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0:11:47 |
- ZTFB |
- 14页
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和整理自己思考和感悟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思考和深度分析,只有深入剖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总结。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时常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我国公安队伍在加强警民关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毫无疑问,良好的警民关系对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我想分享下我对于新时代警民关系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尊重民意是关系的基础。
警民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在这种关系中,尊重民意的态度是警方需要始终坚持的原则。警方作为公权力机构,必须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对民众提出的诉求、意见和建议应当认真听取,并及时回应。只有深入了解和关心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才能不断与市民保持沟通和理解,进而建立起良好的警民关系。
第二部分:信息共享是关系的支撑。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警民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在这个方面,警方的信息共享是关系顺利运转的重要支撑。信息共享不仅可以让警方更加精准地了解社情民意,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同时也可以增进警民之间的互动,帮助警方更好地发挥公共安全作用,使公共治安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第三部分:平等互利是关系的核心。
警民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警方既要尽到维护治安的职责,也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公正和公正的法治环境。当然,在警民沟通的过程中,双方也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警方要以开放、公正、透明的态度面对民众,积极倾听并回应合理的意见和请求;而民众则要认真遵守法律、法规,配合警方工作,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第四部分:文明执法是关系的体现。
在日常警务工作中,文明执法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文明执法不仅是警方的职业操守和工作准则,也是一种文明素养和公民意识的体现。在执法行动中,警方不仅要有抓捕和处理嫌疑人的能力,还要注意批评和劝导,借此展现出对民众的人文关怀。避免不必要的暴力行为、言语恶劣等,将会给警民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五部分:共建共治是关系的目标。
警民共建、共治,是新时代的警民关系发展方向。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共治安水平,也可以增进警民互动,促进社会稳定。强调了警方应该发扬民主、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等诸多方面。警方和民众应该共同探讨如何加强社区治理,加强社会安全风险防范等关键议题,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之,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对社会的稳定和谐至关重要。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维护公共安全和治安稳定,用诚信、责任、互惠、和谐的态度共建共治,让我们共同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世界的日益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频繁,国际关系变得日益紧密。在新时代下,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正确处理好国际关系至关重要。经过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对国际关系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新时代,国际关系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我们拥抱新的机遇和变化。过去的模式和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我们需要主动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新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极化和力量分化。各个主权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话和妥协,才能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第三,要重视合作和互利共赢。在新时代,国际关系更加强调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高度交织在一起,国际事务的处理也离不开彼此的合作。我们应该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积极寻求合作机会,通过互利互惠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推动各方利益的共同增长,才能实现国际关系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第四,加强交流和沟通。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面对国际问题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沟通,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同时,我们也要主动向其他国家介绍我们的情况和政策,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只有通过交流和谈判,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不存在绝对的强弱,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和立场。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主权,不随波逐流,不被外部势力左右。只有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才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主动权,确保国家的长远发展。
总之,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给各个国家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和挑战。只有正确处理好国际关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希望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能够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三
当地时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应约而至,乘车驶入克里姆林宫。两国元首分别从乔治大厅两端沿着数十米长的红毯相向迈入大厅中央。相隔数步之遥,习近平和普京就已经热切地向对方伸出手,笑迎老朋友。
时间仿佛驻足,场景如此相似。这是习近平以来第4次到访克里姆林宫,第8次到访俄罗斯,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经过70年风云变幻的考验,中俄关系愈加成熟、稳定、坚韧,习近平主席此访实现了两国关系提质升级,引领中俄关系迈入新时代。
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古老的莫斯科大剧院悄然矗立在暮色中,静静地述说着百年沧桑。大剧院内中俄建交70周年图片展展区,一张中俄抗战老战士紧紧相拥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两位老人一身戎装脸贴脸动情拥抱,眼神中、皱纹里都写满了动人的故事。
这是中俄友谊弥足珍贵的一幕,也是两国人民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最好见证。
“我们不会忘记,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中苏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用鲜血铸就了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大剧院内,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响起习近平铿锵有力的声音。
中俄始终践行“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70年来,两国关系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如今已发展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
到访的第一天,中俄两国元首就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双边关系中首次出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表述、新定位,意味着两国将双边关系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70年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习近平为新时代中俄关系擘画未来:“互信为基石”“深化利益交融”“促进民心相通”“担当有为”。他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过去70年经验成果基础上,推动中俄关系进入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
构建互利合作新格局。
憨态可掬的“友谊使者”大熊猫如意和丁丁仅有2岁左右,最近他们入住了莫斯科新家——莫斯科动物园。这是今年4月习近平和普京在北京会谈时定下的大熊猫合作研究项目。当地时间6月5日,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熊猫馆开馆仪式,缔造了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佳话,促进了中俄多领域间合作继续深化。
