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学经验分享课件(9篇)

  • 上传日期:2023-01-01 20:09:59 |
  • ZTFB |
  • 10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以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谁啊?他有什么本领呀?说来和大家说一说。”导入课题;然后找同学读课前提示,借助课前提示大声朗读课文,运用填表格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三胖、二福、小柱子等人两轮比赛分别表演了什么以及结果怎样,在这当中穿插了一些重难点句子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之后让同学想象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小柱子苦练绝招的场景,并说了说自己的绝招;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续写课文。

相对于之前的课来说,这节课是比较会评价同学了,也比较放松些。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王佳乐读完我出示的道理后,我评价他“读得很流利,下次要是能把语速放慢些就更好了”,在这之后的时间里他能够坐的端端正正的听我讲课。当时我心里真的是有些激动的.,这与之前王佳乐的上课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高兴因为我的鼓励能让他有所改变。还有郭佳h,几乎每次我说完问题她都能在第一时间高高的把手举起来,而且叫她起来回答总是能答到点子上,很值得表扬。放松表现在:下台走动指导学生学习比前几次教学投入,能够面带笑容的和学生讨论一些问题。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1、谈话导入课题的时候没能及时让学生安静下来,自己听不太清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声音,导致没能很好的评价学生;

2、课件中几个问题的要求有些含糊不清,没有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

3、在出题让同学深入体会主人公口算绝招的时候应该等同学们算完,比较主人公与同学们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后再揭题的(此条应是揭题太快);

4、在让学生想象小柱子苦练绝招的场景时,对学生的疑问没回答就想跳入下一环节时,多亏于老师及时救场,这个应属于教学机智的问题;

5、在让同学说说自己的绝招时,场面有些混乱,安静不下来,没能想到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安静下来,自己有些慌,就一直在说“安静”;

6、教案中没涉及课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以至于没能为同学们扩展一下关于这方面作文的写法;

7、本节课的下半部分教学激情不足,可能与语速快有关系,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是很高。

最后,希望自己做得好的地方能够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够加以改正。还有一点,希望能够跟着老师学一些处理突发状况的方法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桂林山水教学免费课件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

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点评]

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

生:(叫起来)骆驼山。

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

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端午的鸭蛋免费课件]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火灾现场图片。

2、学生搜集、查阅有关防火自救知识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发问:神农架林区常说“天大的事”是什么呀?待学生回答后开始播放课件。

1、课件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欣赏后讨论: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

2、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俗话说:水火无情。如果对火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消防安全十分重要,消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火灾的预防;二是如何灭火。对此,同学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二)讲授新课

预防火灾应该注意什么?

预防火灾的措施很多,同学们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不玩火。有的同学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家长和老师做玩火的游戏,这是十分危险的。玩火时,一旦火势蔓延或者留下未熄灭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

2、不吸烟。吸烟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容易诱发火灾,因此作为学生要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吸烟。

3、爱护消防设施。为了预防火灾,防止火灾事故,居民楼、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设施,还留有供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要自觉爱护消防设施,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

在家中如何注意防火?

家庭中的火灾常由用火不慎和使用电器不当引起,同学们要注意:

1、使用火炉取暖,火炉的.安置应与易燃的木质家具等保持安全距离,在农村,则要远离柴草。

2、烘烤衣物要有人看管,人不能长时间离开。

3、火炉旁不要存放易燃物品。

4、生火时,不要使用煤油、汽油等助燃物品,以防猛烈燃烧发生火灾。

5、掏出的未熄灭的炉灰、煤渣要倒在安全的地方,以防引起别的物体燃烧起火。

在学校如何注意防火?

在学校里也有防火安全问题,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进人校园,也不带汽油、爆竹等物品进入校园。

2、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时刻小心谨慎,严防发生用火危险。

3、采用火炉取暖的教室,要选派专人负责,管理好炉火。

4、不随意焚烧废纸等。

5、打扫卫生时,要将枯枝落叶等垃圾作深埋处理或送往垃圾池,不要采取点火烧掉的办法。

外出活动如何注意防火?

