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 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八篇)

  • 上传日期:2023-01-02 03:02:36 |
  • ZTFB |
  • 7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本班幼儿年龄在3岁左右,他们中大多数都未有过集体生活的经验。因此表现出的个体能力、性格气质差异很大;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胆小、娇气等现象。同时,在新生的家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得比较多,家长也能注意到孩子自理方面的培养,孩子能主动叫大小便,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也有午睡的习惯。而且我们班级的小朋友多数属于活泼开朗型,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配合,能尽快的让幼儿融于这个集体中。

二、指导思想

我们两位老师将认真贯彻《纲要》精神,加强对《纲要》中各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思想,依据园务目标合理地制定教育计划,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与家长共同协作,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和独立性;加强个别儿童的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班级一日生活和学习常规。

四、工作目标

1、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能感受成人的关心和爱护,并激发其爱父母、爱老师的情感,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

2、提醒帮助幼儿遵守集体生活行为规则,能和同伴共同游戏。

3、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能参加简单的劳动,做自己能做的事。

4、调动幼儿的情绪参加各项活动,并能发表意见。

5、鼓励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

6、能和家人、小朋友、教师等关系密切的人友好相处,知道应该关心别人。

7、学习分辨事物是与非的最基本的原则。

8、初步认识集体、公共等概念,学写有关有利与集体、公共等的基本原则。

五、具体工作措施

(一)、卫生保健

1、稳定幼儿情绪,减轻焦虑心情,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去对待每一位幼儿,让幼儿在老师身上感受到妈妈般的温暖。

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行常规培养。能认识并保管自己的物品,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认真执行接送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坚持保教并重,教师做有心人时刻关注幼儿安全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

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灵活组织适合小班幼儿的户外活动。创编一套符合小班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表演操训练幼儿。

5、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幼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进行引导,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坐、行、走、书写等姿势。

6、细心护理幼儿的一日生活。能随气侯变化增添被褥,活动后帮助幼儿擦汗,更衣。

(二)、教育教学

1、创设一个安全、卫生、舒适、愉快的环境,能保证幼儿健康和谐成长的良好环境。

2、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游戏,进一步促进他们基本动作及身体各部分机能协调一致地发展,增强体质。

3、引导幼儿学会感知周围事物中的个别事物和现象,发展幼儿的感 、知觉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

4、在共同的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培养幼儿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初步形成独立的意识及能力,促进幼儿心理及个性健康发展。

5、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

6、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极发现美、感知美,激发幼儿爱美的情趣。

(三)、家长工作

1、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幼儿的短暂时间与家长接触,了解和介绍幼儿情况,相互沟通提出建议等。

2、以家长园地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和班级活动安排和教育计划,结合各月重点并针对家教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方法,介绍家教经验等。

3、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有关制度、本班特色、工作人员的运作、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的安排、卫生消毒、饮食、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常规、教师对家长提出密切配合的要求等等。同时,教师还鼓励家长大胆提合理化意见,以便本班保教工作的改进。

4、家长开放日:请家长来班,观看或参加活动,使家长以直观方式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方法,直接看到幼儿在园表现,了解教师工作情况,增强与教师的相互理解,增进情感联系,也为扩大幼儿的社会接触提供了良好机会和条件。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最大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习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平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习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最优秀或最具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平、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摘要

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解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深刻内涵,研究实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教育管理和评价领域面临的新任务。分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维四度五育”融合为逻辑框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的初步思路,以期为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林梦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083;

陈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毛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主管,北京 100083;

任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副处长,北京 100083;

梁梓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助理,北京 10008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检验和评价人才培养成效等重大问题,阐述了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方向及战略,突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明确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有关专家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特别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学习领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基础上,本文从立德树人任务内涵、支撑体系、成效评价等视角出发,系统地、立体地思考如何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为建立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站在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就教育发展蓝图进行的战略性描绘,做出的系统性谋划。一是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二是明确了培养人的战略性布阵,强调育人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明确了培养人的战略支撑体系,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包括以思政教育为统领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四个体系,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四是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战略性落实机制,提出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正确评价导向,检验育人内涵、育人体系、育人目标的落实成效。以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系统性谋划部署,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布局,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落实机制是影响战略目标实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正确把握立德树人深刻内涵,形成教育评价正确导向,构建能够促进以上四个方面良性运行的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评价领域的迫切任务和使命担当。

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是坚持党的思想政治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习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自信,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才能让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行。

