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通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6:28:24 |
  • ZTFB |
  • 11页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表现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一

摘要: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知、情、信、意、行各内在因素演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正确理解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有效提高外部因素对内在因素的影响力,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强化系统性、强调综合性、突出针对性、增强融合性、注重全面性、重视开放性,是提升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思想品德;大学;德育。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需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品德各要素的内涵和本质基础上,全面认识各要素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掌握受教育者在心理年龄、发展水平、个体性格等方面特点的情况下,进行德育模式的合理采用和德育方法的正确选择,如此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阶段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心智发展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而德育工作重在思想品德的发展而不是形成,此时德育方法的正确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认知。

(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在因素演化发展的过程。

潘懋元先生认为,学生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抽象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即“知—情—信—意—行”。如果道德从认识产生情感,进而形成了信念,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已经自觉地成为行为习惯,这个道德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完满的过程。知、情、信、意、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上述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抽象化了的过程,实际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它并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是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反复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陈万柏、张耀灿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包含知、情、意、信、行几个因素,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就是人们自身知、情、意、信、行诸因素辩证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又到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思想品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2]。综合以上观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人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内在因素演化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品质的过程,我们不妨称之为思想品德的迭代发展过程。迭代最初是源于数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数学中的一种算法,是指将初始值经过相应公式进行计算后得到新的值,并通过相同方法对新的值进行计算,经过几次反复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经过几次迭代之后都会蜕变成新的事物。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既有基础上,在外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进行迭代,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形成新的品质的过程。在思想品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迭代过程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德育主体,知、情、意、信、行各因素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是不一样的。准确把握德育主体各因素的发展状况、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是确定德育工作重心、选择德育方法的基础条件。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人的思想品德固然是内在因素运动、发展演化的结果,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发展过程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环境,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活动等生活要素,小到在学校、家庭等各类组织中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教育、同学朋友的影响,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熏染以及网络的影响等,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但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对客观外界因素不是采取消极、被动反映的方式,而是会主动选择、消化、吸收,外部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内部因素的矛盾运动来得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内外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协调的结果。德育就是发挥外部因素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的影响,通过教育者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规范学生知、情、信、意、行等内在因素的演化方向、促进内在因素的演化速度、提升演化水平,即把握思想品德迭代方向、提高迭代效率的过程。因此,如何充分尊重德育主客体的实际状态,深入分析受教育者内在因素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有效提高外部因素对内在因素的影响力,是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在不同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阶段,需要结合学生德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实际水平和客观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法选择。

(一)道德认知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道德认知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最为重视,但也是理解偏差最大、教育效果最差的一个因素。对道德认知理解的偏差和教育方法选择的方向性错误,是影响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对道德认知理解的偏差,首先是对道德认知中所指的“道德知识”的理解偏差。潘懋元先生认为,与智育教学过程有所不同的是,智育方面所说的知识,看重要求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即懂得“这个事物是什么”、“这个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道德知识所要求的是学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能够有所认识、做出判断,是对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和评价,而不只是“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的一种认识。而且,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是着重于对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对待这些关系的态度[3]。但在德育工作中,把对道德知识与对智育中知识的理解相混淆,按照智育中知识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突出的是在德育课堂上往往只强调对知识的灌输、记忆与复述,不重视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甄别好的结论作为真理强加给学生要求接受,在低龄学生阶段,或许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到了高中、大学阶段,还不重视学生辨别能力的提升,通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判别方向、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那样的德育势必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其次,是对道德认知中所指“认知”的理解偏差。一是把记忆当成认知,让学生把概念、原理、方法等道德书面知识机械地背下来,然后用考试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似乎能够复述、默写出来,学生就懂了、会了,以后就能够按照着去做了,殊不知表面的知识记忆,并不是真正的认知,并没有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做好铺垫,更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自觉实施。二是把叙述当成认知,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犯错误时,在没有思想引导、是非辨别教育的情况下,就让学生纯粹地写书面检查,几百上千字,写的字数越多、叙述越深入透彻,就认为是认知越深刻,似乎学生写出来的就是真正认识到的、今后就能够做到的,殊不知这里有太多的口是心非,这样做反而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伪善行为。三是认为认知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强调道德认知的重要作用,把德育的重点放在道德知识的学习上,通过灌输、记忆、解读、考试等手段,企图让学生一次性掌握道德理论、原则、规范,似乎学生只要道德认知到位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似乎只有先掌握道德知识,才能够有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迭代过程。根据以上的分析,道德认知环节选择德育方法时,就不能生搬硬套智育知识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要以道德知识的内化感悟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复述为掌握目标,以道德的认知、判断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培育为关键,以道德行为的实际践行为归宿。西方的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意识,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方法选择时,要以说服教育代替强行灌输,强调正面引导和对理性思维的培养,采用专题讲解、案例分析、讨论辩论、谈心谈话等形式,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详细的理论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在培养学生道德知识判断、辨别的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真心信服、自觉接受;要灵活使用情感教育法,通过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将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论认知,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要灵活使用实践教育法,将道德知识与道德意志磨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感动、感悟,提升道德品质。

