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 教育关爱实践心得体会(九篇)

  • 上传日期:2023-01-06 22:41:47 |
  • ZTFB |
  • 14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一

办学以来,学校办学方向明确,坚持均衡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大力改造育人环境,着力创建书香校园。连续几年被县教育局评为“综合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教学教研先进单位”,20xx年被评为省级“绿色生态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长期强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密不可分。

,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奉献”的师德形象;朴素、端庄、得体的外表形象;质朴、活泼、精湛的教学形象;文明、有素、守纪的社会形象,是我校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围绕这个要求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升师德水平

我校坚持以县教育局颁发的师德标准为准绳,不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规范教师言行举止,特别是通过对“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进一步触动了我校教职工的心灵,有力地提高了我校教职工的师德水平,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师德群体,近年来我校多名教师被县教育局评为师德模范,如吴菊春、徐华松、陈园、田新亮等教师。

2、以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前期的“三讲”学习,近期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的学习,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了“树三观”教育,从抓思想政治工作入手,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从而引导教师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3、营造人人讲奉献,个个求上进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树立优秀的敬业育人的标兵,带动教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从而涌现了了一大批关心学校、关心学生、潜心研究的优秀教师。如朱保全、李静、余小燕、余自成等老师。

学校以教研处牵头,成立六大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艺综),通过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为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1、围绕新课改精神,大力推行校本培训,让教师通过各学科的学习交流与探讨,找出问题及时改进,真正意义上做到当好一名有效教师,备好一节有效教案,组织一节有效课堂,从而提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新的认识,逐步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轨。

2、通过网络学习,让教师能接触更多的教学信息、教育动态与教学方法,我校先后配备了教师计算机教室两套及多媒体教室一间,近两年,由县教育局继教中心申报的全国教师网络培训学习,我校中青年教师全员参与,通过学习,补充了校本培训的不足,让教师开拓了视野,提升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的新理念。

3、通过各级各类集体培训,给教师充电,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校先后派遣x多人次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其中国培学习多人次,省级班主任培训x人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x多人次,校长培训x人次,市级骨干教师培训x人次,县级教师心理辅导培训以及各项专业学科培训达x多人次,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与均衡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校每学年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大力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学校成立三个年级组,施行集体备课、集中学习,既确保了教师的备、批、改的有效时间,[莲 山~课件]又培养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学校实行每半学期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期末学校结合德能勤绩对教师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在发展党员、提拔干部,在评职、评优、绩效工资的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贡献卓越的教师,从而有效地鞭策了后进、激励了先进,大大激发了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

总之,我校近几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准则,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促进均衡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先进的学校相比,我们任重而道远。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二

我校在南安市教育工委、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学年来,学校班子团队团结协力,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实施“四大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努力提升教师队伍职业思想和业务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办好新形势下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班子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行政班子成员首先从自身抓起。在行为上,一向重视自身建设,兢兢业业,勤勉得力,时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率先垂范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勤政敬业,和教师“心贴心”,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学校教学骨干,负责部门管理工作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每位同志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工作量饱满。

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他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他们主动听课,组织、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规律,把学到的教育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实际中,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管理思路赢得教师的信赖,从而以领导班子的.模范形象凝聚人心。行政成员每学期听课均达30节以上,参加教研活动20余次。

(二)加强师德建设,塑造师表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督促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理论水平,依法执教。相继制定完善了《教师行为十不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计划》、《教师廉洁从教二十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责任到人,狠抓践诺。

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陶冶良好的师德情操是我校师德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学年,我们都要定期开展诸如“师德工作研讨会”、征集师德论文、“爱岗敬业、奉献教育”演讲、“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教育个案分析等师德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师德实践,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大大提升了我校师德素养。全体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高,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及有关规章制度,近年来没有发生过违反师德的行为,学生、家长、社会评价高。

(三)依托教研活动,优化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1、实施“青蓝结对发展”活动。

为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业务快速成长,让老教师和新教师对成师徙关系。通过“师徒”间每周相互上课、听课、评课,有力地促进教师间交流互动,共同进步!

2、开展“三课”活动。

我校积极开展互听互学活动,对每学期的听课数量有明确要求。通过不断听课、研究,强化对年青教师培养,促使其快速成长。同时不断完善新教师“汇报课”、说课、课件制作、主题班会展示以及其它教学技能竞赛的一系列活动;开展了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优秀青年教师上“展示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极大促进了教师们的共同成长。

3、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每周三为学校教研组固定的教研学习时间,分年级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同时分学科组织教师进行教研专题学习讨论,做到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集体智慧搞好教学,同时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制定《xx学校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本科函授、自考及教育教学教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育报刊、杂志的学习、深化和运用,开展人人读教育刊物做摘要笔记、写心得随笔活动,并利用教研组活动形式深化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为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我校经常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交流。

5、大力推行推门听课活动。

从校长到中层领导到一般教师,大力推行听推门课活动,把听公开课变成听常规课,更清楚地了解教师教学现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立足岗位成材。

(四)规范评价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就会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出现评价的抑制效应,背离了评价的目的。所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制度,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校行风建设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化考核细则》、《教师行为准则》、《师德建设年实施方案》、《师德建设年承诺》、《加强师德行风建设,强化工作效能的规定》、《师德师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专任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常规教学检查评比办法》、《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青蓝工程”教师师徒结对管理办法》、《各处室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年级主任岗位工作职责》、《教研组长岗位职责》、《班主任岗位工作职责》等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全方位的工作都能得到体现。

其次,充分发扬学校民主。制度的制定必须源于民意,即学校重大方案制度的出台,事先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反复修改,通过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实现阳光操作,做到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保证了各类评选活动的公正和公平,起到了凝聚民心、团结奋进的激励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要能为教师个人的专项发展提供了舞台。管理的目的在于激活群体的潜能,而激活群体的重要方面就是善于发现个体的长处、优势,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成功机会,让个体在成功中实现自我的管理和发展。

第三,把总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规范制度评价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使广大教师时时受激励、处处有目标。

虽然,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1、由于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人手不足。教师承担的工作量繁重,导致个别教师参加业务进修的积极性不高。

2、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不平衡,教育观念较为滞后。

3、个别教师职业理想有所淡化,专业发展缺乏主动性;

4、年青教师占的比重大,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的过程。

1、多方争取,增加教师数量,在合理范围内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让教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参加业务进修,提高自身素质。

2、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积极开展新理念全员培训,引导广大教师摒弃陈腐的教育观念,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开展新课程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3、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主旋律。重视发挥身边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学典型,崇尚先进,弘扬正气。组织教师观摩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给教师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激发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4、组织开展更多有实效的、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促进本校年青教师队伍尽快成长,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教学多面手。

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懈努力,有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把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争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再上一个台阶。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三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政法委研究部署开展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的要求,全面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势在必行,亟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高质量教育整顿引领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须着力认识和把握三个维度。

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何谓整顿?《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曰:“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整顿是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整顿的目的是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教育整顿,即指:通过教育的方式,整饬纪律、强化素质、增强本领、转变作风。从实践性要求来看,教育整顿具有重要性、严肃性、整体性、紧迫性、现实针对性等重要特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教育活动,是直击现实问题且与把握重大政治方向息息相关的,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实践背景及要求下以队伍建设中存在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根本依据,有目的地充分展开教育活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就是这样的。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目的是锻造政法队伍对党忠诚的过硬品格,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政法队伍,要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始终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永不变质的忠诚彰显职责本色。因此,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是根本要求。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就首先要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和把握理论学习的“深度”,确保做到往深里学、往心里学、往实里学,不走过场、喊口号、装样子,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力求学有所获。

(一)学习“四史”,深悟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是的教科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100年的风雨征程中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歌、彰显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些,都被载入“四史”之中,即,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饱含中华民族奋勇行进的感人故事,见证中国共产党无悔的初心使命,彰显中国人民伟大的梦想力量。作为党和人民“刀把子”的政法队伍,“四史”必修课。深化教育整顿,就要有感情地上好“历史课”,通过学习“四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改革开放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史为镜,知荣知辱,知党知民知国,知任之所在。

