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 中国如何应对立陶宛(7篇)

  • 上传日期:2023-01-04 17:27:59 |
  • ZTFB |
  • 10页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大家好!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我的中国心》。

每一次站在国旗下,仰望五星红旗,唱起庄严的国歌,爱国之情便在我心中激荡。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有许多爱国人士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有一位爱国人生深深印烙在我心中,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在美国,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绝对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我的祖国去,为新中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心里思潮起伏,激动不己,他把行李交给了美国航空公司。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通知:不准回国!他被迫推掉飞机票。美国人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把钱学森关押起来,折磨钱学森,使钱学森一下子瘦了十几斤。

钱学森在美国的朋友用15000美元,把钱学森救了出来,但是美国调查局变本加厉,监听,钱学森行动受到了限制,然而钱学森并没有屈服或放弃,还是不断的提出要回到中国。

钱学森坚持奋斗了5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在唔会中提出关于钱学森回国的事,1955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同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到达北京第二天,就带着家人来到天一安一门广场,仰望着天一安一门,他激动的说:“我相信我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十分爱国,我们也应该爱国,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立志报国。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

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经进入中国银行的队伍实习有9个月了。当第一次踏进工作单位,面对这陌生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让我自己不觉的有一丝紧张,不知道自己能否去胜任,去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习这段期间,在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上的技能,完善自己的业务素质,领导和同事们也都对出国留学我们相当照顾,有不懂的他们都会耐心、细心的为我们解答。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能成为一名能够独立办理业务的综合柜员。不断地学习、熟练业务,才能让我们成为合格的柜员,合格的农信员工。我也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与客户沟通、处事的协调能力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未来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财富的积累。

在我第一天进入工作岗位,面对一切都是那么的令我觉得新鲜。同事们对我说:“现在感觉很新鲜,等时间长了,你会觉得综合柜员其实是很枯燥的。”其实现在的我也能感觉出来,每天重复这基本同样的动作——无数次的清点钱数。可这些并不会打消我对工作的热情,我喜欢忙碌地工作一整天,而不喜欢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在去年底收款结息的那段时间,一天几百笔业务量,有时候忙的午饭都不能按时吃,可内心中不曾有过一丝怨言,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作为一名农信的员工这是我们的责任。单位的发展,是在我们每一名员工辛勤的汗水中建立的,我们责无旁贷。热爱自己的岗位,每天都要充满热情的去投入到工作中去,学会珍惜,学会满足。

对于刚步入岗位的我们这批新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点一滴都需要我们刻苦、谦虚的学习。虽然我们是以毕业大学生的名义招录而来,可我们不应该以这为荣耀。很多人其实所学的专业和金融业都没联系,但大学的学习使我们综合知识面更广,更加具有责任心,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我们应该把我们的优点全部的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与自身发展中去。如果只因为名衔而沾沾自喜,那必将遭到淘汰。在工作中要把出国留学工作细节化,各种有疑问的问题应该即时的向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在业余时间也应该多学习一些与银行方面有关的业务知识,多方面的去提升自己的。记得刚来时候主任让我们新来的每月写两篇文章,我觉得这样很好,即能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又能提升自己对于工作的感悟。但主任走后我们就很少写了,这就是自我缺乏自控能力的体现。这一点我是需要提高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行为,而不是客观规定的牺牲品。进入农信的队伍,让我们忘记我们是大学生的名号,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是一名新报道的学生一样,在这里去用我们的努力完成我们的“学业”。

柜员窗口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我们时刻的警惕,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水平,把不必要的失误、麻烦降到最小。精湛的业务技能是一名优秀综合柜员所必备的要求,不要以小而不为,在平常中我们要积累经验,要以一些案例去为己所用,提醒自己。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名柜员收到了一张假钱,因为验钞机有时会因为钱币的新旧程度而出现卡机的现象,有时我们就马虎的以为没事而过去了,可这成为大意的代价。特别是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办事,人走章收、抽屉锁好、电脑退出画面等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也是对自己负责。

我们是农信队伍中最基层的岗位,可这一个小小的窗口,却是我们农信与客户间最直接的纽带,我们的言谈举止都代表这农信队伍的形象。相对与市里的网点来说,乡镇的网点对柜员更具有挑战性,因为我们面对的基本都是农民阶级,他们文化不高,对于简单的业务流程,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的繁琐,我们需要更耐心细致的为他们讲解。也遇到过不讲理的,醉酒后语无伦次的,可我们是服务行业,一切都要以客户至上为原则,把不必要争吵用我们的真诚,妙语去化解掉。有的客户对我们的服务称赞,其实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胜过一切,我们也要更加谦虚谨慎,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我们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的思想,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换位思考问题,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满意的服务。每一次都服务都要用我们真诚的微笑,去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微笑与真挚的服务成为农信最好的名片。

