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21:00:40 |
  • ZTFB |
  • 9页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采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使读者易于理解。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心得体会,或许能帮助到你们在写作和思考方面的提升。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品德高尚,有素质的道德模范。这个城市有了他们才更加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洗却了心灵的污垢,用爱心注满人间。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这位老人今年已六十多岁,苍老粗糙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饱含着生活的艰辛。他的工作是小区送奶工。

平日里,我总能见到年轻的叔叔阿姨骑着自行车轻装上路。他们年轻力盛,一会儿的工夫便送完一栋楼,而这位老人,跨着年迈的步子,一步步爬上那遥不可及的高楼。他虽有些力不从心,但是,脚步中却总透着坚定。对此,我还是有些不解的。老人为居民服务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但他年事已高,早应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了。若是赚钱,那他的一双儿女又是怎么了?谁家的孩子忍心让老父亲在外打工而坐视不管呢?我是这样想的,可老人的精神却不得不使我感到一阵敬佩。我决定帮帮这位老人。

星期天,我起得极早。我奔下楼,却还是发现老人正从一楼走出。我对他说:“爷爷,您送货太辛苦,我帮您吧!”说着便去取奶,谁知老人却急忙说:“孩子,你怎么能起来这么早呢。我不累,就当锻炼身体了。现在还早,快回去睡吧,爷爷谢谢你。”我愣住了。他如此辛苦,为什么不愿接受我善意的帮助?正想着,也全然没有知道老人已走远。等回过神来,他的影子早已化入天地,与朝阳融为一体。

无论是风霜雨雪,烈日炎炎,他总能准时将物品送到每户人家。对于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的。

那天,我正在睡梦中,便被一阵雷声在惊醒。起床一看,啊,多么大的风雨啊!这对整个小区似乎是一个考验,树木都在摇摆,而我种的花草早已被淘汰成一堆烂泥。我不禁发起愁来:如此恶劣的天气,我该怎样去上学呢?吃饭时,妈妈为我夹菜:“唉,这下那个送奶老人终于可以歇歇了。谁会这时来送那微不足道的奶呢?”我正附和,突然听见门铃一响,原来是那位送奶老人。他全身都湿透了,雨水一行行、一滴滴地顺着头发滴下来。见了我,他说:“送奶来。天气冷,别忘了热热再喝。”妈妈请他进来坐,他却一句“不用了”,连伞也顾不得打,一头扎进雨雾。看着他单薄,微小的身影在顽强地与天气抗争,我不禁鼻头一酸。

我对这位老人,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他是一个普通人,可内心比任何一个人都要高尚;他不懂索取,却用行动为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相信,我一定会将这一份对人民的爱、甘于贡献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中去,以这种方式共建和谐而又充满道德的城市!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既然是以[观心]为[对境]来感悟《道德经》,那么《道德经》每一章的内容,每一个重要的名词都需要在[观心之境]下找到相应的对境,而不能在[观心之境]以外去解读,否则就离开了本文的主旨。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去探讨老子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写作《道德经》时的心里真实所想,以及老子赋予《道德经》的真实含义。

写作此文的缘起,是因为笔者在静坐观心中,发现《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可以用来指导观心修行的,并且十分贴切,也许这种应用方式距离老子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只要我们在观心实修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发,有利于促进修行的进步,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应用。《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天地大道的智慧,而天地间所有的一切也都在道的规律下运作,观心修行的目标,同样也是为了见到藏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道,所以以《道德经》来指导观心修行还是可行的。当然,如果您认为[观心]并非见道之法,那么建议您略过此文,甚至可以略过笔者的所有文章,因为不管笔者所写的文章题材是诗歌还是散文,或是议论文,剥去所有的皮肉,骨架上刻着的仍不过是观心二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静坐观心之时,头部以上的虚空即为天,臀部之下的坚实即为地。[天下],正好是静坐观心之人,再具体点,就是人的大脑所在的位置。[天下],即指我们的大脑。

有无之相生也。有、无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美丑、善恶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评判体系下,美丑善恶皆是相对而成立的,没有不变的标准。就观心而言,[有欲]、[无欲]也是相互转化的,[有欲],则美丑善恶之念妄想纷飞,[无欲],则朗然空寂,自在清明。那么[道]呢?则不仅超越了美丑善恶之[有欲],也超越了朗然空寂之[无欲],有无随缘,显隐自在。

难易之相成也。难易也是相对而言的,就观心而言,对一些人来说易如反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难比登天。差别在何处呢?所用功夫不同尔。果能十年如一日,精进修持,观心功夫纯熟之后,则难者转易。不愿下此功夫者,虽易亦难。观心修行之前,[有欲]容易,[无欲]很难,修行日久,身心清净,[无欲]容易,[有欲]很难。

长短之相刑(形)也。长短是在相互比较后的结果,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长,其实很短,念念皆在瞬息生灭之中,[无欲]看似很短,其实很长,达到最彻底的无欲之时,会发现无欲之心其实是不生不灭的。

