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德育从哪儿来心得体会及收获 德育活动收获与感悟(四篇)

  • 上传日期:2023-01-08 13:20:09 |
  • ZTFB |
  • 11页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有效德育从哪儿来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做好教学管理的衔接

(一)优化线上教学策略,上好每节课

按照省教育厅部署,当前距高三、初三年级复学尚有一段时间,其他年级开学还将继续延迟,线上教学和辅导工作须继续实施。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延期开学以来“互联网+教育”实施经验,继续做好线上教学资源开发和平台运行维护,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模式。要深入实践教育信息化2.0行动,着力搭建常态化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各学科互相融通的学习新生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要坚持五育并举,加强线上多样化课程资源供给,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学生线上体育、社团等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二)准备充足教学用品,开学即上课

1.要组织学校在全面落实防疫物资储备的同时,重点做好教学物资储备和教学环境整治,尤其要重视电子教学设备的全面检修和实验仪器的充分准备。开学前,教师上课所需的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保证每一所学校教师开学即能上课,学生进班即可听课。要精心准备开学第一课,加强师生健康理念与疫情防控知识教育,上好“疫情防控生命教育”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着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熟练做到返校学习期间的自我防护工作,尽快恢复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作息。

2.学校要指导家长积极关注政府部门关于学生开学返校的信息,及时做好开学初的安排。督促孩子收拾好行囊,储备好开学需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整理好寒假作业,线上学习的笔记、作业等,以备开学返校后给老师检查。对于线上学习期间常备的电子产品,开学后各校要严格控制使用,防止学生对电子产品形成依赖,影响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要适当增加纸质的练习、作业和教辅材料的使用,逐步消除学生因长期使用电子屏幕形成的视觉倦怠。

(三)制定校本衔接方案,加强活动管理

1.各县区要指导各校科学运用学习通等平台,认真梳理各项学情数据,结合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和师生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本校线上学习情况,并认真制定符合各校学情的线上线下教育衔接方案。要切实加强师生假期状态和开学状态的角色转换指导,督促尽快进入正常教学轨道。开学前就要逐步宣传落实班级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强化作息时间要求,强化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尽快从居家学习状态转换到正常的校园学习状态。特别要加强课堂管理,引导师生快速进入状态。

2.为减少学校教师和学生过于密集的现象,要统筹全校集体性活动,精心设计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减少人员集中次数、人员聚集规模等方式来适度减少人员密集机会,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和会议。要最大限度控制公共场所的人员交叉流动,确保师生聚集场所及时通风、定期消毒。暂停外来的学习交流以及研讨活动,通过分散调整活动的批次,减少人员一次性聚集的规模。

(四)明确学生到位情况,确保“一个不落”

对因疫情管控等原因暂时无法返校的学生,开学后要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指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继续加大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和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的关爱支持力度,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同步跟上学习节奏。“一个不落”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决杜绝因线上课堂教学引发的“新辍学”情况发生。

二、做好课程教学的衔接

(一)及时摸清学生学情,调整教学策略

1.开学后,学校一方面要检查学生提交的假期作业情况,另一方面要对“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课程掌握进行学情摸底。在学生返校复学前,要安排教师全面认真梳理假期线上课程的所学内容,针对课程目标精心设计学情摸底测试卷,及时组织学情摸底测试。测试结果要进行及时的数据统计,形成报告,让学生清楚自己假期线上课程的掌握情况。

2.开学回校后,各校不要急于上新课,学科组和教研组要总结线上教学情况,根据学情摸底测评的大数据分析,完成每个学生学情诊断,分析学生知识缺失,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若存在班级部分学生差异大、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的,则要对后续课堂教学进行课程计划与教学方式的科学调整。实施个性化的“零起点”教学,统筹安排分层阶梯式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与“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居家学习有效衔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优秀学生进行“生帮生”,弥补学习基础薄弱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的不足。对部分“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特别辅导补课。

