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1:54:28 |
- ZTFB |
- 14页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对所学所悟进行深入思考的文字表达形式。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注重细节和事实,用真实的例子和细致的描述来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会给您一些新的灵感和见解。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一
新冠疫情催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道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新变局,中国制造业需要调整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以福耀玻璃集团三十年的全球化布局策略,阐明在国家战略层面下,企业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的策略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指引,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遭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双循环方面,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学习。
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时对内、对外加大力度。于外部,是继续开放市场,了解并参与创建国际规则,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于内部,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建立法治社會、信用社会,强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30余年,汽玻业务占比近90%,收入年复合增速20.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5.8%。全球汽玻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cr5达89.3%,公司以22.5%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旭硝子(27.0%),领先板硝子(20.6%)、圣戈班(17.2%)、信义(2.0%),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绝对巨头。
福耀玻璃的成就来源于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全球战略布局,企业极致专注的匠心精神,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重资产运营与规模效应,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之势,构筑了当前难以逾越的企业“护城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全球化环境,而今面临的困局亦是收窄的全球环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对外开放引入稀缺要素后而缩小,这个过程将继续,直到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达经济体在国家层面上的一种优势意志,与微观企业的利润动机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输出,最终都不利于其母国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内部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到国内政治上难以接受的地步。这是最近一轮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输出的过程,也是国际力量展示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国际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种剥削,是参与全球经济周期的边缘国家所应承受的租金,是各个国家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参与国际流通或许更好,但很难跨界,更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关键位置跨界,不是简单的开放就能实现,一定会受到现有国际力量格局的制约。国际流通战略支持民族复兴后,不足以支撑国家回到历史高峰地位。
具体到福耀玻璃来说,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海外业务占比近50%。福耀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之一,早在1991年就向加拿大tcg出口汽车玻璃,涉足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福耀海外市场收入101.9亿元,占比49.9%。近年来福耀俄罗斯工厂、美国工厂、欧洲工厂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仍将持续提升。全球布局,本土化响应。福耀铺开全球布局,贴近配套客户,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福耀已在中国16个省市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分公司和办事处等机构,并在中、美、德设立6个研发中心,在全世界的职工约有2.7万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当多的行业没有外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中国不可能迅速减少对外工业的依赖;没有必要在总体一级层面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的程度;也没有迫切需要在面向出口的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做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选择。
极致专注,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福耀玻璃围绕汽车玻璃专注经营几十年,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效益上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造商。其汽车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1.2%,整体毛利率达37.5%,近三年加权roe为17.4%。福耀玻璃在提升单一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道路上做到了极致,成功突破成长困局与价值困局,成为细分行业绝对巨头。综合收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福耀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零部件企业。
垂直一体化下,打造福耀全产业链。
浮法玻璃4大基地10调产线,高自供率有效降低成本。浮法玻璃占汽车玻璃生产成本的3成以上,福耀多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实现浮法玻璃自供。目前,浮法玻璃自供率已达80~90%,在进一步保证玻璃原片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设有子公司湖南溆浦硅砂、海南文昌硅砂、通辽本溪硅砂,自供有效降低浮法玻璃生产成本。进行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将降本增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产业链延伸至更上游,生产设备自制。公司子公司福清机械制造公司是集团内部专注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下属制造部。已为福清、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汽车玻璃工厂提供了80%以上的自制优质设备。很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也显示了福耀对汽车玻璃行业深刻的理解。
重资产模式的天然优势。
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规模效应突显。汽车玻璃产能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福耀近年来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基本与资本开支基本相当,说明公司每年赚的钱又重新投入成为工厂等固定资产。
福耀最强大的“护城河”正是在于通过强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建产能,在提升规模效应的过程中使生产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也就是说福耀可以将盈利平衡点做到极低,竞争对手要么同样扩建产能优化成本(这就要求竞争者资金实力同样雄厚),要么就处于亏损状态直至退出。这种通过产销回笼资金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所构筑的隐形壁垒让福耀能不断截取竞争对手退出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市占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细化管理下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精益管理贯穿始末,控本降费做到极致。福耀坚持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体现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土建厂提升响应速度、浮法玻璃自我供应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生产设备改装保养内部化等举措都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率,而高效的运营管理使得福耀在毛利率处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福耀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处于40%左右的水平,而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巨头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足30%。福耀玻璃近20%的净利率也远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福耀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海外拓展走在国内制造业前列。
福耀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由于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61.2%,进一步提升空间不大,国内市场成长瓶颈显而易见,因此海外市场拓展为其必经之路。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29.4%提升至2019年的49.9%。福耀玻璃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约40%,较国际一线零部件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是福耀跃升成为全球一线零部件巨头的必经之路。福耀全球化版图正在铺开。
汽车玻璃行业门槛较高,进入新市场难度较大,福耀借着其他汽车玻璃巨头面临危机,关停工厂之机,插缝进入国外市场。而一旦切入海外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公司便加速扩建产能。2014年福耀俄罗斯工厂投产,2016年福耀美国代盾工厂投产,2016年美国芒山工厂投产,福耀一系列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基本完成,为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福耀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铺开。
集中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新冠疫情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中形成分工,从而维护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福耀玻璃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典范,集中企业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向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黃奇帆.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j].中国经济周刊,2020(7).
