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 立德树人直播心得体会(6篇)

  • 上传日期:2023-01-04 19:34:08 |
  • ZTFB |
  • 11页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2.坚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梳理挖掘各群体、各领域、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实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融合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把握特点、精准发力,不断提高“三全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3.坚持创新发展、务实高效。深入推进“十大育人”专项工作,注重学校社会配合,网上网下融合,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三全育人”工作生机和活力。构建校院两级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真正落到育人效果上,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建设目标。

4.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有效互动、责权明晰、全员参与;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的良好态势和格局。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引领改革,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自觉树立育人意识,夯实责任,以德为先,将育人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将育人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1.强化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体制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委员和有关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学校层面聚焦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

学院层面主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学院党委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2.完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统筹协调落实机制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让师生充分感受到“三全育人”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简称“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校院两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3.创新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制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4.加大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保障力度

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5.改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评价管理模式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专项检查考核机制,对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常态化检查,修订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五、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挖掘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鼓励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育才资源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育人育才表现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落实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突出体现对教师教学中育人内容的考核与评价,完善对教师教案设计中育人内容的规范、引导、评价机制。制定课堂教学管理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

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执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推行大学生学业辅导制度。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等学习平台,打造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育人课程。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改进科研方式方法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育人思想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配套设计教学大纲与科研计划。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奖励、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校及各学院每年定期在学生中开设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

3.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发挥学校社会品牌的示范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社会调查活动中,加强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实践实训中心、城市社区、校地合作点、定点扶贫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教学实践,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短学期实践、政府各类第三方评估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内容,在学年内或寒暑假推行劳动月、劳动周制度;做好学生在定点实习基地实习工作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的覆盖面;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军事训练实效;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推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第二课堂”奖励制度。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课程体系;落实《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开展精准扶贫、科普、社区帮扶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一批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

4.深入促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传统节假日、暑期、重要节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新“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举办读书月、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法学、新闻学、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成果,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加强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深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等活动;发挥“党史校史知识竞赛”的普及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开展“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按照“一院一品”建设思路,推进院系以优秀文化活动为抓手,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师生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打造一批具有西财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以学校新媒体中心为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开展优秀网络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一批网络思政名篇、名栏、名师,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加强新闻网、主题性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利用各学院建立的官方微信平台及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育人工作融媒体矩阵群,打造共享模式下的网络教育生态圈;优化成果评价,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适时推进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并将其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充分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加强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照1:4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立校级专家队伍,加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扎实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适应教育;组织好“3.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季活动,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品牌活动,初步形成了心理宣传季的“一院一品”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持续开展管理部门联系师生党支部活动,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环节,基层党组织要做师德鉴定,对师德不合格的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查处相关问题。持续开展“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做到管人先管己,育人先正己。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爱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职工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增强学生公寓文化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校园基础设施服务中,夯实基础文明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建设平安校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就业指导服务中,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拓展就业创业市场渠道,努力开展就业基地库的建设,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每年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以“精准资助”为主导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深化诚信教育建设,完善诚信教育体系,用好“诚信基金”,推进诚信特色教育,推选展示“自强之星”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劳动最光荣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劳动是解决生存和发展之道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实施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开展管理部门教工党支部与各学院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探索管理干部担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实施方法。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众创众筹众评”,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团培优计划,建好一批精品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六、工作要求

1.深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精干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活动基地平台、学生工作队伍平台,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2.加强组织保障。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规划,“十大育人”体系组建由各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十大育人”体系的组织实施,保证《实施办法》的推进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健全“三全育人”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

3.强化责任落实。加强“三全育人”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实施办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推荐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德育工作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校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为工作准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珍惜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德育”。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德育工作领导,进一步发挥教导处的德育指导作用,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发挥其核心管理作用,做到随时、随地、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教学、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育人原则。

2、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①坚持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总结经验和不足、布置工作。②加强班主任理论学习,搞好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大力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和教研工作,利用每月的班主任例会时间,组织班主任集体学习,适时举办班主任交流和论坛。③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布置、督促、检查与总结,及时向班主任本人反馈其班级管理信息。④通过教导处各项工作记录、学生代表、学生家长等多种反馈信息,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考核班主任工作,激浊扬清。⑤加强班主任自身修养,注意自我形象的言传身教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3、搞好学生干部录用与管理、工作指导与培训,形成以学生管理学生,以学生教育学生,以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机制。

