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大全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19:11:21 |
  • ZTFB |
  • 7页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和指导。在写心得体会之前,先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清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小编找到的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内容丰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感天感地感师恩,育德育才育新人,教书交心师生情,永生不忘胜亲人。敬爱的老师,我不知道如何感谢你,发个短信,祝你幸福,愿好人一生平安!

辛劳教书路,悠悠学子情,国家建设者,默默耕耘者,辛苦为大家,桃李满天下,一年教师节,祝福你快乐!祝福你健康!祝福你幸福!

老师给我的是一颗种子,长出硕果累累的未来,您给我的不仅是成绩,也是一种拼搏奋进的能力,有了这一切,明天的路我会走的更鉴定,更美好,教师节祝您快乐。

您辛勤的汗水,灌溉了我们的'成长;您渐白的黑发,铺垫了我们的行程;您渐花的亮眼,照亮了我们的前程。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祝您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烛光里的老师在辛勤的批改作业,台灯下的老师在备课本上孜孜不倦地写着案子,所有的所有,都见证了您的付出!

你是园丁,我是花朵,你用心血和汗水培养我,你总是默默的工作,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我的祝福让你忘却烦恼,日日安好!

教师佳节,花美人好,老师,我送你郁金香,大吉大利,送你玫瑰花,魅力常在,送你康乃馨,健康常在,送你百合花,愿你与爱人百年好和,生活甜蜜!

男老师,赛雄狮;女老师,赛西施。教我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祝老师们时时开心,事事顺心,世世代代受人爱戴尊敬!

您把我们当成一只风筝,过去将我们抓紧,添上坚强的羽翼,现在,您松开双臂,让我们自由自在的远行,但牵挂却从不曾忘记,老师,教师节快乐。

您把我们当成一只风筝,过去将我们抓紧,添上坚强的羽翼,现在,您松开双臂,让我们自由自在的远行,但牵挂却从不曾忘记,老师,教师节快乐。

老师给我的不是高贵的地位,不是金碧辉煌的世界,给我的是创造和辨别的能力,您给我的不是一杯水,而是一眼源源不断的清泉,教师节,想对您说一声,谢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者,听闻兼备受文也;师与学,授与受,付出与给予,受用一生的人生哲理,感谢师者!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感恩”渐渐地被人们淡忘。那么,如何使孩子从小学会付出,懂得回报呢?小学生天生爱玩,笔者把劳动技术 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在,事半功倍。

一、游戏中掌握技能———懂得感恩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

我先用漂亮的花布缝制了一个沙包,在 体育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很多孩子对沙包很感兴趣,拿在手里左看右看,有的还仔细地琢磨怎么缝的。顺其 自然地便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使用针线,同时还教了一些基本的针法。要求有创意地设计自己的沙包。孩子们乐在其中,沙包形态各异:有娃娃脸,并缝上了漂亮的扣子做装饰,有糖果形……玩耍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沙包,内心的喜悦不可言喻。很多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缝制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父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想爸爸、妈妈收到孩子用心制作的礼物,心里一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比赛中巩固技能———回报感恩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年级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年级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好。

我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还会收获更多!

三、表演中展示技能———交流感恩

前苏联著名心 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劳动 教育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管课内课外都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室里的盆栽已经枯萎了,我们决定重新栽种一些易活、好养的绿色植物,来美化教室的环境,给大家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恰好刚刚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一课,孩子们对养花饶有兴趣。说干就干,第二天,六个小盆栽就摆在了教室后面。其中有一盆是已经枯萎的兰花,本来以为没救了,但每次孩子们还是按时给它浇水,没过多久它居然又发芽了。惊喜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孩子们养花的信心。下课时,孩子们都喜欢围在花的周围,看一看、比一比。早晨太阳出来时,孩子们就会把花搬到走廊上晒太阳;中午阳光比较强烈时,他们又会把花一盆一盆搬回教室;发现花盆中的泥土比较干,就知道花需要浇水了……经过大家的悉心照料、精心呵护,几盆花都长得很精神。有一次,隔壁班的同学在走廊上玩球,结果把我们要开花的花枝压断了两根,着实让孩子们伤心了好几天。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乐趣,既参与了劳动,又增长了见识。

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应试教育的流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孩子天性是向善的,并不是生来就缺失感恩的意识。

笔者认为,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做的种种努力。家长要接受科学的育儿思想和理论,在教育子女成长时更多地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做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宣传要有科学的正面的导向性。学校要提倡和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道德为首落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既要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更要建立起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的衡量标准。

在感恩教育上,应该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观。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