高下之相盈也。高下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很崇高、很积极,其实却被欲望所奴役,心灵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无欲]看似很卑微,很消极,其实却实现了对欲望的超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妄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很强大,真心处于弱势地位时,这时的心灵其实还很弱小;当真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化为真心的辅臣时,这时的心灵才真正地强大。观心修行,即是转识成智、化妄为真的具体方法。

音声之相和也。音与声相互和谐。音,在甲骨文中,言、音可互用。声生于心。当言为心声,表里一致的时候,即可称为音声相和。就观心修行而言,言无伪饰,为心之真声,即是真言,言有巧伪,则为妄念妄想。比如在观心修行中,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去深入体会虚极静笃的心灵状态,这时,言与心、心与言相互促进,即为音声相和之最佳实践。刚开始时,是[有欲]的音声相和,但随着虚极静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逐渐转化为了[无欲]的音声相和,最后音声同归于空寂,观照却依然清明,这时即可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中看见[道]的真面目。

先后之相随,恒也。在观心之时,要深入观察[有欲]、[无欲]前后相随的特点。比如心里生起了念头,然后我们就去观察这个念头,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为[有欲],当这个念头消失了之后,即为[无欲]。比如,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在心里观察“致虚极,守静笃”在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在前一次默念之后,下一次默念之前,中间的那个空白的状态,是怎样的?一次次地默念,一次次地观察体会,两次默念之间的间隔时间可以逐渐拉长,然后去体会有、无、有、无、有、无.....体会这两种状态先后相随、相互转化的精微状态。[恒也],即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有生于无,然后又很快回归于无。那么当我们停下默念,只是专注地去观察[无欲]的状态,又会有什么发现呢?我们会发现,[无欲]的状态是可以相续不断的。[有欲]看似相续不断,但本质却是即生即灭的,[无欲],看似难以捉摸,但真的达到了[无欲]之境,却发现这[无欲]是无生无灭的,可以相续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有欲,更像是浪花,无欲,更像是海洋。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之心应世,事来即应,事去即静,无有执着,无有挂碍,圣人只是这样去做事,为人们做出榜样,不刻意去教化他人,而教化的作用已在其中。

在观心修行中,[无为]是[观]的要点,无为,即不刻意、不执着、不攀缘、不挂碍,顺其自然地发挥出[观]的本性即可。所以,[观]常用[观照]二字表达,即只是如镜子一般照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即可。

不管是观呼吸、观念头,还是观照其他,都要保持无为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无为之心,不是对[观照]本身完全不顾,如果昏昏欲睡,还不及时生起警觉,那就不是无为之意了。

[不言之教],对于观心而言,则意味着[默照]、[寂照],即尽可能使心灵达到深度的静寂,在静寂的同时进行观照。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对于观心而言,万物,指的是所有出现在观照视野中的一切身心内外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呢?作而弗始,任凭其自然地随因缘生灭,而不去干预其开始与终结;为而弗志,在观心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所观的对象,只是保持静静地观照,而不动用自己的意志干预观照对象;成功而弗居,即使通过观心彻底见到了[道]的真面目,也不认为自己有所得,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这即是《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一切都毫不执着。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是由于彻底的不执着,才能称为真正的自由,这究竟彻底的真自由再也不会离去。

2)在[有欲观徼]、[无欲观妙]的时候,要深入去体察[有欲]与[无欲]这两种状态的相互关系,包括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体悟[有欲]和[无欲],并从这些关系中去体悟[道]的本体的特性,因为[有欲]、[无欲]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运动转化关系,正是鲜活[道]在我们生命中的具体体现。

3)无为观心,观心无为,不言寂静,寂静不言,无我无执,成功弗居。

2、[修]。

那么如何将这一章落实到观心实修中呢?

1)放下大脑和思想,远离思虑分别,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的生起与消失,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消失之后的空白与宁静;。

5)在彻见自心真面目的基础上,体悟一切对立分别的相对性,体悟众生自性本心的大平等性,体悟身心内外万事万物汇归于自性本心的一体性,体悟自性本心本自无我远离一切执着挂碍的究竟自由性,体悟自性本心亘古一如、随缘运化、世出世间一切本自圆满的大圆满性。

3、[行]。

1)安守本心,寂心应事,远离分别执着而行于中道,了无挂碍;。

2)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进利众,结果随缘;。

3)在与人交往时,高度尊重人们的意愿,不以己意强加于人;。

4)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运用各种因缘条件去推动事情的自然达成;。

5)修好自己,做出榜样,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化与自己有缘的人。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新中国成立-年,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这一行为有利于弘扬正能量,促进全社会积极向上。全国道德模范体现了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在中华大地上促成学好人,做好事,当好人的优良社会风气。我们要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不仅要学习优秀道德思想,提升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要学习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模范的精神实质就是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虽然简单,但却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广泛内容。只有牢固确立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思想理念,方能成就大美人生和时代楷模。我们提倡学习道德模范,首先要熟知和明白其精神实质,才能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全国兴起学习道德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从而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大干快上奔小康,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喜人态势。