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明确了培养人的方向和目标,也体现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要求。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长远需要,也是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塑造良好品行的现实需要。因此,学习领会全教会精神,研究分析德智体美劳具体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教育的“九个要”,既包含了人才培养要下的“六个功夫”,也包含了人才培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出的四点要求也包含了这个精神,都对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提出了要求。一是在信念和品德上,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二是在“智”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知行合一;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三是在“体”方面,要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是在“美”方面,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五是在“劳”方面,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

3.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构建高水平培养体系支撑德智体美劳高质量人才培养

分析立德树人基本内涵和要求,是研究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三项基础工作要抓好,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教会报告进一步深化了有关要求,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这些关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想描绘了新的教育体系战略蓝图和布局:一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四大体系的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二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三是要加强教育体系建设,遵循教育发展本源规律,厘清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五大基本功能的关系,明确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定位。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和目标;学科体系促进科学研究,它是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支撑;教学和教材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石,其中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关键的条件;而管理体系是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起着监督和保障作用。四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在完善培养体系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治理体系,铸就大学学科持续发展的灵魂。

4.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兴国必先强师。构建高水平培养体系支撑德智体美劳高质量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基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教师是人才资源,同时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教育教学主体任务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学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造就。因此,在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我们需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更加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总体要求上,要落实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以及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求,打造一支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滋养灵性的以德施教的教师队伍。在外部机制上,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实践路径上,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德师风,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教师的评价上,要突出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克服教师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合理把握定量指标和定性事实评价的平衡,引导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战略转型与成效评价

1.高等教育评价的战略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以“五唯”为特征的,采用少量学术指标进行教育排名和评价的方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导向,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树立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需要理念和行动的战略转型,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水平类评价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一是评价导向转变。评价导向应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方向转,聚焦人才培养成效。二是评价内涵转变。评价内涵应向更加关注教育规律、教育成果和服务贡献方向转,应尊重地区特色,解决中国问题,不局限于少量国际易用指标。三是评价方式转变。应从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方式向定性定量科学结合的方向转,合理应用同行评议方式和计量评价方法,融合主、客观优势,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四是评价理念转变,对基于少量定量指标的大学学科排行的认识要向理性方向转,应全面分析其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四唯”?是否体现立德树人成效?是否体现思政教育情况?应理性研判其评估结果,“不迷信”,不盲用。研究以上转型,共同探讨建立中国特色、影响世界的评价体系,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升,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都具有重要意义。

2.成效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当今,教育评价存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合格性评价主要检验办学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质量;教育认证主要诊断办学过程质量保障的可持续能力;水平评价主要关注办学取得的成果情况和质量的高低;成效评价与水平评价接近,包含了检验办学贡献度和目标达成度等功能,有关专家认为水平评价可作为成效评价的方式之一;绩效评价是考察办学资源投入形成的产出、效益的情况,建设成效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来监测、跟踪办学情况、建设效益和发展状态,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研究办学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成效评价是检验目标性明确的大学学科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成效评价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思考

研究成效评价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扭转教育评价不科学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迫切任务。明确立德树人内涵是研究和分析成效评价的前提,人才培养成效是大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成果、效果,以及治理体系促进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是对成效价值的研判。由于成效评价具有较强的对成效价值的认定和导向作用,因此成效评价也是大学学科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育根本任务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主要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效重要组成部分应包含“培养的人”的产出成效和形成持续培养质量保证的支撑体系成效。其中,产出成效的重点为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培养成效,支撑体系成效主要为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效果等成效,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我国重点学科建设评价、学科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积累了许多创新性成效评价经验,如建立了人才培养“三维度”质量评价、师资结构质量评价、不唯论文学术评价、学科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强化职业发展质量和特色研判等评价模式;创新了处理规模和质量关系的代表性评价、认定跨学科成果的“归属度”方法、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等评价方法,这些都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下面分三部分,从培养人的产出成效和支撑体系效果两个方面,就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和内涵进行初步探索。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探索“三维四度五育”融合考察人才培养成效

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引导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成效。

