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 数学建模竞赛的认识与体会(8篇)

  • 上传日期:2023-01-01 13:19:44 |
  • ZTFB |
  • 13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学生通过排队,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虽然课前我让学生感知了方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四、讲完练习之后我进行了小结,但感觉小结的方式不对,我是让学生上台排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总结的时候不应该提问:“一共有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几),“第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第几),问的太唐突了,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孩子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够区分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五、在后面讲练习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涂色,可以先复习一下“左右”,做一做有关“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感知,再进行涂色,效果会好些,目的性会更强些。2.“想想做做”第2题,“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有的学生听过,有的没听过,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还是蛮高涨的,应该事先准备一个故事的录音,或者动画,让孩子在轻轻松松中学到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教学内容:

我上的这课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乘法口诀中的一个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一个星期有几天”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乘法口诀,在7的乘法口诀中,前6句是学过的,只有后3句是新的。

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口诀”只是单纯为“计算”而存在。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了教师构建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一来,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作为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价值却没有引起注意。鉴于这一点,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分组活动来体现乘法口诀的知识体价值。

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编制了四个板块。即“在探究规律中感知口诀,在自主合作中创编口诀,在解读品味中感悟口诀,在_运用中深化口诀”。

上课伊始,我安排学生坐8组,每组7人,坐好后,每组抽调1人上前,利用“拍手”、“学小狗叫”的游戏复习6的乘法口诀,然后学生回座位,引出七的乘法口诀。同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节,引导学生在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进而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口诀原型。

紧接着,我通过开展分组自编口诀,分组交流口诀,分组汇报口诀,评价修改口诀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小组活动的目标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是相互间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拓展和完善自我认知的过程。其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所以,小组活动的内容选择要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而且小组活动应考虑到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因此,在分组活动时,我特意安排学生写口诀、编口诀、交流口诀、汇报口诀,从而让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然后,我根据学生对乘法口诀感悟的差异性着力引导学生观察口诀的隐含规律,亲自体验诵记、交流口诀的记忆窍门等途径增进这学生对乘法口诀的个性化理解。

最后,我设计了一组口诀运用的题目,远及古代,计算唐诗字数,近到当前,计算一周喝水杯数,计算瓢虫背上的黑点数,这样让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现实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是苍白的说教,而是主体反思。整堂课基本能按自己的设计意图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真心诚意的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进步。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题。首先,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同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对我说,袁老师,这道题太容易了,我们学过的。“是啊,我们是学过,不就是连加类型的题嘛,但是你们要从中发现问题,要能够看出今天这节课到底通过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知识……”这时,我让同学们交流想法,老师及时板书,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来发现:原来这节课,这一解决问题题是为了让我们用简便运算。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几个连加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加法交换律只是二个加数位置的交换,和不变,而结合律中,有时要把后二个加数相加,有时把后二个数相交,有时根据需要还需要先交换位置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相加,我发现在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索时,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算法。于是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分类:在教学中我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尤其对于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归类和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发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例如:201×87=(200+1)×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54×43+54×56+54=34×(43+56+1)=34×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

2.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悟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比较区分,可学生还是多次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还是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下就能凑整。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多观察数据,用选数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训学生,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简便运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注重生活练习实际,将简算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易于学生接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单的方法更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不知不觉间,从开学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回顾这段时间来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感觉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容乐观。上学期末,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本学期中,我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认真的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有如下的教学反思:

一、备课过程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点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几次的小测验来看,数学成绩处在中等及稍偏下的学生成绩下滑较大。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所进行的备课工作,以及针对性练习,感觉难度过大,没有估计到中等生的学习能力,无形中给中等生的听课和理解增加了难度,造成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降。通过小测试考试试卷,发现中等生在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点混淆不清,解题思路混乱,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放松了对他们的学习要求。

考试不仅中等生的成绩下滑,少数平时数学成绩较好学生考试成绩很差,勉强及格甚至不及格。究其原因是对该部分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去关注,未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以指正,导致其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学习也不如以往认真,作业也马虎了事,最终成绩出现重大危机。

三、没有抓紧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平常的测验,作业来看,相当部分学生存在着计算方面的问题,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错误百出,简单的几何作图和识图能力都很差。相当部分学生分不清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不会进行简单的开方计算。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1、初一的数学课程不同于小学数学了,他的高度提高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了,需要同学们更加深入得学习课程的不同知识点,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的课程,必须好好得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可以交流学习一起谈谈学习经验,丰富学习的课程不同知识点。

2、新学期第一课,在我的带领下,希望你们好好听讲,数学课需要的是认真细心,多动脑力。

3、祝你的知识像指数函数一样无限增长。

4、数学课都像游戏,迎忍而解。打好基础知识,才能学的更快。新的一天,就是一天的任务。细心。认真。数学题不难,,思维逻辑方式。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

5、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6、三角形是所有图形中最稳定的一个,我们的友情就要像这个一样,永远也不分开,牢牢地抓在一起。

7、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

8、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9、你喜欢的,并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这就是你应该努力的理由

10、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

11、祝你未来人生像世界最美公式,勾股定理一样美丽

12、同学们,六年级是机遇,六年级是挑战,六年级这座大山就横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能选择拼搏,不能后退!寒窗九载,只剩最后一搏,同学们,再加一把劲,每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功,只要不放弃追求,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13、欢迎各位同学们的到来,我们很有缘分,在这里相见。

14、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千帆过尽,不忘初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5、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16、同学们,为了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要奋斗。六年级是奋斗的一年,是拼搏的一年,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最努力的,别忘了其他同学们都在努力。只有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比他人更多的收获。

17、努力的意义就是以后的日子,放眼望去全部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18、我怎能不感谢您?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为了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堂经验,在学校这学期的听课活动中,只要时间上不冲突,每一节的数学课我都去听了。因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刻的知道,教学是要灵活的处理,每个人对于教材的见解,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同的。通过听课评课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让我们听课的人受益匪浅,这是一个共同进步的方式和平台。接下来我就讲一些我听数学课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一、教学课件的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让我们对于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各种资料都十分有创意,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感,同时这些材料都和生活有关,都可以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何让数学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这是我还要继续去探索的。

二、教学情境的创造

数学在我看来,简单的计算都是有趣的`,每解开一个难题都会让我感到满足,但是学生可能不能认同我的看法。如何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有趣的一面,我在听课过程中得到了灵感,就是创造一个简单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是为教学创设,让学生去挑战,提供机会让他们挑战成功,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情绪。

三、融洽的师生互动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能把握到学生的心理,都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都能激发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欲望。这样活跃的课堂就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把握好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四、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起的就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回答问题时,不追求问题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老师在学生思考时提出一点点的引子,接下来的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

五、有感染力的语言

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表现有价值的评价,同时将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浅显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听懂,并且理解,需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去组织语言,同时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主题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通过这次研修,使我认识到,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能力的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包办代替,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创设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联系实际,多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现实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3、注重过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改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包括知识、技能、创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探究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及团体合作的意识。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讲的太多,许多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已去讨论、归纳和总结的内容都被老师取而代之;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被演示实验代替。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同时也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注重课后的做一做和说一说。

说一说和做一做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去做一做,想一想,既达到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目的,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既扩展了数学课堂,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研修的动力将驱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惰性、无计划性,要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为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懈努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