(二)学习新时代精神,追寻新思想足迹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视察中,总书记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对做好宁夏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阐述了“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丽新宁夏、怎样建设美丽新宁夏”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代宁夏各项事业发展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这是我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的重大理论契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要充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以学习讲话精神为导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泛掀起“大学习”,彻头彻尾进行一场学习上的革命。同时,要及时紧跟理论热点迅速开展系列学习,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学在前、学在先、学在前沿。充分结合新时代精神,学习先进理论成果,学习当前时代考验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学习脱贫攻坚精神。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办公室主任陈一新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动员会上指出: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是政法战线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的新举措,是人民群众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后的又一新期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从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搞好试点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教育整顿绝非虚应故事、走马观花,而是事关政法队伍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战略。新时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政法队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政法队伍能否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政法工作的职责使命?能否在历史大考中取得人民满意的好成绩?这些都是深化教育整顿所要十分关切的核心问题。推动教育整顿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就要在整顿“力度”上下足功夫。

(一)强化自信力:以自我革命推动革新力量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优良政治传统,自信力是我们党的内生动力。作为党和人民“刀把子”的政法队伍,要在教育整顿中亮出我们党鲜明的品格,广泛激发自我革命的精神,把自我革命的优良政治传统发扬下去。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文化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的。通过自我革命,我们党不断夯实自身力量,提高自信力。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要向党的自我革命实践学经验,直面顽瘴痼疾,强化治建并举,精准做到教育不断线、严查不松懈、惩治不手软、防患不麻痹、建设不耽误。聚焦重点,辐射全局,攻克难点,心怀大局,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瞄准目标砸实锤的力度精度推进教育整顿工作上台阶,在自我革命中锻造革新力量,以自我革命自我净化,提升新时代政法队伍的自信力。

(二)强化公信力:以勇于奉献推动为民力量

新时代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要高度聚焦在“为民力量”上。以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为核心要义,把政法队伍立党为公、服务人民的政治本色充分彰显出来。政法队伍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矛盾纠纷、打击预防犯罪、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墙。新时代政法工作者,也唯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不负人民,才能不辱使命、做到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政法队伍的公信力建设是党的公信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党的公信力建设的窗口。实践一再证明,增强公信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深化服务人民的情感、锻造服务人民的意志、落实服务人民的实行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行动原则。

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套“组合拳”。既要有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整治顽瘴痼疾的“力度”,又要有弘扬英模精神、彰显身边好人的“温度”。要把激浊与扬清、惩恶与扬善充分结合起来,在转变作风中提升政法队伍整体形象,在深化服务人民中提升政法队伍满意度。

教育整顿的根本目的是强化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教育整顿的成效,必将接受时代“大考”,是在建功立业的新征程上体现出来的。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既要在“知”上下功夫,更要在“行”上下功夫。教育整顿要坚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充分做到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合一。要力图通过教育整顿,激发广大政法工作者立志奋斗,引领建功立业新时代。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四

本季度通过调查情况来看,民警队伍中有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

通过巡警大队召开的讨论会议可知,民警普遍感到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工作任务繁重,值班周期长。一线实战单位民警加班、备勤或通宵值班现象十分普遍。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基层民警经常是加班加点,工作量成倍增加。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物堆里不得脱身。

(二)执法要求高、执法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基层公安民警成了基层解决各类矛盾的中坚力量,成为基层党委政府最信赖的队伍。但许多案件、纠纷客观上取证难、调查难。

(三)缺乏有效的体能训练、身体素质较差,民警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由于警力不足,工作任务较重,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大部分民警很少能长期坚持体能锻炼。单位和部门偶尔举办的一些体育运动比赛,也只有少数人参加。长期下来,民警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业余活动鲜少,难以满足民警在这方面的需求。

(四)因工作对家庭照顾不周带来的无形压力。基层民警值班频繁,对家庭的关爱、照顾较少,即使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冲突。

以上几点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民警的身心健康。日益艰巨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使民警长年超负荷工作,长期积劳成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各项公安保卫工作十分繁重艰巨,加上警力不足,民警长年处于高度紧疲惫状态,是民警患病的一大隐患。

我队通过调研,参考公安机关中激励民警,从优待警的成功例子,总结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一)强制休工休假,缓解民警工作压力。制定了民警

休假制度,要求民警每年初制定休假计划,到时强制休假。休假情况与单位绩效考核挂钩,给民警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缓解工作压力。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全面落实

大练兵长效机制,加强民警警务技能实战训练,进一步提高现场处置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不断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先后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比赛,丰富民警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民警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

(三)定期体检,预防和及时治疗疾病是对民警身体健

康的基本保障。应为民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同时将体检结果反馈给民警本人,为民警做好健康保障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

(四)建立民警家属工作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家庭。成立家属工作委员会,积极协调民警和民警家属之间、民警家属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协助公安机关对民警八小时以外的家庭生活、社交交往、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帮助和管理。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五

今年以来,在市局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市局20xx年思想政治工作部署,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律作风教育整顿等活动为载体,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条主线,重点从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实,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从优待警力度这几方面,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巡特警队伍思想政治稳定,总体上呈现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8月28日,县局结合省厅关于公安队伍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和每半年召开一次队伍思想分析会的工作计划,组织全局政工干部召开了一次队伍思想状况分析会,通过讨论发言,总结梳理出队伍存在问题10个,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全局公安队伍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强的大局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广大民警能自觉投入各项公安工作,整体精神面貌较好。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局民警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紧密结合万警进万家亲民助民、接地气、保平安,提升群众满意度等活动,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专题培训、走访实践、查找问题、立项整改等富有实效的工作,有力地提升了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圆满完成各项公安中心工作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局民警的思想状态依然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些比较明显的不健康因素影响制约着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门领导以身作则不够。一些部门领导工作懒散,当甩手掌柜,不带头坚守阵地,不带头抓工作,走读现象严重。

2、个别部门班子不团结。个别部门干部心态不好,缺乏大局意识,队伍人心涣散,凝聚力不强,战斗力不强。

3、民警职业荣誉感不强、进取心不强、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差,造成工作积极性不高,不主动或不善于主动思考,不主动作为,缺乏独立办事意识。

4、攀比思想存在。在整个社会追名逐利的大环境下,部分民警不能坚定自身立场,对自身要求放松,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位,工作激情退化。

5、民警素质不高。有的学习欲望不强,有的想学习但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少;有的执法上理论水平高、实际应用能力差。

6、存在畏难情绪和厌战思想。存在畏难思想遇到啃硬骨头的工作不敢上,遇到工作难题就躲,遇到辛苦工作就推诿。在各项专项行动中,个别民警存在厌战思想,等观望现象存在,工作不主动,不深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7、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部门安全意识、法纪意识不强,个别老民警还在用违规的老办法处理事情,个别民警存在侥幸心理,处警不及时,处警不规范,个别民警办案执法怕麻烦不走程序,个别派出所交通管理处罚不规范。

8、绩效考核有待加强。绩效考核过去只考核到部门,部门间差距也不大,各部门未考核到个人,对民警个人触动不大。

9、个别部门习惯养成差,内务管理乱。办公及生活区脏乱差,个别派出所清洁卫生请人打扫;个别民警着装不规范,甚至不坚持上班着警服;个别民警精气神不足,职业形象不佳。

10、民警心理健康堪忧。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心态、思想、工作状况不稳定。枪支管理严格,让民警谈枪色变,害怕摸枪,既怕伤自己又怕伤他人。

1、宗旨意识不强。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思潮冲击,不少民警出现了诸如理想信念动摇、责任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功利、人际关系庸俗、个人物欲膨胀等消极现象。部分民警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受到了侵蚀,对当警察为了什么、怎样当好警察以及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出现了价值观扭曲。

