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大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4:20:01 |
- ZTFB |
- 13页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成为更好的自己。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写作的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参考。”、“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请看下面这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对您的写作有所启发。”、“以下是一些真实的心得体会案例,或许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通过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汲取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参考他人的心得体会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这里有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例,供您参考和借鉴。”、“请注意,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写作时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加以改写。”、“最后,希望大家善于总结和归纳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断提升和进步。”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阅读荀子的著作,我对他关于人性、修身、治国和为君行道等方面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也收获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贪婪、自私的,如果不加以修正,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不可改变,他强调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人才能顺利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个观点让我深思,也使我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其次,荀子关于修身的思想启示了我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荀子认为,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个人不断地反思和反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够达到内心的深沉与内外的和谐统一。从荀子的理论中,我体会到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提高,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有更多的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治国方面,荀子的观点也非常有启发性。他主张以“法”的方式来治理社会,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荀子提出“性恶论”,强调通过制度的约束来调节个人的恶性,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个思想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社会秩序的高度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观点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注重公正、公平,遵守法律法规,使社会得以有序地运行。
最后,荀子对于为君行道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作为臣子,就应当忠诚于君主,尽职履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荀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当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动摇。这个思想引起了我对于忠诚与担当的深思,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当以荀子的精神为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荀子的著作的阅读和思考,我体验了他的思想对于人性、修身、治国和为君行道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启示。这些思想让我明白了人性的本恶与可塑,认识到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忠诚与担当的价值。荀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中借鉴和运用。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主要著作《荀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通过阅读《荀子》,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荀子的几个重要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荀子所强调的“性恶论”是他最为独特和重要的思想之一。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才能使人们修养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从而达到人道的标准。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荀子认为,人性因为本能的傀儡和欲望的驱使,容易追求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他人的需求。这种自私的本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在人生的实践中常常显现出来。因此,荀子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引导人们远离自私和欲望,而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在我的理解中,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性的恶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其次,荀子对于君主治国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荀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明君的治理和善于引导人民。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和公正的执政精神,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理念,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了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主张君主要“明父子之别,明长幼之序,井井然有分”,坚持社会礼仪和秩序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荀子的理论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即君主治国需要深思熟虑地把握人心、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实现国家的真正发展。
第三,荀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荀子认为,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提出了教育要以“缘木求鱼”的形式进行,即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荀子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我深感荀子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这些观点对我个人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第四,荀子的思想对于人心如水、易变的本质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荀子认为,人的心灵是一种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东西,人常常因为自己的利益或者欲望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态度。他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强调了理念的重要性和人的易变性。荀子还提到了“反脯不食,反斗不攻”的思想,意味着人们要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原则,不被外界利益和权势所左右。我认为,荀子的这些思想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轻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最后,我认为荀子对于人的生活态度的思考也给我很大的触动。荀子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认为人在与人的相处中应该坚持宽容、宽厚和友爱的原则。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友善。荀子认为,只有在爱和所爱、恩和所恩之间保持和谐,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在我看来,荀子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以宽容和友爱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帮助他人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通过阅读荀子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荀子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荀子的思想使我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解和吸取荀子的思想,我相信我将会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荀子性恶论的原文与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婬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婬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婬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头,一定要通过工具的矫正加热,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定要通过打磨才能锋利。