[2]周子勋.以开放的“双循环”应对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
[3]张岸元.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n].第一财经日报,2020.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二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理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国内经济循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性、难点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国内经济循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循环是指通过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一个从内到外、从顶到底完整的生产循环。这种循环旨在实现内需的扩大和需求的供给。国内经济循环是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加国内消费、促进内需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国内循环,我们能够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国内经济循环面临着一些难点与挑战。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尚未完善,内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度不高。特别是在一些高端制造、核心技术等领域,仍然依赖进口,难以实现完全的国内循环。此外,我国企业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急需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能力有限,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和国内经济循环的深入发展。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首先,我们应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建设,提升整个循环的完整度和耦合度。这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供应链的管理和协调。其次,我们应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加强对高端制造业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整个循环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后,我们应加大对消费的扶持和引导,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通过扩大内需,加强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循环的发展。
总之,国内经济循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国内循环,我们能够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国内经济循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建设,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加大对消费的扶持和引导,都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路径。只有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国内循环,我们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四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这是共克时艰的中国方案,也是共创未来的科学谋划。当前,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立足亚太又着眼全球,为新形势下亚太合作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
广袤的太平洋,见证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不断深化,取得长足进展。以茂物目标为指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探索出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务实、循序渐进的“apec方式”……经过30多年发展,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强劲、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引领经济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这是亚太大家庭精神的精髓。亚太经济合作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亚太各成员发展高度互补,利益深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年来,习近平主席顺应时代大势,立足推进亚太合作,提出一系列中国倡议。20xx年提出的“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准确把握亚太发展大势,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太地区落地生根的具体路径。今年,在各方共同参与下,亚太经合组织制定出2020年后的宏伟愿景,为未来一个时期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坚持开放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面对亚太地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经济整体负增长的严峻形势,面对保护人民健康、实现经济复苏的艰巨任务,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勇于担当,为区域繁荣尽力,为人类未来尽责。要坚持开放包容,坚决维护和平稳定,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创新增长,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治理,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坚持互联互通,畅通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立足新起点,再创新辉煌。亚太各国要进一步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把愿景一步步转变为现实,共创共享亚太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摘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正基于此,分三个部分探索一个合格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一命题。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必要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及新闻从业经验,归纳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并延伸出一些在新时期需要培养和注意的特性。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将案例分析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中心观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从学术角度可以作为相关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在工作上对自己和新闻同行起到镜鉴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新时期。
1绪论。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把国家看作是一条船,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无形拉近了,然而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却有增无减,记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受众本身对信息接收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作为传播闸口的把关人,记者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绝不应如无冕之王般的高高在上,也不应如狗仔般以挖人隐私为乐,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遍览新闻史,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记者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像黄远生、邵飘萍、邓拓、斯诺、法拉奇等等,他们的人品和作品一样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湮没无闻。
2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2.1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起草人杰斐逊曾说过“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把新闻看成是打开真理的大门,赋予了媒体无上的荣耀。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播还是后来的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承载的新闻即使“外表”再精致,它们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要想新闻活起来,在于报道者的水平,而要想新闻承担“社会风向标、瞭望塔”的使命,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曾经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表示,新闻记者的笔下有毁誉忠奸,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这样的一支笔如果没有对黑白善恶、真假美丑的最基本的判断又如何能握得住呢?客观公正,既是新闻事业的基石,也是每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敢。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记》中提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新闻采访的环境同样如此。想要觅得好的题材,我们不可能待在温馨舒适的家中闭门造句,也不会总是在气派的市政厅内、流光溢彩的舞台下、豪华的宾馆套房中坐等新闻通稿送来。好新闻诞生的环境,很多时候是蚊蝇逐臭的贫民窟或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荒漠,危机四伏,孤独和恐惧伴随你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懦夫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只有直面前途的荆棘,正视淋漓的鲜血,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者气概,才会为世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被人称道的新闻记者,无论男女、不分长幼,都有着坚韧无畏的性格,也正基于此,闾丘露薇能够第一时间挺近巴格达,而不顾离自己近在只咫的爆炸;张泉灵能够毫不犹豫地奔赴汶川灾区,而镜头中尚可清晰地看到从山坡上滚下的乱石;伊丽莎白·科克伦能够为披露医院的虐患丑闻乔装精神病人,上演现实版的“飞跃疯人院”。
2.3透过现象看本质——新闻敏感度。
笔者在作为记者的从业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作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拥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常有奇思妙想,写出可读性、影响力俱佳的文章,他们注重细节,留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缺乏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往往张口通稿、闭口模板,走马观花似的采访以致“深入宝山、空手而归”。曾获发动机公司“优秀电视片二等奖”的专题片《心养》就是作者新闻敏感度高的一种表现。新员工入职,通常宣传部门的报道就是迎新、领导授课等常规内容。而《心养》恰恰抓住了学生刚毕业走入职场后从学校带来的散漫习气与企业6s规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个体经历的办理入职手续、培训、工作等内容入手,将正确错误的方式都呈现在受众面前,高低立现、优劣自明,将以往大而空的宣教具化为生动的镜头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预期的规范性作用,也成为动力所文化宣传中的一抹亮色。
3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表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并非代表在新时期记者的工作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如果说大众传播初期,受众因为缺乏接收信息的途径而处在信息孤岛的话,那么现在受众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遭遇“幸福的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记者还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受众在鱼龙混杂的新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是伴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能清晰地介绍出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还要链接丰富、文字生动,既可服务于日常的工作所需,也能于生活闲暇作为美文鉴赏。而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喜好的支配去接触媒介,接触媒介内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继续接触的几率。所以,对于新时期的新闻记者来讲,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绝不是劝勉式的可有可无,他决定了个人乃至整个媒体的声誉、生存。在保有客观公正、勇敢、新闻敏感度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内功。
3.1有的放矢谋定后动——新闻策划。
如果把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应激性行为,那么新闻策划就是预先性行为,不论是针对未发生的预期事件还是已经发生的突发情况,新闻策划的目的就在于整合优势的报道资源,恰当地分配报道力量,有的放矢、谋定后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这里要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目的是通过完善报道方式让受众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而策划新闻很多时候带有强烈的公关性、宣传性,它的前提是非客观的、人为操纵的事件,目的是通过策划出来的新闻达到说服受众接受其理论的效果。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策划新闻则是偏离新闻本质的衍生品。第二、新闻策划的工作不是由主编或责任编辑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作为整个策划的最终执行者,不仅要全程参与其中,更要备有自己的策划概念、策划方案以及针对策划的实施方法,根据事件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作出调整。
结语。
本文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职业素养退化的原因、表象,而是直奔主题,追根溯源地研究新闻记者本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笔者以自身积累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习经历以及从业后的感悟,总结出了新闻事业的基石——客观公正、深入虎穴的勇敢、看到本质的新闻敏感度等几点有代表性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入时代背景,根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谈到了新时期的记者要做通才,要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意识,能积极地引导舆论同时摈弃在工作中的一些盲点、误区等几方面内容,使得构成一个合格新闻记者的职业要素更加完整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布里安,曹珍芳译.普利策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第一版.
