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 消防员个人体会感受(8篇)

  • 上传日期:2023-01-07 16:35:14 |
  • ZTFB |
  • 8页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欢迎大家到宁夏来观光旅游。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宁夏概况。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上游,全区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辖银川、石嘴山两个地级市,银南、固原两个地区,吴忠、青铜峡、灵武3个县级市和6各辖区,15各县。全区人口536万。

宁夏是我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全自治区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宁夏又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之乡”。

(历史文化)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岸边的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时属北地郡,秦军在此屯垦戍边,抗击匈奴。汉代时又分为朔方和西凉刺史两部。唐代时属关内道,农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1世纪初,党项族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权,并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于是便开始有了宁夏的名称。明改制宁夏卫,清属甘肃省。1920xx年建宁夏省。1654年又撤销省建制,分归内蒙古、甘肃省管辖。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地处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河套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交融区,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颇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浓郁粗旷的边塞文化工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探寻不尽的奥秘。

(地形和气候)

游客们,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旅游景观)

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带给了宁夏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近几年来,宁夏备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来宁夏旅游,可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这里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国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类原始造型艺术“贺兰山岩画”,有沙海明珠“沙坡头”,以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等。现已开发坐羊皮筏子常有黄河,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风情、沙湖观鸟、徒步长城、生态农业观光等特殊旅游项目。宁夏之旅,点多、面广、线长,如歌、如诗、如画,给人以独特的享受。

(回族风情)

游客们,来到宁夏,特别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风情,因为宁夏是中国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回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仅次于壮族,位居第二)。我们还是从回族的信仰、节目、习俗、紧急、服饰来谈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伊斯兰教义,会用“清净污染”、“真乃独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古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教礼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穆斯林开设的饭店和食品店习惯用“情真”二字作为标记。宁夏现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布山川城乡。回族穆斯林按《古x经》的要求要遵守五项功课,即念(祈祷)、礼(礼拜)、斋(斋戒)、课(捐赠)、朝(朝觐)五功。

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诞生而举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丧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谓之“经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续后,由阿訇主持仪式,诵读《古x经》,为其证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门”。回族丧葬为土葬,主张素葬,不用棺木,遗体净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亲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礼拜前要进行沐浴,“小净”用汤瓶洗头、手、脚等处,“大净”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齐干净,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从井里提水用的桶挂在墙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猪、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回族以习武健身为美德,故多高寿者。

在服饰上,回族男子多戴无沿小白帽或黑帽,称为礼拜帽。女的一般戴无沿撮口白帽或盖头,将头发遮掩起来。盖头,少女一般带绿色,已婚妇女则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妇女喜欢佩戴耳环、戒指、手镯和头饰。

(特产和风味)

游客们,宁夏的特产和风味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吴宝耀花游人眼,长思长想不思归。”

想为世人称道的宁夏特产当推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因其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白、黑而被称为五宝。枸杞及时中药精品,优势益肾健体的食品。甘草被赞为“中药之王”。用贺兰石制作的砚台,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宁夏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二毛皮”,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海内外。发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用价值,但采挖发菜会严重破坏环境,导致土地沙化,因此发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采集和销售。

宁夏的地方风味因兼有中国传统风味而独树一帜。其清真风味小吃不仅为广大穆斯林所珍爱,各族人民也无不愿一尝为快,有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还有最具特色的饮料盖碗茶。清真厨师们还创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头、煨牛筋、红烧羊肉、锅烧填鸭、鸽蛋蒸菜、糖醋黄河鲤鱼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烩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则是回民喜庆宴请的主菜。宁夏小吃还有牛羊杂碎、团馍、酿皮子、回族油菜、牛干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银川市中心地段设有小吃一条街,游客们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尝,一饱口福。

各位游客,宁夏概况就介绍到此。也许带游罢宁夏,对他从陌生到了解后,您会发出和我同样的感叹:游遍千山万水,还是宁夏最美!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1、中国原生藏獒文化园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xx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xx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6、宁河台