(二)科学调整课程计划,精细编排进度

1.提前制定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学科课程计划。学校可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松紧程度,酌情考虑取消期中考试,只进行学期末考试,为课程计划的总体落实创造条件。在统筹调整优化教学时间的同时,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体艺等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2.适当统筹课时进度。进度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本学科课程内容的总课时量;二是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的阶段性调整;三是学生学习实际接受能力与效果,避免因片面追赶教学进度而导致学生学习掉队,加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四是部分课程内容的统筹和合理压缩。

3.合理控制教学容量。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论学、以评促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教学总体时间相对缩短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加强精讲环节,优化教学设计,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对高三、九年级毕业班教学,要着重夯实学科基础,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避免重复讲解,要依据考点复习。在知识梳理时,可采用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工具,整体呈现章节知识结构,让学生整体性建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加强调适学生心理,减轻学习压力

1.“停课不停学”期间,大多数学生采取居家线上学习和线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因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与督促,线上学习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不少学生容易出现下列心理现象:因担心假期线上学习效果不扎实的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课堂学习不满足和对线上名师课程眷念不舍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对复学后的课程难度大、学习时间紧的现状缺乏必要认知,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心理;沉浸在疫情防控期的处处担心被传染、时时处于防备状态的过度防御的心理等。

2.学校要做好居家学习和开学后学习衔接的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复学的前两周,要通过年级视频分享会、班级班会、心理辅导课、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减轻学生焦虑情绪。同时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主流价值观教育,普及科学防疫的知识,加强防护个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责任担当、致敬逆行英雄、塑造阳光心理。

(四)教研引领教学,提供专业支持

1.市教师进修学院、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要组织各级学科中心组和优秀教师打造遴选优质教学资源,为我市各校提供有价值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要组织编写各学段复学教学指导意见,对各校复学教学衔接提供专业支持。

2.市教师进修学院、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召开各学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指导各备课组根据学科前期线上教学的进度和课程安排;制定好线下教学的教学计划,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方法与检查反馈的有效衔接;指导教师做好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有效衔接;指导学生做好学习情境转化的调适、学习心态的调整、学习方法的回归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定位等。

3.整理好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教研部门要把对“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思考和策略作为近期教研活动的重点,发现和鼓励学校老师整理好个人教育教学的优秀案例并交流学习,鼓励全体老师对于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进行思考。

4.及时搜集整理信息助力中高考。各校教研部门要积极为高三、九年级同学的复习备考出力,要及时收集和整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复习备考信息,指导好高三、九年级复习课的衔接和安排。

(五)重点保障毕业班教学,积极有效备考

高三、九年级毕业班到校后要及时召开学生动员会和毕业班教师动员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认清备考形势,明确备考要求,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迎考自信心。开学前各校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在省考和市考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复习课程,要强化开学后课程的有效性和归纳性,合理安排好纸质训练的频度,着眼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强化限时训练,强化规范作答,强化得分意识,提振学生备考迎考信心。教师应加强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指导,减少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化解教师工作的烦躁心理。

三、做好家校合作的衔接

要继续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合力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校各班要及时召开家长会,做好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引导家长首先要保持乐观心情、正常的生活规律和严格的作息时间,给孩子做榜样,理解信任未成年孩子,不能简单限制、责怪、否定,要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危机,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告知家长学校本学期教学计划调整和应对的办法,通报家长顾虑或关心的问题,形成家校合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高效的学习。刚复学回校时,要让家长加强孩子营养,指导孩子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注重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做好部门检查的衔接

开学前后,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疫情联防联控的同时,要进一步与各职能部门做好工作衔接,协调精简到校的各种检查,让校长和老师专心安排防疫和教学,抓实课程计划调整的落实,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特别是减少那些非重要又不紧急的检查,保证学校、老师有充足时间安心教学。
 

对于有效德育从哪儿来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我主要从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方面,浅谈两点学习心得体会:

重视课前的备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

(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

(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对于有效德育从哪儿来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有做好这个衔接,才能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才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xx市委党校课题组通过到市扶贫开发局、市农业农村局、定远县及凤阳县召开专题座谈会、驻村调研等方式,对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xx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及文明素质都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还有差距, 亟需探索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