2、教育训练不够。一些民警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到位。少数民警对提高自身执法素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平时学习缺乏主动性、持久性,被动学习的多、自觉学习的少,知识不够全面,业务不够精通,对相关法律法规、办案程序也不够熟悉,从而导致执法水平不高。

3、干部表率作用不强。少数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差,与民警谈心谈话、交流沟通较少,导致民警对领导缺乏信任。同时,在公安队伍管理中,往往是刚性的惩罚措施多,人性化的关爱措施少,民警对组织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存在民主集中制方面落实不到位、队伍管理方面不敢管、不会管、不善管及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刚性有余,韧性不足等问题。

4、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对谈心谈话、心理疏导等思想政治基础工作手段的运用,不注重做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味只追究业务指标的增长,忽视民警的精神需求,对民警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关心少之又少。虽然每年都会开展各种专项教育、业务培训、轮值轮训,但形式单一,或流于形式。部分单位认为政治学习不是通读书报,就是摘抄笔记,读完、抄完也就学好了,不去理会是否真正有效果,民警是否真正学到知识,懒于创新;部分民警认为专项教育是表面文章,重台账资料、重汇报总结、务虚不务实,懒于学习;部分民警把单位集中学习、轮值轮训当作工作之余的休养、度假,懒于思考。

5、文化引领作用不够。虽然近年来警营文化得到了显著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和广大民警的精神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相对来说,开展的文化活动针对性不强且形式单一,无法调动民警参与的积极性;部分领导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唱唱跳跳,没有什么实际效果;部分民警觉得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不够,在提升队伍凝聚力、激发工作干劲上效果不明显。

6、法纪意识淡薄。部分民警自身定位模糊,对待办事群众态度冷漠,办案、办事过程中拖拉懒散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民警执法中有打擦边球,或随意执法、不文明执法,违反程序办案,存在执法安全隐患;部分民警对接处警工作不够重视,着装携装不规范,处警拖拉、推诿,调查取证不及时,经常引起群众不满而信访投诉;部分民警认为案子多、警力少、时间紧,片面追求起诉数量,许多案件办理质量不高,没有深挖扩线。

7、绩效考核不深入。一是过去的考核评估体系考核内容重复、形式繁琐,工作条线考、多级考、重复考的现象突出,基层一线疲于应对,而考核结果也难以完全反映和科学衡量工作业绩,动摇了基层基础工作的根基。二是考核不够深入,只考核到部门,没考核到民警职工,对队伍活力激发不够。

1、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武装人,更加注重抓队伍职业精神培育。

一要筑牢宗旨意识。要深化群众路线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共同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公安民警进一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二要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充分采取专题研讨、网络互动、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形成广大民警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精神动力,培育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三要指导民警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要创新性启动民警的职业生涯设计,把组织目标与民警个人目标有机结合,并纳入公安事业整体发展大局来考虑,引导民警找准自我定位。积极开展职业发展咨询服务,实现个体努力与职业发展的相互匹配,个性追求和事业同向。

2、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提高人,更加注重抓职业能力提升。

一要培养读书学习兴趣。要大力提高民警的人文素质,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警队、学习型党(团)组织活动,积极倡导全警读书,广泛开展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精读一本书、讲好一堂课等活动,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鼓励民警在职自学,引导民警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使读书成为民警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日常习惯、一种工作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二要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要以大教育、大培训为抓手,组织民警学理论、学法律、学党史、学典型、学技能,通过举办读书会、网上培训、学习讲坛、专题讲座等,积极营造求知、成才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民警的思想素质、法治意识和理论层次。三要加强规范执法的能力提升。要提高规范执法的重要性认识,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在问题整改上抓落实,在规范现场执法上遵纪守法,加强证据收集,加强办案单轨制的执行,加强涉案财物管理,加强执法责任的落实,把好审核关,规范民警言行,排查执法安全隐患,做到规范执法零违纪、零失误。四要加强实战演练及比武竞赛。要以新民警、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三个层面为重点对象,分层分级推进训练工作,通过开展警种岗位比武、典型案例及个案分析、警务实战教学比赛、警体达标抽考等形式,不断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规范执法能力以及群众工作能力。

3、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活跃人,更加注重抓公安文化建设。

一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要加大公安形象推介,开展园林式所队、庭院式所队创建活动,建好基层所队荣誉室、文化茶吧、文化走廊、文化墙、文化庭院等文化阵地,加强对民警和办事群众的文化熏陶,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环境。二要建立文化艺术团体。要积极搭建才能展示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协会组织和文艺团体,成立多种形式的民警俱乐部、文体兴趣小组,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体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凝聚民警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三要组织开展文艺创作。要积极创作反映公安机关履行职责取得的成绩、彰显民警精神风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努力创新发展**公安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和拳头产品。四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民警喜闻乐见的警营文体活动,通过举办警察运动会、业务技能大比武,开展文艺创作、文体活动和竞技比赛,积极培育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营造浓厚的警营文化氛围。五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要大力搭建各个层面的文娱活动平台,积极举办读书演讲、阅读欣赏、知识竞赛、名曲欣赏、艺术鉴赏、诗歌朗诵、文艺采风等活动,吸引和激发民警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努力营造格调高雅、情趣高尚的警营环境,提高民警的艺术品位和欣赏水平,培育队伍整体的人文精神。

4、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塑造人,更加注重抓制度化建设。

一要推进制度管警。要积极推行队伍精细化管理,重点健全完善民警谈心谈话、队伍思想状况定期分析、民警家庭走访联系等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以制度来强化民警的日常养成教育,营造以制度治警、以制度管警、以制度塑警的浓厚氛围,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要逗硬考核促警。要加强民警职工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分解,强化督导,严格考核,逗硬奖惩,通过奖得心动,惩得心痛,不断形成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三要深入群众评警。要不断深化万警进万家亲民助民活动和接地气、保平安,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积极组织警民恳谈、警营开放、开门评警活动,鼓励开设民警个人博客、微博,充分运用电脑网络和大众传媒方便快捷的优势,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坦然面对群众监督,巩固和扩大群众工作阵地。

5、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激励人,更加注重抓功模典型引领。

一要大力培树典型。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先进典型的发掘、培育、树立、宣传工作机制,为先进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空间,特别是要注重发掘、培养、树立、宣传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选树培育一批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的身边典型,大力开展比执法办案、比做群众工作、比岗位贡献的竞赛活动,通过宣传推广各类先进典型,鼓舞队伍士气、弘扬队伍正气,使全体民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要大力表彰典型。要坚持立功嘉奖向基层倾斜政策,采取召开功模表彰大会、组织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开展警界先锋、警营之星、安保标兵等多种评选形式,及时表彰在一线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基层一线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大力学习典型。要高度重视荣誉激励效应,进一步激发民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成材的观念,坚持在基层培养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善于发现并大胆使用那些政治坚定、品德优秀、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的干部。要通过跟班学习、压担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干部队伍的培育力度。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和竞争性选拔等工作,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进一步激励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

6、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关爱人,更加注重抓从优待警。

一要加强心理健康疏导。要着力舒缓民警身心压力,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民警心理服务工作机制,解决易发高发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危机的调适干预控制工作,使民警真切地感受到组织的真情关怀和真心爱护。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帮助民警缓解身心疲劳,调节思想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态、旺盛的斗志,培养过硬的身心素质。二要切实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要不断深化从优待警措施,分期分批地组织开展爱警惠警实事工程建设,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在民警职级待遇、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救助等现实问题上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全力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营造家庭式的关爱氛围,使民警能真正扎根基层,安心本职。三要切实做好民警维权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维权网络,建立健全维权工作机制,坚决打击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在第一时间准确定性、澄清信息、封堵查控,切实维护法律权威和警察形象。