“中俄两国都处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携手并肩实现同步振兴。”习近平指出,“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中俄互利合作新格局,实现更紧密的利益融合,让两国人民共享中俄合作成果。”“做大双方共同利益‘蛋糕’。”
在紧密的行程中,习近平和普京特地参观了长城汽车图拉州工厂下线汽车展。刚刚下线的汽车正是“中国品牌+俄罗斯制造”。5年前在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长城汽车和俄罗斯图拉州政府签署了《汽车工厂建设项目投资协议》;5年后,该项目即将正式投产之际,两国元首又在汽车引擎盖上郑重签字。
当地时间6月6日,又一场特殊仪式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习近平被授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在答辞中说道,这既是双方教育和人文领域密切交流的例证,更是中俄关系高水平的重要体现。他同时希望双方不断扩大教育领域交流合作。
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教育合作不断深化。两国联合设计建造的圣彼得堡国立547中学成为当地的明星学校,被称为“波罗的海畔的美丽明珠”。校长安娜·玛拉娅介绍说,学校非常重视中文和中国文化教育。未来,学生也更有希望考上中国的大学。
在俄罗斯,学习汉语成为潮流,甚至列入“高考”科目。当地开设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七八所增加到现在的60多所。
春秋赓续,两国元首亲力推动,战略性大项目纷纷落地,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合作齐头并进。
截至年底,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增速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两国在能源、交通、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合作项目稳步实施,黑河公路桥、同江铁路桥成功合龙,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于年内通气,卫星导航系统合作成果显著。
下一步,中俄双边贸易额将向亿美元迈进,双方将深入挖掘新兴领域合作潜力,各地方加强交流互鉴,实实在在造福两国人民。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普京曾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习近平则在6年前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回应:中俄共同发展“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
在两国元首引领下,中俄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这不仅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期待大国方案,更期待大国担当。习近平在此访中指出,在国际事务中要贡献更多“中俄方案”。
开展国际合作离不开真诚互信、志同道合的伙伴。当地时间6月7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世界倾听“中俄和声”。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并系统阐述了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三点主张。普京则强调,“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不可能稳定和可持续。”
不到3天时间,习近平辗转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出席近20场活动。与俄方领导人共同签署《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共同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打击恐怖主义,致力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俄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体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强大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习近平话语坚定。
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正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所说:“只要中俄站在一起,世界就多一分和平、多一分安全、多一分稳定。”
俄罗斯有句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有句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承载着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期待的中俄两国关系必将行稳致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课堂。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为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1.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方面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立德树人,师德为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个教师都要珍惜人民教师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进入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更显多元,任务更加繁杂,然而其核心使命当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本质上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教书过程中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将德放在首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2.筑牢教师的信仰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道者明道、信道是前提和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排在首位的是要求高校教师明立德树人的责任之道,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教育事业。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应有这样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认识到自身职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例,明责任之道首先应做到“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明立德树人的知识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理论的清醒和彻底,是信念坚定的基础和前提,是实践深入的导引和支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明知识之道应做到“思维要新”,即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视野要广”,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辉煌成绩和根本优势,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深入了解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明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根本特质、认识深化改革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砥砺奋发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说到底,筑牢教师的信仰根基,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有底气、有信念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方能理直气壮地教育说服学生,以情感人,努力成为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表率,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重任。
3.培养教师的炽热情怀。
教师的天职本分乃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后面的每一粒都会跟着错。因而,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真正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树立高远理想追求,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到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的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同时要躬身实践,身体力行,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改革手段、改造课堂的能力,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真正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概言之,高校教师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要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必须时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激励自己,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关注、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欣赏、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美好的生活。