感恩教育要实实在在。比如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布置一篇作文《父母爱》,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每月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学习报刊上的一些有关感恩父母的报道和文章,并进行讨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留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感恩教育应该分层次来实施。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到是父母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和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并抚养我们成长;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受到是各位师长严格要求并培育我们成长成才;最后是感恩社会,感受到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时代和自由生活的空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分层次实施,效果会更好。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感恩教育应该和其他思想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感恩的人》。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从小学的品德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感恩教育的内容被相机编排到各个年段,呈现出分层实施,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呢? 结合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逐步的渗透教育。

一、感恩家人

家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港湾,每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背后都饱含着家人无数的心血,细看在爱的光环下成长的孩子们,刚入小学的孩子最爱因为各种小事告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特别害怕小孩子吃亏,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孩子在校的学习、行为习惯如何,但是只要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吃了亏,就会马上兴师问罪。一个孩子往往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几重的爱,教育方法不统一,稍不注意孩子就宠坏,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这种情况,家里谁最疼他,他就最爱欺负谁。面对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抚育的辛劳,学会初步的自立,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从而激发学生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人的工作,观察收集家中的趣事,在课中我安排了“话说家中的故事”, “亲子活动”,“读懂父母的心”,“跟家人说说心里话”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到家庭的快乐、幸福,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在我们得到爱的同时,怎样对待家人,做一个懂得感恩回报的孩子,从自己的行动做起。在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个单元中,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场合下,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失的一方面。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让爷爷奶奶高兴》和四年级下册《我爱我的家》都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恰如其分的以活动为载体,能很好的让学生明理导行。

二、感恩集体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每个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和同学,老师在一起。集体生活是培养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性格的载体,让学生融入这个班集体,乐于与同学、老师相处,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快乐,积极的学习,积极的为班级服务。反之有的学生就会出现性格孤僻,游离在班级之外,或者成为班级的捣蛋分子,天天惹事生非。在品德课中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关心同学,欣赏别人的优点,拉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对班级的`同学从完全陌生到慢慢熟悉,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再介绍新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比比谁的朋友多,现场结交新朋友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班级的同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启发学生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激发学生有朋友才更快乐,激发学生交朋友的愿望,同时明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学习相互的关心,相互帮助。再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二年级上册《你棒我也棒》、《我们班级趣事多》结合学生的认知、成长让学生学习在校园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互帮互助的温情。真诚的感谢将会获得朋友更多的帮助。

三、感恩社会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就会越来越多,在社会大家庭中怎样去遵守社会的规则,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我们该怎样的和这个大家庭的人相处,在课堂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用自己的宽容心、关爱心去融入社会,感恩社会。 在二年级下册“让家园更美好”这个单元中《我们的大地妈妈》、《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四课的教学都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善待我们优美的环境,善待动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热爱我们的地球妈妈。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社区》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们什么的环境,社区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可以为社区做点什么,怎样保护社区中的公共设施,怎样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的美丽。三年级下册《来自社会的爱》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的调查社会为我们做了什么,让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在三年级下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叔叔阿姨辛苦了》、《说声谢谢》让学生在观察、参与中明白个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别人的辛苦劳动,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懂得感恩别人的劳动。在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大家做》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不歧视残疾人,伸出爱的手。怎么去和邻居和睦相处?同时放眼我们的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我们的祖国,在五年级上册“我爱祖国的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两个单元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从小爱到大爱,心存博爱,才能感恩社会。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同时感恩教育不但贯穿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注意课前的铺垫和课后的延伸。通过班级主题队会、体验实践活动、学科人文渗透等渠道,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只有“用爱来交换爱”学生才会真正地学会感恩,快乐生活。 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启迪智慧,产生力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作为教师,我们也同样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加倾注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明确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把这一内容列为重中之重,整合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责任意识的基本涵义

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至上”的观念充斥其间,部分公民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在这种大前提下,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越发重要。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

早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在其作品《日知录》卷十三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意思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兴亡负有责任。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了一个人责任感的概括了。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负有责任的。对于肩负着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初中生来说,责任意识被赋予了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更深层次意义。

(一)从个人方面来说,当今的初中生很多都是“00后”,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一代,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式生活,他们知道的只有享受,不知道何谓责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会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的哲学,同时会让他们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保护过度,难以面对困难和挫折,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只有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才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其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家庭、为家庭分担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