7、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着力引领人,更加注重发挥政工干部主导作用。

一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广大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组织者、主导者的作用,切实加强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努力塑造一支有理论素养、有专业能力、能静心钻研政工业务并安心本职的专业政工队伍。要通过学习贯彻省厅、市局的《思想政治工作规范》,不断锤炼做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基层所队教导员要主动加强与民警的思想沟通,了解每个民警的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工作能力,及时掌握民警的思想状况,做到政治上关心、人格上尊重、精神上鼓励、工作上爱护、生活上体贴,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创造性。二要加强战时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围绕重大安保、抢险救灾等特殊任务,突破常规、创新方法,通过启动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时为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三要加强民警思想现状监控。要加强警务督察、执法检查、违纪调查,强化民警八小时外管理,建立单位、社会、家庭联动联合的教育管理网络,及时发现制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队伍建设置于强有力的监控之下,积极预防和减少民警违法违纪,努力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六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能力,根据《长沙市“xx”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长教发[20xx]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二五”规划,根据校长室工作安排,特制订本方案。

和谐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团队建设中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因而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命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课程理念的创新,和谐团队赋于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我校将通过系列措施,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与战斗力的高素质卓越教师队伍。

全校教职员工

(见附件一表)

1、教科室:负责活动及会议安排、专家预约、接送、资料收集、整理。

2、总务处:负责饮用水;

3、信息中心:负责会场设备、录像、摄影。

1、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关闭手机或调成震动档,按时到岗,教科室负责考勤,教科室将根据考勤记录,给每位教师相应学分,提交长沙市教师学分管理平台,计入教师学分档案,

2、外出训练请老师们着装轻便,注意防暑,注意安全(详细要求见拓展活动方案)。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配备和管理,提升干部队伍的干劲和活力,破解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题。长期以来,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流动过频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乡村振兴。乡镇及上级党政机关必须加大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集聚力量,充实乡镇干部队伍,让懂经济、懂农情、懂治理的“三懂”干部人才服务乡镇,通过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乡村振兴靠乡镇干部引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山东省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显示:泰安、烟台、威海三个地市,五个乡镇共计219名乡镇干部调查发现,乡镇干部队伍“弱化”“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需求。在调查中,有52%认为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具备优良“治理”能力和引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部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障碍,主要表现在干部人才“进不来”、机关庸才“出不去”、本职工作“干不动”、干部人才“留不住”。

 (一)干部人才“进不来”

影响和制约人才进入乡镇机关的因素很多,重要原因是“身份”壁垒导致很多治理良才不能闯过公务员考试关。因此,要引导更多治理人才向乡镇机关流动,应调整乡镇公务员考试“门槛”,加大乡镇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力度,逐步形成人才引进的“政策高地”,突破乡镇干部人才“入口”瓶颈。

 1. 乡镇公务员进入“门槛”制约。

由于我国公务员“逢进必考”的选拔性考试制度,根本目的是录用政治素质高、具备一定层次学历和能力的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但设置门槛时,在年龄、学历、政治面貌、工作经历等方面设置隐性条件,导致像非大学生、优秀工人或农民等受报考条件限制被挡在公务员考试大门之外。如浙江省2011年到2016年工作经历要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仍然大比例存在。另外,我国公务员考试重“应试能力”不重“治理能力”的导向必然会导致出现“人”“岗”匹配度差和治理能力缺失现象。治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缺失,导致乡镇干部队伍人才流动和断层,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

 2.“身份”壁垒。

受乡镇政府编制数量和身份壁垒的影响,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因身份限制被挡在机关门外。《公务员法》实施后,乡镇人才引进和干部流动中存在明显的身份壁垒问题,身份性质和单位性质差别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一大壁垒。事业身份的人,很难进领导班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优化乡镇干部队伍。近年来,除参加选调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到乡镇党政机关以外,其余大部分干部、职工是通过参加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招聘、借调等方式进入机关部门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得力干将。受事业编转公务员身份难的影响,在干部提拔任用时,事业编制人员由于非公务员“身份”制约,即使业绩再突出,口碑再好,也只能在单位从事专业性工作。“身份”壁垒导致事业编人员提拔空间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不公平,不利于他们才尽其用。

 (二)机关庸才“出不去”

受公务员编制制约,存在个别不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没有及时‘下来’,仍然留在领导岗位上的情况,干部队伍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盘活,影响干部合理使用且其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进入公务员体制后,有才无才都一样端铁饭碗,进得来,上得去是奔头,但“出不去”、“下不去”现象制约着乡镇干部人才新陈代谢。没有“出口”的淘汰机制,乡镇干部容易滋生散漫慵懒、不作为等行为,甚至脱离本职工作,影响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1. 体制堵“出口”。

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仍然存在“只进不出”的缺陷,导致乡镇干部不管是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地留在体制内,缺乏让不作为的干部及时“下岗”的淘汰机制,这就从体制层面造成了“闭环效应”。“吐故才能纳新”,在本来固定的编制内,能够容纳干部的数量本来就很有限,老的或者不合适本岗位工作的干部出不去,新的年轻的人才就进不来。

 2. 纵向没“入口”。

乡镇干部事务性工作较多、任务重、压力大,受晋升岗位和职数限制得到的晋升空间有限或晋升“排队”时间较长,容易触碰“天花板”效应。有32.42%的人认为乡镇干部晋升渠道不畅,晋升空间机会有限。导致很多不干事、干不成事的“庸才”在“纵向流动”上没“出路”,长期的留在基层、留在机关“混日子”,坐等“养老”。

 3. 横向没“渠道”。

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横向交流轮岗的机会不多。导致部分乡镇干部长期耕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容易形成按老观念、老规矩办事,缺乏工作热情、不求上进,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造成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严重脱节。干部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管理制度,为完善干部人事制度、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干部横向交流到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增加基层各种岗位工作经验,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干部履职能力,有利于优化乡镇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动力。但单位间交流任职设置了选拔条件,工作出色、能力强、口碑好的干部往往被横向交流单位抢着要,实现干部流动与工作需求真正的“对接”,而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者却是人见人“躲”,出现“对接”脱节现象。

 (三)本职工作“干不动”

乡镇干部出现本职工作“干不动”现象,可以理解为“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症”。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入不敷出、身心俱疲的枯竭感觉。乡镇干部工作“干不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上“干不动”。

乡镇干部队伍,由于调动交流的岗位很少,使得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在原单位一待就是数年,甚至十多年。重复的工作内容、较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长时间难以解决的个人晋升、心理焦虑等问题,容易让人对工作产生厌倦、烦躁之感,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变得淡漠,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

 2. 能力上“干不动”。

乡镇干部长期重复性工作很容易产生“工作责任型”和“本领回避型”职业倦怠,严重制约干部工作成效。调研发现,有82%的乡镇干部反映基层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官”越来越难为,不同程度出现“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工作责任型”职业倦怠。乡镇工作任务重,资源有限且责大权小,出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并在上级“责任状”重压下,鞠躬尽瘁地投入工作,但往往由于条件不成熟等原因没取得预期结果,边际效用越来越小,导致乡镇干部的职业倦怠现象逐渐显现,极易身心俱疲、就此消沉。

 第二,“本领回避型”职业倦怠。乡镇干部的本领恐慌主要是指受自身能力素质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及时有效完成相关工作或任务,进而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长此以往,导致工作能力“负增长”,常常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窘境。在推进乡村振兴产生的新任务新问题过程中,由于能力不足产生的逃避心理悄然而生。

 第三,绩效考评缺失致“干不动”。干部绩效考评机制流于形式,进一步助长乡镇干部“干不动”懒政心态。绩效考评机制本意是以“考绩黜陟,察其善恶”,奖勤罚懒,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有9.8%受访的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基层干部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旦考评机制在基层失真失实,乡镇干部工作是否完成、群众评价高不高、群众满不满意也就不重要了,因为没有监督、执行、反馈及后续奖惩措施落实,乡镇干部“懒政”不作为现象将一步恶化蔓延。