前几天在单位看了一本名为“警世钟”的内部书籍。里面记录了吉林农信队伍里面一些典型的犯罪案例。一些员工因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变,而以身汗水去拼搏来的,而不是投机取巧。无限的攀比是无尽头的,人要有颗知足的心。当同学,朋友得知我进入的农信上班,他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相比而言我算是幸运的。记得在长春培训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在当柜员接触钱时候就把钱看成是纸而不是钱,这个比喻是一种警示,一张属于自己的一百元钱那是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捆一万,可那不是我的。

对于我们这些新来的员工,还有老员工一样。也许我们并不富有,但想想与很多人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一时的财富换来的终究是一生的悔恨,无论是家人还是单位,你都会成为一名罪人。懂得感恩,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努力的为了农信的未来去奋斗,在工作中体现你的价值。农信的光需要我们去照亮,而不是为自己的一时去阴埋。

一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单只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的提升,注重价值观,而更要重视文化价值观。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必备因素,在人事管理,团队协作,服务理念中也起这积极的作用。

在我工作这段时间,不能说我没感觉出信用社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我觉得还是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改进提升的。作为企业的员工,一味的工作而缺少文化活动,这样不利与工作的积极性,适当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职工间交流,激发工作的热情。每年定期的组织一些信用社之间的业余比赛,比方篮球,台球,歌曲,写作等等,培养一些有意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忙完工作回家无所事事。但企业文化绝对不是些活动所能概括的,它是一种能根深蒂固植入员工内心的责任。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展翅翱翔,是雄鹰的梦;

自由奔驰,是骏马的梦:

百花盛开,是春日的梦;

那么,我的梦是什么?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的时候,我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来之前进教室,收拾下卫生,看看哪个同学没来给家长打个电话,一到下课的时候被学生团团围住,直到上课铃再次响起,连口水还没来得及喝就又急匆匆的奔向下一节课堂,一直等学生们都走了,才坐下来看看作业,备备课,这就是我们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日复一日,工作一年多以来,我有时会怀疑,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工作吗?

以前跟朋友开玩笑说,老师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不说,还要掌握科学知识,实践知识,还要知道如何管理班级,如何组织教学,普通话要好,写字要好,会画画会唱歌,有情感有方法。所以一开始的我害怕做不好,也常遇到掌控不了整个课堂秩序的时候,教学进度把握不好的时候,被顽皮不上进的孩子搞得无可奈何,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比他们还要着急上火的时候,还有被别人质疑一个研究生来教小学是多么可惜。

在这期间,我抱怨过,也试图想要放弃过;可就在我真正想要放弃的那一霎那,我才发现我不能。在心底的一个声音告诉我:要坚持,为了梦想。课堂秩序不好,可以想办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学进度把握不好,可以将几个单元的知识融会贯通,孩子惹你生气,就鼓励他,安排任务给他,让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很棒,至于被别人说大材小用,我只想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会学习,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本身的获得更有长远的益处吧,而这又与学历有什么关系呢。渐渐地,我意识到我已经放下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却也放不下这些孩子们,我深深的爱上了他们,爱上了这个职业。

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也接收到孩子们,还有身边的朋友们给我的支持跟鼓励。学生给与你的,是每一次走进教室时那一句“又可以上英语课了”,是偶尔作业本里夹得小纸条,写着“老师你不要这么辛苦”,我喜欢他们晨诵时读英语的声音,我喜欢看他们认真听课的神情和积极思索,踊跃发言的样子,我也喜欢他们下课将我围住问这问那的欢快语气,还有课间玩耍时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我不是一个演员,但是讲台就是我的舞台,学生就是我的观众,我也要做学生们的观众。我梦想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初为人师,才真正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与幸福,就算可能暂时做不好,至少你在一直努力地去做,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的,更何况还有这么多爱你的孩子,想到自己要把知识的种子传播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到知识,长大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想到将是用自己的知识灌溉祖国的未来;将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呵护明天的希望,心中不免泛起幸福的涟漪。

“小讲台,大梦想”,小小的三尺讲台,牵动偌大一个中国梦。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希望,也为了下一代的中国梦,我将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的毅力,攀登不止的追求,立足三尺讲坛、躬耕半亩方塘,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毕生职业,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辛勤的耕耘,脚踏实地地编织自己的梦。