传承优秀道德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道德模范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全面提升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学习和实践,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多读理论书籍,将读书变成和智者的对话。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做,多想”,将实践变成提升能力的催化剂,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向道德模范学习,也是一种方法。对标道德模范,提高自己道德水准。模范是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以他们为标杆,对照反省自己,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不计名利、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点,从他们先进事迹中汲取道德营养,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贵在致用,我们要把道德模范那里学到的精神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不论生活和工作都要落实到行动上。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见];。

在观心之境中,天地、万物、圣人、百姓分别指什么呢?试解读如下:

头顶之上的虚空即为天,所在之处的坚实即为地。

万物又是指什么呢?指包括修行者自身在内的天地之间的所有事物。其中特指修行者自身。

圣人指与道合一的修行者,特指其与道合一之心,即真心。

百姓,指修行者内心的各种念头、情绪、情感、思想等,即意识心。

这几个词的所指明确了之后,就容易解读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道合一的真心也是如此,要像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一样对待念头、情绪、情感、思想这些从己而生的百姓,不要去攀缘、评判、干扰、执着,真心只是保持真心,妙显一切,妙观一切即可。

刍狗:原意为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这里则意味着,草扎的狗仅仅有一个狗的假相,本质还是草,刍狗,因祭祀所需,扎草而用之,祭祀后就烧掉了,本质上,烧的还是草而已。

在观心之境中,则意味着,对于念头、情绪等,不要被他们的表象欺骗了,不要把念头、情绪当成真实的自己,其实,他们仅仅看起来像是自己罢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处于天地之间的,正是修行人自己。但是为何用[天地之间]呢?这是因为,在观心修行时,心灵处在深度的静定中,已经完全泯灭了身体与心灵的界限,已经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就像上一章说的,渊兮,湛兮,深远无边。其犹橐龠乎?橐籥,即风箱,估计大多数没在农村待过的朋友很难想象风箱是什么样子的,但给自行车打气的打气筒估计大部分朋友都见过,风箱,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号的长方体的打气筒,主要用于在厨房灶台烧火做饭时向灶台里吹风,好让火烧得更旺一些。风箱有个特点,就是里面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中间放一块挡板,连上两根拉杆,一抽一拉,风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那么,在[天地之间]的修行人身上,什么东西像风箱一样呢?很明显,那就是我们的呼吸。

嗯???不是讲观心的吗?怎么扯到呼吸上了呢?别着急,慢慢给您说。

其实,呼吸与观心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一,观照呼吸,是观心的下手方法之一,甚至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观心方法。

其二,呼吸的平静与否,对于观心有很大的影响;。

其三,在更深的层面,心气是一体的,气动心动,气静心静,气定心定。

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气、脉、明点的修法,是即身成佛至为重要的修法。

所以要快速地使自己静下来,慢慢地做几个深呼吸,是非常有效的。

而当我们的呼吸若有若无,成为“胎息”(即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亦称内呼吸)的时候,就说明心静定的程度比较深了。在“胎息”的状态观心,会对[鲜活的空]有更深的体悟。

观心之时,以一切为刍狗,不动其心,不动其气,气静心静,气定心定,心如止水,心如明镜,朗然自照,道貌自明。

守中,即是这一章老子透露给我们的观心修行的要诀。

如何守中呢?老子将会在下一章给出更加详细的阐述。

2)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放下思虑心,放下各种情绪、情感、思想,一心去守住那个未发之“中”。

2、[修]。

[见]即是[修],视一切为刍狗,视而不见,观而不随,六根清净,专心守中。

如果心难以静下来,那么通过调整呼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慢慢地深呼吸,可以将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慢慢地让自己呼吸逐渐地细微下来,这样,心也就逐渐地静下来了,心静下来了之后,再按之前说的方法观心、守中。

3、[行]。

在生活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视而不见、观而不随的观心习惯,有事的时候专心地处理事情,无事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感官休息下来,再次回到专心守中的状态,时间长了,自然地处于“中”态,一切安宁祥和。

ps:

关于“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其实,不仅我们的呼吸是如此,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如同虚空,却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念头,生成各种情绪、思想、情感,乃至我们放眼所及的人类一切创造,皆源自于我们的心。心虚静的时候,看似空寂无物,但一旦灵动起来,却可以灵感无限,创意无限。那为什么在解读中不直接解读为心而解读为呼吸呢?主要是因为解读为呼吸更加直观形象,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入手进行观心之境。同时,为了更全面地体悟老子本章所蕴含的意义,特补记几句在此,供朋友们参考。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说明:建议先阅读[感悟(10)],然后将以下内容理解为[感悟(1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也许更好一些。

《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见]。

我们继续来倾听老子给我们讲他所看见的[道]。

老子说,当这鲜活的道,体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时,即为[上善]。

那么,上善,是最高、最好、最完美的善吗?