一、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脱贫基础不够稳固

一是扶贫项目类型较少、同质化严重。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和光伏扶贫项目等方面,而带动作用突出的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方面的项目仍显不足。二是产业融合度不够。存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产业链条短、业态不丰满、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市场化不足。部分扶贫产业过度依赖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的社会资源、人脉资源。甚至,不少扶贫产品主要依靠政府采购和干部人情关系认购。四是贫困户参与度低。扶贫产业中,贫困户参与的很少,即使有参与,也只是参与其中的种养殖,没有真正让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实现家庭持续增收。

(二)生态宜居建设有待加大

一是因部分干部存在绿色发展理念缺失与能力欠缺问题,导致一些扶贫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二是农民参与度较低。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例,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参与意识不强,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解决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安全饮水工程, 围绕贫困村出列而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同乡村振兴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永久居民点的规划衔接缺位、错位现象突出,存在“两张皮”现象。

(三)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乡镇文化站利用率低,乡镇、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活动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农村打麻将、玩扑克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二是农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

(四)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存在党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模范带头人作用发挥不明显及组织能力薄弱等问题。二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我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xx万人左右,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对象的高度“可变性”;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户籍在农村,但在县城生活,也就无法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有效主体和有效对象”。三是部分地区村民参与意识不强,自治水平不高。

(五)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脱贫户收入水平不高。脱贫的标准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按照20xx年的脱贫标准,其中的“一达标”是达到年人均收入xxxx元。在全市已脱贫的xx.x万人中,年人均收入xxxx元以上的约xx.x万人,占比xx.x%,其中超过x.x万元的约x.x万人,占比xx.x%。二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够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县域发展不平衡。八个县市区中,xx市位列xx省十强,xx与xx属于市辖区,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他五个县市均属于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 其中定远县贫困程度最深、为原省级贫困县。

二、xx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一是立足长远,依托优势,谋划扶贫产业项目。依托主导产业,将目前规模小、分布散的产业扶贫项目向区域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强化政策支持, 鼓励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依托当地农业产业、技术、品牌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二是构建产业扶贫联合体。政府要做好中间服务,在扶贫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帮助扶贫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建设成本、时间成本,保证产业扶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进一步探索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建成多元化产业扶贫发展之路。

(二)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绿色发展理念与能力,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度。二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解决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围绕贫困村出列而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同乡村振兴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永久居民点的规划衔接,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健全文明乡风管理机制:从扶贫扶志到乡风文明

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二是建议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观念转化为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准则。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不搞强制命令,不搞“一刀切”。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从贫困治理到治理有效

一是以自治增活力。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入手,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第二,要以法治强保障。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第三,要以德治扬正气。要深入挖掘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德、法、礼并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五)多举并措推进综合改革:从消除贫困到生活富裕

一是全面总结脱贫攻坚做法与经验,并科学运用至乡村振兴。比如,“书记抓、抓书记”,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督查、考核、问责等责任传导机制;因村派人、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社会广泛参与的攻坚克难机制。二是加强一体化领导。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班子一体化领导。三是深入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常态化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一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做好有效衔接。四是实行梯度化推进。在总体层面,应要求八个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分别抓紧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专项规划,以乡村振兴为总纲。在实施层面,要求琅琊区、南谯区和天长市三地迅速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琅琊区要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其他五个县市要求仍以脱贫攻坚为优先任务,巩固减贫成果,纵深推进攻坚。

 

对于有效德育从哪儿来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乡村振兴局的正确指导下,龙苍沟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一刻不停、毫不放,狠抓工作推进和落实,促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龙苍沟镇位于荥经县南部,距荥经县城17公里,雅西高速贯穿而过。全镇幅员面积412平方公里,辖4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人口2372户、7515人,常住人口约3823人。经过历年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和动态调整后,目前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03户208人,2018年我镇全面实现“一超六有”脱贫目标。2017年贫困村万年村实现摘帽脱贫,达到有通村公路、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通信网络等“一低五有”指标。全镇的支柱产业是林竹、煤炭和新型镇村旅游业。

(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力实现脱贫户稳定脱贫

在龙苍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针对全镇脱贫户103户208人的具体情况,按照“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和“一超六有”的脱贫标准,从7个方面分门别类进行持续巩固和帮扶。