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黄沙古渡)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 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 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朱元漳第16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在黄沙古渡,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感觉离长安更远了。临行前,昭君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心中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不知不觉泪水滑过脸宠,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宁夏月牙湖乡的地名便由此而来。月牙湖不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树种茁壮成长,还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饮用水源,由于风沙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月牙湖边昭君种下的树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状的轮廓和两棵相依为命的枯树,为了纪念这两棵枯树在恶劣环境下还能长相思守的坚强精神,我们把这两棵树称之为“爱情树”。以警示后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边还有烽火台、昭君出塞和亲雕塑和昭君纪念馆、塞外浑怀障、情人廊等景观供大家参观游览。

8、浑怀障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菏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黄沙古渡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

9、老河滩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河滩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滩,景区现在将此处已经打造成为供游客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10、古渡口

黄沙古渡地处宁蒙交界之处,这一带在秦汉时期是边关重镇,曾建有秦长城和汉峰火台,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渡,西夏时期叫顺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传,秦蒙恬北击凶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皆由此渡河。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一度鼎盛,黄沙古渡商贸、军旅往返不绝,是宁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没有设计船闸,宁夏水运逐步衰落,黄沙古渡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马嘶人语夕阳残的繁荣景象,成了千古遗憾,不过有些历史遗迹还依然可见。

11、宁夏民俗博物馆

黄沙古渡民俗博物馆是以抢救、保护、收藏、展示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间民俗物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博物馆。坐落在黄沙古渡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120xx㎡,其中展厅面积2300㎡,共计26个展厅。馆内共分幸福年代、生产、生活、农具、石器、铜器、灯具、木雕、工匠制造、皮影、年画、剪纸、绣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厅。馆内藏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水洞沟地区又是中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水洞沟旅游区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军事探密为一体的旅游区。随着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宁夏长城博物馆20xx年开馆,水洞沟景区又将增添新的亮点。

遗址博物馆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名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水洞沟遗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讲解的形式,可以了解人类进化的起源、水洞沟文化的兴起以及水洞沟遗址五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与成果,同时,还有12分钟的动态演出,让我们实景体验三万年前原始人生产、生活以及面临山洪暴发、山崩地裂的灾难时被迫迁徙的场景。

实景体验疯狂原始人

实景体验馆将高科技、艺术性、文学性等元素融合,使万年的时光和历史场景倒流,让您亲眼见证远古水洞沟从植被繁茂、动物成群,到气候变迁、环境恶化,水洞沟人不得不远走他乡的过程。与水洞沟远古先民一起亲身体验3万年前远古祖先的采集、打猎、祭祀、恋爱以及围着篝火烤食猎物,载歌载舞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灾难来临时的震撼场景。通过高科技逼真的还原演绎,带你穿越3万年的时空距离。

张三小店

1920xx年,当一阵悠扬的驼铃声从远处渐渐传来时,有家名叫张三小店的车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从远方来了。于是,主人张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门口迎接,来者是两位黄发蓝眼的外国人,后来张三夫妇才知道他们正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他们这次是从天津出发沿黄河沿岸进行考察,在途经水洞沟时由于天色已晚就住进了张三小店。

院内陈列着四尊雕像,他们分别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这几位都是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

水洞沟村

古老的水洞沟村是由北方的先民们创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这种居室往往是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人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居住方式,发展成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确定为墙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垒墙,使之达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沟村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我国西北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水洞沟村聚落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让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芦花谷

水洞沟旅游区有三公里长的芦花谷,芦花谷内芦苇摇曳生姿,走在其间的小路上,陶醉在那苇荡丛中,此刻心情一片宁静。湖泊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鸳鸯湖上修有原生态木桥4座,凉亭两处,湖面上,芦苇丛中百鸟翔集。碧绿的湖水、清脆的鸟鸣、唯美的画面,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红山湖内绿波荡漾,游船往来,水岸长城,难得一见,在游船上观赏雄伟的古长城,别有一番情趣。当你还没有从土林景观的童话世界中走出的时候,下船登上码头,又掉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内,那就是景区内的沙枣湾。沙枣湾里沙枣树丛生,六七月份沙枣花开的时候,那一阵阵的清香又让你流连忘返。

