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0:54:48 |
- ZTFB |
- 11页
写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那么如何写一篇扎实、精彩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其次,可以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思考其中的收获和教训。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宜的写作方式,如记叙、议论、抒发等。另外,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并通过个人观点和实例来支撑论述。最后,审阅修改一篇心得体会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找他人帮忙检查语法、表达是否清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思路。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学校,或上相同的学校而遇见不同的老师。因此,教师也可被看成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非共享环境因素。
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对象与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态度,教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教师尊重青少年、平等对待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获得真实和坦率,更能表现自己,更自然地与人相处。我国研究人员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过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是:热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学识渊博;方法;态度;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兴趣。在一项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三国青少年都把教师“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蔼可亲”、“乐于言谈”这四项条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3页)。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和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权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斥责和训斥较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极易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类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当然,其他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摘要: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关键词:个体道德发展道德心理研究儿童心理理论。
一、引言。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各种理论和流派百花齐放,相互影响和渗透。道德心理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时期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皮亚杰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柯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构造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柯尔伯格所开创的公正主题和后来其他道德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爱和宽恕主题,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题。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而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为突出。他认为德性的形成是通过直接强化和榜样示范的间接强化而实现的,所以他对道德发展这样的术语持有不同观点,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出现的重奖励和惩罚的德育方式。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来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对道德心理研究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加深和扩展对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剖析。
在学术界关于“到底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众说纷纭,一个基本的看法是,儿童心理理论是儿童对他人心理以及心理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理解错误信念为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从其发展过程看有两个阶段,即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经典研究主要是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逐渐提出了儿童心理理论获得和发展的模型。
(一)经典错误信念研究。
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是理解了“错误信念”。目前以韦尔曼(wellman)和普那(pemer)的“错误信念任务”为这方面的经典实验。如研究之一,两个女孩,一个叫安娜,一个叫萨丽。
萨丽把一个小球放到一个筐里,盖上盖子,就离开了。可是当萨丽不在的时候,安娜把小球拿出来放到自己的盒子里。问儿童:“萨丽回来会到哪里找小球?”研究者发现,3岁的儿童多认为萨丽会到盒子里找,正确判断率只有10%,而4岁的儿童多认为萨丽会到筐里找。这是因为三岁的儿童把人的心理认识(即wellman和pemer的信念)等同于客观世界的事实,也就是不能认识到客观世界是一样的,但人的主观反映却可以不同,而四岁的儿童就可以突破这种限制。目前一般认为能正确解决“错误信念任务”,即能正确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一般以此作为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
有研究者在把“错误信念任务”作为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标志以后,开始从整体上思考儿童心理理论获得的模型。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建构理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如同科学理论形成一样是个理论建构的过程,并且随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模仿理论认为,儿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过内省自己的心理,从而间接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如果按照这一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理论是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上通过移情能力而获得的。
匹配理论强调,儿童必须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各自心理活动上都属于等价的主体,儿童不断面对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上的相似性,从而促使儿童不断深入这种对等价关系的理解,逐渐形成系统的对心理活动的认识。
以上三者都有各自的实验研究或演绎推理的支持,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以上三者都认为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心理活动或状态的知识,是后天形成的,这是共同的。现在不排除这种可能,那就是儿童在认识了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等价的主体地位后,才有可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过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间接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在这种复杂渐进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心理理论,也就是说三种模式都能说明问题的某一方面,但综合起来可能更全面。
正确解决“错误信念”问题,标志着儿童获得了心理理论。关于在此以后儿童心理理论是如何发展的,研究者们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韦尔曼认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过程。儿童最初的理论是建立在“欲望心理学”上的,即他认为他人的行为是受欲望制约的。随着年龄发展,儿童会发现,仅靠欲望来解释人的行为是不够的,渐渐出现了“欲望一心理理论”,即儿童通过对信念和欲望及其与行为关系的认知来解释和预测行为。但是到了七八岁之后儿童又逐渐开始发展起对他人人格特质的理解,即不仅从信念和欲望这些方面来解释行为,而且还会从不同时空中抽象出稳定的人格特质来作为解释行为的又一依据。
普那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拥有元认知能力后,标志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质变,以后心理理论的发展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变化,其中量变主要体现在能够理解的心理状态的嵌入量在不断增加,如:从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发展到对二级信念的理解。前面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实验是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对二级信念的理解就是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如果把类似与前面的实验情景改变一下就是考察儿童对二级信念的理解。故事如下,约翰和玛丽在公园玩,有人在卖冰棍,玛丽想吃冰棍,但没带钱就回去拿钱。过一会儿,约翰饿了也回家吃饭去了。约翰走后,卖冰棍的人到学校去卖了。
