风景区,8个市级风景区。旅游景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

【地名由来】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不酷热,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瓯语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自然资源】

温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橘、茶叶、枇杷、杨梅、甘蔗等160余种。

海洋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贝类有430余种。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达6.5万公顷,养殖蛏、蚶、虾、蟹、蛤等。用材林有松、杉、栎等280余种。

非金属矿产资源有明矾石、花岗石、石英石等,始终明矾石矿储量占全国储量及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温州港现有生产性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个,洞头、乐清湾等天然深水良港开发前景很好,可建2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个。

温州以东近海大陆架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泰顺县乌岩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是浙南的绿色宝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自20xx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全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区划人口】

截止20xx年底,温州市辖3个市辖区(鹿城、龙湾、瓯海)、6个县(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代管2个县级市(瑞安、乐清),共有60个街道、64个镇(其中2个民族镇)、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324个社区、208个居民区、789个农村新社区。

温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地区,根据《温州市20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912.2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79.74万人,占52.59%;女性人口为432.47万人,占47.4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0.93;0-14岁人口为130.53万人,占14.31%;15-59岁人口为680.92万人,占74.6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00.76万人,占11.0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54万人,占7.62%;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5.03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5.04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34.44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7.99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02.20万人,占66.0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0.01万人,占33.98%。

【民族风俗】

根据20xx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温州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30.17万,占我市常住人口的3.3%。全市有少数民族52个,超万人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是畲族、上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回族。

畲族是我市主体少数民族,也是在温州居住生活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有8万多人口,主要居住在南部的文成、平阳、泰顺、苍南等地,有2个畲族民族镇和5个畲族民族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多彩的民俗,为温州地方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温州通行普通话。温州方言以瓯语最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温州各地的温州话。民间一般公认温州鹿城区通行方言为温州话。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

温州民间比较隆重的节日民俗有正月拜年、元宵灯会、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在温州传统节日民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莫过于近年来逐渐恢复兴旺起来的“拦街福”民间祈福活动。现在,一些西方著名的节日民俗也在温州流行起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历史沿革】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

公元320xx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远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520xx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前475-前220xx年战国时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公元前220xx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属闽中郡。

公元前192年(西汉惠帝三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320xx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治所设于永宁,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建郡城于瓯江南岸,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420xx年(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后三年,处州改名为括州。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

620xx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苍。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计10542户。

620xx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县置东嘉州,辖永宁、安固、乐成、横阳四县。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675年始称温州。

720xx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共计42814户,241690口。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

1920xx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翌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

1920xx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

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温州市气候概况

温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从大陆吹来的偏北风,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湿度蒸发较小。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湿大雨多,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多变,时常阴雨连绵。秋季大气较稳定,常见"秋高气爽"天气。全年气候总特点是: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多样。

冷热适中·热量丰富:温州常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这是人类活动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根据温州气象台历年各月逐日逐时气温记录及人的冷热舒适要求,温暖舒适期(10-28℃)每年长达9个月,出现时数可达3500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5%。全年0℃活动积温约5250℃,无霜期275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雨水充沛·空气湿润:温州市各地平均年雨量约1800毫米,比我国同纬(500-1500毫米)多得多。既是全省降水资源最丰地区,又是我国多雨地带,与世界同纬相比雨量之多尤为突出,因地球上该纬度区的其他各国多为干旱的沙漠气候所占据,年雨量大部地区在100毫米以下,因此,我市的年雨量要超过同纬平均值的好几倍。

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是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强大的蒙古高压,温暖的海洋是低压,温州盛行偏北冬季风。相反,夏季海洋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我市盛行偏南风(或偏东风),随着风向的季节交替,气温、降水、温度等主要气候要素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年变化。冬季风干燥,寒冷,夏季风湿润多雨,秋季各地多吹稳定的偏北风,天气晴朗,春夏之间季风交替频繁,阴雨多,气候变化复杂。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三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总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万人。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0xx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全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同时挂温州市文物局牌子)。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监察室、计财产业处、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处、文物管理处、文化艺术处、市场管理处、广播电视管理处、新闻出版管理处和机关党委等12个处室。局属单位分别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市博物馆、市艺术研究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温州书画院、市越剧团、市瓯剧团、温州大剧院、温州大戏院、市电影公司、东南剧院、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新中国影都等21个。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46人,其中高级职称88人,中级职称297人,初级职称661人。

