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井冈山革命遗址心得体会及感悟(5篇)

  • 上传日期:2023-01-06 20:22:11 |
  • ZTFB |
  • 14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井冈山革命遗址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井冈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革命摇篮地”。说实话,要不是有区人事局、青年局的组织,自己去还真是比较困难。终于,在领导的殷切关怀下,我还是跟随闵行区青年公务员们登上了这块革命圣地。

井冈山的现状让我吃惊不小:宽敞的马路,整齐的行道树,鳞次栉比的酒店和商铺,繁华的天街购物区,无一不流露着时代的气息,这个革命老区俨然成了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我很犹豫,在这里还能看到多少原汁原味的革命遗物。不过,后面几天的参观学习,还是让我受益匪浅。除了井冈山的中心城区,周边的故居遗迹还是很好的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即使是后来重建和修复的,也充分地体现了时代和地方的特色。总的来说,老区处处是经典和时尚的完美结合。

我们在井冈山上待的时间不算太长,去掉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天半的行程。但这短短的两天半,我们祭扫了北山烈士陵园,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拜访茨坪、茅坪和大小井等多处旧居遗址,考察了三湾的新农村,观看了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重攀了红军挑粮小道,也领略了井冈山秀丽的自然风光。整个行程非常紧凑,而穿插在行程之中的授课,进一步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经过这短短几天的参观学习,配合导游的细致讲解和老师们的悉心教授,我得到了一次从身体到心灵全方面的洗礼。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史的丰富内容不断冲击着我的大脑,无数革命英雄和先烈的动人故事震撼着我的内心,而蕴含在其中的井冈山精神更是感动了我的灵魂。

井冈山的历史,有太多值得记忆的重大事件。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朱毛会师,举起了中国革命低潮中一面坚持斗争、鲜艳夺目的大旗,给全国民众树立了对革命的信仰,为中国革命的复兴带来了希望;五破进剿和会剿,充分实践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也大大地拓宽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胜利发展的空间;“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

井冈山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井冈山上默默吟唱着一曲悲壮的国际歌。井冈双雄袁、王二人,迎接红军上山,疆场屡建奇功,却被错杀于永新;萧克,为闹革命不惜改名,还献出了一家5条鲜活的生命;张子清,身为师长,治疗腿伤时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留下来,分给其他伤员,最后感染去世;范家驹,在井冈山斗争最后的日子里坚持抗争,最后不幸被捕,视死荣光……

井冈山的精神,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最缺乏又急需补充的。井冈山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斗争中培育的,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井冈山精神使我们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井冈山的学习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是对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现在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革命先烈们面对死亡都可以从容镇定,我有又什么可以畏缩的呢?我所要做的不过是坚守工作岗位,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只要能发挥井冈山精神的巨大力量,结合“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一切都不难达成。

有关井冈山革命遗址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

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陵园门庭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碑林

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字体作为一种汉字字形己输入电脑,全球通用。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雕塑园

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纪念碑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

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0xx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儿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三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0xx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评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有关井冈山革命遗址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在这为期一周的学习时间里,通过余伯流教授讲述《井冈山革命斗争与井冈山精神》、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多个革命旧址的现场教学,红军后代的现场访谈等等教学安排,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其中中国精神就包括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从老师们的精彩讲述,让我们对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所蕴含的那种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学习井冈山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下,更应该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贯穿到监狱刑罚执行的各项工作之中去。

一、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波,是最致命的滑波。一个共产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理想动摇了,信念崩溃了,就会目光短浅,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要牢固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做一名公正执法的人民警察。

二、坚持艰苦奋斗,勇于奉献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作为一名深入执法一线的监狱人民警察学习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在当前押犯结构复杂,监管压力大,执法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牢牢抓住提高教育改造罪犯质量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员自身的修养,提高监狱警察的素质。只有树立起面对多大的执法困难都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才能更好地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葆生命力的法宝,是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将这种精神具体到我们现实工作中,将能更好地实现“三大任务”的完成,在创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过程中,必然要有很多艰难险阻的路要走,甚至要走很多新路,我们就是要秉承这种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探索符合佛山监狱工作实际的发展大计;在推进文化监狱、品牌建设等具体工作中,更是要全体警察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矢志不渝,这样才能在全国监狱系统中创建一条属于佛山监狱的发展之路。

四、坚持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井冈山斗争的革命史,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光辉史。正是因为全面履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不折不扣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奠定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基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人民警察,履行刑罚执行,教育改造罪犯,确保一方平安,也和每一个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切实弘扬“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深入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一切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服务理念,才能做好执法工作,才能更好地为佛山“创建人民满意政府”发力,建设平安广东。才能更好地实现监狱执法工作,特别是创建工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很多机遇挑战。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时刻牢记井冈山精神,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只有这样发扬革命传统,才能使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才能使我们党的事业永远向前!