人“恶”的本性,一定要依靠师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纠正,懂得礼义,天下治平。如果没有师法的教化,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不通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社会动荡。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性恶劣,偏邪而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制定了礼仪制度,用来矫正人的性情,驯服教化并引导他们。使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现在,人们只要接受师法的教化,积累学识,遵循礼义,就是君子;放纵个人的性情,胡作非为,违背礼义,就是小人。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要求学习的,就是人性的善。”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不曾懂得人性,不了解本性与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本性,是天生的,是学习不来的,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本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差别。
一般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看的清楚离不开眼睛,听的明白声音离不开耳朵。所以,眼睛清晰、耳朵清楚,不是可以学习到的,这是很清楚的了。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这样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视觉清晰离不开眼睛,听觉清楚离不开耳朵—样。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这样,人性本恶就是很明显的了。
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情性;如果人饿了,看见年长的吃,并不抢着吃,这是为了要谦让;累了却不敢要求先休息,这是为了要代替长辈劳动。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劳作,弟弟代替哥哥劳作,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了人的本性,背离了人的情欲的。但是这是孝子遵循的原则,是礼义的制度。所以依从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会有谦让了,有了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情感本性了。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有人问:人性恶,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凡是礼义,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人的作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性。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木匠人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圣人不断积累思虑,熟悉做各种人为的事,从而产生了礼义,建立了法度,因此,礼义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于圣人的本性。至于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乐音,嘴巴喜欢尝美味,内心贪求私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从人的情欲本性中产生的,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后天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生成,必须靠后天人为努力然后才能这样,这就叫做产生于人为。这就是本性和人为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所以,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努力的结果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法度。所以,礼仪和法度这些东西都是圣人所创制的。所以,圣人和普通人的相同但没有超过众人的就是本性;圣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并超过普通人的地方,就是圣人后天人为的努力。那些喜好私利,并希望得到,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人弟兄间分财产,如果顺应人的本性,就都喜好私利而且希望得到,那么兄弟之间就会互相争夺;如果受到礼仪规范的教化去分配,那么就能互相推让。所以,顺应人的本性,兄弟之间就会争夺,接受礼义规范的规划,人们就会相互推让。
一般的说人想为善,都是因为人本性恶的缘故。浅薄的希望变得丰厚,丑恶的希望变得美丽,狭隘的希望变得宽大,贫穷的希望变得富足,卑贱的希望变得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寻求;所以,富足的不再羡慕钱财,高贵的不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当然不必再向外寻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为善,正是因为人本性恶的缘故啊。如果人的本性,本来没有礼义的内容,因此就要努力学习来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礼义,所以要经过思索考虑来了解它。这样,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会有礼义,也不会懂得礼义。没有礼义秩序紊乱,不懂得礼义就要违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性,悖乱就存在人性之中了。由此看来,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不对的!天下古今所称的善,是指端正顺理,合乎礼义,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违背社会秩序的。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区别。如果真以为人的本性就是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做什么用呢?又要礼义做什么用呢?即使有圣王和礼义,还要在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上增加什么呢?今天看来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古时的圣人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认为偏邪险恶不端正,违背社会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权势来统治他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他们,兴起法度来管理他们,加重刑罚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使天下全都达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这就是圣王的治理与礼义的教化。如今试一试,如果去掉君主的权势,而不用礼仪的教化,舍弃法制的治理,而不用刑罚禁止违法乱纪,就此观察天下人民的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强者伤害弱者,多数人欺负少数人,不久天下的人就会发生悖乱而互相残害。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喜好谈论古代的人,一定对现代有验证;喜好谈论天道的人,—定要有人的事情做验证。凡是议论,可贵的是要由分析和综合,要由验证。所以,坐下来讨论问题,站起来就可以布置安排,推广起来就可以实行。现在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没有与它相合的证据,也没有可以验证的凭据,坐下来谈论它,站起来却不能够布置安排,推广起来也不可以实行,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如果认为人性本善,就要摒弃圣明的帝王,就要废除礼义。如果认为人性本恶,就是赞许圣王,注重礼义。所以,矫正木器的工具的产生,是因为有弯曲的木材;绳墨的出现,是因为有不直的东西;君主的设立,彰明礼仪,就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挺直的木头不用矫正工具就自然挺直,这是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定要用矫正工具矫正才会挺直,这是因为它本性弯曲。人的本性恶劣,必定要依靠圣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合乎善良的标准。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有人问:“积累后天人为的礼义,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制定出礼义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陶匠和制粘土制成瓦,那么,难道制瓦就是陶匠的本性吗?木匠砍削木头制成木器,那么,难道制造木器就是木工的本性吗?圣人制定礼义,好比陶器匠人调制泥土制成瓦一样。那么,积累人为因素而制作的礼仪,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人的本性,即使贤明如同尧、舜,残暴如同桀、跖,他们的本性也都是—样;君子与小人,他们的本性也是一样。如果把积累人为形成的礼义视为人的本性,那么为什么又要推崇尧、禹呢?为什么还要推崇君子呢?人们之所以推崇尧、禹、君子,就在于他们能教化改变自己的本性,能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的结果就产生了礼义;所以,圣人积累后天的人为努力而创作了礼义,这就好比陶匠和泥制瓦一样。因此,积累后天人为的努力而形成的礼仪,难道这就是人的本性吗?人们之所以鄙视桀、跖、小人,这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顺应自己的情欲,他们胡作非为,贪图私利,争夺权势。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这话怎么讲呢?大禹能够成为大禹那样的人,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这样,仁义法制就有可以懂得、也可以做到的性质,然而一般人都具有的素质,也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很明显了。如果仁义与法制不能够认识,也不能够做到,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懂得仁义法制,也不能实行仁义法度。如果普通人本来就没有能够懂得仁义法制的素质,而且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那么,他在家中不能懂得父子之间的道义,在朝中不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现在不是这样,普通人在家中能够懂得父子之间的道义,在朝中能够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既然这样,那么,他可以懂得仁义法制的素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这些具备在普通人身上就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普通人用它可以了解仁义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的仁义,那么他们可以禹也就很明显的了。如果—个普通人,信服道术认真学习,仔细审查深入考虑,坚持不懈,积累善行而不停息,那么他就能够达到最高的智慧,可以与天地相配了。所以,普通人积累仁义法制就可以成为圣人。