“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信号。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作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做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思想,对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认识新常态要到位。首先是正确认识经济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缓是客观发展使然,是符合国际经验所支持的经济发展规律。由此,才能驱散“经济悲观论”的雾霾,摆脱“速度依赖症”的困扰,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强行推高经济,防止矛盾进一步积累拖延甚至引发诸多风险。其次要看到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例如农业、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上升;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等等。在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不断生长和扩张,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这些都是客观趋势,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所说的“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适应新常态要主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有较高效率支撑的增长,才是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没有改善,不仅过去经济高速扩张掩盖的诸多矛盾会暴露出来,而且会陷入减速过快、加剧矛盾的困境。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基点,调整宏观调控思路,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立定向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调整地方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偏好与思维定式,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上;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把研发创新、工匠精神作为生存发展的关键,真正把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立足的根本。
引领新常态要作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面临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闯过关口,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谋划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们调整存量,下决心、下大功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把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也要求我们培育增量,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税负,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为传统产业挖掘新动力,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空间。
发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尤其要强调摆脱惯性思维、树立科学理念。正如所强调的,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内涵,又相互联系贯通,为做好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创造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更加凸显,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文章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论述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并提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职业素养”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下形成的综合素质,包含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是行业的内在要求。财务人员作为负责单位财务工作的枢纽,是单位经济往来、会计管理、财务报表等工作的重要参谋。而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财务管理是涉及资金往来,同有关方面进行财务接洽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往往是有价值的东西,会参与到企业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企业的资金筹措、使用、分配及债务偿还等,一切和资金有关的事项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经营等过程必须有财务管理的配合,同时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运营更需要财务管理工作的完成,否则,企业将全程瘫痪,面临倒闭。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中枢,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设立的管理流程。
2.财务管理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财务管理具有发现问题及时、信息反馈快等问题,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及企业经营的效果会通过财务管理及时的表现出来,企业可根据财务管理反映的情况,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以进一步扩大优势,或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财务管理所涉及的财务统计会及时对近期内企业运行的常规指标进行梳理、分析、汇总、预算、审计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企业领导层,为领导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决策参考。
3.财务管理是企业交往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与其他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因此,在企业交往的过程中,资金往来是必备环节,是企业间发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财务管理正像纽带一样将各个企业联系在一起。如:一个生产性企业的运行情况,通过财务管理就可直接反映,如果近期生产过剩,财务审计后,就需要和其他原材料企业进行洽谈,适度减少材料供应,压缩生产;相反如果供不应求,那么同样通过财务管理反馈的信息,及时加大企业联系,寻找更多原料供应企业,增加产品的生产数量。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必备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还需要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内在的要求,也是必备的素质。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道德教育,提升道德修养,道德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从事财务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爱岗敬业。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办事情一丝不苟,有足够的耐心和激情,对人对事都很热心,干财务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做到谨小慎微,认真仔细,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财务工作。其次,诚实守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能弄虚作假,制造假账,逃避税务。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始终做到言行一致,不为个人和企业的私利做损害集体、国家的事情。再次,廉洁自律。财务工作涉及资金往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洁身自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金钱面前不低头,按原则办事。最后,坚持准则。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公正公平办理各种事情,如实记录各项财务数据,确保会计、审计等各项工作真实、可靠。
2.业务素养。财务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知识要求比较专业,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掌握财务管理的各项知识。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熟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各项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了解国际管理,知道其他国家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核算标准及核算方式,同时还要具备运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网络知识。为了更好的助推企业发展,财务人员应当同时对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学习,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同时,还需要掌握与财务相关的税收、金融、债券、法律等知识,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作出科学的预判,制定可操作的财务管理方案。
3.能力素养。财务管理人员除了有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首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出企业运行情况,制定财务运转推动企业发展的规划,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其次,参与能力。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人员必须参与企业运营规划决策,企业发展壮大资金是关键,而管理资金恰好是财务人员的本职,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参与决策的能力和素养。最后,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财务管理同样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完善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合理完成资金活动。
1.培养自身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企业发展影响巨大。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在激烈的精准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培养自己的财务理念,在研究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财务管理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在实践中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将财务管理做精做细,从细处入手,着眼于细致入微,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财务监督、财务审计等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持续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资金筹措、财务管理、资产清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控制等能力,从而化解财务潜在风险。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要想适应这个岗位,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还必须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知识,如:职业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参与决策能力等,熟悉现代财务相关制度。因此,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和岗位有关的财务、金融、会计等知识,还需要涉猎税收、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证券等领域,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机制,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3.健全财务人才培养机制。要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条件,不定期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到外地进行交流、考察、学习、培训,通过这种方法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视野,创新管理人员工作思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表现,健全工作档案,作为人员流动、晋升、晋级等重要依据,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畅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渠道,对工作进步大,业绩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要适度提高工资待遇或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以此方法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增强他们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把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升他们主人翁意识。
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加强财务管理是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创新各种措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确保财务管理顺利运行,企业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09).
[2]龚晓佳,施和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外企业家,2015(20).
[作者单位: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中,各地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增强组织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来实现,党组织是否有力量关键在于组织体系是否有力量。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8300多个党组织带领干部群众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更加注重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建强基层党组织。通辽市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党建示范群体创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最强党支部”建设、城区党建“百日攻坚”和争创“五面红旗”等,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不断增强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紧紧依靠人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必须最大限度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辽市进一步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基层自治机制,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城乡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实行党员进社区、领导干部包村联户等制度,倾听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群众。坚决维护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权益,重大决策广泛征询意见建议,制定实施一系列有力政策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不断增强战斗力。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越是面对大战大考,越需要担当精神和斗争意志。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通辽市7万多名党员投身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在城乡社区勇挑重担、日夜奋战,把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化为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实际行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我们要着力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在实践斗争中提高战斗力,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方面,注重在基层治理前线培养锻炼干部,在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经风雨、壮筋骨、受洗礼,在基层一线淬炼党性、锻炼本领、锤炼作风。另一方面,注重在疫情防控火线、脱贫攻坚战线识别干部、考察干部,制定实施具体考察奖惩办法,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年度“重头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期从以往的3天压缩到2天,会后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字数也大大“瘦身”,从通常的近万字缩减至4000余字,除中央政治局常委外,对参加会议的其他官员只提职务,不提名字,更为贴近近期中央强调转变会风、务实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风向标。在笔者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全方位研究明年经济工作,而且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的确让人欣慰令人鼓舞。正是这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从本月以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给我们传递一个同样的信号,即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扩大内需消费投资双管齐下,要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尽管当前我们还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明年经济鼓足了信心和勇气,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