有关井冈山革命遗址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得知有机会赴井冈山参加集团公司润苗春季轮训学习的消息后,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因为对于革命圣地井冈山,我一直怀有向往之心,虔诚地期待着这次红色之旅。曾经,井冈山的火种燎原中华大地;如今,我们青年有幸重聚井冈,点燃青春激情,把燎原的火种再次传递,共同追求实现辉煌的梦。

在英勇悲壮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五四运动一样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注入民族血脉而传承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井冈山,仍旧保留着众多的革命旧址遗迹,流传着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并积蓄和传承着红军的精神品格和优良传统。

基地把培训课程和体验教育、仪式教育、朋辈教育等结合起来,课程安排具有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又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我们每一个学员都能在培训中真正触碰信仰、净化心灵、提高能力、锤炼作风,学员们的情感和灵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倍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认真聆听了革命志士后辈们的动情叙述、井冈山干部培训学校教授的精彩授课,参观了朱毛故居、红军医院旧址,瞻仰了小井红军烈士墓,亲身感受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时的艰辛和不易,感受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厚重,一路行程,一路感动。下面是我这几天的所感所想:

一、坚定的信念比什么都重要

井冈山全国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正门的石碑上刻着“让信仰点亮人生”几个大字,起初,我没能了解到这几个字的深刻含义。直到重温了那一段历史,逐渐理解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正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让信仰点亮人生”是井冈山青少年基地从创建初就提出的宏大使命。

对于很多人而言,信仰在内心游移不定。不上井冈山,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不畏死伤、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精神就无法如此深刻的理解。有些长眠与井冈山的英烈,在生命定格为永恒的丰碑时,是多么的年轻,他们用自己绚丽的青春,拉长了生命的宽度,点亮后辈们努力奋斗的道路。

正如培训老师所言“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革命的圣地,每一条路、每一道水都流传着特别动人的故事,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可能蕴藏着非常悲壮的史诗,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承载着非常厚重的信仰。”每到井冈山的一处地方,都能感觉到自己是受教育的,灵魂能够得到洗礼。信仰在井冈山似乎不需要刻意寻找,它就像可以燎原的星火,已经融化、渗透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身上,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不能动摇

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立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现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需要。

作为一名基层团干,井冈山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群众性的重大意义,坚定了我做好团青工作的信心,也给我指明了工作方向。今后,更要深入青年、服务青年,找到青年最需要的,做到青年的心坎上,解决青年之所需,想青年之所想。切实把青年诉求解决好,把青年利益维护好,把青年情绪疏导好,把青年意愿反映好。

第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头保持先进性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把组织需要作为个人的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今天我们生活工作在和平年代里,干事业,做工作不像战争年代那样需要随时冒着生命的危险,需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承担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青年团干应通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体现政治性,立足于企业的中心任务,带领青年建功立业。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每一位青年,这也是我们要做的。善于把党的大理论,大号召,大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青年的小,思考,和小行动,让所有青年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团的工作就要有一种不图名、不图利、忘我工作的精神境界。这是团的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要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就必须增强团的服务能力,而服务就是意味着奉献,没有奉献就搞不好工作。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我们也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耐得住生活清苦,耐得住工作艰苦,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次井冈山之行,虽时间短暂,但带给我的感悟却铭刻于心。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不仅造就了中国革命,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xx集团团青工作大家庭的一员,我将时刻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磨练意志,服务青年,积极投身公司事业发展中。

有关井冈山革命遗址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

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陵园门庭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碑林

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字体作为一种汉字字形己输入电脑,全球通用。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雕塑园

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纪念碑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

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0xx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儿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三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0xx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评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三国演义里有个“空城计”, “黄洋界保卫战”中出了个"空山计"。当时,井冈山军民高兴地唱道:"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经验少,二来是红军主力远离了永新。你既占宁冈多侥幸,为何又来犯我五井?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进退两难心不定,我这里内无伏兵外无援军。来、来、来,别犹疑,请你上山谈谈革命!” 毛泽东同志在回军井冈山的途中,欣闻黄洋界大捷,兴奋难眠,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就是著名的黄洋界哨口,它位于茨坪镇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这里群山巍巍,地势险要,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好似一望无垠的汪洋大海,故又名“汪洋界”。

关于黄洋界名字的来历,当地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古时,在靠近宁冈方向的村庄里住的都是姓黄的当地人;靠井冈山这边的村庄里住的都是杨姓的客家人。为了互不侵犯,两村的人在村子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为界,名为“黄杨界”。这里属万洋山的分支,又因“洋”和“杨”同音,后来又写作“黄洋界”。

1920xx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以及路边的荷树。

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句。由此可见黄洋界哨口的险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