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精选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1:16:42 |
- ZTFB |
- 12页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体会和总结。心得体会应该言之有物,有具体的事例和实际的应用。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是作者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共鸣和思考。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号召,推动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笔者通过对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乡西塘村两个行政村和20份个人调查问卷的调查,尝试浅析基层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树市张家山街道,距离市区有13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户数502户,常住户数485户,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积2827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由于地处市郊,当地的农户大都在家务农,闲暇之时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大有改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风民俗纯朴,尊师重教,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34元。近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脱贫成果显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树市中洲乡,距离市区有55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户籍户数478户,户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积4420亩,山林地面积5800亩,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规划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可喜成绩。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收集了20份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问卷。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变宽了,医疗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攀比之风也渐长,特别是结婚彩礼这块。徐家堎村的彩礼已高达20多万,除了彩礼有的女方还要求男方在市里买房,有的还要买个10多万的车,结婚费用高达七八十万。再有一个请客送礼也是农户生活中较大的开支。大家普遍反映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有资金、人才和技术,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趋势严重。目前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这种人口的单向不可逆流动,不仅使得一些生态条件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更使得山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缺少了必要劳动力的支撑。像中洲乡的西塘村,全村户籍人口478户2016人,其中整户外出1250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谋生,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使得人口流失无法逆转,造成该村目前劳动力严重匮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区村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剧了该村的人口流失,使得这里大片土地严重撂荒,土壤更加贫瘠,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农民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乡村振兴的实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客观讲,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这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形式变化的需要,也制约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农户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质量的内生动力,具有普遍“圖安稳”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以“一村一品”带动乡村形成产业发展的循环系统。像徐家堎村距市区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稻田养虾产业,现已建好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和6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种植大棚12个,千亩枳壳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深入进行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特色食品产业化,打造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是实现乡村人的振兴。推动乡村人的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励下乡发展、回乡创业,也要带动职业转换,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要让青年在乡村找到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重点是实现乡村要素与城市要素的结合,将城市需求与乡村的供给、乡村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通过青年人返乡创业、城市居民下乡创业、农村居民留乡创业结合起来,实现全要素综合配给。
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在产业振兴与人的振兴带动下,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内涵,发展新乡村文化;二开展农村度假休闲游,通过对环境、设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发展自然休闲娱乐、农家乐等;三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
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美,又要实现乡村居住生态环境净,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庄龙玉,龚春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同时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文化振兴是灵魂。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汇集着乡土人文之美。假如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者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掉真正的灵魂。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务必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但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承传好乡村文化,提升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及产业。也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升乡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生态振兴是根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可以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因为前些年乡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应该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升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务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苦干实干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不论是深化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还是推进共同富裕、抓好社会经济发展,年轻干部都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严峻复杂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大年轻干部积极向前,既圆满完成了党交予的重要政治任务,也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攻坚克难,勇当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夯实信念之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书记多次强调,政治上的坚定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在革命年代的以前,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是考验标准,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服从组织安排等也是明确的检验标准。可以说,理想信念既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法宝,也是使我们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征程中走得坚定有力的重要根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经得起风吹浪打,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因此,必须以脚踏实地的定力,以永不停滞的坚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自身,迎来豁然开朗的新气象,打开砥砺前行的新局面。
艰苦奋斗,乐做吃苦耐劳的“老黄牛”。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实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是检验梦想的大舞台。因此,年轻干部要坚持知行合一,俯下身心到一线,到田间地头,脚踏实地干实事,赢得群众认可。当下,无数年轻干部都认识到实干的重要性,纷纷在做实基层实务上下功夫、求实效。正如党的好女儿黄文秀,在乡村扶贫一线中成长,用“下村组、进家门”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用“冲在前线、摸清村民情况、撰写贫困日记”诠释使命担当,把“党派我来服务”的声音传到家家户户,获得百姓称赞,既做到为一域争光、也为脱贫全局添彩。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要积极奔跑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坚持干实事、多干事,力争画好“最大同心圆”。
笃行实干,争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敢于斗争既是形势变化所需,更是个人成长所需。勇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要学会察实情,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一线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从而为提高工作实效提供重要保证。在防汛战场中,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冲在一线,或是在洪水中转移受灾群众、或是在医院里抢救生命、或是连夜奔赴支援物资,用奋勇拼搏的实际行动守护一方群众;在抗疫战场上,无数“逆行者”或是全身心扎在实验室,或是深入一线提取病毒活体,用奋进坚守书写最美担当,为筑牢全民健康防护屏障尽心尽力……因此,做实做细各项工作,要常照群众这面“镜子”,常比群众这把“尺子”,用以检验自身,坚决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光阴易逝,韶华有时。广大青年要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到乡村振兴一线淬炼本领,在伟大实践中勇立新功,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最美芳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破解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
知识。
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破解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破解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
