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 教学论读后感(七篇)
- 上传日期:2023-01-10 16:16:04 |
- ZTFB |
- 7页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一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 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 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影作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反映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三部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及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年届33岁尚未成婚的高伟同和美国人塞门同性相恋。高伟同的父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高伟同的一所旧屋,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的女孩郭威威。为了安抚催促高伟同成婚的高家双亲,伟同与威威假“结婚”。最后,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塞门同性恋的实情,高母大为震惊。病愈出院的高父跟塞门谈话,他与伟同关系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决定继续保守秘密。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塞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在机场,高家二老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偕着妻子及塞门,目送二老相互扶持着走去。
复杂纠葛的情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纷繁芜杂的现象有着背后深层的必然与文化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剧中反映出来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
自古以来,中国的孝文化就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所提出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尽孝成为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孝经》中“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孝文化推崇以孝为本,倡导要格守父子、君臣、尊卑、长幼、上下之序。在家庭的单位中,孝道讲的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顺从他们的意志与思想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孝的一层含义是顺从,即在行动上必须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另一层含义是保持家庭的连续性,子女必须按照祖辈的意志,将家族的姓氏、家业、荣誉等代代相传下去。中国人伦关系之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文化具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成为世代传承文化。由于各代人对它的认同,因而一直起到融合代际关系的作用。
在《喜宴》一片中,男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重病之时念念不忘的就是儿子的未婚和没抱上孙子这样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中国 社会人人尽知的孝道信条。若让老父带着遗憾合眼,高伟同无疑就是不孝子孙了。所以在他的同性恋伴侣塞门的建议下,高伟同选择了假结婚。虽然假结婚绝非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作为同性恋的高伟同采取这样一个缓兵之计也实在是出于无奈。其动机是好的:安抚重病中的老父,满足双亲的愿望,顺从父母的意志, 实践中国人的孝道。
与孝道密切相关的还有中国人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在本片中,文化的冲突浓缩到了家庭这一范畴,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异常强烈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外国的截然不同。“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不同辈分的等级关系,强调一家人相互依靠、孝顺服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家庭成员很少要求权利或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指挥、安排家的一切事务,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子女只能听话、顺从,否则就是不孝”。在这样的家庭观念背景下,高伟同选择以虚假为手段以欺骗为代价来满足父母的意愿的做法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重视血缘、血亲关系,家庭的单位要比西方的核心家庭大,往往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随着社会的 发展,中国的家庭单位正在缩小,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成员对家庭抱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成员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纽带关系,家庭的功能得到强调。正是基于此种观念基础之上,高伟同虽然生活在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但其骨子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使他不可能脱离滋养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能违背家庭和父母的意愿做出选择。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感受,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较少受到父母、家庭的约束与限制,享受更多自由权利。比如《喜宴》中的塞门,就没有受到父母催婚的压力与烦恼,能够按照个人选择的方式自由生活。自由是指:“控制自己的命运不受来自政府、统治阶层、教会、或其他有 组织的权威的外界干扰的意愿与能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西方的青年人就会较少地受到来自家庭、父母的干涉,较为独立地生活”。在学术界,学者们更倾向于称这一概念为“个人主义”,它表示“个人的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的独立思考、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同时也强调个人利益的至高地位”。在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西方人的生活更加自主、自由,更加注重个人的 体会与感受,较少纪律性的约束与束缚。
虽然同性恋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事务,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个人权利就可以自我做主的事情,它也涉及到舆论的影响和社会的关注。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多少还是要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及家庭价值观都赋予了其个体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更大的生存空间,使一位同性恋者至少不会受到像高伟同那样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所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可以归结为塞门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择同性恋生活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
在《喜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高家父母所期盼的传统的中国式婚姻为体现的。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让老俩口抱上孙子是中国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导演却未能让二老如愿,剧中儿子高伟同在美国有一个同性恋伴侣塞门,这与中国传统水火不容的情节安排是本片的一个主要冲突。同性恋这种在美国已被接受的现象在中国则是不能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最终不得不向母亲告知事实的真相时,母亲无法接受,如五雷轰顶,还反复叮嘱不要告诉高父。 由于大多数 中国人对同性恋行为持反感态度,且无 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 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社会,以农耕 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较为闭塞,很少接触新鲜的 文化和事物,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人的接受能力较弱。片中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 台湾人,收人、事业稳定,还有多余的房产出租,事业小有成就,其同性恋的身份没有影响他生活的平静、事业的 发展。然而,如果高伟同以同性恋的身份生活在中国,那么无论他的能力如何优秀,学历如何显赫恐怕也难以受到认可,只会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斥,难以求生存、图发展。