玛丽拿钱以后半路上遇到卖冰棍的人,就跟他一起到学校去买冰棍。约翰后来到玛丽家,玛丽的妈妈说玛丽去买冰棍了,约翰就去找她,问儿童:“约翰会niu1.,找玛丽?”研究发现儿童只有6岁以后,才会认为约翰会到公园找玛丽,即儿童能正确认识到“玛丽认为卖冰棍的人在公园里”。这虽是个错误信念,但它却是约翰实际的二级信念,约翰会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所以到公园找玛丽。
儿童心理理论虽然是个新名词,但它实际上与我们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中的许多已有研究是一脉相承的,是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一个新的视角。而品德心理是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经典研究领域,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三、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
自从20世纪初皮亚杰对道德心理学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以后,心理学家对个体道德发展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其中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许多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成果如果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来看,其实质内容与儿童心理理论是一致的。如:自我中心主义、他律和自律道德、观点采择和移情、道德情绪判断研究等。
(一)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获得心理理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认识到他人与自己一样是有一套对外在事物的观点,即拥有关于世界的信念,而每个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尽管这个信念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也就是认识到别人可能具有与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会引起不同的行为。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是特指儿童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以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这种混淆使个体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思维处于前概念时期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在4岁左右结束。很显然。自我中心主义使儿童不能区分他人观点与自我观点的不同,而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要求儿童能认识到别人可能会有与自己不一样的信念和行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以摆脱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主义为前提的。从实际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韦尔曼和普那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发现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分界的年龄,而这也正是自我中心主义存在的前概念时期结束的年龄。
(二)自律道德。
前面说过,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为前提。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主义和道德实在论是导致他律道德的关键的原因,自我中心的儿童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们把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从而会自发的尊重准则和服从成人的权威,因此没有获得儿童发展理论的儿童是不会出现自律道德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认识上逐渐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道德问题,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他人的心理具有认知能力。也就是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三)观点采择与移情。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它是根据有关线索推断他人内部情感状态,并且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反应。如觉察到他人伤心,自己也能体验到一种难过情绪。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霍夫曼指出:移情会成为儿童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艾森伯格也发现自愿助人与移情分数呈正相关。艾森伯格将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出现助人行为阶段。其中,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初始阶段,即对他人需要的注意,他人的需要是属于他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他人的心理状态,儿童能对其注意显然本身就是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
在整个儿童期;无论是观点采择还是移情都是品德与社会化发展中经常涉及的领域,观点采择与个人的移情相互作用进而促使了利他行为的产生,而观点采择和移情都需要正确地认知他人的观点和情绪,这实际就是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之一。特别是米勒关于递推的观点采择理论与普那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心理嵌入量”增加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四)道德情绪归国判断。
以往的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即道德认知上。而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一种新的研究动向,即研究道德情绪及其归因判断。研究者们试图探索个人在某种道德情境中对他人的情绪及其原因作出推论判断。情绪对行为具有激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一个人具有了某种道德情绪,会成为个人产生某种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可以引发并维持个体的道德行为。如有人看到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受伤躺在路边,心里觉得很同情,并且忿忿不平,想到底是谁把老人撞伤的,这种同情和忿忿不平的情绪促使他可能先把老人送到医院再去公安局报案。
研究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发现,儿童对犯过者的情绪判断及归因有三种模式,即高兴——难过;难过——高兴,难过——高兴——难过。三种模式由于实验设计的一些因素处理和研究重点不同,导致出现结果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先提供一个犯过情境。然后让儿童站在犯过者的角度推测犯对者的情绪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是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意识到别人与自己一样也有心理反映,也就是对他人心理状况的认知。所以我们说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的研究与儿童心理理论在内容上是有一定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方面,即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四、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一)传统的道德研究方法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还是艾森伯格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法,实验所用的材料多来自于儿童的实际生活,通过投射来进行研究。首先向儿童呈现一个道德故事,其后跟随一个问题,如“你认为主人公会怎么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建立在儿童能在道德故事提供的线索基础上对他人的道德抉择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并能对其行为作出预测。因此支撑了道德心理发展了几十年的传统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很小的儿童如果还没有获得心理理论,那就无法使用对偶故事或两难故事来测查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虽然现在有些研究者打破了单一的情景故事方法,开始使用其他的道德研究方法,如有人通过对品德词语的内隐记忆研究来间接反映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但是使用最多的还是投射故事法,所以说道德研究方法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儿童心理理论促进道德心理研究内容的扩展。
儿童心理理论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外延和内涵大小是不同的,前看是儿重对他人心理及其与行为关系的认知。而他人的心理内容很丰富,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有知、情、意三方面,个性心理又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儿童对他人心理的不同子系统及其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就相应的成为儿童心理理论的不同研究内容,儿童对这些不同的子系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按照韦尔曼的观点;对他人个性特质的认知是到七八岁后才能形成。品德是社会性中的核心成分,它们也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些方面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其他主题都是道德心理领域的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理论虽然在次级结构中可以分为知、情、意,但就其是本质来说只是认知,因此要比道德心理的外延小一些。
