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伟大起点心得体会精选 党史伟大历史转折心得体会(二篇)

  • 上传日期:2023-01-03 08:33:36 |
  • ZTFB |
  • 12页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历史选择伟大起点心得体会精选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几十年中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动派展开了英勇斗争,并且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农业、交通、运输、教科文卫与体育方面新中国取巨大的业绩。尤其是科学,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97年7月,在和平稳定之中,香港回归祖国,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与特区区旗相伴升起,从这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五星红旗与特区区旗相伴升起,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未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在很久前,我看了一本书,叫《党的光辉历程》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但是有 个故事人们值得我们学习,他牺牲时只有八岁。他是孩子们的骄傲、自豪、榜样。他就是王二小。 他为了让共产党完成计划 牺牲了自己,太伟大了。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伟大精神,就是同学们缺乏这种精神,所以他是我们的榜样。 从从中我感受到,人要有胆识和胆量。就像王二小一样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他是我心中的伟人,是《党的光辉历程》中的一大小英雄,小伟人。

从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开始,中国近代史就由此产生了,鸦片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两对矛盾也因此产生:农名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饱受摧残,一些自强的中国人掀起了洋务运动,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思想,为中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康有为认为中国要自强,要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改革,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要改良,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实力强大,戊戌变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在孙中山看来,改良失败,必须要通过革命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20xx年辛亥革命来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革命也深入人心,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夺取,受制于帝国主义的控制。1920xx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五四运动首先引起了学生罢课,而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大面积反抗,五四运动进入高潮,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xx年中共一大召开,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920xx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同年9、10月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后,部队退到文家市会合并召开前委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并在进军途中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从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43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阵地,进行长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留下了血迹斑斑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细菌实验,潘家峪惨案。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在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这是中国人民首次赢得反帝国主义的成功。1947年内战再次爆发,国共两党之间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国民党退居中国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洗血百年耻辱,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看清了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必须把国家的重点工作放在经济建设,一心一意搞经济。中国人民在继续古代先进科技的基础上,涉及了更高端的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成果,表明中国在科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跨越性的突破。但是由于没有这反面的经验,又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后来有经济领域衍生到了政治领域,十年文化大革命,很多国家领导人或者知识分子在这期间受到迫害。1976年,问题得到纠正,中国的发展进入正轨。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得到了一个转折——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国的另一个新的篇章,这是吸取了封建时代闭关锁国的教训后累计的经验。

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沿海港口,沿海城市,特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过去失去的领土也是时候去带回家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中国发展后实力的见证,也是邓小平对外策略成功的成果。20xx年神舟五号的发射表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之后的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人民不骄不躁,不断前进的证明。20xx年我举办了傲人的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了中取得的经济成果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向外国人民宣扬了我国的文化:爱国主义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在运动员生上有,在志愿者生上有,在每个国人的生上都有体现,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20xx年,我们举办了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看着外国游客在观看时不住的点头,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这是他们对中国的肯定。

推荐历史选择伟大起点心得体会精选二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马虎做事。现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新课教学方面:

1、坚持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原则,集中力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又一年的历史教学,使我们认识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坚决不能给学生留课外作业。一方面,九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很少,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就更少了;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关系紧密,拉下哪门课程都会对学生的中招成绩造成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希望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因此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次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各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教学提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检测内容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备课组老师们多年的经验,增强了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往往是一节课件由一人制作,其余每位老师都要进行修改、补充,以达到精讲精练,不浪费课堂每一分钟的目的。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的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实中历史资料。

我校的历史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认真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按照九年级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编制了系统的历史复习资料,对每一节新课都配有相应的精选习题,对每一个专题都进行了系统的整合。这样在学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配合,课堂教学是有的放失的,课堂效率则大大提高。总之,这本校本资料凝聚了我们历史组教师的无数心血,考虑的十分周全,从中国古代史到世界近代史的所有考点都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从专题复习到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都一一涉及,凡是对学生有益的我们都要想方设法编纂出来。因此这本资料被我校师生称为“宝典”。

二、复习备考方面:

1、科学复习,合理安排,注重效率。

在复习阶段我们首先依据学校的安排制定本学科的复习计划,绝不盲从。这一阶段同样要做到减负,一节课既要复习知识点,还要做相应的练习题,时间显得相当紧迫。为了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强调让学生把握知识脉络,

弄清重难点。做练习时,教师要把握习题联系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道练习题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完成。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道错题是怎么错的。十分重视练习题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2、重视知识落实,形式多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知识落实环节啦,对此我们丝毫不敢有懈怠。为了搞好这一环节,备课组经常争的面红耳赤,有的要口头提问,有的要书面默写,有的要用白板提问,有的要用检测卷落实等等。面对这样的争论,我们往往要考虑到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多少、知识点是否很重要、课堂时间的安排等方面,然后确定本节课的落实方法。

3、搞好培优补弱工作,想方设法提高补弱效率。

优生弱科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项工作的结果对学生的前途影响极大。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再做工作才会有效果。

首先,我们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分析学生“弱”的原因,师生共同制定补弱的措施,形成一致意见。

其次,补弱工作同样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是学生必须主动,如果学生每次课前都有问题提出来,那么补弱的效果根本不用发愁。然而,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问,也要让学生多讲题,这样就会发现他的问题所在。 有的是知识点没背过;有的是知识脉络不清晰;有的是不会审题等。弄清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啦。

欢迎批评指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