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上善]并非相对之善。

那么[上善]是指什么呢?

[上],实有超越之意,上善,其实为道善。《大学》中名曰[至善]。

上善若水:老子说,这超越于善之上的道啊,其品格如水.....

老子为了让我们明白[道]的品格,再次以人们非常熟悉的水来进行比喻。同时我们也要知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水的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比喻所无法完成的部分,才算不辜负老子之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擅长于自然圆满地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人们最不愿意待的最低处,所以,水的“品格”非常接近于道。

在憨山大师注解的道德经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这样断句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为[上善]。这样断句,主旨便更加突出了。

将水的比喻,还原为道,这一句就变为——。

道善,利万物而不争:超越一切的鲜活的道,自然圆满地利益万物而没有任何一丝挂碍和执着。不争,是没有挂碍、执着的结果。不执着于我,所以不争,不执着于人,所以不争,不执着于物,所以不争,不执着于事,所以不争。

老子这一章,讲的既是[道],也是与道合一的[圣人]。

从[道体]而言,利万物而不争,即为道体的自然德性。

一切都是道的化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于道而存在,万事万物来源于道,又回归于道,所谓的[利万物而不争]仅仅是道本身“大幻化游戏”的映像而已。道与万物,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面,又何来相争之说呢?比如一个京剧演员,涂上了脸谱扮演了一个角色,我们看到的是[扮相],如果他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我们就会看到不同的[扮相],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同一个演员扮演的,我们就可能会认为不仅[扮相]不同,而且演员也不同。我们甚至会去评价,嗯,这个角色的演员比另一个角色的演员演的更好等等。而当我们有一天发现了原来我们认为的不同其实是一个错觉,原来是同一个人扮演的,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同一个人啊。而对于演员本人来说,他自己是一直都知道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他与某个角色相争,或者他与某个演员相争的问题。一切本自无争。而[道],就是[万物]这种种扮相后面的唯一的演员。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见]。

上一章结尾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这一章讲的内容即是[中]。老子一边[守中]一边向我们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空而能应为谷,你对着山谷呐喊,山谷中会回响着你的呐喊。神,即无形而鲜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虽然是无形的,却拥有无穷的创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应同时无形而鲜活],其实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即[鲜活的空]。[鲜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来],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爷],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绪,当我们彻底地放下自己,仅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内心,让内心静下来,当心灵的虚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为了[鲜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体会这[鲜活的空],看看祂会生灭吗?会间断吗?有形体吗?有边际吗?有内外吗?有善恶吗?有垢净吗?有任何语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吗?你能定义祂是什么吗?你能说祂是一种实在的有吗?你又能说祂是绝对的虚无吗?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吗?甚至你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抛弃祂,看看能抛弃的掉吗?祂是那样的空,空到了极致,祂是那样的广,与祂相比,138亿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试试看,你如何才能[杀死]这[鲜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闪电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样,没有任何事物能杀死这[鲜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难道你没发现,所谓的[死神],不过就是这[鲜活的空]戴上了另一个面具而已。当你和死神都同时脱掉所有的伪装,摘下所有的面具,你们就都恢复了本来的“真身”——鲜活的空。不要说你们无法杀死对方,连自杀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不仅是一位得道高人,还是一位诗人!他一边守中,一边诗意大发,啊,无生无灭的鲜活的空啊,真是一个伟大而玄妙的子宫!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孕育着天地诞生的种子!当这种子逐渐长大,生根发芽,天地就从这玄妙的子宫中喷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天地万物如何地纷繁复杂,可是其根源时时刻刻未曾离开过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而正是通过这伟大而玄妙的子宫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和营养,天地才会这么清明,日月才会这样光明,树木才会这么青葱,花朵才会这么鲜艳。而我们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这美丽的星球上不断地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瑰丽的梦想。

绵绵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从伟大而玄妙的子宫里一直在向天地万物传送着,传送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传送到我们所看见的每一处风景中,绵绵不绝,但我们却看不到它,似有若无。这[鲜活的空]太过精微,无有其形却活力满满。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虚极,守静笃”,那么就很难见到祂。

用之不堇。[鲜活的空],所蕴含的能量是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是永远也无法用尽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将自己融入[鲜活的空],而总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的话,那么你就可能会像一个进了赌场的赌徒一样,快速地输掉所有的一切,自食苦果。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虚幻,连自己也彻底放下,向着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就会见到祂、融于祂、成为祂。当你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一样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担心会枯竭了。

1)[鲜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鲜活的空],无生无灭,无形无相,蕴含着无穷的鲜活的能量;。

3)[鲜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现一切,是天地万物之根源;。

4)[鲜活的空],至为精微,若存若无,绵绵不绝,用之不竭;。

2、[修]。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续,具体的修法与上一章相同,即:

视一切为刍狗,视而不见,观而不随,六根清净,专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说的[中]呢?