外出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在防火方面要做到:

1、要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防火安全规定。

2、一般不要组织野炊活动,确实需要组织的,要选择安全的地点和时间,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火,用火完毕,应及时熄灭火种。

3、不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和易燃品进入林区、草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4、自觉保护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设备。

5、自觉按照防火的要求去做,同时还要监督、劝阻他人可能造成火灾隐患的行为。

6、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老师或有关管理人员报告。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班会内容

“开学一课”主题班会

班会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接受一次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

2、通过逼真的画面,真实的数据,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交通规则,懂得保护自己,懂得交通,网络安全,校园安全重于泰山等的道理。

3、做好毕业班学生收心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班会重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养成校园网络等安全的良好习惯。

班会准备

1、黑板上书写班会主题。

2、准备交通事故图。

3、网络安全隐患和典型案例。

4、校园安全隐患以及礼仪纪律要求。

5、对毕业班学生应达到的要求。

班会过程

以逼真的画面,真实的数据,真切的告诫,让学生深深懂得保护自己,就是幸福大家。

1、导入

经过了一个平安、祥和、愉快而充实的寒假,我们满怀着新的希望迎来了新的一学期。今天是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周,带着对暑假生活的美好记忆,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新学期的向往,我们再聚校园,开始新的征程。回首上一年,我班在学校关心和支持下,全体师生同心协力,取得了一份不俗的成绩。新学期新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力争上游。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有何打算呢?在新的学期里还要注意哪些安全隐患呢?应该怎样体现自身的价值呢?我们怎样遵守纪律才能安全的步入理想的中学呢?今天我们开的主题班会是“珍爱生命,安全伴我行”。

2、出示课件。学习交通安全,用更多触目惊心的数字和血的教训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

3、学习校园安全篇。通过典型的案例了解校园安全隐患,提高认识以及注意防范。

4、学习网络安全。通过了解案例背后的故事和触目惊心的数字明确网络完全隐患。

5、学习纪律和文明礼仪要求。强调在过去一年中在班级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学会按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学会包容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6、对于毕业班的我们有新的要求新的起色,让学生激起学期的热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和新目标,扬长避短,全力以赴迎接小学毕业考试。明确态度要求:自觉、自主。学习方法:四个认真。

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认真记好每一次课堂笔记,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测试。养成理想的听课习惯等。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只能是一次。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有一点精神,就要诠释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机遇不能错过,时间不容懈怠,奋斗的激情需要点燃,我衷心的祝愿同学们能够携手超越梦想,追求卓越,去奏响每个人生命的强音!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郑振铎猫ppt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2.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3.探究课文的立意之高和给人的启示之深。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高远的立意及其带给人的深刻的启示。

课型及方法:说读

一 、 导入新课(1分钟)

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在进入文本之前,我先了解下同学们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8分钟)

要求:1.自行掌握积累生字词的音形义。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写了 的故事。

三、明确目标和学习方法(1分钟)

今天咱们采用的方法是说读。(教师板书: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教师板书:说猫、说人、说文)

四、说读活动一: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8分钟)

1. 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话题:说猫。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外形,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那就准备一下,把相应的文字浏览一遍,组织一下,然后再说。

2. (屏显:来历,外形,性格,结局)学生认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要求说猫的故事,教师评价、点拨。

3.教师启发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怎么?(亡失)尤其是第三只猫,来得可怜,活得可怜,去得可怜。教师对第三只猫的评价(屏显):忧郁懒惰可怜猫,少时被弃大无好。受冤客死别家瓦,只因凝望芙蓉鸟。在整个的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中,因为它们的命运都是亡失,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四、说读活动二:说人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15分钟)

1. 下面咱们进行第二个板块的学习——说人。说什么呢?(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要求同学们继续看有关养猫之乐的文字,看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或好处呢?

