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03:00:39 |
  • ZTFB |
  • 8页

总结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目标,实现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心得体会要有逻辑性,结构层次清晰,避免篇章松散和重复。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文段,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写作心得的魅力和力量。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备受关注,化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我深刻认识到化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了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首先,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这培养了我们的探究精神。探究精神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验证一些化学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动手实践,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

其次,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运用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公式,但这些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基础,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了自身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开拓思维,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学习化学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是社会交往所必需的,它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实验实践,这就需要我们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合作中,我们不仅要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还要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和分工合作。通过合作,我们更好地理解到团队的重要性和价值,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互助。这对我们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意识,不仅在学习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工作中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的要求。

最后,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还增加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涉及到了物质的结构性质、转化规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化学,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物质的微观世界,更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物质之间相互关系。这对我们培养了一种对自然和世界的好奇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同时,学习化学也增加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化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化学,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重大的化学发现和化学原理,深化了我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学习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通过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因此,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科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全面素养,为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领域内,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在化学学科中,我逐渐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核心素养,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巩固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中许多的理论和实验都基于基础知识,它们是我们探究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石。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键的构成和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总结,我逐渐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培养实验技能。

化学学科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现象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践和观察的能力。在实验课上,我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并小心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我也锻炼了实验技能,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通过实验,我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学科中有许多难题,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才能理解和掌握。我在学习中遇到了许多难题,但我通过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慢慢地克服了困难。我会善于分析问题的要点和思路,并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五段:拓展视野,培养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与生活和工业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应用领域,如环境保护、医学、能源等。这使我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我也通过参与科学实验和科技竞赛,拓宽了化学学科的视野,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论。

在化学学科中,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我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提高,也养成了批判思维、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相信我会在化学学科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为探索化学的奥秘做出贡献。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组成、变化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掌握化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注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科学实验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与思考。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体会。

首先,关注化学核心素养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需要严谨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并且将之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我发现只有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才能正确地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推导和计算。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其次,关注化学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化学的研究离不开创新和发现,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学习者才能够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例如,在做科学实验时,我发现只有把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准确和精确的实验结果。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提高了实验的水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在化学学科中有用,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

再次,关注化学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化学研究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协作。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我经常需要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讨论,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化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贡献。

最后,关注化学核心素养能够培养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化学学习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化学的知识点繁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不仅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培养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同时,化学实验对于安全性和环境保护也要求学习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环境的整洁。

总的来说,关注化学核心素养对于化学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化学核心素养。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化学核心素养,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段落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化学核心素养逐渐引起了广大学生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也深深意识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对化学有了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段落二:

关注化学核心素养,首先需要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实验课程和听讲座等途径,全面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原理和实验技术等内容。只有建立起牢固的化学基础,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段落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也是关注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化学实验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我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效果,还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的实践,我逐渐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段落四:

了解化学核心素养还需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领域和问题。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已经延伸到诸多领域,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药物研发等。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领域中的化学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并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段落五:

总结而言,关注化学核心素养的体会是一种全面提升自己的过程。通过学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我们能够建立起牢固的化学基础,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通过培养实践能力,我们能够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关注与化学相关的领域和问题,我们能够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关注化学核心素养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不断关注、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成为具有化学核心素养的有用之才。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培育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的一个培训,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核心素养,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使命。核心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xx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xx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初次听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

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xx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从这些xx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

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习核心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xx,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因此,我很珍惜这次到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活动。在听了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10节数学观摩课及人教社主任王永春的讲座之后,我真的是感受颇深,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本次学习活动对于我来说如一场精神盛宴,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不仅学习了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讲课技巧,更进一步认识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印象最深的是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整堂课是以三个人平分出租车费用为情境,贯穿各个环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浓。另外,在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交流、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又解决新问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得也很到位,这是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最后,练习题没有套用书本中的习题,而是以生活中的实例设计练习,学生乐在其中。在寓教于乐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学习目标。

其次,是俞正强老师的《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复习课,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性,俞老师从一个简单的小数0.3引入,让学生不直接说出0.3,想办法表述出0.3,让其他人明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跃跃欲试,在每一次不同的表述中,殊不知已经在俞老师的引导下已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运算等全面复习。整节课孩子们就像不是在聊天一样,却把知识都连贯起来,很好地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北京的穆铮老师带来的《三位数乘两位数》,陕西宁亚茹老师的《5的乘法口诀》,广东简敏豪老师的《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吉林张秀云老师的《一个数除以小数》,福建高玲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复习课,河南张莉老师的《分数除以整数》,湖北周丛俊老师的《一个数除以分数》,陕西郝振华老师的每一位《百分数的认识》,个个都十分精彩,可圈可点。

听完每一位老师的课我都有反思自己,也收获很多。比如,课堂组织、环节设计、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回答完后精彩的评价语等等都值得我学习。本次外出学习活动,让我成长了很多,更坚定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咱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非常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咱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应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甚至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总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乃至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做老师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有幸参加x成功中心(梧山校区)数学研讨活动,一睹蔡荣鑫副校长课和颜丹清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演绎,更再次聆听到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蔡福山主任的精彩点评,让我对数学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收获满满。

1.蔡副校长从折纸比赛开启,于无痕中复习了旧知(分数的意义),为新知探究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1)法理相融,注重思维的直观性(物化理解算理)。