(二)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古人云,知易行难,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根本性问题。在知行转换的过程中,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既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又是共振过程,发挥着动机激发、方向引导、行动催化、强度保持等作用。道德情感,就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爱憎、好恶、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等这样一些态度;道德信念,是指某些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真心诚意的信心,成为人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道德意志,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品质[4]。在西方的德育模式中,体谅模式是系统深刻探讨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既提倡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强调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人本主义道德理论强调的“完善人格”、“自我实现”、“激发动机”、“心理体验”等概念,对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的培养理念和德育方法的选择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大学实际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对道德认知过度强调的同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凭感觉的状态,班主任、辅导员只是下意识地根据工作经验与教师的职业本能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于道德信念的教育则似乎仅是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的职责,而且主要是在课堂上从道德知识的层面进行灌输,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方法;而对道德意志的砥练,更是处于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因此,大学德育迫切需要系统性地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教育和道德意志磨炼,构建德育过程的动力机制。具体的德育方法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环境熏陶,通过催人奋进的大学校园、学生社区的物理环境布置,积极进取的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民主、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的构建等,以德育情境的创设来感染、影响学生;二是艺术感化,有计划组织开展主题诗歌朗诵、电影欣赏以及正面典型榜样的塑造与激励等活动,从情感深处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三是意志磨炼,通过开展拓展训练、实施挫折教育、引导自省慎独,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吃苦拼搏中坚定意志、坚韧性格;四是心理辅导,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品德发展。

(三)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养成与德育方法的选择。

一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都是内在的,最终必须外化为道德行为。所谓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的支配之下所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如果经过反复实践,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5]。中国传统思想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比较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西方德育模式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促进学生行为与道德判断的一致性,价值澄清模式鼓励学生按照一种价值观,以一种合理而一以贯之的方式待人处世,也都强调思想和行为相一致的德育理念。美国学者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对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发展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做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道德行为不仅是思想品德的外显,而且对深化道德知识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信念的坚定和道德意志的锤炼,也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思想的引导、情感的培育,还要重视行为管理和素质养成教育,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教育法,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言行的纪律约束,对于不文明甚至违规违纪的言行举止,要显示德育刚性的一面,必须坚决、及时予以查处,开展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罚,防止不良言行导致纪律的涣散和思想的松懈;二是注重细节的养成教育,督促、帮助学生培养主动问候、随手关灯关门、随手带离垃圾、集会提前等候、使用礼貌用语等良好行为习惯,做到了随时表扬,做不到及时批评,从小处着手随时随地开展品德教育;三是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走访、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感悟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在服务社会中品味高尚品德带来的愉悦感,在辛勤付出中品味收获劳动成果的满足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体会总结、感悟分享,激活更多的正能量,引导更多学生的向善行为。