2.请三位同学回答。

3.教师小结:我把刚才前面三位同学的连起来说说。养猫之乐,乐在哪里?(屏显: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乐在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尤其是第三处请同学们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

4. 启思导学: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些句子,哪些句子?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边读边划。下面开始,看谁找得最准确。(生边读边划课文)

学生可能找的句子有:(有选择的进行朗读指导)

①“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②“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点拨:体会一下,小侣表达出我怎样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③“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点拨: 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④“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⑤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小结:第一只:酸辛;第二只:怅然、愤恨、诅骂;第三只:更难过得多

前两只:痛惜 第三只:痛悔

5.激趣启思、巧妙过渡: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但它的死却使我这样的难过,而且还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这只猫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五、说读活动三: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8-10分钟)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多个妙点,但是我们这堂课只做一件事,咱们说语言之妙只说作者描绘三只猫的相关文字传神之处,妙处。

生26: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因为白色的毛上面还带着一点花纹,所以就如同白雪球上面还带着点泥土。

师:妙在外形的描写逼真传神。继续。

生27:“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写出了小猫很活泼,喜欢和人玩耍。

师:请坐下,你关注到的是用词之妙。“滚来滚去”写出了这只小猫的活力旺盛。

生28:“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师:嗯,你关注到了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你告诉同学,还有精彩的动作描写吗?

生28:“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师:是不是很活泼啊,是不是非常精彩的一系列的动作啊?建议同学们把这一连串的动词圈出来,在边上写上一个词语的点评,写哪个词语?活跃,是吧?很好。

同学们也是很喜欢第一只和第二只猫,说得比较多。咱们看看第三只猫有没有值得我们要说的呢?语言之妙,有没有?

生29:第15段的第6行,“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为什么会“若有若无”呢?如果它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猫,那么肯定所有人都非常喜欢它。它之所以是若有若无,那就代表它是不引人注意,这就说明了它的不活泼,也就更说明了它具有一定的忧郁性。

师:你关注到的是锤炼词语的妙处。从“若有若无”这个词语看出这只猫在我们家没地位,我们不喜欢它。继续。

生30:“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还有是“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只猫并不是很好看,所以大家也不会很喜欢它。

师:你的答案很好,补充了一小点。这些你读的句子是运用了?哎,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请坐下。

同学们看,在写三只猫的时候,作者是很注意语言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从锤炼词语角度来讲,很注意,如“若有若无”等词语。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只猫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刚才已经说了,活泼,更活泼和忧郁。同学们,写动物,写出了动物的不同个性,我们写人,是不是也要写出人的不同个性。怎样来写出小动物的不同个性,或者怎样来写人的不同个性,本课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运用多角度的描写能起到这个功效。

好,这篇文章描述三只猫,在结构上很值得我们探究。可以说说吗,它的结构之巧。(提示:作者主要是想通过第三只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能不能不写前面两只猫?)

生31:将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进行比较,就能说出最后一只猫很丑,然后也能说出最后一只猫它的死亡。

师: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进行了比较,有铺垫,是不是啊?都是为了写第三只猫,自己的这种痛悔之情。着重是表现了这点。还有吗?可能迅速浏览一下就能体会结构之妙,结构之巧了啊。

生32:从作者写第二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作者感到自己的过失,十分痛悔。

师:“永不”: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他关注到了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实际上使课文的层次感很清晰,使我们感觉到写三只猫的顺序是按照情感的逐步加深。感觉到了吗?这位同学的眼光很独特。

老师还要再补充一点,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

生34:总起全文。

师:全文的结构是按照由总到分。你看,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结构巧妙之处。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

六、结束语(1分钟)

师总结:

好,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或弱势群体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教材简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教材处理】

《太阳》这样的说明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逐句逐段地阅读分析,课堂气氛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为此,我采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自然的兴趣,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导学目标】

(一)学生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二)教师技能重点训练目标

1.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技能。

2.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技能。

3.利用各种媒体教学的策略与技能。

4.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技能。

【导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导学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切入点】

太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它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导学方法】

1.激发兴趣 2.自主识字 3.朗读感悟 4.合作探究

【导学时间】

2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朗读感悟,了解太阳的特点。

第二课时: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生字词。

【导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导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质疑: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了收集的资料后,对太阳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神话故事进行质疑,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技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①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②读通句子、课文。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开火车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自学要求学习生字,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全体参与创造机会,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技能。】

5.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师小结:《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以及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朗读感悟,了解特点

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次的朗读,对课文已有了大致的了解,那谁知道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的特点的?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①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来进行具体说明,其中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②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打比方和举例子来说明的方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各种媒体教学的策略与技能。】

5.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①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②同学们都了解了太阳的特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好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四、总结。

2022课件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四

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 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