前面提到成效评价是反映立德树人效果的重要方式,然而用什么视角来分析正确政治方向指引下的立德树人成效,是教育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作为笔者系统学习全教会等有关文件精神的体会,这里提出按“三维四度五育”融合的逻辑框架,进行成效分析。“三维”是指人才培养的“教学培养过程、在学期间和毕业后职业发展”三个过程或阶段,强调成效评价的全过程。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首次将“毕业生发展质量”纳入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三个维度来考察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强调了人才培养成效要从人才培养过程和发展的全程进行考察。“四度”是指人才的“成长度、贡献度、支撑度和发展度”,体现成效评价的导向。“四度”强调了人才培养成效要从多个视角考察,“贡献度”和“发展度”是教育成效评价的基本视角,而“成长度”和“支撑度”是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突出特征。其中,“成长度”是指人才成才的成长幅度,特别是指通过培养,受教育者在学期间的获得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成长变化的情况,可通过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期间的获得感等来评价成长幅度。成长状态和成长幅度综合研判,才能全面真实评价大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及成长幅度是人才培养评价的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贡献度”是指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贡献的程度,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情况。“支撑度”是指人才培养体系具备的资源质量和支撑人才成长的效果。“发展度”是指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职业发展能力和状况,以及支撑体系确保高质量培养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育”是指“德智体美劳”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体现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具体内涵。“五育”是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对“育人育才”的具体要求。“三维四度”提出了应在人才培养三个过程中,从四个度来有效检验培养成效,而“五育”则是明确了四个度应检验的具体内容,这便是“三维四度五育”的融合关系。下面以第一部分分析的“五育”基本要求为依据,探索“五育”成效评价的具体内涵。

2.聚焦德智体美劳培养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聚焦“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关注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战略目标。人才培养从“三维四度”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成效,对“五育”内涵的考量,要聚焦全教会精神的“九个要”“六个下功夫”的实施成效。以下是“五育”在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中的一些思考。

一是在德育评价方面,应加强对培养人才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等方面总体状况和成长变化情况的考察,增强“育人”效果评价。可通过党建、品德、思政教育的客观主观表现和成果信息,在校生和雇主问卷调查,以及全面的德育案例等,来考察培养人才的远大理想、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情况,如培养的人才服务“三区、三州”等地区脱贫攻坚的贡献情况。在培养过程、在学期间,德育评价可考察人才的现状和成长情况;在毕业后,仍然需要考察德育的状况,可通过雇主问卷调查等方式,检验毕业生在德育方面的社会贡献度。

二是在智育评价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担当的成长情况和取得成果的考察,考查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检验“育才”效果。关注求知问学氛围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检验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考查学生顽强拼搏、知行合一、务实诚信、勇于奋斗的担当精神的情况;通过问卷等方式,考查学生获得感、在学成长情况;分析就业总体情况和职业发展典型案例,考查学生投身社会志愿服务、支远支边、保家卫国、扶贫攻坚等方面做出的智力贡献,统筹考察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和发展度。

三是在体育评价方面,关注健康教育意识、体质增强、人格健全、意志坚毅的现状和成长变化情况。可通过培养过程检测和具体实例呈现体育成效。体育成效可以在在学期间和毕业后体现。有些学科领域体育成效还可呈现为贡献度。

四是在美育评价方面,关注美育素养、文化素质获得情况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关注美育教育的成长度和满意度。可通过培养过程监测和具体实例呈现美育成效。比较而言,美育成效重点在于在学期间的成长度。

五是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考察人才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以及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创造性劳动等成果。可通过在校生、毕业生、雇主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及通过培养过程监测和具体实例呈现劳动教育成效。

以上分别分析“五育”成效的具体内涵,是从五个方面来呈现人才培养成效,但并不意味“五育”的各个方面成效是孤立无关的:一方面,人的五育的成长具有内在相互影响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五个方面也存在多组合关系,“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智体美劳是体现人才培养“树人”的基本素养,德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立德决定和贯穿各个方面。

从“三维四度五育”融合探讨人才培养成效及其评价,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意义。“三维”强调了成效应考察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强调毕业生职业发展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情况,改进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成效主要关注培养过程的思路,更加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四度”体现了成效评价的导向,如“成长度”和“支撑度”呈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贡献度”和“发展度”检验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点和程度;“五育”则是检验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内涵。“三维四度五育”融合的理念,拟勾画一个立体的、逻辑关系合理的成效评价逻辑框架,为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落实机制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3.综合考察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作用,检验立德树人持续提升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当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这些系统的举措是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战略性谋划。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因此,检验培养体系支撑立德树人的效果,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检验则是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重要课题。