儿童心理理论可以启发道缚心理研究新课题。目前道德心理在认知方面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第一层次,就是研究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认知或社会认知,而几乎没有专门涉及第二甚至更复杂的认知,如对他人是如何认识另一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的把握,以后我们可以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同时品德也可以成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内容,可以研究儿童在对他人的具有价值判断的品德的认知与一般意义的心理活动或状态的认知在发展上有何不同。
总之,以儿童心理理论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必然会对我们的道德心理研究产生多方面的启发,从而促进道德心理研究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家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听了张教授的报告之后,再结合十几年的教育经验,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总结如下:
人的健康,应当是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习任务重,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是,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因此,许多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有的头晕眼花,大脑一片空白,严重影响了高考成绩。这都是过重的升学压力造成的。当前升学、就业紧张,中学生心理压力过重,主要压力来自家庭和社会。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就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了子女的心理;学校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心理带来紧张,不安。有的中学生整日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影响了学习。
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阿哥”或“格格”,从小备受父母的爱护,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宠爱,物质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太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些中学生生活上攀比,摆阔,穿名牌服装,生活上浪费。过生日请客送礼,平日吃饭下饭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追赶“新人类”,无心学习。
社会情况复杂,许多家庭出现异常变化,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打击,使学生变得内向、自卑,对他人失去了情感,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失去了工作,下岗待业,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的艰辛给学生心理带来刺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的父母关系不和出现家庭争吵,甚至暴力,严重伤害了学生那颗纯净的心,内心痛苦不堪。
中学生内受青春期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港台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异,禁不住对异性好奇、爱慕。有的中学生谈情说爱,有的陷入单相思,备受感情的折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
许多中学生迷恋“网吧”,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自我“陶醉”而不能自拔。自我多情,弄虚作假,欺骗别人的感情,有的“通宵达旦”夜不归宿,身心极度疲劳,荒废学业。这种例子不少见,报纸已加以报道。更有甚者,有的猎奇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消费,就从家里偷,甚至向小学生敲诈,走向犯罪的道路。
温室的花朵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打击。许多中学生从小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炼,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学校里,教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就感到委屈,痛苦;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到失意,失去信心;没有被评上先进,就恨教师、恨同学;在家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几句,就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寻短见。这都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即使是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其交往对象也可能不同。除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外,与青少年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孩子的同伴群体对孩子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j。r。harris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陈会昌等:《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心理科学》第3期,第264-265页)。他认为对孩子人格留下明显而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非共享环境。
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不是由家庭单独完成的。没有亲密的同伴,孩子可能表现出很多的适应不良,同伴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伴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与具有攻击性人格特征的同伴交往,则青少年容易形成反社会性的人格;与具有利己行为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特点;与团结互助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可能较多地发展合作与助人的特点;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会不知不觉之中学习和发展这种大方的特征。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克制与忍让,学会合作与竞争;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同伴是孩子行为强化的源泉。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受到同伴的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于保持这种行为;如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生活中某些人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作“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99页)。对于孩子来说,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过家长的影响力;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同伴的影响力明显增强。青少年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对事的看法或态度;从同伴或同伴群体中获得反馈,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看法与期望,从而促进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这也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伴关系对孩子人格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青少年阶段,即使是他们到了成年阶段,同事或好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儿童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在这一时期,孩子们的身心发生了许多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变得尤为重要,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的阶段。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实习项目,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与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个领域的心得体会。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与成人截然不同。他们更渴望获得关注和认同,同时也面临着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在这个阶段,朋友和同伴的重要性变得尤为明显,他们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因此,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第三段: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250字)。