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语言及感悟 数学听课评价与收获(5篇)

  • 上传日期:2024-04-11 01:42:50 |
  • ZTFB |
  • 9页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语言及感悟一

1、乘法公式:①两个数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②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完全立方公式。

2、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与十字相乘法,三种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5、绝对值不等式|a-b|c与|a-b|0,ab0)。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8课时。

2、上述五个内容的要求,分别为对四个乘法公式不仅能认清它们的结构而且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三种因式分解法要重点突出公式法与十字相乘法能够灵活应用;对韦达定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要求理解它们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用法。

3、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两类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因为是提前教学内容,所以只需介绍其解法,而不要涉及程序框图。

4、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时不要过多地与其它两个二次纠缠,更不要涉及参数问题!关于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以及含参问题到模块必修5中的第三章不等式中重点教学。

(二)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5课时。

2、对于集合部分:①要把握好难度,只要求理解集合的描述性定义,不要求对集合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和特征进行讨论,不要求严格讨论是不是集合等理论较深的问题;②对较复杂的集合不要求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两个集合相等③只要求了解教材中给出的集合运算的最基本性质,不要求补充集合运算的其它基本性质及其证明。

3、对于函数部分:①函数值域的讨论不宜过难,或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后续内容再逐步加难;

②本章函数的教学应基于具体的函数,有关抽象函数(指不给出具体的对应法则,只给出抽象的符号f(x)的函数)内容不宜引入;

③复合函数也不宜过多引申;

④对分段函数只是通过一些简单实例了解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即可;

⑤对有关求函数表达式的问题不作要求;

⑥研究函数基本性质应局限于具体的简单的函数,不要求讨论有关抽象函数的奇偶性;

⑦对,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不要求作严格证明。

(三)必修1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2)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8课时

2、有关根式的运算和化简不宜过繁过难。

3、关于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分段函数问题的讨论不宜过繁过难。

4、对一般的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和求法都不作要求;

5、简单介绍指数与对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发现发展历史,提高对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理解;

6、可以简单讨论函数y=x+ 的一点性质,不要求系统讨论,主要是从中体验讨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7、不要求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申推广。

8、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演变过程,把握难度和标高,不要刻意追求讨论抽象的理论问题以及盲目引申过多过难的内容。

(四)必修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对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只要求直观理解和简单应用,不需要给出证明,但要告诉学生仅是直观理解而不是严格证明。

3、在实际应用和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意识作为重点。

4、体会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研究数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五)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20课时。

2、关于弧度制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理解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随着后续内容的学习他们会逐步加深理解,在此不必深究,对弧长公式,也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3、用同角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进行求值计算,教学中不必作太多地拓展、补充。

4、突出三角函数的工具性,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5、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异及课标内容的变化,突出函数味道

6、注意重点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性;

二是利用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类比学习,加强教学的思想性;

三是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是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五是把握教材要求,不搞复杂的技巧性强的三角变换训练。

(六)必修4 第二章 平面向量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5课时。

2、向量的线性表示应控制在基本要求的范围内,不宜作太多的扩充。

3、对于运算只要求会用即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介绍证明方法。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不作严格的证明。

5、平面向量的应用主要在平面几何和简单的物理学这两个方面不在其它方面拓展。

6、准确把握教学尺度。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光线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意义;

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线法、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光线向量的含义,共线条件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向量垂直、平行的主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夹角公式。

7、注意突出向量的实际背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8、 注意突出向量的工具性,增强学生自觉应用向量意识向量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量的语言功能,二是向量的应用功能:向量不但是刻画物体位置、物理 量、几何图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刻画代数中量与量关系的主要工具,因此向量具有几何,代数双重语言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语言,在用向量解决实际问 题时,必须实现向量语言和其它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消除学生对向量语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向量的应用功能:在高中主要指用向量解决与长度,角度有关的几何问题,处理几何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在立几中尤为广泛。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向量法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体会向量法的优越性。

9、突出向量数形的双重性,有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七)必修4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除掌握基本要求以外应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下面方面。

①理解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所体现的向量方法。

②理解和、差、倍角的相对性,能对角进行合理正确的拆分,但要控制拆分的难度。

③了解公式特点能进行逆用、变用、活用。

④了解变换中蕴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3、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半角公式等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

4、把握新老教材的异同。

从知识内容看基本相同

从数学变换角度看有同有异

从思想方法层面看新教材更多体现多种思想方法

从教学方式看新教材更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从顺序上看新教材安排在三角函数,向量之后仍作为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把握本章的关键点公式c-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八)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不必增加立体情况下求解三角形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在立几学习中适当拓展,此时过早。

3、应用问题应限制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上。

4、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但不要求太复杂或繁锁。

5、要注意体现例题的教学功能。

6、要突出问题性和探究性。

7、要重视实习作业。

二、高一年级20xx年春季学期教学内容与建议

(一)必修5 第二章 数列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6课时

2、复杂的递推关系不作要求。

3、已知数列前n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习题不必太难。

4、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应重点加强。

5、重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推导方法,能利用这些公式以及求证方法求一些特殊的组合数列的前n项和。