4.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聚力坚持“四个统一”标尺,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修师德养师风,起好模范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做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工作,更做塑造灵魂、生命和人的工作;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自觉,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时刻关注社会现象,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课堂上怎么讲要有规范,教师的言行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而言,要保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良好形象,做到“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每一堂思政课上好,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还应做到“自律要严”,强化底线意识,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践行良好师德师风,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劳动,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新要求,切实增强师德自律意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以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回归大学本体育人价值,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实处。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黄蓉生)。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四
在新时代,国际关系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全球化、多边主义、共同发展等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对新时代国际关系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时代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赢。在过去,国与国之间常常是一种互相竞争的关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谁能够更好地合作和互利共赢,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两国之间的合作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够实现各国的共同利益。
其次,新时代国际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每个国家都是主权国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遵循国与国之间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维护各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战略互信和合作基础。同时,各国也要尊重国际法、国际规则和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再次,新时代国际关系要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交融和利益共同体。面对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此,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并推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共同制定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标准。只有通过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才能够实现全球治理的公正、民主和有效,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
最后,新时代国际关系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正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人类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平等互相尊重、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对于今天世界的稳定、繁荣和公平至关重要。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新时代国际关系朝着更加积极、和谐、稳定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五
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5日至7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访将在新形势下推动中俄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推动两国关系提质升级,推动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为两国发展振兴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新贡献。
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历经70年的磨砺和考验,中俄关系日臻稳定成熟。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和指导下,双方均视彼此为外交优先方向,两国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交往和合作机制,在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近年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贸易合作持续攀升,人文交流异彩纷呈,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习近平主席指出,70年来,两国关系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普京总统表示,当前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两国元首对中俄关系的战略引领,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务实合作驶入“快车道”。在两国元首的关怀下,友好的中俄关系结出合作硕果,务实合作驶入“快车道”。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增长27.1%,达107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速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近年来,中俄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大飞机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在电子通信、大数据、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突破。与此同时,中俄双方积极探索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远东开发、北极开发等领域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两国的战略性大项目扎实推进,稳固了合作基础;新兴领域的合作迅速成长壮大,为两国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红利。中俄双方相互支持、相互借力,有助于共同发展振兴,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以来,两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换挡提速,互联互通合作日趋密切。在硬联通方面,两国首座跨境铁路桥、跨境公路桥、“滨海1号”“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中俄多座城市之间开通直飞航班,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均进入俄市场,拓展业务。在软联通方面,两国就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各种制度安排开展对接和相互适应,并制定了相关的统一规则和制度安排。中俄共建“一带一路”风生水起,成果丰硕。
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俄肩负历史责任,加强战略沟通,深化战略协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两国共同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了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内有效协调,合力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从而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进程,为世界注入了更多稳定性,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好就好在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书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具有170多年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近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并蹄疾步稳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主义真”
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深刻诠释了主义“因为真、所以好”的道理。
