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 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感悟(七篇)

  • 上传日期:2023-01-02 17:05:04 |
  • ZTFB |
  • 9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辅导对象:xxx

年级:五年级

性别:男

年龄:10

辅导时间:

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教师,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立刻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教师拍桌子,直到教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教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他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教师不一样意,刘某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吵得大家不能上课。

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构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本事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教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人家说他的坏话。

(1)加强家校联系:我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刘某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

(2)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3)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陈某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团体竞赛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

(4)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技术,帮忙夏霖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提高,立刻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刘某在教师、家长的异常关怀下有了一点儿提高。上课专心时,情绪异常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异常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教师批评也能虚心理解,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夏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忙。我相信在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健康的心理是创造完美生活、绘制精彩人生的基石,为了让全校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新石路小学启动了心理健康周主题教育活动。

5月15日一早,新石路小学全体师生集会于操场,在庄严的国旗下,队员代表进行了以“关爱心灵携手成长”为主题的演讲,分享了“瓦伦达效应”,传递了拥有健康心理的方法,心理教师给大家传递了正能量,传达了心理健康周活动安排,期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感受生命的活力,体会真情的温暖,获得心灵的欢乐!

启动仪式上,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承燕教师向全体师生传达了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月及活动周详细的活动方案,并按计划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活动资料:

经过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课等形式,结合曼陀罗绘画在班级内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帮忙学生探索自我,提高课堂注意力,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欢乐学习、欢乐生活。

结合新石路小学实际情景,采用曼陀罗绘画、心理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更多更全面的参与活动,注重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和升华。

对教师、班主任开展亲子沟通方面的心理主题讲座,对五年级女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育女同学学会保护自我,从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心理学理论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提出合理化的提议及方法,帮忙师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利用班班通,选取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电影,组织学生观看,从中获取正能量,提升自我认识,提高主观幸福感,构成进取的体验和进取的人格。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处理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粤教思〔2008〕83号)等四个规范文件和z教育局《z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深宝教〔2006〕149号),切实做好我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个案跟进教育及建档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及个案跟进教育工作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组员:z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三、方法与途径

1、工作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全校学生近期心理健康状况,对个案情况交流分析,制定跟进辅导、教育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案跟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完善学生个案档案

(1)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通过心理爱心信箱、家访、电访等渠道,拓宽学生心理咨询途径,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按照《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档案.高度重视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建立完善学生个案档案,做好详细判断、分析、辅导干预过程记录.要及时进行个案跟踪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纠正行为偏差的学生.

(2)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危机“三预”(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行动方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落实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文明行为,及时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3、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开展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净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一是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以案说教,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二是开学后尽早安排班主任、教师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特别是列入学校个案跟进教育对象的学生,形成学校、家庭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机制.

四、严格报送制度

根据“预警”机制的三个级别,严格学生情况报送制度.

“一般预警”: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心理教师将预警学生情况通报班主任,协同班主任予以关注.

“重点预警”: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心理教师将预警学生情况通报班主任、学校德育处、主管校长,共同采取措施,跟踪个案学生的发展,重点关注.

“特别预警”:在严格保密前提下,学校应及时将预警学生情况报送街道教育办和区教育局群团科,共同采取有效的特别防护干预措施.

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案跟进教育情况交流,将学生个案教育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于每月20日前文件交换至区教育局群团科.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况: 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地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小黄帽,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布鞋,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亲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母亲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附近的商场玩,直到商场关门。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个案基本情况:

小凌,女,十岁,2004年9月转入我校,现为四年级一班学生。

该生身体健康,智力状况和精神面貌良好,衣着整洁,遵守纪律。据其父母反映该生以前在乡镇小学读书时,品学兼优,还担任班级干部职务,但转入我班后,该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课堂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常会走神,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常常不能作答;家庭作业完成质量差,常会少做,有时甚至不做,并找各种借口或理由搪塞,历次测验成绩均不理想;该生不喜欢与他人交往,对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个案行为心理分析:

原本一个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变为现在的不思进取、性格孤僻,小凌的异常行为产生一定是有其原因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儿童大多是活泼好动的,那些沉默寡言、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的孩子多半是在其生活中遇到过不幸或生活经历比较曲折复杂。小凌的父母都在市里上班,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孩子,所以她从小就在祖父母家里长大,与父母分处两地,在祖父母的溺爱庇护下形成自大、任性的性格特点。一二年级在老家上学时的班主任是她的姑姑,她还是班上的副班长,使得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该生转入我校上学后,由于年级的升高、教材的变化、学科的增加,学习上有一个衔接过程,其成绩就不再如一二年级那么突出了,班干部职务也没了,赞扬少了,优越感没了,再加上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不熟悉,缺少伙伴,一时较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其心理上就有一种失落感,一种不平衡,甚至有一种自卑感,产生自暴自弃的趋向。