改革。
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亮点突出。文件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等关键领域有新思路,在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有实招,尤其是在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文件字里行间传达出强烈信号:“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乡村振兴务必抓紧抓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从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再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可以说,乡村振兴已实现良好开局,正待全面推开。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尽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但也要清醒看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既要通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抓好乡村振兴,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对摆脱贫困的县,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农业的永恒主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努力实现高质量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在种子方面,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突破。对于耕地保护,要采取“长牙齿”的举措,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关于多样化发展,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质量上,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规划编制好,加快编制县域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要把硬件建设好,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下功夫,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把软件开发好,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打造善治乡村。
俗语讲,牛马年好种田。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40多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点位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1.乡村问题的成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探讨。众多学者研究了乡村凋敝的本质原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壮年的劳动力,导致农村日益衰落。因此,许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管理的角度寻求乡村振兴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思考乡村振兴。认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文明的繁荣。
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凋敝衰落的情况。因此,国外的许多学者在早期也提出过“乡村复兴”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指出,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得出,想要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情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资规模,加速产出的增长。
还有些学者从资源、权利的角度分析乡村难以走出贫困的原因。缪尔达尔认为,乡村贫困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玛蒂亚在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指出乡村贫困、衰落源于资源的缺乏和权利的不足。
和我国学者一样,国外的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舒尔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够重视教育发展,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无法逃脱贫困泥潭。
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缺失等造成乡村长期无法摆脱产业衰落和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结合我国的實际,乡村产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的缺乏。同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和资本的要求匹配上。乡村振兴背景下,打破发展桎梏、有效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当前乡村摆脱贫困、衰落现状的重要手段。
2.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手段缓解农村资金问题。财政投入的金额有限,不能完全弥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空白。因此乡村资金问题解决应以发展农村金融为主,财政扶持为辅。
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手段就是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直接把资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居民,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升级和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乡村居民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而农村金融的间接效应则起效时间更长一些。主要通过深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够完善,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来源于农村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缺失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成本较高,金融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储蓄的增多、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完善,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乡村发展十分重要,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提出把“构建普惠制金融”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农村金融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基层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乡村银行等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农村金融改革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先农村金融供给的难点问题;第三,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后,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契机,小微型金融发展和创新活动日益旺盛。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现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发挥金融对乡村的支持作用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1.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务提供的主体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银行等提供信贷服务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信贷产业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农村市场通常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难以排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比较差,农户的信贷配给远低于实际需求。
此外,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增加。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信贷信息、履行合约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2.抵押担保障碍难以消除。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考核要求,许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时,要求贷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农村,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单位资产积累较差,往往抵押物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低成本、轻资产经营,通常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贷抵押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抵押、担保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合法、正规信贷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户获得正规信贷较为困难。3.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银行发展也较为良好。不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银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银行,贷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乡村相比较,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数量较多,提供的服务较全。而乡村的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大量的农户无法通过正规信贷获得资金。2007年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10个省份的农户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这些地区正规金融的覆盖率只有31%,远低于农户需求。
浙江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前,浙江省拥有818个现代农业园区,1017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23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摆脱贫困,使农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2017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是全国的2倍,为24956元,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国最低的。通过扶持计划,浙江省在2015年底就消灭了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振兴乡村,消灭贫困,需要充分的资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降低成本。农村信贷配给矛盾根本原因是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金融机构缺少获知农户全部风险信息的手段,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获得正规的借款。从这个角度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问题,处理好信息获取的难题,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难题。