有人说:“积累善行可以成为圣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达到,但不可以强迫他们达到。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他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但他不愿意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相互对换,但是他们没有相互对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但不肯这样做。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普通人能成为禹那样的人,就不一定了。虽然他不能成为大禹,这并不妨碍他可以成为大禹。用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未必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士农工商他们未尝不可以相互对换为业,然而他们并不曾交换过。由此看来,那么这样做,而未必能够这样做。虽然没有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够不能够,和可以不可以,这两者差别很大。它们之间不能等同看待,道理是很明显的了。
尧问舜:“人情怎么样?”舜答道:“人情很不好,这还用问吗?有了妻子,就不大孝敬父母了,欲望满足了,就不大讲诚信了,取得了高官厚禄了,就不怎么忠于君主,人情呀!人情呀!很不美好,还问什么呢?只有贤德的人才不这样做。”人有圣人智慧的,有士君子智慧的,有小人智慧的,有贱的智慧的。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千变万化,但总的原则只有—个,这就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却直接了当,有条理而有法度,这是士君子的智慧;说话滔滔不绝,他的行为却悖乱无理,这是小人的智慧。口齿伶俐,而语无伦次,技能博杂,却无所用,分析问题迅速,但不合乎急需,不顾是非曲直,总希望能胜过别人,这就是贱的智慧。
有上等勇敢的人,有中等勇敢的人,有下等勇敢的人。天下有中正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去贯彻执行;在上,不依从于乱世之君,在下,不不混同于乱世之民;仁义道德所在之处,就无所谓贫穷。仁义道德不在的地方,就无所谓富贵;天下人了解他,就愿与天下人共享欢乐,天下的人不了解他,他就岿然自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勇敢的人。礼貌恭顺而心意谦逊,重视信用而轻视财货,敢于推荐贤明使他居于高位,敢于把不贤的人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勇敢的人。轻视自己的生命而重视财物,安于祸乱而多方解脱,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一心要胜过别人,这是下等勇敢的人。
繁弱、巨黍,都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如果没有矫正工具的矫正,就不能自行矫正。齐桓公的葱,姜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留,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巨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良剑,可是不经过磨砺就不会锋利,如果没人使用,宝剑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离、绿耳,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可是,前面要由有马嚼子和马缰绳的控制,后面要有马鞭的鞭打,还要有造父那样能手驾驭,才能日行千里。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资质,聪明的头脑,也一定要跟随明师学习,结交好的朋友。跟随明师,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结交好的朋友,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在潜移默化种进入仁义的境界,这是于观摩效法的结果。如果跟随不好的人相处,所听到的就是欺诈、虚伪的事情,所看到的就是肮脏、欺骗、下流、贪婪的行为,自己将要受到刑罚和杀戮还不知道,这也是由于观摩效法结果啊。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左右的臣子也就清楚了。”这就是观摩效法的结果啊!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乱;所以,—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头,一定要通过工具的矫正加热,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定要通过打磨才能锋利。人“恶”的本性,一定要依靠师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纠正,懂得礼义,天下治平。如果没有师法的教化,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不通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社会动荡。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性恶劣,偏邪而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制定了礼仪制度,用来矫正人的性情,驯服教化并引导他们。使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现在,人们只要接受师法的教化,积累学识,遵循礼义,就是君子;放纵个人的性情,胡作非为,违背礼义,就是小人。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要求学习的,就是人性的善。”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不曾懂得人性,不了解本性与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本性,是天生的,是学习不来的,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本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差别。
一般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看的清楚离不开眼睛,听的明白声音离不开耳朵。所以,眼睛清晰、耳朵清楚,不是可以学习到的,这是很清楚的了。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这样说法是错误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质,那就一定要丧失本性。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视觉清晰离不开眼睛,听觉清楚离不开耳朵—样。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这样,人性本恶就是很明显的了。
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情性;如果人饿了,看见年长的吃,并不抢着吃,这是为了要谦让;累了却不敢要求先休息,这是为了要代替长辈劳动。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劳作,弟弟代替哥哥劳作,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了人的本性,背离了人的情欲的。但是这是孝子遵循的原则,是礼义的制度。所以依从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会有谦让了,有了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情感本性了。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有人问:人性恶,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凡是礼义,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人的作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性。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木匠人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圣人不断积累思虑,熟悉做各种人为的事,从而产生了礼义,建立了法度,因此,礼义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于圣人的本性。至于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乐音,嘴巴喜欢尝美味,内心贪求私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从人的情欲本性中产生的,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后天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生成,必须靠后天人为努力然后才能这样,这就叫做产生于人为。这就是本性和人为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所以,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努力的结果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法度。所以,礼仪和法度这些东西都是圣人所创制的。所以,圣人和普通人的相同但没有超过众人的就是本性;圣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并超过普通人的地方,就是圣人后天人为的努力。那些喜好私利,并希望得到,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人弟兄间分财产,如果顺应人的本性,就都喜好私利而且希望得到,那么兄弟之间就会互相争夺;如果受到礼仪规范的教化去分配,那么就能互相推让。所以,顺应人的本性,兄弟之间就会争夺,接受礼义规范的规划,人们就会相互推让。