根据以上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与德育方法选择的讨论,对大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强化系统性,做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并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社会要求。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关心关注的重点逐步从中学阶段的学习为主开始主动转向国家民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自己今后就业、择业相关的行业要求与企业需求等方面,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环境、社会现象等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思考、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因此大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与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衔接,分析学生目前的德育总体水平,对应该具备但还比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弥补性强化教育,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在方法选择上要坚决摒弃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被用偏而导致学生反感的德育方法,如纯理论灌输、机械式记忆和概念性笔试等,更多采用情感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环境熏陶法、心理咨询法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性教育方法,更多地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德育目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选择德育内容。方法上要结合大学的环境氛围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毕业前阶段,要加强敬业爱岗、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品德准备。

(二)强调综合性,提升思想品德各要素的发展效率。

虽然本文分成三部分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德育方法选择开展讨论,但并不是认为知、情、信、意、行各因素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是相互割裂的。日常德育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要综合考虑知、情、信、意、行各要素的协同发展,通过组合多类型的德育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提升思想品德发展的效率服务,并尽可能在一个阶段教育活动中就形成思想品德发展的闭环。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和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的集体性教育安排,不能成为零碎的、单项的、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的一大堆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争取帮助学生实现从品德的认知深化、情感触动上升到意志磨炼、信念形成,并在日常行动做到自觉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完成思想品德螺旋上升中的一次完整迭代过程。

(三)突出针对性,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因时因势而变。

西方有各种德育模式,国内也有各种德育方法的总结,但每一种模式或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针对不同的德育对象或德育对象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既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局限性,因此在具体使用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学阶段,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获得了大部分的道德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成型,因此对于道德认知的教育,应该是对已有道德认知的改进、完善,是改造而不是从零开始的构建,是促进内化而不是背诵记忆。所以在整体方案的设计上,要更重视情、信、意、行的因素,重心放在体会、感悟、实践、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要与时俱进地分析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巨大影响,创新基于网络的德育工作方法,研究利用网路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服务的方案和措施。

(四)增强融合性,以大德育的视野深化德育内涵。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专业学习和生活实践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德育工作的开展,一是要加强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以思想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鉴别判断能力,推进思想素质的内化与升华;二是要重视思想观念的引导、思维模式的转变、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融合,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之中。

(五)注重全面性,保证教育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德育工作的全面性不仅指教育内容和德育过程的全面、系统,还应包括参与人员、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德育对象、主体、环境的全面性,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要素融合、全过程推进”的德育工作模式。尤其是全员参与,要强调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不能认为自己仅仅需要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德育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成为德育主体,特别需要关注沉溺于游戏、经常违规违纪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等情况的特殊人群,要对他们进行重点教育引导。

(六)重视开放性,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工具,重视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德育生态系统,整合学校、家庭、实习单位等各方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尤其是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更是要利用专业实习机会,有针对性地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典型的工作案例、感人的先进事迹等社会上具体生动的德育教育资源,邀请社会道德楷模、企业先进工作者、杰出校友代表等鲜活的榜样人物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让学生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接受熏陶、促进感化,提升教育实效。

作者:王祝华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3][4][5]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一高等教育学讲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4-285,285,290,29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二

1.1灌输教育法。

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学的德育课程中,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方法,不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利用典型的案例以启发教育学生的方法。典型教育法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法和反面典型警示法。正面典型示范法也叫榜样示范法,以先进的典型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反面典型警示法是以错误的典型为反面教材来告诫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从中受到启发的教育。这种方法尽量少用,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日本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2.1特别设置了。

“道德时间”法这种课程是日本中学德育中一种公开化的方法,这是日本为强化专门的道德教育所采取的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独特做法,特设“道德时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提高道德的实践能力。

2.2心理咨询法。

在日本中学中设有谈话室,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中日中学德育方法异同及对我国启示。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在中学都开设了德育的课程,教师通过课堂的讲述来传达知识。而且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的开设,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2.1中国德育方法单一,日本“三位一体”方法。中国的德育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把家庭、社区与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教育还是很少的,正处在摸索的过程中。日本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还设有一些家庭教育设施,对家庭教育给予补助,以社区为单位,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社区的福利院做义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3.2.2中国侧重学生成绩,日本开设“青少年辅导中心”。中国的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课,最终会以考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纯地学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专门设有“青少年辅导中心”,专门收留那些犯有错误又不构成犯罪的青少年,该中心与学校、家长有联系,学生改正错误便可以回学校上学,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作用。