可以用这一章的内容去检验,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这一章对[中]的描述。

符合就对了,不符合就调整,直到符合为止。

找对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时时守,分分守,秒秒守,就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时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内容,就是行的内容,修行一体。

专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无事守中。

宇宙间最浪漫的事。

莫过于与心爱的人一起守中。

就这样一直相守着。

哪管它。

海枯石烂。

地老天荒。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84岁,我国空降兵第一代女空降兵,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她将毕生积蓄1千万元捐给家乡黑龙江木兰县,用于教育、公益事业,获得感动中国人物。

84岁当军运志愿者还第四次考研。

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国富民强。

“坚守初心使命无私奉献社会”,这是马旭昨天作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题目。座谈会结束后,接到记者电话的她仍难掩激动:“能参加这个座谈会,还能代表湖北武汉发言,我很荣幸。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国富民强,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十来岁参军,马旭离开家乡黑龙江木兰县已有72年。今年6月29日,她再一次踏上了故乡的黑土地。当中巴车行至木兰松花江大桥时,马旭走下车,扶着大桥栏杆,望着东流的江水热泪盈眶,口中反复叨念,“回来了,我回来了!松花江,你的女儿回来了!”

1947年,马旭正是从松花江畔参军离乡。母亲把一枚铜钱缝在她的衣服里,马旭一直珍藏着。上世纪50年代,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她将工资和那枚铜钱一存进了银行,这也是她最早的存款。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笔钱达到了1000万元,又被她捐给了家乡。

如今的马旭并没闲着,每天她和老伴颜学庸6点多就起床,学半小时外语,然后在附近的广场上骑车锻炼,买菜做饭,读书看报。今年4月,老两口来到武汉市妇联,强烈要求参加军运会志愿服务。经过商量,武汉市妇联建议马旭夫妇发挥他们当军医的优势,在应急救护领域,提供初级医疗救护培训志愿服务。老两口填表后,正式成为军运会志愿者。

马旭家的桌子上、柜子上、床头上,都贴满了中日文对应的词语小纸条。五年前,她就开始备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不过三次考试都卡在了外语上,“年纪大了,很多单词都记不住。”不过马旭没有放弃,今年她还准备报考,每天抽时间背单词。

不少人关心地问老两口:“你们的钱都捐了,那你们的生活怎么办?”颜学庸说,他们还有退休工资,而且简朴的生活习惯一如既往,每个月的收入保证生活绰绰有余。现在老两口在学习之余,还在搞一些科研,生活很简单也很快乐。

马旭坦言,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她的内心很不安,因为她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够,“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点小事情,就获得党和国家颁发的这么大的荣誉。”她说,荣誉对她不仅是激励和鞭策,也是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李道洲。

生前系空降兵某旅直升机团场站汽车连七班班长。,他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义无反顾、勇闯火海,救出一对年迈夫妇后,第三次冲进火场救人时,不幸壮烈牺牲。

妻子出席表彰活动时向本报吐心声。

如果再来一次他还会冲进火场救人。

“道洲是军人,救人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人。”昨日,在京参加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的李道洲烈士妻子王慧对楚天都市报记者说。

203月3日,武汉市洪山区东湖花园小区,一户居民家突发大火。正在休假的李道洲听闻消息,先后两次冲进火场,救出一对老夫妻。当他第三次冲进火海,试图救出老夫妻患有脑瘫的女儿时,被滚滚浓烟吞噬,壮烈牺牲。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后,他舍己救人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他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亿万群众。

当年3月5日,李道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之后,他被追授“武汉青年五四奖章”“信阳青年五四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6月,武汉市追授李道洲“武汉市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8月13日,李道洲被空降兵某军追记一等功。

昨日,李道洲又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楚天都市报记者连线李道洲妻子王慧,她已于9月2日从武汉启程前往北京,代表牺牲的丈夫参加表彰活动。

王慧说,丈夫是一位军人,救人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选择毫不犹豫地去救人。“感谢国家、培养了道洲,我为他感到自豪。”

王慧说,丈夫牺牲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她一家提供了很多帮助和关爱。一年半过去了,家人也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生活慢慢恢复平静。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们一家已搬到了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东林外庐小区,本月儿子翔翔已上小学一年级了。爸爸被追授的各种荣誉称号,翔翔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具体含义,但他知道爸爸是个英雄。一次,翔翔在街头看到印有爸爸照片的宣传画,便对王慧说:“妈妈,这是爸爸,他是个英雄。”翔翔很懂事,回到家里几乎从不提起爸爸,因为他怕爷爷奶奶听到会伤心。

王慧说,目前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好好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她会照顾好公公婆婆,让道洲放心。

李道洲的父亲李春旺得知儿子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后说,“感谢党和国家、对道洲的培养,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我和家人会化悲痛为力量,回报社会各界的关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定要继续追问,这[鲜活的空]从哪里来,就陷入了头脑的陷阱。

佛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么执着地问[从哪里来]呢?