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实习中,我发现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与年轻人建立良好关系至关重要。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往往更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因此,作为心理科的工作者,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内心,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运用开放性的问题和非言语沟通,我学会了与年轻人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帮助他们分析和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实习中,我遇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从焦虑和抑郁到行为问题和自我形象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了许多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年轻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是提供情绪调适和应对压力的技巧。我们还推崇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鼓励他们寻找积极的心理资源,并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此外,我们还与他们的家庭和学校合作,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以更好地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第五段:心理科实习的收获与展望(200字)。
通过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实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还学到了许多实践性的技能和策略。这次实习让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将来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并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认识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我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更新我的知识,为更多年轻人的成长做出贡献。
总结: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实习是一个独特且有意义的经历,它让我深入了解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并掌握了一系列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次实习,我得以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首先,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课题。普通心理学指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
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儿童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而儿童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20xx年3月28-29日,这一天半的时间我们聆听了登封市局李局长及郑州市教研室唐老师和刘老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以下是我聆听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指南》关注教师的操作性。相比较《纲要》来讲,《指南》更加具体、细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仅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开。而且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对成年人提出了明确要求。读《指南》,指导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指南》关注幼儿学习的可发展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持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好有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北京。
名师从《指南》的概述部分对指南的历史背景、以及《指南》的定位和如何理解《指南》作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对如何理解指南提出了《指南》的性质、导向、怎么导和指南与纲要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解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纲要是针对幼儿园的,《指南》里包括教师、家长、社会相关方面的,纲要是宏观的,内容广泛,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幼儿园的管理、评价等,学习与发展只是幼儿园工作的部分内容。指南微观,在学习目标内容教育建议具体操作性强。指南不能简单看成是纲要的细化,有些内容指南没有。
《指南》提出了每个阶段幼儿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遇到的所有孩子不是都能同时达到同一个水平。在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部分孩子明显高出或低于应有的发展水平。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心理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现象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广泛,其中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作为一名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观察、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心理辅导师的工作经验等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观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能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婴儿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家长的关怀和教育方式的影响较大。一位关心爱护的父母能够给予儿童更全面的照顾,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理特征。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缺乏父母的关心,儿童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反应。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关怀至关重要。
其次,学校教育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平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交往方式,我发现学校教育可以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当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适当的班级活动和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另外,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师,我也有一些工作经验和感悟。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我意识到沟通和倾听的重要性。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种种困惑和压抑,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们的人。通过和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我发现只有真正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我也了解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如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行为塑造等,来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心态和行为。
最后,我认为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关注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儿童和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良好的心理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幸福和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心理学家,教师和家长来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学科,我通过学习心理学和实践心理辅导工作,有了一些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入了解。观察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心理辅导师的工作经验也告诉我倾听和正确的方法在心理辅导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关怀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造福整个社会。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第一期家长学校聘请的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所做的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学辅导的讲座,对如何辅导孩子做数学作业大有裨益。尤其是在辅导中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孩子数学的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听了之后,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大学生乃至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11月至12月,团市委成立专门调研组,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首先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他们进行了个性成熟度测评。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00份、个性成熟度测验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88%。随后,又分别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辅导教师、团委书记和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课题组经过综合分析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情况后得出结论:在哈尔滨市青少年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和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强势诱因。