 (四)干部人才“留不住”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时常陷入“留人难”的窘状。待遇低、离家远、责任大、平台小、任务重、配套设施不完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原因,都可能成为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逃离“围城”的理由。为避免过度“逃离基层”现象造成人心思动引发基层工作的“蝴蝶效应”,各地相继出台了最低服务年限来限制乡镇干部调离乡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人才逃离这一问题。但治标不治本的“强留”政策,并不能解决干部逃离基层的客观现实。每一个身处基层的干部都清楚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上留给乡镇干部的“位子”很有限,很容易触及晋升的“天花板”。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乡镇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不但没有令人羡慕的工资收入,还把原来一些隐性福利减少。预期经济保障水平降低和心理“落差”,导致一些乡镇干部感到不适应。原本公务员职业附带的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由强指数开始向下锐减,离职或逃离倾向开始强化。

由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待遇不高、资源短缺、出政绩难和人才朝着城市单向流动等原因,导致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稳定差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乡镇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分析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助于推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着力优化乡镇干部工作的环境,促进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助推乡村振兴。

 (一)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主观原因

1. 认知层面。

认知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中形成的顿悟、观念化和概念化的心理成像。由于发展滞后,通过媒体报道及自身对主观心理评判,普遍认为乡镇条件艰苦,在乡镇工作掉“身价”、难“出彩”,最终前途无望,导致很多干部抱着对乡镇无限希望的预期来到乡镇工作,却又在乡镇的现实里屡屡失望碰壁,出现认知心里“落差”,打起“退堂鼓”,产生抛弃乡镇工作的认知心理。

 2. 本领层面。

乡镇干部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肩负着推动扶贫脱困、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当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对乡镇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而乡镇干部队伍本领恐慌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具体表现在有些干部不出“衙门”不下基层、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工作作风飘浮、工作上糊弄了事、行为上不负责任、不想干事、不能成事,面对困难绕着走或陷入本领恐慌。

 3. 人际层面。

很多乡镇干部是草根干部,所处“圈子”小且自身缺乏从政资源,在处理上级领导、同事、群众关系方面容易陷入理不顺、容不入的“水土不服”的人际困境。基层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不处理好同上级领导的关系,工作开展和职务晋升方面就得不到支持,工作业绩也难出彩;不协调好同事关系,容易被他人“嫉妒”或无形中“得罪”同事,开展工作协调难度就大;不培育与群众良好的干群关系作基础,在事务性工作较多较复杂的基层工作,就会不懂民情、不解乡音、不得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群众事务。

 4. 价值层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生不断追求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格言。一些青年干部错误地把自己的职业优势看成是自己的优势,把职位赋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权力,催生了一心向上爬的单一价值观。当下流行用职位比作理想,金钱衡量价值,用报酬指导行动,形成把基层看作“贬值地”的价值扭曲现象。即使到了乡镇也不真干实干,只是挂名镀层金,混个乡镇阅历,把乡镇工作当成临时跳板,时刻想方设法的离开乡镇,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

 5. 心态层面。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面对枯燥乏味、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呆的时间长了,比待遇、赶仕途的现象使乡镇干部心态变得烦躁不安。一旦升迁无望或有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容易催生“气球干部”,做工作就会蜻蜓点水,混日子等着“平安着陆”的“退休心态”。如果心态变样、思想懈怠、理想缺失、作风涣散,不但不能团结广大群众齐心干事,还难以扎实乡村振兴工作,甚至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终结者”。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客观原因

1. 培养层面。

“为政之要,首在举人;为政之要,重在用人”。在乡镇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事务工作多、检查多、会议多、要求多、材料多等原因,导致乡镇干部思想疲软,缺乏进取心。人才成长需经历培养、锻炼、再培养、再提高的多重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相当一部分领导“重选拔,轻培养”,结果往往是人到用时方恨少。长此下去,势必导致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出现周期性老化循环、“青黄不接”断档现象,使干部工作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导致乡镇干部工作跟不上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2. 储备层面。

乡镇出现干部“人才荒”现象,主因是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乡镇干部队伍储备不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乡镇干部作为地方父母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心为民所想,行为民所盼,需要乡镇干部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方法解决群众事务,但乡镇往往缺乏这样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的干部人才,乡村振兴工作就难以推进。二是乡镇干部引进渠道窄。当前,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通过选调生和公务员考试录取干部到乡镇,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编制限制加上原有干部需要消化,客观上导致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且结构僵化、不合理,从而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 晋升层面。

公务员“金字塔”式的职务级别分布让大多数身处乡镇的干部,唯有拼晋升这座“独木桥”。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乡镇干部作为国家机关最底层的工作群体,工作起点低,升迁渠道窄,导致很多乡镇干部担心辛辛苦苦几十年,干到退休还是个科员;选拔任用干部政策也没有实质性向乡镇一线干部倾斜,进一步收窄乡镇干部的上升通道;且日渐增多的“空降兵”现象,更是挤占乡镇干部苦苦期盼的晋升资源。这些因素催生乡镇干部消极情绪,“一入乡镇深似海,一抬头就是天花板”,晋升难成为乡镇干部挥之不去的噩梦。乡镇干部认为自己前途基本到顶的心态及晋升渠道不畅极大地影响乡镇干部成长,导致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

 4. 待遇层面。

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而且工资福利和待遇也相对比较低。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但乡镇财政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和解决,与上级机关人员相比,乡镇干部的休息休假不仅难保障,还拿低工资,干最苦的活。另外,基层绩效考核奖励标准低,专项工作奖励力度小且不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财政补贴也是乡镇干部标准低,乡镇干部待遇差就成了一个客观现实。

 5. 责任层面。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落实不到位必问责,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出发,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要求以问责常态化促进履职到位,对乡镇干部玩忽职守、懈怠无为、违法乱纪起到威慑作用。但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常常任务多,难度大,见效慢、出彩难,导致很多干部怕被问责。在基层真干活的人被问责,“明哲保身”不作为的干部倒是淡定,想方设法规避上级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乡镇干部普遍认为上级政策是好的,但这些政策往往到了基层很难不打折扣地执行,乡镇干部权力小,可用资源少,能够动用的手段极为有限,责任却很大,甚至还要为所有政策落实不力负责,上级的“责任绑架”行为,导致乡镇干部普遍感觉“委屈”,不敢有所为。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关键在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重视政策宣传,引导更多有“才”之人扎根乡镇,拓宽引才渠道,配套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乡镇干部人才储备库,完善留才措施让更多有能力的干部留在乡镇、服务乡镇,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更快地实现。

 (一)政策引导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乡镇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之基、发展之本,更是乡村振兴践行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疆流动”。在机关干部中树立“要提拔、到基层”的用人导向,引导机关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或任职,促使他们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使基层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通过此政策导向,引导更多优秀干部人才到乡镇干事创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针对乡镇干部匮乏的实际情况,发挥政策宣传平台作用,强化干部人才到乡镇大有可为的导向,鼓励年轻干部服务基层一线,引导年轻干部下乡镇锻炼成长,在一线岗位“摔打磨炼”,夯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切实搭建好乡镇是年轻干部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意志品质的大舞台,让每个干部到乡镇都有机会施展才华、担当重任,在乡镇一线成长发光。

 (二)引才机制

“郡县治,天下安。”乡镇干部队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吸引更多优秀干部人才来到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需要在“引”字上下功夫。

1. 解放思想,拓宽引才渠道。

需要大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拓宽引进渠道,完善“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政策。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向各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引进松绑,不断加强和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形成“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用好一批、留住一批”的人才梯次引进机制。让这些引进干部熟悉基层一线,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举措,让他们成为基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让人才聚集洼地效应逐渐显现。

 2. 破除身份壁垒,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第一,破除身份壁垒。使事业编人员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上与公务员无差别,并实现同工同酬,使公务员身份和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在福利待遇上无差别,分层次、多渠道、多措施解决干部“身份”问题。第二,盘活编制资源。根据乡镇编制和用人需求的实际情况,乡镇和上级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的领导干部职位激励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拓宽乡镇干部的晋升空间,为乡镇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三)后备干部储备

随着基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布局的纵深推进,需要充实乡镇干部队伍。为此,要在基层着力构筑后备干部“蓄水池”。