1、政策兜底。对年事已高、因病丧失劳动力的脱贫户、困难群体帮助其落实政策兜底,全镇脱贫人员中已落实低保人数为108人、五保人数为16人,有效利用“双线合一”政策保障这一群体稳定脱贫。为36位残疾脱贫户落实了生活补贴,确保其稳定转移性收入。

2、医疗保障。将所有脱贫户纳入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中,确保基本医疗有保障。对于家庭成员突发意外造成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的一般农户进行动态监测,牵头联系医保部门和民政部门进行医疗救助,减轻农户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返贫。

3、教育帮扶。采用多位一体学生扶助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全面实施幼儿保教费免除义务教育“三免一补”、高中(职高)大学教育资助补助、“雨露计划”等一系列扶助政策。截至目前,累计扶助脱贫学生121人,共投入资金19余万元。切实保障每名适龄学生享受义务教育权利。全面落实助学行动、社会帮扶等政策,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帮扶实效,我镇与市级帮扶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积极动员社会爱心人士与脱贫户进行结对帮扶,2018年以来龙苍沟镇万年村20名学生已成功与来自上海、香港、澳门的爱心人士对接成功,形成长效机制,享受爱心人士的捐资助学,每年达到4万元。

4、住房改造到户。我镇大力实施脱贫户住房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对2014年以来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的住房情况进行认真全面摸排核实,在确保脱贫户住房质量安全不遗漏一户的同时,同时结合农村沼气建设、改厨改厕,不断提升脱贫户居住环境。近期,我镇采用屋面“打胶补漏”新型防水材料,完成1户房屋全方位检查、修缮工作达到居住舒服、安全舒适标准。

5、通讯用电。全镇居民全部通电,并及时为没有电视机的脱贫户购置电视机,安装了信号接收机。

6、饮水安全。在市水务局协调下和市生态环境局的帮扶下,修建蓄水池、净水池、安装管道,先后解决了135户562人安全饮水问题,目前全镇范围均已接通自来水管道,实现自来水全覆盖入户。在县政协、县水利局、国润供排水公司的支持下,落实“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各项要求,切实解决李家山25户、10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7人)冬季枯水期正常生产生活用水。

7、稳岗就业。对缺乏就业渠道的脱贫户进行项目引导,帮助在荥经当地学技术、找务工项目。今年组织现场招聘会12场,提供农村公益性岗位45个、养路段务工7人。同时,积极对接就业局为我镇121名外出务工脱贫户争取务工奖补政策,目前正在落实务工奖补,争取在9月底将务工奖补发放到位,提高脱贫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构造持续自主脱贫能力

紧紧扭住脱贫群众收入这个核心,探索产业扶贫造血扶贫增收之路。以“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为目标,确保脱贫群众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壮大。

1.生态旅游稳步推进。龙苍沟镇围绕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南入口社区开发及桌山康养基地打造的良好优势契机,充分发挥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通过“连线成片、串珠成链”,促进产业规模发展,推动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发展。2014年以来共整合资金2200余万元用于旅游环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同步共建成林竹基地2万亩、中山茶400余亩、方竹笋2000亩。实施“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镇两区、一带一环两版块”的镇域产业扶贫空间结构,构造果蔬林竹环线、周坪金山环线2条。

2.长短结合促增收。针对每户脱贫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一户一策”帮助脱贫户发展产业。通过送政策、送种养、送技术、教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脱贫群众发展经济林木、养殖、三产务工等长效产业,推行“林+养殖”、庭院经济等模式,帮助脱贫户发展种植、养殖小家禽、牲畜等“短平快”项目。仅2014—2020年,为脱贫户送去鸡苗500余只,猪羊40余头,发放农机肥料20吨。

3.新型经营助脱贫。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种植规模和效益,形成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全镇脱贫村、非脱贫村合作社7家,新型经营主体6家,竹笋加工合作社、苗木抚育基地、小龙虾生产基地等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各村委会成立开发公司,以农旅开发、产业环线建设为契机,通过包装大熊猫生态旅游示范地、川西重要康养度假地等形象定位,通过具体项目进行招商引资。采取流转脱贫户的房屋和土地作为产业资源,提档升级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此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能够同步带动周边脱贫群众积极参与务工,有力带动全镇群众脱贫致富。