4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4.1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咨询。

中学的学生处于叛逆的严重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虽然国家明文规定要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但在目前的中学很少有设立的,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所以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以防止学生心理不健康,出现自杀的现象。

4.2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

在学校中,教师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管理学生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让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隐私,使教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学生个人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通过与日本中学德育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中学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善中学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断学习日本的优点,从而使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檀传宝.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三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方法则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所在。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有效的德育方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培养思想道德意识、塑造行为规范、开展实践活动、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环境等五个方面,详细叙述我在实施德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培养思想道德意识是德育的首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发现,多与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品德培养的讨论,可以激发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追求高尚的德行,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曾经通过让学生手写小报告,对自己的德育进步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此激励他们在德育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次,塑造行为规范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意识的基地,而行为规范则是学校管理和德育的依据。我注意到,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和规范的执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班级里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行为规范,并与学生共同约定遵守。这样,学生对于不良行为有了明确的界限,也更容易自觉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德育意识的有效方式。德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育上,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行动。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活动的实践,学生们不仅增加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提升了他们负责任的道德意识。同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行动中来。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谐校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提高德育成效的关键所在。为了建设和谐校园,我积极推行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形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此外,我还注重校园风气的塑造,鼓励学生树立光明的人际交往方式,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以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最后,营造良好环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为此,我注重营造一个秩序井然、整洁干净的学习环境。对于规范学生日常生活方面,我也注重从小事做起,提醒学生注意公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

总结起来,德育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建设和谐校园,以及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在德育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以上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德育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四

在自己家做家务的时候,最应注意的是:自觉与真实。尽孝,不是别人让你,而是你让自己去做。真实,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没有任何虚假的东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你是否有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父母劳累后上一杯暖茶,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一缕缕银发,那一丝丝皱纹开始一天一天多了起来。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报答。所以,我打算以后尽量在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在家打扫卫生,叠被子,条理地安排时间,总起来说,我还要继续做下去,继续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家务,分担一下她们平日工作的劳苦。星期六,我早早的醒了。躺在床上,回忆着老师说的话“回家以后,一定要帮父母做家务事,报答父母平时为我们做的事。”我继续回忆母亲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辛苦。

我想了想,妈妈平时又要上班,下午回来做家务,还要为我辅导,多么辛苦啊。我一定要帮她做一件事,让妈妈周末好好休息一下。

我想,我还是先把卫生打扫干净吧。便高高兴兴来到洗手间,拿拖把在水里打湿,等水少点儿了,我拿着拖把来到书房,看见爸爸在玩儿电脑,心里十分想玩,可又一想,一定要让妈妈周末休息一下,就努力不让自己看电脑,只在一旁拖地,可又禁不住去看,我急急忙忙拖好书房,逃命一般的出来了。

接下来我来到妈妈的房间,为了让妈妈的房间非常干净,我特地在拖把上放了洗衣粉,在妈妈的房间里疯狂地拖来拖去。出了一身大汗,终于拖完了。我一看地板是花的,高兴劲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分灰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想了许久又开始拖了,这次我聪明点儿了,顺着地板的纹路细细的慢慢拖,拖了没多久,豆大的汗珠从脑门上流下,可我一点也没觉的累,反而觉得开心,我稍作休息又开始拖了,过了没多久我把妈妈的房间拖完了。

我看着闪闪发光,一尘不染的地板,十分开心,我突然看见有香水的瓶子,于是我拿起香水在妈妈的房间里喷了几下,房间里顿时香气四溢。我心想,妈妈看见自己的房间是那么干净,那样清香,心情也会十分好吧。