 1. 培养乡镇干部人才。

乡镇干部是最苦最累、最靠近人民群众、最直接执行党的政策方针的主体,各级组织部门要下基层调研,确定培养人选、育人要求和锻炼平台。

 第一,确定培养人选。培养那些在工作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吃得了苦的实干人才;培养那些德才兼备、敢于担当,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作为、有作为的干部推选到需要的岗位上进行培养,并把这些人选拔进人才储备库中。第二,确定育人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通才”型干部领头。以提升乡镇干部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选派乡镇干部赴高校进行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按照“胜任岗位、一专多能、人人懂政策、人人能办事”的要求,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第三,确定锻炼平台。针对乡镇具体工作需求,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精准”培训。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乡镇干部进行在线培训;发挥基层是磨练年轻干部的“磨刀石”和“大溶炉”的主阵地,推行乡镇干部在岗多轮次挂职锻炼;利用党校教育平台,采取“定期+定点授课”、“app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2. 常态化储备干部人才。

加大后备干部的管理力度,及时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干部纳入组织视野,选派到重要工作岗位加以锻炼并录入储备干部数据库。采取常态化储备、周期性选拔以及各基层单位推选出人才列入人才储备库中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综合管理型、专业技术型、特长突出型等进行分类归库,建立人才储备数据库,建立审核干部人事档案、干部征信系统信息,优化乡镇干部来源结构,丰富源头活水,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梯次配备齐全的乡镇干部储备库。

 (四)留才举措

乡镇干部流动较多,基层留人难成了乡镇组织的难题。要避免乡镇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让更多干部心甘情愿地留在乡镇,上级组织和领导需要对乡镇干部多一些关爱、减压和容错机制,从物质、精神、工作上给予更多激励。同时,也要优化制度设计,充分拓展乡镇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乡镇工作环境,为干部搭建施展才干的良好平台。

 1. 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

基层条件艰苦、生活条件艰难大家有目共睹。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基层工作岗位补贴,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向基层倾斜,鼓励干部安心留在基层干事创业。让更多有才干、有抱负、有水平的年轻干部成为乡镇干部,要像重视县委书记那样重视乡镇书记,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当乡镇干部光荣的氛围。

 2.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比较多,乡镇干部开展工作难免会因经验不足出现过错,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防止上级考核“滥打”一票否决牌,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给乡镇干部“减压”和“松绑”。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鼓励乡镇干部对工作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强调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允许他们在合理范围内大胆探索和创新。

 3. 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

在职务晋升及职务调整上,要加大对乡镇干部(包括事业编制人员)的倾斜力度,尤其是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增加一定岗位职数及专业技术职务数量,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要加快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将成为公务员工资增长和职级晋升的另一个通道。受领导职数限制,不可能每个基层干部都有机会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因此,我们注重发挥职级待遇的激励作用,对受年龄学历、身份性质、领导职数等因素限制,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实施职级激励。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就乡镇公务员而言是一个政策“礼包”,即使职务没有晋升,只要努力工作,也有很大的职级晋升空间,这无疑为想干事、敢担事的干部提供了更多机会,提高乡镇干部安心工作的“向心力”。

 4. 领导关怀。

组织领导加强与乡镇干部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关怀,用关怀拴住乡镇干部的“心”。基层工作条件差等因素使很多乡镇干部不太情愿留在基层,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要主动关心乡镇干部,建立帮扶和减压机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化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增加工作信心,激发干部的工作动力。

 总之,乡村振兴是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是中央吹响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号角,同时也是对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考验。建设一支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是破解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题,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配备和管理,提升干部队伍的干劲和活力,破解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题。长期以来,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流动过频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乡村振兴。乡镇及上级党政机关必须加大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集聚力量,充实乡镇干部队伍,让懂经济、懂农情、懂治理的“三懂”干部人才服务乡镇,通过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一、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难题

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乡村振兴靠乡镇干部引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山东省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显示:泰安、烟台、威海三个地市,五个乡镇共计219名乡镇干部调查发现,乡镇干部队伍“弱化”“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需求。在调查中,有52%认为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具备优良“治理”能力和引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部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障碍,主要表现在干部人才“进不来”、机关庸才“出不去”、本职工作“干不动”、干部人才“留不住”。

 (一)干部人才“进不来”

影响和制约人才进入乡镇机关的因素很多,重要原因是“身份”壁垒导致很多治理良才不能闯过公务员考试关。因此,要引导更多治理人才向乡镇机关流动,应调整乡镇公务员考试“门槛”,加大乡镇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力度,逐步形成人才引进的“政策高地”,突破乡镇干部人才“入口”瓶颈。

 1. 乡镇公务员进入“门槛”制约。

由于我国公务员“逢进必考”的选拔性考试制度,根本目的是录用政治素质高、具备一定层次学历和能力的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但设置门槛时,在年龄、学历、政治面貌、工作经历等方面设置隐性条件,导致像非大学生、优秀工人或农民等受报考条件限制被挡在公务员考试大门之外。如浙江省2011年到2016年工作经历要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仍然大比例存在。另外,我国公务员考试重“应试能力”不重“治理能力”的导向必然会导致出现“人”“岗”匹配度差和治理能力缺失现象。治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缺失,导致乡镇干部队伍人才流动和断层,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

 2.“身份”壁垒。

受乡镇政府编制数量和身份壁垒的影响,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因身份限制被挡在机关门外。《公务员法》实施后,乡镇人才引进和干部流动中存在明显的身份壁垒问题,身份性质和单位性质差别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一大壁垒。事业身份的人,很难进领导班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优化乡镇干部队伍。近年来,除参加选调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到乡镇党政机关以外,其余大部分干部、职工是通过参加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招聘、借调等方式进入机关部门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得力干将。受事业编转公务员身份难的影响,在干部提拔任用时,事业编制人员由于非公务员“身份”制约,即使业绩再突出,口碑再好,也只能在单位从事专业性工作。“身份”壁垒导致事业编人员提拔空间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不公平,不利于他们才尽其用。

 (二)机关庸才“出不去”

受公务员编制制约,存在个别不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没有及时‘下来’,仍然留在领导岗位上的情况,干部队伍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盘活,影响干部合理使用且其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进入公务员体制后,有才无才都一样端铁饭碗,进得来,上得去是奔头,但“出不去”、“下不去”现象制约着乡镇干部人才新陈代谢。没有“出口”的淘汰机制,乡镇干部容易滋生散漫慵懒、不作为等行为,甚至脱离本职工作,影响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1. 体制堵“出口”。

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仍然存在“只进不出”的缺陷,导致乡镇干部不管是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地留在体制内,缺乏让不作为的干部及时“下岗”的淘汰机制,这就从体制层面造成了“闭环效应”。“吐故才能纳新”,在本来固定的编制内,能够容纳干部的数量本来就很有限,老的或者不合适本岗位工作的干部出不去,新的年轻的人才就进不来。

 2. 纵向没“入口”。

乡镇干部事务性工作较多、任务重、压力大,受晋升岗位和职数限制得到的晋升空间有限或晋升“排队”时间较长,容易触碰“天花板”效应。有32.42%的人认为乡镇干部晋升渠道不畅,晋升空间机会有限。导致很多不干事、干不成事的“庸才”在“纵向流动”上没“出路”,长期的留在基层、留在机关“混日子”,坐等“养老”。

 3. 横向没“渠道”。

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横向交流轮岗的机会不多。导致部分乡镇干部长期耕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容易形成按老观念、老规矩办事,缺乏工作热情、不求上进,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造成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严重脱节。干部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管理制度,为完善干部人事制度、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干部横向交流到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增加基层各种岗位工作经验,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干部履职能力,有利于优化乡镇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动力。但单位间交流任职设置了选拔条件,工作出色、能力强、口碑好的干部往往被横向交流单位抢着要,实现干部流动与工作需求真正的“对接”,而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者却是人见人“躲”,出现“对接”脱节现象。

 (三)本职工作“干不动”