4、抓好“三个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继续执行家校联系卡制度,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二是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严禁出现学生逃学、厌学、进网吧等不正当现象。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利用一切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四是通过教子有方经验交流、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指导。

(二)常规教育

1、进一步深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利用班会、晨检、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规范》、《学生在校常规》和校纪校规,经常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使学生养成“四不”(即不迟到早退,不损坏公物,不骂人打人,不考试作弊)和“五无”(即无污言秽语,无抄袭作业,无乱抛果壳赃物,无损人利己,无违法乱纪)。同时,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认真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和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偏差等不良习惯,防止和减少学生违纪事件,努力将违纪现象降到最低点。

2、抓好各项常规,创建优良校风。进一步强化学生升国旗、纪律、卫生、两操等常规方面的自觉意识,坚持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与落实,抓好文明礼仪与学生仪表的检查,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朴素大方的优良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日常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结合升旗仪式、团活课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协助宿舍抓好舍务工作。进而使全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使得班级在人际环境方面平等、真诚、互助;在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勤勉、笃学、活跃;在自身心理环境方面自信、自尊、平和;在教室物质环境方面安全、舒心、宜人。

4、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各种纪念日、节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等德育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

5、抓好德育宣传阵地建设。抓好班会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同时,利用学校宣传板、电子屏等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宣传,多表扬宣传身边先进突出的感人事迹,弘扬正气,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

6、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一是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落实。二是要求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工作记录,工作中做到不讲过头话,不扣大帽子,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严格控制学生掉队。

7、法制安全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一是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进行安全教育、普法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二是定期抽查学生携带管制刀具情况,对携带管制刀具的学生及时教育。三是协同保卫科、宿舍加强校外租房学生管理,达到凡是在校外租房学生都有家长陪读。四是组织班主任深入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对问题学生进行定期、定人帮教与转化,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五是做好学生交通、饮食等其它方面的安全教育,严格学生请假制度。

8、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一是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课。二是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常规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9、认真贯彻“体卫工作条例”和“市教育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实施细则”。①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体质。②创建抚顺市体育特色学校。③做好学生疾病防控与报告等各项工作。④加强眼保健操检查指导,保证质量,做好推广新眼保健操的准备。⑤积极参加新广播体操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推荐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三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2.坚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梳理挖掘各群体、各领域、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实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融合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把握特点、精准发力,不断提高“三全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3.坚持创新发展、务实高效。深入推进“十大育人”专项工作,注重学校社会配合,网上网下融合,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三全育人”工作生机和活力。构建校院两级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真正落到育人效果上,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建设目标。

4.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有效互动、责权明晰、全员参与;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的良好态势和格局。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引领改革,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自觉树立育人意识,夯实责任,以德为先,将育人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将育人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融入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1.强化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体制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委员和有关部门、学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学校层面聚焦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

学院层面主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学院党委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2.完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统筹协调落实机制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让师生充分感受到“三全育人”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简称“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校院两级的“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3.创新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制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任务分解方案,确定工作任务责任书、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突出改革重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设立重点攻关项目或改革试点。创新工作平台,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网络新媒体育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工作,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

4.加大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保障力度

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从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5.改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评价管理模式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校园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专项检查考核机制,对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常态化检查,修订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五、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挖掘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鼓励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育才资源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育人育才表现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落实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突出体现对教师教学中育人内容的考核与评价,完善对教师教案设计中育人内容的规范、引导、评价机制。制定课堂教学管理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

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执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推行大学生学业辅导制度。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等学习平台,打造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育人课程。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改进科研方式方法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育人思想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配套设计教学大纲与科研计划。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奖励、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校及各学院每年定期在学生中开设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

3.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发挥学校社会品牌的示范作用,把思政教育融入到社会调查活动中,加强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实践实训中心、城市社区、校地合作点、定点扶贫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教学实践,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短学期实践、政府各类第三方评估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内容,在学年内或寒暑假推行劳动月、劳动周制度;做好学生在定点实习基地实习工作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的覆盖面;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军事训练实效;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推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第二课堂”奖励制度。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课程体系;落实《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开展精准扶贫、科普、社区帮扶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一批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机制。