因为“主义真”,所以这个主义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年代,为了站起来,许多主义都进行过尝试。改良主义不行,资本主义也不行,最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中国革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解决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社会发展奇迹。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解决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性课题。正是在这个主义指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因为“主义真”,所以这个主义能够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道路新”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开辟出来的道路,是一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近14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哪个国家具有中国这样的国情。在这样一个大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过去,我们也曾照搬过本本、模仿过别人,结果吃了苦头、走了弯路。事实一再证明,我们不可能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只有我们自己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崭新的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创造的新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全面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这一基本要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制度优”
这个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不断增强,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具体地讲,我国经济制度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效率与公平统一,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制度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制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套日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成功制度体系,具有独特优势,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优势,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势,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优势,等等。这些优势的发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
即使最苛刻的观察者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在持续推进重大改革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新的令人信服的证明。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我们还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贡献大”
这个贡献,就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反复谈到中国能对人类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让“一带一路”参与国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壮大了维护持久和平与促进繁荣发展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的成功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活力,也使中国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国,继续敞开胸怀、造福世界,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六
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潮流澎湃汹涌,敏锐的企业家们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创造创新,在时代变革中寻找机遇。
近期多个市场发布的企业财报显示,研发投入的增加,给企业带来了业绩的增长,给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不竭力量。
研发加强,助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华为子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5月17日向全体海思员工群发的邮件备受关注。
备胎转“正”的底气,源自华为持续多年对芯片研发的投入。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研发创新。
“随着我国对专利技术保护力度的加强,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引导推动,社会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加强等,企业在研发人才、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说。
上交所数据显示,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21%;中企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较增长了1.66倍。
不仅是大企业,在中小微企业集聚的新三板,全市场挂牌公司2018年研发费用合计599.13亿元,同比增长15.69%;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2.7%,是我国整体水平的3.46倍。
日积寸功,方能成器。难以计数的企业主体投下的研发力量,正在转变成增长的动力源。
聚沙成塔,积土成山。在持续的研发投入下,一批新兴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了起来。
在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七成的创业板,2018年营收总额同比增长15.85%;849家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一季报显示,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15%。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集聚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矢志创新,紧抓机遇搏浪转型发展。
昆明洛龙河畔、北京翠湖旁……凭借自主研发的双膜新水技术,碧水源建起了一座座再生水厂,为市政、湿地、农田等持续输出清洁水。
碧水源的进取,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切片。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必须顺势而为。
“老百姓对品质生活、个性化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些追求从需求端推动着企业研发创新,开发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说。
“市场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说,有技术有市场,就能生存和发展,就永远不会失去信心。
市场之外,企业成长逻辑也在变,其中蕴藏着发展的机遇。
传统靠投资、靠廉价劳动力,靠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已经走不通;新一代产业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企业,将在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顺大势者昌。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聚焦主业、广纳英才、持续创新,探索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搏浪时代,不负时代。
滚石上山,持续研发助力高质量发展。
凭借持续的创新研发和大型游乐设施领域的长期积累,2018年12月,中山金马成为游乐装备制造业少有的上市公司之一。
“今天的成就来自企业持续的研发创新和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严控。”中山金马董事长邓志毅说。
广东中山之外,还有许多像“金马”一般的企业,正以滚石上山的毅力,持续投入研发,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奋蹄疾进。
“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够激发出新产业、新增长点,这些新产业、新增长点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联讯证券研究院分析师彭海说。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研发的投入很难立马见效,对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持久发力,企业家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持续研发投入是美的过去、未来发展不变的主旋律。”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未来将在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领域持续探索。
“未来三年将再投入10亿至15亿元的研发资金,致力解决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三大难题。”文剑平说,企业将持续聚焦治理水环境、开发新水源、保障饮水安全的技术创新。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迈向新征程,人才资金等研发资源的持续投入,必将培育起千千万万的技术种子,结出千千万万个创新成果,并以此汇聚起澎湃力量,推动企业、行业、国家蓬勃发展。
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更远。