正因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一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二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三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四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五要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六要要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七要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如此看来,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即,一是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二是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四是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切实抓好经济工作,把经济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讲效益求质量,把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落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又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民生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是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对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发扬斗争精神,在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方面,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把国企党建作为管党治党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登高望远,继往开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相结合,依托国企改革发展的长期实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把新时代如何更好实现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一课题研究透彻,形成一整套与我国市场特征、制度环境、社会传统相协调的公司治理理论,进而推动顶层设计,引领和指导国有企业加强党的建设、应对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新挑战。
同时,国企党委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实务层面的探索研究。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澄清模糊认识,深刻理解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增强政治定力,坚持正确方向,使公司治理始终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拍,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成为党长期执政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巨大优势,善于从政治上考量,找准党的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结合点,推进完善《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机制,明确党组织在各类企业中的政治领导地位和党组织设置方式、功能定位等问题,为加快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真正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提供精准有力的依据。要进一步厘清党委与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班子等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细化明确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机制,做到边界清晰,相互协调、无缝对接,使党委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要加快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在集团及分(子)公司层面探索实行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一肩挑”,落实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通过法定程序推荐党委成员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任职等制度,严格控制董事会、经理层成员进入党委人数。加快落实外部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推进董事会建设和职权落实,建立董事评价、激励和问责机制,优化总部和子公司两级权责清单,完善分级授权体系,优化二、三级公司治理机制,维护经理层经营自主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要规范党委派出委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程序,确保党委决议在各治理主体层面得到全面落实。
要完善国企党委领导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和机制。应当按照国有企业应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要求,针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制定党委分类研究讨论规则,重点是讨论合不合规、要不要干、总体目标和风险控制底线。要明确凡是党委会未讨论通过的事项,不得提交董事会、经理层研究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决策事项和权限管理清单。党委坚持突出谋长远、议大事、抓重点,前置讨论经营管理重大问题的范围,一般应该是公司须提交股东会、董事会审议决定的问题,力求民主与效率相统一。要立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以强化基层民主协商为抓手,按照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要求,规范会议从计划到表决所有环节的制度流程,建立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末位发言制,既防止个人和少数人专断,又消除自由主义。
进一步完善党委集体领导下的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健全党委委员共担领导使命、共抓党建工作的机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建立党委委员定期向党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和建议的制度,强化党委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健全派出委员向党委及时报告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拟作出不当决策情况的制度。建立党委跟进督查和纠偏制度,以及对不正确贯彻执行党委意图的委员的问责、惩戒机制。加快健全监事会,落实监事会主席进入企业党委班子和由政府选任外派监事,以及纪委书记列席董事会、经理层会议等制度,完善监事会监督事项权限清单及监督检查意见处理机制。由纪委牵头构建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法务“五位一体”监督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向工会、职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加强党委对工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工会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反映职工意见建议等机制。
健全上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国资监管部门党委在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成员工作过程中,履行设定标准、规范程序、参与考察、推荐人选、监督评价等职责的机制。要把推进企业董事会建设与加强企业领导人队伍建设相结合,依法落实和维护董事会行使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支持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加快探索董事会通过差额方式选聘经理层成员,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优化年轻后备人才梯次化选拔、综合培养、多向交流和及时任用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思想理论武装制度,建立完善干部激励机制,营造聚贤汇能、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但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这种分离是政治军事上的分离文化、主权还是根连着根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国际上无可争辩的共识。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政治上,台湾一直是西方国家给大陆政府施压的筹码,也是也是影响国际舆论的焦点。在主权管理上一直都是分裂状态国家没有统一没有一个最高的领导机构来领导整个中国限制了国家的发展进程。在经济上,统一后两岸的关税可以减免台湾向大陆销售的商品销量也会大幅增加。使台湾人赚到的钱更多,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竞争力。加强两岸的企业合作商贸合作,教育,医疗等方面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台湾与大陆统一有了强大的大陆做靠山,如果国际上出现如金融风暴、经济动荡等动荡局势也不用怕。而且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上,大陆可以给与台湾更大的支持。同时大陆与台湾旅游方面,食品方面的合作空间非常大统一后台湾人赴大陆旅游更方便如果台湾民众到大陆看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四川九寨沟、大熊猫就不必办签证手续了两岸的旅游业发展会更具有活力。在军事上大陆是军事强国还有战略核力量台湾有许多西方先进武器台湾与大陆统一后整个中国军事力量大增看谁还敢欺。台湾是中国的门户在军事上跟大陆的对立尤为突出台湾以美国合作严重地破坏了大陆军事利益。美国有了台湾减少了对大陆解放军侦测的难度获得了大量的解放军情报对解放军的指挥作战极其不利。台湾的军事力量从一方面也影响着大陆的解放军。可是一旦统一后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指挥台军使其化敌为友以向台湾为几点向太平洋进发对于解放军的远洋作战以及海上运输将有质的飞跃。所以早一天解放台湾中国就能早一天发展的更快更猛。
在和平解决问题非常困难的时候可以试着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重点针对台军的重要军队设施进行定点快速打击速战速决。外交部向直接向美国政府告知中国政府要解放台湾为安全起见危险海域请美军军舰切勿进入作战海域。海军可先包围台湾外海防止台军海军逃出外海或攻击大陆本土。晚上空军与导弹部队对台军的军队设施、军港实施定点轰炸。隔天地面部队再登陆台湾对台湾进行大扫荡之后从新组建政府与军队机构。原政界人员可保留原职或撤销职位对于仍然坚持台独者实施专制。台湾与陆的分歧用和平手段解决是需要相当长的。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受到严峻的挑战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虽然会造成一时的损失但从长远上看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再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解决钓鱼岛问题。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最早发现、开发钓鱼岛通过先占取得主权。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随着世界局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再次将手伸向钓鱼岛这是个中国政府所不允许的。对这一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行径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采取抗议只会助长日本的野心我们要让日本知道我们在外交以及军事上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既然日本如此猖獗我们就拿出点颜色让他们看看。首先钓鱼岛是我国的领土我国的渔民有权在钓鱼岛捕鱼作业渔民在钓鱼岛捕鱼作业必须要有海军或者海监船作为安全保障不能让日本日说抓就抓。对于日本在钓鱼岛及其附近的船只给予驱逐对其海军舰采取跟踪的手段并做好战斗准备。
我国必须不怕局势的复杂化与军事斗争化用强硬的态度与措施来保卫钓鱼岛。在经济上我国可以采取关税措施限制日货进口等措施来制约日本使其在钓鱼岛问题方面不敢太过强硬。在政治上我们必须坚持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一切中日合作都要建立在此基础上尽量将钓鱼岛问题拿到谈判桌上解决。在军事上我们要加强对钓鱼岛的管理成立钓鱼岛保卫大队专门负债钓鱼岛及周边的安全事务。保证我国渔民能在该海域合法放心的捕鱼作业。同时解决钓鱼岛问题有利于我国海军冲出第一岛链增强我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再苦再累也要解决钓鱼岛问题要本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坚持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来看待钓鱼岛问题。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南沙之争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2007年3月份越南宣布在越南北部海防市东七十多公里的海域发现石油储量丰富的安子油田并公开邀请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公司进行公开招标同时邀请俄罗斯作为南沙石油的开发伙伴。4月份越南正式启动与英国石油公司推进在南沙建设天然气田和管道的计划。2月12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就南沙群岛的所有权公开发表声明称“有充分的历史根据证明越南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
东南亚国家这些无视中国的领土主权尊严的行为却没有遭到我国有效措施的压制。而是日益猖狂他们企图把南海问题复杂化国际化从中拉拢大国来瓜分中国的南海。这是非常令人愤慨的事情我国一直过于注重和平发展导致东南亚的小国读懂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国路线不把中国的国家尊严放在眼里。
南海是我国贸易的海上生命线我国必须对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与主权。再次南海资源丰富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收复南海。东南亚都是一些小国家他们军事力量与我国解放军力量对比悬殊我们可以强硬出击没有必要担心美国。我们拥有南海主权的决心不只要体现在态度上还要体现在行动上。我们要对南海做一个主权拥有国应该做的事我们也要对南海进行开发对其他没有经过我国政府同意的非法开发项目我们要严厉制止。而且必须在南海部署我国的军舰海监船的巡航管理方案。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体现在经济与军事的强大最重要的是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倘若一个国家的主权完整都无法保障,那么日后怎能保证不会像清王朝那样任人宰割呢?所以在主权问题上我们要有决心,有行动。要相信毛主席的话枪杆里头出政权。
按照中央、省市委关于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体部署,3月24日上午,自贡市委书记、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组长范波在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党课上强调: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严实的作风扎实推进教育整顿工作,着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自贡、法治自贡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以政法队伍的新面貌、党和人民满意的新业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干警代表谈心得。
自贡市人民检察院。
自贡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黄国清。
市委书记范波同志为全市政法干警所作的主题党课,内容丰富,寓理于事,是对全市政法干警的一次高质量的党性教育,必将有利于全市政法队伍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必将有力推动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扎实开展、提升实效。