4.深入促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传统节假日、暑期、重要节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新“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举办读书月、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法学、新闻学、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成果,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加强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深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等活动;发挥“党史校史知识竞赛”的普及教育作用,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开展“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按照“一院一品”建设思路,推进院系以优秀文化活动为抓手,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师生员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打造一批具有西财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以学校新媒体中心为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开展优秀网络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一批网络思政名篇、名栏、名师,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加强新闻网、主题性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利用各学院建立的官方微信平台及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育人工作融媒体矩阵群,打造共享模式下的网络教育生态圈;优化成果评价,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适时推进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并将其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充分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加强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按照1:4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立校级专家队伍,加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扎实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适应教育;组织好“3.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季活动,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品牌活动,初步形成了心理宣传季的“一院一品”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持续开展管理部门联系师生党支部活动,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环节,基层党组织要做师德鉴定,对师德不合格的实施师德“一票否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查处相关问题。持续开展“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做到管人先管己,育人先正己。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爱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职工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增强学生公寓文化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校园基础设施服务中,夯实基础文明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师生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建设平安校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就业指导服务中,着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拓展就业创业市场渠道,努力开展就业基地库的建设,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每年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以“精准资助”为主导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深化诚信教育建设,完善诚信教育体系,用好“诚信基金”,推进诚信特色教育,推选展示“自强之星”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劳动最光荣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劳动是解决生存和发展之道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实施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开展管理部门教工党支部与各学院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探索管理干部担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的实施方法。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众创众筹众评”,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团培优计划,建好一批精品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六、工作要求

1.深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精干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活动基地平台、学生工作队伍平台,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2.加强组织保障。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规划,“十大育人”体系组建由各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十大育人”体系的组织实施,保证《实施办法》的推进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健全“三全育人”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

3.强化责任落实。加强“三全育人”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实施办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推荐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四

德育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的情操,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心、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立德树人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让德育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让德育教育成为“快乐教育”,使学生将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形成习惯。

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为了增强德育课的时代性、实效性、实用性,本学期要求加入立德树人课。学生积极性高涨,总体效果不错。

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在分析学情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得进行取舍。

在教学放上,对于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针对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法,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我什么能力比较欠缺,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除此之外,在本学期的立德树人课中,还应用了探究活动教学法,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答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还设置了大量的工作情景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及早对于自己的有一个目标。

在本学期课程建设实践中,实践课的力度不够,由于条件限制,不得不将部分实践课内容移至下学期进行。由于经验的欠缺,部分实践课只有热闹的形式,但是效果却一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课的设计。多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推荐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五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了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历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活动为起点,将德育贯穿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倡导宏观控制,微观落实,强化规范,讲求实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德育管理,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化、实效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确立先进教育理念与制定德育规划

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德育大纲》要求,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走动式精细化管理”,深入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以“实现快乐学习,打造‘音乐校园’‘书香校园’”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并且制订了德育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坚持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目标和计划得到师生、家长和社区认同,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健全组织机构与落实管理措施

1.领导机构健全,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德育工作的领导力。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的首位,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学校每年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管理制度齐全,措施有力。学校每学期召开三次德育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三次德育工作会议,每月行政会议都有研究德育工作的内容,学校设立德育处,人员落实,德育管理网络健全,职责明确,能协调各方面力量有效开展工作。

2.管理网络合理,形成德育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沟通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成立家长委员会,社区德育教育委员会。

3.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德育工作法规的细则和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的德育工作的措施。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运行正常,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

三,.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和素质

1,学校十分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以“修德、治学、健身、报国”为校训,建立了以校长负责制的德育工作体制,副校长分管并全面主持德育工作,强化德育指挥职能,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班集体建设工作的指导。每月举行了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能根据形势发展有计划地对教职工进行德育工作的培训。把德育成效列入对教职工实施考核和奖惩的内容,有关德育工作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制度得到落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强化全员德育意识。

2,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和激励机制健全,措施落实到位德育工作的落实,关键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具有奉献、敬业、开拓精神的德育工作队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为此我们逐步探索、不断完善管理,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我们通过专题讲座如《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班主任的基本素质》等进、行培训,免费给每个班主任订阅《班主任》杂志,赠送或推荐大量书籍,使班主任工作逐步由过去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我们通过每月一次的班主任研讨会,针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新变化,摸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我们进行班主任交流学习,组织有阶段性的座谈交流,主题班会、德育示范课交流,接待来宾切磋性交流,走出去考察性交流,结对子互补性交流,收到了举一反三的实效。现在我校班主任已成为一支善学习、勤钻研、肯耕耘、能奉献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市校优秀班主任,为我校德育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落实到位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科教师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德育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实践,开齐规定德育课程,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三贴近”的教学原则,课程实施成效明显。做到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3.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开齐各类课程,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注重教育实效。把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德育规划,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配备、培训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独立的心理辅导场所,有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注意积累心理辅导的档案资料。聘请专职法制副校长,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