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变革,必然孕育伟大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1、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奋斗史,也是各种崇高精神不断形成并发扬光大的革命史。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是我们党伟大理想、崇高信念、优良作风在各个时期的反映,是我们党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认识到“唯改革者进,唯开放者兴”,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美丽画卷,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在40年的伟大实践中,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勇立时代潮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努力探索,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在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砥砺奋进、阔步前行,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面貌,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改革赞歌,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谋幸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民族精神在历史中孕育,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积淀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时代中传承,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推动民族精神丰富发展。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从“日新之谓盛德”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伟大创新精神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让一个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始终生生不息、生机勃勃。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深刻昭示,中国人民在奋斗路上从未停歇,永不懈怠。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心怀梦想、孜孜以求,秉持着天下为公的情怀,以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砥砺前行。
2、改革开放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这彰显了我们党永远不变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凸显“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个直抵民心的庄严承诺和不变情怀。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40年来,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这一价值坐标,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增进了人民福祉。广大人民群众哪方面有诉求和呼声,改革就会指向哪方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突破了许多以前没有突破的关口,解决了许多以前没有解决的难题。
4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人民的改革开放,其宗旨、目的和动力始终围绕人民而展开,彰显了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既是人们从几千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论断。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无论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乡村振兴,还是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或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热血和汗水,靠勤劳和智慧,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40年来,我们党和人民直面问题、攻克难题,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局面。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都是依靠脚踏实地、永不懈怠的实干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更需要我们坚定自觉地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的改革方向奋力前行,继续坚持和弘扬脚踏实地、永不懈怠的实干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执着与定力,不懈奋斗,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3、改革开放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永不停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许多领域仍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将改革开放精神作为伟大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啃掉“硬骨头”,涉过急流险滩,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精神,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不断破除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阻碍。我们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主题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渗透在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丧失了源头活水,就难以获得现实的基础和前提。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挑战、更为艰巨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要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决心,在大胆实践中把握认识更多规律,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更高阶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这是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更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和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针对多年的顽瘴痼疾敢于动刀,勇于自我革命,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继续发扬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强大的物质基础。
(作者:叶茂楼金辉张爱民,分别系江苏省盐城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盐城市委党校讲师、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新时代的国际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亦成为重要的力量。从个人角度出发,我对新时代国际关系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团结合作是新时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和频繁。无论是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还是政治互助,各国都需要以合作为基础,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以中国为例,中国一直倡导多边主义和平等互利的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合作,各国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其次,公平正义是新时代国际关系的价值追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治理的公正性和民主性成为了关注焦点。各国应当遵循国际规则,维护和平安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公正、更平等的方向发展。同时,各国也应当避免以大国的身份侵犯其他国家的利益,坚持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和尊重。
第三,文化交流与民间友谊是新时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纽带。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化交流,并且通过丝绸之路为世界各国传递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在新时代,人民交流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信任。
第四,应对全球性问题是新时代国际关系的紧迫任务。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已经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挑战。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减贫和和平稳定等国际事务。同时,各国也应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避免通过武力解决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最后,各国要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各国应当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各国应当加强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总之,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团结合作、公平正义、文化交流、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共同发展是我们应当关注和致力于的方向。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稳定和繁荣的新时代国际关系。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八