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比较优势。首先,在信息的获取上,互联网金融具有优势同时还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获取更多维的数据。获取多维数据之后,借助大数据进行整合,进而缓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传统的农村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远超传统方式。再者,借助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处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联网金融比较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受,看重交互式的营销,积极调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主動性,对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相关信息的获得、管理以及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环境较为良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06年就联合了各级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全省联网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农户的信用变现。到2018年6月底,全省超过9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同时,还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价。2018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农户数量高达903万户,超过了农户总数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还将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的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系统。
2.优化信贷模式。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农户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农户的贷款门槛,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通过推广多种担保的方式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担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资产,还可以从生产量进行考虑。对于农产品生产率高、产量大的地区,农户可以用农产品作为借款的担保物。此外,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抵押担保物。优化信贷模式、推行多种更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担保方式,方便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提高农户生产、创业的积极性。
浙江省的“丽水样本”创新了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丽水的山区面积广泛,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让更多农户获得贷款,2006年,丽水市开始了林权抵押的贷款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今丽水市已经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权贷款模式,让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成为可以利用的金融资产。此外,丽水市还建立了林权的评估、流转等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设立了林木资源资产的收储中心,农户可直接凭借林权进行抵押贷款,贷款的担保由收储中心承担。丽水市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除了林权抵押,浙江省还积极创新,推进农村的“两权”抵押。农村的两权指的是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农民的资产价值较高。全省的农民房价值高达3万多亿元。面对如此客可观的信贷资源,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促进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比如乐清市为了更好服务农户创业,设计了30万元以下农村自建房无门槛贷款服务,减免了其他担保手续,农户只需抵押一次农房,就可以获得贷款,贷款还能循环使用。对于“两权抵押”中的关键、难点——抵押物的处置,浙江省也发挥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通过司法拍卖等方式,畅通了处置渠道。既让农户有房可住,又保证了贷款金融机构的权益。针对大额的资金需求,湖州市长兴县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最高可贷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10年。浙江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权”抵押的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经发放了343亿元的贷款,受益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数高达13.9万。这些“两权”抵押贷款大部分用于农业的生产活动,在支农惠农、振兴乡村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把握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兴技术,打造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努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企业、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机构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地乡村的特点、农户的需求和机构自身的情况,开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产品。此外,借助大数据处理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快推进便捷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较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较差,也增加了偏远山区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浙江省的涉农金融机构做出了许多尝试。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独创银行卡助农服务,设置大量服务点,方便农户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术大省的优势,在农村推广电子支付的同时还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实现了小额贷款的网络申请与发放,极大方便了农户贷款。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贫困农户的补贴,利用创业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康复扶贫贷款等优惠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财政补贴农业的形式。统一政策标准,并规范具体的操作,完善资金补贴流程,防止投机取巧、骗取财政补贴情况的发生。尽量降低农户的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有机协调农村金融和产业扶贫的发展。
浙江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推进担保体系的建设。2013年以来,政府一共拨款财政补偿金1.3亿元,出资37.4亿元成立政府担保公司,同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资成立担保机构。这些担保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小微型企业、农户、农业生产、农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当前,浙江省的各县市都能提供政策性担保的服务。除了财政工具,浙江省政府还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多次提升央行的再贷款精准度和使用率,降低農村金融机构的成本。对重点的贫困地区,发放扶贫再贷款。同时执行定向降准和普惠降准的政策,增加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容量。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5-14.
[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3]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2):92-97.
[4]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2):127-135.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前,农牧民仍然是牧区的主体人群,而乡村又是我们发展中最大的短板、难点和差距所在,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聚焦精准扶贫,加快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扶贫工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多数贫困村和贫困户来说,实现退出问题不大,下一步主要是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教育、宣传、引导、组织、带领、支持群众的作用,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高农民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扶贫先扶志”理念,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加强政策宣传,搞好解惑释疑,通过参观成功典型等形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树立信心。改进帮扶方法,探索在产业扶贫上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的做法,通过有效参与和投入,提高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政策设计,在政策支持上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也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
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
全会提出,(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2)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3)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4)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
全会提出,(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会议指出,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会议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树立“三个自信”,坚决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