妈妈下班回来,进屋一看,本来一脸的疲惫,现在全没了,变得就像天使一样春风满面。原来妈妈的心也容易被女儿的一小点儿的“成就”满足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这作女儿的心里乐开了花。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一直在为了我们操劳。以前是我们小,还不懂的孝敬父母,可现在。我们应该去孝敬父母,报答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哎。我这才发现帮妈妈做事的感觉真好啊!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五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采取了各种德育方法。本文将探讨并总结我在实践中所理解到的几种德育方法心得体会。

首先,注重感受教育。德育教育注重熏陶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让学生感受教育,他们更能深入理解并内化道德规范。例如,我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活动,亲身体验助人为乐的价值,让他们明白道德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付诸实践。这种经历使学生更加珍惜生活,关心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次,德育方案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德育方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我实践中,我发现德育方法要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我们学校位于一个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环境简单,生活条件不够优越。因此,我组织学生参与农田劳动,让他们感受农民的艰辛和劳动的重要性。这种亲身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行为和言传身教会深深影响学生。在我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示范。通过自己的榜样力量,我的学生更能理解并践行道德规范。我经常在课堂上以积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成长。这种关爱与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更愿意坚守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他们更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例如,我组织学生自治管理团队,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和规范制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的参与让学生更有责任感,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最后,强调家校合作。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可以加强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的道德教育。我会定期与家长进行座谈会,为他们提供德育方面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这种家校合作使家庭和学校形成联动,共同育人。

综上所述,理解德育方法需要注重感受教育,因地制宜,注重教师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强调家校合作。这些心得体会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方法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六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德育功能?本文拟结合我们曾开展的一些活动,谈谈实现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1][2]。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七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德育方法出题比较灵活,既可以出客观题(单选或者填空题),又可以在案例分析中出现。其实,德育方法比较好区分,每种方法抓住关键词就显得简单多了。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榜样法-他人高尚思想行为感染熏陶;锻炼法--实际活动;陶冶法--设置环境,潜移默化;表扬奖励与批评处罚又称评价法。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八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德育功能?本文拟结合我们曾开展的一些活动,谈谈实现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

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1][2]。

文档为doc格式。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九

二、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联姻。

针对教育热点问题开展有奖征文活动,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图书馆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们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对学校教育的误解和家庭教育的误区越来越大,家庭与学校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学校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减少甚至取消家庭作业,要求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一些生活体验,多一些自由活动,不少家长会说学校不负责任,课外时间学生满世界乱跑;学校为满足家长意愿,布置的.家庭作业多了,家长们又会抱怨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太多,学生活得太累。学校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开展体育活动和组织集体社会实践活动,家长们一怕孩子累着、摔着,二怕孩子发生意外;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绝对安全,取消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和外出集体活动,家长们又会抱怨学生的身体素质太差,学校没有尽到责任……总之,家庭与学校的矛盾,家长对教育的误解,家庭教育的误区,剪不断,理还乱。因此,作为拥有丰富图书资源的图书馆,应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精神,可以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联手,联合举办教育专题有奖读书征文活动。县域图书馆可以围绕教育热点问题,广泛邀请教育专家、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和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参与讨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献计献策,探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家长理解的方法和途径。结合征文,图书馆提供相关教育读物,开展阅读教育专著、思考教育大计活动。最后,县域图书馆选择那些具有真知灼见、文字优美流畅的好文章集结成册,对优秀论文作者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县域图书馆可以把优秀教育论文集免费发放给学校和学生家长,供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学习参考,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明白教育教学真谛,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减少学校教育教学失误,走出教育教学误区,化解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另外,县域图书馆还可以与当地农业、工业、商业、环保、安全等行政部门联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人群,开展相关专题有奖读书征文活动,普及相关专业知识。总之,县域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图书资源丰富优势,开阔视野,开门办馆,把自己的图书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与相关部门联姻,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读书活动,引领全民读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十

摘要: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是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应承担起青年教师培养的重任。本文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的具体情况,总结了近几年青年教师的培养经验,探讨了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与举措,即重视岗前培训,加强入职教育;实行导师制度,夯实教学技能;注重内外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养;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在于青年教师处在人生的最佳年龄,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而且专业理论较扎实,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劣势在于青年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识较少,在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高校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在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现状下,二级学院成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了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任务,因此二级学院采取哪些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之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是各二级学院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