明长城

水洞沟遗址旅游区内明代军事立体防御体系区是由明长城、藏兵洞、边沟、大峡谷、红山堡、瓮城等共同构成的。

旅游区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是一座、一脚跨两省的长城观景台。在水洞沟旅游区您可以闲庭信步于明长城脚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长城观景台,一脚跨两省,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是浓厚西北大漠风貌;而在南边的水洞沟,湖泊湿地、高峡平湖尽显江南秀色,给您别样的体验。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是览水洞沟大峡谷和芦花谷美景的最佳观赏地。站在观景台上,沟壑纵横,地形独特的土林景观仿佛就在脚下,跌宕逶迤直达峡谷深处。整片翠绿的芦苇荡随风摆荡,风景蔚为壮观;时而野鸽飞翔,红嘴鸭叫声四起,泉水潺潺发出声响,汇集成溪。

野性草原牧家乐

翻过长城,就到到了520xx年前的鞑靼、瓦剌修养生息、驰骋疆场的蒙古野性草原,在

辽阔旖旎的野性草原体验一下蒙古人的野性豪放的生活,做一回纯正的蒙古人。 野性草原沙漠冲浪车、野性草原骑骆驼、沙漠卡丁车等精彩刺激的娱乐项目等着您!

红山湖

登上坝顶,我们眼前呈现的是“高峡出平湖”的又一奇特景观,这片湖面因位于红山地区,所以名为“红山湖”。“红山湖”也是蓄积边沟之水而成的,丰水期,湖面可于峡谷中向东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鹰鹤翱翔,水面上时有鸳鸯、野鸭游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优美。

乘船荡漾的红山湖中,可以观看水岸长城,体验人与水鸟和谐共处;长城、断崖倒映水中;蓝天白云,映于水底的别样番情趣。这种天人合一,历史文化和当今生态有机结合的塞上江南景观,实是不可多得,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大峡谷

从水洞沟到红山堡之间,有长约4公里的峡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时,这又成了长城“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远眺,似在期待来者;有的宛如一对恋人,相亲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

双方对拜,琳琳总总,各具形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在峡谷的两边的崖壁上有明代将士修建的藏兵洞,它充分显示了古代人民的军事智慧和聪明才智。

藏兵洞

在峡谷两侧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伺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这在我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我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把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统,全国这是独一处。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路口颇多,左右盘旋,犹如迷宫久久不见尽头。洞内辟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设施。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到青铜峡来观光旅游,很高兴由我为大家做今天的导游。

游客朋友们,首先,请大家随我到一百零八塔文物陈列室去看一看。这里摆放着许多修复古塔时从塔中发掘的西夏经文,泥塑佛像,砖雕佛像,内容十分丰富。

看完文物陈列室后,我们一起从塔的左面上去,再从塔的右面下来。一会儿大家上塔时要抚摸塔身,一层层地登上去。佛教把人生烦恼归结为108种,数一座塔即可消除一种烦恼,如果大家真能一口气数遍108个塔,你便能消除心中的烦恼。

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上看:这组位于陡峭山坡上的古塔,因塔的总数为108座从而得名一百零八塔。一百零八塔原本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这里的绝大部分的寺庙或被毁灭或被湮没,如今仅塔林独存。1987~1988年文物管理部门对塔群进行了加固维修,安装了金属宝顶和塔群护栏、台阶。1989年又正式划定了保护范围,并委派专人看护,这里才真正成为青铜峡的王牌景点。