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35年改革开放,实际上一直没有破解或者说是回避了“土地产权”问题,由此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都根源于土地。土地是最核心经济资源,如果这一核心经济要素缺乏市场流动性,就谈不上市场经济。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就没有彻底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基础;没有彻底的土地产权的确权与交易,城市产业资本和产业力量就不会“死心塌地”地流入农村,城乡经济发展的沟壑就很难被填平。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不得不直面应对土地产权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很显然,现阶段土地改革不大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会在“回避土地私有化”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取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和有效配置的改革举措。比如:完善和优化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和优化规范、公平、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研究并审慎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登记及交易制度,研究出台能够化解基于土地的诸如“小产权房”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和政策,建立并实施基于土地财产税制度,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相得益彰”的土地资源管理与配置规则,完善土地立法,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议已经胜利闭幕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是主义事业的光荣接班人,理应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是社会和党的新鲜血液,未来日子里,正是我们大放异彩的时期,我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我们应当做好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专业,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腾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同学们,让我们自觉地将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自己每天的生活与学习,铸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精神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同时还要看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优先任务。对于贫困村和所在县乡来说,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必须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注意处理好“四大关系”。即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处理好这“四大关系”,就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才中最重要的力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素质和能力值得信赖。近年来,许多地方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许多农村地区,常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是人才问题很多。最近,一篇题为《让大学生成为农村振兴的生力军》的文章明确表示,大学生应该不断帮助农村振兴,促进早日实现农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在许多贫困地区,贫困和落后与人才短缺有关。贫困地区受许多客观条件和人才的限制,尤其是大学生很难在一些贫困农村施展才华。更重要的是,由于贫困,许多农村在人才政策和引进方面缺乏信心和勇气。大学生人才引进政策的缺失直接导致许多偏远农村人才的缺乏,而大城市往往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是长期困扰许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帮助大学生不断振兴农村,往往可以解决许多农村振兴发展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和人才已经深入人心。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保持快速持久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实现突飞猛进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解决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必须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实现农村振兴。
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农村振兴,就要积极搭建一个能让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职业平台。在许多农村地区,工业相对落后甚至缺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即使去了许多农村也很难有所作为。许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往往会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才短缺问题将永存。有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所以,真正要解决农村地区的人才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有意识。
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第一段:引入话题+背景介绍(约200字)。
全面振兴新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新篇章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将迎来重大改革,而我们作为普通公民,也需要从个人、家庭甚至社区的角度出发,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了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和各级政府为推动全面振兴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段:全面振兴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约250字)。
全面振兴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我国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所在的城市,在全面振兴的推动下,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工作,他告诉我,这家企业在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和财富。我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感到骄傲,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三段:全面振兴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约250字)。
除了经济发展,全面振兴也对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我所在的社区为例,社区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不仅提供了人们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社区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此外,全面振兴还加强了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我曾经参与过社区志愿者的工作,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我看到了全面振兴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
第四段:全面振兴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约250字)。
全面振兴的推进必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理念。我所在的城市在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水源保护、大气治理、垃圾分类等工作。这不仅改善了我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我认识到,全面振兴只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关注环境问题,行动起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第五段:全面振兴仍需我们每个人的参与与付出(约250字)。
全面振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付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建设者,是全面振兴的推动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应该树立全面振兴的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关注环境问题、努力工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全面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能够迎来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结尾:
全面振兴是我国发展的新任务和新篇章,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迎来新的变革和机遇。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面振兴的号召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为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先进模范接续奋斗,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建在山脚下的山泉水厂一派忙碌,生产的品牌矿泉水每年为村集体创造60万元收入。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十八洞村打造“花垣十八洞”公共品牌,山泉水、山茶油、腊肉、苗绣特色产业驶上了品牌化发展的快车道。家门口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电商、民宿等新业态越来越火,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不只十八洞村。河南省兰考县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成为乡亲们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塞罕坝机械林场依托“绿色银行”开启二次创业,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蹚出生态致富路;陕西省绥德县郝家桥村发展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吸引力持续增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模范采取更有力的举措,铺展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万企帮万村”升级为“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帮县带村奔共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秀清更忙了,她刚与30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发展火龙果种植。“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入股分红,件件都是乡亲们关心的要紧事,一刻也耽误不得。”苏秀清说,她将扎根山乡,倾尽全力,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在一个个脱贫县、脱贫村,脱贫攻坚先进模范们干事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他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脱贫地区人气越来越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模范为榜样,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苦干实干,一定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务之急,对此我谈几点建议。乡村振兴首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村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可以再延长三十年或者更久,说到底土地才是农民的铁饭碗,在土地上做文章才是农业农村的最主要的命题,把农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我所在的地域,我所包的村,最适宜,而且得到验证的就是种植苹果,将苹果做大做强才是当务之急,这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劳力缺乏的问题,要在苹果产业上持续加大扶持政策,特别是苹果后整理项目,加大冷库建设和苹果加工政策的投入。其次要解决干部队伍,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特别是今年要进行村三委换届,借此机会,将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信息化,将一批知识水平较高、带头作用较大、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年轻人选进班子队伍,突出党的领导地位,突出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真正让农村发展起来,有活力,能聚人、能致富。最后,一项政策的实施,我觉得要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抓,不要随意更改,导致半途而废,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既然提出来就要大刀阔斧的行动,而且要坚持不懈的抓。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四
3月20至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在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上,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围绕“乡村振兴的潜力”发言,他表示,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单从乡村着眼,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对于乡村振兴的需求,国民经济还有哪些没能予以满足?抓住这个满足需求的过程,就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得更好。