4.学校积极开发各类德育课程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活动开展正常,方式不断创新。与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五、德育实施丰富创新

1.创新德育工作方式,进行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学校加强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活动。结合重要纪念日、节假日或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主题教育活动。升旗仪式庄重规范,国旗下讲话主题明确,贴近实际,团队活动正常开展,富有特色,有过程性资源共享料可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按要求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活动。开展成功教育、激励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家长会上表彰优秀学生,学生国旗下讲话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经典的激励故事和全体同学共勉;校园宣传标语、大理石警示语,全部是师生自己去设计、创作的“书画作品、小制作”,颇具特色,许多话语是精炼省人的。

2.狠抓行为规范教育,实行严格科学的走动式精细化管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纪校规,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检查、考核,抓好学生《守则》《规范》的贯彻落实。加强法制教育,定期组织法制、安全、纪律讲座等教育活动。重视对特殊生的帮带,对象明确,有具体的计划、措施,成效明显。实行严格科学的走动式精细化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积极的心态。如课间操过关、大课间德育教育一刻钟、国旗下讲话等。

3..注重“三结合”教育,发挥合力作用。有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齐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活动。有家校联系制度,沟通方式多样有效,每学期召开家长会1次。积极与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密切联系,用好校外德育资源。按计划召开了开学德育教育大会、国庆节德育教育活动等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育人氛围。校园净化、美化、绿化,育人氛围浓厚,常规教育阵地齐全,如图书阅览室、学校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利用这些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教室布置符合育人要求,食堂卫生整洁,学生宿舍管理规范有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管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5.实行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积极寻找和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不断扩大,以求推动其不断进步。从不以成绩论高低。如我们的“三好生”评选,便是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的基础上推荐,以各方面进步程度为标准的评价方法确定的。

六、德育成效显著

1.提高了学生道德素学校坚持“爱国主义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实效显著,特色突出。学生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校规校纪,校风、班风良好,在社会上赢得较好声誉。能够保持校园整洁卫生。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无因心理异常引发严重后果,学生穿着得体,举止文明,能正确理解“守则”、“规范”内容并落实在行动上。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内外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如今我们学校已连续几年无一个流生,未发生一起学生进网吧、游戏厅和违法乱纪事件。

2.德育效果富有特色学校德育工作时代性、创新性明显,已被师生认同,在全市有一定示范辐射作用。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兄弟学校的赞赏。

总之,我校的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学校重视,措施得力,老师垂范,学校教学秩序良好,学生遵纪守法,举止文明规范,积极上进,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当然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由于涉及面广,也还有抓得不够的地方,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竭尽全力,将此项工作做得更完美,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更大提高。

推荐立德育人直播课心得体会总结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给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站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演讲稿,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做爱的使者》。

曾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今天,它终于结出果实,我也成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教师在课堂内的谆谆教导,一点一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爱滋润每一位学生。

记得六年前,初登讲台,学校安排我任四年级英语和班主任工作。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英语是一门副科,不被家长和孩子重视,课堂上,对英语的积极性一点也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板着脸,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尽管他们上课正襟危坐,作业一本不差,但效果一点也比之前好。这时,我的心不禁颤动起来,是不是我做错了?这时,老教师送来了他们的经验之谈:与学生用心去沟通,用心去爱他们。

慢慢地在以后的运动会、拔河比赛、主题班会…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大小活动我都会成为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主阵地。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在选拔选手之余,我会与学生也来场拔河比赛;在主题班会上,我会让学生尽情的去发挥他们想说的话,这样更好地让我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心灵深处。班上有一个叫黎文孩子,双手有点残缺,同学们对他都有些排斥,而这个孩子个性又十分要强,在一次课余之时,我发现这个孩子居然唱歌唱的很好听,于是,在一次班会上,我让他来展示一下他的才能,那时起,其他同学对他也都刮目相看。我尽量在每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很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很快的我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石。只有当教师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才能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爱的深切,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建议和教诲,这时候,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面对着一张张纯真质朴的脸,一颗颗水晶般纯净的心,我想:教育事业也许拥有世界上最高利润的回报,你播下的是一粒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整个美丽的人生。老师们,让我们一同播下这颗种子吧,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丰硕的果实。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