是因为我们被一个现象欺骗了,什么现象呢?生、死。

我们认为生、死是真实的,所以所有的事物必然有一个出生的来源,都必然有一个死后的去处。

就像我们认为是我们的父母“生”出了我们一样,这[鲜活的空]也应该有一个父母。

我们身体的“出生”,从现象上说,这也没错,的确是这样。

但[鲜活的空]不属于任何现象,不在任何现象中。

相反,却是[鲜活的空]的灵明作用在演绎着无穷无尽的现象。

佛教中有个词,叫[无生法忍],忍,即坚定不移地接受、承认、确信之意。

坚定不移地接受、承认、确信什么呢?一切本自无生无灭。

而只有如老子、佛陀一样,真实地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会明白自己的自性本心真的是无生无灭的。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本心是无生无灭的,那么进一步就会明白,所有映现在自己本心之内的现象,本质上也没有真实的生灭,一切都只是本心的灵明作用随缘显现而已。

不自生:这里的[自]如果解读为自己的话,则为[不生自]的倒装句。

不生自:即不产生“自”这个念头。

这[鲜活的空]之所以能超越时空,是因为其不产生“自我”这个观念,所以能一直空寂灵明,灵明空寂。一旦这[鲜活的空]产生了“自”,则随之必将产生“他”,自他分别对立一产生,就开启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变之旅。

故能长生:因为这[鲜活的空]是无生的,所以也无灭,无生无灭,名为长生。因为这[鲜活]的空,只是保持着空寂灵明、灵明空寂,而不产生[自我]的想法,所以才能长久地空寂灵明,灵明空寂。

看来,如果一直放不下[自我]的执念,是很难见到[鲜活的空]的。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即与道合一之人,是破除了[自我]执念之人,后其身,将身体抛之脑后,身先,先,凸显、显现之意。要见到[鲜活的空]这个“真身”,就要破除对身体的执着,破除对自我的执着,将身体抛之脑后,将自我完全放下,而后,致虚极,守静笃,[鲜活的空]这个“真身”就显现出来了。身先,还代表着,已经见到了“真身”的人,从此都以“真身”为先,而以“假身”为后(包括肉身,包括自我),即时时刻刻安住于真心,远离颠倒妄想。

外其身而身存:外,置之度外,就算对于这个“真身”,也不要存有“自”、“身”的想法,要全然放下对“身”的执着,这个时候,才是[鲜活的空]当体显现,无生无灭,超越时空。

1)[鲜活的空](即每个人的真心),空寂灵明,灵明空寂,空灵一体,超越时空;。

2)[鲜活的空],不从己生,不从他生,不从缘生,性为无生;。

5)见到了[鲜活的空],也不要生起[我]、[真身]、[真心]的念头,要彻底放下一切念头,只是松静自然地安住于空寂灵明、灵明空寂即可。

6)正是因为破除了所有的执着,没有了任何的私心杂念,没有了任何的颠倒妄想,才能融入自己生命内在所本有的空寂灵明之中,彻底实现究竟的自由与解脱。

2、[修]。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首先在理上彻底理解道的真义、特征以及修道的路径、方法和要点。

实修时,则要彻底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静下来专注地观照自己的内心。

观心法,属于极简主义修法,一切不论,唯观自心,只要足够地静定,然后不断深入地观照,一切真相都会在观照之下自然地显现出来。

修持静定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空寂境界的过程,修持观照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灵明境界的过程。

静定到如如不动,观照到了无疑惑,就有了自度的信心和力量。

可自度,即可度他,自度亦是度他,度他亦是自度,自他本一体,皆是道之心。

3、[行]。

在生活中修习静观自心,同时也可借助不同的环境锻炼自己的静定力、观照力;。

尊重他人,礼让他人,涉及利益先人后己,少考虑自己,多考虑他人,无私无我,精进于道业,自度度人。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绵绵呵,似或存......看看自己的内心,这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了无边的空寂这种状态,是否一直绵绵不绝?你可以安住在这种状态里,一边静静地观照,一边静静地仔细地感受,仔细地体会......

当这种状态比较稳定了之后,您再整体感受一下这语言所无法准确描述的状态.....

它像不像一泓深深的潭水......虽然内在可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波动,比如我们的这些[观照]、[观察]、[感受]、[体会]等细微的心灵作用调整,但这泓潭水从总体上而言仍是十分宁静的,它的表面像镜面一样平静,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比如远方传来的声音)就像映在止水上的月影一样,既无比地清晰、丝毫毕现,却又无法干扰到潭水的宁静......

这时候,老子的话,一如月影一般投射进这泓静静地止水里.....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原来,这些话,不过就是对这心如深潭止水映照心月一轮的描述罢了,一旦解释,即属多余......