以下为演讲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民、农业、农村的情况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对照全面现代化的要求,“三农”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短板。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务农劳动力的收入比同期其他行业的收入还要低,有不少地方的乡村才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所以乡村振兴还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今天我想着重谈一下乡村振兴到底有多大的潜力,这些潜力是怎么分布的。
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我认为很重要,因为我们不仅要看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来问一问它到底有没有潜力,潜力在什么地方,从而针对潜力的发挥,去除体制、机制、观念上的障碍,把潜力发挥出来。
在我看来,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单从乡村着眼,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首先看国民经济对乡村、对农业、对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需求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最重要的一个机会。抓住这个满足需求的过程,就能把“三农”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以前,一谈到国民经济就是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大量的要素都从乡村抽到了城市,这是过去几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农村年轻的、生机勃勃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这当然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是通过最近几年的观察,我们看到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对乡村、对“三农”提出了一些新的、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
我认为第一个大要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非常旺盛。中国人的消费开支,gdp大概一半左右是消费,消费当中一个最大比重的开支就是食品。食品的供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论如何一定涉农,一定跟农民土地连在一起,不管这个“农”是不是划到了城市的行政范围,它还是农,应该由农业、农民来满足这个需求。
我们都说房地产很厉害,一年房地产销售额有十几万亿,可是一年中国食品的消费也是十几万亿。房子盖完可以有几十年的生命周期,一年十几万亿的食品,吃完第二年又有十几万亿的需求。
目前从进出口看,很多国内的食品需求是高度依赖远程和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在未来还会是我们农业满足食品需要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从近期变化看,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和对新鲜要求越来越高,而新鲜跟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去年新冠疫情带来很大的挑战,病毒很多是在冰冻产品、冰冻食品上发现的。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超长远程冷冻储存食品的供应模式,有可能要发生变化,要转到更靠近生产和消费,更容易保鲜的地方,这样做的碳排放的压力也更低,所以这个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国已经有600多个城市,这600多个城市都是600个巨大的食品消费市场,所以靠近城市的这些农业、农村、农民有很大的潜力需要发挥。
现在问题是农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比太小,不足以引起注意。虽然它非常靠近消费中心,有很好的商业设施和物流基础,也有大量的科研力量。但是在城市经济的决策过程中,农业的占比太轻,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潜在的需求,我认为今后这方面会发展得比较好。
第二,城市居民在假期喜欢到乡村去休闲度假。现在很多景点人气很旺,但有些靠近乡村的地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影响整体的观感和出行体验。
第三,新技术也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当中找到应用场景。不要认为农业是个传统行业,高科技在农业实际上也有用武之地。去年以来,我陆续访问了一些高科技的农业公司,受到很大启发。我认为科技在农业里的应用,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此外,就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言,不能仅仅就乡村来看乡村,而是要从乡村和城市的相互关系中来看。内生动力的含义是能通过给别的部门、别的板块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来获得富裕,获得自己建设的资本。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内生的“内”。
如果仅从村庄看内外,当然可以认为村庄里头还有很多动力,但是我们的眼界应该放得更宽一点,这样才会觉得动力更足。其实国民经济都是互相联系的,每个部分、每个分支是要通过满足别人的要求来武装自己、富裕自己。城市和乡村都是一致的,城市是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也是要别人服务。过去农村之所以发展不充分,主要是在为别人提供服务过程中,农村占比较低,提供的产品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加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仅靠从高收入的地方转移资源过去,也是不够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也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
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
全会提出,(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2)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3)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4)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
全会提出,(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会议指出,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会议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树立“三个自信”,坚决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
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35年改革开放,实际上一直没有破解或者说是回避了“土地产权”问题,由此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都根源于土地。土地是最核心经济资源,如果这一核心经济要素缺乏市场流动性,就谈不上市场经济。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就没有彻底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基础;没有彻底的土地产权的确权与交易,城市产业资本和产业力量就不会“死心塌地”地流入农村,城乡经济发展的沟壑就很难被填平。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不得不直面应对土地产权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很显然,现阶段土地改革不大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会在“回避土地私有化”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取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和有效配置的改革举措。比如:完善和优化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和优化规范、公平、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研究并审慎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登记及交易制度,研究出台能够化解基于土地的诸如“小产权房”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和政策,建立并实施基于土地财产税制度,改革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相得益彰”的土地资源管理与配置规则,完善土地立法,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议已经胜利闭幕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是主义事业的光荣接班人,理应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是社会和党的新鲜血液,未来日子里,正是我们大放异彩的时期,我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我们应当做好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专业,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腾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同学们,让我们自觉地将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自己每天的生活与学习,铸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摘要:农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是国家综合国力在农业层面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日益成熟,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在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经济管理对策,以为广大农村经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很大,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非常重视“三农”的发展情况,不断出台相关的惠农政策,以促进“三农”发展。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也影响着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重视“三农”发展,就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广大村民在经济收入方面的需求,导致农民外出打工。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使农村经济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农村经济管理的模式和方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总结出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學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设、账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不断强调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工作创新,要强化细节管理。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农民进行接触,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报告的撰写,以减轻农民负担。
2.4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不同,农村经济管理内容也要因地制宜进行管理。我国农村数量多,村与村之间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条件等不相同,资源使用也不相同,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要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特色及优势进行管理制度制定,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并与农村农业生产进行有效连接,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岐.简议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2]孙建慧,卢秀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
[3]王秀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和谐发展[j].现代农业,2016,(07).