而北美人较为开放,较容易接纳新鲜、新奇的事物,文化呈多元性、多样化的特征,与他们移民国家的性质有较大关系。美利坚和共国就是数个不同民族、种族和信仰的集合体,所以“美国被称之为一个‘马赛克夕国家—是由不同颜色的小个体构成的一副图画。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若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个体仍保持各自鲜明的特征,各不相同”。由于各个民族都或多或少的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整个文化呈现出内容迥异、各具特色的特征。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人对新生事物及现象能够较容易理解、接受。美国社会认同同性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它的认可,但是他们深信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因此这种社会的多元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在美国社会。
三、解决中西方婚姻矛盾问题的“中庸”处世 哲学
影片充满了微妙的细节,这些细节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文化冲突之后的一种和谐。在《喜宴》的最后,高伟同在一番挣扎后终于向母亲交待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的影片当中无疑是具有震撼力的,同性恋这个在中国社会很难被认同的概念被运用于影片中主人公身上,这是与中国父母所期盼的传统婚姻相对抗的尖锐的事实。中西方对婚姻的不同态度、不同观念的冲突应该如何调和?
导演李安巧妙地运用影像 语言解决了这样的冲突。在机场送别父母时,郭威威、高伟同、塞门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镜头,这三个原本立场对立的人,怎么会拥抱在一起呢?其实,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传递这一信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可以共存的,一种是被尊重的同性爱情,一种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婚姻。
这样的矛盾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即折中、调和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使人们的行为、做事不走极端,寻求和谐宽容的氛围。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了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才能和谐共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差异,面对异己的宽容接纳的心胸与睿智。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具体讲,中庸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度”,是人们行为做事不走极端的合适的行为标准。
“中庸概念对中国人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这个名称不仅仅代表一个地理概念,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掌握中庸这一原则,他们已经发现了哲学所有学派的基本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掌握了中庸之道,即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应对自如,它是一个人成熟练达的标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讲中庸之道其实就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庸》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圣人境界:就是“从容中道”。它是达到中庸后的人的一种高度自觉,不期而然,不有意而为,却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成为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与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喜宴》纷繁复杂的剧情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它包括中国人的孝道观、家庭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透过生动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表演,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风情习俗的了解与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感受。电影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实际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都在习得、接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理解、认知着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因此电影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学习者可通过观看不同国家的电影,来直观、生动地学习、了解文化的差异,并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文化敏锐性。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二
摘要: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中大力运用。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这些文化的差异都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进行协调,使学生顺利适应这种差异带来的不便。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使语言学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宋修臣.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协调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21)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三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学校本学期的工作精神,并结合我校教导处初一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我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实现创新教学为目标,夯实双基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抓课堂教学,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经过教学与实践,已经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的基础不尽相同,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特差,已经对英语学科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学期初,与那些失去信心的学生进行谈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边学边复习中巩固旧知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他们的个别辅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同时注重对特长生的培养,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进展。
三.具体工作
教学工作
1.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在新生开学前,力求定好学校要求的各项计划,做到切合实际,实效性强,具有可行性,合理,规范。
2.备课,教案,作业。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调动一切力量去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启发式教学,溶趣味性与情境教学于一体,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做到低起点,小步走,快节奏,多活动,快反馈,勤矫正,多鼓励的一系列步走,教学管得策略。而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对教材步走,教学管得策略。而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对教材能够达到运筹帷幄,做课堂的组织者,指挥者,开拓者和引导者。
3.教案:教案制作应新课改的要求,写好各环节,在注重形式的基础上,注意教案的实效性,与可行性。力争做好教学反思,尽量写教学札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反思,反思完善理论,循环而有序,为自己,为学生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
4.作业批改:设计独特的作业形式,做到量适度,批及时,评到位。
5.听课,集备与教研:学习的外延是广阔的,听课仅是其中之一种。多听同学科的课以及骨干教师的课,及时评课,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做到真诚,有理,有据。不断教中学,学中悟,悟中思,思中练。
6.辅导与检测课后辅导是一项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每次测评后我会进行有目的的辅导,指导全科生做好错题档案并及时反馈,并且分析原因,指导方法,做到在学习上“一帮一”,我们不能将后进生置之不理,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加强偏科生指导与检测题共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进步。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四
最近围绕《检阅》的文本解读,产生了争议,两方几乎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如谢道权老师在《解读文本的三种姿态》中认为此文主要意义在于“健康人──尊重、关爱,给予残疾人同样的机会;残疾人──自信、坚强,把握残疾人应得的机会”;而武凤霞老师认为“文本本身存在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文章所体现的尊重是伪尊重!”(武凤霞《艰难的突围》)。这些争论都源自一个问题“如何判断教材文本的价值”?