如果你现在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守住心中那一片彩虹圣地,静听每朵花儿绽放的声音,这就是我的答案。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你是文字绽放的永恒载体

你记录着人类璀璨的历史

甲骨文印证了你最早的身躯

竹简的演变成为今天的书籍

生命的诞生,你成为语言的唯美标记

社会的进步,你刻下人类辉煌的足迹

纸张的诞生,你真正扬起惊世的传奇

活字的印刷,你进入划时代的新天地

你传承着中国灿烂文化的唐诗宋词

你闪烁着世界人文历史的辉煌业绩

你汇集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宝藏内涵

你凝聚着发明与创造者智慧的汗滴

父亲说,书是文化知识的启迪

那是童年给我留下最清晰的记忆

老师讲,书是理想腾飞的翅羽

那是少年给我刻下最隽永的哲理

走进大学,书成为我收获的阶梯

步入社会,书成为我永恒的伴侣

在生命的长河中,是书丰腴了我贫瘠的脑际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书照彻了我前进的步履

在困惑中,是书给予我心灵的温馨与慰藉

在逆境里,是书给予我无穷的力量与勇气

农民说,书是润泽万里沃野的丰收春雨

工人说,书是创造商品增值的生产力

科学家说,书是开启智慧与思维的钥匙

大学生说,书是通向科学彼岸的舟辑

生活中,你给人以美好的憧憬与浪漫的希冀

岁月里,你给人以心灵的富足与精神的洋溢

人类的进步,彰显着你推动社会的腾起

社会的发展,呼呼着人类必须把你驾驭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国》。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有人说:“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

是啊,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备受折磨;当祖国强大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上海公园的`门口就竖起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而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的时候,中华儿女就站起来了;当祖国女排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时候,海外侨胞也就扬眉吐气。因为,祖国与人民,正如母亲和子女,是命运与命运连在一起,耻辱与耻辱连在一起,痛苦与痛苦连在一起,幸福与幸福连在一起!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所指的民族魂是什么呢?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请同学们记住:不管母亲还要经历多少磨难,我们永远都要陪伴在她的身边;不管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险,我们都将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儿女最大的贡献!同学们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吧!我爱你祖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关于中国与立陶宛关系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摘要]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古人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可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关键词]古代中国;思想家;师德

[中图分类号]g49-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2)06-0074-05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描述。作为教师,不仅应掌握知识,还要有“道德”。“师德”是师之为师的基本素质。“师”本义为“军队”,后演绎为“教师”,而表示“教师道德”之意义的“师德”一词,乃为近代话语的产物。中国古代硕学鸿儒、思想巨擘们关于“师德”的一些真知灼见,将泽披后世,启迪后学。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教师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立人之本、为学之本。因而,许多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者,都以师为荣、以师为职志。

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许慎指出,“师”本义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之言帅也”[1]。“师”引申义是代表某种共通性理念、具有权威、能够教导别人、且传沿思想和观念的人,这即是“教师”。《周礼·师氏》云:“师氏,掌以媺诏王。”郑玄注曰:“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师氏掌以前世美善之道,以诏告于王,庶王行其美道也。”按照《师氏》之记载,“师”以三德教国子,即:以至德为道本,以敏德为行本,以孝德知逆恶;同时又教以“三行”,即:以孝行亲父母,以友行尊贤良,以顺行事师长。[2]由此可知,“师”是“德”的培育者和“行”的倡导者,没有“师”,统治者便不能“教之以事而谕诸德”,就不能有健康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反之,为“师”者,若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和个体修养价值的完善,便不能称其为“师”。

孟子把教师的地位抬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是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教师有崇高的地位,从事教师职业是莫大的荣幸,因为“教天下英才”是“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荀子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地位,他将教师看作是“治之本”:“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在荀子看来,教师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正因为荀子的上述主张,“天地君亲师”这一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才得以确立。[3]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更是“化民成俗”的端始。

师者,传道授业,故应立定师道、悉心为教。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羿教人射术,要求学员应“志于彀”,即要专注于“射”这件事,唯全心全意地从事射术活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同理,教人者立定“教”这一过程、专注于“教”这一事业,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蓄力量,提升自我能力。荀子亦论曰:“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所谓“壹”,即“专一”,专心致志于“教”和“学”,教者与学者皆能“亟成”,有所成就。