一、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31%。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按学科分布如图1所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博士比例为53.19%,副高以上职称的比率为19.15%。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与全院教师对比如图2所示,按学科分布如图3所示。在学院的教学工作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比重为62.66%。

二、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与举措。

(一)重视岗前培训,加强入职教育。

为了帮助新进教师顺利适应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实施了岗前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使新教师接受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心理学以及基本的教育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认知大学教学的规律和一般程序,明确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职业道德。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每年举办青年教师研修班,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培养策略,以校本集中培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课堂教学反思和网络自主学习等培养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要求青年教师在培养期间听取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专家讲坛,参与示范观摩课活动。对于参与研修班学习的青年教师,学校承认青年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经历,并将其培养情况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年度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近三年,理学院有8位教师参加校青年教师研修班学习。

(二)实行导师制度,夯实教学技能。

推进新进博士“两个站位”的活动,在教学上确定其所属的课程组,明确其所承担课程。学校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实施办法》,学院制定了《理学院指导教师实施暂行办法》,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导师,在教学上帮助其站稳讲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新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和新教师共同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指导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基本建设,督促新教师学习教育法则、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文件和业务知识。指导期结束,要对新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教风等予以书面评价,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学院领导、学院督导和指导教师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及时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和学校每两年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检验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近三年来,有1位青年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坛新秀,学院青年教师共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胜奖1项,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1项,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校级三等奖1项,校级优胜奖1项,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内外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在科研上确定其所属的研究小组,明确其研究方向。在科研上帮助其与校内优势、特色学科结合,引导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融入学校学术研究主流。通过强化学科组织化程度建设,明确青年教师在所属团队内扮演的角色,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以提升学历层次。近三年来,理学院有12位青年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多种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推选青年教师申报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选送青年教师作为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统一组织的英语高级全日制班培训;制定了《理学院――青年教师基层锻炼实施方案》,选送12位青年教师到基层参加基层锻炼。通过聘任客座教授,为青年教师增加高层次学术交流的机会,引导青年教师把握国际前沿动态,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推行出国访学制度,拓宽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近三年来,理学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9项。

(四)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在为青年教师提供发展空间和机遇的同时,对青年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为其成长排忧解难。在《理学院教师本科教学业绩考核实施细则》中对新进教师第一年度和第二年度的本科教学业绩实行单独分类评定,以利于青年教师两年后的职称晋升。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做好规划,帮助优秀的青年教师组建团队,先后有两个团队入选校青年教师创新团队。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并在申报科研项目时进行选题把关,其申报材料先后由学科、学院进行内部评审,要求其根据评审时的修改建议不断修改完善,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为青年教师的进修、考博和职称评审创造条件,考博前期减少教学任务的安排,对于考博过程中产生的差旅费予以适当报销等。建立学院内部人才选拔机制,对部分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省级各类人才。近三年,学院青年教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育才工程、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校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支持,学院领导的重视,全体教师的参与和完善的规章制度[3]。理学院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优势、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但由于目前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培养任务依然艰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青年教师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艳琼.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4(10):99.

[3]周学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2):5-6.

德育心得体会家和方法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德育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将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分享我对德育方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师生的良好师生关系(250字)。

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的基石,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们才能更高效地接受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相信与学生进行沟通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我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和关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困难,能够给予他们更有效的德育指导。

第三段:借助实践活动提升德育效果(250字)。

除了教室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的需要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具体实践德育的要求。

第四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250字)。

评价体系对德育工作的推进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我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我注重全面性和个性化的结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观察评价、个人作品展示等,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指导。

第五段: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德育深入发展(300字)。

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素养,而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在我的德育工作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兴趣导向的方法,我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德育学习。此外,我也鼓励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激励,使他们在德育领域取得积极进步。

总结:德育方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培养师生的良好关系,借助实践活动提升德育效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根本,运用多种方法照顾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