让学生通过折纸地方式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呈现,学生清晰地认识4/7÷2就是4个1/7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2个1/7,同样4/7÷3也是通过直观的面积图帮助理解,完美地实现了法理相融的运算教学。

(2)知识的联系性——迁移建构算法。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蔡校长将比较淋漓尽致地展现,比较4÷2和4/7÷2;比较4/7÷2和4/7÷3;比较4/7÷(2.3.5.6)算式中不与不变的规律,逐步抽象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化规律,并最终实现符号化的理解。

(3)在难点处充分沉潜教学。

2.颜老师作为只有两三年教龄的老师课改特别地棒,课堂教学不疾不徐,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注重算法多样化,并注重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算理,教学也非常细腻,比如当学生拨计算器时从十位拨起,及时引导学生应该从个位拨起,防止负迁移等。

而福山老师的点评似乎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明亮的窗户,让我们对这两堂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有了更深的思考、更美妙的体悟。

福山老师从核心素养谈起,谈到中共中央的顶层解析:核心素养就是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谈到高中数学已经确定的核心素养;史宁中教师有关核心素养求实的三句话解析;更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方法、思想的种子。结合教师课堂,给出很好的建议,如可以通过一组除法算式(400÷240÷24÷24/7÷2)的比较,让学生发现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单位;注重方法的沟通,这样方能实现法则越来越少,道理越来越简单,让学生明白有什么道理,和什么相通;比如方法多样化中不必面面俱到,毕竟有些方法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有所取舍;比如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同时,也可适当的故事化。

总之,本次互动为我们积蓄了更多的养分和力量。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四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五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习化学可以拓宽人的科学素养,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探索的热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也加入了这场核心素养化学学习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核心素养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1.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化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日常实验和课堂活动的参与,我发现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性质和结构,通过实验分析找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

2.增强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点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系统学习化学知识,我们了解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解化学原理让我更加熟悉和理解周围的世界,科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化学制品,如何对待环境问题等。这种科学素养的提升使我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3.培养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化学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课堂实验和小组合作项目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实验技巧和方法,还可以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在小组合作项目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核心素养化学学习中,我经历了许多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例如,我们进行了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小组合作项目。通过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和实践操作,我们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还有一次实验课上,我们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了纸渗透实验,掌握了纸的渗透性与原料特性的关系。这些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1.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核心素养化学学习中,我学会了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不再满足于简单记忆知识,而是要学会观察、分析和推理,从中找出规律性。这种思维方式为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模式。

2.科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核心素养化学学习,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这些知识让我更加熟悉和了解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同时,我也了解到科学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

3.实践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化学学习中的实践活动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亲身操作,我不仅能够掌握实验技巧和操作方法,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和展望。

通过核心素养化学学习,我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科学素养,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学习不再仅仅是记忆知识,而是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核心素养化学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和发展,为实现我自己的科学梦想做出更大的努力。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六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备化学核心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中。因此,关注化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化学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实验探究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只有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们才能真正具备化学核心素养。

培养化学核心素养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优化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加强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通过关注化学核心素养,我获得了不少启示。首先,我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更加深入了,学习化学不再是一味地记忆知识,而是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其次,我在实验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室安全意识,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最后,我也意识到化学核心素养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备化学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受欢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同时,也要注重将化学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总结:关注化学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学习化学本身,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的培养,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核心素养,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并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七

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我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下将从实践、创新、批判思维、沟通合作和价值观五个方面分享我在学习化学中的心得体会。

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实践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化学原理和实践的结合。在实验中,我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更是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通过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不仅仅提高了我对化学的兴趣,也增强了我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学是一门探索未知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我曾在实验中遇到过一次问题:如何更高效地制备某种物质?经过思考和尝试,我尝试了改变反应条件和反应物配比等多种方式,最终成功地找到了一种更优化的制备方法。这次创新的实践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反应机制,也培养了我的解决问题和改进方法的能力。

批判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自己要勇于质疑和思考。化学有时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很多变数和特殊情况。通过批判思维,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并且能够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和多角度分析。通过批判思维,我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和合作,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在小组讨论和实验合作中,我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吸取其他人的经验和建议。通过相互协作,我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也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沟通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更是为了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最后,学习化学还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化学不仅仅是探索自然和应用科学的方法,更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学科。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化学的发展和应用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我逐渐培养了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和追求健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仅在学习上起到了指导作用,更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了我的行为和选择。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实践、创新、批判思维、沟通合作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发展。通过学习化学,我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更是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生核心素养化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八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与吸收上,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也应该与核心素养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这不仅帮助我在课堂上取得了好成绩,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首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了我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化学是一门庞杂而抽象的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验证和理解。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通过自己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我逐渐掌握了实验的步骤和思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结果的分析,我学会了从细节中抓住关键,从而推理和解释更复杂的化学问题。

其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化学实验的进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巧和操作方法,而这些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和自主探索来获得的。在实验中,我学会了正确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操作示范以及实验安全常识,培养了自己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我逐渐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仅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帮助,也能够应用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领域中存在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在课堂上,老师常常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我们去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方案。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和讨论,我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了我创新思维的培养。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探索、研究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探索和思考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我也会尝试改变一些实验条件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和有趣的现象。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还鼓励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我参与了一个化学科研团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最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让我在学术领域得到锻炼,还使我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结起来,学生核心素养化学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化学,我不仅仅是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将会伴随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它们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有创新思维。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这些核心素养将为我打开更广阔的道路,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