如何判断教材文本的价值?首先需要思考什么叫有价值?从文本的角度而言,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当然“文质彬彬”是最有价值的。其中“质”或称“意义”是判断文本价值的基数,如果这个文本的意义是消极的,那么这个文本文采越好,文本的价值就可能越低甚至是负价值;如果这个文本的意义是积极的,其文采又很好,自然这个文本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文本意义是衡量文本价值的关键。
意义的积极与消极又如何判断?这就要看文本意义是否与普适的伦理标准或价值观相一致,如民主、自由、平等等。如果一个文本所呈现出的意义是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旨在追求人的解放与幸福,是对美好人性的肯定与祝福,那么我们我们说这个文本是有积极意义的。反之,我们认为这个文本意义是消极的。应该说在《检阅》一文的价值判断上,两方就在这一点上分歧最大,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程序与结果公正谁优先更有意义?武老师认为,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是博莱克本人不在场也没参与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决定程序本身就是不正义的;而另一方陆星梅老师与谢道权老师老师认为这个决定的动机是好的,事实上博莱克也是接受的,甚至文本留白的可能性也不排除决定前后征求了博莱克本人的意见,结果也是好的,所以是文本的意义是积极的。分歧的主要症结在于文本所提供的情境下“程序”与“结果”的正义谁优先?这个问题在法学界已经取得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强调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结果公正,程序公正优先。(桑玉成,《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文汇报》20xx年7月12日)那么在这个“决定”的程序中,也就是至少在3至8自然段中是没有博莱克的声音,也没有他的意愿的直接代言人。博莱克想不想参加,想站在队伍的什么地方?这是其他儿童队员集体商议决定的,当然他们的商议可能首先基于博莱克想参加这个判断或者“决定”前后征询了他本人的意见,这在法学上都是不公正的程序。就算事先咨询了博莱克本人的意见,在他表示想参加的情况下,其他人也无权在没有任何规则的情况下决定他就站在“第一排”,而事后再咨询本人意见,事实上万一他不同意的话会形成一个心理压迫(因为集体已经通过了)。所以在法理上讲博莱克的意愿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第二个方面,怎样的关爱更有意义?首先,在文本的境遇中,强者的关爱是着眼于改变别人还是改变自己更有意义?应该没有疑义,作为强者的健康的儿童队员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但《检阅》一文在讨论时,主要还是思考如何“劝说”或“安排”弱势的一方,尽管仿佛是为了满足弱势一方的意愿。例如北师大版本三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苏珊的帽子》,主要讲为了保护因生病而化疗的苏珊的幼小心灵,在一位教师引领下,健康的同学们纷纷戴上了各式的帽子,而不是考虑试图去改变苏珊,这样的关爱可能更有意义。其次,真正的关爱的目的就是爱本身,应该没有任何其它目的。但是在《检阅》一文中,儿童队长说,“他虽然腿不方便,但他还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再如一位儿童队员说,“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的,第一排走着一位拄着拐的儿童队员”。这里不仅一再强调博莱克的特殊而且以别人“羡慕”为关爱的动机之一,这难免有利用这种关爱而获得赞誉的嫌疑,这样,爱就功利化了。甚至弄得我们不知道这是主要为了关心博莱克还是主要为了“荣誉”。由此,《检阅》一文的价值也因此直接下降。
鉴于以上思考,个人认为用当前普遍的伦理标准和理想的价值观来看,《检阅》这个文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总体价值不是很高。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里是一个“空白”,你怎么知道队长是怎么想的,他可能强调博莱克的不一般也可能是因为他训练特认真,受到大家的敬重呢,放在第一排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还有老师会说你以上的分析只是静态的,价值还具有相对性,也就是在不同时期对价值的'正负值判断是不一样的,例如某一价值观在500年前是积极的而到了当代则不一定。这就需要我们来讨论,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以及怎样理解“理解”?