[4]李亚楠.新时期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策略及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
作者简介:蒋国志,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摘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利于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善资源在农村与城市分配不均的现状。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成熟,无论是前期的理论准备还是法律层面,均已初步具备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我国近几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颇有成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基于此,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本质出发,介绍其具体内容。
关键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房屋所属权确认。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b。
1农村集体经济简介。
我国《物权法》对集体所有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就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民集体所有。需要注意的是,1)产权归集体成员所有,而不是集体;2)村里的干部、管理人员只拥有管理权,不具备所有权。法律上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是行使集体产权关系的代表,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成员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2.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
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大类,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的财产,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就是结合这三大类进行改革[1-3]。1)经营性资产要通过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而确权到户;2)非经营性资产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服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行集体统一的管护机制;3)资源性资产要权属明确,登记健全,手续合理,符合法律法规。
2.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从而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目标[4]。要建立产权所属明晰、权能完整、产权流转合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的属于中国的农村产权制度。1)产权所属明晰就是要核查资产的总量,明确资产的所属权,便于确认资产的权益;2)权能完整就是要明确各项集体资产的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等,确保资产实实在在存在;3)产权流转合理就是产权手续齐全,可以随时进入市场进行交易;4)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保证了集体资产的法定权益,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转让、处置,从而保护集体的产权合法权益[5]。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程序。
3.1清产核资、确认权属关系。
清产核资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来说,工作的重心在于对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盘查,要确认账存实存是否相符,债权债务关系是否明晰[6]。另外,要确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重新按照标准分划集体,村内若是有不同的经济组织,要分开确认。划分完成后,所属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行使管理权等,统一处理相关工作。明确所属权后,要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資产管理台账,手续要健全。对于一些不符合法定程序出租或转让的资产,要进行核查,必要时要进行收回工作或者补办相关手续;对于一些非法侵占的,非法侵占当事人要进行赔偿并退回,严重的更要上报检察机关,构成犯罪的更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置,追究责任。
3.2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确认农村集体经济成员的身份是一项繁重、艰难的工作。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相关的法定程序,本着群众认可的原则,在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情况下,要积极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员身份,通过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历史贡献等一系列因素,快速确认身份,解决成员所属混乱、边界不清的问题[7-8]。相关领导部门要有明确的工作指导意见,通过民主协商、经验借鉴,不断完善具体的认定程序和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的登记备案制度。
3.3资产量化,落实到组织内成员。
资产量化,就是通过股份分配的方式,将经营性的资产按照份额量化给集体内组织成员,从而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对于资产量化工作的进行,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1)股份的量化分配问题。有的农村资产总量较多,有的农村资源较为贫瘠,不能一概而论[9]。一般通过比例分配,将人头、年龄、劳动力、扶贫等一些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合理的运作,与村民的协商,将资产合理的量化分配。2)股权的设置是一个大前提。一般分为成员股和集体股,随着我国试点的运行发现,集体股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因此目前已经取消了集体股,实行成员股制度。不留集体股,既让干部好作为,也让农民放心。3)股权的管理制度是核心。国家提倡股权静态管理,即不随人口流动、增减的变化而变化,资产量化后,不再调整。例如,土地的承包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固化管理。
3.4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做好前几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后,要根据资产分布的情况和组织内成员的结构,建立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迈出最后一步。股份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主要区别就是集体资产是否股份量化,量化则属于股份经济合作制度,非量化则是经济合作制度[10]。对于这些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进行统一登记、记录备案,同时办理相关手续,以便开展管理活动。将注册登记业务作为一项工作通过各级主管部门分派下发。
4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权属模糊、权责界定不清晰、权力保护不到位,严重侵蚀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基,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所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产权所属,保证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再进行深度的改革。根本目标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隔阂,为农村的集体经济寻求更好的出路,刺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要审时度势,抓住机会,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进行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顺峰.探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和改革措施[j].农家参谋,2019(23):38.