3、心理问题普遍困扰青少年。在调查目前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程度时,有31.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5.2%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有5.4%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差;有36.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常受心理问题的干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1.8%的人认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或极为迫切。在团市委20组织开展的“哈尔滨青年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中也显示:当代哈尔滨青少年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4、个性成熟程度较低。课题组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个性成熟度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28.4%的大学生个性欠成熟,不善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善于观察问题的各种复杂因素,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56.8%的大学生个性具有两重性,一半老练,一半幼稚;只有14.8%的大学生较为成熟,能很得体的处理大部分事情,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起较良好的人际关系;接受测验的大学生中尚无一人达到很成熟老练的程度。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生活事件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变故或问题。其中,有些事件对于即使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也是唯一的、独特的,即使是同一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相应地就会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心理反应。baltes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对于个体来说唯一的、独特的事件即非标准性生活事件(nonnormativelifeevents)的影响(baltes,p。b。,reese,h。w。,&lipsitt,l。p。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0,31,65-110)。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丁新华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丁新华等:《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第11期,第788页)。他们发现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诸如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人歧视与冷遇、受批评或处分、被罚款、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都与中学生的抑郁症呈显著正相关。王凤芝等人认为,随着生活事件负荷的增加,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增加,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王凤芝等:《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现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第11期,第1407页)。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包括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等),还受制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青少年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庭、同伴、亲属等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学校通过各门课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以及班级、团队活动等,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增进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抗挫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从家庭来说,除了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外,更应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个人情感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以减轻他们担心无法回报父母而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这一方面可能与成年期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整个生命周期内这些事件对人格影响的不断积累有关。
上述所列举的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也不尽一致,还有一些别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工会组织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活动,进行工会建设和各项群众事业。这就要求在财务上依法最大限度地筹集工会资金和财产,并对这些资金和财产进行科学管理,实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国家历来支持工会组织的,从物质上加以保障,为此法律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有明确规定。《工会法》第五章36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建立工会组织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3.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4.人民政府的补助;5.其他收入。建立工会组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本企业工会拨缴经费。以上五种经费来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工会的资产,工会依法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由工会统一支配和使用。下面就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因做以下阐述:。
首先,加强工会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工会的资产不同于工商企业,一般是不会增值的,但是却能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和发挥职工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会资金的耗费,既能产生精神效益,又能产生物质效益。因此,工会资产在工会组织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应起到物质保障作用。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
工会资产管理的物质保障作用表现在,工会为了开展群众活动、举办群众事业、进行工会建设,都要有物质基础。合理安排支出,妥善管理工会资金和财产,正确核算分析工会资金的增减变动,以便使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工会建设的需要得到满足。
这就是工会资产的物质保障作用。而现实工会面临的情况是:工会经费收缴难度大,资金来源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由此体现了做好工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上要体现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到有计划有重点的保障。
工会资产管理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于职工群众和工会建设合理的、可能的和有效的资金需求应给予保证;而对于不合理的、不可能的、效果不好的资金需求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对财务活动的记录、核算和分析中,从中经验,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制止贪污浪费,对的监督做到持之有据,更合理有效地改进。