近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系列工程,紧扣重点,突出特色,全面抓好建设、繁荣、发展、管理、保护、改革等各项工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各项事业得到平稳和较快发展。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全市达标文化馆、图书馆达12个,达标综合文化馆达223个,总建筑面积21.67万平方米。20xx年以来,投入近12多亿元,新建在建文化设施面积13万多平方米,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的温州大剧院已经投入使用。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市级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6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79个,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全市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九个,剧种包括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九个国办剧团年演出超1000场,观众近200万人次,戏剧事业呈现出创作、演出两旺的局面。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文艺作品,特别是1998年以来,充分挖掘、继承、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创作了一批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南戏新编剧目,受到专家的推崇和群众的欢迎。南戏新编剧目《荆钗记》、《张协状元》、《洗马桥》和新编现代越剧《温州女人》应邀晋京或赴港台和各市巡回演出,参加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曹禺剧本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近十年来,我市每年都有歌舞、戏剧小品、美术等作品入选全国“群星奖”,累计获得“群星奖”四金八银六铜的成绩。书法作品近年来获国家级奖项10个,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3个。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县(市、区)级文保单位496处,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8件。民族民间艺术得到保护。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3个。黄杨木雕、剪纸、瓯绣、发绣、瓯塑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乐清市象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

文化产业不断繁荣。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8955多家(含个体经营户),其中法人单位近6000家,从业人员16万多人,全年经营收入313多亿元。印刷业形成规模,企业达2795家,产值220亿元,年产值5000万以上企业31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出版物发行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图书发行网点1661处,出版物批发单位29家。电影业通过狠抓改革和大力开拓市场,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发展福建宁德、宁波象山影院等加盟,成为跨省跨地区的全国院线,20xx年票房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繁荣。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区通向全市8个县市的与省接轨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用户143万。全市建有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10座,自办12套电视节目和12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50%和98.38%。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围绕文化大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温州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四大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综合实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为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四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是温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20xx年进行彻底的翻新,并保留了原来的风貌。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始有五马坊。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清光绪《永嘉县志》亦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

唐宋以来,“五马坊”之名沿袭不变。宋哲宗时,杨蟠知温州,于城中置三十六坊,内即有五马坊。至清代,将坊改为街巷,五马坊也改名五马街;同时一分为二,一条称五马直街,即郡治前或谯楼前南北纵向的街道。民国时期已改称公安路。另一条称五马横街,即现在东西横贯的五马街。

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并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对五马坊的由来,又有两说:一说王羲之曾任会嵇(今绍兴)内史,性喜游览山水;他去官后,遍游东、中诸郡,所以其“游骑”也到过永嘉。永邑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乃立五马坊。另一说认为五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来,却是“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坊”(见洪庆商《韩文之正》)。总之,“五马坊”不管是由王或谢而立,其起源已久,且与太守使用五马有关,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五马街的由来