一般的说人想为善,都是因为人本性恶的缘故。浅薄的希望变得丰厚,丑恶的希望变得美丽,狭隘的希望变得宽大,贫穷的希望变得富足,卑贱的希望变得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寻求;所以,富足的不再羡慕钱财,高贵的不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当然不必再向外寻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为善,正是因为人本性恶的缘故啊。如果人的本性,本来没有礼义的内容,因此就要努力学习来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礼义,所以要经过思索考虑来了解它。这样,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会有礼义,也不会懂得礼义。没有礼义秩序紊乱,不懂得礼义就要违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性,悖乱就存在人性之中了。由此看来,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不对的!天下古今所称的善,是指端正顺理,合乎礼义,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违背社会秩序的。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区别。如果真以为人的本性就是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做什么用呢?又要礼义做什么用呢?即使有圣王和礼义,还要在合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上增加什么呢?今天看来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古时的圣人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认为偏邪险恶不端正,违背社会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权势来统治他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他们,兴起法度来管理他们,加重刑罚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使天下全都达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这就是圣王的治理与礼义的教化。如今试一试,如果去掉君主的权势,而不用礼仪的教化,舍弃法制的治理,而不用刑罚禁止违法乱纪,就此观察天下人民的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强者伤害弱者,多数人欺负少数人,不久天下的人就会发生悖乱而互相残害。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喜好谈论古代的人,一定对现代有验证;喜好谈论天道的人,—定要有人的事情做验证。凡是议论,可贵的是要由分析和综合,要由验证。所以,坐下来讨论问题,站起来就可以布置安排,推广起来就可以实行。现在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没有与它相合的证据,也没有可以验证的凭据,坐下来谈论它,站起来却不能够布置安排,推广起来也不可以实行,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如果认为人性本善,就要摒弃圣明的帝王,就要废除礼义。如果认为人性本恶,就是赞许圣王,注重礼义。所以,矫正木器的工具的产生,是因为有弯曲的木材;绳墨的出现,是因为有不直的东西;君主的设立,彰明礼仪,就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挺直的木头不用矫正工具就自然挺直,这是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定要用矫正工具矫正才会挺直,这是因为它本性弯曲。人的本性恶劣,必定要依靠圣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合乎善良的标准。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有人问:“积累后天人为的礼义,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制定出礼义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陶匠和制粘土制成瓦,那么,难道制瓦就是陶匠的本性吗?木匠砍削木头制成木器,那么,难道制造木器就是木工的本性吗?圣人制定礼义,好比陶器匠人调制泥土制成瓦一样。那么,积累人为因素而制作的礼仪,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人的本性,即使贤明如同尧、舜,残暴如同桀、跖,他们的本性也都是—样;君子与小人,他们的本性也是一样。如果把积累人为形成的礼义视为人的本性,那么为什么又要推崇尧、禹呢?为什么还要推崇君子呢?人们之所以推崇尧、禹、君子,就在于他们能教化改变自己的本性,能做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的结果就产生了礼义;所以,圣人积累后天的人为努力而创作了礼义,这就好比陶匠和泥制瓦一样。因此,积累后天人为的努力而形成的礼仪,难道这就是人的本性吗?人们之所以鄙视桀、跖、小人,这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顺应自己的情欲,他们胡作非为,贪图私利,争夺权势。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这话怎么讲呢?大禹能够成为大禹那样的人,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这样,仁义法制就有可以懂得、也可以做到的性质,然而一般人都具有的素质,也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很明显了。如果仁义与法制不能够认识,也不能够做到,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懂得仁义法制,也不能实行仁义法度。如果普通人本来就没有能够懂得仁义法制的素质,而且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那么,他在家中不能懂得父子之间的道义,在朝中不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现在不是这样,普通人在家中能够懂得父子之间的道义,在朝中能够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既然这样,那么,他可以懂得仁义法制的素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这些具备在普通人身上就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普通人用它可以了解仁义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的仁义,那么他们可以禹也就很明显的了。如果—个普通人,信服道术认真学习,仔细审查深入考虑,坚持不懈,积累善行而不停息,那么他就能够达到最高的智慧,可以与天地相配了。所以,普通人积累仁义法制就可以成为圣人。
有人说:“积累善行可以成为圣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达到,但不可以强迫他们达到。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他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但他不愿意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相互对换,但是他们没有相互对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但不肯这样做。所以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普通人能成为禹那样的人,就不一定了。虽然他不能成为大禹,这并不妨碍他可以成为大禹。用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未必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士农工商他们未尝不可以相互对换为业,然而他们并不曾交换过。由此看来,那么这样做,而未必能够这样做。虽然没有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够不能够,和可以不可以,这两者差别很大。它们之间不能等同看待,道理是很明显的了。
尧问舜:“人情怎么样?”舜答道:“人情很不好,这还用问吗?有了妻子,就不大孝敬父母了,欲望满足了,就不大讲诚信了,取得了高官厚禄了,就不怎么忠于君主,人情呀!人情呀!很不美好,还问什么呢?只有贤德的人才不这样做。”人有圣人智慧的,有士君子智慧的,有小人智慧的,有下贱人的智慧的。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千变万化,但总的原则只有—个,这就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却直接了当,有条理而有法度,这是士君子的智慧;说话滔滔不绝,他的行为却悖乱无理,这是小人的智慧。口齿伶俐,而语无伦次,技能博杂,却无所用,分析问题迅速,但不合乎急需,不顾是非曲直,总希望能胜过别人,这就是下贱人的智慧。
有上等勇敢的人,有中等勇敢的人,有下等勇敢的人。天下有中正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去贯彻执行;在上,不依从于乱世之君,在下,不不混同于乱世之民;仁义道德所在之处,就无所谓贫穷。仁义道德不在的地方,就无所谓富贵;天下人了解他,就愿与天下人共享欢乐,天下的人不了解他,他就岿然自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勇敢的人。礼貌恭顺而心意谦逊,重视信用而轻视财货,敢于推荐贤明使他居于高位,敢于把不贤的人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勇敢的人。轻视自己的生命而重视财物,安于祸乱而多方解脱,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一心要胜过别人,这是下等勇敢的人。
繁弱、巨黍,都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如果没有矫正工具的矫正,就不能自行矫正。齐桓公的葱,姜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留,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巨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良剑,可是不经过磨砺就不会锋利,如果没人使用,宝剑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离、绿耳,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可是,前面要由有马嚼子和马缰绳的控制,后面要有马鞭的鞭打,还要有造父那样能手驾驭,才能日行千里。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资质,聪明的头脑,也一定要跟随明师学习,结交好的朋友。跟随明师,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结交好的朋友,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在潜移默化种进入仁义的境界,这是于观摩效法的结果。如果跟随不好的人相处,所听到的就是欺诈、虚伪的事情,所看到的就是肮脏、欺骗、下流、贪婪的行为,自己将要受到刑罚和杀戮还不知道,这也是由于观摩效法结果啊。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左右的臣子也就清楚了。”这就是观摩效法的结果啊!