加强思想淬炼,筑牢政治忠诚。通过对范波书记主题党课的学习,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的理解,深入领会了政法队伍的特殊政治属性,对新时代政法队伍新的职责使命有了新认识。范波书记主题党课让全市政法干警更清晰的认识到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大意义,让全市政法干警能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投身教育整顿中,永葆“真金不怕火炼”的纯度,永葆“虽九死而不悔”的硬度,永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力度。
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通过对范波书记主题党课的学习,特别是书记讲到为民服务做实事的种种事例,我感受到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每一位政法干警都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民观。人民检察院既然以“人民”二字冠名,理所当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一个检察干警都要厚植为民情怀,要时刻牢记为民的初心,并转化为检察队伍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斗争锐气。
强化检察职能,服务中心大局。通过对范波书记主题党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党中央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重大部署,是要锻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政法队伍。检察机关要聚焦法律监督主责、聚焦“四大检察”主业,不断强化检察职能,向着“三个绝对”“四个铁一般”“五个过硬”目标前进,以民营经济法律服务中心为平台,加大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以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贡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陈昔。
听了范波书记的主题党课,自己深受教育,感触很多,作为自贡市检察院的政治部主任,是这次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任务很光荣,责任很重大,对于如何搞好自贡两级检察机关的教育整顿工作,首先是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其次要始终把公平正义扛在肩上,始终坚持公正高效司法。第三要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里,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朴素的司法情怀。
自贡市人民检察院宣教处处长许冬亮。
范波书记的党课,立意深远、主题鲜明、指导性强,为开展好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做到一颗红心永向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做到心中有党讲忠诚、心中有民讲服务、心中有责敢担当、心中有戒不妄为。
自贡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关钰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范波书记所作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党课,旗帜鲜明的讲清楚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大意义,对政法队伍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检察干警,新时代下更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凭赤胆忠心和一腔热血,永葆政治本色。
自贡市人民检察院宣教处干警刘叶元。
通过此次党课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政治信仰,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体现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体现共产党人真正忠诚的政治本色。在接下来的教育整顿中,我将学用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真正做到把教育整顿的成果转化到服务自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流井区院雷桂英。
市委范波书记为全市政法干警所讲的党课,真诚真挚、语重心长,聆听之后信心倍增、倍受鼓舞,坚定了基层检察干警做平凡英雄的信心和决心。我将努力做到:一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对党忠诚。越到基层越要学理论,用党的政治理论引领检察人员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二是践行为民宗旨,坚持服务人民。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中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开展“检民一路我为群众办实事四大行动十件实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要;三是发扬“三牛”精神,确保执法公正。坚守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聚焦法律监督主业,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四是发扬优良作风,保证纪律严明。坚持从严治检不动摇,敢于直面问题,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教育整顿,着力锻造过硬队伍,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
贡井区院杨德永。
对范波书记讲的大安交警对外地来自贡观灯的游客进行柔性执法的做法感同身受。我们作为检察机关,办案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执法为民,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政法机关作为国家的刀把子,这支队伍出了问题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本次开展政法教育整顿就显得很有必要。要爱院如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就谈不上家。单位是很重要的平台,离开了单位,你什么都不是!检察干警要绝对忠诚于自己的检察事业,不能敷衍。要清正廉洁,学会拒绝,懂得感恩,少抱怨,学会珍惜,珍惜现有的工作,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份缘分。
3
大安区院戴强。
范波书记的党课理论朴实易懂、案例鲜活生动,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盐都儿女和政法队伍的真挚情感。他对全市政法队伍提出的期望和要求,让我对组织开展好此次教育整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是要筑牢对党忠诚的建检之魂,以更高站位把牢政治方向;二是要厚植服务人民的立检之本,以更实举措践行初心使命;三是要夯实执法公正的从检之基,以更高标准规范司法办案;四是要聚焦纪律严明的治检之要,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检察队伍。
4
沿滩区院齐力。
范波书记的党课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催人警醒、催人奋进,给我以很深的感触。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落实范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一是坚持“高强度”理论武装,“零懈怠”夯实根基。把学习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抓紧抓好,以政治教育铸“魂”,以党史、检察史教育传“力”,以警示教育明“纪”,以英模教育提“气”。二是坚持“高要求”整治顽疾,“零容忍”刮骨疗毒。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深挖病灶、病因、病根,全力维护检察队伍肌体健康。三是坚持“高标准”压实责任,“零偏差”步步推进。以教育整顿为牵引,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当前各项检察工作,切实做到教育整顿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确保教育整顿有抓手、不空手。
5
荣县院卓俊涛。
范波书记的主题党课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要求具体,既语重心长又深入浅出,我收获很多,感悟很深,坚定了做好检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是以政治建设引领业务建设。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持续抓好党建示范引领,把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政治责任落实在基层;二是助推法治更暖民心。结合“检民一路”活动,建设人民群众身边的检察院,以人民满意的实绩检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实效;三是以检察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把引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监督办案的灵魂,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抓好新时代检察工作,办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案”。
6
富顺县院胡晓明。
听了范波书记的主题党课,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作为基层院检察长,就必须带领基层检察干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始终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检察产品。我们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写好每一份法律文书、办好每一个案件,在平凡的工作中彰显为民情怀,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信号。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作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做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思想,对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认识新常态要到位。首先是正确认识经济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缓是客观发展使然,是符合国际经验所支持的经济发展规律。由此,才能驱散“经济悲观论”的雾霾,摆脱“速度依赖症”的困扰,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强行推高经济,防止矛盾进一步积累拖延甚至引发诸多风险。其次要看到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例如农业、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上升;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等等。在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不断生长和扩张,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这些都是客观趋势,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所说的“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适应新常态要主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有较高效率支撑的增长,才是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没有改善,不仅过去经济高速扩张掩盖的诸多矛盾会暴露出来,而且会陷入减速过快、加剧矛盾的困境。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基点,调整宏观调控思路,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立定向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调整地方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偏好与思维定式,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上;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把研发创新、工匠精神作为生存发展的关键,真正把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立足的根本。
引领新常态要作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面临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闯过关口,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谋划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们调整存量,下决心、下大功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把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也要求我们培育增量,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税负,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为传统产业挖掘新动力,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空间。
发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尤其要强调摆脱惯性思维、树立科学理念。正如所强调的,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内涵,又相互联系贯通,为做好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创造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五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月2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萎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国内巨大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我们立足国内需求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六稳”“六保”措施,我国经济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从长期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一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形成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高地,更好辐射并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三要在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中构建内需体系的制度架构。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的营商环境。
立足国内大循环,还要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为此,一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进区块链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分工调整和创新发展中作出新贡献。二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血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六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萎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国内巨大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我们立足国内需求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六稳”“六保”措施,我国经济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从长期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一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形成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高地,更好辐射并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三要在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中构建内需体系的制度架构。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的营商环境。
立足国内大循环,还要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为此,一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进区块链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分工调整和创新发展中作出新贡献。二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血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新冠疫情催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道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新变局,中国制造业需要调整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以福耀玻璃集团三十年的全球化布局策略,阐明在国家战略层面下,企业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的策略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指引,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遭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双循环方面,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学习。