很久以前,温州五马街不是叫五马街,也不晓得叫什么。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里都听见一阵阵"得得得"马跑过的声音。开门一看,又不见马的影子。那时候,这条街上住着一个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块石头。每日打草鞋时节,他把草放在这 块石头上慢慢捶软。 石头是青色的,因为捶得长久了,光溜溜,也蛮好看。 一日,有个人看见这块石头,就去对老人说:"老伯,你这块石头卖给我吧,我给你五两银子!"老人听了有些奇怪,摇摇头:"我不卖,这块石头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舍不得卖。 好多看热闹的人都觉得这人要花很多的银子买一块石头,实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头被人偷去了,就把石头搬到屋里来。过了三日三夜,那个客人又来了。他带来更多的银子,想请老人将石头卖给他。那客人一看石头没有了,很着急,赶紧问老人。老人告诉他,已经搬到屋里来了。"几日了?"那客人慌张地问。"三日三夜。"老人说。"唉!"那客人叹了一口气,说:"现在你就送给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宝客。我看到你这块石头上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外面,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长得活泼健壮。现在你把石头搬到屋里,五匹马没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说着,那采宝客就把石头一翻,果真石头上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不动了。 听的人都为老人叹可惜,说他运气不好。老人呢,一点不在乎。他说:"以前我不晓得它是宝贝,但我把它当做宝贝。现在这五匹马不动了,我捶还是照样便当,还象宝贝嘛!" 以后老人照旧勤勤恳恳打草鞋卖,照旧用这块石头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后,大家叫老人住的这条街为五马街。

1920xx年,吴百亨在五马街开设"百亨药房",自制肺乐霖、血之母、疯痛露、千金丹等。有了一定积蓄后,于1920xx年在药房店堂后面创办"百好炼乳厂",注册商标为"擒雕"。稍后,他又创办了西山造纸厂、西山窑业厂、远东蛋粉厂及酿造厂、奶糖厂等。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马街。

旧时五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商铺外,还有老香山、乾宁斋、元昌、葆大等参茸药号及徐德昌、正丰和、同人和等大商铺。

如今的五马街,一些延续至今的老店仍很热门,又集聚了康奈、奥康、吉尔达皮鞋;报喜鸟、庄吉服饰;大虎打火机等温州众多新兴名牌轻工产品的专卖店。店肆毗连,商品琳琅,商业繁华,魅力不衰,五马街依然是温州最繁忙的商业街。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五

温州生态园位于温州市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大罗山和三垟湿地组成,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界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是我市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有城市 "绿肺"之称。三垟湿地与大罗山相连,面积为13平方公里,内部水网密布,由160余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属于古老的冲积平原,有城市"绿肾"之称。生态园是目前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绿心"。

三垟湿地 三垟湿地位于温州瓯海区梧埏片,其北部主要为城市中心区,东部隔大罗山与瓯海永强片相连,西部以南塘大道为界,南部隔高速公路为温州市高教园区,面积11平方公里。三垟湿地水网密布,纵横交错的河道将其分割成大小各异的160 余个岛屿,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6%,东南被茶山环绕,峰峦叠翠,山环水绕,自然风光秀丽,被称为“浙南威尼斯”。

早在在新生代第三纪末期,温州的地貌轮廓已基本形成,大罗山居于海中,由于湖相沙质、泥质沉积的大量堆积以及河水携带泥沙的淤积,经过了一个慢长过程,终于在大罗山西侧与吹台山之间形成了一个较浅的大海湾。在海水与江水的共同作用下,使海湾与外部的海水逐渐分离,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形成泻湖,但当时的面积要比现在大的多。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赞之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谢氏《游名山志》说:“帆游山地昔为海,永宁(今温州)安固(今瑞安)二县间,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赤石便是大罗山。三垟一带由于属于古海湾的边缘,水深较浅,滩涂较多,加之山洪的冲刷,泥沙的沉积,使地形沟坎较多、水陆相杂,已经初具现在三垟水网地区的雏形。

瓯江的搬运与沉积,使帆海的面积逐渐减小,大约在明以前,最终使北帆海消失。在这期间,唐宋时期大量的水利开发,如唐代韦庸修建会昌湖,宋代韩彦直、沈枢疏环城河道,修建温瑞塘河,挖深填浅,大量泥沙不规则的堆积、填满,连同原有的沟坎,将帆海原先大片水面分割成破碎的湖群。又经过数百年的桑海桑田,形成了今天的三垟水网地区自然形状。

大罗山风景区 大罗山最高海拔704米,岩石结构大多为花岗岩,山势十分巍峨,山体面积114平方公里,内含古寺(塔)、摩崖石刻、遗址等文物48处,分属瓯海、龙湾与瑞安两区一市,主要包括仙岩、茶山、瑶溪和天柱寺四大景区。

