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如何写 遗址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如何写作文(三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01:19:16 |
  • ZTFB |
  • 11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遗址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半坡博物馆实际上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它就位于西安浐河东岸过去有小香港之称的纺织城半坡村,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

首先是它的大门,犹如原始村落风格,几根大木柱子的装饰,让人一看就有远古时代感,从大门而入,就是一个鱼池,鱼池中耸立的是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还有遗址大门正面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给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我们细看半坡姑娘雕塑,这位高绾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6020xx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或罐)。

至如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多年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他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姻形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天下为公吗?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吗?那就随着导游词和我的镜头一起走进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一起窥探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揭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神秘的世界,去感受60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吧。

半坡遗址自1958年发现后就开始建成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坡博物馆也是全国百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在未发现兵马俑以前,在西安流传一句话,叫到西安不到半坡博物馆就等于没有到西安,也因为此,它一度成为西安十大旅游景点之首。我们从水塘旁半坡姑娘塑像前左行,就是第一展厅,在这里用图片和实物布景详细的记录和介绍了半坡人的生活习俗和母系社会的婚姻与劳作。

这里有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陶罐,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陶罐烧制技术。还有布景实物,特别是现代的声光设备向我们展示了半坡人为了使自己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创造性地进行的一些生产活动,他们的一些创造发明以及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还有那幅半坡遗址自然地理位置复原图。半坡遗址就在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前临浐河,后倚白鹿原,南边是终南山,北面是一望无边的渭河川地,也就是关中平原。从那绿水依依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便于古人类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据资料介绍,6000多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和湿润,相当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气候。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终年树木茂密葱笼,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如犀牛、鹿、马、猪、羊、兔、狐狸、雕等出没其间,半坡人就是在这里进行狩猎和采集生产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半坡人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定居下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着惊人的原始文化。这些都可以通过那些陶罐、石铲和石锄可看出,陶罐是装种子或者食物,石铲石锄是翻地的工具,还有那用树枝削成的如剑状物品作为猎杀动物的画面,都很好的阐释了半坡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主要依靠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狩猎和捕鱼生产。在这些展览中,据说那个“人面鱼纹盆”最珍贵,是国宝级的,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看似普通的陶盆,四周绘制的似鱼非鱼图案。尽管不是真品,但浏览者都在它面前驻足,为它魂牵梦绕。这古老神秘的图案,是半坡人的氏族图腾,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愿望,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在一个尖型茅屋下,有一对那个时代的男女仿真人像,好多人在这里与远古时代的人像合影,或许也是为了记忆。看那穿着,视乎是兽类的皮或用骨针和线把葛麻纤维缝制成的衣服,或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细心地会发现,那女人和进门水池雕像的半坡姑娘手里都提着一个尖底陶罐,据说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对半环状耳穿,可以系上绳子,用手提着去打水。这种罐的造型奇特而优美,在自然界中难以见到。它不仅美观,而且使用极为方便:当它汲水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动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经专家研究,这种自动汲水的现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

所以有专家说,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不断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或许这就是今天的创新。

还有墙面上那一个个木刻的字画,很好的介绍了半坡人母系社会的婚姻习俗,突然想起泸沽湖,那里的母系社会是不是和远古时代的母系有些相似?带着“哥德巴赫似的猜想”,我们拾级而上,就来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保护大厅,虽然仅仅是沟壑和坛坛罐罐,但这里是真正的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半坡村落原址模型或旧貌,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据了解在这里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5620xx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虽然破损,但村落中心那大房子依稀可辨,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据资料介绍,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所以说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我又想起泸沽湖的走婚(是不是有些相似)。据网络资料介绍,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纪律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从半坡遗址保护展厅继续前行就来到近年来新建的反映原始社会生产、生产状况的半坡母系族村,它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延伸。据说投资方已经没有续建,但以保护遗址为前题,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那些建筑还在,虽然有些破损,但从这些建筑中可看出它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弘扬了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上的半坡遗址景观。虽然这些年西安建成很多遗址博物馆,但半坡遗址博物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想它都是第一博物馆,在陕西在我国甚至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你需要了解历史,如果你需要了解仰韶文化,如果你要了解母系氏族社会,那么就抽空到半坡博物馆去看看吧,或许这里会有你所有需要的答案,也或许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于遗址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接待各人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各人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各人旅行嬉戏,下面我起首各人先容一下。

大明宫国度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遗址公园是全球有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光辉绚丽的构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周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成长定位

以大明宫遗址掩护改革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建树集文化、旅游、商贸、栖身、休闲处事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都市新区。

总体思绪

以文化大筹谋和超前筹划为先导,以大明宫国度遗址公园的建树为发动,以组织大型都市运营商参加土地一级开拓为主导,以“整体拆迁、整体建树”为保障,以改进地区人民糊口程度、晋升都市品格为宗旨,全力建树人文、活力、调和西安的树模新区,试探大遗址发动都市成长的新模式,吉林导游词,开发大遗址掩护和操作的新路径,蕴蓄都市整体拆迁与开拓建树的新履历。

建树方针

建树具有天下意义的文物掩护树模工程;建树天下一流的国度遗址公园;改进人居情形,缔造筹划和建树的国际规范;实现汗青与当代、经济与社会、文物掩护与都市建树的调和共融,和谐成长;促进文化、旅游财富大成长;实现地区科学成长、加速成长、创新成长、调和成长。