注释。
(1)伪:人为的,伪装的。
(2)疾:通“嫉”,嫉恨。
(3)从:放纵。
(4)枸:读“均”,弯曲。檃栝:使弯木变直的器具。
(5)砻厉:磨的意思。
(6)偏险:行为偏斜。
(7)扰化:驯服教化。
(8)恣孳:任意放纵。
(9)及:达到。
(10)事:做,为的意思。
(11)朴:本质。
(12)长:尊长。
(13)恶:疑问词,何。
(14)故:通“固”,本来,原来。
(15)埴:一种细密的粘土。埏埴:调和粘土制做陶器。
(16)陶人:这里指制作陶器的人。
(17)假之:假如,如果。
(18)拂:违戾。
(19)中:内部,这里指自身。
(20)生:通“性”。
(21)有:通“又”。
(22)法正:同“法政”,法制。
(23)当:通“尝”。当试:即尝试。
(24)倚:就此。
(25)哗:应作“跨”,即人数多的踞于人数少的之上。
(26)征:征验。
(27)辨合:分析与综合。
(28)与:从。
(29)生之:指性善之说。
(30)辟:读“譬”。
(31)跖:古代农民起义的领袖。
(32)曾骞:曾是指曾参,骞是指闵子骞,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
(33)敬文:恭敬有礼。
(34)涂:通“途”,道路。
(35)唯:这里应为“虽”。
(36)本:掌握。
(37)伏:通“服”,从事。
(38)使:迫使。
(39)相为:相互转换。
(40)相为事:这里指调换职业。
(41)衰:减弱,降低。
(42)又何问焉:这句话是说,人性是很明显的啊。
(43)知:通“智”,智慧。
(44)类:美好,善的意思。
(45)佚:应为“扶”,辅助的意思。
(46)谄:应读“滔”,形容说话滔滔不绝。
(47)不急:不急于实用。
(48)中:正道。
(49)俗:以……为俗,习染。
(50)傀然:伟大的样子。
(51)恬祸:安于祸患。
(52)繁弱、钜黍:古代良弓名。
(53)騹:读“骐”。
(54)靡:观摩。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代表著作《荀子》中的《性恶篇》对人性的本质与善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阅读《荀子性恶篇》后,我深受启发,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荀子性恶篇》中明确指出人性的本质是恶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带有一种纯粹的自私和贪婪的倾向,人的天性比较容易被欲望所左右。荀子认为,人一旦追求个人的利益,就会失去道德观念,产生各种不良行为。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警惕人性的弱点,要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不让自私和贪婪之心控制我们的行为。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即是命”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是无法改变的,它已经注定了人的命运。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养来克制和约束人性的恶,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理想。荀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机遇,更取决于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约束和修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再次,《荀子性恶篇》中讨论了性恶和人伦道德的关系。荀子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而人伦道德的建立和维护则是为了约束和制衡人的欲望。他认为,人性的恶只有通过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引导和约束才能得到遏制。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伦道德的建设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坚持伦理原则,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有效地约束和制衡人的恶性,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此外,《荀子性恶篇》中还强调了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重要作用。荀子提出了“心性不悟则无教”、“治术乱则必传世”等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让人性的恶被约束和改变,促使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这一观点启示我们,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引导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荀子性恶篇》中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欲望和私利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不良行为和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荀子的思想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警惕并改变我们的恶性本性,追求道德修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也应当重新审视教育的重要性,改革教育制度,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种种努力,才能使人性的恶被约束和遏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荀子性恶篇》是一本思想深邃、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不是不可遏制的。只有通过道德修养、伦理原则的引导和约束,以及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约束和改变人性的恶,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化对人性的认识,提高道德水平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荀子,古代中国战国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儒家代表。在《荀子》一书中,荀子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性恶论”和“公心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化的手段来约束自己;公心论则强调了人们需要追求公正正义,弥补个体自私的局限性。
第二段:性恶论的观点。
荀子的性恶论是人性本恶的极端表现。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善恶之分只是后天教化的产物。他将人性比作一块原始的石头,只有通过去其糟粕,磨砺自己才能与周围的人一起生存下去。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但仍被后来的哲学家广泛接受和发扬光大。
第三段:公心论的观点。
荀子的公心论是儒家思想中对个体自私局限的一种弥补。他认为人们需要注重公正正义,而非仅仅关注自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荀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强调了大公无私的理念。尽管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其倡导的精神仍然值得人们去追求和崇尚。
第四段:荀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荀子的思想,虽然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其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特别是其性恶论观点,对于人们认识自我和教育孩子具有很大的启示。同时公心论也仍然是重要的价值追求,需要每个人在实践中去坚守。
第五段:结论。
荀子的哲学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儒家学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提出的性恶论和公心论思想,对于读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道德价值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荀子所强调的对道德时尚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仍然对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想被后世称为荀式思想,被誉为“荀子学派”。在阅读《荀子》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荀子》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荀子的基本思想和道德伦理观。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书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充满哲理和智慧。它不仅让我对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起了我对人生、社会和自我人格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第二段: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人性论、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观等。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只有通过教育、礼制等手段才能使人道德上得到改善。他提出“为恶不去,为善不来”的观点,即认为人的本性不良,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改善。此外,荀子的政治思想也很重要,他认为国家富强要依靠君主的选才用人和政令的制定等途径来达成。在道德伦理方面,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善是错误的,由此得出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观。
第三段:荀子思想的意义及启示。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他的思想让中国古代知道了如何治国安邦、强健自身、与世界接轨。同时,荀子的思想也给今天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启示,即惟有教育、信仰、良政才能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第四段:荀子思想的不足。
荀子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他过分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性本善的一面。他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性问题,而是通过人为教育来改善人性。另外,荀子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漏洞,他过于强调君主的权威和专制。这些都是荀子思想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第五段:对自己的启示和收获。
在阅读《荀子》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对自己的人生、人格、社会和国家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了解《荀子》的思想之后,我对中国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荀子》是一本非常深奥的哲学著作,它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收获颇丰,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所体现。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荀子的《性恶篇》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道德的起源,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人性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巩固。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通过五个连贯的段落,从对人性的本质的认识、社会道德的形成、人性的教化、人类自身的改造以及思考人性善恶的辩证关系,来阐述对《性恶篇》的理解和心得。