仙岩景区 仙岩景区位于大罗山景区西部,居于温州与瑞安的中心地带,104国道与在建的雨台温高速公路从其西则穿越,交通便捷。

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全国,朱自清笔下的梅雨瀑、梅雨潭几乎植根于所有中国人心目之中。仙岩景区由虎溪连接而成包括梅雨瀑、梅雨潭在内的五潭三瀑与凝灰岩山体结合的自然山水景观,在温州地区堪称最佳,是大罗山景区自然山水的代表,加上化成洞景区的清幽洞景,天河景区浩淼的水景,以及整个仙岩景区保持良好的生物群落、珍稀动植动种,使得仙岩成为整个大罗山景区最具有自然山水生态旅游开发潜质的景区。

同时,仙岩也不乏具有深远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仙岩山水天人合一的寿禅寺,永嘉学派的讲学地——止斋祠,以及始于南朝遍布于仙岩山水之间的摩崖石刻,尤其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此留下的足迹与文字《绿》,更使仙岩的自然山水增添了人文之灵气。

大罗山的天河水库冬季时,万里冰封的景观十分漂亮,可与传说中的天河相媲美。

瑶溪景区 瑶溪风景区位于大罗山东北部,温州龙湾工业新区西南侧,景区与温州港、温州机场咫尺之遥,交通区位优势在大罗山西大景区中得天独厚。同时,瑶溪景区与天柱寺景区同处大罗山东麓,景区内可直接眺望东海海景与日出景色,瓯江、东海、龙湾新区城市景观与瑶溪山水景观交相辉映,是瑶溪景区景观资源的一大特色。

瑶溪景区内部现主要包括五大子景区——千佛塔—国安寺景区、龙岗寺景区、张璁祖祠、钟秀园与瑶溪山庄景区。除瑶溪山庄景区之外,其余皆为人文历史景观为核心的景区。而瑶溪山庄景区内部的板障潭、水石同踪等自然山水景点堪称瑶溪自然山水的精华。

天柱寺景区 天柱寺景区位于大罗山东南片区,东临温州龙湾工业新区,南临瑞安区,以山峰、飞瀑、碧水、寺院为特色景观,是温州新区的城市背景。天柱寺在天柱峰下,四周群山环绕。天柱峰,独秀挺拔,高插云霄,如柱鼎立。寺以峰名,峰因寺彰。附近有湖山胜景,古刹筠风、东海朝晖、广寒小憩、西潭飞瀑、成洞横云等六景。

天柱寺景区东望大海,是大罗山距离东海最近的景区,观日出效果最佳,景区内天柱水库、蜂台水库周围花岗岩山体奇特,气势雄伟。尤其在沟口地段美人崖天然生成,成为天柱寺景区代表景观。

茶山景区 茶山风景区占据大罗山西北,隔三垟水网与温州主城区相望,温州高教园区正位于茶山西麓,景区包括五美园、卧龙、山重楼、香山、花果山五个亚景区。其中五美园、香山寺等景点初具规模,结合秋季的杨梅节、柑橘节,每年吸引来自温州以及外地游客数十万人。

茶山景区是大罗山内花岗岩地貌景观最为典型与集中的地区,岩石造型奇特,洞府景观幽深、奥妙,卧龙溪峡谷、瀑布景观壮美、险峻,香山寺是大罗山区最大的佛教寺庙,是整个景区宗教旅游的代表景点。