(三)从集体方面来说,很多初中生由于与生俱来的环境影响,个人意识较强,融入集体的意识较弱,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缺乏在集体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他们更多地希望在集体中享受更多权利,却不希望承担义务和集体责任。只有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懂得自觉承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使集体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四)从社会方面来说,每一位初中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与社会融为一体,初中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营造人人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升华,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责任,是践行责任的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课本蕴含着责任意识的内容,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方面都予以了阐释。作为教师,应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目的内容,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八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庭和集体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家庭、他人和集体负责,九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对社会负责,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为何要承担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摈弃以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所遇、所见、所想明确为何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大赛、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责任。可通过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话题,结合“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实际案例让他们对责任有新的认识。

(三)整合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承担责任。思想品德课较之其他课程,更多的体现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上。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空巢老人”、“光荣家庭”、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机构参加义务劳动或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将他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我国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面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初中生,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立足本职,更新观念,用活教材,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让更多学生成为日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谐进步的有用人才。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怎样培养音乐节奏感?!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其次,要明确,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虽然拥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特征,但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对于个人,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感恩心来融化人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社会,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的和谐社会。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有《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然之恩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八年级下册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报恩”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第一,社会、学校、家庭要有权责观念。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学校、家庭在关怀和资助贫困生时都是不求回报的,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施助时也采取一种“无声”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社会各界的各项资助他们也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

第二,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时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第三,为贫困生报恩、施恩创造条件。贫困生中有不少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敢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想要报恩、施恩却没有机会和勇气。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需要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相信通过教师的艺术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感恩的熏陶,有利于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班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成长成。

参考文献

[1]秦训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吕达、顾振彪等《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海南出版社

摘  要:“感恩”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更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既是培养良好班风、学风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高尚人格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可见,前辈就告诫人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让我们再看看目前那些“被爱”得渐趋冷漠与麻木的孩子,他们大多对己不负责,对事不关心,对人不感恩,缺乏感恩之心好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通病。但“感恩”是每个人应该具备基本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情感基础,也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什么是感恩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他人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   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补救的必要性

2.1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由于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道德滑坡的现状的确是触目惊心。中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2.1.1不懂得珍惜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可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可从孩子身上所得到的却恰恰相反。《父母世界》杂志曾刊登过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统计结果是:日本学生回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美国中学生回答的列前三位的是:父亲、乔丹、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所回答的是: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中国自古提倡“孝道”,而如今且不说孝道,就连最起码的尊敬也得不到,这不能不说是身为中国父母者的悲哀。

笔者在2017年9月也对本校91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9.3%的学生感到与家长存在“距离”与“隔阂”;53.1%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写的是家长;42%的学生从未向父母说过感激的话,特别是近几年,子女伤害父母的案件也时常发生。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但好学生的好参谋,教师的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首先说明本节的大致方向,然后同学们就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按照要求去实践,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这样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而水平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

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讲精讲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喜欢绘图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绘图制作方面的任务,对有黑板报制作特长的同学我们积极推荐其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1.你心底坦荡善良,呵护着我善感柔弱的心灵;你待人宽容真诚,谅解着我幼稚任性的举动;你态度亲切温和,融化着我冰冷淡漠的外表;你精神乐观向上,开导着我悲观厌世的思想!亲爱的,真意谢谢你!

2.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一个聪明的大脑。思考疑难的问题,生命的意义;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记住精彩的瞬间,激动的时刻,温馨的情景,甜蜜的镜头。生命赋予我们特有的灵性。

3.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4.感恩是一种生存智慧,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的能力的成长,是一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感和提高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

5.在忙碌交织的岁月里我会永远珍惜这份友情,轻轻地道一声祝福,却道不尽心中的万语千言,只愿温馨的帖子,捎去我衷心地祝福,我的空间因你而美丽,感谢一路上有你!

6.每一盏熄灭的心灯后面,都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而点亮那盏灯,有时候只需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点薇不足道的帮助,如果我们都不忘点亮身边的一盏心灯,世界将会充满希望和光明。

7.曾经的几度风雨几度飞花,我们看到了母亲脸颊上留下了岁月的伤痕,那是母亲对子女爱的寄托;母亲弓起的腰身,那是母亲呵护子女的见证。

8.我们要感恩社会,感谢大自然对生命之源的赐予,感悟社会的馈赠,学会热爱自然,回报社会。我们要感恩团队,感恩集体的每一个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感念团队共建的每一份荣誉和成功。

9.人生永远不必烦恼,因为天在你寒冷时使棉麻生长,让你能御寒;在你饥饿时长出食物令你果腹;在你不开心时让你有朋友能陪你解开心结。而你就应该用自己的精力去回报上天。