4.金融信贷解困难。构建“优惠信贷政策+产业支撑”模式,采取无息贷款的方式用于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带动脱贫户融入特色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脱贫户发展难的困境。截至2020年,全镇共有37名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参与贷款项目,共贷款163万元(截至2021年6月我镇剩余小额信贷14.7万元),为发展种植养殖业提供资金保证。同时,通过借款产业扶持基金又为27名万年村脱贫户提供10万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有力地带动脱贫群众脱贫奔康。

(三)对接落地各类扶贫资金项目

2021年全镇编报争取以工代赈项目2个,估算总投资350万元,项目总投资230万元,其中争取到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17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5万元。建设内容为改扩建道路全长4.6公里,将原有道路扩宽至5米并硬化;配套雨污排水沟渠、涵洞,增设挡墙、回车道等。项目预计吸纳脱贫人员务工30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27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工,完成总进度的15%,累计完成投资52.5万元,预计12月完工。目前已按照合同要求准备支付工程启动资金即合同总价款的30%。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务工就业、发展自主就业和劳务派遣共20余人,增加脱贫不稳当户收入,项目建设有利于完善地方路网,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同时,针对项目资金使用进度,建立村级项目定期分析会商制度、扶贫项目台账月报制度,对扶贫专项年度方案实施进度跟踪督导、定期通报,确保危旧房改造、产业就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扶贫重点项目在上半年全面开工,10月底前全面完工。做到项目清单管理和项目库建设,分行业、分系统开展好各级项目资金的对接衔接,实施好“资金清单”和“项目清单”,做好扶贫资金的承接和拨付工作,为攻坚一线提供充足“弹药”,确保资金支付进度符合《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相关规定。

(四)积极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

根据荥经县乡村振兴局要求,我镇以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的全覆盖、地毯式摸排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形成摸排小组,划分摸排线路和人员分工,按照《荥经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工作。以排、访、评三步工作法,对我镇范围内所有农村人口进行排查,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所有农村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收入、就业、生活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监测。通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的集中排查上报数据,我镇返贫致贫风险监测领导小组再次组织4个行政村摸排小组组长实地抽查,分析研判。锁定我镇万年村8组农户胡洪贵因妻子瘫痪,儿子身患尿毒症,导致医疗费用支出骤增,造成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基本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存在致贫风险,故新增胡洪贵1户3人为监测对象,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根据相关行业部门反馈数据该户不存在不纳入监测对象的情形)。

目前我镇已根据新增监测对象实际困难情况,牵头对接民政部门帮助全家落实低保,同时为户主落实公益性岗位,后期我镇将继续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台账对镇内因家庭突发意外状况造成脱贫不稳定的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

(一)工作合力不够。部分干部认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有撤摊子、松口气的想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新形势新要求下乡村振兴理解不深,思路不清,责任心不强,办法不多,与上级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力度减弱,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近年来我镇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投入到了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思考的不多,推进建设的较少,部分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挖掘,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内生动力不强,导致乡村振兴工作步伐慢。

(三)产业发展不均衡。全镇的支柱产业是林竹、煤炭和森林康养度假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供销一体化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户与经营企业联系不够紧密,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较弱,龙头企业带头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一)加强项目监测指导管理

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采用以奖代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法,提高扶贫项目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加大财政预算内项目的施工管理和监督,实行定期督办、现场检查,保障进度、质量和安全。强化扶贫项目风险意识,做好前期论证、监测指导和风险化解,重点防范脱贫户产业失败风险、扶贫小额信贷还贷风险、打着扶贫旗号举债借债加重政府债务风险等,把风险降到最低。

(二)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提升干部担当作为

狠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实践区建设契机,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建强配优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抓好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力实施“扶智+坝坝会”等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头致富的能力,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勤劳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为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加强贫困群众宣传发动激发内生动力

为了提升脱贫攻坚效果,营造脱贫攻坚氛围,增强贫困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度,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扶贫思想。大力开展精神扶贫与感恩奋进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引领,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深化“四好村”创建,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持续开展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精神文化扶贫活动,抓好贫困群众宣传发动、教育引导,提高主动脱贫动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