6、理解sn与an的关系,会处理与之相关的问题。

7、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8、重视探究题、练习题、阅读与思考等内容的学习。

9、重视纵横联系,既突出数列的个性特点,又要体现数列的函数特征。

10、控制难度,淡化特技。

(二)必修5 第三章 不等式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8课时。

2、加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3、加强从具体到抽象地呈现内容。

4、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思想性。

①本章内容虽在代数变换上的要求有所减弱,也没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过多展开,但在知识的联系和思想性方面有较多的加强。

②突出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强调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5、不等式的学习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后续内容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不等式选讲中不断推进与加深,因此,本模块对不等式的推理与证明要求不高,有关含参问题,不要过分展开,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即可,不要在用最基本不等式证明上加大要求,也不要在等号成立条件等细节上过分纠缠。

6、有关线性规划的教学要求

①了解抽象模型的过程,会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加以解决,要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有关概念:线性约来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

③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几何意义,理解边界的概念及实路虚线边界的含义。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能画出平面区域。

④掌握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抽象模型画可行域数学化解析化具体化图解法

⑤不必将后续内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提前。

7、关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重点突出用此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

(三)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感性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不仅会画三视图,而且要能用结构特征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由三视图、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

4、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也不必深入挖掘。

5、对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要适当控制难度。

6、关注新旧教材的三个变化。

①内容的变化:三个角安排在选修2-1中,多面体及欧拉定理安排在选修系列3中,增加了三视图。

几何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课标教材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②教学要求的变化:

(ⅰ)《大纲》教材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课标》教材要求认识柱、锥、台、球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象能力上,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

(ⅱ)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③处理方法的变化

《课标》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

柱、锥、台、球点、线、面

大纲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

(四)必修2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4课时。

2、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识过程展开。

教学中应认长方体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关系。

3、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转化,这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着力点。

4、关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

了解: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③线面距。④面面距。

理解:①线面角。

对于这些角与距离的度量问题,只要求在长方体模型中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在本章不作要求。

5、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①有关性质定理要求证明和掌握并会用,而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

③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

6、有关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能作为解题中推理的依据!

(五)必修2 第三章 直线和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1课时。

2、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五部曲:建系:坐标表示建立几何关系直译:几何问题代数化化简:通过代数运算简化方程形式翻译: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坐标法应贯穿始终、数形结合要不断体会,感受运动变化问题中的函数思想,善于用好方程这一工具来定量。

4、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应突出数与形的特征,能用三角函数描述斜率。

5、关于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①要求掌握点斜式、斜截式(特别要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两点式并能熟练运用。

②理解一般式含义,能将其它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各种形式的局限性。

③截距式只作为了解,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要求了解。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

7、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借助信息技术探求轨迹的形状等等。

(六)必修2 第四章 圆与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继续贯穿坐标法思想。

3、注意加强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有关问题的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圆与代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元二次方程之间建立的联系,并且了解这一联系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5、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圆上任意点与直线上任意点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圆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

6、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应放在对坐标系的理解上,即:理解空间中点的坐标的意义会表示,会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建立空间坐标系表示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如正三棱柱)。

主题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语言及感悟二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较好,对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很好,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试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但对应用题还不太适应部分差生无法判断用什么方法去做,对提问题脑海中印象不深,有的不知怎么去提问题。在本班学生中优生占50%,中间人占40%,差生占10%。差的原因是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较差。对试题的理解能力较差,识别能力弱,且教师辅导不及时,训练不到位。

(1)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2)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复习认识图形,比高矮、大小、轻重,认识钟表和简单的统计。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20以内数字之间的联系。

(2)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重点复习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复习数的概念中突出数的组成。

在分析、讨论、交流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紧扣课本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2)对学生易错易忘易混淆的题型进行比较讲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3)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计算能力。

力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使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力争取得前三名。

归类复习。

10月20日——元月5日

主题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语言及感悟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主题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语言及感悟四

“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学习本课时我利用故事和游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通过引导同学们说一说: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和体验“几”和“第几”,区分出5个和第5个的区别,明白“第几”是指某一个,具有相对性。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在练习时创设多个情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满学习兴趣又巩固新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主题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语言及感悟五

20_年3月19日和20日,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到清远市参加由广东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_年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大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广东省韶关、珠海、梅州、清远等11个地级市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的张永华老师上一年级《左右》,张老师在课件里呈现卡丁车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张老师从卡丁车游戏,激发兴趣——联系自身,体验左右——游戏操作,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张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分辨左右之后,还编排了“左右操”,从而活跃课堂也加深记忆。张老师还在课件出示上下楼梯、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动画,体会生活中左右的相对性,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张春娜老师,就是抓住了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羊羊们喜欢哪些球类运动?”的问题情境。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从“羊羊们喜欢哪些球类运动?”——“怎样求平均每人拍多少个球?”——“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平均数?”的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两天学习,共听了11节课,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如李教授在点评时所讲:“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