其次,加强工会资产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工会资产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各级工会资产日益壮大,涉及面广,资产形式多种多样,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现今对工会资产管理从思想观念和现时存在的问题上,都将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于工会资产的认识存在误解,重收入,轻管理;重经营性资本,轻非营业性资本的现象时有发生。收入和支出是预算财务管理的两条主线,工会财务属于预算财务的范畴,因此,从管理上不但要注重经费收入的管理,同时还要注重经费支出的管理,只强调收入,不强化支出管理,就会事倍功半,经费的收入也打了折扣。对于工会所属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一些单位只看中了为之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而忽略了带来了社会效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削弱了为广大职工服务的作用,使工会的形象在广大职工的心目中受到影响,反过来给经费收缴造成了困难,因此也不利于工会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工会资产管理的现状上也存在问题。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工会资产没有明确的产权,其中包括工会的房产、汽车、大型设备。产权不清,职责不明,这是管理好工会资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单位对工会资产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这些单位的工会资产流失、损毁严重,出现随意调拨,借债不还,无专人管理等现象。此外工会经费开支无计划,预算不合理,导致工会资产运转不灵。预算外购建屡有发生,投资缺乏论证,贪大求全,建成之日就是淘汰之时,造成场馆、设备闲置,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加强管理和规范。
通过对工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使我们对工会、资产的性质和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制定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工会经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是工会财务的一个整体,收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用好是目的。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提高整体水平,工会财务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对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明确产权,依法维护。建国之初,从法律上就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做了明确规定。《工会法》、《民法通则》和有关国家行政法规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工会资产的所有权如何确定的问题,总工发[1995]2号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凡是由国家、行政部门拨给工会及其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归工会,所属权属于国家;2.凡是由工会经费技资、政府及行政补助、工会企事业收入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工会资产;3.社会捐赠、国际合作、国际组织援助给我国工会的财产界定为工会资产,工会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4.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行政与工会共同投资形成的资产,政府和行政方面投资部分为国有资产、工会投资部分为工会资产;5.凡是用工会资金投资,以工会名义借款或用工会企业事业收入兴办的工会企事业和工会三产,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工会;6.工会及其企事业与有关方面合资、合作兴建的企事业按工会在该企业中出资额的比例拥有资产所有权;7.已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工会企业,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界定所有权。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规定,我们就能准确界定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合理有效的安排和使用,同时,也能理直气壮的对自己的资产加以维护。
摸清家底,胸中有数。只有充分掌握自己拥有的资产,才能合理有效的加以利用;如果对自己的资金、财产不了解、不摸底,管理和使用就无从谈起。其大量的是对现有资产的盘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清理。要确定工会资产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结构配置如何等等,建立资产备查账簿,对全部资产进行清理登记,摸清底数。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及时报批盘盈盘亏。对于有些产权发生变动的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及时入账,防止工会资产流失。
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工会应切实做好本级的资产管理。资产的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建立健全财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等规范化管理,层层负责,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一账三卡制度:一账是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三卡是部室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卡、总务固定资产管理卡、财务固定资产监督卡。低值易耗和库存材料由管理员建立出入库明细账和财务核销备查明细账,通过清查账目、盘点物资,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工会资产不受侵害。适当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理财意识。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该收回的收回、该赔偿的赔偿、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保值增值,发挥效能。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工会事业单位资产而言。工会的事业单位有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任务,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在服务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各工会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当前工会事业单位普遍滑坡的严峻形式下,保值有望,增值很难。于是许多单位转变经营,变非经营性资产为经营性资产,在这其间必须明确资产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与资产经营者的关系,建立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书面确立,规范经营,防止资产流失。工会事业单位必须分设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的账目,对非经营性资产,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对经营性资产,要计提折旧,计入成本,确保投资足额回收。全总资产管理局对经营性资产的收益有明确规定:大部分收益留在工会事业单位,平衡预算收支,以减少工会或行政拨款,减轻工会负担;将少部分收益以收取工会资产管理费的形式,集中到工会,专项解决工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工会资产管理的诸项措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明确产权是前提,摸实家底是基础,加强管理是手段,保值增值是目的。当然,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方法不仅限于此,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还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中不断探索,加以解决,找出更多适合工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来。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学校,或上相同的学校而遇见不同的老师。因此,教师也可被看成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非共享环境因素。
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对象与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态度,教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教师尊重青少年、平等对待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获得真实和坦率,更能表现自己,更自然地与人相处。我国研究人员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过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是:热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学识渊博;方法;态度;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兴趣。在一项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三国青少年都把教师“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蔼可亲”、“乐于言谈”这四项条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3页)。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和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权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斥责和训斥较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极易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类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当然,其他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和探讨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我选择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是因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热爱和关注。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我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效应对和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困扰。