如何判断教材文本的价值?其次需要探讨如何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有专家认为,文本只有在读者解读的过程中成为“作品”,此时,文本的价值才会真正呈现出来。这样的话,怎样看待解读又成了关键。解读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要命的是“理解为何”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至少有以下三种学术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客观主义学说,理解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文本自身的意义,或者说,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思想,通过理解,使文本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在理解者头脑中得到复现或重建,绝对复原与重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又称为“辨证复原”。从这个角度讲,波兰作家阿卡斯基的创作意识是十分明显的,“辨证复原”到作者当时创作的境遇下,那就是赞美队长与儿童队员们的这种“关爱”,当然也赞美博莱克这种自尊自强的品质,这也就是谢道权老师与陆星梅老师的基本观点。
二是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辞海》1999年版)。显然,此时作为读者的武老师不接受作者的这样的“关爱”,因为她的前理解结构中已经有了先入的“程序公正优先”等的价值观,同样在空白处的填充,她也完全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这是可能的,在文本的境遇中也是逻辑自洽的,因此判定此文的价值观有问题。
三是实用主义学说,理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实用目的,理解主要不是问作品自身的意义问题。有人说,教学《检阅》,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因此其意义为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让文本构成语境,引导孩子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这样观念下的解读可能更多地思考文本的言语形式的价值。例如有人这样设计,首先熟读课文,在课文的角色中选择一个;然后组织不同的角色复述课文,儿童队员怎么讲这个事情,队长怎么讲,博莱克怎么讲;最后拓展,检阅后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讲等。此时,“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成为了主线,而意义则为目的服务。
正是因为各人的理解观不同,所以造成了理解的差异性,因此对文本的价值判断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那么这样的差异是否合理呢?辨证复原实际要求阅读者更多地站在作者立场,而接受美学则更多关注读者立场,如果用不同的理念来解读文本,由于作者与读者时代、地域文化等差异,必然会产生阅读的历史性、文化性差异,这当然是合理的,其实就是同一理念下解读这样的差异也是无可避免的存在。
同样,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文本也会产生意义与价值的差异。例如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虽然都是为了追寻文本的深层意义,但其解读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异。就《检阅》一文,结构主义首先假设了文本存在一个中心,然后分析其叙事结构,故事的对立因素由儿童队员与残疾的儿童队员、观众与儿童队构成。然后利用文本的空白处,例如“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等处填充想象,从“儿童队员怎样对待残疾队员”以及“观众怎样看待这样的儿童队”中得出友爱、自尊的主题。而解构主义解读恰恰相反,其关心的是如何去破坏文本的既定结构和认识范式,解构主义首先不会假设文本存在一个中心,然后不断地破坏既定的结构,例如会问,为什么博莱克不是一般的队员,为什么他要放在第一排,为什么你们可以在这讨论而博莱克没有参加,为什么当事人在场讨论不下去,残疾人又怎样,为什么我们不鼓励残疾人勇敢地面对现实……直至消解儿童队员与残疾儿童队员的区别,得出真正的尊重与关爱必须建立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儿童队员与残疾儿童队员应该没有任何区别等。这样用不同方法来解读就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武老师在解读《检阅》时明显带有一点点解构的意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差异的合理性还来自对文本的充分尊重。不管你用什么理念与方法来解读文本,都必须尊重文本,因为文本是我们解读的本体。不过,尊重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赞同文本的内在意义,就像我尊重你而并不一定赞成你的观点一样,尊重与赞成是两回事。尊重就是实事求是,例如我读希特勒的十分具有煽动性的演讲稿,尽管我不赞成文本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但我也会十分尊重文本,因为我的批驳也必须依据此文本的语言文字。在我看来,两方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实际上都来自《检阅》的语言文字,都是基本尊重文本的,只不过一方赞同文本的内在意义,而另一方反对。
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作品的是经得起不同理念的审视、经得起不同的方法“推敲”,当然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差异的性质中把握作品的价值,因此作为文学作品的《检阅》的价值也不是很高。但问题也来了,我们不禁要问,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以及类似《检阅》这样的文本?这就需要探讨作为教材文本的课文的价值。
如何判断教材文本的价值?第三需要探讨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作为课文的文本价值判断,自然不仅仅只停留在文本本身的意义上,更需要探讨的是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在《检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仅只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更重要的以文本为凭借,在自由感悟、生命体验、敏于发现、质疑批判等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因此,作为教材文本的价值主要应体现在学生发展的意义上。一句话,判断教材文本价值的关键在于其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多大的作用。但这个价值是通过教学呈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应该追求教材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此时的价值是对学生的发展而言的,尽管《检阅》作为一般文本或文学作品的价值不高,但如果作为学生发展的资源则又要另当别论。所以个人以为教材选文最好不要全部都是“文质彬彬”的,应该有少数有缺憾的文本,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或自主判断的文本价值的意识或能力。