筹划名堂

将大明宫国度遗址公园建树成为将来西安的“都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掩护成为发动西安率先成长、平衡成长、科学成长的都市增添极,成为西安将来都市成长的生态基本、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天下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晋升西安的都市特色。

在空间形态上情势“同心用心两翼三圈六区”的根基名堂:

同心用心:大明宫国度遗址公园;

两翼:以火车站北广场为轴心,沿陇海线形成对象两多半会改革板块;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华路、北二环三个贸易圈;

六区:筹划建树文化旅游区、商贸处事区、商务焦点区、改革树模区、中央栖身区、齐集安放区等六个成果区。

对于遗址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对于古城西安半坡博物馆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早在家乡上学时就在历史教科书里知道了半坡母系氏族社会,说陌生因为仅仅是在教科书里看到的文字。真正了解半坡遗迹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西安后,特别是新世纪初经常参加活动,多次来到半坡博物馆,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但这也仅仅是了解,对半坡博物馆的历史还是一知半解。

半坡博物馆实际上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它就位于西安浐河东岸过去有小香港之称的纺织城半坡村,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

首先是它的大门,犹如原始村落风格,几根大木柱子的装饰,让人一看就有远古时代感,从大门而入,就是一个鱼池,鱼池中耸立的是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还有遗址大门正面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给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我们细看半坡姑娘雕塑,这位高绾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6020xx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或罐)。

至如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多年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他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姻形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天下为公吗?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吗?那就随着导游词和我的镜头一起走进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一起窥探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揭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神秘的世界,去感受60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吧。

半坡遗址自1958年发现后就开始建成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坡博物馆也是全国百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在未发现兵马俑以前,在西安流传一句话,叫到西安不到半坡博物馆就等于没有到西安,也因为此,它一度成为西安十大旅游景点之首。我们从水塘旁半坡姑娘塑像前左行,就是第一展厅,在这里用图片和实物布景详细的记录和介绍了半坡人的生活习俗和母系社会的婚姻与劳作。

这里有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陶罐,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陶罐烧制技术。还有布景实物,特别是现代的声光设备向我们展示了半坡人为了使自己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创造性地进行的一些生产活动,他们的一些创造发明以及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还有那幅半坡遗址自然地理位置复原图。半坡遗址就在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前临浐河,后倚白鹿原,南边是终南山,北面是一望无边的渭河川地,也就是关中平原。从那绿水依依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便于古人类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据资料介绍,6000多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和湿润,相当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气候。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终年树木茂密葱笼,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如犀牛、鹿、马、猪、羊、兔、狐狸、雕等出没其间,半坡人就是在这里进行狩猎和采集生产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半坡人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定居下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着惊人的原始文化。这些都可以通过那些陶罐、石铲和石锄可看出,陶罐是装种子或者食物,石铲石锄是翻地的工具,还有那用树枝削成的如剑状物品作为猎杀动物的画面,都很好的阐释了半坡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主要依靠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狩猎和捕鱼生产。在这些展览中,据说那个“人面鱼纹盆”最珍贵,是国宝级的,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看似普通的陶盆,四周绘制的似鱼非鱼图案。尽管不是真品,但浏览者都在它面前驻足,为它魂牵梦绕。这古老神秘的图案,是半坡人的氏族图腾,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愿望,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在一个尖型茅屋下,有一对那个时代的男女仿真人像,好多人在这里与远古时代的人像合影,或许也是为了记忆。看那穿着,视乎是兽类的皮或用骨针和线把葛麻纤维缝制成的衣服,或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细心地会发现,那女人和进门水池雕像的半坡姑娘手里都提着一个尖底陶罐,据说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对半环状耳穿,可以系上绳子,用手提着去打水。这种罐的造型奇特而优美,在自然界中难以见到。它不仅美观,而且使用极为方便:当它汲水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动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经专家研究,这种自动汲水的现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

所以有专家说,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不断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或许这就是今天的创新。

还有墙面上那一个个木刻的字画,很好的介绍了半坡人母系社会的婚姻习俗,突然想起泸沽湖,那里的母系社会是不是和远古时代的母系有些相似?带着“哥德巴赫似的猜想”,我们拾级而上,就来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保护大厅,虽然仅仅是沟壑和坛坛罐罐,但这里是真正的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半坡村落原址模型或旧貌,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据了解在这里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5620xx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虽然破损,但村落中心那大房子依稀可辨,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据资料介绍,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所以说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我又想起泸沽湖的走婚(是不是有些相似)。据网络资料介绍,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纪律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从半坡遗址保护展厅继续前行就来到近年来新建的反映原始社会生产、生产状况的半坡母系族村,它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延伸。据说投资方已经没有续建,但以保护遗址为前题,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那些建筑还在,虽然有些破损,但从这些建筑中可看出它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弘扬了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上的半坡遗址景观。虽然这些年西安建成很多遗址博物馆,但半坡遗址博物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想它都是第一博物馆,在陕西在我国甚至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你需要了解历史,如果你需要了解仰韶文化,如果你要了解母系氏族社会,那么就抽空到半坡博物馆去看看吧,或许这里会有你所有需要的答案,也或许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