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到了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扰,以及这些困扰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影响。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以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扰,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同时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知识,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期,我们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扰和挑战。通过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我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增加自我发展的动力。
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参与各种实践项目,与真实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些实践经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和干预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投身儿童青少年心理科行业的决心。同时,这些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钻研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为更多的孩子和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这个行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壮大。
总结: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是一条艰辛而富有意义的道路。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同时,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投身儿童青少年心理科行业的信心和热情。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我能够继续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五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开发潜能,为他们的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的辅导理念.本文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当今社会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聚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445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六
青少年是当前“网络一族”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较差,看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虚拟社会,被深深地吸引进去。
2、孤独心理和社交恐惧症。
如若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缺乏活生生的、有感情的、身体的联系,就容易造成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健康问题。
3、矛盾心理和网络焦虑症。
网络无边无际,瞬息万变,青少年期望着能掌握它、运用它,却又容易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无能,适应不了困难,在上网青少年中出现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
4、失范心理和网络散漫症。
网络采用的是分散结构体系,具有不可控制性。青少年容易形成脱离社会规范的失范心理,甚至引起网络出轨行为。
故不应采用传统的严禁方式,不是封堵而是通过疏与导。其对策如下:
对策之一: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可邀请专家教师为学生开设互联网知识讨论,上健康网。可以定期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和学生上网的良好习惯。开展上网心理引导,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使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
对策之二:强化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让学生远离黑色网吧。要不断强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信念教育,增强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坚决抵制网络垃圾的诱惑,防止出现不良思想倾向。
对策之三:多开辟健康有益的心理网站,提供心理服务和心理治疗。
对策之四: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还应提高自身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对策之五:健全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和法规,形成健康向上的主导心理。
对策之六:培养既懂心理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电脑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使用的迅速增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场竞赛中,我们只有以一种健康、充满****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才可能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败。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七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心理学论文。
1、行为主义失助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塞里格曼(seligman)认为失助又称无力感,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类似于临床上抑郁症常有的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失助者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处境感到无所作为、被动顺从、听之任之,情绪经常低落、抑郁。幼儿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而表现出的失助心理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的付出与得到失衡、福利报酬太低,社会及幼儿家长对自己工作不理解而感到无所作为、情绪低落的一种心理状态。
“社会上的许多人总是把我们看成是‘孩子王’、‘高级保姆’,对我们的工作经常持怀疑和不屑一顾的态度。在许多幼儿家长的观念中甚至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帮助他们看管好孩子,教孩子穿衣服,教孩子乖一点。因而,当我们因为教学的需要,要求家长配合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废弃材料到幼儿园时,班级里的30多个幼儿家长,能得到支持与配合的经常只有那么10个左右的家长。而孩子一旦未得到很好的照顾,家长们就会对我们求全责备。即使照顾好了,家长也很少对我们说声‘谢谢’,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家长这种对幼儿教师工作的不肯定、不尊重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我们的心。”
3、厌烦是由单调工作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当工作内容不变化或只是简单重复变化时就易引起人的厌烦情绪。此外,厌烦还与个人的兴趣有关,如果一个人对一项工作不感兴趣,就容易产生厌烦感。当人产生厌烦情绪时,往往出现分心、唤醒水平下降,从而使工作效率下降。幼儿教师由对工作不满意而表现出的厌烦心理是指幼儿教师由对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的琐碎繁重、案头工作多和所处人际环境复杂的厌倦和烦恼而引起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学习接待之道心得体会精选(实用19篇)
- 春天的亲子约会心得体会报告(优秀9篇)
- 2023年春天的亲子约会心得体会实用(优质9篇)
- 政务服务平台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 政务服务大厅心得体会(8篇)
- 2023年学习接待之道心得体会(大全14篇)
- 2023年英语教育的心得体会简短(模板18篇)
- 2023年对于走进共青团心得体会及收获(通用13篇)
- 参观民航机舱的心得体会总结 客舱心得体会(四篇)
- 中层干部内训心得体会(优质16篇)
- 书画摄影作品学生心得体会实用 书画摄影展实践感悟(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