既然教学应该追求教材文本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文本解读与一般的文本解读还不一样:一是要尽量从不同观念、方法与角度来解读文本,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发展丰富选择或拓展空间;二是要尽量把最好的解读或这些有差异的解读转化为学生发展的资源。但是如何追求教材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的教师却有着不同的主张,就当前的阅读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追求。
一是最优化的教育哲学追求,其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效果,最优化教学主张从不同的解读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或最适合当下学生发展的一种理解,系统优化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再选择一条最佳教学路径,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从《检阅》一课的教学实录来看,武老师选择了一种理解,采用了先“立”后“破”的路径,基本达到了“我既不允许正常的孩子为了集体的荣誉去强迫别人炫耀自己的残疾,成为装点别人的物品,更不希望我残疾的学生为了装点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言说权利”的目的。(武凤霞《我的三点疑惑》)但与此同时,也必然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去优化路径,才有可能获得相对最佳的效果。当前许多小语名师的课堂都呈现了这样特点。我要说的是你的优点也可能就是你的缺点,在最优化的教育哲学的追求中,学生可能失去了完整的学习过程的体验。那么何为完整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我们来看第二种教育哲学的追求。
二是过程体验的教育哲学追求。在过程哲学看来,“过程是最根本的,成为现实就是成为过程的”。(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在这个过程的体验中,一切事件都包含了无数可能性的实现,因此教学就是一次次观念的历险和创造。这样一来,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可能不是把自己的解读或选择的一种理解来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也成为了一个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材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一起是开放的,但是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等,所谓“平等中的首席”(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具体来讲就是问题要学生自己读出来,教师只是创设问题发现的情境;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是组织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同样价值也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教师只是一个底线价值与阅读公共规则的守护者,最终师生可能只是达成一个“临时性共识”,甚至连这个“临时性的共识”也没有而走向“不确定的未来”,而教学成果就是共同体验的心智历练过程与各自的感悟。同样这样的教育哲学追求也存在着明显缺陷,那就是确定的效率很难知晓。目前,这样的阅读教学实践是难得一见的,但其中的一些观念是被许多人接受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要求的话,《检阅》的教学当然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与可能。
尽管如此,武老师的《检阅》一课的教学还是十分有意义的,庄子曰:“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因其“始”于足够的教学勇气与解构等方法论的初步运用,所以《检阅》的教学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现在不是我们语文教学思路多了,而是依然少得可怜,尽管全国各地的学生千差万别但语文课却依然大同小异。我们似乎更应该赞美创新。更何况谁都有权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只要不涉及底线与基本规则。个人以为,无论是谁,最好都不要只以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去“统一”别人,因为“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五
刚接到《古诗词三首》的精品课任务时,心里多少有些惶恐。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突出的是自己对于年段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生硬,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入,难以真正走入诗歌的情景中去。
先学后教。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应该达到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歌的含义,并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明确这一点后,我自己认真的将古诗词三首反复朗读几次,从整体上来说,三首诗都是描写的田园风光,然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同中有异。定好目标以后,我认为教学策略也就清晰了起来。在课堂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主。
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中国古诗
尤其如此。古诗的教学应以读为主。先读准读熟,再读深读透。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而我们老师,则应相机指导,无论是诗歌的朗读方法,还是通过朗读体会情感,都是在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读懂读透的讲解只是灌输式的,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象画面。
古诗往往重意境,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当诗人把具体
的图画用抽象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进行还原和加工。枯燥的讲解是最要舍弃的。特别是这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由于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对乡村的生活缺乏了解,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应通过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孩子走入美丽的乡村画卷当中,那么古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比较
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有一定规律的。虽然同是写乡村田园,但各有不同。《乡村四月》由景到人,《四时田园杂兴》则通篇写人,《渔歌子》以景为主。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如果说前两首表达的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喜爱。那么最后一首则是表达的“不须归”的隐逸情怀。在教学中,可简单点拨,不宜详细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
课前对文本的解读即是如此,效果还得由课堂来检验。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六