[5]王玉琴,王建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当用好“两个方法”[j].农村经营管理,2019(9):39.
[6]宗先和.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23,27.
“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
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第一,要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接,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是首要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既有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和文件基础上,可考虑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及可实施细则,做到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的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些标准仅局限于农业本身,是行业的局部标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整体建设还较为滞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任务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又要有科学的时序安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更好满足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和在农村地区的特殊诉求。数字乡村标准的制定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三,要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主要普及乡镇地区,进村的快递网点普及度仍然不够,这对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对农村地区而言,智能快递柜等是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建议在农村地区推动智能快递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农村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要看到,农村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创造条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特别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第四,要重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叠加推进作用。这些年,正是借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帮助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脱贫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特别要关注的是,眼下互联网新业态——直播电商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即可成为主播,进行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等即可成为直播间,能够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今后要继续用好这些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把“助农兴村”活动当成经常性工作来抓,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力。
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铉玉秋、胡志宏所作的《浙江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安吉看右玉,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解决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点位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1.乡村问题的成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探讨。众多学者研究了乡村凋敝的本质原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壮年的劳动力,导致农村日益衰落。因此,许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管理的角度寻求乡村振兴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思考乡村振兴。认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文明的繁荣。
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凋敝衰落的情况。因此,国外的许多学者在早期也提出过“乡村复兴”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指出,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得出,想要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情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资规模,加速产出的增长。
还有些学者从资源、权利的角度分析乡村难以走出贫困的原因。缪尔达尔认为,乡村贫困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玛蒂亚在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指出乡村贫困、衰落源于资源的缺乏和权利的不足。
和我国学者一样,国外的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舒尔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够重视教育发展,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无法逃脱贫困泥潭。
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缺失等造成乡村长期无法摆脱产业衰落和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结合我国的實际,乡村产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的缺乏。同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和资本的要求匹配上。乡村振兴背景下,打破发展桎梏、有效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当前乡村摆脱贫困、衰落现状的重要手段。
2.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手段缓解农村资金问题。财政投入的金额有限,不能完全弥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空白。因此乡村资金问题解决应以发展农村金融为主,财政扶持为辅。
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手段就是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直接把资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居民,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升级和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乡村居民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而农村金融的间接效应则起效时间更长一些。主要通过深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够完善,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来源于农村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缺失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成本较高,金融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储蓄的增多、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完善,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乡村发展十分重要,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提出把“构建普惠制金融”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农村金融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基层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乡村银行等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农村金融改革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先农村金融供给的难点问题;第三,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后,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契机,小微型金融发展和创新活动日益旺盛。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现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发挥金融对乡村的支持作用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1.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务提供的主体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银行等提供信贷服务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信贷产业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农村市场通常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难以排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比较差,农户的信贷配给远低于实际需求。
此外,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增加。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信贷信息、履行合约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2.抵押担保障碍难以消除。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考核要求,许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时,要求贷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农村,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单位资产积累较差,往往抵押物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低成本、轻资产经营,通常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贷抵押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抵押、担保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合法、正规信贷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户获得正规信贷较为困难。3.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银行发展也较为良好。不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银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银行,贷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乡村相比较,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数量较多,提供的服务较全。而乡村的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大量的农户无法通过正规信贷获得资金。2007年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10个省份的农户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这些地区正规金融的覆盖率只有31%,远低于农户需求。
浙江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前,浙江省拥有818个现代农业园区,1017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23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摆脱贫困,使农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2017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是全国的2倍,为24956元,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国最低的。通过扶持计划,浙江省在2015年底就消灭了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振兴乡村,消灭贫困,需要充分的资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降低成本。农村信贷配给矛盾根本原因是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金融机构缺少获知农户全部风险信息的手段,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获得正规的借款。从这个角度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问题,处理好信息获取的难题,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难题。