乡镇干部出现本职工作“干不动”现象,可以理解为“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症”。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入不敷出、身心俱疲的枯竭感觉。乡镇干部工作“干不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上“干不动”。

乡镇干部队伍,由于调动交流的岗位很少,使得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在原单位一待就是数年,甚至十多年。重复的工作内容、较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长时间难以解决的个人晋升、心理焦虑等问题,容易让人对工作产生厌倦、烦躁之感,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变得淡漠,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

 2. 能力上“干不动”。

乡镇干部长期重复性工作很容易产生“工作责任型”和“本领回避型”职业倦怠,严重制约干部工作成效。调研发现,有82%的乡镇干部反映基层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官”越来越难为,不同程度出现“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工作责任型”职业倦怠。乡镇工作任务重,资源有限且责大权小,出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并在上级“责任状”重压下,鞠躬尽瘁地投入工作,但往往由于条件不成熟等原因没取得预期结果,边际效用越来越小,导致乡镇干部的职业倦怠现象逐渐显现,极易身心俱疲、就此消沉。

 第二,“本领回避型”职业倦怠。乡镇干部的本领恐慌主要是指受自身能力素质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及时有效完成相关工作或任务,进而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长此以往,导致工作能力“负增长”,常常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窘境。在推进乡村振兴产生的新任务新问题过程中,由于能力不足产生的逃避心理悄然而生。

 第三,绩效考评缺失致“干不动”。干部绩效考评机制流于形式,进一步助长乡镇干部“干不动”懒政心态。绩效考评机制本意是以“考绩黜陟,察其善恶”,奖勤罚懒,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有9.8%受访的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基层干部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旦考评机制在基层失真失实,乡镇干部工作是否完成、群众评价高不高、群众满不满意也就不重要了,因为没有监督、执行、反馈及后续奖惩措施落实,乡镇干部“懒政”不作为现象将一步恶化蔓延。

 (四)干部人才“留不住”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时常陷入“留人难”的窘状。待遇低、离家远、责任大、平台小、任务重、配套设施不完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原因,都可能成为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逃离“围城”的理由。为避免过度“逃离基层”现象造成人心思动引发基层工作的“蝴蝶效应”,各地相继出台了最低服务年限来限制乡镇干部调离乡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人才逃离这一问题。但治标不治本的“强留”政策,并不能解决干部逃离基层的客观现实。每一个身处基层的干部都清楚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上留给乡镇干部的“位子”很有限,很容易触及晋升的“天花板”。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乡镇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不但没有令人羡慕的工资收入,还把原来一些隐性福利减少。预期经济保障水平降低和心理“落差”,导致一些乡镇干部感到不适应。原本公务员职业附带的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由强指数开始向下锐减,离职或逃离倾向开始强化。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成因分析

由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待遇不高、资源短缺、出政绩难和人才朝着城市单向流动等原因,导致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稳定差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乡镇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分析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助于推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着力优化乡镇干部工作的环境,促进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助推乡村振兴。

 (一)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主观原因

1. 认知层面。

认知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中形成的顿悟、观念化和概念化的心理成像。由于发展滞后,通过媒体报道及自身对主观心理评判,普遍认为乡镇条件艰苦,在乡镇工作掉“身价”、难“出彩”,最终前途无望,导致很多干部抱着对乡镇无限希望的预期来到乡镇工作,却又在乡镇的现实里屡屡失望碰壁,出现认知心里“落差”,打起“退堂鼓”,产生抛弃乡镇工作的认知心理。

 2. 本领层面。

乡镇干部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肩负着推动扶贫脱困、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当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对乡镇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而乡镇干部队伍本领恐慌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具体表现在有些干部不出“衙门”不下基层、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工作作风飘浮、工作上糊弄了事、行为上不负责任、不想干事、不能成事,面对困难绕着走或陷入本领恐慌。

 3. 人际层面。

很多乡镇干部是草根干部,所处“圈子”小且自身缺乏从政资源,在处理上级领导、同事、群众关系方面容易陷入理不顺、容不入的“水土不服”的人际困境。基层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不处理好同上级领导的关系,工作开展和职务晋升方面就得不到支持,工作业绩也难出彩;不协调好同事关系,容易被他人“嫉妒”或无形中“得罪”同事,开展工作协调难度就大;不培育与群众良好的干群关系作基础,在事务性工作较多较复杂的基层工作,就会不懂民情、不解乡音、不得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群众事务。

 4. 价值层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生不断追求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格言。一些青年干部错误地把自己的职业优势看成是自己的优势,把职位赋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权力,催生了一心向上爬的单一价值观。当下流行用职位比作理想,金钱衡量价值,用报酬指导行动,形成把基层看作“贬值地”的价值扭曲现象。即使到了乡镇也不真干实干,只是挂名镀层金,混个乡镇阅历,把乡镇工作当成临时跳板,时刻想方设法的离开乡镇,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

 5. 心态层面。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面对枯燥乏味、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呆的时间长了,比待遇、赶仕途的现象使乡镇干部心态变得烦躁不安。一旦升迁无望或有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容易催生“气球干部”,做工作就会蜻蜓点水,混日子等着“平安着陆”的“退休心态”。如果心态变样、思想懈怠、理想缺失、作风涣散,不但不能团结广大群众齐心干事,还难以扎实乡村振兴工作,甚至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终结者”。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客观原因

1. 培养层面。

“为政之要,首在举人;为政之要,重在用人”。在乡镇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事务工作多、检查多、会议多、要求多、材料多等原因,导致乡镇干部思想疲软,缺乏进取心。人才成长需经历培养、锻炼、再培养、再提高的多重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相当一部分领导“重选拔,轻培养”,结果往往是人到用时方恨少。长此下去,势必导致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出现周期性老化循环、“青黄不接”断档现象,使干部工作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导致乡镇干部工作跟不上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2. 储备层面。

乡镇出现干部“人才荒”现象,主因是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乡镇干部队伍储备不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乡镇干部作为地方父母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心为民所想,行为民所盼,需要乡镇干部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方法解决群众事务,但乡镇往往缺乏这样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的干部人才,乡村振兴工作就难以推进。二是乡镇干部引进渠道窄。当前,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通过选调生和公务员考试录取干部到乡镇,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编制限制加上原有干部需要消化,客观上导致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且结构僵化、不合理,从而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 晋升层面。

公务员“金字塔”式的职务级别分布让大多数身处乡镇的干部,唯有拼晋升这座“独木桥”。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乡镇干部作为国家机关最底层的工作群体,工作起点低,升迁渠道窄,导致很多乡镇干部担心辛辛苦苦几十年,干到退休还是个科员;选拔任用干部政策也没有实质性向乡镇一线干部倾斜,进一步收窄乡镇干部的上升通道;且日渐增多的“空降兵”现象,更是挤占乡镇干部苦苦期盼的晋升资源。这些因素催生乡镇干部消极情绪,“一入乡镇深似海,一抬头就是天花板”,晋升难成为乡镇干部挥之不去的噩梦。乡镇干部认为自己前途基本到顶的心态及晋升渠道不畅极大地影响乡镇干部成长,导致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

 4. 待遇层面。

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而且工资福利和待遇也相对比较低。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但乡镇财政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和解决,与上级机关人员相比,乡镇干部的休息休假不仅难保障,还拿低工资,干最苦的活。另外,基层绩效考核奖励标准低,专项工作奖励力度小且不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财政补贴也是乡镇干部标准低,乡镇干部待遇差就成了一个客观现实。

 5. 责任层面。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落实不到位必问责,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出发,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要求以问责常态化促进履职到位,对乡镇干部玩忽职守、懈怠无为、违法乱纪起到威慑作用。但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常常任务多,难度大,见效慢、出彩难,导致很多干部怕被问责。在基层真干活的人被问责,“明哲保身”不作为的干部倒是淡定,想方设法规避上级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乡镇干部普遍认为上级政策是好的,但这些政策往往到了基层很难不打折扣地执行,乡镇干部权力小,可用资源少,能够动用的手段极为有限,责任却很大,甚至还要为所有政策落实不力负责,上级的“责任绑架”行为,导致乡镇干部普遍感觉“委屈”,不敢有所为。