人性是荀子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在荀子看来,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邪恶的倾向,人们自然而然地追求自身的私利,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这种自私的本性是人性恶的根源。荀子通过列举各种例证,论证了人性的恶劣。尽管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认为人性应该是本善的,但荀子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思考,为人性恶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我看来,荀子的观点深刻而准确,他认为人类的心性是本恶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道德的形成,对人性的教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子指出,人性恶的根源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得到改善。社会道德的规范和人们的善行可以对人性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塑造。如果没有道德的束缚和社会的规范,人性中的邪恶倾向将得到放任和扩张。荀子提出了“先王之教民也,必正其意,使恶深恶必`也”的观点,强调通过教育和道德来引导人性的恶。这与里士满的说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人性的个体主义是需要通过道德和社会约束来进行纠正的。
人性的教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荀子认为,通过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自身的邪恶倾向,并培养出一种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荀子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改变人性的本质,使其趋于正直和善良。荀子还提出了“学不完天下之理,则不易恶乎心”这一理念,强调学习对于人性教化的重要性。我深深认同荀子的观点,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净化和升华。
尽管人性恶的根源难以根除,但人类可以通过改造自身来实现人性的善。荀子提出了“可使为善”的观点,他认为只要人们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努力追求善良与正直,就可以实现人性的改造和升华。这种改造需要个人的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奋斗,同时也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教育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恶的观点并不是要否定人类的改变和进步的能力,而是提醒人们要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而更加努力地追求善良与正义。
在思考人性善恶的辩证关系时,我认识到人性是复杂且多样的。荀子强调了人性恶的本质,而孟子则更加强调了人性善的方面。然而,这两个观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人性中既存在着邪恶的倾向,也包含了一定的善良性格。人们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行为。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人性的善恶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极端,而是要认识到人性中复杂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教化,才能实现人性的善良与正义。
总而言之,《性恶篇》的阅读让我深刻了解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道德的形成。通过阅读荀子的论述,我认识到人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中既存在邪恶的倾向,也包含着一定的善良性格。人性的教化和改造需要个体的努力和道德的引导。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性的善恶是相互依存、辩证的。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的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阅读荀子的著作以及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我对他的理论和观点产生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贪婪、自私的本性。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自律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克服自己的贪欲和欲望,成为真正的人。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修行来实现。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贪婪和私心,努力追求道德的高地。
其次,荀子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他认为,我们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提升的。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行来调整和引导的。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心智和情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完善和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情感素质,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加稳定和健康。
第三,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仪式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这一观点使我开始思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正常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规范,我们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不断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道德建设,为构建一个公正和有序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荀子关于君子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不仅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遵循道德准则,还应该具备指导和影响他人的能力。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修行,还要积极地影响他人,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道德的楷模,用我们的言行来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荀子的思想启示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我们才能将自己的道德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使我明白,要想真正实践自己的道德信念,不能只沉浸在思考和理论中,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荀子的思想对我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人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他对心理发展的探讨,让我明白人的自身素质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他对君子的要求,使我明白一个人不仅仅是通过个人修身养性来获得道德成就,还要努力影响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荀子的思想引导着我们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无论是古代的儒者还是现代的新人,都可以从荀子的思想中得到启示。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强调人性的恶,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约束人性恶的观点。在阅读《荀子》一书后,我对荀子的性恶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荀子性恶的观点,并阐述我对此的感悟。
首先,在荀子的观点中,人性被认为是恶的。荀子认为,人有一种本能的自私本性,在不受任何制约的情况下,人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无论是通过欺骗、暴力或其他手段。这种自私本性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荀子引用了人类自然状态下的例子,比如禽兽,来证明人性的恶。他认为,禽兽的本性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无论是通过掠夺、食肉还是其他手段。荀子的观点,深刻地反映出人性的普遍性和固有的恶。
其次,荀子提出了通过教育和法律来约束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恶是可以被改变和控制的。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和培养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他提出了“性恶可以教化”的观点,意味着人可以通过教育来克制自己的自私本性,并培养出高尚的品格。此外,荀子还主张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约束人性恶。他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保证,可以对人性恶进行约束和制约。
第三,荀子对权力与政治的观点与他的性恶观相呼应。荀子认为,统治者具有高尚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可以通过正直和慈悲来约束人性恶。他强调,在一个社会中,权力者的德行和领导能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荀子也强调统治者的义务和责任,他们应该追求公正和人民的利益,以解决社会问题和保障社会的和谐。荀子对政治和权力的思考,与他对人性恶的认识密切相关,并强调了统治者的职责与约束。
第四,在荀子看来,忍耐和自我约束是约束人性恶的重要方法。他认为,通过自我约束,可以防止人性应有的恶行。在荀子的理论中,忍耐被描述为与自我利益相抗衡的能力,是一个人达到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的首要条件。荀子认为,通过自律和克制欲望,可以使个人具备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行为。
最后,我对荀子性恶理论的体会是,虽然人性确实存在着自私和恶的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被迫接受这一本性。荀子的观点强调了教育、法律、政治和自我约束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性的恶,并促使人追求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行为。荀子的性恶理论提醒我们,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对于人性的改变和塑造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超越人性的恶,创造出和谐的社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荀子的性恶理论揭示了人性的恶和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教育、法律、政治和自我约束等方面的措施,我们可以约束和改变人性的恶。荀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探索人性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以荀子的理论为指引,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这一理论在我接触荀子的著作后,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的深思。在阅读荀子的作品《荀子·性恶篇》后,我对于荀子的性恶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荀子的性恶论能够给人们带来指导和启示,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让我意识到人性的普遍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有恶的本性。这一观点让我想起了自己和身边人的种种瑕疵和过错。人们总是有着各种欲望和冲动,往往会因为私欲而伤害他人。这种恶的本性,不仅存在于普通人之中,也存在于权贵和统治者之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时常会被种种欲望所引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荀子的性恶论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性的普遍性,不再怀疑自己的过错和缺点,同时也不再过于苛求他人的完美。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引发了我对人性是否无法改变的思考。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强烈的对比。人们对于人性本质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个体和社会对人性的期望与要求。荀子的性恶论似乎告诫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在的邪恶冲动,避免行为上的过失。但同时我也在思考,是否人的本性真的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净化和提升自己的本性?荀子的性恶论给了我一个启示:即使人性本身带有一定的恶性,但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我们仍然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让自己成为更加善良和正直的人。