小凌的儿童时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以及祖辈溺爱的环境中,她的身心发展已经不健康了,散漫、固执、情绪化在各个细节上均表现出来。但小凌毕竟还只是个三年级的孩子,可塑性、不稳定性也是很强的。从她本人的有关表现来看,还是有着被接受、被认可的愿望的。现在及早地发现,尽早地采取措施,就越有利于小凌身心健康发展。个案心理辅导策略:

1、调控情绪,消除失落,帮助适应新环境。

心理学表明,“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那种被尊重、赏识的需要和自我表现 的需要,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在交往中很喜欢听同伴的夸奖”。针对小凌的情况,我就采取了“移情感化法”来诱导引动他,帮助女她消除失落,适应新环境。

我以了解家庭住址、填写学籍卡为由,积极关注她,寻找机会和话题与其交往。为不引起她的警戒,我常常很随意走到她的身边,趁周围人少躬身与之交谈,或寻找机会在放学的路上与她同行并闲聊,增进对她各个方面情况的了解,消除她对我的戒备心理。多次的谈话中,我讲到了自己刚调入这所学校时的一些切身感受,谈到了变换了新的环境后自己的感受,以引起她的共鸣。同时也以自己的经历让她明白,只有主动地将自己融入新的环境中,别人才能接纳自己,认可自己,才能认识新的朋友,而决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每当这样的时候,她总是细心地听,但却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发现仅仅靠单一的交谈是一下子难以奏效的,班级管理教育的心理学方法表明,运用移情感化法要“在学生最需要温暖、最需要体贴和帮助的时候,其效果最佳”。我就更加留意她的每日表现,捕捉最佳的时机。有一个上午,她突然肚子疼痛起来,我没有马上通知她家长,而是先主动地询问了她这几天的身体状况和饮食情况。原来是她早上喝了凉奶造成了胃肠部不适,我安慰着她并递给她一杯热水,然后用手轻轻帮她揉着。看得出来,尽管她当时有些不好意思,但她眼神中对我的戒备没有了。

多次诚恳的谈心,真诚地关怀,她也就接纳了我这个老师,以后的交谈就顺利多了,她也不再是单纯的“听众”了,话匣子慢慢打开了。而后我又找几个班队干部商量,让她们多找小凌一起玩,带动本班同学与她交往,帮助她适应这个新的学习环境。过不多久,小凌就与同学有说有笑的了,与我班的姜雪宁同学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无论做什么两人总是同进同出的。放学后和双休日,也都彼此到对方家一起完成作业或玩耍。

2、移情谈话,目标激励,激发其好学上进心。

小凌和其他同学一样,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但由于变换了新的学习环境,大家对她的长处了解不够,也就得不到他人的赏识,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作业做与不做、成绩好与不好没多大的差别,因此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少做或不做;但内心又有一点孤芳自赏,自以为知识都懂了,多做、少做或不做对自己没什么影响。

针对这个情况我决定通过移情谈话、目标激励的方法来激发她尘封的上进心。

首先,我真诚称赞她头脑灵活,肯定了她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激起她的自豪感;再帮她分析目前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如教材变化了,知识间有脱节;不适应新的老师的教法……指出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是最根本的因素;又引导她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突破的方向,让她用自己的特长来证明自己。然后,我分析了她爱跟成绩较差的同学交朋友的原因——就是这样她能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习题,更多的得到这些同学的赞扬和尊重。这种渴望交往,渴望寻找朋友,想以自己的表现得到同学和朋友的赞扬和肯定性评价,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快会转化为她进一步交往的驱动力。于是,我就分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来激励她,一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就及时地在全班表扬,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一个成功的开始,一步步引导她走向成功。如:小凌表示对数学很感兴趣,我就鼓励她与班中数学课代表结对子,并进行竞争。开始还有差距,渐渐地就接近了,最近的测试中小凌多次获得了满分。我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极大地调动了她学习的积极性,为她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她能在这个领域中达到顶点,显示自己,从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同时,不断地调整其各个阶段的其他学科学习的目标,增强了她学好其它功课的信心,注意安排各种类型的同学与他交往,拓宽了她的交友范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培养其良好习惯。

小凌的进步是明显的,但在她身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她的班主任,我并不为她的进步而沾沾自喜。在平时,我注意观察她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及时修正帮助她,并主动地与其家长联系,了解她在家的表现,汇报在校的情况,与家长商讨适合该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校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效果。个案辅导效果:

现在的小凌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完全融入了班级整体。她的进取心又被唤了回来,学习成绩已处于班级前列,并且能自然愉快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关心班集体,能踊跃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启示: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们学好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其全面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

文明礼仪童谣

1、一分钱,一滴汗,父母辛苦挣回来。小朋友,要珍惜,用心用好每分钱。

2、早上早,中午好,下午放学说再见,见面主动打招呼,千万不要不理又不睬,做个文明懂事的好小孩。

3、说是容易做时难,说到做到难上难,同学之间要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

4、我是小公民,遵守道德好习惯。微笑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会感恩,努力学习求上进,从小做个好学生,长大为国立功劳。

5、同学见面打招呼,耳边响起:你好你好!有了困难大家帮,得到帮助说:谢谢!生活当中起摩擦,不忘说声:对不起!

穿衣、洗脸、理书包,扫地、捡菜、摆筷子,爸爸妈妈夸我做得好,乘上“文明规则”的小火车,奔驰在成长的大道上。

6、和气微笑对朋友,文雅热情对同学,恭谨礼貌对师长,真诚友好对周围。

父母操,祖辈劳,父母爱儿女,父母疼儿女,儿女可知道,儿女何时才回报,就从今日起,就从小事起,为父减点忧,为母分点愁,养育之恩永难忘,永难忘,中华民族传统代代传。

7、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为校园来出力,搞卫生,做宣传,点点小事先做起。点点小事都做起,我是班级小主人,守纪律,爱劳动,身边事儿要注意,身边事儿要注意,爱学习,勤思考,讲文明,有礼貌,我是****好苗苗。

8、太阳升起我起床,刷牙洗脸真干净,背起书包上学校。同学之间团结好,互帮互助友谊情 共同学习齐进步,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9、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我还是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小孩,父母领着,带着玩具来到幼儿园。老师爱,阿姨疼,中午睡个好好觉,可是,有时还会撒娇犯些小错误,妈妈说:瞧,你真是一个小小孩。今天,我穿起新校服,背上新书包,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起文化知识,我的学习还不错,父母老师常夸奖,不过,有时还贪玩,文明守纪要忘记,妈妈说:咳,你真是一个小小孩。明天,我将会完成学业,踏上社会,也许,我会成为老师、医生、军人„„ 我会成为健壮的高大的男子汉,我还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到那时,妈妈你还会不会说我仍是个小小孩。10.人人从我做起来 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江河清起来,要让空气净起来,要让花儿开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人人从我做起来。

11.文明礼貌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有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12.文明乘车歌 同学们,要记牢,上下车时队排好。上了车,不乱跑,准备零钱去买票。车厢里,不大叫,安安静静秩序好。有座位,不去抢,老人孩子照顾到。下车时,不拥挤,耽误时间易摔跤。讲文明,讲礼貌,开开心心上学校。

13.都夸白兔有礼貌 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哎呀呀,山羊公公走来了,摇摇摆摆跨上桥。小白兔,往回跑,站在桥头把手招。“公公请您先过吧,一步一步要走好。” 河水听了哗哗笑,鱼儿听了蹦蹦跳,都夸白兔有礼貌。

14.校园美

教学楼,真热闹。杨柳青青花儿俏。同学们,蹦又跳。讲文明,懂礼貌。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爱环境,出新招。有垃圾,专人管。见废纸,弯腰捡。护环境,人有责。校园美,齐欢笑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助其充分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心理素质和其它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二、具体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交友方式方法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主要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和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养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四、工作措施

1、全员参与,提高师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为此,我们首先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支队伍:一是教师群体,二是班主任队伍。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和理论知识,组织外出学习、参观等途径,帮助老师树立新观念,重视心理辅导教育。

2、面向全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活动性、协同性”等实施原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班级各科教学、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以及整合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在本学期内组织二次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

3、关注个别,重视心理咨询辅导。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关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关注班内心理上比较特殊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辅导者要本着理解、尊重、真诚、同感等原则,协助学生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结合德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互补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品德课、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好学校和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

五、健全组织

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孔庆宏

组员:林功刚邹同英宇丽华

心理咨询教师:

各班主任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况: 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地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小黄帽,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布鞋,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亲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母亲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附近的商场玩,直到商场关门。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孙瑞鸿,女,6岁,小学一年级(2)班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上学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下学期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和姨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到学校经常打同学。课余时间多和男同学交流。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已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她读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三个月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外公外婆常常在外孙女面前哭诉自己女儿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他是三年级(2)班的学生,在班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连作业也不做,父母监督他做作业,他也不听,经常跟同学闹别扭。

(一)分析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这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二)方案

1、转变思想,充分尊重。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感情投入,密切关系。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3、同辈指导,有效控制。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1、孩子,答案就在你手中啊!