茶山风景区独具一格,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贵特产于一体,自古就是一个融合文化旅游、观光、朝圣、休闲等的多种功能的旅游胜地。根据对出土的石斧考察,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动,可谓历史久远。茶山风景区占据大罗山西北,隔三垟水网与温州主城区相望,面积约4290公顷。茶山以景闻名,是大罗山内花岗岩地貌景观最典型与集中的地方,景区中山涧危岩耸立,高岗屏障,溪谷错综,是大罗山区距离温州主城最近,也是目前大罗山内部开发强度最大的一个的风景区,包括五美园、香山、卧龙溪、山鸡坑、花果山等五个亚景区。 五美园得名于顾公洞、籰丝潭、金琐岭、莲花岩、观音洞五个天然景点,景区中心实际禅寺为明代高僧逆川大师在此修行而兴建,寺前有古枫,后有古银杏,古意浓浓,更添佛门圣地的庄严,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为其题名立匾。五美园山下,卧龙溪旁的百鸟景园集游览、娱乐、观赏、科普教育于一体,园内随处可看见世上珍禽“闲庭信步”悠然自得的动人场面,让你充分体会到鸟类与人友好相处,共享回归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香山景区地形比较平坦,适于游走观览。香山寺位于高山小盆地,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是大罗山区最大的佛教寺庙,香山寺前有五龙治水山脉,后有九龙之穴,山峰秀丽,奇岩多姿,实为佛家静土。作为花岗岩地貌的代表,茶山景区岩石造型奇特,洞府幽深、奇妙,其中尤以卧龙溪峡谷景观最为幽险。沿五美园北侧大道,经龙王寺水库,循卧龙溪步行约五百米处,为卧龙潭景点。行在谷中,抬头仰望,天空狭长,两侧悬崖摩天劈地,惊心动魄。在卧龙溪处处可以见到岩瀑,最大的岩瀑宽400多米,高200多米,悬崖壁上石纹流痕如瀑布倾泄,静中寓动,壮美、险峻,气势恢宏。山因水而活。溯 卧龙溪而上,直至源头,眼前呈现一个端正秀丽的高峡平湖,便是山鸡坑景区。景区山色空明,高旷绝尘。澄碧明净的湖水在微风中荡起鳞鳞波光,倒映着峰峦、怪石、飞鸟、流云,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花果山景区包括南柳、汀岙、大茶山等村附近的山林,面积970公顷。景观特色为杨梅、柑桔、桂花、茶叶等经济林,满山遍坡四季流香。“业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弘一法师曾在这里的宝严寺修行,留下“此地风景殊胜”的评语。山重楼位处秀石垟山北向,大罗山半腰,是岩石重叠而成的岩洞,深70余米,目前可进的有三层,一层高一层,形如楼台,乡人称它为三重楼。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六

“东瓯名城”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沿海九个港口之一,公元320xx年,著名学者郭璞选址始建温州城。相传建城时,有一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故又名“鹿城”。

“东瓯山水甲江南”,温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号称“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峰险洞幽的百丈漈三个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有以“东方夏威夷”著称的南麂山列岛和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温州还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前沿城市,商业经济相当发达。温州人几乎家家户户经商,专业市场遍地开花。一方面,外资大量涌入温州,使其迅速发展成为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商贸港口城市;另一方面,温州人开办的公司遍布五洲四海。“温州模式”、“温州速度”、“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0xx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民祥地。曾被新闻界、理论界称为“温州模式”,也有叫“温州经济格局”、“温州发展路子”。经过20多年的演变,温州经济格局不断得到创新,更加凸现出自己的特色。

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走南闯北的温州人,把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这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它不仅促进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温州人的贡献。

——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包括交通枢纽港、商贸港、金融港、信息港,使温州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使温州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创新基地;

——建设最具活力的开放城,使温州成为机制活、商机多、投资回报率高的创新之城、活力之市;

——建设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实现温州城市发展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同时搞好生态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使温州成为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地方。

对于温州市三农心得体会实用七

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是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该屿风景秀丽,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

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瓯江蓬莱”之称。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原名净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郡守卫承芳所植,20xx年被毁。建国后温州市博物馆建于此寺,常年展出历史文物,现改为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

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实为奇观。今塔仍巍峨雄伟,像一座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东峰之巅。

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就近处,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檐角的铜风铃送声,四周枝头飞禽清脆的啼呜,交响成趣。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周围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清幽格静,引人遐思。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