这即是[上善]之境。

不管您修的是道家还是佛家,如果静坐、禅定之中偏离了这[上善]之境,修得心如死灰、枯木寒岩,那就陷入了[顽空]的歧途,而真正的与道合一之境,是鲜活的空,是灵动的静,是水静月明的浑然一体,是无为无不为的绵绵若存、妙用无边......

到这里,已经体悟完了,笔者所要说的见、修、行其实也已经含括在其中了。

稍微补充几句:

居,善地:深潭止水,空而鲜活,静而灵明,上善之居也.....

心,善渊:深远沉静,空寂灵明.....

与,善仁:在这种状态里,整个身心,从内到外散发着浓浓的宁静、安详、祥和、慈悲......

言,善信:一切“有言”或“无言”的因缘,就像月照水面一样,自然地相互映照,无自无他,浑然一体.....

政,善治:水静自明,一切皆自然相应,万象森然而纹丝不乱....

事,善能:水静自明,不动照心而自然映照,一切自然天成.....

动,善时:深潭止水,风来自动,风去自静,看似有动,其实未动......

夫唯不争,故无忧:本自无心,本自无物,本自无争,本自无忧.......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就像代号为[老子]的[鲜活的空]所看到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老子]还看到了什么呢?渊,深远无边之意。

老子感叹到,啊,太深远了,无边无际的深远啊.....好像这里就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最初始的根源了。

老子此刻所说的,正是老子在深沉的定境中的直接体验——深远无边的鲜活的虚空......

在这种状态里,能观之人,即是所观之境,没有[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的区别,它们是一体无分的。并不是原本分开的它们现在合一了,而是它们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我们通常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分开的。

你所认为的你,连同此刻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就在此时此刻即是[一体无分]的。这个整体上[一体无分]的才是[鲜活的空]的功能作用的全然展现,而这所有的一切现象,都只是映在[鲜活的空]之中的影像而已,唯有[鲜活的空]是这所有一切现象背后的本源。而这个[鲜活的空]不是别的,正是真正的你。

这里的“其”,在通常的解读中,大多解读为[道]本身。而以观心之境视之,则别有意味。

锉其锐: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锐利的呢?对立分别。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于对立分别。所以要见到[鲜活的空],必须锉掉内心的锐气,远离思虑分别。在之前的文中也一再地强调,要放下我们的大脑,放下思考,放下概念,放下理论,放下思辨,否则是无法见到道的真面目的。

解其纷: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纷乱的呢?念头。杂念纷飞,心无法静下来,同样无法见到[鲜活的空]。对于纷飞的念头,应该如何应对呢?解。解,意味着要耐心,要有条理,要找到其“结”,还要找到起“结”的原因,然后一丝一缕地慢慢解开。

对于分别思考这样的“锐”,要毫不留情地“锉”掉,而对于念头这样的“纷”,则要慢慢地疏“解”。如何疏解呢?任其自来,任其自去,观而不扰,观而不随,杂念自解。如果去打扰,去干预,去纠结,去攀缘,只会越来越乱。

和其光: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光明的呢?觉知。和,既意味着要融和,又意味着要温和。而这,正是观心之[观]的要点。观,是觉知作用的一种,是最能体现觉知特性的一种功能。和其光,即将我们整个身心都融入这个[观]之中,成为[温和的观],即觉知清明,观照一切,又不干扰一切,是温和的,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即可。昏沉,不是[温和的观],去攀缘念头,评判念头,甚至被念头带跑了,更不是[温和的观]。

同其尘: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平凡的呢?平常心。当我们[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之后,我们的心就安静了,就安宁了,就安祥了。一如未雕之木,未染之纱,朴素平常。同其尘,即安守在这样的安宁之中,朴素之中,平常之中。

这四句话,是观心修行的要诀。包括具体实践的先后顺序、方法、要点,都已体现在其中了。

以这样的方法进行观心修行,当功夫到了,在某一天就会见到[鲜活的空]。

而如果您能做到当下截断妄念之流,一念回机,亦可以在此时此刻直接见到[鲜活的空],直接验证老子所说真实不虚。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到了[鲜活的空],那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湛呵!似或存。清明而深远,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当自己见到了[鲜活的空]时,自己也就成为了[鲜活的空]。

[鲜活的空]体验着[鲜活的空],清清楚楚地体验着,无边无际,无限深远,似乎有个什么存在,又似乎什么也不存在.......(一旦落实就错了,只承认存在,即落于常见,只承认不存在,即落于断见,其他方式的承认或不承认都不对。只要有承认,就会有不承认,相反也是如此,而真相,与承认不承认无关)。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见了[鲜活的空]的老子说,我不知道这[鲜活的空]是[谁的孩子],倒像是人们说的天地万物之主宰的那个[天帝]的祖先。也就是说,这[鲜活的空]已经是最后的本源了。

1)道,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限深远,同时蕴藏着无穷的活力;。

2)道,作用潜藏时,看似虚无空寂,作用展现时,则无穷无尽;。

3)无形无相深远无边的道,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的终极根源;。

4)道,远离思虑言说,不在一切概念分别之中;。

5)大道至简,平常朴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观的方法实现体道悟道;。

2、[修]。

2)放下大脑思考,放下概念分别,让充满杂念的心安静下来,以心观心,直观自心,保持清明的观照,将整个身心都融入[观照]之中,保持平常心,安住于内心深处本有的宁静之中,不断地去深入地体会心灵的空寂、宁静、深远、鲜活、清明、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似存不存.........