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时对内、对外加大力度。于外部,是继续开放市场,了解并参与创建国际规则,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于内部,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建立法治社會、信用社会,强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30余年,汽玻业务占比近90%,收入年复合增速20.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5.8%。全球汽玻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cr5达89.3%,公司以22.5%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旭硝子(27.0%),领先板硝子(20.6%)、圣戈班(17.2%)、信义(2.0%),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绝对巨头。
福耀玻璃的成就来源于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全球战略布局,企业极致专注的匠心精神,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重资产运营与规模效应,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之势,构筑了当前难以逾越的企业“护城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全球化环境,而今面临的困局亦是收窄的全球环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对外开放引入稀缺要素后而缩小,这个过程将继续,直到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达经济体在国家层面上的一种优势意志,与微观企业的利润动机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输出,最终都不利于其母国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内部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到国内政治上难以接受的地步。这是最近一轮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输出的过程,也是国际力量展示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国际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种剥削,是参与全球经济周期的边缘国家所应承受的租金,是各个国家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参与国际流通或许更好,但很难跨界,更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关键位置跨界,不是简单的开放就能实现,一定会受到现有国际力量格局的制约。国际流通战略支持民族复兴后,不足以支撑国家回到历史高峰地位。
具体到福耀玻璃来说,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海外业务占比近50%。福耀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之一,早在1991年就向加拿大tcg出口汽车玻璃,涉足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福耀海外市场收入101.9亿元,占比49.9%。近年来福耀俄罗斯工厂、美国工厂、欧洲工厂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仍将持续提升。全球布局,本土化响应。福耀铺开全球布局,贴近配套客户,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福耀已在中国16个省市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分公司和办事处等机构,并在中、美、德设立6个研发中心,在全世界的职工约有2.7万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当多的行业没有外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中国不可能迅速减少对外工业的依赖;没有必要在总体一级层面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的程度;也没有迫切需要在面向出口的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做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选择。
极致专注,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福耀玻璃围绕汽车玻璃专注经营几十年,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效益上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造商。其汽车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1.2%,整体毛利率达37.5%,近三年加权roe为17.4%。福耀玻璃在提升单一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道路上做到了极致,成功突破成长困局与价值困局,成为细分行业绝对巨头。综合收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福耀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零部件企业。
垂直一体化下,打造福耀全产业链。
浮法玻璃4大基地10调产线,高自供率有效降低成本。浮法玻璃占汽车玻璃生产成本的3成以上,福耀多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实现浮法玻璃自供。目前,浮法玻璃自供率已达80~90%,在进一步保证玻璃原片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设有子公司湖南溆浦硅砂、海南文昌硅砂、通辽本溪硅砂,自供有效降低浮法玻璃生产成本。进行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将降本增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产业链延伸至更上游,生产设备自制。公司子公司福清机械制造公司是集团内部专注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下属制造部。已为福清、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汽车玻璃工厂提供了80%以上的自制优质设备。很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也显示了福耀对汽车玻璃行业深刻的理解。
重资产模式的天然优势。
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规模效应突显。汽车玻璃产能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福耀近年来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基本与资本开支基本相当,说明公司每年赚的钱又重新投入成为工厂等固定资产。
福耀最强大的“护城河”正是在于通过强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建产能,在提升规模效应的过程中使生产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也就是说福耀可以将盈利平衡点做到极低,竞争对手要么同样扩建产能优化成本(这就要求竞争者资金实力同样雄厚),要么就处于亏损状态直至退出。这种通过产销回笼资金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所构筑的隐形壁垒让福耀能不断截取竞争对手退出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市占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细化管理下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精益管理贯穿始末,控本降费做到极致。福耀坚持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体现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土建厂提升响应速度、浮法玻璃自我供应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生产设备改装保养内部化等举措都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率,而高效的运营管理使得福耀在毛利率处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福耀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处于40%左右的水平,而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巨头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足30%。福耀玻璃近20%的净利率也远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福耀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海外拓展走在国内制造业前列。
福耀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由于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61.2%,进一步提升空间不大,国内市场成长瓶颈显而易见,因此海外市场拓展为其必经之路。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29.4%提升至2019年的49.9%。福耀玻璃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约40%,较国际一线零部件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是福耀跃升成为全球一线零部件巨头的必经之路。福耀全球化版图正在铺开。
汽车玻璃行业门槛较高,进入新市场难度较大,福耀借着其他汽车玻璃巨头面临危机,关停工厂之机,插缝进入国外市场。而一旦切入海外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公司便加速扩建产能。2014年福耀俄罗斯工厂投产,2016年福耀美国代盾工厂投产,2016年美国芒山工厂投产,福耀一系列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基本完成,为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福耀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铺开。
集中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新冠疫情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中形成分工,从而维护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福耀玻璃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典范,集中企业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向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黃奇帆.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j].中国经济周刊,2020(7).
[2]周子勋.以开放的“双循环”应对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
[3]张岸元.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n].第一财经日报,2020.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七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做好传承创新工作。
***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们坚持科学防控,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救治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疗效备受国际关注,完全能够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等众多古代典籍,形成了较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学对于疫病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防治方法。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结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诊疗中,群众对中医药有迫切需求,隔离的患者希望中医药早期介入,轻症患者有90%愿意用中药进行干预,重症患者有80%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改善疾病初期症状。对于密切接触者,通过中医药“治未病”来预防,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断病情发展,可以减少发病或者实现不发病。对于已经有发热症状不能排除是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成药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作用,可有效降低群体发病率。
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可以有效阻止其向重症危重症转变。中药汤剂与成药剂型相得益彰,中医药救治机理方法和方剂能够快速改善确诊轻症患者症状,在病人退烧和减轻咳嗽咽喉痛体虚乏力等方面改善比较明显,见效比较快。
另一方面,在治疗重症方面有较好效果,不仅能改善重症患者症状,还能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恢复期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后遗症。一些益气健脾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的药物和针刺艾灸八段锦穴位贴敷隔物灸热敏灸拔罐等非药物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有明显效果。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
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现在,连接中医和西医的桥梁越来越多,正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现代医学的技术方法极大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现代机理研究,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中医药走向世界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坚持守正创新。在尊重中医药典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作用机理,发挥中医药在个体生命全周期健康维护中的优势,发展适合中医药学自身特点的现代研究与评价体系。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攻关,研究针对性诊疗方案,加快中药新药创制和临床应用研究,筛选出更多具有实效的广谱药物。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加强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在培养一支“中医人,中医魂”的主体人才队伍基础上,培养一定数量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中西医复合人才。提高医务人员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更好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规范和推动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营造珍视中医药文化崇尚中医药学习发展中医药应用的社会氛围。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促进形成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不断拓展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让中医药更多造福人类健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八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20〕1315号,下称《方案》),提出了18条重要举措。对于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深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90%以上,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两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随后的2009年国务院首次推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国家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九大工程”之一。十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联动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在推动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物流业、制造业。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产业平稳运行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3年后的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紧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联动发展提到深度融合。我的理解“两业联动”还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而“深度融合”则是将“两业”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提高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案》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立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基于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总结过去“两业联动”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更着眼于前瞻性、战略性、全球性竞争的考量,提出了统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总体要求,这对于物流业、制造业实现“一体化”运作,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方案》从18个方面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不断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制造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的评估监测更加及时准确。