“志”于教、“壹”教,即是“敬”重教育事业。朱熹曾指出,做事“敬”能实现功德圆满:“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尔。非专是闭目静坐,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然后为敬。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4]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论教育家之自觉时也深刻地指出,教育者敬重、专注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保障:“凡为教育家者,必终身以教育为职志,教育之外,无论何事均非所计;又须头脑明净,识见卓越,然后能负此重任。……教育家之成德达材,视今日之生徒即他日文明灿烂之花也。鄙人极愿我国之教育家养成此志,将来对于中国之前途固有莫大之希望,即对于自己一身亦有非常之愉快矣”。[5]“敬”是“随事专一”、“不放纵”。以师为荣,自是教者的“志”。立定此志,无有不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张瑞涛,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师德观概览二、身正为范,淳风化俗

教师是公平正义、规范价值的化身,承担着淳风化俗的社会责任。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者,必当身正为范,由正己而正人。

师者,身正为范,正己以正人。孔子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身正方教导他人,否则,教人者无说服力,被教者自不会宾服。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正人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因此,“教者必以正”。若自己不能“正”,则应反躬自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反躬自省的过程即是彰显自我主体性、开显自我道德理性以及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过程。

关于如何“身正”,古代思想家多有论述。如孔子要人“刚正不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要“诚实笃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言必信,行必果”;要“谦虚谨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要“诲人不倦”:“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等等。孟子要人“淡泊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老子引圣人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亦指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6]224师者无欲方刚,刚正而不阿,自可导民于朴实、真诚。教师“身正为范”的终极意义在于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墨家学派代表墨翟曾说:“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墨子·所染》)。荀子亦论曰:“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荀子·性恶》);“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汉代思想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7];扬雄在《法言·学行》中亦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8]169。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身正为范”,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诚如《论语·颜渊》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还要善于解答学生对具体学科知识的疑问。那么,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者,当博览群书、勤勉治学,并能实现知识的创新与传沿。

师者,授业解惑,故须勤勉治学。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亦有“困而学之者”,他自身则是“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敏以求之”体现的是求真、求知的好学精神。

教师传授学生知识,自身应该对所授知识有全面的理解,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身应是长流水、是源头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一桶水,诚如孟子所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流水唯有填满了沟洼方继续前流,君子志于师道且有所学,方有所成就、有所规模。荀子高度重视现实世界中人的修行,强调文化积累对人德性的改造,从而主张“积习”、“化性”:“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乎。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荀子·儒效》);“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教师善思明辨、勤勉问学,既是成己的必然要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又是正人的基本举措,“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人,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汉代思想家王充的《论衡·实知》亦论述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知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实者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世,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6]236。王充否认有所谓生而知之之人,凡有血脉的人类,没有不学就能知道的事,亦没有仅仅靠思考就能理解的问题,有知识有才能的士人,只有“学”才能成功,唯有“问”才会知道。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还指出,师者应“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6]240,教师要做到博通古今,以海纳百川之情怀,通贯诸家学说,以应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

教师的勤勉治学是以熟读精思为根基的。孔子曾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亦论曰:“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他在《学规类编》中亦指出:“读便是学。……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6]313。熟读而能精思,便可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并结合阅读者自身的学识与修养,实现阅读文字意涵的重新诠释。教师不是传声筒,亦不是书本知识的背诵者,而是知识的讲解者和创作者。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提升自我身心修养和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要对知识有清晰的、逻辑的分析和感悟,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与思维传授于受学者。从而,使师生为知识的创新和传沿共同努力。

教师应以“教”促进自己的“学”,以“学”反思“教”中的问题,且善于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师生共同进步。

师者,授学他人,故应知难而进、知困而学。《礼记·学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9]教师的“教”是检验“学”之效果的最直接手段;“学”是实现“教”的合理性、准确性、思想性和时效性的基础。学而忧则教,教而困则学,学以致用,教学合一。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言:“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6]243教师要教学生,自身应要先学习。教师学习的独特性便是要将自己所学与学生的现实问题的解决相对应,而且要与时代步伐相对应。教师的教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是要使学生创造新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如果教师的学和教不能有效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就是鹦鹉学舌,是古旧知识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不是新知识的“创作者”,更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师。

教师与学生构成教学的主体,师生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孔子曾讲“三人行,必有吾师”(《论语·述而》)。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一方面标示出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师无贵贱、无长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277。师生双方既有差异性——身份、年龄、掌握知识的系统程度等有差异,同时又有共通性,皆体现出求学问道的意向性。正如朱熹在《小学辑说》中所言:“学之大小,故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6]306,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活动主体。师生在和合共存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知识的积累、道德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等方面互有启发,从而消弭了地位上的差异和年龄上的差异。孔子所提倡的“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之本质正是凸显师生间平等的交流与谦诚的互相学习心态,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五、兼容并蓄,慈爱弟子