最后,荀子的性恶论让我对人性的认知产生了一种触动。在阅读荀子的作品后,我开始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无论是善恶之间的纷争,还是道德的多样性,都在我的思考中得到了一种启发。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制于种种欲望和冲动。而面对这些欲望和冲动,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抉择?荀子的性恶论给了我一个思路,即我们应该通过对自己的本性的认知和反思,不断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善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荀子的性恶论给了我对人性的新的认知和思考。人性的普遍性、可塑性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都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荀子的性恶论给了我一种启发,即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自我修养,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自身的恶性冲动,走向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荀子是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有着重要的贡献。我最近读完了《荀子》这本书,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非常重要,其核心思想是“天下大同”,他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和特点,国家的福祉是在每一个人尽其所能,各司其职,共同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基础上实现的。他反对奴隶制和农民轻蔑商业的观念,主张在社会中有组织地利用劳动力,实现社会生产和规划,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三段:荀子的道德哲学。
荀子的道德哲学主张的是“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宏观的教育和制度来进行批判和纠正。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没有认识到人性恶的本质,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和现代的思想启示都很大。
第四段: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非常高妙,他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个体的修身是伦理生活的基础,齐家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治国是政治生活的基础,平天下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他强调教育的本分,认为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国家发展的标志。
第五段:结论。
通过对《荀子》的学习,我认为,荀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深远。他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教育思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我相信,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荀子的思想将会给予我们重要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哲学,实现我们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我最近读了一些荀子的作品,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读荀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荀子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性恶论”,即认为人性本恶。相比之下,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改善。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我开始反思人性的本质。我现在相信,虽然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都受到先天条件的影响,但我们也有能力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善自己,实现真正的人性升华。
其次,荀子对治国方略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仁义智能的品质,才能为国家带来富强和安定。荀子认为,君主应该教育和培养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还提出了“海纳百川”的理念,即国家应该容纳各种不同的人才和意见,而不是固执己见。这些思想给我启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能通过修身养性,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另外,荀子关于教育的观点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而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念,即教育应该以家庭为基础,以三纲(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为目标。我深深地认同这种观点,我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使其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
此外,荀子的思想也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他强调修养和努力的重要性,提倡奋发向上,努力追求完美。他的思想给了我积极的能量,激励我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他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全面发展的观念也让我认识到,只有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读荀子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对于理解和塑造人性、治国方略、教育方式以及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会继续深入研究荀子的思想,努力将其应用于我的生活和实践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更多努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荀子思想的精髓传承下去,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五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荀子》中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其中,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良自身。荀子性恶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议。本文将以荀子性恶论为主题,探讨个人对其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荀子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让我深思。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婪自私、追求欲望、缺乏道义约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荀子的性恶论更为悲观。然而,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渐渐认识到,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不能仅凭自身的本性来界定其道德价值。人性的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出于生存和自我保护的需要。正如荀子所说:“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人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会选择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甚至违背道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彻底的恶,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来改善自己的行为。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而情可善”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而善良的情感则是后天所形成的。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心理学的发现相符。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塑造人的情感和性格。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榜样示范,我们可以培养出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有公德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一些例子中看到:即使是本性恶劣的人,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情感的感动,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荀子性恶论并不否认人的善良和道德,而是提出了人性的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修行来进行约束和改良。
再次,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纠正人性的偏差。他提出了“劝学”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利用学习的机会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荀子认为,教育不仅可以纠正个体的道德偏差,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互相鼓励和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学校教育方面,荀子主张以理性和人道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习和品德的双重能力。荀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启发,我认为教育确实是塑造人性和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传承优秀的文化和道德传统,我们可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道德约束的公民。
最后,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观点,荀子的性恶论也引发了不少批评和反思。一些人认为,过于强调人性的恶会削弱人们的信任和合作,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然而,我认为荀子的观点并不是一味的悲观,他既承认了人的本性恶,又提出通过教育来改正。对于社会而言,这样的观点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人性的善良,而应该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同时,荀子的观点也提醒我们,不可放弃对人性的改善的信念,要相信通过教育和修行,每个人都能够变得更好。