为落实上述目标,《方案》对5个关键环节和6个重点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紧扣五个关键环节,为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疏通路障。其一,促进企业主体融合发展,力推发挥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作用。明确提出“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改变产业链与供应链上的不稳定、难协同问题,强化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其二,促进设施设备融合联动,打通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其中“积极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接干线运力、促进资源集聚的显著优势,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势必加速物流基础设施集成化发展,加速生产制造与物流服务的集群化协同。其三,促进业务流程融合协同,力推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其中“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必将推动适应数字化竞争环境下的个性化、智能化、柔性化供应链协同。其四,促进标准规范融合衔接,强化以标准化疏通融合发展障碍。“建立跨部门工作沟通机制,对涉及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立项、审核、发布等环节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加强标准规范协调衔接”的要求,有利于营造两业联动融合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软环境。其五,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强化数字物流时代的新融合发展。其中“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将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兴技术在物流信息共享和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等新提法,将助推新基建与两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行业数智化改造。
二是突出六个重点领域,为两业融合创新发展布高地。其一,抓大宗商品物流,维护国家能源及战略物资供应链安全。《方案》重点提到了原油、矿石、粮食、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物流,明确提出“依托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现代化大宗商品物流中心,促进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其二,抓生产物流,力推智能化制造物流和支柱产业(汽车制造)高效物流保领先发展。《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制造业企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其三,抓消费物流,力推消费物流升级促进相关消费制造满足高品质需求。《方案》要求推进“个性化较强的产品提供高品质、差异化寄递服务,促进精益制造和定制化生产发展”并重点发展冷链温控物流。其四,抓绿色物流,强化发展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供应链。《方案》要求“引导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等环节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物流跟踪管理,推动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并推进废旧物资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其五,抓国际物流,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和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保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案》要求“发挥国际物流协调保障机制、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保障进口货物进得来,出口货物出得去”,为“中国制造”构筑“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其六,抓应急物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应急保障和修复再生体系建设。《方案》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健全应急物流体系的实施方案”“增强相关制造产业链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快速恢复能力”,这将利于强化制造业供应链应急保障和再生能力,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抓好了这些重点行业及领域的工作,必将带动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也可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赢得竞争制高点。
兩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政策环境,《方案》从营商环境、政策措施、金融支持、示范带动到组织协同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强化营商环境。《方案》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其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重点支持。《方案》重点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物流用地给予等支持力度,为解决当前物流用地难及铁路货运专线建设难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其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强化活血纾困。《方案》首次提出“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平台,拓宽融资支持渠道”,有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其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骨干带动。《方案》首次提出“鼓励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专业联盟,促进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其五,强化组织协调保障,强化协同保障。《方案》提出了“两个依托”。在管理层面,依托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推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跨部门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在行业层面,“依托主要行业协会建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融合发展统计和评价体系,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物流行业社团组织,在推动《方案》落实过程中将按照有关部门的具体安排,积极反映企业诉求,主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委托事项,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做出应有贡献。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九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国内经济循环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经济领域中的热门话题。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实际观察,我对国内经济循环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五个方面的相关观点。
首先,国内经济循环的核心是增强内需能力。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的推动,出口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外需的不稳定性,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需能力,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以稳定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激发消费潜力。
其次,国内经济循环需要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这种模式不仅无法长久持续,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的需要。相比之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创新不仅指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通过不断地创新,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的良性发展。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国内经济循环至关重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过去的发展模式更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节约资源、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建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措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的良性循环。
第四,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还包括市场开拓能力、品牌建设能力等方面。只有拥有强大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的快速发展。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是国内经济循环的保障。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的良性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的顺利进行。
总结来说,国内经济循环需要强化内需能力,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才能够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的良性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国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循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经济循环是指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地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经济循环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层面的作用与问题,并且为此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经济循环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循环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回收废旧物品再次加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节约资源。同时,经济循环还可以减少排放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这对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循环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的循环模式主要以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导,而绿色环保型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这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其次是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但在一些地方和行业中,这些政策的执行不够到位,导致了经济循环发展的滞后。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循环的发展。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增加企业和民众对经济循环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经济循环中来。同时,要加强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设施建设,提高回收利用的效率和能力。其次,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型产业的比重。再次,要加强对经济循环的监管和管理,坚决打击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确保经济循环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认为经济循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到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推动经济循环的发展。同时,经济循环的发展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层面共同推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小事做起,为经济循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经济循环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经济循环对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国内经济循环中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经济循环的发展,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政策宣传、拓展资源回收利用设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监管等。同时,经济循环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经济循环心得体会篇十二
站在决胜“十三五”迎接“十四五””的关键历史时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酷挑战史无前例,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进入长期停滞新常态,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加速转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绝无仅有,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新型全球化日异月新。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相伴而生,旨在宏观不确定经济环境中,以“发展基建扩内需、优化产业链促稳定、自主创新增潜力、对外开放谋发展”的确定性战略举措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障经济安全。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形成内循环下扩大内需、巩固全产业链的战略腹地及战略支点,另一方面形成外循环下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及纽带。与此同时,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因其区域内极富战略意义的河西走廊地区和河套地区,简称“两河三地”,以其联结中西部的重要地理区位和独特的区域资源禀赋,成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一步。从地理位置来看,“两河三地”区域贯穿中西部,连接中亚;从人口结构来看,“两河三地”区域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人口约占西部十二个省、区、市人口总数的15.5%,占全国总人数的4.2%;从资源禀赋来看,“两河三地”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矿产及生物资源,仅区域煤炭储量即超8500亿吨,风能及水利资源均位列中国前列,以世界储量之首的稀土矿藏为代表的矿产资源丰饶。因此,无论是新时期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2.0的需要,还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聚焦“两河三地”是必然之选。
“双循环”是我国在新时期“立足国内,兼顾国际”视角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西部大开发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双循环”的实施西部地区是不能“缺席”的,甚至是需要西部地区“扛大旗”才行。西部大开发经过20多年摸索发展,专家学者已经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自建国70余年以来从未停歇,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脉络相伴而行,与我国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相适应,整体呈现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演变。而国内学者对于西部发展状况,尤其是“两河三地”区域发展的研究讨论,集中于从新世纪初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0”起,至2020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2.0”之间的这20年间,对西部地区以往政策效果的分析总结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首先,关于西部地区政策效果分析,国内一大批学者从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规模扩大、生态环境改善、对外开放加快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刻画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效果。尤其是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均已大幅超过我国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时,邓翔等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效果以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模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对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效用,“两河三地”区域发展受益匪浅,但其政策效果随时间呈倒“u”型变化趋势。