3)即是见到了[道],也不要生起分别心,而是去不断地体验、融入、安住、任运、随顺、妙用......

3、[行]。

将[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逐步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切都是道的化现,一切都是自心的化现,要将一切都视为修行的对境,唯一要修好的只有自己的心,不过分显扬自己的个性,不执着于对错分别,面对外面的纷纷扰扰时,仍然安住于内心的宁静,保持清明的观照,消除狭隘的小我之心,在精进修行做事利众的同时保持一颗朴素的平常心。

道德的力量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二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见]。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民],与[民]相对的是[圣人]。

在观心之境中,圣人,相当于真心,民,相当于妄心,即意识心。

真心是远离分别执着的,而妄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别执着。

所以在观心修行中,需要远离这样几种分别执着:贤愚、贵贱、好恶。

如果存在贤愚对立,妄心就会去攀缘执着于这个[贤],争夺[贤]的好名声。这时就远离了[道]。

如果存在贵贱之别,妄心就会去攀缘执着于这个[贵],盗取[贵]的好东西。这时亦远离了[道]。

如果存在好恶之别,妄心就会去攀缘执着于可以满足欲望心的[可欲],被欲望扰乱了清净心。这时同样也远离了[道]。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圣人之治,即真心当家做主——。

实其腹:道家修行的[实其腹],大多是指以下丹田为炉鼎修炼内丹(精气神),藏传佛教修行中也有修中住气、宝瓶气等修法,也可以算[实其腹]。那么在[观心]修行中,[实其腹]又如何实践呢?有两种方式,一为在观心的同时,稍微分一丝注意力,稍稍鼓腹并一直持续保持,这样有利于在观心的同时为后续的修行打好基础。第二种方式,[腹]为人体之[中],引申为[生命之中],后续在《道德经》中有[守中]的修法,[实其腹],可以视为[守中]的修法。如何来守中呢?当心灵空静下来后,安住于空静之心的整体状态,专注于空静之心的整体状态,即是[守中],即是[实其腹]。实,即不断坚定、坚实、坚固之意。实其腹,即不断地增强安住于空寂之心的定力,越空越定,越静越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发生在[观心]之[观照]的范围内。如果丢掉了观照,昏昏欲睡了,或者像冷灰枯木一样没有了活力,实其腹就失去意义了。[观心]修行的实其腹,是在明明朗朗的观照之下的实其腹。

弱其志:志,即意志、意图。在观心修行的时候,要保持放松的心态,同时保持清明的观照,观照,只是保持清明的觉察,但不去干扰观照的对象,不以自己的意志或意图去刻意对观照对象做出什么行为。

那么为什么是[弱]而不是[去]呢?因为保持清明的观照本身就是一种[志],虽然区别于刻意左右观照对象的[志],但毕竟仍然是一种[志],所以是[弱其志],仅仅保持观照即可。

强其骨:道家有修炼肾气以强健骨气的修法,在[观心]修行中,强其骨,则可理解为强其主心骨,即真心。强其骨,即增强真心当家做主的力量,亦即强化安住于真心之意。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要经常使意识心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换句话说,即是要让心灵经常处于真心的状态。无知,即无分别执着,知,代表了分别心和世间知识。无欲,即远离欲望,远离[可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要安住于真心状态,时时安住,念念安住,使分别心不敢妄为,这样的状态即是无为,时刻保持无为之心,则无不治矣。治,即真心为体,意识心为用,各居其位,各司其能,一切合于[道],自然圆满。

1)安住真心,远离分别执着,远离欲望污染;。

2)空去意识心,坚实空静心,保持观照心,强化本元心;。

3)保持无为之心,真心为君,意心为臣,各具其位,各司其能;。

2、[修]。

1)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观心修行环境,远离各种欲望污染源;。

2)放下大脑,放空心灵,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强化定力,安住于心灵本有的空静,同时保持清明的观照;。

4)[宽坦并任运,警觉且放松],既要做到念起即觉,觉而不随,又要做到不对念头进行任何评判、干扰和处理,任其自来自去,只是清楚地旁观即可。

3、[行]。

1)在生活中也尽量保持心灵的空静,尽量远离各种充满欲望的环境;。

2)在生活中练习观心、观照,面对事情时,少用分别心,多用观照心;。

4)在真心做主的基础上,随缘应用意识心,有效地处理好各种事务,同时保持无为之心,努力做事,而对结果随缘、不执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