教师教书不应以受教者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是应赋予受教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于兼容并蓄中播扬知识,推进人类文明。同时,教师还应慈爱弟子,推崇人本教育。

师者以正人为职志,但必尊重教育对象,赋予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权利,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性。孔子曾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其意是指教学不应该按照当时政治地位的划分将学生也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别,“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10],主张所有人都应尽可能地拥有“平等”的受教权利。因此,在孔门弟子中,不仅有来自于华夏族的,而且还有来自于华夷族的,既有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等,也有贫贱之家出身的颜回、子路、子张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口号已然成为现行的教育理念。老子也提出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的平等教育观,而且他还主张教师要细致入微、洞察一切,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能够包容学生:“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师者对每个学生都要负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方能充分实现学生的独特价值。[11]

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基、以慈爱关怀为本的传道过程。《论语·雍也》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即冉耕,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有癞疾,孔子探望他,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悲叹。孔子最为器重的弟子颜渊死,“子哭之恸”,且有“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之悲叹。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关爱。老子则将“慈”视为“三宝”之一:“我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慈”即“慈爱”,人有慈,“慈故能勇”,在慈爱心和同情感的感召下,人勇于谦退,勇于防御,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爱成为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12]教师之爱是无私的奉献,是学问传授与道德教诲的有机统一。朱熹任教五十多年,对学生爱护有加。据他的学生黄幹记述,朱熹在教学中,每学生“意有未喻”时,皆“委曲告之,而未尝倦”;每遇学生“问未切”,皆“反复戒之,而未尝隐”;每看到学生勤奋好学,皆“喜见于言”;发现学生进步迟缓,又每每“忧形于色”;教育学生,往往“讲论活典,商贯古今,率至夜半”。①朱熹晚年居建阳,创沧州精舍,和学生共食粗菜淡饭,“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如沉病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8]257。教师慈爱学生,学生方尊师而重道,这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孜孜以求的“亲其师信其道”(《礼记·学记》)的理想境界。

因受教对象禀赋的差异,教师当善于因材施教而使学生获得全面进步。此外,教育活动是“授人以渔”的启发过程,“教”须使学生“学以自得”,以此实现师生间知识的薪火相传。

人之禀赋有差异,对问题的体认有程度上的深浅差异和广度上的宽窄差异,在对问题的领悟上亦有快与慢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同问题的讲授和诠释必须体现出全面性和多层次性,不能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而最好的教学模式便是启发式思维,做到因材施教。《论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与冉有问孔子相同问题:“听到的道理就要照着做吗”,而孔子授二徒以不同的答案,其根据便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是从学生性格出发而推出不同答案。这样的授课方式会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墨翟亦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据载,他出游各诸侯国,其弟子魏越问:“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照墨子之论,就是治国须针对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择务而从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受教对象有不同的问题,教学者只有对受学对象有清晰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因材施教以“人人皆能”为基础。教师的作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正如孟子所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教学者传授给受学者特定的问题解决之道和思维方法之后,教师的传道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则进入了自我反思、自我体悟的“学以自得”的过程。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则运用潜在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学习、领悟知识,这就是“自得”。孟子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朱子对此有阐释:“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13]“自得”是要学人于“潜心积虑、优游厌饫”中自我悟道。陆九渊则明确以“自得”为其倡言心学的方法论原则,指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14]。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亦有论:“夫求以自得,而后可与之言圣人之道”。[15]中国古代思想家以“自得”为体认真理的正途,也以“自得”作为启示门生的基本方法,强调的是灵性感悟、沉思体味。“学以自得”凸显了人的内在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材施教正是对这一能力的重视和提升。

总之,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为师者,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须身正为范、醇风化俗;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当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应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古人的师德思想,洞察前贤的师德风范,可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注释:

①参见黄幹的《勉斋集:卷三十六》(《四库全书·集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73.

[2]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48.

[3]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9106.

[4]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m]//沈善洪,吴光.黄宗羲全集:第四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76.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m]//郝炳键.近代教育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7:7577.

[6]程舜英,曹剑英.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今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卷五第十八章)[m].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186.

[8]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郑玄,贾公彦.礼记正义[m].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2.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0.

[11]于述胜.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22125.

[1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12.

[13]朱熹.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92.

[14]陆九渊.语录(上)[m]//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452.

[15]王守仁.别湛甘泉序[m]//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