其次,关于西部地区“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对策建议,任保平、白永秀和何昊等学者紧扣《指导意见》36条,提出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西部城市间联系互动、完善公共福利及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对策视角。高新才、魏丽华从西部城市群建设的规模效应、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入手,提出以全面开放为前提,形成贯通南北主轴,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一轴三带”新格局。邓翔则通过阐释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情况下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强调既要重视基建投资等“硬环境”,更要重视对外开放程度、人才教育培养等“软环境”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十三五”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剖析全面,对未来“十四五”的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对策建议丰富。然而,对“两河三地”区域整体经济协同发展情况讨论较少,对策缺乏针对性。因此,理顺“两河三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两河三地”在构建双循环中的角色定位,对西部大开发更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成必要保障。
(一)“两河三地”发展演变。
“两河三地”区域涉及总面积为167.53万平方公里,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一,甘肃位于西部黄河上游,是将战略地位影响行政区域划分展现的淋漓尽致的省份,与6个省份接壤。其中,河西走廊作为甘肃粮仓,东西几乎贯穿整个甘肃省达1200多公里,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结点,是中部地区联通西部乃至中亚的交通要道,也是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两大游牧社会联结的关键纽带。其二,内蒙古自治区于北部同俄罗斯、蒙古国毗邻,横跨西北、东北和华北三大区域,临省数量全国之最。其中,河套地区指黄河在阴山山脉以南的地方,位于黃河“几”字弯曲处,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平整无山、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宜农宜牧,八大引黄干渠,使其有充足的灌溉水源,种植业发达,是西部地区粮食主要产区。其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坐落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上游地区,串联了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几何位置的心脏,也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连接了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是“两河三地”的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河三地”区域战略意义重大,但整理建国以来“两河三地”相关支持政策及经济发展数据不难发现:似乎是历史与“两河三地”开了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玩笑,“两河三地”一直被忽略,变成了西部区域中的西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至今“东三省”和“两河三地”分别受国家的重视程度看出。“两河三地”首次受到的政策倾斜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1.0最初涵盖的省份便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五”期间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主要分三阶段实施,从基础开发建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赋予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新的灵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个实施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一脉传承,不断升级。
(二)“两河三地”发展桎梏。
具体就“两河三地”发展而言,20年的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无法满足新时代“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西部发展格局定位,区域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仍任重而道远。首先,以“两河三地”为典型的西部地区近些年发展动能有所下滑,区域发展在补短板、固底盘的同时,更需要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区域经济增长潜能,《指导意见》的颁布恰逢其时。其次,“两河三地”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人才稀缺、生态环境脆弱、创新开放能力欠缺、产业结构层次亟需转型等因素的制约,长远来看,这些制约因素必然是西部发展、双循环格局实现所要直面解决的。再次,“两河三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软环境”建设发展不协调,市场体制机制建设、营商环境打造、法治环境塑造仍有所欠缺。最后,“两河三地”区域一定程度上受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的约束,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突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待加速。
然而,“两河三地”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促进构建双循环的战略主攻点。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地区坐拥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两大重要战略支撑点,新型农业及天然能源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与我国双循环构建下的战略大后方需求相适应。从文化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中西部文化融汇的启点,又是我国同中亚各国多元文化交流的交点。从政治发展角度看,“两河三地”区域必然是践行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战场。
2020年5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意见》相继颁布出台,两会期间更是明确强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不难看出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寄予厚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长远战略规划,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并重的最优选择,主要着眼点在于扩大内需、强化自主创新、完善全产业链条、持续对外开放这四大方面。与此同时,该四项抓手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发展格局定位完美契合,西部地区发展被赋予的战略意义,已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踏上新阶段,“两河三地”区域应当充分发挥人口、地域、自然资源等要素优势,重新站上发展的历史舞台,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内需。
应当大力发展“两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以传统基建+新基建投资扩大内需,为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即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新冠疫情和经贸摩擦对经济产生冲击,以内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成为以确定性发展战略应对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当前内需的扩大无非依赖于三条主要路径:扩大消费需求;扩大企业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投资需求。显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是近端拉动内需最有效的抓手,也是远端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个人消费与企业投资的必然保障。
同时,“两河三地”区域近年来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以“两河三地”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更大,具备很强的后发优势,尤其是风能水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建设和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因此,基建投资带动“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将成为基础支撑,可以有效深挖和释放内需潜力,科学促进国内大循环提质增效,尤其在适应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
(二)打造差异产业集群保产业链。
应当秉承“两河三地”区域协调战略,打造差异化区域产业集群,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安全及完整提供保障。在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内循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当前产业垂直分工的趋势下,一定要吸取美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经验教训,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广阔的产业链战略腾挪空间,应当充分衡量区域比较优势和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鼓励部分产业往中西部梯度转移,保障本国企业生存空间,确保全产业链优势和安全,将供给侧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畅通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联通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不竭动力。
“两河三地”区域应当以此为契机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自身区域的要素条件优化生产力布局。一方面,利用能源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在承接部分中低端传统制造业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新动能与传统产业广泛深度融合,打造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集群,积极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旅游等第三产业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推动西部发展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齐頭并进。另一方面,利用区域内河流、高原等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链齐全、集自动化与现代化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牧业一二三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型,以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化牧场推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高端特色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生态集约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补短板。
应当加强“两河三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资源禀赋打造科研技术创新高地,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突破关键技术短板营造环境。新时代下的国内大循环一定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生产与流通,同《指导意见》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一样,应当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尤其是一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缺陷,整体的供应链循环都会受到约束。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次最大的升级,也就在于强调了产业赋能西部的同时,不容忽视西部科技创新产业的建设,通过一批示范区与创新平台的搭建,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此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两河三地”区域应当把握住此次西部科技建设的机遇。一方面,应当通过完善传统基建与新基建配套适应机制、金融投融资体制等一系列措施,营造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环境,并借此大力发展高校资源,建设一批应用导向的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增强“双一流”高校与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企业在职培训规模。另一方面,应当借助科技浪潮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如就农业产业而言,立体种植、无土或少土栽培、大棚滴灌等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開拓戈壁农业新型领域,推动戈壁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核心发挥效益;对于能源行业,可通过发展化学储能技术,建设特高压电网,布局大数据计算中心,科学合理地将当地丰富的水电、光电与风电资源更加稳定可持续的输送,或更加高效率的就地利用。
(四)扩大对外开放步伐谋发展。
应当持续推进“两河三地”与蒙古国、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往来,从贸易和资本两方面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交流融合,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谋求契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能阻碍我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从一定程度来讲,仍然需要外部市场需求来消化产能,更加需要资源的进口、外资及技术的引进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东盟以及欧亚等“一带一路”地区紧密相连,只有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联通与循环,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西部区域层次清晰、渠道丰富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更好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两河三地”紧邻蒙古国与俄罗斯,更应该加大区域开放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将中蒙经济走廊建设摆到重要发展位置上来,并通过构建核心枢纽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积极发挥甘肃省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对外开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高效助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和宁夏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步伐,把握中阿博览会举办机遇,全力助推宁夏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相得益彰,而“两河三地”的发展理应是西部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双循环无可厚非的关键一环。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西部路径,培育西部区域新经济增长极,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是未来我国拉动内循环、激活双循环的动力之源。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参观郑州档案馆心得体会精选(汇总12篇)
- 最新观看生命警示录心得体会范本(实用19篇)
- 增强履职本领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提升履职能力心得体会(二篇)
- 2023年兼职主持人心得体会精选(精选9篇)
- 最新学习会计信息的心得体会总结(精选8篇)
- 2023年学习会计信息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8篇)
- 2023年观看生命警示录心得体会(优秀9篇)
-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优秀13篇)
- 最新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精选(通用8篇)
- 采桑子重阳心得体会及收获 采桑子重阳阅读心得400字(二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