现在我们已到了塔顶,让我们走到塔旁来观赏。108塔背山面河,沿山坡修建,从高到低按奇数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九排列,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塔群。这种布局的塔群建筑十分罕见,在我国现存的塔群中还找不出第二个,它也是全国第三大塔群,塔数仅次于河南高山少林寺塔群(约250座)、山东长清灵岩寺塔群(167座)。

看完塔的布局,我们再来看塔的外观造型。这每个塔的结构看起来都大致相同,塔的底座都是砖砌的八角形须弥座,塔心的正中还立着一竖木,里面填的是土坯,外面砌着青砖,塔体外表涂着白灰,整个塔的形状就像一把盖着宝珠的伞。有个游客告诉我说它跟北京妙应寺元代白塔的造型很相似,都具有喇嘛塔的特点。这些塔大小有别,顶端的那座单塔形体最大,有3.5米高,它的底部是个八角形的束腰须弥座,塔身象覆钵,塔顶如宝珠,东面还有个供人烧香的小门,一百零八塔中数这个塔最大。它下面的塔按比例缩小,大约有2.5米高,它们的塔身形状也逐层有变化,第2到第4层是尖锥形,5、6两层塔的形状就像个葫芦,7至12层大家看象不象个宝瓶。西夏灭亡后,一百零八塔就一直被冷落在这山野。1958年,在这佛塔以东的滔滔黄河上兴建了青铜峡拦水坝时,人们才意外地发现了这遗忘了数百年的一百零八塔。人们发现这些塔时塔心正中就立着一根竖木,而且这些塔也的确是用土坯砌的,最外一层的塔面上还有彩绘遗迹。后代的人重修时,又在土坯塔体外面另外包了一层砖,还给砖上抹了一层泥。从建筑学的角度看,这些塔上下协调,隐含着佛家“人生在世,有大造化,也有小造化;有大功德,也有小功德。只要用心修行,虔诚向佛,他的功劳便不磨灭。”的意味。

游客们,关于一百零八塔的建筑年代至今还是个谜呢!有人认为:从形状、结构上看它可能是元代建的。因为明朝的《大明一统志》等书都记载了一百零八塔在青铜峡,而且将它称为“古塔"。__时这里的一部分塔被毁,1987年重修时人们在塔的内外及塔基下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写在丝绸上的西夏文字残片及元朝时期遗留的物品,才知道原来这些塔群是西夏时所建。据考古专家说:一百零塔建于西夏,兴于元代,所以明代人才称它为“古塔”,到明清时这里成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建筑的中心,受到善男信女的养护与崇拜。

有的游客问我:为何一百零八塔要建在青铜峡?主要是这里风水好。大家看这塔的后面有青铜色的山做屏障,前面又有黄河润泽塔四周的草木。可能还有些外地游客不知道,在这塔群附近的黄河库区,有个被人誉为"候鸟天堂"的青铜峡鸟岛。每年春季,数万只候鸟从南方赶来,在这里生儿育女。绿草青山,飞鸟成群,也给这古老寂寞的塔群增添了无限生机啊!但考古专家却认为:党项族人在此修造佛塔,与佛教有关。西夏王国崇尚佛教,就把佛教定为国教。因此宁夏境内的寺、塔很多。银川承天寺塔(俗称西塔)、海宝塔(俗称北塔),还有一百零八塔都是西夏时留下的佛塔。

还有游客问我:西夏人建这么一座佛塔有讲究吗?讲究当然有。一百零八塔是佛教纪念性建筑,而“108”又是佛教最崇拜的数字。我国各地寺庙自古以来,都有撞钟祈福的习俗。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钟,人听了之后便可以排忧解愁。

此外,民间对建塔还有这样的说法:明朝初期,108位将士在青铜峡阻击敌人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建了108座塔。那个最大的塔据说是为纪念一位战死的将军而建的。也有人说,当时抗击敌人的是108个和尚,108座塔是为这些和尚而建的。另外民间还相传,一百零八塔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天门阵”。虽然这只是些传说,但却反映出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各位游客,青铜峡的一百零八塔我们游完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将把它的美丽神奇珍藏在脑海中,永不遗忘。