新时代以来,警民关系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发生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转型:警民关系从过去的纯粹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对峙关系转变为融合、协作的关系模式。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之下,警察不再是单一的执法者,而是成为协同管理社会治安指标的主动参与者,并帮助政府实现更加完备的社会治安保障系统。这样的新模式让警民关系得到了更大的升华,从单方面的公权力行使升华为共同推动社会共建共治的现场合作,为实践人民公安报警口号——“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保护人民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新时代下警民关系的核心是共建共治。共建共治是一种新的治理理念,是警民合作共同推动公共治理的一种方式。它强调公民参与和政府管理的融合,相互协调,在平等的基础下合作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挖掘各方优势,维护社会安全和发展。在实践警民共建共治中,警察不再是单方面的行政权力的执行者,而成为监管社区、协助社区、替代社区执行公共权力的必要服务提供者。这种模式的性质需要警察不断进一步转型,从服从命令者向为群众服务的角色转变,从一方面的执法者转变为与民同价值的公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警民共建共治。
在新时代下,警察和民众之间的信任是最为重要的。民众对警察有信任,信任他们会在必要的时候出现,以及乐意共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而警察对民众的信任,则是在长时间服从命令、执法行动中培养的。只要双方在相互合作中培养信任和理解,警民之间的矛盾就会慢慢彻底解决。同时,警察还要更加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以公正、诚实、负责的态度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考验,增强社会公信力,进一步增进与民众的信任关系。
(四)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促进共同建设。
在新时代下,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成为警民共建共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可以使民警信息传递快捷、反应及时、互动有效,对于防控犯罪和保障公共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警局和其它公共管理机构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推动智慧社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需要。在新时代下,信息共享和多元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将成为构建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支撑。
(五)结语:共同协作,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
在新时代下,警民关系不再是过去的单向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对峙,而是双方面对社会和谐和公共治理的共同推动。新时代的警民关系人心紧密相连,共同为社会进步努力。我们期待,不断通过警民共建共治,共建美好、和谐、安全的社会新格局,携手往昔,让我们共同迎接更美好、更幸福的明天。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九
新时代警民关系是指当前社会上警察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之间所在的社会环境和背景。警民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稳定性。本文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体验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建立互信是警民关系第一步。
警民关系的最基础是建立互信。警察需要以尊重、公正和亲和的态度对待民众,同时对真实的警情进行快速和准确的判断。而民众则应该理解和支持警察的工作,同时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警民之间的隔阂比较大。但是,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民观念的转变,警民间的互信有了不断增强的趋势。
我曾经有一次遇到了一件纠纷案件,当初心情非常焦虑和害怕,但是去了派出所之后却感受到了警察的耐心解释和细心帮助,让我的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在警察的专业指导下,我们最终达成了和解,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个过程中,警察的亲切服务和专业能力,让我感到很安心,也让我对警察和警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建立了起对警察的信任和敬意。
二、加强警民沟通是警民关系的关键。
警民关系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良好的沟通。传统的警务工作往往比较封闭和不开放,对于社会反响不够敏感,而缺少与民众的多层次、广泛有效的沟通。警察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可以弥补双方之间的信息断层和理解缺失,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城市生活中,警方不断开展各种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同时建立相关便民服务和投诉反馈机制,为民众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而在农村地区,警方则不断加强对村镇便民措施的建设和宣传,通过安全宣传、法治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法律、学会法律、用好法律,形成令人欣慰的新时代警民关系。
三、合作共赢是推进警民关系的关键。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们认为,“警察的工作既需要治安保卫又要尊重居民权利,只有率先变革警务工作,将传统的警察文化转化为现代的警务文化,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合作共赢是警民关系的核心。只有警方和民众携起手来,形成合力打击犯罪,才能减轻警方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警方不断加强对社会治安和网上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还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开展安全防控工作,这些举措都为双方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此同时,公众也越来越重视合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配合警方工作。
四、制定合理的政策,是警民关系的保障。
要想打造良好的警民关系,除了通过加强警民之间的互信、沟通和合作,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政策保障的作用在于为警方和民众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促进警民关系更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分复杂,而治安维护的政策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完善和合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涉及警民关系的新法规、新政策,并极力推行。这些政策体现出了政府部门对于警民关系的重视和发展方向,促进了警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不断优化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为警民关系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警民关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其中文化素质的提升也是警民关系的重要体现。警察是社会的保障力量,应具有专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同时,民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提高警民文化素质是新时代警民关系健康发展的追求,是未来警民合作的重要方向。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我相信,新时代警民关系会愈发紧密,犯罪活动会更加难以顺利进行,这是依靠双方默契的合作和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所实现的。期待未来,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警察和民众之间的互信、沟通、合作和共赢会变得越来越紧密,为实现美好社会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新时代警民关系心得体会篇十
崇州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东距成都25公里,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全市面积1090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成为一个旅游、商业、工农业稳定发展的'新兴城市.近年来,崇州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大力开展人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崇州市环境保护局作者单位:刊名:环境教育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新时代公安法制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 学习典型人物当兵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10篇)
- 中国互联网创新心得体会和方法 关于网络创新的心得(二篇)
- 下乡看望残疾人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观残疾人学校的心得体会(八篇)
- 新时代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优质18篇)
- 对于学习上面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7篇)
- 高中木工活动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9篇)
- 最新低碳出行心得体会(通用9篇)
- 2023年对于学习上面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 幼儿美术类玩教具心得体会报告 幼儿美术活动心得体会(八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