10.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未来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而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只要我们心怀感恩,我们便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和谐和美丽!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从“口试”中得到的启发广东省东莞市城区实验小学游秀萍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校积极响应各上级领导的号召,对考试进行了一次改革,将“口试”作为考试中的一项。因为是实验性的改革,所以考试成绩只作一个参考。虽然这次改革是实验性的,但使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一、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的口试,我们六年级语文科的考试内容定为“背诵”和“朗读”,这两项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似易实难的考题,要想拿取较好的成绩,就要自信+努力,在考试之前我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自信心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引导他们自我增强自信心。在信心和实干的推动下,学生这此考试的成绩80%以上都能得“优”,其余的也能拿到“良”。在尝到甜头后,口试后的总复习,学生显得更积极、主动了。因此,期末考试的`笔试中,连平日不及格的个别学生也能如愿地取得“良”。自信是成功之母。如果学生对学习有较强的自信心,那末他(她)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就更多。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虽说“口试”侧重于测试学生说和读的能力,但是在复习口试内容的过程中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想要既准确有熟练地背诵、朗读,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要思考内容记忆的方法,也就是要讲究技巧。不同的文章(段)有不同的记忆方法,学生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判断,实践,提高。因此虽然只考背诵、朗读,但侧面上也帮助学生归纳知识记忆方法,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等等。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自我提高,自我超越“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使这四项得到全面的发展,尤其是说、读这两项。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胆说、读的学生不多,而这次口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案班上大声说、读,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苦难,但又不能放弃,因为那是考试,于是只有硬着头皮上。正所谓当一个人同妨碍他生活、学习的事物进行斗争时,他的生活、学习便会比什么都充实。当那些不敢在班上大声说、读的学生肃清弱点,成功地站在讲台上说、读时,他们已经作了很大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有了这一次最困难的与自己斗争的斗争后,相信他们以后会逐渐,乃至完全消除在众人面前大声说、读的胆怯,会努力争取更大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2)自我完善人无完人,追求完美是人的本性。学习成绩优越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要想“德”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为了在口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采取了合作学习的策略。因此,本来是“冤家”的成了“缘家”,从来不公开学习方法的也大谈自己的学习经验,“独行侠”融入了学习小组中等等。在合作学习期间,互帮互助的热火使同学间不拘不谨,既使自己向取得优越成绩的目标迈进了一步,也使自己的素质、修养得到发展,得到自我完善。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方法的改变,是学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发展了、完善了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

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你心中,祖国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我们应该爱我们的祖国。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十一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海上》。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一

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生活服务。

一、转变育人理念。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

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

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情。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灵动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要为学生着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要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

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决策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课标与教材,在正确领会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但教材是死板的,教学活动是灵活的。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灵活性、创造性,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真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材料,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变通、调序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教师应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何种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考方法。

再次,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是师生活动交流的场所,课堂上学生活动如何进行评价?引起本人关注,恰逢此次丹阳中学进行改革,学习南通模式。多元智能理论早在1983年就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它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具体流程如下:设计活动方案——学生活动单: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整理知识结构,梳理出教学主线及教学核心价值,设计学生活动单。课前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活动单的学习内容。分组学习交流——学生活动展示:课堂上分组,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让学生展示各组成果,各组成员可以补充完善,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与完善。学生活动评价——评价体系设置: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那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置了学生活动评价体系。该体系总分值为100分,共有十项内容,每一项10分,由每一小组组长打分,得分排名,颁发流动红旗。总之,以活动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体现新课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与精神,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最后,凸显主题。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得今天,需要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英语教学以往以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实这远远不够,英语教育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方面来考量。英语教学还要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启发创造思维,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孙悟空,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灰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竖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good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tryoncemore!”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

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ball”“blackball”“orange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coffee,juice,coke,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三

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徐熙《劝孝歌》。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孔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徐熙《劝孝歌》。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李白《行路难三首》。

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李建勋《离阙下日感恩》。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李商隐《华清宫(天宝六载,改骊山...》。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魏徵《述怀(出关)》。

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陆游《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

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王昌龄《咏史》。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李白《行路难·其二》。

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劝孝歌》。

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徐熙《劝孝歌》。

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韩愈《芍药歌(一本作王司马红芍...》。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沈约《咏新荷应诏》。

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龙。——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

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徐熙《劝孝歌》。

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徐熙《劝孝歌》。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见此不记人,恩情绝云雨。——李白《代赠远》。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四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怎样培养音乐节奏感?!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应该从等速感着手加强节拍感的训练。良好的节拍感是孩子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视唱、合唱等基本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培养孩子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孩子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让孩子充分利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反复打拍子,甚至形体动作参与,从中用心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在弹奏乐曲时,也应选用与乐曲相符的节奏来练习,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有节奏的反应,通过节奏又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应先做出节拍分析,增强孩子对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孩子的节拍感,还能养成完整的听辨乐曲的好习惯。这样节奏感就会随着音乐在孩子的心里产生共鸣。

六、培养孩子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孩子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将节奏教学与其它学科结合。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孩子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孩子感兴趣,并且让孩子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孩子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八、培养音乐节奏感要用乐器训练节奏。

利用乐器等对孩子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孩子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同时要引导孩子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孩子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总之,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坚持不懈的进行练习,时间长了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那么孩子的培养目标也就达到了.从而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升华。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五

1.感谢你的帮助,感谢你对我做的一切…任何时间,请接受我最真心的祝愿。

2.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3.谢谢你,开导着我悲观厌世的思想!亲爱,真心真意谢谢你!