一是在总体要求上,应强化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支撑条件投入和效果的考察,特别是办学的政治方向、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设及其效果和收获。二是在多元体系上,应考察体系协同机制转化为育人育才的有效性。全面考察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特别是思政课程与教学体系等内涵和结构是否坚持立德树人要求,以及转化成人才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的作用与效果等情况;考察培养方案是否关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基础设置、学生服务情况,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效果。三是在教师教学上,应关注师德师风传承和师能传递成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对思政教师的“六个要求”为根本遵循,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关注师德师风正反案例,综合考量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借鉴学科评估等师资结构质量评价经验,探索“破四唯,立多维”方法,重视教师教学品德影响和教学技法等师德师能的综合考察;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和传承效果、师能的传递效果;把学生成长度和对教师满意度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在支撑条件上,应强调硬条件支持成效。应科学研判平台、基地条件、学术发表、科研项目等融合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效果;应重视对学生参与针对性科研、从科研活动中获得能力提升、创新素养提升和受益程度等方面的考察;更加突出高水平科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支撑作用。

上文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了成效评价体系框架性内涵,针对不同组织主体、不同对象和不同阶段,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来实施成效评价。以下是成效评价组织的“三结合”建议。

一是内部和外部评价结合。高校根据需要自主组织的成效评价属于内部评价,除此之外属于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具有明显的特征和优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办学单位自主开展的检验和评价,是检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有效举措。内部评价能够较真实地检验和诊断立德树人支持体系的建设情况和效果,并针对诊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外部评价与评价主体和评价需求有关,外部成效评价更关注以上评价内容的成果性、成长度、贡献度和发展度的评价;外部的教育认证虽然不是直接和主要关注成效,但教育认证可对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保障质量的趋势和能力进行现场诊断、研判,提出改进举措。

二是个体和群体评价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成效可分为个体和群体成效。个体是群体的基础,群体是个体的集聚和成效的总体表征。因此在检验成效时,要注意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成效考量结合,更加关注总体情况。

三是客观和主观评价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结合是各类评价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如何把握主、客观评价的关系,如何合理应用主客观方式,是教育评价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下,坚持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新要求,主观评价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应用同行评议等主观评价方法,提高主观评价的诚信度、可靠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建议一是可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方式,克服单纯的主观、客观评价的不足;二是可采用典型案例式的专家研判方法,呈现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贡献,呈现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同行评议时,应遵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评价规则,加强专家培训,提高同行评议的正确导向性、科学性和可信度。

本文分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对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认为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从“三维四度五育”逻辑框架,探讨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分析了“三维”全过程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重要性、“四度”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的导向性、“五育”成效评价的具体要素,分析了“五育”的内在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三者在成效评价中逻辑关系。鉴于本文提出的“三维四度五育”融合的成效评价方法具有一般性意义,并非针对某一个评估项目,因此最后就如何应用“三维四度五育”成效评价设计框架,组织实施成效评价,促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给出了“三结合”的实施建议。本文是在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进行的初步思考,以期对立德树人的成效评价做出努力,供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者参考。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带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用心为“平台建设”带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带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带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取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平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平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选取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

5.技术交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院校带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带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状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20_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公司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_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_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西藏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西藏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_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 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平均。

1、专业英语水平测试: 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 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 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习、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一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二轮岗学习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习,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习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习报告最终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习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三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 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习、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 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四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 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一 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 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二 后备人才淘汰 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习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三 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习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一 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二 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三 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四 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为满足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根据原国家教委(88)教研字026号等有关文件规定,我校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定如下协议:

一、_________(简称甲方)与_________大学(简称乙方)商定,从_________年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由甲方委托乙方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_________名。

二、_________同志已同意录取为由甲方委托乙方定向培养的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_________年。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起到_________年_________月止。

三、计划内定向培养是在国家计划内按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培养、分配的。定向生在学习期间培养费用由上级核拨(甲方不承担培养费)。

四、甲方推荐为本单位定向培养的在职人员考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后,其学习期间,不转人事档案、不转户口、工资关系,按甲方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五、甲方须在与乙方签定定向协议时(_________月底寄发录取通知书前)向乙方一次性交纳定向管理手续费_________元。

六、定向培养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乙方按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要求,考试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由乙方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本人申请,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七、定向培养研究生应遵守乙方学籍管理等各项规定,因故无法完成培养计划(包括违纪、病退、学习成绩不合格等),乙方有权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对其作出退学或开除的处理决定。

八、定向培养研究生毕业后,由甲方安排工作。

九、定向培养研究生毕业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组织关系及报到证等均由乙方直接转交甲方。

十、甲方应与定向生之间签订必要的合同以规范双方的权利及义务。

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_________年)。

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存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最新培养卓越孩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八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