描写宁夏最美消防员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到宁夏来观光旅游。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宁夏概况。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上游,全区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辖银川、石嘴山两个地级市,银南、固原两个地区,吴忠、青铜峡、灵武3个县级市和6各辖区,15各县。全区人口536万。

宁夏是我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全自治区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宁夏又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之乡”。

(历史文化)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岸边的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时属北地郡,秦军在此屯垦戍边,抗击匈奴。汉代时又分为朔方和西凉刺史两部。唐代时属关内道,农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1世纪初,党项族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权,并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于是便开始有了宁夏的名称。明改制宁夏卫,清属甘肃省。1920xx年建宁夏省。1654年又撤销省建制,分归内蒙古、甘肃省管辖。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地处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河套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交融区,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颇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浓郁粗旷的边塞文化工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探寻不尽的奥秘。

(地形和气候)

游客们,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旅游景观)

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带给了宁夏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近几年来,宁夏备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来宁夏旅游,可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这里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国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类原始造型艺术“贺兰山岩画”,有沙海明珠“沙坡头”,以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等。现已开发坐羊皮筏子常有黄河,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风情、沙湖观鸟、徒步长城、生态农业观光等特殊旅游项目。宁夏之旅,点多、面广、线长,如歌、如诗、如画,给人以独特的享受。

(回族风情)

游客们,来到宁夏,特别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风情,因为宁夏是中国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回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仅次于壮族,位居第二)。我们还是从回族的信仰、节目、习俗、紧急、服饰来谈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伊斯兰教义,会用“清净污染”、“真乃独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古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教礼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穆斯林开设的饭店和食品店习惯用“情真”二字作为标记。宁夏现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布山川城乡。回族穆斯林按《古x经》的要求要遵守五项功课,即念(祈祷)、礼(礼拜)、斋(斋戒)、课(捐赠)、朝(朝觐)五功。

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诞生而举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丧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谓之“经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续后,由阿訇主持仪式,诵读《古x经》,为其证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门”。回族丧葬为土葬,主张素葬,不用棺木,遗体净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亲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礼拜前要进行沐浴,“小净”用汤瓶洗头、手、脚等处,“大净”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齐干净,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从井里提水用的桶挂在墙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猪、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回族以习武健身为美德,故多高寿者。

在服饰上,回族男子多戴无沿小白帽或黑帽,称为礼拜帽。女的一般戴无沿撮口白帽或盖头,将头发遮掩起来。盖头,少女一般带绿色,已婚妇女则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妇女喜欢佩戴耳环、戒指、手镯和头饰。

(特产和风味)

游客们,宁夏的特产和风味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吴宝耀花游人眼,长思长想不思归。”

想为世人称道的宁夏特产当推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因其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白、黑而被称为五宝。枸杞及时中药精品,优势益肾健体的食品。甘草被赞为“中药之王”。用贺兰石制作的砚台,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宁夏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二毛皮”,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海内外。发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用价值,但采挖发菜会严重破坏环境,导致土地沙化,因此发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采集和销售。

宁夏的地方风味因兼有中国传统风味而独树一帜。其清真风味小吃不仅为广大穆斯林所珍爱,各族人民也无不愿一尝为快,有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还有最具特色的饮料盖碗茶。清真厨师们还创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头、煨牛筋、红烧羊肉、锅烧填鸭、鸽蛋蒸菜、糖醋黄河鲤鱼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烩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则是回民喜庆宴请的主菜。宁夏小吃还有牛羊杂碎、团馍、酿皮子、回族油菜、牛干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银川市中心地段设有小吃一条街,游客们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尝,一饱口福。

各位游客,宁夏概况就介绍到此。也许带游罢宁夏,对他从陌生到了解后,您会发出和我同样的感叹:游遍千山万水,还是宁夏最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