4.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朔造完美人生,回报他人,回报自然,共创和谐社会。

5.感谢你关切地注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迈进,用友谊启发我对未来的追求。

6.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7.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8.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9.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你,感谢命运让我喜欢你,感谢时间让我在想你。

10.活在世上,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了感恩,你才会体会的幸福。你才会体会到快乐。

11.感谢你的关怀,感谢你的帮助,感谢你对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12.想你的每日每夜都有笑容伴我入眠,谢谢你给我的爱,我的最爱。

13.你给我的最珍贵的礼品,真诚的友情,在我生活的银河中,犹如一颗明亮的星星。

1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5.你的谆谆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培养。

16.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花,谢谢你对我的帮助,谢谢你的爱护。

1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得与君同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乐无穷。

18.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花,谢谢你对我的帮助,谢谢你的爱护。

19.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20.兄弟,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对我的帮助,我会记得你对我的好的。

21.你的友情,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生命有了光彩。

22.在您的身上,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看到了真正的生命之光!

23.感谢上苍,使我与你相遇。愿上苍保佑你的善良和真诚,愿我们常相聚,永不分离。

24.感谢你关切地注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迈进,用友谊启发我对未来的追求。

25.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让自己快乐,更让别人感到快乐。

26.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没有什么豪言话语,但是我对你的感谢不会减少一分。

27.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我感谢您,是用千言万语表达不出来的。

28.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心!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您,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9.感谢你关切地注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迈进,用友谊启发我对未来的追求。

30.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您能继续支持和帮助我,也愿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进步!

31.感恩实质上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我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也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因此我深深懂得,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逐渐地宽容大度,对小事不会斤斤计较。

32.曾经坎坷的道路因你而变得平坦,曾经忧郁的人生因你而变得灿烂,曾经冷漠的我因你而懂得了温情,今天是感恩节,发自内心的向你说声谢谢!

33.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而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而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人更应该具有感恩之心。

34.人生永远不必烦恼,因为天在你寒冷时使棉麻生长,让你能御寒。在你饥饿时长出食物令你果腹。在你不开心时让你有朋友能陪你解开心结。而你就应该用自己的精力去回报上天。

35.感谢到这个集体所有的开始到现在的所有的兄弟姐妹;谢谢你们的包容宽容给予我的关心耐心爱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想法做法;但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个人的人生价值的。

36.树高千尺,而不忘根。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是谁用他那宽阔的背,厚实的肩,给我们提供安全的庇护和依靠;又是谁用她那温暖的怀抱,轻柔地话语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7.生活需要笑,感恩不能少,时代在发展,道德要提高,中华民族好传统,懂得感恩做好人,举动不需惊天动地,真情流露是真理。感恩节,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祝感恩节快乐!

38.时间过得好快!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转眼之间自己都长这么大了,借助短信我要感谢收到此信息的人,我想说:谢谢你!

39.你心底坦荡善良,呵护着我善感柔弱的心灵;你待人宽容真诚,谅解着我幼稚任性的举动;你态度亲切温和,融化着我冰冷淡漠的外表;你精神乐观向上,开导着我悲观厌世的思想!亲爱的,真意谢谢你!

40.虽然我不信基督,但我认同感恩,真的感谢上苍让我们相识,但愿我们成为一生的好朋友!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愿一起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

培养学生感恩美德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六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褚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褚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本学期,我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了解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一个核心;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核心,就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大方面是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点围绕每一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前者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自主发展,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过程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健康生活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现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我校的班级自主管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自主交流,快乐学习。

社会参与,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心校领导下,我们学校工作围绕“一体两翼三行动”,三行动中养成教育,具体安排是每月一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很重要,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上的主人,班级任务划分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就拿打扫卫生来说,谁扫地,谁拖地,谁擦窗户,谁倒垃圾,都明确到人,哪一个地方没做好,就让那一位学生负责改正,这是我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等教学实施。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直接失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让我们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在教育者岗位上孜孜不倦,努力奋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