大班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剪纸练习,许多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可以沿线剪出各种图案;几个比较好动的孩子也逐渐能静下心来参加活动。实践证明,孩子在趣味性较高的活动中坚持的时间长。
本学期,虽然是新接的班级,可根据我对大班幼儿年龄学习特点以及日常的观察、了解,发现这个班孩子们动作能力差异很大,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首先,我努力创设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
在活动室的墙壁上,通过展示折纸、剪纸范例示意图、折纸、剪纸细化目标以及粘贴剪纸作品,通过欣赏以及环境的潜移默化,逐渐孩子们对剪纸的兴趣油然而生。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还通过家园互动在活动室投放大量的有关剪纸的图书,推荐和鼓励随时翻阅。
剪纸活动一开始对孩子来说困难很大,不是剪坏了,就是折错了,常常是手忙脚乱。这时我就及时帮助孩子们找出原因,第一部不能折错,要不就会前功尽弃。然后耐心指导剪法;另外,请能力强的孩子做榜样,开展一帮一活动,效果挺不错。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孩子们能得心应手的剪出各种图案。这时孩子们就会觉得没意思,简单的剪几下,就放在一边又去拿一张纸剪,这样既浪废纸,作品又没有新意。于是我拿起一个窗花提议:“小朋友咱们来个“剪窗花”比赛好吗?看谁剪的窗花与众不同。”孩子们立刻高兴的拿起剪刀,认真的剪了起来。活动结束后一看,孩子们的作品多种多样,棒极了!
在剪纸活动中,我首先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接着是坚持每天练习,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是不断变换剪纸的花样,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
因此,在剪纸活动中孩子们变得比以前认真、专心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习的坚持性。老师做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耐心,没有耐心的老师很难培养出有恒心的孩子们。同时,孩子们从老师的“表现”中领悟到了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关于差异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七
透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用心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透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资料,了解到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透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用心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潜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务必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务必安排和带给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之效,结果表现为质量。质量来自哪里?来自日积月累的功效。这日积月累,涉及面甚广。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来自于每一节课,以及相关的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以至有效备课、课后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培优补差辅导、科学训练考试、深入教学反思和习惯总结提升……。
认真推敲起来,从必须义以上说,实现教学有效、高效,就是抓好抓实教学常规。说到教学常规,大家都有话可说。但是,说起来常常不外乎这样一些话语:备课,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上课,方式转变师生互动;作业,减轻负担;辅导,有的放矢;训练,讲究科学;反思,教后笔记;总结,撰写论文……。这些,都没错。
但是细加研究,又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备课,飞跃不易;上课,互动艰难;作业,负担难减;辅导,乱矢穿空;训练,机械重复;反思,鲜花朵朵而已;总结,论文拼凑罢了。要真的做到有效,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教学的每一个常规环节做到精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潜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料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就应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料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状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到达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明白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必须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有效的活动帮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搞笑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就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资料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潜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是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多条,关键是——
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激励的机制。
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心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母婴护理师心得体会报告(优秀16篇)
- 动画设计与制作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7篇)
- 阅读黄河颂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精选17篇)
-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心得体会和方法 会计英语课程心得体会(3篇)
- 增强全民危机意识心得体会报告(优秀12篇)
- 2023年科协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5篇)
- 几何学简史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设计几何学读后感3000字(七篇)
- 多元函数微积分心得体会总结 一元函数微积分总结(7篇)
- 教师线上教学分析心得体会(优秀14篇)
- 企业财务服务意识心得体会报告 财务人员工作心得与体会(二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