总之,荀子性恶论给予我们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启示。人性的本恶虽然存在,但人们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后天修行来改良自己。荀子的教育观点和对人性的理解,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启发,也对社会的建设和治理提出了有益的思考。由此可见,荀子的性恶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人性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六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荀子》以其思想丰富、文字精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它主要讨论了人性、政治、伦理等问题。作为一部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人类思想、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启示,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参考。
第二段:个人读后感受。
阅读《荀子》让我深刻感悟到人性之复杂,也更加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一些问题。《荀子》中的观点往往站在人性的角度,并试图给出相应的解决途径。观点独到,是其最大的特点。尤其是对人性的看法,荀子认为心性本无善恶,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的品行,因此他强调人类应该通过教育修养来达到道德的高度。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指导意义,例如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意义。
第三段:为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在追求自由的时代,大家往往会无视其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看重自己的个体欲望和出息。在这种情况下,读《荀子》可以引导现代人更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荀子认为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维护社会利益才是是真正有价值的行为,这对于我们今天追求公共利益何为最大化的决策和行动,具有启示作用。
第四段:关于政治的思考。
在《荀子》的思想中,荀子对政治的探索占有着很大的比重。荀子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人类的福祉,因此政治家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他还强调君主的道德素质和领导能力,在领导集体中,只有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才能引领组织健康发展。这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政治问题和领导人素质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五段:总结和结论。
《荀子》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还从多个角度对人性、政治、伦理等问题进行探讨。阅读《荀子》不仅能够深化我们的思想,还能够进一步拓展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因此,在当代社会中,继续阅读和思考《荀子》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道德、政治、教育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启示。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七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荀子认为,人类有本能的恶,需要通过修养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在荀子的价值观中,节制、克己、智慧、恭敬、忠诚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价值观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修养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他认为,人类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去达到这个目的。因此,荀子主张通过约束和教育来限制人性中的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达到道德的升华。
荀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在当代,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人沉迷于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忽视了自己的人性缺陷。荀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欲望,要懂得克制自己,要追求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四、荀子对领导者的启示。
荀子的思想对领导者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诚信、忠诚、谦虚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在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在现代社会,领导者要时刻清醒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为人民群众造福。
五、结语:荀子精神的永恒价值。
荀子思想的价值在今天依然被认同和弘扬。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修养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在当代社会,这个观点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荀子的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在生活中行为的准则,它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真谛,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方向。荀子的思想精神是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追求卓越的生命智慧,它是带领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八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的《荀子》被誉为“道家之荀子”。其中,性恶篇是他思考人性本恶的重要篇章。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乱岁月,荀子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本能。通过研读荀子性恶篇,我对人性的本质及如何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基于自私自利的本能。他说:“人贵有恒,尊不人宜恶焉。”这句话表明人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相通的,人之初就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到改善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往往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种自私自利的本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性完全恶劣,只是展现了人性的一面。
其次,荀子提出了教化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强调道德教化的力量,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自己的人性达到一种相对正义和善良的境地。荀子认为,人性原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塑造自己的人性。正如他所说:“人之有性也,荡也一。”人性可以像衡器一样,通过教育的矫正和自我修养的努力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使自己的人性得到完善和提升。
再次,荀子对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启示给出了宝贵的经验。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通过明智的政策来引导人民的行为,让人们能够按照公共利益行事,使社会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同时,荀子也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约束人性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人们的人性趋向于善良和正义。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而言,荀子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如重视道德教育、加强法治建设等。
最后,荀子的性恶篇还告诫我要警惕人性的阴暗一面。在面对人际关系、利益纷争等复杂情境中,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内心,不被人性的自私自利所主导。我们应当保持善良的本性,做到宽容、正直,并努力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为社会的向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荀子的性恶篇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不容忽视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塑造自己的人性。在治理国家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我们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荀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人性的视角,同时也告诫我们警醒自己的阴暗一面。只有不断加强修身养性,使自己的人性得到提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于社会,并影响他人。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九
大家好!我方认为:人性本恶。
开宗明义,人性本恶中的本,无论是本来,原本,还是根本,在字典里都是事物的开始的时候最初根源的意思。虽然大家对善恶的标准都有自己的评判和思想,但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方荀子的性恶论与西方原罪说便遥相呼应。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鲁迅,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对方辩友身为祖国的花朵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真是让我痛心疾首啊!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恶。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各大学术门类的研究均已证明人性本恶。人类学上,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
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秦的暴政到日本侵华战争到今天的利比亚混战。可见,千万年以来人类都还是保留有人类的劣根性啊!教育学上,有研究表明,等孩子长到两岁时,以殴打他人撕咬玩具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此外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众所皆知了。
第三,人有理性悟性和可塑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
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所以在现实中,法律,教育,道德才愈加重要。但我们不是改变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塑造人的社会属性。
而对方辩友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方要尖锐指出:人性本善是某些不愿直面真我的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最大借口。是普天下最大的谎言!所以我方坚持真理:人性本恶。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走进共青团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10篇)
- 最新上课捣乱检讨书(大全14篇)
- 学习中国园林的心得体会实用 对中国园林的感受(4篇)
- 马云的事迹及心得体会(精选11篇)
- 最新杜绝十种做派心得体会(优质11篇)
- 2023年幼儿园学习成长心得体会(大全13篇)
- 2023年观看女子篮球赛心得体会如何写(优秀16篇)
- 调研偷税漏税的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2篇)
- 2023年财务1加x考证心得体会范文(实用9篇)
- 警示教育林业职工心得体会(优质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