曾有一个南非学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感人:有几个调皮的小孩,手中拿了一只小鸟,打算以一种恶作剧的方法,考一考那位拥有智慧的老师。他们准备将一只小鸟握在手中,藏在身后,然后问老师: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老师回答是活的,他们就将小鸟掐死后再拿出来。如果老师说是死的,那么一只活的小鸟将说明智慧的失败。几个孩子很得意,他们仿已经胜利在望。于是,他们找到了老师:“请问,我手中的这只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几个孩子都睁大眼睛,等待着他们心中谋划已久的场面出现。老师面带微笑:“答案就在你的手中啊!”

分析:“孩子,答案就在你的手中啊!”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话语,多么富有人情的期待。教者的智慧将教育活动演绎得恰到好处。

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尊心看成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学生是教育经验的全部本质。当错误变成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料时,那便是美丽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吴刚平博士曾说过: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否则它可能将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评价应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陶行知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对孩子要——倾听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分析:我不禁被故事中的那位深深懂得爱的母亲所打动。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热爱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稚嫩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为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必须放下师者自尊的架子,主动接触学生。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说话,为平等对话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在倾听中要树立这样的信念: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需要。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学生才能更加信任老师,达到和老师以心换心、以师为友的程度。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对教师完全消除隔膜、敞开心扉,教育因此将成为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

3、“学生插嘴”

“学生插嘴”可能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给老师们多少担心、多少困惑、多少欣喜与多少思考啊!作为新教师的我,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插嘴”的现象我也是经常会遇到。分析:

1、传统教学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 “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

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

3、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

4、“宽”“严”有度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班主任为了与所带班级的学生成为朋友,她每天与学生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她在与学生交朋友的同时,忘记了自己首先是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由于她错误的定位在与学生交心时就会让他们听从自己,努力为班级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而忽视了慈爱与严厉并存的尺度,最终学生对她的话不听从。我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刚刚带班的时候也一样对学生慈爱,导致他们不听从我的。

分析:对学生的爱,是毫无异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母亲的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这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不是爱学生身上的一切东西。而要在向学生倾注爱的同时又必须“严”字当头,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是绝对不能姑息迁就的,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就要处理。无论是对诸如“违反纪律”之类的原则问题,还是对“讲粗话,脏话”这类细节,我们都要当成大事来抓,该动真格的必须动真格。“严是爱,宽是害”这个道理,谁都懂。

理论对接: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朋友的同时,必须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能引起我的兴趣,我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们最关系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痛苦和欢乐等等。”只有当班主任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时,学生才有可能对老师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心理话。我认为“用心灵赢得心灵”,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座右铭。

5、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俞某,男,10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分析: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有关小学心理家教指南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知识化、信息化、竞争化程度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我校对三~六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现将过程和结果记录如下:

(一)对象

我校于20xx年10月对三~六年级2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表略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学习动机等八方面设计的问卷,共10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学习动机扭曲、冷漠,情感闭锁,缺乏爱心,竞争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

(一)学习动机扭曲:

题目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b替老师学习c替父母学习d读书后找大钱e同学间好玩

题目2:课堂上教师提问

a马上回答b想一会再回答c等别人答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d以后挣大钱”;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c替父母学习”;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b替老师学习”。还有1%的学生认为读书是“e同学间好玩”。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他们选择的是“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心理

题目3:期末考试时

a心情紧张b有点紧张c无所谓d有信心e不紧张

题目4: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对考试,1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29%出现轻微焦虑,7%属于过度焦虑。“有信心不紧张”的选择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问题4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并且这种焦虑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冷漠

题目5: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c那是假的d非常激动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四)胆怯、羞涩

题目6: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b主动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占58%,高段占45%,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平时见的世面少,同时也因为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显得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题目7: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爱心的流失

题目8:对小动物,你

a喜欢b不伤害c捉弄d喜欢弄死

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的爱心正在流失,连可爱的小动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爱心。这可能与部分家庭的溺爱式教育有关,这种教育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或物的关爱。

(七)竞争意识不强。

题目9:竞选干部时

a我能行b努力争取c当干部要多做事d无所谓e不愿当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5%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表明,部分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或服务意识不强,不想通过竞争成为胜利者,或不想为别人服务,有懒惰思想。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同时,总想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也是不现实的。

(八)不良情绪:

题目10: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时烦d不愉快

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在校情绪不良现象,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20%,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学校原因: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辈照顾,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成年人的健身观念增强,却缺乏对孩子们“健心”的观念。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1、学校: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长的外出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连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的机会都没有。农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城镇学校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从小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