 三、破解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题的对策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关键在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重视政策宣传,引导更多有“才”之人扎根乡镇,拓宽引才渠道,配套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乡镇干部人才储备库,完善留才措施让更多有能力的干部留在乡镇、服务乡镇,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更快地实现。

 (一)政策引导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乡镇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之基、发展之本,更是乡村振兴践行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疆流动”。在机关干部中树立“要提拔、到基层”的用人导向,引导机关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或任职,促使他们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使基层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通过此政策导向,引导更多优秀干部人才到乡镇干事创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针对乡镇干部匮乏的实际情况,发挥政策宣传平台作用,强化干部人才到乡镇大有可为的导向,鼓励年轻干部服务基层一线,引导年轻干部下乡镇锻炼成长,在一线岗位“摔打磨炼”,夯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切实搭建好乡镇是年轻干部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意志品质的大舞台,让每个干部到乡镇都有机会施展才华、担当重任,在乡镇一线成长发光。

 (二)引才机制

“郡县治,天下安。”乡镇干部队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吸引更多优秀干部人才来到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需要在“引”字上下功夫。

1. 解放思想,拓宽引才渠道。

需要大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拓宽引进渠道,完善“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政策。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向各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引进松绑,不断加强和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形成“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用好一批、留住一批”的人才梯次引进机制。让这些引进干部熟悉基层一线,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举措,让他们成为基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让人才聚集洼地效应逐渐显现。

 2. 破除身份壁垒,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第一,破除身份壁垒。使事业编人员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上与公务员无差别,并实现同工同酬,使公务员身份和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在福利待遇上无差别,分层次、多渠道、多措施解决干部“身份”问题。第二,盘活编制资源。根据乡镇编制和用人需求的实际情况,乡镇和上级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的领导干部职位激励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拓宽乡镇干部的晋升空间,为乡镇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三)后备干部储备

随着基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布局的纵深推进,需要充实乡镇干部队伍。为此,要在基层着力构筑后备干部“蓄水池”。

 1. 培养乡镇干部人才。

乡镇干部是最苦最累、最靠近人民群众、最直接执行党的政策方针的主体,各级组织部门要下基层调研,确定培养人选、育人要求和锻炼平台。

 第一,确定培养人选。培养那些在工作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吃得了苦的实干人才;培养那些德才兼备、敢于担当,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作为、有作为的干部推选到需要的岗位上进行培养,并把这些人选拔进人才储备库中。第二,确定育人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通才”型干部领头。以提升乡镇干部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选派乡镇干部赴高校进行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按照“胜任岗位、一专多能、人人懂政策、人人能办事”的要求,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第三,确定锻炼平台。针对乡镇具体工作需求,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精准”培训。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乡镇干部进行在线培训;发挥基层是磨练年轻干部的“磨刀石”和“大溶炉”的主阵地,推行乡镇干部在岗多轮次挂职锻炼;利用党校教育平台,采取“定期+定点授课”、“app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2. 常态化储备干部人才。

加大后备干部的管理力度,及时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干部纳入组织视野,选派到重要工作岗位加以锻炼并录入储备干部数据库。采取常态化储备、周期性选拔以及各基层单位推选出人才列入人才储备库中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综合管理型、专业技术型、特长突出型等进行分类归库,建立人才储备数据库,建立审核干部人事档案、干部征信系统信息,优化乡镇干部来源结构,丰富源头活水,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梯次配备齐全的乡镇干部储备库。

 (四)留才举措

乡镇干部流动较多,基层留人难成了乡镇组织的难题。要避免乡镇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让更多干部心甘情愿地留在乡镇,上级组织和领导需要对乡镇干部多一些关爱、减压和容错机制,从物质、精神、工作上给予更多激励。同时,也要优化制度设计,充分拓展乡镇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乡镇工作环境,为干部搭建施展才干的良好平台。

 1. 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

基层条件艰苦、生活条件艰难大家有目共睹。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基层工作岗位补贴,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向基层倾斜,鼓励干部安心留在基层干事创业。让更多有才干、有抱负、有水平的年轻干部成为乡镇干部,要像重视县委书记那样重视乡镇书记,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当乡镇干部光荣的氛围。

 2.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比较多,乡镇干部开展工作难免会因经验不足出现过错,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防止上级考核“滥打”一票否决牌,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给乡镇干部“减压”和“松绑”。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鼓励乡镇干部对工作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强调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允许他们在合理范围内大胆探索和创新。

 3. 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

在职务晋升及职务调整上,要加大对乡镇干部(包括事业编制人员)的倾斜力度,尤其是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增加一定岗位职数及专业技术职务数量,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要加快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将成为公务员工资增长和职级晋升的另一个通道。受领导职数限制,不可能每个基层干部都有机会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因此,我们注重发挥职级待遇的激励作用,对受年龄学历、身份性质、领导职数等因素限制,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实施职级激励。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就乡镇公务员而言是一个政策“礼包”,即使职务没有晋升,只要努力工作,也有很大的职级晋升空间,这无疑为想干事、敢担事的干部提供了更多机会,提高乡镇干部安心工作的“向心力”。

 4. 领导关怀。

组织领导加强与乡镇干部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关怀,用关怀拴住乡镇干部的“心”。基层工作条件差等因素使很多乡镇干部不太情愿留在基层,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要主动关心乡镇干部,建立帮扶和减压机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化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增加工作信心,激发干部的工作动力。

 总之,乡村振兴是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是中央吹响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号角,同时也是对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考验。建设一支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是破解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题,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

描写队伍关爱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九

今天上午,区委书记、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组长龚维芳为全区政法干警上了一堂主题为《牢记党史对党忠诚 打造新时代铜山政法队伍铁军》的专题党课,引导全区政法队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教育整顿工作。

党课上,龚维芳围绕“牢记党史,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学习党史中明确前进方向”、“牢记党史,对党忠诚,在学习党史中凝聚奋进力量”、“牢记党史,对党忠诚,要扎实开展教育整顿工作,坚定不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队伍”等三个部分,对学习党史、加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发,引导广大政法干警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党课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重点突出、内涵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有系统归纳,又有扩展解析,使大家对扎实开展好教育整顿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领会和把握。

龚维芳指出

牢记党史,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学习党史中明确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前所未有的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与时俱进造福广大百姓,坚定不移贯彻群众路线。

龚维芳要求

要牢记党史,对党忠诚,在学习党史中凝聚奋斗力量。要始终听党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对党忠诚“铸入思想的骨髓、融入灵魂的深处、见之于行为之中”。要做到令行禁止,“党不叫干啥就坚决不干啥”,要讲原则,按法律办、规定办、原则办。要守纪律,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要做到干就干好,“党叫干啥就干好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精益求精干好本职工作。

龚维芳强调

牢记党史,对党忠诚,要扎实开展教育整顿工作,坚定不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队伍。全区政法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政法队伍建设和视察江苏、视察徐州等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区“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建设“四高地一福地”蓝图,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铜山政法铁军。

要弄清“为什么”的问题,做到头脑清楚。要充分认识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战线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要坚持刀刃向内,清除害群之马,确保政法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战线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要坚决清除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强化源头治理,实现政法队伍风清气正。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战线铸魂扬威式主题教育,要进一步弘扬英模精神,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使命。

要明确“干什么”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强化政治站位,确保政法队伍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正确认识、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不折不扣落实。要强化人民立场,确保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坚决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要强化纪律建设,确保从严治警一刻都不放松,刀刃向内,严格监督管理,靶向施策,整治顽瘴痼疾,立足抓早抓小,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要理顺“怎么干”的问题,做到落实有方。要坚持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结合,坚持查纠整治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坚持自查从宽和被查从严相结合,坚持“当下治”与“长久立”相结合。

区委政法委全体人员,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局、区司法局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区政法单位干警代表到会聆听党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