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比较优势。首先,在信息的获取上,互联网金融具有优势同时还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获取更多维的数据。获取多维数据之后,借助大数据进行整合,进而缓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传统的农村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远超传统方式。再者,借助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处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联网金融比较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受,看重交互式的营销,积极调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主動性,对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相关信息的获得、管理以及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环境较为良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06年就联合了各级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全省联网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农户的信用变现。到2018年6月底,全省超过9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同时,还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价。2018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农户数量高达903万户,超过了农户总数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还将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的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系统。
2.优化信贷模式。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农户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农户的贷款门槛,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通过推广多种担保的方式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担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资产,还可以从生产量进行考虑。对于农产品生产率高、产量大的地区,农户可以用农产品作为借款的担保物。此外,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抵押担保物。优化信贷模式、推行多种更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担保方式,方便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提高农户生产、创业的积极性。
浙江省的“丽水样本”创新了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丽水的山区面积广泛,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让更多农户获得贷款,2006年,丽水市开始了林权抵押的贷款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今丽水市已经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权贷款模式,让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成为可以利用的金融资产。此外,丽水市还建立了林权的评估、流转等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设立了林木资源资产的收储中心,农户可直接凭借林权进行抵押贷款,贷款的担保由收储中心承担。丽水市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除了林权抵押,浙江省还积极创新,推进农村的“两权”抵押。农村的两权指的是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农民的资产价值较高。全省的农民房价值高达3万多亿元。面对如此客可观的信贷资源,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促进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比如乐清市为了更好服务农户创业,设计了30万元以下农村自建房无门槛贷款服务,减免了其他担保手续,农户只需抵押一次农房,就可以获得贷款,贷款还能循环使用。对于“两权抵押”中的关键、难点——抵押物的处置,浙江省也发挥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通过司法拍卖等方式,畅通了处置渠道。既让农户有房可住,又保证了贷款金融机构的权益。针对大额的资金需求,湖州市长兴县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最高可贷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10年。浙江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权”抵押的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经发放了343亿元的贷款,受益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数高达13.9万。这些“两权”抵押贷款大部分用于农业的生产活动,在支农惠农、振兴乡村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把握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兴技术,打造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努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企业、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机构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地乡村的特点、农户的需求和机构自身的情况,开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产品。此外,借助大数据处理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快推进便捷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较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较差,也增加了偏远山区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浙江省的涉农金融机构做出了许多尝试。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独创银行卡助农服务,设置大量服务点,方便农户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术大省的优势,在农村推广电子支付的同时还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实现了小额贷款的网络申请与发放,极大方便了农户贷款。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贫困农户的补贴,利用创业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康复扶贫贷款等优惠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财政补贴农业的形式。统一政策标准,并规范具体的操作,完善资金补贴流程,防止投机取巧、骗取财政补贴情况的发生。尽量降低农户的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有机协调农村金融和产业扶贫的发展。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五
近年来,我国全面振兴发展进入了新的篇章,这是对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自我革新的结果,也是对未来繁荣富强的追求。在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道路上,我给予了深切的关注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新理念、新战略、新发展动力的体会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全面振兴新篇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全面振兴新篇章给予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带来了机遇。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依靠着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经济增长的速度虽然快,但很难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如今,随着全面振兴新篇章的提出,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给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也为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崛起创造了条件。作为一个从事传统制造行业的工作者,我看到了新的机遇并抓住了。通过引进新的科技设备和技术人才,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使传统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我所在的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然而,全面振兴新篇章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今,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全面振兴目标的核心动力,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相对薄弱。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加强了对技术创新的学习和研究,并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项目中。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我所在企业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的突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企业的未来提供了稳定的动力。
与此同时,全面振兴新篇章也要求我们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目前我国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敢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其次,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培养一支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最后,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的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国的创新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助力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
除了技术创新与能力培养外,全面振兴新篇章还要求我们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支持。我认识到,只有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振兴。为此,我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同行产生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发展规划,共享资源和市场,实现了互补发展。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我所在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取得了稳步增长。
总而言之,全面振兴新篇章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不断加强对新理念、新战略、新发展动力的学习和领悟。全面振兴新篇章为我们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和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在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突破,才能为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在全面振兴新篇章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的轨迹将会更加稳健向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学习会计信息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8篇)
- 试验地劳动实习心得体会及感悟 实践劳动心得体会(3篇)
- 2023年观看生命警示录心得体会(优秀9篇)
- 2023年水泥厂岗位心得体会及收获(优秀16篇)
- 最新教师班会心得体会报告(精选16篇)
- 铁路清明坚守岗位心得体会及收获 铁路年终总结个人心得体会(三篇)
- 最新社区慈善志愿者心得体会怎么写(优质8篇)
- 最新气象学心得体会简短(汇总19篇)
- 全面振兴新篇章心得体会(优秀13篇)
- 2023年服务社会幸福员工心得体会范本(精选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